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1

一、盐碱地的形成原因

土地的盐碱化过程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进步的进程的,它与人类的生存、活动以及农业的规划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盐碱地的存在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的发展和生存,影响经济的发展。对于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和机制,一般认为有一下几点。

1.自然原因盐碱地是一定地区环境下的土壤组成,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并且发育壮大的。气候、地形、地质、水文以及水文地质和生物因素等,对于盐碱地的形成影响最为突出。气候干燥、日照强烈、蒸发量大的地方,容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分布原生岩和次生岩的地方,由于岩石的风化和搬运作用,也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

2.人类活动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和环境起到不同程度的存在破坏以及重建等作用。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时,大量的开发土地、利用土地,于是人类的活动对于盐碱地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人类不恰当和过度的开发,使得盐碱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产生盐碱化与土壤次生盐碱化。3.农田规划灌溉的不合理由于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导致在灌溉过程中,管理不够合理,用水不量化,抬高了地下水位,加上由于强烈的蒸发而导致土壤盐碱化,并且有逐渐加剧的趋势。同时,由于科学观念的缺失,很多地区过量灌溉,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也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土壤的肥分容易流失,使得土壤贫瘠、地表板结从而加速土壤的盐碱化进程。外国学者研究人员统计表明,全世界约为55%的土地分布于干旱以及半干旱气候带,这些地区常年雨量相对较少,干旱气候带的年降水量不足250mm,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也仅为250~500mm,这些地区极易形成盐碱地。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有50%以上的灌溉地区由于盐渍和水渍危害,使得每年约有数百万公顷的灌溉地荒废。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常年干旱少雨,而且蒸发强烈,是典型的内陆干旱性气候特点,由于这些独特的干旱气候条件,加之受到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和成土母质含盐等因素影响,从而在盆地内部存在广泛的盐碱过程,并且人为大量引水灌溉,造成严重的土壤次生盐碱化。从这几点盐碱地形成原因大体上可以概述我国北方盐碱地形成的机制。

二、农田盐碱地治理的综合措施

1.研制和选用耐盐性植物在盐碱地的治理的措施中,采用生物措施被一致认为是最为有效合理的改良途径。该项措施主要是通过筛选适应盐碱环境的优良的抗盐品种来开发和利用盐碱地。发展耐盐碱植物,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降低使用高质灌溉水的费用,还有利于在盐渍环境下农业生态的整体的良性循环以及改善环境。在进行耐盐碱植物的研究时,首先要明确该植物能够耐盐碱的适应范围,了解其盐分的敏感期的耐盐碱性,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其根部的土壤的盐渍度。我国从80年代开始引入野生碱茅属植物对不同地区的盐碱地进行实验,取得不错的效果。目前,常见的耐盐碱化程度高的植物有:玉米、向日葵、苏丹草、甜菜、大豆、红麻、棉花、高粱、荞麦等等,因此可以根据具体的盐碱化程度选用合适的耐盐碱性高的植物,提高盐碱地的利用和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

2.覆盖改良盐碱地盐碱地有一个规律:“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运动规律,只要通过控制土壤的水分蒸发就可以减轻盐分的表聚现象,达到改良的目的。现代化农业的逐步发展,使得其机械化水平极大的提高,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成为了现实,生产上推广的应用面积逐步在扩大,随之兴起了有关作物秸秆施用后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也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改良盐碱地的一个措施。在盐碱地上覆盖作为秸秆之后,可以明显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有效额抑制盐分的表聚现象,阻止了水分与发起间的直接的交流,对于土表的水分起到阻隔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光的反射率和热量的传递,有利于降低土表温度,进一步降低水分的蒸发,从而改良盐碱化土地。该项措施是将农艺与水利相结合,既能起到节水的作用,也能起到培肥改土的作用,在原有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是一项综合的治理措施。随着这种高效生态无毒无污染的土壤改良措施的出现,其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盐碱地的改良和农业可持续的发展。目前来讲,除了可以利用作物秸秆进行覆盖之外,还可以利用地膜覆盖、水泥硬壳覆盖来进行盐碱地的改良,他们在减少弄改天土壤的无效蒸发、调节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促进作物出苗,提高产量方面作用重大,效果明显。

