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兽医专业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兽医专业评估范文1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畜牧兽医;影响;人才培养;改革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如何走出困境,实现飞跃和发展,当前针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势在必行。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企业调研,确定重点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即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将专业课程按项目设计,每个学期一个项目,每个项目有4-5门课程组成。
⒋统的一块黑板、一张讲桌、一支粉笔的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师生互动的模式。增加“项目式教学”,教师提出项目,学生自己设计项目方案,自己组成团队实施项目,最终教师对每个项目小组进行评估打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内实施“以岗位实际生产任务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以知识为牵引、以技能为核心,把工学结合作为重要切入点,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带动专业建设与发展,引导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设计出既能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又能促进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重构课程体系
紧跟行业动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办学定位准确,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按照生产岗位技能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和开发教学资源。
通过课程设计突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特点,体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通过对工作岗位的调研、精选出每个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结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以养殖场和动物医院等企业需求为背景,根据畜牧兽医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将《动物解剖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课程作为行业必备能力的基础课程;结合8337战略,构建《畜禽养殖与项目实训》、《畜禽疾病诊疗与项目实训》、《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与项目实训》等课程为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并将《现代畜牧新技术》、《兽医实用新技术》等课程作为岗位能力拓展课程;将《大学语文》、《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思想政治》等课程列为基本素质训练课程;《创新创业》、《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列为素质拓展课程。构建以知识为牵引、以素质为主线、以专业为核心的课程教育体系。
三、重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
为了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设毕业设计课,学生自己选取项目、制定方案,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深入的了解专业,较早的适应工作岗位,提前接触工作任务,严格按照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在后两个学期将学生派往管理严格的企事业单位及大型牧场及高规格动物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既要执行学校的教学标准,又要遵守企业的生产制度,每个学生落实具体岗位,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保证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完成岗位实际任务。
(四)进行师资队伍改造
为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对师资队伍进行改造,改变专业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尤其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先进行全面培训,使其充分掌握行业动态,了解企业需求,紧跟学生的思想变化,打造成专兼结合、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
通过“校企结合,培养专职,聘请兼职,加强交流”的方式,让专业教师进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技能,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培养方式主要有: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外派教师进入生产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学校自己开办“校中厂”与“厂中校”,为教师创造实践动手的机会,要求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达到90%以上;通过“传帮带”活动,使新任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环境与课程。
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作为畜牧兽医专业长期兼职教师,这样可以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保证专业教师始终接触行业最新的知识与技能。
(五)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围绕新农村建设发展,联合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新农村建设、企业发展解决技术问题。
加强与区内外职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内畜牧兽医专业发展。加强国际间合作,与澳大利亚、蒙古国等国家互派教师与学生,增强国际竞争力。
依托专业师资、实验实训设备及“校中厂”“厂中校”,面向企业技术人员、农牧区养殖人员,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新技术、畜牧经营管理、农牧业互联网应用等知识和技术培训。
畜牧兽医专业评估范文2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 校企合作 体制机制
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过程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主要功能,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将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工学交替、学用结合。对于校企双方来说,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互补的系统工程,建立长效的有效机制是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对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不够深入,尚未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校、行、企三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二是行业发展和企业技术更新速度快,迫切需要引入更多的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学校急需创新行、企、校多方合作办学机制。
三是校企双方责、权、利的划分不明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对责、权、利的划分比较模糊,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的参与和指导,学校对企业的生产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持。
二、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思路与目标
1.建设思路
立足辽西北畜牧业,以岗位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行、企、校合作机制为突破口,建立畜牧兽医理事会,创新行、企、校合作机制,通过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优势,为辽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
2.建设目标
联合地方畜牧兽医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组建畜牧兽医理事会,深化铁岭象山牧业有限公司体制改革,制定理事会章程,共建铁岭象山牧业有限公司“校中厂”,在铁岭经济开发区永鸿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厂中校”,组建“双师”工作室,成立BTEC职业教育班,共同建立行、企、校合作制度,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弹性学训交替,分段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 机制运行构架图
三、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探索实践
1.优化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调整委员会结构,组织成立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的建设和指导。行、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讨论行业和企业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改进措施;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效运行。
2.组建畜牧兽医理事会,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与铁岭市畜牧兽医学会、铁岭大牛乳品有限公司、辽宁唐人神曙光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沈海牧业有限公司等辽宁省知名企业合作,组建畜牧兽医理事会,建立铁岭象山牧业有限公司(校中厂);公司实行自主管理、独立经营,形成一定规模,为区域提供优质象牌饲料和良种猪、优质肉鸡、商品蛋等畜禽产品。与铁岭经济开发区永鸿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厂中校”,企业提供教学场地、实践指导教师等条件,学院投入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与专业师资力量,构建集学生实训、顶岗实习、课程开发等功能的“厂中校”,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学院利用“厂中校”开展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为“弹性学训交替,分段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奠定基础。企业利用学院的师资力量解决企业相关的技术难题,利用学院提供的实训设备和实习学生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以“厂中校”为平台,与合作企业实施“订单培养”。
