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勤工俭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勤工俭学总结范文1
2012年,我校勤工俭学工作,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深化后勤服务改革,以“创收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促进教育廉政建设,积极推动学校后勤管理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开拓教育节流创收方面采取了新的举措,摸索了新的经验,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目
二.提高思想认识,转换用人机制
我们始终这么认为,勤工俭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办学经费和职工福利的有力补充,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后劲与潜力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时刻将这种认识拓展深化,利用会议和平时的工作交流等形式,渗透到每位后勤部门教职工心中,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同时,学校根据优化组合的原则,结合教师的实际和特长,选择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经济头脑的同志负责经营和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坚持适时监督,适时总结,严格考核等办法,确保勤工俭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依托学校食堂、商店服务师生
食堂直接面对全体师生,关系千家万户,维系安全、生活的重任。今年暑假学校对学校食堂进行了改造升级,改善了卫生条件,师生就餐环境更卫生、温馨。学校食堂根据师生家长的反映,改善了菜品的质量,增加了菜品的可选数量。在加强校办商店的管理,方便师生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继续做好规范经营,杜绝“三无”产品上柜;二是加强人员管理,对营业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规范经营等进行严格检查、考评;三是严格进货渠道,自觉接受职工和群众的监督。学校商店实行自主经营,多年来为学校创收20余万元。校办商店和食堂以服务为宗旨,以微利为原则,认真为师生搞好服务,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承认,同时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拓宽经营门路,开源节流,改善办学条件。
3.学校开拓新的经营门路,还利用学生的剩菜剩饭作饲料办校办猪场,每年生猪出栏300余头,基本不用饲料,师生吃上了放心猪肉,达到了创造经济效益和节约开支、降低学生就餐负担的双丰收,可谓一箭双雕。
4.学校食堂同时开办学校水厂,历时已4来,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开水、热水,方便了学生的饮水和洗浴,还为学校每年创造了5万元的经济效益。
勤工俭学总结范文2
一、强化学习,更新观念,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
一要定期组织教职工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使教职工更多了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关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大家的信心。通过培训使教职工掌握更多的业务技能,努力打造一支敢打硬仗的教职工队伍。
二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有效方法,邀请专家、学者为教职工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组织职工到发达地县参观学习,用先进的理念、经验武装职工的头脑,更新职工观念,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推动整体工作。
三要强化考核,规范管理,要加强内部管理考核和干部自身素质的考核,积极为肯干事、干好事的职工提供平台,树立典范,从而带动全局,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全新局面。
二、统一思想,开阔思路,确立勤工俭学新方向
一要充分认识我县勤工俭学工作的现状,目前我县勤工俭学已具备了较强的服务教育教学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面向校内为师生搞好报务的同时,已逐步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经济大循环,其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大。
二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勤工俭学重在服务,努力为师生服务,为教育事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宗旨,面向师生,面向学校,面向社会,利用勤工俭学这一载体,实实在在地办几件事情。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快捷服务,全方位的服务,把勤工俭学办成师生拥戴的温暖工程、希望工程和民心工程。
三要坚持正确的功能导向。勤工俭学有经济功能,具有产业性,但不能完全产业化、市场化。教育是一个大市场,但为教育的服务不能作为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勤工俭学要坚持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兼顾,在讲求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价值,要以师生工作学习生活需要为根本利益。
三、抢抓机遇,加强管理,开创勤工俭学新局面
一要进一步落实好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要把勤工俭学工作和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手抓勤工俭学,一手抓素质教育,做到两不误、双丰收,真真正正让勤工俭学成为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载体。
二是做优做好教育内部服务市场。校园经济是我们的传统项目,也是基础项目,我们要进一步把校园经济做大做优。要加强对校园经济管理,准确把握政策尺度,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认真作好服务工作。对服务性项目要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加大经济杠杆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因素,保证服务性勤工俭学项目健康、协调发展。
三是要积极做好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工作。要积极争取惠及广大师生的项目,在继续抓好“标准化学校””和“花园式学校”创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和引进更多的项目,为全县校园建设做好服务。要充分挖掘潜力,培植一批产业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支撑带动作用明显的教育产业实体。要全面发挥教育内部市场和闲置校舍的资源优势,积极开辟勤工俭学新项目,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创建教育强县做出积极贡献。
