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研究性学习;实施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行列,因此远程教育的生源来源广泛。以现代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生源来说,学生的年龄从18到70非常之广泛,同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也出现非常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受到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较深,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极高,很多课程脱离教师之后自学能力差,而且本身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相对比较难懂,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明显的提升效果。种种原因导致远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展开难度较大。基于此背景,构建一种新型的既能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又可以凸显远程教育特色,方便实用的远程教育新模式成为必需。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系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则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以其全新的理念和特色,不仅适用于中学教育,也同样能为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一、研究性学习对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的主体性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就是要求确认并尊重师生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教师的主体性有两个作用对象:一是教学内容,包括教材、教学资源信息等;二是教育对象,即学生。作为学生,一方面,他们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教师主体性作用的主要对象,具有一定的客体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阅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完全个人化的东西,有不断认识自身、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愿望和动力,也有不断改造自身、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要求与力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存在价值的体会,对自己作为主体的人的力量的认识,更多地发生在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他所面对的对象的时候。远程教育的学生对象大部分都是成人,他们的学习动机本身就是主动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性探究的主题,方便他们通过研究灵活的展开学习。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在汉语言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表现出与这门学科性质和地位不相称的冷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索的心理需要,代之以强制性的灌输、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而研究性学习灵活的学习形式、开放的学习环境、特异的学习结果以及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发挥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潜能。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有助于开发成人的成功智力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们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它是以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重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更侧重于成功智力。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六条研究性学习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探究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成人教学同样要追求实现上述目标,即对一切具备生活、工作和劳动能力的人,根据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不同需求,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人格。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中包含着分析性智力的内容和创造性智力的基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会逐步提高实践性智力。这三种智力的整合就能使成功智力得以发展。
(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与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并享受学习的过程,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种学习之所以被冠以“研究性学习”,就在于其特别强调“研究”二字,包括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及研究的结果等,它是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形式开展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不会完全无视最终的学习结果,但其更为关注的实际上是研究的态度、过程与方法。它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养成尊重科学事实的良好习惯。研究性学习突出过程与方法对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而在于使学生充分地体验、感受研究中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倾向。此外,研究性学习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常用的学习方式依然是识记、朗读、背诵、感悟等,实际上更多强调的是对知识掌握的结果,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付诸实践,从而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在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确定选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评价。
(一)确定选题