成立BTEC职业教育班。与荷兰阿瑞斯教育集团合作成立BTEC职业教育班,建立职业教育多边合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引进荷兰优质教育资源,启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3.实施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
建立行、企、校互兼互聘机制,与铁岭大牛乳品有限公司、铁岭经济开发区泳鸿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互兼互聘,加大教师进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的培养力度,实现教师专业岗位与职业岗位对接。企业每年接受2~3位教师1个月以上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生产,共同申报、合作完成科研课题,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及指导学生实践等工作,积累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和管理行家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发理实一体课程、开发工学结合教材、承担教研科研等工作。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互兼互聘机制,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使用机制。
4.实施“订单培养”
学校与辽宁辉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养牛、养禽等订单培养班,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按照企业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学生实习期间在校外基地进行,熟悉企业的文化和环境,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5.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学院、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多元评价反馈系统,评价行、校、企合作效果,行、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校企互兼效果评价制度》《基地共管效果评价制度》等制度,重视过程监控,教学质量的评价,从而推动行、校、企深度合作,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行、校、企合作的良好效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完善管理机制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要求和社会服务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教学实际,参照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职业标准、课程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等条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机制顺利运行。建立和完善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各项学院管理制度;修订实施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考核办法、指导手册,进一步明确顶岗实习的形式与途径;建立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制度;建立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从不同角度对行、企、校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合作方各自目标的实现。
畜牧兽医专业评估范文3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畜牧兽医专业;三业互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33-0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中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化特征明显的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生产方式不断向集约化、专门化、标准化、无公害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畜牧兽医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畜牧兽医生产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的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方针,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成为共识,高职院校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美国的“渗透型”、英国的“工读交替型”、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国内高职教育出现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两线贯穿“3-2-1”、湖南娄庄职业技术学院“零距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农场+公司”双轮驱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一主N辅”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211”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职教育“开放式、多元化”的转变,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上述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对于本科教育体系,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教育时间不长,最初主要参照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许多院校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体现在依托行业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行业企业以实习生为劳动力,双方各取所需,形式上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了合作,但这种合作不够紧密。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学院也未能真正吸收企业参与教学、实训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教学管理等。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双方对工学结合的认识还不够、观念相对落后,合作双方在工学结合的投入和运行机制方面等还未形成共识,未能真正实现双赢,这些都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原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创办于1958年,畜牧兽医专业是学院的主干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规模大,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学院围绕农牧产业的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建设。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业互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业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业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专业的教学过程的生产实习基地与产业对接,就业的岗位和专业技能相融合。以搭建支撑实训平台、技术实训平台、上岗实训平台和预就业实训平台等四个实训平台为载体,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条件的建设,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的选择,培养过程监控和加强培养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1.支撑实训平台,是基本素质模块、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实训的支撑平台。以畜禽生产实训中心、动物繁育技术实训中心、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检测实训中心、兽医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中心为主搭建“支撑实训平台”;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技能,为养殖场的生产技术部门、兽医室等技术员岗位的专业技能操作奠定基础,这是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从而为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技术实训平台,是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课程实训的支撑平台。以畜禽生产实训中心、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预混合饲料生产实训中心、兽医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等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为基础,搭建了“技术实训平台”。以“技术实训平台”为载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进行岗位单项技术训练,培养专业能力。
3.上岗实训平台,是专业方向课程实训的支撑平台。以动物医院、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等搭建“上岗实训平台”,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在校内实训基地按产业运行模式,以顶岗实习进行“角色扮演”等,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上岗实训平台上,专业通过产业变成了运行实体,专业教师、学生变成了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和生产者。这种真实环境下的模拟实训,为教师积累了实际生产的工作经历,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有效地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融合。