四、以育人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要想全面开展,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只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参于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首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要多联系沟通,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学校通过“劳动实践课”、“家庭劳动实践室”等活动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长绝不能越俎代疱。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和工业生产,开扩学生视野。如城关镇四中组织学生到苹果园中参加施肥、浇水等田间劳动,进行劳动实践,学习苹果的生长、种植、管理知识和技术;户部寨镇一中发挥周边企业的优势,带领学生到车间和生产线上参观,让学生感受工业生产的紧张和严密,明白劳动是要科学知识作为支撑的,即使将来考不上大学,当不了科学家,也要努力学好知识,当好农民和工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人。
第三,要紧密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实现勤工俭学育人的最大化。单纯的劳动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只有把劳动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有的放矢的活动;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社会感触和生活体验相对应,促进他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得当的总结和奖励,劳动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对劳动情况认真归纳点评,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扬和奖励,树立模范先进,对不积极或不认真的,指出不足、帮助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伟大,行为和思想共同进步。
五、挖掘潜力,做大做强校办企业,增强勤工俭学的创收功能
勤工俭学总结范文3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就业渠道的增加,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机会也增加,随之而来也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持何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加勤工俭学所带来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就大学生对勤工俭学认知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获得学生勤工俭学的原因、目的和动机等信息,了解大学生对勤工俭学的整体认知。
很多人都知道参加勤工俭学会影响学习,但大多数人却依然认为参加勤工俭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谁都会对此产生疑问。因此,我就这个话题对长沙电信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调查情况如下:共发放问卷50份,发放对象涵盖多个专业、多个年级,最后收回48份,其中有效问卷46份。我这次做的是抽样调查.在本次抽样调查中,有84%的同学来自农村,16%同学来自城市;就他们对勤工俭学的必要性的调查中,只有1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47%的人认为有必要,27%的认为很有必要,而12%的人认为无所谓。认为没有必要的人大多数认为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参加勤工俭学会影响学习。
一、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目的的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参加勤工俭学的目的:34%的人是为了增加知识和社会经验,29%的人是为了赚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勤工俭学的收入用于生活费,22%的人是为了适应社会,10%的人是为了结识朋友,合计有5%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或其他的原因,由此看来同学们参加勤工俭学还是有明确的目的的。分析个种缘由,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发展战略,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大幅上升,随之而来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大,这就促使了大学生们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增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调查表明,在增加知识和社会经验这一比率中有部分同学找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服务工作,这样既应用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让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一举两得。可以说,勤工俭学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的实际需要。
二、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地点的分析
在参加过勤工俭学的被调查者中,86%的人参加过校外勤工,其它的人在校内及校内兼校外参加勤工。就校内勤工的好处大多数人认为岗位比较安全,较固定,工作舒适,并且劳动报酬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且收入稳定,但对校内岗位的态度上认为一般的占55%,满意的占36%,很满意的只有很少数,不满意的则没有。说明校内勤工的安全及报酬保障对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但就校外勤工的好处,44%的人认为校外环境复杂,更能广泛的接触社会,更有挑战性,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28%的人认为能够得到比校内更多的劳动报酬,很少一部分人认为校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校外的工作对一部分想要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又喜欢自由度高,较灵活工作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三、对大学生勤工俭学途径选择的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勤工俭学的途径选择方面,56%的人是通过自己找的,34%的人是通过别人介绍的,很少人是通过中介公司和校内勤工中心来获得勤工俭学的机会。在被调查者所参加过的工作中,有37%的人做过促销,34%的人发过传单,20%的人做其他的工作,而只有9%的人做过家教。关于每周勤工俭学的时间的调查中,不足10小时的占67%,而28%的人工作10-20个小时,工作在20小时以上的则占很小一部分;37%的人每周的最高收入在200元,36%的人每周的最高收入在200元以上,很少一部分人的每周最高收入在600元以上,由此可见,这与被调查者参加的工作的种类及工作的时间长短有关,家教一般工资比较高,而本次调查中做过家教的人比较少,对最高收入的数据统计有一定的影响。
