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造型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间造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间造型设计

空间造型设计范文1

建筑的立面和造型是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一个具有生动性和灵气性的建筑造型设计可以有效协调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在对建筑进行整体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们的最终使用,要保证设计出的建筑空间布局不会对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不便。立面造型设计是当前建筑方案设计中的一个热点,通过立体化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彰显出建筑自身所具有的生动性和独特性,从而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在具体的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其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保证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建筑方案;里面造型设计;空间设计

建筑是为人们提供方便的,随着人们需求多样化的增加,对于建筑的外形设计以及内部空间布局也有了新的要求,越来越追求个性化,讲究独特美。在当前的建筑方案设计工作中,建筑的立面造型设计和空间设计是两个占有重要位置的环节,对于建筑单位来说,只有抓好了这两项工作,才可以使建筑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更能满足人们的心理所需。本文通过对实际的建筑立面造型设计分析,阐述了这方面的相关内容。

1建筑立面造型设计的基本形式

1.1点、线、面

设计师在对建筑空间造型进行设计和优化时,要考虑到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构造特点,把立体化的设计思想通过建筑的各个部件体现,例如建筑的门窗、墙柱、屋顶、阳台等等这些部位都是可以作为立面设计的依据和参考的[1]。这些部位在造型立面上所呈现的几何形线、比例关系、进出凹凸关系、虚实明暗关系以及光影组合关系等可以作为设计的对象。尤其是对于点线面的组合使用,点的设计是和建筑的细小部件相结合的,而线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它具有明显的精致感和轻巧感,它的曲直特性和方向特性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都有体现,例如上海金茂大厦、西班牙的米拉公寓等等都可以看出线的运用;对于面来说,它的作用是可以使立面更具有整体效果,它的运用一般会和体面的转折、单位划分等相结合。

1.2几何形状的组合

几何形状的组合运用以及与点线面元素的融合可以使立面造型设计更具有装饰感,例如纽约的现代美术馆,它的主体塔楼外墙平整光滑,玻璃和铝合金墙板形成一个平面,并横向相间划分开来,对称之中又有些许的变化。此外,线与面的结合也可以起到音乐般的节奏感,设计效果非常好,例如香港中银大厦就是这种设计手法。

1.3色彩的处理

最常见的色彩立面设计方法就是本色的强化处理,人们对于颜色具有很强的敏感度,不同的物质所具有的本色是各有差异的,人们也会因为某一颜色而联想到某种特定物质。在建筑立面造型设计中,强调建筑立面设计材料的真实色彩,突出其自身属性,这是最为直接最为简单的设计形式,而且设计效果也很好,例如在北欧地区建筑外形颜色大都是木头原色,这可以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温馨感和舒适感。

1.4虚实凹凸设计

造型立面中的“虚”指的是立面的上空部分,就如窗户、走廊等等,而“实”则是墙面部分,例如柱子栏板等。虚的部分会带给人一种轻盈和通透的感觉,实的部分则会给人一种稳重踏实的感觉,而且在阳光的照射下,虚部分还会营造一种深邃的意境,实部分则会展现出光亮质感。在大多数的商业楼立面造型设计中,会安排整排的玻璃窗,有一种虚的感觉,人们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建筑的内部,例如哈尔滨的万达广场商业建筑就是如此。

2建筑造型设计与空间设计的关系

2.1平面设计的关系

建筑的造型设计遵循的原则是从简单到复杂,而平面设计就是造型从二维向三维复杂的一个过程,最初的设计会直接导致最后建筑的总体形象趋势,此外,建筑的平面设计主要是依据建筑的各个功能区分布额排列来构思出基本框架,而后再在平面的基础上进行纵向延伸,形成一个立体的实物。从设计的形象角度来讲,平面设计就可以看成是造型骨架的横向构成部分,对于平面的设计和选型会对整个建筑的形象走向起到直接的影响,这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建筑的各个部位不同功能的需求,保证内部大空间布局的灵活性,而且还要对由于高度差异所造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2]。例如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它的平面设计就要尽可能的平整化,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可以为建筑的整体结构和抗震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那么一旦这样做,建筑的整体外观造型就也会受到影响,很容易从自由的造型规范转化为统一规则的造型形式。上述所分析的是平面设计对建筑整体造型设计的影响,它是在建筑的整体形象设计还没有特别限制条件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一种制约关系,如果还存在其他特殊的要求,例如建筑要拥有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或者是形成某类仿生形象等等,这样这种所存在的关系就会发生转变,也就是说它的造型设计会对平面设计起到一种限制作用,这就需要平面设计要在之前的设计过程中融入某一些特殊的设计环节。

