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新生儿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

虽然目前我国的新生儿数量有所提高,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新生儿死亡率却大幅度的降低,这一数据的产生首先是由于护理意识和护理观念的转变。只有提高婴儿护理质量,才能在人

最脆弱的生命阶段获得良好的成长氛围。根据多年来对产科工作的经验,有关新生儿的护理特总结如下:

1、病室环境

由于新生儿的呼吸道比较敏感,对药物的抵抗能力弱,因此一旦诱发疾病,治疗的难度大,也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为此,需要给新生的婴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对婴儿居住的卧室进行及时的通风和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其次,尽量避免流动性人员对婴儿进行密集的探望,尤其应该远离病毒和病菌的携带者,要定期对婴儿的卧室进行消毒处理;最后,为了保持婴儿的个人卫生,需要每天对婴儿进行全身性的淋浴。淋浴时应该保证水温的事宜,并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化学的洗浴液,这些洗浴用品中含有不同成分的化学试剂,极易对婴儿的皮肤产生损伤。

2、注意脐带护理

新生儿脐带在生后第 1 天是无菌的,以后逐渐有各种细菌生长。 在新生儿脐带未脱落前应检查脐部有无分泌物或出血,脐带残端应保持干燥、清洁。每天要用消毒棉签蘸 75%的酒精进行擦拭,不要使用各种粉剂,然后再用消毒干纱布覆盖,再用防过敏胶膏将其粘好。在日常生活当要也要时刻注意脐带的情况,不要让大小便弄湿脐带及其覆盖的纱布而引起感染。如果脐部不小心被尿湿,需要马上进行消毒和更换敷料。脐带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就会脱落,在它脱落之后就不需要再用纱布覆盖了,但是仍然需要让脐部保持清洁和干燥。

3、维持体温恒定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由于新生儿刚刚出母体,因此对外界的温度还不能完全适应,过冷或者过热都有可能让新生儿患病。所以新生儿的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2―24 度之间,早产儿的居室温度要保持在 24―26 度之间,昼夜之间的温度差不要太大,除了要保持居室内的温度适宜之外,还需要注意衣被的增减,时刻关注室温和衣被是不是适宜,最好的观察指标就是新生儿的体温,如果能让新生儿的腋下温度保持在 36―37 度之间则是理想状态。如果新生儿出现了面红耳赤,体温也超过37.5 度的话,就说明室温稍高或者是过度保暖了,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除了环境温度以外,新生儿的居室还需要优质适宜的湿度,春季和冬季居室里一般都很干燥,所以我们应该经常用温布来擦地面,在暖气上放上水盆或者火炉上放打开盖的开水壶来保持居室的湿度。如果有空气加湿器,则效果会更理想。

4、母乳喂养

正常的新生儿出生后半小时即可吸吮母乳,生后 1-2 小时可喂些葡萄糖水,4-6 小时或更早可喂奶。 坚持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母乳容易被婴儿消化吸收,营养丰富,且含有很多免疫成分,是任何乳类或食品不能代替。 新生儿可能因喂养不当而出现呕吐,这时应将婴儿抱起头高位片刻,卧位时应侧卧,以防止发生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5、正确处理好特殊生理现象

如所谓的新生儿“马牙”,女婴儿出生后数天内,阴道偶有粉液或血性分泌物,红尿,肿大,红斑,色素斑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 2―3 天出现)等,这些现象过几天后都会自然消失,不必经过特殊处理,如果时间较长上述现象仍不消失或有其他不良症状反映,则应去专科医院检查。

6、情感交流

每天沐浴后,护士要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按摩,应指导父母与婴儿说话、抚摸、摇、抱,以增进母子感情交流,母亲在哺乳时可以用温柔的语言在注视中与宝宝亲切地交流,每次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洗澡时,妈妈都要抓紧时机与宝宝谈话,“宝宝洗澡了”、“宝宝乖,我们开始吃奶了”,以此给宝宝创造一个丰富的投入感情的语言环境。所以说,新生儿行为感情的发育需要大家共同来关怀和诱导,学会用爱心和耐心来与宝宝进行情感交流,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和行为锻炼,培育出聪明和健康的宝贝。