4.预就业实训平台,是综合素质拓展、岗位预就业实习的支撑平台。以校企联盟、乡镇畜牧兽医站等校外实训基地搭建“预就业实训平台”。把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岗位锻炼合为一体,实习期间,进行预就业锻炼,让学生尽早进入就业的环境。一方面,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企业、了解岗位能力需求,企业可以选择和培养自己所需的学生。通过实习企业了解学生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毕业生,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毕业生入职,给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学院根据相关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的信息反馈,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逐步建立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实训体系,强化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以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促进专业的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就业的三业互融。
二、构建“四元结构”的能力目标课程结构
学院专业建设、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以畜牧生产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以岗位所需基本素质模块、通用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的“四元结构”能力目标课程体系。
不断与畜牧生产岗位群工作任务相对接,不断根据畜牧生产过程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将各门课程的技能进行筛选、整合、分类,改变以前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以技能模块为主线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学生在通用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家禽生产、猪生产、牛羊生产等某一方向,进入到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模块学习,针对相应专业方向的岗位特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专项技能,此模块训练学生应用所学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从业能力的培养,为就业作技能方面的准备,更加符合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该课程体系与原课程体系相比,具有两个显明特色:一是不同专业方向可共享公共平台,通过共享实训条件,整合师资,保障公共技术平台的教学实训内容相对统一,以利于专业规范建设和管理。二是可以根据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和就业岗位的变化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从而适应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六化”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建立“六化”课程教学模式。
1.生产任务模块化。通过对畜禽养殖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畜禽养殖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剖析畜禽养殖过程,按照《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等不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项目支撑,使项目覆盖畜禽养殖的全过程,同时紧跟现代畜禽养殖的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
2.模块内容项目化。对通用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按照岗位需求设置教学实训内容,针对每个模块所包含的技能关键点设计技能项目,每个技能项目由若干任务构成。按照项目和任务组织教学,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任务和项目中,逐一分解,在项目教学中体现了针对性、实用性。
3.项目教学现场化。以校内姜曲海种猪场、水禽育种场、波尔山羊场、众城奶牛场生产实训基地为主,实训室辅助教学,按照不同技能模块要求,把课堂搬到养殖场,学生边学边做。《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每门课程用1个月左右时间完成技能部分学习,打破传统的黑板上讲授养猪、养禽、养牛、养羊知识,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专业能力培养不到位、课堂内容空洞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畜禽养殖过程中,在实践中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和训练。
4.课程考核职业化。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便学生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将课程考核与从业资格鉴定考核相结合,突出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化;在专业方向领域课程结束时,开展“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等职业工种鉴定,由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完成。
5.知识技能一体化。构建了以技能为主的通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技能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根据实际生产的不同岗位能力目标要求,按模块技能项目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把必需的知识技能融入到不同项目中,形成知识技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参与到畜禽养殖过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课程教学与畜禽养殖同步,在畜禽养殖中完成技能模块的学习。
四、创新“四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重构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创新了“四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进行通识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一阶段主要是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引导学生接触畜禽养殖场,感知养殖氛围,主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观、职业道德素养、法律意识、沟通能力和专业基本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专业”的精神,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专业思想,设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进行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在专业实训室和养殖场中进行,开展职业岗位核心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了解畜禽养殖的过程,认识和掌握本专业的岗位核心技能。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学生进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江苏姜曲海种猪场、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和波尔羊场、众城乳业等,开展专业领域课程学习,根据产业升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灵活设置生产方向,调整不同生产方向的课程比例,开展不同畜禽养殖方向的订制培养。主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不同的畜禽养殖阶段设计学习情境,以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让学生在学技术时学做人,在学做人时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
第四阶段(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这一阶段以江苏乃至东南沿海现代畜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院建设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生产方向的为期六个月的预就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结合工作岗位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实现校企共管,签订实习协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实行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通过预就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等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五、建立校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经过实践和总结,制订了一套校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有效监控和及时反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健全教学质量保障的内部评价机制。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形成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制订了《督导制度》、《学生教学评估制度》、《教师座谈会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中期检查制度》等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了教学工作的运行,实现了各教学环节质量控制,促进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提高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外部评价机制。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每年下半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建立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实施《社会需求调查制度》,由院内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电话、邮件访谈等手段,广泛征求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根据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路福五.校企结合、两线贯穿“3-2-1”结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构思[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03):52-54.