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根据个人的兴趣方向和研究特长进行分组,然后以课本为原点,确定选题。如:“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建安风骨的纵向定位”、“湘西文化里的沈从文”等。为了更好地协助学生做好选题工作,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设置成不同的讨论组或者群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素材做好支持工作,同时也方便答疑和解惑。
(二)制定方案
选题确定之后,就需要根据选题方向,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需要包括时间安排、进展流程以及具体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包括资料的整理,如需要阅读的书籍有哪些?利用多长时间搜集和整理网络素材?搜集之后的整理和筛选大概需要多久?保存和记录资料之后是否需要市场调研等工作都需要考虑在内。这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一般建议通过网络讨论来共同制定,大家分工明确的同步进行,小组协作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也方便集思广益,使得方案更加完善。
(三)实施研究
方案制定之后就是最主要的步骤,即方案的具体展开过程。由于远程教育学习人员的分散性,小组研究的成果一定要及时的分享和总结,方便大家下一步的工作进行。教师也可以通过查看小组总结的成果做好下一步的指导工作并提出改进意见。如“唐诗与人生”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是依托言近旨远、语浅情深、意境优美、声韵和谐的唐诗,通过对唐诗的感知与鉴赏,实现今人与古人的情感共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情交流和心灵交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通过“情”的相互感染和“美”的巨大影响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四)成果的、交流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撰写总结报告并在网上,相互交流与评价。总结报告不仅应包括对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记录,还应包括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学习的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主动性和能动性等方面,促进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反思,并引导学生产生新的思索。
参考文献
[1]于云秀.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言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26-01
汉字记载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和经验,汉语是全国各民族相互交流共同使用的语言工具,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智慧。在当前,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多元文化,既独立存在,又多元渗透,各层面的文化交流达到空前融合的境地,这就促使各民族在发挥和继承本位文化的同时,还要深入学习历史传承而来的各种文化知识,以便熟悉、了解和掌握其文化特性,促进民族间的文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对此,少数民族要在学习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古汉语知识。
如今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种种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下,文言文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学生谈“文言”色变,唉声一片;教师望“文言”兴叹,苦不堪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对文言文的学习,费时不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不无关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引导学生重返文言文课堂呢?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实践与尝试。
一、突破“语言关”,为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文言文学习能力打好基础
1、针对民族学生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依靠少数民族语言本身进行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他们的母语虽然有“干扰”的一面,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可以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翻译式教学,用其充当辅助作用,然后可以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减少,最后转为全部使用汉语教学,要实现这个过程的转变,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2、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双语教学”模式 对于民族地区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难度大,教学举步维艰。老师在教学中,以普通话教学为主线,既在教学及与学生的各种交流中以标准普通话为主,同时,以本民族语言为辅线,在教学及与学生的交流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则以本民族语言予以协助过渡,帮助学生跨过理解难关。
3、加强学生的汉语表达与理解能力训练 在低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汉语表达与理解能力训练,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形成周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质量。通过朗诵、游戏等语言训练学生慢慢具备一些语言基础后,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升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与理解能力。我认为首先要夯实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与表达基础,稳步实施“双语教学”方法,教师多途径开展丰富的语言训练活动,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关”学习困境将不复存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采用有效教学方法,推进文言文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言文教学.努力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文章的艺术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文章意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2、典范诵读,增强语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渎,熟读,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获得认知和理解能力。 起初,先进行示范诵读.教会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参照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再反复朗读,其他同学可以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挑出毛病.提出见解和建议。长期坚持,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明显增强,读得既准确流畅,又满含表情,同时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课文内容,经常变换朗读方式。对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鼓励学生分角色读。