2.2与立面设计的关系

现代建筑的设计越来越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一些独特的设计造型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人们的好奇心理,这其中就与建筑的立面设计与莫大关系,立面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对建筑的外在形象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立面造型设计主要有两部分构成:①大体块的设计,也就是为了体现出建筑的功能特征,结合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使用功能而进行的体量设计,这种功能设计的立面化可以形成建筑的大体造型;②体量的变形,这方面主要是对建筑体型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深入刻画和处理,以确保整个建筑形象更加完善,而且还要对立面所包含的各种元素进行合理协调和确定,例如形状、色彩、比例等等,然后再运用节奏、韵律以及虚实对比等的构图手法来设计出观赏性高的立面[3]。

(1)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密不可分的,平面如果是方的,那么立面也会是方的,平面如果有凹凸现象,那么立面也是会有的,从建筑造型的角度来讲,两者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2)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满足居住使用的要求,而是更多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元素,建筑的造型设计方法也更加的多样化和独特化。它的造型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外形总的体量、形状、比例以及尺度等内容的确定,不同类型的建筑采用与之相一致的组合形式,可以这么讲,建筑的造型就是建筑形象的再创造。这一过程的完成也是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实现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还需要考虑到所处地区的地形、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那么从这一层面来讲,建筑的造型设计工作就不再是仅仅的建筑外部形态的设计,而是一个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融合形体构造所设计出的产物[4]。建筑的造型立面设计在现代大多数建筑中都有体现,据此可以对它的基本步骤进行总结,就是先把建筑的功能进行概念化,然后再进行形象化,而后进行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完成之后进行立面造型设计最后综合进行调整完善。

3总结

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工作一方面注重人们的实际所需,另一方面尽可能的突出建筑的造型美和个性化。建筑的立面造型设计和空间设计两者是关系十分密切的统一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通过典型建筑的立面设计来看,对于两者关系的把握是立面设计的一个重点,需要做好事前的分析研究工作。

作者:石阳 单位:景森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德忠.建筑立面造型设计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34):15~16.

[2]韩志刚.对建筑设计中的造型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514.

空间造型设计范文2

【关键词】老户型;窗体;空间;改造

1 城市住居状态与老户型分析

城市人口的大量激增,收入与消费的不平衡,房价的高涨,使得大部分的职业人被迫沦为房奴。尽管房地产业日新月异的推进,不断向大众呈现出理想的住居模式和生活方式,但对于多数中青年人而言,在较为发达的城市拥有超过一百平米的房子仍可望不可及。

房价的压力使得部分居住者选择购置二手房或长期租赁。这些房子多半是两室或三室一厅的老户型,甚至一居室的单间格局,空间构成远不及新开发的小户型合理。因此,虽相对经济但使用起来稍显局促,仅具备基本的食宿功能,缺少独立的收纳空间;厨卫面积狭小;客厅通常居中,采光与通风不便,客厅与卧室之间的墙体往往有窗,既不实用又显凌乱;卧室无飘窗,且窗台偏高,采光面积小,窗框材料和样式陈旧。如何解决收纳问题、更合理地利用有限空间开发出新的功能,以及如何更好的美化居室,是窗体空间改造的关注点所在。

2 窗体空间的艺术改造是生活观的映现

室内设计曾一度被界定为装修和装饰,风格亦随流行时尚而变,对居住者的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人文思想的觉悟,设计的重心才真正转移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深度关怀,设计形式、材料抑或风格都只是实现生活追求的介质。

在有限的居住条件下改造空间是个难题,加之老户型多为内墙承重,原有格局不易打破,只能尽量在小细节上实现功能拓展和适当修饰,如合理布局、创造多功能区间、巧妙制造储藏空间、使用多功能家具、利用镜子扩展视觉等,诚然,对窗体空间的利用和改造也是美化与拓展空间的一个可尝试思路。这些拘泥于细节的构思,都是生存的智慧,而创意和灵感多是在“命题作业”下发生的。对细节的考究及功能扩展的执著,反映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对美好居家感受的追求。当然,理想状态的实现仍依托于具体的形式设计。