[2]杨帅,薛岚,王超.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三重融合教育体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63-65.
[3]唐小芬,柏叶,肖守斌.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10-12.
[4]葸小慧,王中伟,阿米娜.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障机制的研究――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8,(04):190-191.
[5]耿明杰,吴学军.畜牧兽医专业“一主N辅”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效果[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20-222.
[6]范先超.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0):69-72.
[7]唐永泽,卢兵,雪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47.
畜牧兽医专业评估范文4
关键词:畜牧兽医;工作效率;方法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占地位也越来越突出。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然而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由于畜禽流通的快速发展,畜禽疫病仍在零星暴发,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目前兽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基础设施与业务水平差。由于人员少、区域广,乡村社区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任务较为繁重,有时部分乡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还被抽去包村挂点搞行政事务。大部分乡镇连村级防疫员都没有,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而防疫员都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技能差,在防疫注射过程中,常存在注射部位、注射剂量掌握不准,发生注射反应不会处理,疫情不能按程序及时上报,因而部分群众不愿接受防疫注射,造成疫病流行;另外,由于疫苗从厂家到畜体经过的环节太多,尽管省、州、县、乡都有较好的冷藏设备保存疫苗,但到村委会的保存条件就很差,加之人少工作量大,因此防疫工作时间拖得过长,导致疫苗在常温下存放的时间过长,疫苗效价降低,免疫失败。
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待遇低,队伍不稳定。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差,多数乡镇目前连村兽医都没有设置,遇到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所以队伍不稳定,全年工作仅限春秋两次防疫注射。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再次,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简单对基层站进行撤并了事,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二、提高兽医工作效率的方法
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担任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
2、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控疫病能力。
3、抓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充实乡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村级兽医。按自然村50~100户农户设一个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最好是村民小组组长),通过定期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疫病防治的基本技能、畜牧饲养管理、畜牧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为每个村民小组配一套免疫注射器械。这样,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大大缩短防疫注射时间,缩短疫苗在防疫过程中的周转时间,每次的防疫注射时间缩短到2~3周,这样疫苗效价和防疫密度才会得以保障。
4、加强村、乡、县畜牧兽医人员的联系和交流。村级兽医人员和村民小组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及时把本地的畜禽产品流通情况、疫情及时反馈到村、乡、县,以便县乡畜牧兽医部门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做到疫情及时上报,疫病不出村,畜禽流通情况随时掌握的运作机制,上级主管部门也可将畜产品信息及周边地区的疫情信息,通过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即时反馈到农户家中,共同作出相应的销售决策或预防措施。
5、加强村社科技协管员对实用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村兽医和社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大力宣传与推广种草养畜、秸秆氨化、青贮饲料制作、饲料生喂、种羊串换、科学养驴、猪品种改良和厩舍改造等实用技术,从而使畜牧业完成从量的增加转化到质量和效益提升的飞跃,使之走向稳定健康、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良性轨道,从而使畜牧业真正成为会东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
畜牧兽医专业评估范文5
我院畜牧兽医系有5个专业,包括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兽医医药和实验动物。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都在60%以上,除少部分(约10%)实践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外,其余实践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承担了所有实践教学任务的50%左右,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室每天都要使用各种药品,其中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化学药品;有动物手术的麻醉药品;有疫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盒等。药品种类的多样化,管理难度较大,笔者在畜牧兽医实验室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室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主要问题
1.实验室药品存放分散。畜牧兽医专业经历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及“国家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新建了“胚胎移植中心”、“种禽繁育中心”和“宠物训养中心”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扩建了“动物医院”和“兽药生产与检测中心”两个校内实训基地,加上原本有动物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手术、兽药检测等十五个实验室,便于教师进行实验,各实训基地及实验室都配备了药品,导致药品分散,达不到药品的共享,时间久了存在大量过期药品,尤其化学试剂过期的数量比较多。