四、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的分析
(一)勤工俭学岗位短缺且层次偏低,
由于社会缺少对勤工助学岗位有信誉保障的中介机构,学校一般不愿意承担校外岗位的风险,担心产生不可预见的劳动纠纷与意外伤害事件发生,从而制约了勤工助学岗位的校外拓展。而高校能提供学生参加的勤工助学岗位十分有限,且临时性、一次性岗位多,岗位层次较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性岗位上,如搞清洁卫生,收发报纸信件,宿舍管理,图书馆和资料室的书籍上架,校园报亭销售等,这种勤工助学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经济收效较快,但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助学功能不大,只是定位在应急解困上,没有上升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勤工俭学管理规范性不够,且观念陈旧
由于一些高校受客观条件限制或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不少高校没有配以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专职老师,大多由辅导员老师兼管勤工俭学工作,由于辅导员工作繁多不可能投入主要精力,且该项工作专项经费少,内容形式单一,体制落后,功能简单,由于社会失业率上升,勤工助学缺乏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再加上部分学生观念陈旧,认为勤工俭学有失自己身份,并不积极参与和配合勤工俭学活动,导致勤工俭学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较大,影响此项工作的深入、健康、持久地发展。对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这种勤工俭学的体制极不健全、规范,并且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能到位,必然导致勤工俭学发展缓慢。
(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内容,智力性因素不高
大学生进行的勤工俭学活动,无论是家教、兼职或零工,大多属于劳务性、服务性和事物性工作,往往不需要专业技能或专业技能要求,很少有人去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工作,曾有报道,在某省举办的一个大型的大学生勤工俭学与用人单位的现场招聘会上,专业技能要求简单的工种全场爆满,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工种基本上无人问津,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上尚缺乏专业技
(四)大多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勤工俭学
根据调查显示,有54.21%的大学生认为勤工俭学是有必要的。认为没必要的只有4.96%,这充分表明:大学生对待勤工俭学的态度是积极的。能的训练
(五)社会不予勤工俭学重视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在校大学生接近社会有助于拓展自身见识面。但是必须看到,社会能够容纳在校大学生的“空间”很少。很多在校大学生难以涉足其内。其次,社会上很多中介机构依靠欺骗大学生,收了费就“石沉大海”,使得很多大学生“遇黑”。调查显示,有38.84%的大学生上过此类的当。
总结:
经过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勤工俭学大多数持积极态度,大部分人还是参加过勤工俭学的,但他们主要是为了赚取生活费和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所以多数人选择校外勤工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以及更好的适应社会,为自己未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鉴于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时间及精力的限制,他们不能太影响自己的学习,所以他们的工作的时间和收入还是很有限的。
虽然本次调查得到关于大学生对勤工俭学的认知的一些信息,但由于我本身知识的有限,本次调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部分学生对勤工俭学的认知,但这些信息对于我解决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所出现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勤工俭学总结范文4
一、活动单位
主办单位: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院系学生会
二、 活动主题:放飞梦想,携手共进。
三、 活动背景:
丰富的大学生活,是让学子们走向耀眼之路的开始,路上的风与雨,教会着学子们成长,勤工俭学的学子们更是如此,在风雨并兼的路上行走,他们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历练自我和展示自我、挥洒着自我的青春。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同时他们也需要我们的鼓励与支持。
四、 活动目的:
此次座谈会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提供锻炼自己的能力舞台,用实际活动体验社会的压力及劳动者的工作艰辛。同时让同学们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五、地点:学院小礼堂
六、时间:4月15日晚19:30
七、参与对象:全院学生
八、邀请嘉宾:学院领导、各系老师
参加人员:院系学生会、院系团委、社联、各班班长、团支书和心理委员等。
九、座谈会的准备
1.资金的筹备
2.院校的宣传
3.小礼堂的场地布置
4.嘉宾名单的统计
5.邀请函的制作和派发
6.奖品的准备
十、活动宣传:
a.海报、横幅等进行宣传
b.下发《勤工俭学座谈会》评选制度到各系各班
c.以邀请函的方式邀请学院领导、各系老师。
十一、活动流程:
1.主持人出场,作简单的自我介绍,同时介绍本次座谈会,然后介绍我们的领导和人员,再邀请学院领导致开幕词。(10分钟)
2.放映我们一直以来勤工俭学的事迹的ppt(10分钟)
3.主持人发表个人的观点和对勤工俭学的看法
4.优秀兼职生(代表)发表工作经历(为什么做兼职,做的时候和想象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感想及想对下面同学们说。)(30分钟)
5.主持人发表对代表们感言的看法及感受而介入有奖问答(例如:由观众提出对勤工俭学的看法与意见及问题,老师和09师兄师姐做出回答。)(30分钟)
6.勤工部发表一直以来对勤工俭学的工作总结(5分钟)
7.有请学院领导为各位优秀兼职生颁发证书及礼品,同时邀请我们学院领导发表一直以来对勤工俭学的看法并致闭幕词。(30分钟)
8.以励志音乐宣布结束.