3.采用水灌溉治理措施采用水资源灌溉治理盐碱地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但是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多,淡水资源这一个占世界水资源总量不到3%的资源用以灌溉治理盐碱地就显得十分短缺。所以,通过寻求别的水资源来进行灌溉治理是一个新的方向。目前,常采用的用以灌溉治理盐碱地的水主要是劣质水,包括微咸水、咸水等,这样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面,也有利于盐碱地的治理,提高农田的粮食产量,减缓人口、粮食以及资源和环境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采用劣质水灌溉治理盐碱地,其水质的盐分也有一定的限值,而且采用何种灌溉的方式和途径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通常采用的灌溉方式有喷灌、滴灌和地面灌这三种方式。喷灌能够节水灌溉,提高产量,但受风影响较大,且白天灌溉存在造成叶子的被盐灼伤现象,所以可以选择在夜间进行喷灌;滴灌具有很好的节水作用,一般是湿润作物的根系带,同样的水量,滴灌可以使得作物获得更多的水分,进而提高产量和作物的品质;地面灌需要相对较多的水资源,比较浪费水资源。

4.化学改良措施盐碱地的治理过程中,碱土的治理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国外研究学者研究表明,碱化土壤的改良需要加入含钙的物质来进行改良。于是便出现了采用石膏改良碱土的先例,并在国内外取得较大的成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更多利好的事物和工业品,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废弃物,比如废渣之类。采用工业废渣进行尝试改良盐碱地,是一个研究的新热点。制碱工业产生大量的氯化钙,橡胶恒业副产品苏大盐,这些都是可以用作碱土和盐碱地改良的化学品。同时,磷石膏、柠檬酸渣以及碳业工业中排除的副产物脱硫石膏等等,都可以用来改良盐碱地,并且效果相对不错,作用显著。盐碱地的改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综合的有效措施,用化学改良剂的同时,可以结合其他方式比如添加有机肥并且种植耐碱性高的植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起到改善盐碱地土壤的作用,也可以为土壤增加营养,更可以解决由于化学改良剂的产地同碱化土壤地区分布不一致的矛盾,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三、农田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盐碱地改良的过程中,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为有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考量,并且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

1.种植的适应性在各种不同程度的盐碱地行,可以栽培不同的园林植物,因地制宜,要坚持“适地适树”的选择,选择那些具有一定耐盐碱能力的植物,配合治理措施,起到更好的功效;

2.盐碱改造,科学规划在使用改良肥和化学改良剂时,改良土壤治理盐碱,需要注意地下水位的高低,可以采用“大水压盐”、“间湿间干”等方法,同时浇水要适度,必须根据不同的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特点进行管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注意治理措施的适用范围对于采用灌溉的防治治理盐碱地,由于要用到很多水资源,所以该措施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值,并且由于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比较昂贵的费用,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而化学改良治理盐碱地,则比较适用于中、轻度的盐碱地治理,一般pH值在7.8~9之间,土壤的含钙量不宜太高,并且最好本地具有相关的生产企业,这样减少一定的运输成本,治理成本也随之下降。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化学方法;改良盐碱地;采取措施

1物理方法改良盐碱地

物理改良就是采用一些物理的方法进行改造盐碱土,如采用灌溉排水系统,冲洗脱盐、松耕、压沙等方法,达到改良利用的目的。其中,以淋洗排盐为主的工程措施是国外盐碱地治理的主要手段,即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结合深翻改土、换土、淋洗、淤积等措施达到降低耕作层含盐的目标。工程措施虽然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用工量大、投入成本高、维持时间有限或受限于水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且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土壤盐分,必须结合其它措施进行。

2化学方法改良盐碱地

化学改良就是应用一些酸性盐类物质来改良盐碱地的性质,降低土壤的酸碱度,含盐量,增强土壤中微生物和酶的活性,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团粒构,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增加土壤肥力,丰富的有机质和腐殖质能提高基质的固氮能力和磷的可溶性。促进其有效吸收,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林木生长。只有在分析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水文地质、气候)和经营管理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盐碱化问题。碱化土壤的改良需加入含钙物质来置换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钠或采用加酸或酸性物质的方法改良。采用石膏以及工业废渣改良碱土在国际国内已有成功的经验。