2.教师的实验药品采购计划与开设的实验项目存在差异。学院耗材管理办公室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上报下学期实验耗材计划(包括实验药品计划),教师虽然有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书,但是通常还没有做出实验、实习及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就报了实验耗材计划,这样就会造成耗材与实验内容不相符合,作为耗材一部分的药品也不例外,存在差异,导致药品多余或不足。
3.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药品是搞好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必然在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方面出现问题。除常规的药品管理制度之外,要完善特殊药品(麻醉药、毒性药品、生物制剂)的管理制度。
二、提高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药品申请、审核、审批制度。教师根据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计划,制订药品采购计划,由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并统计,在清点库存药品的基础上,取消库存药品中的申购药品,综合考虑药品使用情况,适当的补充药品,进一步完善申报计划并签字。然后经系部主任审批签字,交学院中心实验室耗材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经费情况审批并采购。药品申购只有层层把关,才能防止重复购买带来的过期浪费。
2.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分类及保存管理制度,降低损耗,防止事故发生非常必要。实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与存放保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实施分类摆放好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有以下几类:(1)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盐类中按金属活泼性顺序分类存放;不同性质的药品要分类摆放,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就不能放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产生爆炸。如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就要离还原性材料远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混合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产生危险;容易自燃、或者受撞击能爆炸的材料要单独放置,离其它材料远一些;易挥发的材料需放置在通风柜里,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地方;有毒、有害的物品需要做出明显的标记。最后,在药品柜上的位置,标出药品名称,并且在记录本上写药品的数量。(2)兽用药品:根据畜牧兽医实验室常用药品类型,本着便于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原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注射剂种类多、数量大,按药理作用分为:抗菌药、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生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等几类。分柜或分层摆放这些药品。(3)生物制剂:根据试剂要求存放,使用时严
格按照说明书使用。(4)特殊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的特殊药品主要指麻醉药(如陆眠醒、舒泰、巴比妥类、静松灵等)和有毒化学试剂(如亚硝酸盐、丙酮、有机磷类),依照《药品管理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①采购应做好年度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到指定兽药公司采购。②入库应按最小单位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③药品存放在加锁的铁柜内,专人负责保管和领取。④药品仅限本系兽医实验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实行领用经申请、审批、双人登记签字的制度。未使用完及时归还库房登记入库。
3.建立生物制品低温保藏领取制度。畜牧兽医实验室生物制品主要有:疫苗、诊断抗原及阳性血清、疾病诊断液及生化试剂盒,具有价格贵、运输、保存条件要求严格等特点,采取集中保存专人管理的有效措施。药品入库时,至少有两名人员参与,做到账物相符,使用时认真填写领取登记表并签上姓名日期,表示经手认可。有两点建议:一是后勤部门保证实验室冷藏设备的正常供电,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二是实验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关掉电源停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想办法妥善保存好生物制品。
4.建立药品定期核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库存清点制度,对库存试剂必须定期检查,发现有变质或有异常现象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贮存条件和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领导处理。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兽用药品及生物制品要重点核查有效期。
5.建立完善的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对于兽用失效、过期药品,如注射剂、片剂、散剂、酊剂等,可以暂不处理,特别是过期药品出现变色、沉淀、分层、析出等变化时,可放在展示柜内,供学生在药理课上作为识别过期药品的样品。
6.实行药品计算机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行全院范围内联网的管理模式。定期更新网上资料,有利于相关系部及中心实验室及时解药品情况,在审核采购计划时作为重要依据,控制了药品重复购置带来的过期报废损失。帮助使用者在网上快捷查找所需药品,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畜牧兽医专业评估范文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公共服务体系“依托”作用不完全。公共服务机构特别是乡镇畜牧兽医站职责任务不清、运行机制不活、人员素质不高、经费保障不足、服务手段落后,尚不能完全成为兽医社会化服务的依托。二是动物诊疗机构“基础”作用不足。城市动物诊疗机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农村诊疗市场发育处于初级阶段,动物诊疗机构技术水平总体不高,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市场需求。三是龙头企业“骨干”作用有待提升。龙头企业与散养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服务不到位,仅限于为销售产品而提供初级服务,属于产业链条之间简单买卖关系。四是其他社会服务组织“补充”作用需要整合。行业协会刚刚起步,大多数省都还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兽医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大户等其他社会力量大多是各行其是,单兵作战,互不联系,服务形式松散。