3 经济时尚的布艺装饰

窗帘是最简易的装饰方式,因面积较大,其色彩风格直接影响着整体的装饰效果,窗帘市场的丰富和成熟提供了多重搭配的可能。

首先从功能上而言,私密性要求较高的空间,可以使用遮光帘;对光线要求灵活的空间,可用卷帘、百叶满足光的调节需求;厨卫帘以防水、易清洗材料优先。其次,窗帘的色彩应与整体设计风格协调,由于老户型面积较小,窗帘色彩建议以高明度低纯度为宜,色相偏冷调会产生退去感,能在视觉上起到调节空间的作用;单位图案宜小不宜大,大而鲜艳的图案会使本来狭小的空间更显拥塞。再者,传统帘样式过于刻板,可以尝试吸收新鲜的元素。例如多单位组合法,即以不同颜色的多组帘间隔搭配,如:灰+白+灰白格子的同色系、灰绿+米白+粉红的撞色搭配、粉绿+淡黄+淡黄+粉绿的近色系搭配等;收帘也有一定技巧,可就近束扎,两两或一三式组合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二,拼布法,即自由拼接不同材质,如田字拼贴、水平拼贴等,单色和花色的拼接也会有较好的效果。其三,布兜法,是拼布的延伸,在窗帘上局部贴缝布兜,担当收纳。在悬挂方式上,休闲型空间可采用系带法在帘杆上扎系蝴蝶结,或直接穿挂衣裙替代窗帘。

4 风格多样的造型修饰

老户型的窗体框架多是T型铝合金骨架,或铁质的粗陋材料,窗帘已难遮瑕。因此,窗体骨架和造型的修饰十分重要。可拆除原窗架直接改造,或保留另添装饰窗,其造型随室内风格而定,材料以木质优先较显亲和,如中式雕花窗、日式井格窗、简洁的木百叶、民俗的苇帘等,显得儒雅而宁静;也可做成多扇落地门的形式,高大而有秩序;西方田园风,可用白色百叶,上部拱券,两侧素地碎花垂帘;新古典主义风格,壁纸和线角语言较为经典,或将窗体视为虚拟的画面,以精致的油画框镶边。但实际上,受使用空间面积的限定,窗架造型仍要尽量简化,以不占据空间为前提。

5 空间再开发的结构调整

窗帘的装饰和窗架的造型固然可以美化居室,但空间的拓展还取决于对窗体周边空间的充分利用。

窗与家具结合使家具结构化,是一举多得的举措。在书房或卧室外墙窗的左右,满做通到顶部的储物柜,隔板深度至少450mm,中间窗体的部位被预留出来,在窗下做同样深度的低柜连接左右,以500~600mm高为宜,下设抽屉,台面上铺设织物,点缀靠枕,搭配窗帘,或坐或依颇有飘窗的情景。如果空间局促,也可以将桌子的功能合并进来,撤去织物就是电脑桌。这一将家具结构化的做法,既解决了收纳难题,相对于成品家具而言,与空间更易浑然一体。视情况也可以简化去左右的柜架,仅沿窗下做一排低柜,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窗户过宽,两端至墙角距离较短,可以从窗面向室内700~800mm的位置做一面门洞,造成室内阳台的感觉,然后,照旧嵌入低柜和立柜,立柜侧面相向开架,便于内部操作,使得外部空间更加整体。为了颐养心性,营造生活的气息,飘窗也可以作为景观区,种植一些室内观赏植物,如绿萝、吊兰、海棠、文竹等,净化室内空气。

结构家具化也是实用的举措之一,尤其对于内墙窗的设计改造。有的老户型客厅的某一面内墙开设门边窗,既不美观也不实用。一种方式是,去除窗架结构,将原窗改造成博古架、书架、陈列架等家具,根据里间的私密要求决定是否通透处理。这样既节省了空间,也可收纳、展示。如该墙为非承重墙,窗下空间可一并拆去,将沙发置入其中,腾出客厅的空间,或改造成吧台,配合吊灯、线帘营造气氛。结构的家具化,舍去了多余的结构,扩大了室内的可用面积。如有厅室共享的需求,则可以整面墙拆除,做成隔断,实现通而不透的效果。阳台的处理与之类似,阳台封窗很普及,虽然对采光有一定影响,但无形中扩大出一个新的可用空间,合理规划则能够解决大量的收纳问题,同时兼具晾晒、绿化等功能。老户型朝向阳台的外墙面一般也是门窗并置的,因为是承重墙,设计时绝不能改动结构,但可以改推拉窗为外开窗,全部开启时能够保障室内通风;或者炮制前面的做法,拆去窗架,做成通透的吧台,窗下设置储物柜;但通透的空间形式改善了采光,却令视线一览无余,要求居住者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阳台收纳的整洁有序。