3生物方法改良盐碱地

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即用植物改良盐碱地,方法易行,经济效益显著。生物措施可以逐渐改变土壤的物理特性,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质地变得疏松,透气和贮水能力增强。

植物改良土壤盐碱化的作用表现在采用适合地表物覆盖,可以减少地表蒸发,减少盐分在地表的积累。经研究表明:由于植物可以减少地蒸发,减少盐分的表聚,削弱了土壤碱度,从而降低了pH值。

有些植物能耐pH值为8.0~9.5的重碱地,多枝圣柳、桑树等,还有些植物又有排盐作用,可以对硫酸盐、氯化物等盐类产生很强的耐力,并且有泌盐腺、泌盐孔结构。因此,种植耐盐植物对盐碱地具有明显的脱盐作用。

植物有效地改良盐碱地的过程中,还表现在对盐碱地土壤的有益微生物数量种群的增加。选择适合的植物,如植物根系发达、易繁殖的植物,不但可以降低盐碱地盐分含量,而且由于根系发达,可以有效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并能增加细菌、放线菌、真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恢复土壤遭到盐碱破坏的酸碱平衡环境。

4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在常年的生产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要防治土壤盐碱化,采取任何单项的措施效果都有限,且不稳定,易反复发生,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和综合治理的原则。在结合化学物理改良措施以外还应采取生物改良的措施,提高土壤肥力,获得较好的盐碱地改良效果。在治理的同时要巩固盐碱地改良效果,防御土壤返盐,需要配合适当的农业措施。

在盐碱地植被恢复的研究中,生物措施是最重要的治理盐碱的改良措施,但必须因地治宜地选择适合的林木耐盐碱品种。林木种质是一种丰富的基因资源,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其他作物、草本无法取代。通过耐盐碱树种引种,为盐碱地造林提供适宜的耐盐碱树种或品种,建设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高效益的综合盐碱地防护林体系,恢复盐碱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提高该地区生态防御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土壤盐渍化;GIS技术;天津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盐碱化土壤在我国 23 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 ,每年由于土壤盐碱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0 多亿元,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是我国北方干旱区和滨海区常见的非地带性土壤。盐渍化及盐渍化土壤研究的重要性已为人所共识,土壤盐渍化既涉及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又与农业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更决定了对土壤盐渍化问题的研究要与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环境相协调,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土壤盐渍化是一个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对土壤质量和可持续农业有消极的影响,它危及生物多样性、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水质和农业生产。

二、土壤盐渍化概况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南北长188.8km,东西宽117.3km,海岸线153.3km,总面积11919.70km2。平原约占95.5%,且海拔均在20m以下,其中2/3为低于4m的洼地。天津市为退海之地,加之气候原因,历史上盐渍化土壤较多。除自然因素外,农业灌溉不当及排灌不配套等,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致使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1]。

三、GIS对天津市土壤盐渍化分布的模拟分析

1、天津市土壤盐碱化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数据类型可分为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主要从降雨量、蒸发量,土壤及地下、地表水状况,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现有盐碱化程度及标识码;空间数据主要是地下水水位埋深图,地下水水化学图,盐碱化状况分布图,地形地貌及行政图,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气象要素分布图,其中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通过所给定的具有特定规律的代码相互连接[2]。

2、利用GIS对土壤盐渍化数据处理

在获得大量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源数据进行筛选、输入、预处理 ,建立天津市土壤盐碱化数据库。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土壤盐碱化的模拟,GIS对一种空间数据库具有组织和操纵功能,呈现出复杂的空间数据,对盐渍化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土壤盐渍化成因,一是利用GIS系统处理用户的数据;二是在GIS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开发函数库二次开发出用户专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3]。