7、严格用药

婴儿的体制比较虚弱,对部分药物没有抵抗能力,或者是药剂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在婴儿发病时,护理人员切忌擅自用药。需要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检查,并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目前各种西药试剂的药物含量参差不齐,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婴儿的疾病治疗不仅不能够起到效用,还有可能衍生新的疾病。

8、结语

总而言之,婴儿的诞生是家庭和国家的幸事,每一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都希望婴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进

行婴儿护理之前,需要对有关的基本常识进行数量的掌握,一旦婴儿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应该立即到正规的专科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避免任何唯心的护理意识和护理活动。婴儿刚诞生不就,刚从母体分开,还不能更好的适应外部的环境,生理机能和体质都比较薄弱,为此,对于婴儿的护理工作由其要引起家长和医院的重视,要提高所有护理人员的理论能力,为婴儿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2

新生儿臀红:是婴儿臀部皮肤长时间受尿液、粪便及湿尿布的刺激等,或是局部湿热引起皮肤潮红及表皮破脱。

1 护理

1.1 一般护理

1.1.1 细心护理,注意合理喂养,防止消化不良。喂养新生儿前洗手,尽早提供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提高婴儿的免疫功能,有利于婴儿牙齿的发育和保护,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在母乳不足的情况下可补充牛奶,但要注意牛奶的质量、浓度以及奶瓶器具的消毒。

1.1.2 保持皮肤清洁滋润,每日沐浴前护理人员均应洗手,以防手上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一律不得接触新生儿。沐浴时护理人员操作动作要轻柔,洗净沐浴液,沐浴的毛巾要一婴一巾,而且每日清洗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1.1.3 尿布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的纯棉布,不可使用粗糙布料做尿布。

1.1.4 勤洗勤换尿布,勤观察尿湿后立刻更换干净尿布,换下的尿布用肥皂和开水烫洗,漂洗干净后在太阳下晒干后再用。每次大小便后,及时用温水洗净臀部,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后可涂适量护肤剂。

1.2 特殊护理

1.2.1 对臀部皮肤发红的,可用紫草婴儿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因为紫草婴儿软膏有清热、活血等作用;或者涂抹臀红膏。

1.2.2 对皮肤起水疱的可在局部涂红霉素软膏以免皮肤感染。或将鱼肝油、护臀霜等护肤品涂于患处。因为鱼肝油具有保护皮肤、止痛、减少创面渗液保持干燥的作用,护臀霜能在表面形成保护膜,避免尿液直接刺激肌肤,使肌肤健康【1】。

1.2.3 灯光照射法,必要时可用40-60W的鹅颈灯照射臀部,灯泡与臀部患处距离为30-70cm,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

2 讨论 刚出生的新生儿皮肤细嫩,抵抗力较低,家长缺乏护理常识,对患儿护理经验不足。医护人员应该指导并协助家长对新生儿的护理,并传授对臀红的预防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防止复发【2】。医护人员在护理新生儿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每日做好眼耳、口鼻、臀部及全身皮肤的清洁护理工作,让新生儿在舒适的环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新生儿;二次断脐;脐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13-01

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人侵的特殊门户,极容易发生局部感染,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新生儿脐炎和出血。二次断脐有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脱落时间的作用。我科对正常新生儿实施二次断脐,防止脐部感染,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2011年8月~2012年2月出生的187例新生儿二次断脐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11年8月~2012年2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包括正常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187例,不包括转科和转院的新生儿。

1.2 时间:新生儿出生后,胎儿出生后1~2分钟应用气门芯在平脐轮处结扎,距结扎远端0.5 cm处断脐,挤除残血,再用5%碘酊消毒断面,以无菌纱布覆盖,并用经环氧乙烷消毒的新生儿护脐带包扎,出院当日新生儿体格检查无异常,在晨间沐浴后,行二次断脐。