3、突破常规,共同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工夫 教师应力求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第一,让学生轮流翻译课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连续背诵竞赛,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选取难易适中的片段,放手让学生走上讲台,临时当当教师,对课程进行讲解,尽管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难免有错讲、漏讲的地方,需老师来纠正和补充,但实践证明,此举效果颇佳。因为备课者和听课者都全神贯注投入其中,教学内容都能真正入耳、人脑、入心,并记得较牢;第三,选取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强、对话富有个性的文章,进行文本再现,即排练课本剧,通过扮演文中的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故事内容,不仅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提升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寓教于乐,可谓一举多得。
4、巧借故事,提纲挈领 在教学时,利用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将课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的课文篇目故事性较强.不妨先简述一下故事梗概,激发学生认真读原文的兴趣。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临摹仿写新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形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时,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洗礼。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论坛,定时开展研讨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自己对美的感受、领悟采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面鉴赏的过程中抓住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但从其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古诗词的背诵,几乎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审美的内容。要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审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观察美、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选取美学价值高的作品,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文章,同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应该统一进行,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其中的美育,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刻变化的,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至关重要。当然,目前高校也在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极力倡导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审美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7):292.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翻译特性;英语文学;汉译
1.翻译特性理论概述
翻译特性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看法:传统的中国文化追求翻译的“文质”、“信达雅”,近代又提出“直译”、“神似”和“化境”多方面的观点;而西方的翻译追求“三原则”,即泰勒提出的翻译标准。首先翻译要准确还原原来作品的本意,其次翻译的风格要与原来作品的风格相同或者相似,最后翻译句子和整体的阅读效果应该流畅通顺,能使阅读者明确的知晓其中意思。之后结构主义语言大师奈达又提出“等效”、“规划”、“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要求目的语对原语的翻译,首先要找到自身合适的与之对应的翻译语言体系,翻译过程中要保证语言意义的准确,其次再追求翻译风格和翻译效果的相似性。翻译特性主要包括文化性、社会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2.英语文学作品汉译的翻译特性
2.1翻译的文化性
语言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文化也只有通过恰当的语言描绘才能很好传达。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可以从两者之间的文学作品描绘看出,他们之间主要差异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传统习俗等。例如:狄更斯不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女仆辟果提的语言,将“exactly”说成“/akzakli/”,而中国翻译家董秋斯翻译为“十风”与“十分”。这种翻译策略,恰当的表现出女仆辟果提见识短浅、口齿不清的特点。比如:“...Weliveinalonelyplace,butinthebeautyofthewoods...”原意为“我们住在孤独的地方,但在美丽的树林中”,而中国翻译者把这句话译为“……俺们那时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漂亮……”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可以看出,说话的人没有受到较高的文化教育,话语显得有些粗俗,这种自然而然的翻译语调很好的传达任务的身份特征,表达出英国地域文化色彩。
2.2翻译的社会性
翻译的社会性涵盖民族文化心理、社会接受程度、精神需求、语言发展进程、译者的内在动力、翻译的外在诱因、相关学科和翻译理论自身的发展等多种文化特征,翻译时候要结合社会具体情境进行准确而又不超越意识形态的表达。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大量的性描写属于当时社会的禁忌内容,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社会的要求,进行恰当的语言表达,删去或者修改那些不符合热门审美特征的部分,使之符合社会需要。比如:“Everythinghedidwasinthisverymonotonousvoice,heshouldhavebeeninthesummerandchickhavingsex.”中国翻译家将这句话译为:“他只顾用那种些微单调的声音谈着他在今年夏天和一个女孩有暧昧关系。”“chickhavingsex.”的意思为“”,如果直接翻译会使中国读者产生厌恶情绪,也不符合当时政治形态要求,所以翻译者使用“有暧昧关系”,取代原来的意思。