内墙窗体结构的全面整合是最为简约有效的做法,将窗体做封闭处理,保留砌砖肌理,表面抹灰充当照片墙,形成视觉焦点;或处理成若干龛孔,按照形式美法则加以组织,龛孔内贴敷壁纸、陈列器具,使原本粗陋的开窗焕然一新。

总之,老户型的艺术改造重点在于空间的实用性开发。原结构的种种限制制约着格局的改造,而被忽略的窗体空间大有挖掘的潜力,窗体结构的家具化、家具的结构化、窗体壁龛化等做法都不失为一种尝试。设计改造的动力在于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理想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空间造型设计范文3

关键词:信息传播 展示空间 造型要素

展示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服务形式和丰富的信息内容,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展示活动概念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扩大。由于展示活动的需要,作为服务属性的展示设计逐渐被大众接受。展示设计首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传播物质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功能,是一种应用性复合设计。

展示空间中信息传播的模式

展示场景中信息传播经常是综合性、全方位、多渠道的形式:发放宣传资料、赠送纪念品、视频播放、人机交互、展台界面设计、人员交流、活动推广等。归纳起来,展示空间信息传播模式主要有:产品陈列形式、工艺与模型展示形式、活动推广形式、体验感受形式四种类型。

1.产品陈列式

从人类社会早期的物品集中交换延续至今的展示形式就是产品陈列式,这种展示形式虽然比较传统,但是最实用、最常见,适用于有具体的实物可以展示的企业,例如汽车展、电子产品展、建材展、家具展等等。展品本身承载企业最主要的信息内容,是信息传播中的主角。为了更好的进行信息推广,需要若干配角。例如展台设计,展台的造型、色彩、质感等要素直接影响展示效果。

2.工艺与模型展示形式

在有些展会上,企业传达的重点信息是产品的制作流程、制作工艺、产品的内部结构或复杂功能,模型展示的信息多是大型的机械、工程、楼盘或复杂项目,抑或是有的展品太大不方便拿到展会,企业也会通过模型的形式展示。这种展示形式必须有现场的演示配合,或者让观众亲自参与才会有直接的印象,具体的产品和企业信息也需要通过现场的工作人员解说传达。

3.活动推广形式

展会上活动推广的目的是吸引眼球、增强人气。通过一些舞蹈表演、名人演出、礼品发放、有奖问答等活动,增大信息传播的受众面,增多信息实效传播的机会。

4.体验感受式

体验感受往往与交互设计联系在一起。观众通过亲身体验,将身体感官获得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使信息传播更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很多高科技的展示和游戏场景的互动展示,都让观众自己参与操作。

展示空间的基本形态与信息获取

展示设计中常用的空间形态有三种:闭合空间、开放空间、复合型空间。闭合空间例如一个室内空间单体,除了门之外,四周是封闭的,空间界面具有十分强烈的限定性。在限定出入口,尤其是出入口在同一个地方的情况下,展示空间可以考虑采用用闭合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可以使参观路线具有较强的限制性,观众对展位信息全面了解,不会有遗漏。例如博物馆中的动线顺序有严格的限定。开放空间是指主要空间界面是敞开的,观众视线没有太大的限制。这种空间往往具有多个进出口,有利于观众从各个方向进入展示空间,观众进入空间以后,动线略显混乱,难以全面的把握展位信息。复合型空间是将两种空间形式做结合,尤其是将两种空间的优点结合起来,主要应用在大型展位上,即在开发的大空间前提下,对空间做进一步细分,使各个小空间由闭合空间组成。同时,根据需要小空间也可以做成各种主题空间。

1.空间形态的比例尺度

不同的形态比例尺度使人产生不同心里感受。例如,高度固定的情况下,面积对空间感受有影响:面积越大,空间越矮。合理的展示空间形态必须满足展示设计的规律,是展示信息的物态化表现。