五是服务主体专业素质偏低。服务人员专业学历层次低,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乡村兽医中兽医相关专业人员占67.2%,大专以上学历9.9%、高中和中专学历37.9%、初中及初中以下49.2%。村级防疫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5.5%,初、高中和中专的59.3%,初中以下的35.2%。服务领域不均衡。一是链条短。大多兽医服务主要集中在产中疫病诊断、免疫、用药等相关服务,忽视产前、产后;重视技术服务,忽视信息咨询服务。二是范围窄。大部分养殖龙头企业组建的兽医技术服务部,一般只服务自身企业,示范效应和社会效益不高。动物诊疗机构等其他社会力量发育还不健全,服务能力较弱。浙江省调查,小规模养殖企业购买饲料、防治疫病完全由自己解决的比例平均为52%。三是供求脱节。兽医服务组织受经济实力、服务设施、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影响,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特别是与养殖户的现实需求相脱节。运行机制不健全。一是激励引导机制不健全。对于公益组织来说,普遍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激励、惩罚机制,导致服务主动性不足、服务效率低下;对于经营组织来说,多数地方没有制定扶持政策,来激励经营组织拓宽服务范围,改进服务质量,其经营选择成了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牢固。多数社会化服务组织与被服务对象没有签订相关服务合同,即使少数签订合同内容也不规范,更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和制约手段。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缺乏共生关系,更没有互动联系。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一是扶持政策需要加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文件,对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以及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但对兽医经营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二是服务市场需要规范。因执业兽医人数不足、处方药管理尚未出台等原因,导致我国动物诊疗市场还不规范。部分养殖户购买兽医服务时,往往以短期价格尺度为唯一标杆。这种价格因素凌驾服务质量的行为,加剧了诊疗市场的无序竞争。三是服务收费需要明确。长期以来,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收费是兽医提供服务的主要劳务报酬来源。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决定取消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费,这些政策对基层防疫工作带来很大冲击,严重影响兽医服务者积极性,制约了社会化服务发展。
二、健全体系的思考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社会化服务活力。一是继续深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兽医卫生执法体制,完善执法机制,改进兽医卫生检测技术和监管手段,提升兽医卫生执法水平。二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兽医服务机构效能评估,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三是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形式。结合定岗服务、购买服务、派驻服务和委托服务等方式,提供免疫档案管理、疫病监测、疫病防控措施实施等公益。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原则,支持动物诊疗机构、专业合作组织、执业兽医积极承担公益职能,调动服务主体积极性。探索政府与企业、诊疗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多样化兽医服务。强化依法管理,规范兽医社会化服务行为。一是完善兽医法律体系。加快《兽医法》立法进程,通过法律调整兽医人员的行业准入、权利义务、继续教育以及行业协会等各方关系;将所有兽医服务人员、服务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二是严格市场监管。通过严格动物诊疗许可、防疫条件审核等手段,规范服务主体诊疗行为。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动物诊疗机构,及时清理整顿。严格兽医卫生执法,坚决打击游医、借壳行医、无证行医、制售假劣违禁兽药等违法行为,规范兽医服务市场秩序。三是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出台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标准,在准入基础上,实施动物诊疗机构分级管理,出台具体分级标准,提高兽医服务质量。四是规范服务收费。制定社会化服务收费指导性意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不同的服务组织,实行差别化收费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兽医社会化服务主体。一是对于乡镇动物诊疗机构或防疫合作社,政府可以将强制免疫、协助检疫等工作通过花钱买服务方式委托给具有一定资质的诊疗机构或防疫合作社,给予相应的劳务费,协助其能正常运转。同时在开办场所、设施设备等方面予以扶持。二是对于社会力量开设的专业动物诊疗机构以及企业兽医服务组织,要在金融、税收、项目配套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三是激活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功能,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动物诊疗窗口,建立诊疗网点,辐射农村动物诊疗市场。四是鼓励城镇动物诊疗机构和执业兽医到农村服务,对在农村服务的执业兽医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五是在畜禽养殖集中地区推进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村级兽医服务网络。优化兽医人员结构与素质,提高兽医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提高兽医队伍服务水平。加强官方兽医队伍培训,规范官方兽医执法行为;完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强化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加大乡村兽医队伍、村级防疫员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兽医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实施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特岗计划”,吸引兽医专业大学生到县乡从事兽医服务。三是要鼓励各地成立兽医协会,积极支持兽医人员继续教育,明确要求兽医服务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时数和考核要求。四是要鼓励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兽医人才培养,在确保理论课的同时,创新教育模式,积极与动物诊疗机构联合,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
作者:翁崇鹏单位:农业部人事劳动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