2.3翻译的符号转换性
符号转换性是符号学的基本特征。英文文学翻译者首先要把看到的英文语言符号进行判断,从它的多个意思中寻找和整个句子最符合的意思搭配,产生语境的协调;其次要把英文语句整句话的汉语意义写下来,使翻译者明了这句话在汉语语境中表达的意义;最后再从汉语语境中挑选最合适的词语替代原来话中的意思,产生符合文学语言语境的效果。例如:“Whenyouwere12yearsold,youwillpickupbasketball?”这个句子刚刚出现再头脑中,翻译者就会对词组pickup的意思进行考虑,“pickup”在英文表达中具有以下意义:捡起;接载;学会;逮捕等。但是根据整句话的意义考虑,“pickup”的意思应该是“打”,这里选取“捡起”的意思。所以,翻译者在翻译时候首先会对整句话的语法进行分析;然后在大脑中挑选适合这一语法表达的意思;最后将适合的意思嵌套到整个句子中,产生恰当的表达效果,这就是多语境中的转换。
2.4翻译的创造性
英文文学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翻译的时候语言含蓄性和模糊性等问题。翻译家在不熟悉历史文化和英语地域具体语境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翻译上的偏差甚至错误。因此如何理解那些具有隐晦含义的英文文学作品,如何不脱离英文文化语境,并进行恰当的创新,成为翻译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例如:《哈姆雷特》剧中的独白“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翻译家朱生豪译为“生存或死亡,那就是问题之所在。”,翻译家卞之琳译为“要活还是不活,这就是问题所在。”,翻译家张庆路译为“妥协还是抗争?这是一个问题?”。这些翻译都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造,使得整个句子有着强烈的表现效果,因此才使读者产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想法。
2.5翻译的历史性
文学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主题与表现手法。翻译家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会根据相应的时代创作特点、语言风格进行翻译。历史背景下的翻译,必然会受到译者“偏见”、译本历史性、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翻译特征。例如《简•爱》中:“Idon'talwayslovetowalk,especiallyinthecoldafternoon”的两种不同翻译。翻译家李雾野的译本较早,将“love”译作不喜欢,后来的翻译家黄源深根据读者阅读喜好,将“love”改为爱。所以说不同时代翻译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同一作品的理解方式也不相同。所以说翻译不仅要紧扣原文旨意,也要根据时展,翻译出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文学含义。
3.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3.1体会英语文学作品的情感特征
英语文学作品结构语言具有情感化、结构化、风格化的特点。英语文学作品作为世界上为数较少优秀语言作品的代表,具有行文优美、情感表达热烈奔放等方面的优点。英语文学作品属于抽象的语言表达,与音乐、绘画和影视等的直观表达不同,抽象文学表达不可能直接对观众进行视觉的冲击,只能从内心慢慢的感化和体会,体会文学语言的美妙与热烈,这属于极其私人的语言感受。所以翻译家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候,应该全身心的投入作品的阅读中,感受作品字里行间的美感与节奏,以及作品背后隐藏的深意。英语文学作品最难翻译的问题为英语诗歌,英语诗歌以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律动感和快速的场景转换,使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英语诗歌的翻译首先就是要找到文学创作者在创作诗歌时的内心感觉,抓住这种感觉进行阅读和体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
英语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其他文学的创作模式相同,都是将头脑中积累起来的素材、意象甚至是模糊的印象进行提炼,对这些素材恰当的整合加工,形成完整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所以翻译家在翻译原文的时候,要进行恰当的结构整理,将具有内在关联的情节进行统一规划,使之形成完整的逻辑联系;同时发挥审美想象和联想,把原有的语言结构进行拼装组合,形成中国读者容易理解的鲜明人物形象。英语文学作品语言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单词,单词是组成英文语句的最小单位,而单词与句式之间的微妙联系,单词含义的不同用法,却不是每个翻译者都熟练掌握的。因此,在翻译时,要把握作品整体结构和内容,进行完整的故事叙述;同时也要注意英文作品的细节部分,对那些具有歧义的地方进行反复斟酌,特别是作品的“文眼”,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学性。
3.3掌握英语文学作品的风格特征
英语文学作品的风格化特征,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卖点,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把握这个特点。翻译者在翻译某个作家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把握作家自身的创作风格;创作风格一旦确定,再进行相应的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的处理就显得相当容易。翻译家的阅读要进入作品内部,体会作家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以及故事中蕴含多角度解读的问题;同时对原作品的艺术画面和场景进行适当夸张翻译,使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更加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
3.4把握原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的异化翻译法指出:“翻译在在翻译原作的时候,要遵循以下两种规则的其中一种,这两种规则是:以英文作品创作者的角度翻译,完全遵循作者本意,而不在意读者的阅读习惯;或者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对英文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再加工,加入读者常见的人物和事物意象。”两种翻译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着自身局限性。总之,翻译需要在遵循原语言语境特征和文化特点基础上,融合目的语人群的接受习惯进行适当的转换,互相借鉴两种文化相通之处,文化差异的地方需要权衡利弊,做出相应取舍和改变,这种取舍非常考验翻译家对两种语言的熟悉程度。
4.结语
翻译特性视域下英语文学作品汉译,具有多方面的翻译考虑。翻译家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不仅要把握两种语言体系下的政治、文化、宗教、地域习惯的共同点与差别,而且要结合英语作品的翻译特性,比如:中国翻译家所提倡的“信达雅”,外国翻译家的“三原则”,以及翻译家自身的翻译习惯等等。以上翻译策略包含所有翻译家能够遇到的翻译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翻译家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带来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蒋丽娜.翻译的创造性[J].沈阳大学学报,2011(04).