2.展示空间的态势

在展示空间中,为了能够使产品更好的向观众展示,迅速快捷的传递信息,空间形态应该有一定角度变化,形成方向感和态势。空间态势有利于表现展示主题,感染观众心理。对于复合型展示形态,造型要素更要考虑空间序列和空间结构、展示内容、设计美学和文化意蕴等,从而塑造空间态势a,形成韵律和节奏。

展示空间界面与信息传播

广义的展示空间界面可以理解为展示空间的每个角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狭义的展示空间界面是展示空间在方位上的限制形式,即:天覆、地载、围隔,是构成展示空间的基本条件。

界面形态的造型语义肩负信息传达的功能。展墙是空间界面的代表之一,它能够限定和分割空间,营造展示环境,承载展板、展品等立面展示信息,另一方面又是空间外部界面信息传达的主要载体,可以设置大型logo和喷绘、与主题有关的卡通形象等,通过具有信息内涵的平面和立体造型传达展示信息。现代展示设计为了更多的吸引观众,充分利用展示空间推广展品,作为界面的展墙更趋于实用化。展示空间的地台界面根据展示内容需要而定,多采用地台抬升的效果,既方便展墙布置和展架安装,又可以提升展位的品质。地台的结构较多,运用也是灵活多样,可以在展位内统一铺设,也可以在局部铺设,也可以根据主题需要与光效、金属、玻璃、透明或半透明塑料等材质模块配合使用,增强展位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展示空间上部界面通常是展馆建筑的顶棚,也有葡萄架式的简易格栅吊顶和局部吊顶。

展示空间材质肌理与信息传播

材质肌理的信息传播主要体现在材质触摸手感和材质语义上。日本设计师吉冈德仁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用材质触动感官”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逐渐得到欧美设计界的承认。2002年,他设计著名的“honey-pop”纸椅,超越了近百年内的任何木材、钢材以及塑料等作品,赢得了“世界最具原创性”的美誉。

材质肌理的信息传播存在于我们认知体验中的感受,通过质感语义的阐释,使其与观众产生共鸣。例如,金属的拉丝和抛光表面处理,带给观众的是现代与高科技的认同纤维材料的柔软特性,给观众美好印象,始终激励人们去追求,玻璃的表面反射光的色彩,足以引起注意,玻璃的各种色彩变化,形成了美妙的视觉效果,陶艺的传统感受与粗犷质感,形成历史、自然、返璞归真的联想。

展示空间光效与信息传播

光效设计作为展示设计的基础,不仅要提供展示空间的基础照明,还需要突出展示对象、以及和其他整体的协调性。迅速有效地传播信息更是光效设计的首要任务。

1.展示空间三个照明层次

由理查德.凯利提出的照明设计理念――照明分为环境照明、焦点照明和戏剧化照明三个层次,非常适合注重光的艺术性和表现性的展示光效设计。根据展示光效设计的特点和任务,参考理查德.凯利所提出的照明设计理念,可以将展示光效设计概括为环境照明、重点照明、情景照明三个基本层次。

环境照明为展示空间提供整体性基本亮度,一方面满足参观者在空间中自由活动的需要,一方面为会展局部重点照明做铺垫;展示中局部重点照明建立在环境照明的基础上,以高亮度和高对比度的光线塑造展品的形象,将展示空间中重点视觉信息强调出来,迅速捕获参观者的视线,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情景照明充分运用光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塑造更具艺术感染力的戏剧性展示气氛,渲染展示气息、烘托展示主题。

2.三个照明层次的表现力

展示光效设计的三个层次非常清晰,不过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根据展示的内容和展示设计的主题,光效设计会有侧重于以某个层次作为主要的照明方式,使其变得特别突出。任何一种照明层次变得特别突出时,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能够塑造个性鲜明的照明效果。

1)塑造展示空间

突出环境照明的展示光效设计的这种手法多用来塑造明朗、轻快的展示气氛。当需要展现的内容比较丰富而且要求全部表现出来,或者展示环境以白色为主色调时可以采用。空间和展品的各种细节都由环境照明清晰的表现出来。

2)突出局部重点照明

当展示环境比较暗或者比较单调时可以采用突出重点照明的展示光效设计。这样来塑造展品使展品在其衬托下显得异常明亮,参观者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重点照明塑造的展示内容上,从而达到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3)烘托展示氛围

烘托展示氛围主要是指利用光塑造品牌形象或企业形象。情景照明非常富有戏剧性色彩,视觉冲击力很强,能够深刻的打动观众,容易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当以塑造品牌形象或企业形象为展示设计的主要任务时是非常好的选择。