共计需时:115分钟
十二、经费预算:
A事先安排人员维持现场秩序
勤工俭学总结范文5
一、进一步严明了财经纪律、规范了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履行工作计划,按照先计划,后审批、再支出的报批监管制度,使物品利用率达到了极限,各项费收工作严格执行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学校各项开支合理,并做到了定期向学校党委汇报财务运行情况。
二、加强了生活服务中心管理,加强工作总结,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后勤处始终把握了后勤“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这一宗旨,坚持“安全第一、服务第一”的原则。年初,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把关招聘,并从卫生监督所请来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认真学习《食品卫生法》,进行身体体格检查,制订了《从业人员奖罚条例》。每月在学生中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民意调查,了解学生意见,及时解决食堂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食堂卫生我们都严格把关,做到了每天一小查每周一大检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每天在黑板上公布、批评。为了让学生吃得放心,期初,我们就与供货商签订了产品供销合同,建立了食物台帐,完善了各项制度,完全杜绝腐烂变质的物品进入食堂。
三、校产管理进一步加强。
采购的物品,先交保管入库。出库时,须先办理领发、签字手续,严格把握了价格关、质量关、数量关,并建立了完整的实物明细帐。班级校产管理也井井有条。期初,后勤处负责配齐各班学生学习生活用品,并作好登记,与各班班主任签订财产管理责任状,每月检查一次,责任到班,班级责任到人,并逐月公布检查情况,做到了无故意损坏、失窃现象,使校产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四、加强了校园绿化美化力度
学校花卉苗木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保证了学校重大活动、重大节日花卉摆放整齐、规范,学校整个绿化面积己达到了60%以上。
五、争取领导重视,搞好了学校的基建维修和添置工作,改善了办学条件。
学校领导一班人团结协作,奋力拼博,在方书记、胡校长、陈校长带领下,在教育局大力支持下,多次跑省、市、县各级政府,争取各项政策重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校今年共争取经费100多万元,这些经费我们全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今年我校共添置仪器设备、教学用具10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高标准男生宿舍楼,维修了生活服务中心的小屋面,新建了1000多个平方米的乒乓球场。为了便于学生实验实习,后勤处与教导处共同配合开发了学校创业一条街,学校的办公条件得到了大规模的改善。
六、学校勤工俭学逐步走向完善
目前,学校勤工俭学项目主要有生活服务中心、花卉、苗木中心、商店、猪场、勤工俭学基地70多亩。每年为学校创收1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320元。大大改善了教职工的福利。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内,后勤处做了大量工作,当然离领导的期望还相差甚远。在新的一年内,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勇于拼博精神,始终把好“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这一宗旨,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勤工俭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艺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认识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形成适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一定的可持续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一种教育途径与机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学校的系统封闭状态,使学校成为社会系统中非孤立态的一员,使育人工作由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共同完成。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突出反映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如何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着共同的指导原则,但不同类别的高职专业,其实现的方式与途径以及运作的机制应当是有较大差异的。艺术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规模较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独立设置的艺术职业学院约有25所(含民办院校),本科院校下属的二级学院约有10所,全国1169所高职院校设置表演类系科的约90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7%左右。对于艺术高职如何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院校都在实践摸索中。总结近年来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源头上对艺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再审视,澄清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一、将产学结合当作工学结合
产学结合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与院校通过合作开发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生产,同时也提高院校的科研、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与产学结合相比较,工学结合更为微观,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关于两者之间的内涵区别,陈解放先生的“‘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一文已做了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言。澄清这两者的内涵对于艺术高职教育有重要意义。一是产学结合中教师、科研人员处于主体地位,而工学结合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含混两者的概念使工学结合的目的性与意义不明确。二是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性,决定了艺术高职院校在成果转化、促进企业生产提高方面不是有太明显的作为,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刻意拔高艺术高职教育对促进艺术产业发展的作用,而是把重心放在人才培养工作上,通过工学结合途径培养适应艺术表演、艺术创作、艺术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艺术专门人才。
二、将演学结合、展学结合当作工学结合