[2]周湘如.英语文学作品的赏析与翻译[J].芒种,2013(07).
[3]李心艳.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J].芒种,2013(09).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1.汉语言文学教学意义
时代在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竞争日益加剧,所以人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关系到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发扬,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不能轻视的力量。只有我国的下一代学好汉语言文学,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才不至于流失在历史长河里。汉语言文学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让当代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2.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
2.1教师转变教学角色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多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少把学生主体性当做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明确,所以教学活动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不是很强。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没有自主学习的激情,自然对学生学好汉语言文学有一定弊端。而且学生参与的互动机会比较少,学生在理论课堂中逐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汉语言文学有更好的帮助,老师需要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以自己为主导,而且真正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以前那种老师就是权威的教学思想应该摒弃。
2.2制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制定教学目标或者是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只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刻板的理论讲解,教学内容大多比较散乱,没有逻辑。这样散乱的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目标,对学生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具有负面影响。想要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老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要围绕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应该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解决大问题,就可以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学习汉语言文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想要学好汉语言文学,老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把复杂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分解成小部分,每部分都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老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真分析研究,找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及时调整重新评价教学目标,直到最终培养出具有汉语言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老师在制定目标时不能仅考虑课程要求,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每个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不是唯一的,因材施教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对跟不上老师教学脚步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为他们制定更加简单详细的教学目标。
2.3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汉语文学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老师的教学目标能否高效实现,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吸收老师教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汉语言文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都蕴含一个历史典故,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多向同学讲述一些相关历史故事,讲解其中典故、诗词的由来。在讲解文章的时候多介绍一些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现如今是信息化时代,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技优势,采用影视资料、网络课件、图片配音等方式给同学们创设情境,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课堂的参与度。老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在网络上查阅课堂上要学习内容的背景知识,先自己大致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老师加以及时指导,解决问题。
3.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教育事业中受到了很大重视,因为汉语言文学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当前教育者的充分重视是理所当然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梅.论背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6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殊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是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研究对象。
1.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界定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特殊语言,是教学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语言;二是个别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反应出课堂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个别教学语言是在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一,也包括了口语、书面语和体态语等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会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融人到教学活动当中,以便于学生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1.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分类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从使用目的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目的语教学语言和媒介语教学语言。目的语教学语言是最受推崇的教学语言,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汉语教学中都使用的是汉语教学,社会培训机构大多数也使用汉语教学,因此,目的语教学时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媒介语教学语言也是非常普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适应于大多数汉语的初学者,有利于汉语初学者对汉语的学习。
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的意义
2.1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教学语言不仅具有组织功能和负载功能,也承担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功能。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具备了以上教学语言的功能,而且还承担了学生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重要功能。对外汉语的学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外部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计划,更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掌握汉语,实现教学目标。
2.2理论意义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近几年随着“汉语热”而出现的一个新语言,对其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加强汉语变体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强化我们对汉语本体的认识。
2.3现实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来看,仍存在了诸多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受,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对外汉语教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研究,可以增强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意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和功能类型
3.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双重性、受限性和阶段性。
(1)双重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和熟练使用汉语,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师生的共同目标,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具有双重性。
(2)受限性
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接受能力,使用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外汉语教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语言,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又要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才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由于汉语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而且汉语基础较差,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编制时受到较大的限制,具有受限性特点。
(3)阶段性
对外汉语教学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也具有阶段性。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学语言在语言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对于零起点、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学生,教学语言有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也在随之调整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阶段性特点。
3.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有:课堂语言、教学用语和交流语言。
(1)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是用的语言。课堂语言的主要组成有:导入语、指令语、说明语和结束语。
(2)教学用语
教学用语是是对外汉语教师在传授学生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的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其进行示范和解释。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示范主要是领读,解释则是对生字词的发音、语句、语法等进行剖析。
(3)交流语言
交流语言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语言,包括谈话、问答以及讨论等。交流语言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和反馈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