展示光效设计的三个照明层次各自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而且经常交织在一起,对它们的把握,要从艺术的角度,根据展示设计的主题灵活运用。展示设计中,照明设计的艺术性表达,使参观过程成为审美体验过程,能够令参观者身心愉悦,从而有效的传达展示信息。

结论

展示空间设计是信息服务性有价空间造型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人”、“物”、“场”的关系,有利于展示空间的设计、建造和拆除,有助于强化展示信息,提高信息传递质量和信息传递效率。基于展示空间中,信息的传播是多渠道、全方位的特点,对展示空间的系统构成要素进行拆解,分析各个要素与信息传播的联系,从而扩大信息传播的可能性,为展示空间设计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展示空间分析与结构设计,安晓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5

[2]展示设计,徐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9

[3]展示空间设计,闻晓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1

[4]信息传播学,司有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08

空间造型设计范文4

舞台空间设计从空间出发,不但考虑平面上的布置,还要考虑到空间上的视觉构图,从而在立面上形成具有画面美感的空间造型形式。其真正含义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其一,是指活动于舞台之上的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和台下观看表演的观众共同占据、共同存在并共同享有的剧场建筑实体上的物理空间。其二,是指在演剧活动中,由观众以及演员共同创造并共同享有的心理空间。舞台美术设计师所创造的舞台空间形式,实际上也是将剧场建筑的物理实体空间转化为演员与观众共同可感知的演剧艺术的心理空间。在舞台上,为了达到空间造型形式和空间构图的统一,常常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主要目的是为打破舞台建筑空间的条件限制,从而创造出适合演剧空间需要的、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无限性和灵活性的舞台空间设计作品。一般常见的处理形式为,使用实体性景物在舞台上搭建出表示不同环境及空间的多个动作区域;也可采用软质的平面布景悬吊在舞台上空,营造出多个空间层次,以使舞台呈现出具有纵深性的空间立体感。前者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叫做多空间装置,即舞台上同时存在一个以上或多个表演空间。例如,我国已故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师陆阳春先生设计的《上海屋檐下》。该剧舞台美术设计采用木骨架上下双层多空间结构,以细腻写实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在舞台上逼真再现了一个老上海弄堂房子的横断面,在那种低矮、拥挤的阁楼、亭子间并存的屋檐下,共同居住着不同经历和性格各异的五户普通人家。生动地刻画了一群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都市中心的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此外,还有是以实体的物质形式充分并运用现代舞台技术进行的空间转换。主要指采用现代机械化手段或科技手段的机械平台、电子投影屏幕等技术,进行演出空间的变换。例如,总政歌舞团著名导演、舞台美术设计师樊跃等设计完成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一个士兵的日记》中用一个巨型的转台来实现空间转换。该剧的舞台造型是将舞台整体设计成一个巨型的“日记本”,在演出中用翻动巨型“日记本”来完成舞台空间的转换。整体舞美设计以新奇独到和高超的创新意识,体现了设计作品的精美大气的审美价值。在舞台空间转换的灵活使用中,我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是最为特殊的。舞台时空的转换主要是以演员的虚拟性表演来完成的,这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常用的空间处理形式。