演出和展览活动是艺术高职办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演出、展览能够促进学生消化课堂所学,提高艺术技能和综合素质。但并不是所有的演出、展览活动都是工学结合。学校内部举办的演出、展览活动并没有进入到市场化的运作中,学生没有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仅能算是一个教学成果展示。必须是参加市场运作的、学生有一定劳动报酬的演出、展览活动,才能算作是工学结合。因为这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才能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
三、将勤工俭学当作工学结合
艺术高职的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的比率相对比较高,学生经常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校外从事艺术辅导、文艺演出、节目编排等活动。通过勤工俭学,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提高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还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但勤工俭学并不能等同于工学结合。理由有三个方面:1、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每个学生必走的成长途径,而勤工俭学只是部分学生的作为,没有覆盖到全部的学生。2、勤工俭学有时从事的工作是与所学专业不相干的,并没有使学生巩固所学、加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甚至有时会影响学业的完成。这与工学结合的目的背道而驰。3、工学结合要求有学校教师与工作岗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与考核,是专业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勤工俭学是分散的学生自主行为,缺乏指导与鉴定。有的学校对工学结合实行“放羊”政策,将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都当作工学结合,这是办学的一种惰性行为。
四、将工学结合等同于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成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教学计划,通过课堂学习部分知识与技能后参加实践工作,再从实践工作中巩固所学并发现问题,然后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再参加新的实践工作,如此循环,最终完成学业,同时成为一个“职业人”。这是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形式。但工学结合不能简单地就等同于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这种培养模式的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工学交替只是其中的一种途径。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要求以及不同的行业需求,实现工学结合的途径应该也是有所不同或有所侧重的。对大多数的艺术专业而言,相对稳定的工学交替培养计划在实践中是效果不佳的。首先,艺术市场的需求在时间上是不确定的。如:舞蹈表演专业每学期安排一个月的工作实践,但是挂钩的演艺团体此时正好处在演出空挡期,而演艺团体接到演出业务时,又正好是学生课堂学习期。其次,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性,学生在还未基本熟练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时,是无法顶岗工作的。如: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其演唱或演奏技能时,是无法登台的。因此,相对稳定的工学交替形式虽然在教学计划的管理上容易操作,但不是艺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最佳选择。如果将工学结合简单地等同于工学交替,容易使艺术高职的工学结合走形式主义,而且造成师生对工学结合的误解与抵触,同时也给合作单位造成负担。对大多数的艺术专业来说,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形式更为适合。虽然这会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诸多不便,但能够使工学结合产生真实的效果,使合作单位提高合作的积极性,这也正体现了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以他方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五、工学结合的目标仅是艺术职业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单纯是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职业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的同时,还要对事业、对人与人的关系、对人与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因此,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渗透其中。就艺术专业而言,最核心的就是艺德的培养与教育。艺德是艺术职业人在艺术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艺术职业人的立身之本。然而这在艺术高职教育中还大都停留在思想品德课上,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普遍缺乏完整、具体的施教内容与规范的操作机制。
六、工学结合仅是教学建设与改革问题
工学结合不仅仅是教学建(下转270页)(上接269页)设与改革问题,而且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问题。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改变,而且还涉及到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师资结构的调整、教师评聘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分配与激励制度、经费管理与后勤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改变。如果思想认识没有到位,没有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进行一系列管理机制的变革,工学结合不可能落实到制度保障,也无法持续开展。艺术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普遍进展缓慢、效果不佳,虽然与起步较晚有关,但最根本原因还是对工学结合的认识高度不够,把工学结合仅仅当作一个教学建设与改革问题。
以上几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在各艺术高职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阻碍了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艺术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类别,它必须遵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又必须遵从艺术教育的规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艺术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办学实践,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检讨,澄清认识上的误区,才能进一步深化对工学结合的理解,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握艺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内在规律,走出各自工学结合之路的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