天津土壤盐渍化极敏感主要分布于海岸线往陆地纵深7~8km的海岸带地区,面积约600km2,包括塘沽、汉沽和大港的部分地区。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极敏感区往西延伸 2~3km的地区,另外是广大海积冲积平原中分布的历史上曾为洼地的地区,如大黄堡洼地区、七里海水库区、黄港和东丽湖水库区、北大港水库区、团泊洼水库区、黄庄洼地区以及于桥水库区等,面积约1130km2;中度敏感分布面积最大,包括广大的天津南部平原地区,海拔低于4m,面积 8000多km2,占天津市平原面积的70%以上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和冲积平原上,包括蓟县南部和武清北部面积约784km2,该区海拔多在4~20m之间。不敏感区主要分在蓟县北部山区,面积约464km2[4]。

3、模拟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的分布

天津市为退海之地,加之气候原因,历史上盐渍化土壤较多。除自然因素外,农业灌溉不当及排灌不配套等,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致使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天津地区盐渍土据其成因分类有滨海盐渍土、内陆盐渍土和次生盐渍土3种类型。全区土壤盐渍化土壤7830km2,其中耕地2854.52km2;轻度盐渍化3148km2,其中耕地1274.23km2;中度、重度盐渍化共计 3432km2,其中耕地625.94km2;盐计1250km2[4]。

本文根据大量的实地调查数据和图形图像资料,在 GIS 技术的支持下,分析并确定了天津市土壤盐碱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建立了基于土壤盐碱化模型,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非盐渍化土、轻度盐渍化土、中度盐渍化土、重度盐渍化土、盐土5个区,并结合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进行成因分析,建立了盐碱地分区模型,模拟了天津市土地盐碱化发生发展的时空动态规律。这对于制定天津市土壤盐碱化防治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5]。

四、结果与展望

天津市是我国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盐碱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展,盐碱化程度日益加剧,重度盐碱化土地已呈现增长的趋势,无利用价值的碱斑面积正在扩大。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退化,影响该地区土地的生产力,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盐碱土治理中研制的各种作物、水分、盐分、土壤、气候等关系模型和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处理与相关分析成为现实。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研究结果以及各种决策方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使人们更准确、更方便、更科学地预测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和决策调控策略与措施[6]。

参考文献:

[1]刘国华,舒洪岚,楼浙辉.GIS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2002,(6).

[2]张征云,孙贻超,孙静,等.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现状与敏感性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4).

[3]刘长星.流域治理与3S技术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4).

[4]张征云,孙贻超,孙静,等.天津市土壤盐渍化现状与敏感性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2006.(4).

[5]白由路,李保国,石元春.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分布与管理研究[J].资源科学,1999,(4).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4

盐碱地 改良 模式

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由于盐分多,碱性大,使土壤腐殖质遭到淋失,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表现为湿时黏,干时硬,土表常有白色盐分积淀,通气、透水不良,严重的会造成植物萎蔫、中毒和烂根死亡,所以必须对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治理和改良盐碱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农业、治理环境的一个重中之重,研究和探索盐碱良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也正在为各国的农业机构及科研机构所重视。

一、盐碱地和盐碱化

盐碱地是一系列受土体中盐碱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的盐化和碱化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盐类集聚土壤的一个种类,盐碱地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在百分之七八十的,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中间含量的就是中度盐碱地。

盐碱化是指在特定的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及由于人为不当的农艺措施及灌溉措施导致土壤盐化与碱化的土壤退化过程,它是一个动态过程。自然因素的影响周期时间较长,并需要特定的地质过程或者水文、气象等因素综合作用,其特点是范围较广、面积较大。人为因素造成的盐碱化属于次生盐碱化,主要表现在农艺措施粗放、不科学,灌溉体系不完备,管理不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地区性、集中性、次生性。

二、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一)盐碱地的形成原因

盐碱土是在一定的自然或者人为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使也能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侵渍,也能形成盐碱地受含盐的地表径流影响,也能形成盐碱地

(二)盐碱地对农作物的危害

盐碱土的最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和碱,由于盐分大,碱分多,土壤的腐殖物质遭到淋失,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表现为湿时粘、干时硬,通气性和透水性不良,严重的会造成作物萎蔫、中毒甚至死亡。其危害机理如下:

1、生理的水分“胁迫”

由于土壤的盐分较高,土壤的溶液浓度较高,渗透压不断增大,植物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如果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小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则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出现“生理干旱”而死亡。