二、空间中的造型

舞台空间设计不仅仅是担负着平面布局的作用,因为不同的布局可以形成不同的舞台空间结构,并产生最终的整体空间造型风格。舞台空间设计主要任务是充分运用各种造型艺术手段,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电影电视以及各类现代装置与影像艺术等,在舞台上塑造出适合演员动作展现需要的动作空间与舞台支点,这其中包括在平面布置和空间上的错落、层次的安排。同时,在空间造型上还要给予观众以视觉的、形式感强烈的、形态独特的造型形式。这一空间的造型形式,既要符合演员动作表演的需要,也要满足观众的视觉审美需求,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作为舞台造型设计之一的舞台美术空间设计,在形式上无论是采用逼真再现的写实布景,还是抽象概括的非写实性布景,都必须在空间构成的视觉造型关系中表现出一定的舞台空间层次和形式美感。空间的造型在舞台布景系统中发挥着骨骼的作用,支撑并形成给人以外观直接感受的空间形态。舞台美术设计师所设计出的每个反映现实生活的舞台动作空间,它们的排列次序和层次关系都必然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舞台空间造型设计出的各种不同形式,无论是相对封闭或是开放式的,都在舞台不同的演剧空间构成中担负着平面布局和空间造型呈现的主要作用。关于这一点,胡妙胜教授指出:“利用平台、台阶、斜坡使水平的舞台面分裂为不同高差的区域,创造多层面的舞台空间,这是构成动作空间最有表现力的手段之一。”⑤而不同的空间造型形式,最终会产生出不同的适合演剧需要的、整体的舞台空间风格。我国的演剧艺术在舞台空间设计造型形式的采用上,很多设计师往往采用具象性、意象性和抽象性或综合性几种不同形式。在上世纪我国戏剧舞台上,以具象性造型进行舞台空间设计的作品占大多数,此类设计作品多数采用与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相像,即追求外部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自然,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再现客观现实。我国许多经典剧目的空间形式都属于此类,如《雷雨》《北京人》等。在选择意象性造型时,设计师往往按照主观意念进行空间造型,这种形式并非按照生活逻辑的真实面目逼真再现,而是以艺术家内心对客观现实的认知来进行设计。例如著名经典话剧《伽利略转》、《蔡文姬》等舞台空间设计形式。选择抽象性舞台空间形式,主要通过舞台设计师对于客观现实形象进行高度提炼抽象后的、具有符号意义的空间设计形式,这种形式往往与客观现实形象不相对应。例如谭泽恩设计的作品《犀牛》的空间设计所采用白色宣纸与黑色墨汁,成功的演绎出剧中所表现的主题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艺术观念的更新,今天的演剧艺术在空间造型设计上,已不再刻意使用某一种单一空间造型形式。现代舞台美术的突出特点就是空间造型的综合性和各种空间形式的相互融合与借鉴,呈现出高度综合的形式特征。由于舞台设计的空间性的特点,形成了舞台美术设计这一艺术形式独特的魅力。对于舞台空间设计而言,就是不断对剧场舞台空间限制性的克服和突破,体现了舞台美术设计师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完整的空间造型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因此,对于剧场舞台建筑的空间,我们应当清楚,舞台是表演艺术展示与演员二度创作和动作展现的场所,舞台美术设计也属于二度创作,是在创造适合演员动作展示的舞台空间的同时,也在与空间进行互动的交流,这样,舞台空间方可成为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人物的有限生命可以在其中做无限伸展的空间。

三、结语

空间造型设计范文5

关 键 词:环境艺术 设计教学 空间意识 建筑空间 传统造型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适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人的活动,并具有一定艺术氛围或艺术意境的物质空间的现代整体艺术设计学科。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与分隔及家具、陈设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而研究建筑外部空间限定与组织及建筑、绿化、小品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或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由此可以认定,提供人们生活使用的环境空间,与限定环境空间的环境实体要素,以及环境空间与环境实体的营造法则,即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课题。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它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而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论,其造型活动的核心,则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内空体”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 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高潮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针对其专业要求,全面深入地认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加强空间意识的教育培养。师生务必突破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概念和习惯,从传统造型艺术“感性”的虚拟空间感悟,转变为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理性”的真实空间思索。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广泛吸纳各门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将立体真实空间意识注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以造型艺术为主体,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重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扎根于现实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应用本土历史、地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凸现鲜明地域环境特色和创造“唯一性”景观风格的原创精神,杜绝抄袭,避免概念。拓展参观考察、写生勘测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努力结合现实项目展开教学实践。树立全面、正确的空间意识,摒弃片面、错误的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2](日)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空间造型设计范文6

一、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基础

在服装造型设计过程中由平面二维向着多维立体形态设计的过程,立体思维设计创作灵感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就非常重要。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立体思维的创作过程,是服装结构设计思维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当今服装流行潮流来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立体思维的塑造就是款式设计成功的保证。欧美在很早就流行的设计方法就是服装立体造型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中最直观的造型手段之一服装立体造型设计,因为其艺术手法非常有特点故也称:“立体裁剪”或“立体构成”,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是直接将面料铺盖在人台或者穿着在人体上直接进行造型的设计,在三维空间内塑造多种多样线条优美、风格含蓄、动静相宜且富有个性的造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是利用立体的方式,对服装的结构和造型进行分析和设计。在利用立体裁剪时,需要用到抽缩、堆积、折叠等立体操作方法。使用立体造成设计,可以使服装更加符合人体的特征,如其主要是将服装材料在人体模特或直接在人体上进行设计和改造,能够结合人体的特征进行制作,并能够直观的看到衣服在人体上的表现。目前常见的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坯布为设计材料的日本、美国立体造型方法,以纸为设计材料的意大利立体造型方法。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发展是从古希腊时期的无结构期,后来受到日尔曼文化的影响,设计开始注重服装的实用性,一直到哥特时期,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才逐渐成型。因此该种造型设计最开始是在西方发展,如卡腰、衬衣、马甲、大衣、蓬松裙身等等,注重人体的身材和穿戴的三维效果。我国对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应用,主要是在近些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世界互联互通日益频繁,我国与国外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以及国内服装文化的发展,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才逐渐在我国得到设计师们极大的普及和积极推广。也确实可以说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出现是服装设计界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给与人们对于服装设计要求带来无限遐想。让服装真正摆脱传统意义的束缚。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是赋予服装崭新的生命力。