1.3 方法:新生儿出生72小时以上,于哺乳后1 h进行,操作室室温调节至28℃。在晨间沐浴后,用0.5%碘伏棉签消毒脐部二次,左手拿无菌有齿镊提起脐带残端,暴露脐根及周围,右手持无菌组织剪(剪刀头部有一月牙形缺口),剪刀与新生儿脐部皮肤角度呈15°~3°夹角,沿脐根部从不同方向环形剪除残端脐带,保持创面平整,减少脐带组织残留。然后用0.5%碘伏消毒创面及创面边缘的皮肤,直径5cm,再用一次性愈脐贴包扎脐部,如创面有少量渗血,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如出血较多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二次断脐时有渗血或出血的新生儿,要3分钟、60分钟,90分钟,2小时仔细观察脐部渗血情况,并常规告知家属和产妇,注意观察脐部有无渗血,避免新生儿大声哭闹。如发现有渗血及时处理。新生儿每日沐浴后用0.5%碘伏清洁脐带残端及脐周皮肤,更换愈脐贴,连续3天,注意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2 结果

对187例新生儿二次断脐进行观察。家属对新生儿二次断脐的效果满意率100.00%,无一例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交叉感染和意外损伤等并发症。99.33%的新生儿2次断脐后5天~7天脐部创面完全愈合,效果佳。0.66%的新生儿脐带创面愈合延长至第10天愈合。有约8%的婴儿有哭闹现象,随着护理人员的细心呵护,哭闹很快停止。0.5%的新生儿二次断脐后有极少量出血,只需用无菌吸收性明胶海绵和愈脐贴加压缠绕于腹部即可止血。新生儿二次断脐前对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及健康宣教,制订操作规范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保障新生儿二次断脐效果的重要措施。

3 讨论

3.1 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气门芯结扎脐带,用一次性脐带卷包扎脐部,次日晨间沐浴后,解除脐带卷,使其暴露自然干燥,72小时后行二次断脐,此时脐部残端较干燥,剪除残端不易出血,若过早剪去脐部残端,由于脐部残端暴露时间过短,还未干燥,剪除时易出血。因此出生72小时后行二次断脐效果最佳。

3.2 新生儿出生后,脐部用气门芯结扎,若未进行二次断脐,脐带残端不易脱落,往往造成出院后由于脐部消毒处理不当而引起脐部感染,渗液,渗血。造成家属担心,沐浴时也不方便。二次剪脐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干燥所需时间等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

3.3 二次断脐时严格无菌操作,无菌镊及组织剪应每人一份,用后浸泡消毒,清洗擦干,高压消毒备用,

防止交叉感染。

3.4 对住院新生儿观察和出院新生儿的随访发现,二次断脐后脐孔恢复良好、美观,无1例发生继发感染,家长满意率100%。

4 小结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易感部位,脐带断面又是一个创面,是细菌入侵的门户,若脐带处理不当,容易引起脐部感染。通过正确评估脐残端的性状、干湿度、颜色的变化,适时二次修剪脐残端,在预防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和缩短脐部干燥所需时间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由于操作方法安全,简便易行,效果满意,使围产儿保健工作得以提高,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总之,二次断脐推广应用需遵循知情同意权,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制订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考核,是保障二次断脐安全的重要措施,对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也有积极的防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海泉,韩全乡,姜祖光.新生儿皮肤医院感染渊查分析EJ3.中外健康文摘,2007,4(7):878-879

[2] 颜芳.新法剪脐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55

[3] 王华英,胡婉珍,李乐华,等.新生儿剪脐时机的临床观察EJ3.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23-525

[4] 郑小莉,熊仕富.二次剪脐法在产科中的I临床应用EJ3.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86

[5] 张宏玉,蒙莉萍,谢春丽,等.临床脐带护理方式现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75.277

[6] 刘雪梅,袁秋云.新生儿一次断脐162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8(3)

[7] 沈惠琴,马桂芹,齐玲.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12-513

[8] 林泽.围产儿厌氧菌感染.新生儿杂志,1990,5(5):231

[9] 黄德珉,陈俭红.新生儿疾病学.北京:人民卫士出版社,1988:354-355

[10] 王慕荻.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8

[11] 李海秀.新生儿脐炎合并败血症的护理[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3):275-276