2、盐分离子的生理毒害

盐渍环境中,植物被迫吸收较多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细胞的游离钙被钠吸收,产生细胞膜的渗透现象,体内营养不能平衡,常常表现各种营养元素的缺失和不足。

三、盐碱地改良现状模式及不足

作为粮食生产的潜力载体,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面对全球一百多亿亩盐碱地,人类尝试了各种开发利用的途径,譬如条台田整地和水利工程措施、生物改良利用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等。经历长期、反复的探索和实践,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盐碱地改良利用经验。然而,由于盐碱地类型复杂,改良十分困难。目前,对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水利改良模式。

水利改良模式,即为农田水利工程改良模式。水是土壤积盐的因素,也是脱盐动力。建立健全水利设施,实行河、井、沟、渠结合,排、灌、蓄配套,进行合理灌排,调节自然界水分循环,可洗淋排除土壤中的盐分。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盐渍土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区内仅重盐碱地就有23万余公顷,约占区内土地面积的28.4%。为探索重盐渍土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基于当地盐渍良利用的实践,借鉴国内外盐渍土开发利用的先进成果,设计了工程改良、生物利用改良和工程、化学、生物相结合等多种盐渍良利用模式,并自1997年开始在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段进行以水利改良模式为主的改良试验,经过5年多的试验实践,获得了初步的结果。采取引黄灌溉洗盐措施后,100cm土层含盐量当年可下降到0.3%~0.4%,可用于种植苜蓿等耐盐牧草。2~3年后,100cm土层含盐量下降到0.2%以下,土壤有机质等养分状况也明显得到改善。该治理模式每公顷投资约2250元,与传统条田相比,土壤脱盐效果提高。然而,由于缩减了条田宽度,排盐沟比重增加,土地利用率降低,而且后期土壤脱盐效果降低。

(二)农业改良模式

主要表现为以下措施

1、增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能力。

2、种植绿肥。是有机肥的重要来源,还有增加覆盖,减少蒸发和抑盐作用。

3、合理耕作。合理耕作及时松土,可减少蒸发,破除板结,改善通气,抑制返盐,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吸引。

4、植树造林。能降低风速,减少蒸发,减轻地面返盐。

5、刮除盐土。在春秋旱季,将含盐表土刮除,移出耕地外,降低土壤含盐量。

农业改良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且成本较高。但由于其操作比较简单,而且易于在小范围内推广,目前已逐步成为被大家接受的改良途径。

(三)生物改良模式

生物改良盐碱地主要是通过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培肥地力,从而提高盐碱地(盐渍化土地、碱化土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常规灌溉 ,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和设施 ,将土壤盐分控制在植物根系土层以下的土体中。生物改良盐碱地 ,灌溉水利用率高 ,又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久性建设。种植根系较多、较深的耐盐植物 ,土壤盐分在灌水条件 ,向下移动较深。在土壤盐分含量较高时,通过2年直接种植比较耐盐的禾本科牧草,0~40cm土壤的脱盐率可达67.3%以上;种植直根系作物枸杞3年后,0~40cm土壤的脱盐率为78.7%。而利用灌水洗盐方式改良盐碱地耗水量大,是生物改良方式的1.6倍。在土壤盐分含量高于1.5%时,利用生物方式改良后土地的产量高于灌水洗盐后的产量。

利用生物改良模式,投资小,效果稳定,不但可以降低土壤盐分,而且可以培肥地力,只要种植种类适当,还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这种模式见效慢,仅耕层脱盐效果明显,该模式仅限于有限的植物种类。

(四)化学改良模式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碱土特别是碱良方面,施用化学改良剂进行改良,目前主要有石膏、钙质化肥以及施用腐殖酸类改良剂。这种改良模式的因土地类型不同,施用量也不同,施用时间长短取决于经验和资金状况,由于这种改良模式周期长、投资高、效果不稳定,推广的范围和面积不是很大。