二、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重点

在运用立体造型进行服装设计时,首先要结合服装设计本身的要素,如对款式、色彩、面料的把握,点、线、面的运用等。虽然服装立体造型主要注重的是服装的裁剪,但一名优秀造型师,能够在进行裁剪设计时,将色彩、面料的特征也融合到裁剪中,从而全面体现服装的亮点。如今在服装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元素和科学融入到其中,如运用色彩和光线造成的视觉错觉。立体造型设计要遵循服装美观和整体的特性,强调服装的视觉焦点和主体等,从而设计出最合适服装。

三、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裁剪方法

服装设计师在进行立体造型设计时,虽然较为注重设计师的经验和设计灵感,但立体造型还比较注重裁剪技术。只有良好的裁剪技术才能够将服装设计灵感更好的表现出来。本文主要针对常用的立体造型裁剪方法进行过了分析。

(一)直裁法和横裁法

直裁法,顾名思义就根据布料的直线条进行过裁剪。利用直裁法能够使布料边缘更加完整,保证服装造型的整体性。直裁法沿着布料的纹路进行剪裁,能够更大限度的利用布料,并保证布料原本的形态,从而使服装更加流畅。横裁法是与直裁法相反的方向,这种方式能够保障面料的使用面积,但所制作的服装没有办法保证流畅感。该种剪裁方法运用的没有直裁法广泛。

(二)斜裁法

斜裁法是沿着布料经纬方向45°进行裁剪,该种裁剪方式主要运用与时装设计中。通过斜裁法裁剪出的服装,能够感到更加松软,飘逸,体现出一种整体和谐感。然而该种裁剪方法,对面料的使用比较多。

(三)曲线裁法

曲线采伐主要是让服装呈现出波浪起伏的形态,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较为频繁,完成的服装造型也比较前卫。其可以将原本在审签的布料,直接转移到身后,发挥布料的弹性。

四、服装空间在立体造型中的应用

立体造型设计讲求服装的空间感。服装主要是作用在人体上,其主要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有些服装设计师过于注重外部空间,从而设计出的服装不够协调。因此在进行立体造型时,要注重内空间的设计,利用内空间的分割和缝合,可以使外空间表现更加多样化。服装空间设计要适应人体的特征和结构,通过多种空间分割方式,合理表现服装造型。不同国家、不同人工作以及不同性格的人群在选择服装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设计服装时,要非常注重人体的基本特征,需要根据人体高矮、胖瘦来作出具体的贴身设计,保障人的活动空间需求。本文主要对几种服装立体造型技术手法进行分析。

(一)抽缩法的运用

抽缩法主要是要呈现布料的褶皱感,主要是对布料进行固定和抽缩,是布料形成较为自然的痕迹。在一些比较时尚、前卫的设计中,抽缩法的运用较为广泛,设计师可以根据服装的特点,采用直线、曲线等方式进行抽缩,且能够对褶皱的规则进行控制。如将其运用在服装的腰部上,可以使服装更加具有观赏性,抽缩法不规则的特征,使能够展现服装趣味特征。在进行抽缩法操作时,要保证褶皱量,从而使所要呈现的凹凸感能够得到体现。

(二)缠绕法的运用

缠绕法主要运用在女装方面,主要是将布料缠绕在人体上,增强服装的表现力。如服装上设计花苞时,可以用利用澶染发决定花苞的多少,并对花苞进行优化。设计师要结合设计理念和服装特征,选择合适的布料,然后利用布料本身的特征进行搭配,从而使服装更加具有空间感和肌理效果。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