[12]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

[13] 王兰华.新生儿剪脐时机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23

[14] 朱新群,贾殿举,马楠.妇产科感染基础与临床E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54

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新生儿 黄疸 光照疗法 不顺从 护理 干预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尤其是早期的新生儿出现黄疸的概率更高。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经观察光疗退黄效果比其他药物效果明显,方便,价格低廉。但是绝大部分新生儿在光疗时出现哭闹、烦躁等不顺从的表现,容易导致光疗过程中皮肤损伤,哭闹剧烈后吐奶引起窒息的危险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刊,护理过的30例黄疸光疗患儿。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28天。其中新生儿高胆红血症15例,新生儿溶血症5例,母乳性黄疸5例,新生儿败血症3例,新生儿肺炎2例。蓝光照射时间为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不等。

1.2 治疗方法

照光前,给患儿洗澡后不应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剪短指甲,防止因哭闹而两手舞动抓破皮肤。戴上避光的眼罩、手套及脚套,穿好纸尿裤,调节好温箱的温度,将患儿放入温箱的中央,进行光疗。

1.3结果

光疗过程中出现哭闹的29例,烦躁不安的20例,吐奶18例。通过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儿烦燥哭闹情况明显好转,吐奶次数减少,没有出现皮肤损伤,能顺利完成光疗计划。

2 黄疸患儿不顺从治疗原因分析

2.1生理上不舒服

在患儿光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如箱温过高或过低、眼罩过紧、尿裤尿湿、患儿吃奶过饱或太饿等,甚至于患儿自身疾病的影响早成了患儿在生理上的不舒适感。日龄较大的患儿对吸吮母乳产生依赖,不习惯吸吮奶嘴,而且患儿在家时很多家长喜欢抱着孩子,而长时间睡在温箱里没有人抱起,患儿也会哭闹。

2.2安全感缺乏

光疗时蓝光照射患儿必需全身,没有衣服和包被的包裹使患儿缺乏安全感,同时眼罩突然蒙住了眼睛,使患儿容易害怕而导致烦躁和哭闹。

2.3 疲劳

患儿长时间处于同一卧位容易疲劳,更换卧位时给予适当的抚摸,让患儿舒适。蓝光照射时间过长也会使患儿疲劳,如果患儿病情允许,建议医生采取间断蓝光照射。

3 护理对策

3.1 光疗前的护理

光疗前,要先对医疗设备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将光疗箱接通电源,检查灯管是否发亮,不亮应及时更换,保持灯管无尘,室温低时应预热,待灯下温度在33℃时放患儿于箱内,箱内湿度为50%。天热时应将光疗箱移至通风处,如门口、窗旁、走廊等。光疗前要给患儿洗澡,清洁皮肤,洗澡后不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剪短指甲,以免哭闹时双手舞动划破皮肤。暴露患儿全身皮肤,将黑布眼罩遮挡患儿双眼,并妥善固定,会用尿布或黑布遮挡。

3.2 为患儿营造舒适的环境,增加患儿的舒适感

虽然是隔离病房,但光疗前也要给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同意。护理工作中,护士要根据患儿体温、体重、胎龄、日龄调节合适的箱温,随时调节箱温变化,按时观察患儿体温及观察病情的变化。眼罩的松紧要合适,对尿湿的患儿及时更换,喂奶方式最好采取按需喂养。由于温箱会加快患儿不显性水分丢失,所以要多给患儿喂水,特别是在患儿两餐奶中间更要多喂水。对日龄较大哭闹较多的患儿,要给予安慰奶嘴进行安抚,如果以上方法还是哭闹的患儿,最好将患儿抱出温箱,摇晃睡着后再放入光疗箱。

3.3使用“鸟巢”,增加患儿的安全感

增加患儿的安全感,是顺利进行患儿光疗的保证。为了增强患儿的安全感,可以在温箱内用大浴巾卷成长条围在患儿周围,形成一个“鸟巢[3]”式的自然环境,使患儿的手脚都能触及到柔软的浴巾而不是硬邦邦的温箱,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减小哭闹。同时,还能促进其身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有利于手-口互动,使患儿易自我安慰,促进口腔满足感,减少肢体无意义的活动,利于生长发育,减少患儿哭闹。