四、盐碱地改良模式的概括与探索

四种改良模式各有利弊,适用区域和土壤环境也不完全尽同。黄河三角洲地区,应采用深松土壤、化学改良以及种植耐盐牧草相结合的方式,将工程改土、化学改良与生物利用相结合,综合其中的优点。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新疆、西北省份及东三省的个别地区可以采用以土壤改良为主、耐盐植物种植为主的改良模式,实施保护性耕作和平衡施肥,采取滴灌农艺,降低成本,加快效果转化周期。水源灌溉比较丰裕、资金充足的南方省份可以采用水利工程改良模式为主、生物改良为辅的模式,加大水利工程实施建设,配套田间工程,并运用纳米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加快对盐碱地的生物改良。

参考文献: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5

一、石河子区域土壤盐渍化成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影响农区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降水、温度、地下水、蒸散发、地形地貌、风速等,其中降水、温度、地下水以及蒸散发与土壤盐渍化关系最为密切。石河子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多少、气温的高低、日照时间的长短、蒸散发的强弱,均能加速和缓解盐碱化的形成程度。分析气象数据表明,石河子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都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日照时数波动上升趋势较降水和气温要明显得多,温度和日照时数的上升使得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加剧了毛细水在土壤中的垂直运动,带有盐分的水分沿着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当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地面,最后形成土壤盐碱化,加上极端干旱条件下残留的残积盐土和含盐母质的沉积物地表后形成盐渍化土。石河子区域处在冲积平原的低洼地段,土壤以黏土为主,成土母质含盐量高,地下水排水不畅,地下径流缓慢,这是该区域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人为因素土壤盐渍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高度敏感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增加盐碱地逆转的阻力,加大盐碱地改良的难度;反之,若是对盐碱地实施一些改良的手段,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区土地的充分利用。在石河子区域,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使四周地下水位因滴灌水而抬高,造成农区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其次,耕地不平整和施肥不合理等,造成了土壤盐渍化的加重。灌溉渠系布局不当,不仅破坏了地下水和地面水的自然流势,还打乱了排水系统,抬高了水位,导致土壤更容易积盐。此外,该区域大范围推广膜下滴灌,水源都是来源于矿化度较大的地面水或地下水,随着时间的积累导致农区盐分升高。加之周边水库周围不修建截渗设施,导致了水库周围地下水位的升高,使土壤发生盐渍化。此外,近年来大量盲目的开垦荒地,也加剧了土壤盐渍化的进程。

二、石河子区域土壤盐渍化防治对策

人类活动在土壤盐渍化形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将导致盐碱化程度加剧,进而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实施科学合理的政策,有效地引导研究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缓解土壤盐渍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技术改良措施农业技术改良措施包括土地平整、改变栽培方式、确定主栽品种类型、扩大绿肥等种植等。土地不平整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因此需采取严格的土地平整措施,把土地高差范围控制在5-7厘米左右。从套种、间作、复种、选种耐盐作物、调整种植业结构、旱作起垄种植等栽培等方式着手,进行合理耕作,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有效抑制土壤盐渍化。结合区域降水量、径流补给量、土壤肥力、地下水埋深、沙化机制等因素确定主栽品种的类型,以达到增加空气湿度,减低风速,从而减少地表蒸发量,抑制土壤盐渍化的目的。扩大绿肥、牧草的种植面积,利用其茂密的茎叶覆盖地面,可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

(二)水利灌溉改良措施合理的灌水排水系统布局是改良盐碱地、提高棉花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从灌水排水系统建设、灌溉洗盐、引洪放淤三个方面着手。在规划建设灌水排水系统时,要充分结合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等特点,在灌溉时使土壤中盐分溶解于流动的水中,通过在土壤中渗透作用,把地表土层盐分自上而下地将可溶性盐碱冲洗排出。利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河水或山洪水等进行放淤以改良盐碱荒地;要因地制宜利用膜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三)化学方法改良措施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施用适量的石膏、黑矾、硫酸、硫磺、禾康、旱地龙、聚丙烯酸脂溶液等改良剂,可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和碱化度,改变土壤结构、增加水分渗透能力,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实施较困难,因为施用后需要大量的水进行冲洗,而且成本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看还是比较划算的。