3.4 及时调整患儿,减少患儿的疲劳感

在光疗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换患儿的卧位,每2小时给患儿翻身一次。特别是在患儿哭闹时,要不定时的且及时更换患儿卧位,并给予患儿抚触及轻声呼唤,直到患儿安静。抚触能使患儿产生愉悦的心情,减少哭闹,有利于生长发育。采取仰卧与俯卧交替,当患儿采取俯卧位接受光疗时,新生儿趴在光疗箱中的姿势和胎儿在宫内的姿势接近,因而俯卧位光疗时新生儿感到舒适而减少哭闹。

3.5光疗后的护理

患儿黄疸光疗结束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患儿再次淋浴或擦拭全身,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损及炎症,记录光疗开始和结束时间,继续观察皮肤黄疸反跳现象。同时要做好光疗箱的消毒处理。

4讨论

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具有安全、方便、疗效好、见效快的特点,能有效地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且经济方便,患儿无痛苦,在临床使用广泛。人文关爱的护理服务理念已经渗透到我们护理的各个领域,新生儿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同样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的关爱,温柔的话语、满怀深情的抚触、精心的护理对患儿病情的恢复和身心发育是很有帮助的。对新生儿光疗时不顺从性分析及护理对策,其实也是人文关爱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体现,能使患儿减少治疗过程中不必要的伤害,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金汉珍.实用新生儿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吴红燕,康文清,赵磊.鸟巢护理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

[1]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因缺氧或产伤而引起的严重脑损伤疾病。是新生儿死亡和存活神经系统发音障碍、智能低下的重要原因,病情变化多端、来势凶猛,采用科学的护理方法,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收集了自2006至2007年共30例被确诊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我们从新生儿常规护理到患儿临床症状等全身性的整体护理,使患儿存活率提高,治愈率达90%,对患儿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出生至28天;其中出生至7天20例,8天至28天10例。3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前囟饱满26例占86.7%,呕吐24例占80%,尖叫或哭声小12例占40%,肌张力改变11例占36.7%,嗜睡或昏迷10例占33.3%,惊厥7例占23.3%,频繁惊动26例占86.7%。

2护理体会

2.1常规护理

室内应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清新,室温22~24℃,湿度55~65%为宜,光线不宜过亮,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和干扰,各种治疗和护理尽量集中进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患儿剧烈哭吵,保持患儿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0~300,尽量少搬动,可防止出血加重,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2严密观察病情

[2]密切观察患儿神智变化,注意面色、呼吸节律、呕吐症状、前囟及四肢肌张力的改变,定时测量头围。患儿如有烦躁不安、尖叫、、嗜睡、呼吸暂停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准确及时地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对抽搐的次数、时间、部位应详细记录,及时发现患儿的细微变化,以获得及时的抢救机会。本组有11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12例哭声小;26例前囟饱满;7例出现抽搐、惊厥;都因观察报告及时处理而转危为安。

2.3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

①评估气管内分泌物的粘稠度和患儿的呼吸状况,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避免外在因素如奶瓶、被子、毛巾等遮盖压迫患儿引起窒息。②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应用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经皮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0%左右,若有变化,及时查找原因,报告医生,及时处理。③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明显者,禁食或给予鼻饲,鼻饲后应采取侧卧位。④ 准备好抢救用品:复苏囊、气管导管、喉镜等。

2.4防止感染

[2]①监测生命体征及体温变化,配合检查血常规,观察有无感染的征象;② 与感染性疾病病儿分室收治,室内定时通风换气,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③ 向患儿家长讲解导致感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限制探视人员和次数;④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后严格洗手;⑤ 注意臀部皮肤护理,脐部护理每日3次;⑥ 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消毒;⑦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保持床单及被服的清洁、干燥、平整。

2.5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

频繁呕吐,不能经口进食或摄入量不足者,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按60~80ml/kg/日,24小时内均匀输入,防止液体输入过快加重或继发性脑水肿和肺水肿;病情好转后,可选用小孔,少量多次耐心喂养,吸吮力差者,给予鼻饲,并详细记录出入量。