(四)针对性综合防治措施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必须要有预见性。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及时地反演土壤盐分含量,了解和掌握土壤含盐量的现状和空间分布,及时掌握土壤中水盐的动态变化,有利于采取更合理和针对性地措施治理土壤盐渍化。在土壤盐渍化的治理过程中,土壤盐渍化呈现出不同程度和等级,因此在防治时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在石河子区域,通过土壤含盐量遥感反演其土壤盐渍化空间分布图,针对土壤盐碱化程度划分为盐土(一级)、重度盐渍化土(二级)、中度盐渍化土(三级)、轻度盐渍化土(四级)、非盐渍化土(五级)等五个等级,针对不同程度等级的土壤盐渍化地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土壤盐渍化程度为一等级的地区,通常是因不合理的水土开发方式使河流周边发生盐渍化,可通过疏通河道改善田间水利管道布局,采取农区排水、灌溉洗盐、引洪放淤等措施;土壤中本身含盐碱量高的耕地,灌溉控制水盐运动上难以奏效,宜调整作物结构,选种绿肥牧草等耐盐作物,合理耕作,以此培肥改土。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生态 问题 治理 恢复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吉林省西部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交错地带,是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渡地带。此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及四平的双辽市等11个县区,总土地面积为498.5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为190万hm2,占总面积的38%;草地面积98.64万hm2,占20%;林地面积为70.67万hm2,占14%;水域含湿地面积54.46万hm2,占11%。该区耕地、草原资源丰富,两者占总土地面积的58%,其中草场面积占全省草场面积的90%以上,但耕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原退化面积大。光热资源丰富,大于等于100℃活动积温2900~3050℃,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降雨少,蒸发大,干旱机率高达710~90%;江河、泡沼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占全省水域面积的38%,但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二、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1 降水量少,旱灾发生频繁

从1951~2010年气候统计数据看,吉林省西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春季3~6月的播种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8%左右。春旱发生频率为91.4%,夏旱发生频率77.9%,秋旱发生频率79%。因旱灾造成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白城地区因旱灾造成年际农业产值丰欠幅度达6~7亿元左右。干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境水白自流过

嫩江和松花江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河流,嫩江大赉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218亿m2,松花江流经西部地区的水有100多亿m3。而西部地区对其利用率低,嫩江多年引水利用只占嫩江年均径流量的2%左右,其它径流量白白过境流掉。

3 泡沼减少、河流断流甚至干涸

目前,吉林省西部地区有些河流已成季节河或干枯河,泡沼锐减,大泡沼变成小泡沼。小泡沼变成干坑。过去曾有大小泡沼1000多个,现在仅剩116个。且分布零散,不易聚集,很难利用。

4 湿地萎缩,水库水量不足、资源保护不够

近此年,西部地区水库和湿地没有足够的水资源补给,水库水量不足,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大量湿地变成干地。目前,湿地仅剩下1741km2。比60年代的2749km2减少了1008km2。在有的自然保护区中已看不到湿地,向海保护区蓄水量多时可达3亿m2。现在只有7000m2。白城地区大中型水库8个,总库容16.9亿m2,目前,减少了40%。

西部地区有较大泡沼300多个,诸如:向海、莫莫格、月亮泡湖、查干湖等。区内拥有大量水域、鱼类、芦苇、沼泽、草原、天然林、草本植物、鸟类、野生动物等资源。目前,近1.5万hm2湿地即将干涸,水禽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珍惜动物不断的减少,有的濒于火绝。

5 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部分地区小井种稻和井旁经济、井距布置过近不合理,出现超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

为了提高抗旱能力,减少因干旱造成农业生产和经济损失,加上解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西部地区主要采取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相结合。造成地下水资源超采。目前白城地区已拥有抗旱水源井10万眼,种稻井1000眼,城市供水井305眼。加上人畜饮用井水,每年抽取地下水在12~13亿m2以上。西部地下水开采率已达到80%,已经超过我国规定75%的警戒标准。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

6 三化(碱化、沙化、草原退化)严重

6.1土地盐碱化速度惊人,西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盐碱地面积7.19万hm2,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11.11万hm2,40年时间增加将近40万hm2。其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占盐碱化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26.9%上升到43.7%.目前,盐碱面积还在扩展。

6.2草原面积减少,产草质量下降,建国初期,西部地区草原面积高达200多万hm2。20世纪90年代下降到131.70万hm2。1998年又降到98.70万hm2。10年时间草原减少33万hm2,不仅面积逐年减少,质量也在下降。目前,退化草场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63%,产草量由建国初期的1500~3000kg/hm2减少到450~600 kg/hm2,有些草场基本失去利用价值。

6.3土地沙化仍然存在土地沙化程度从整体上有所控制,大面积的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基本得到固定,但局部地区有所发展和恶化。西部的白城地区沙化在面积每年以0.8%的速度增加,荒漠化面积每年以1.4%速度蔓延,直接威胁着当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

7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占能力低

建国以来,虽然建了不少防洪、治涝、抗旱工程,但是多数工程标准低、不配套,特别是控制骨干工程少,小雨小旱还能承受,大雨大旱损失严重,干旱机率大,洪涝时有发生。

上述这些问题,已成为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1 加强水资源管理

吉林省西部地区水资源十分紧缺,而对水资源的管理却很薄弱,加强水资源管理已刻不容缓,对抗旱打井要进行科学论证,统一规划,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审批制度。要加强立法监督,杜绝无序开发。

2 盐碱化土地利用

盐碱化土地坚持以牧业为主,改良更新草原。防止牲畜超载。营造防护林降低风速,减少蒸发。修筑排灌渠道,降低地下水位,洗脱地而盐碱,种植绿肥作物,施用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增加上壤有机质。

3 建设水利工程

西部地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下水、降雨和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但从近些年的水资源分布状况看,降雨量逐年在减少,城市和农业利用地下水的增多使地下水位下降,洮儿河、霍林河等多年季节性干旱断流,只有松花江、嫩江能够常年流水、汛期水位提高,可成为长久使用的宝贵水资源。因此,建设松花江、嫩江水利工程是解决西部地区缺水问题的重要选择,通过松花江、嫩江水利工程建设,有效提供西部地区湿地的补给,不仅对广大湿地生态环境起到直接作用,而且能缓解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资源环境的净化,有效提高城市的供水能力。

4 林地建设

以防沙治沙(碱)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组织实施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加快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加大退耕还林(湿)工程,抓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对松花江土壤流失区实施工程治理。完善和规范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严格林木采伐管理。

5 草地建设工程

草地建设要由自由放牧向封源育草、草畜分离、舍饲为主、集约方向发展。总的建设方向是:对“三化”草场实行综合治理;对过垦的天然草场,要逐步还草林;对退化草场,要更新复壮,搞好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保护工程。

6 湿地保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湿地水位下降和湿地萎缩等问题,要兴建松花江、嫩江分洪入西工程,加固西部地区水库,建立湿地珍禽繁育中心、恢复天然林、治理“三化”草地等措施,加强湿地有效保护和管理。

7 防止沙化措施

7.1轻度风蚀区防治措施

该区以乾安、长岭县为代表,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风沙干旱土壤退化、沙化和盐渍化,是西部地区“三化”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重点区域。要结合治沙、治碱过程,选择耐干旱、瘠薄、耐盐碱、耐水湿等优良树种围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立“带、片、网”、“乔、灌、草”、“针、阔、混”等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立足于景观生态多样性、稳定性,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做到林粮、林果、林草、林药、林副相结合,建立林草田复合经营模式。采取封育措施更新草场,防治风沙灾害建立人工林基地,防止沙丘移动,避免农田和牧场沙化,营造完整的防护林体系保护草场和农田。利用黏性大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客土压沙改土,改善土壤砂性,增强吸水保肥能力。利用优质农肥来培肥土壤,改造沙土地。增强沙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7.2中度风蚀区治理措施

以洮南、镇赉、通榆、大安为代表,治理采用短治长管,治管结合的方针,根据风蚀成因、侵蚀现状,结合当地条件,以植物措施为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形成乔、灌、草、田复合型生态模式。在侵蚀严重的耕地上采用草粮轮作技术或营造灌木沙障拦沙,也可以种植多年生经济植物(如甘草)。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果树。此外,采用地膜覆盖技术,保持春季干旱期耕地层土壤水分,通过打孔播种,提高作物出苗率和产量,减少地表面积,从而减少地表风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