2.6出院指导

向患儿家长介绍本病的病因、预后和可能的后遗症,并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减轻其紧张和恐惧心理,对有后遗症者,鼓励并指导家长做好患儿智力开发,及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并嘱其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新生儿 机械通气 护理

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指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能满足生理需要而建立人工气道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法,这种方法抢救成功率较高,但不可避免会带来许多相关的并发症,因此精心的护理,对抢救治疗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将本科17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儿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11年1月至8月共收治17例,其中早产儿9例,肺透明膜病2例,胎粪吸入2例,发绀原因待查2例,羊水吸入1例,重症肺炎1例。

二 治疗方法

所选患儿经气管插管成功后,均使用德国750型儿童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拨管后予以头罩吸氧,后改为面罩吸氧。

三 护理措施

3.1 上机前的护理: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抢救台上,清除患儿鼻咽部分泌物,协助医生使患儿仰卧,肩部稍抬高,头低位,选择型号合适的气管导管进行插管,插管过程中及时吸尽鼻咽分泌物,使用呼吸机前仔细检查各电源线、氧气管道及其连接;湿化器加水至标准刻度线;测试呼吸机各种机能和运转情况,连接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3.2 上机时的护理

3.2.1 保持气管插管固定良好,①固定环路位置,以防气管插管的牵拉;②约束患儿手脚,以防拉脱气管插管;③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长度,做好标记,防止脱落。

3.2.2 保持气道温化、湿化,①恒温湿化器,温度在35℃左右,湿度在60%―70%;②每次吸痰前可选择性向气道内直接滴入生理盐水0.5-1ml(或庆大2万),以湿化气道;③注意观察湿化器的存水量,及时添加蒸馏水,避免干吹;④及时倒去集水杯里的冷凝水和管道内的积水。

3.2.3 正确有效的吸痰,定时翻身拍背,①每4―6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拍背时用手腕力轻柔而迅速地从下至上,由外至内,拍打前胸、腋下、肩胛区、肩胛下,如患儿有肺出血、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进展期,肺透明膜病高峰期,则不宜拍背。②调节呼吸机各种参数、患儿面色、肺部痰鸣音、口腔分泌物多少决定是否吸痰,避免盲目吸痰,以免刺激呼吸道粘膜,造成充血、水种和分泌物增多;③根据气管插管的型号,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径一般是气管插管内径的1/2―2/3为宜;④吸痰前将氧气浓度调至100%,1―2分钟,或用复苏囊加压给氧,使SPO2升至95%左右再吸引;⑤吸痰前首先将导管前端放无菌生理盐水中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再无负压的情况下,轻柔插入至气管内导管的远端,退出1cm再加负压边旋转边退出吸引,切忌上下抽吸,时间不超过15秒,负压不宜超过20Kpa,吸痰过程中如SPO2降到85%以下,应暂停吸痰,立即给予复苏囊加压给氧,使SPO2上升到95%左右再继续吸痰;⑥吸痰完毕用复苏囊加压给氧后,接呼吸机通气,使SPO2达95%左右,将O2浓度调到吸痰前水平。

3.2.4 控制感染,①实行保护性隔离,限制病房人流量;②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保持空气清洁,患儿用具、吸引器、雾化器、听诊器等专人使用;③加强医务人员洗手;④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和分泌物,定期做痰培养和药敏试验。

3.3 撤机的护理:①撤机前先吸净口鼻咽分泌物,再按吸痰常规吸净气管内分泌物;②拨管时用复苏囊正压通气,使SPO2达到95%左右;③拨管后头罩吸氧,密切观察呼吸和SPO2变化;④呼吸机管道环路的消毒。

4 小结

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防治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中极其重要的工作,在本组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吸痰时能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用物严格无菌,呼吸机管道36―48小时更换一次,上机时间为12―150小时,其中14例治愈,1例放弃,2例发生相关性肺炎已治愈。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84-387

[2] 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 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M]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157-159

[3]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19期

[4] 《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03期

[5]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