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业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服务业概念

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1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现代医生除了传统的看病模式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可为公众健康服务?答案非常明确,那就是将健康服务业的整体内涵纳入自己的医疗服务领域。前不久,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无疑是对健康服务业的革命性引导和调整。

美国每年在健康领域的花费已占其年GDP的17%以上,加拿大、日本约占10%,我国仅占5%。难怪比尔·盖茨预测说:“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健康服务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长期以来,我国健康服务业一直被以生物医学模式的医疗体系排斥在外,并错误地认为护理、康复、保健、养生、健身等健康服务业不是临床医学的主流,作为正统的以救死扶伤为荣的临床医学,没有必要与非主流的健康服务业和体系外的散兵游勇PK。这直接导致健康服务业一直被社会上所谓的名医、大师所利用,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舞台。

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2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发展现状;对策

一、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概念

首先,明确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电子商务物流是指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为了能够实现电子商务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而提供的一种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渠道。具体的来说,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产品进行买卖交易后构成所需要传递物资和服务的配送活动,通过机械的、自动化的程序,对物流信息、物流传递过程进行时时监控,保障电子商务物流能够更加准确、更加迅速。其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是当下科技发展产物中一个全新的服务行业,它凭借着自身的准确性、迅速性,很快的占领了传统的物流市场,并提高了物流运行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之间的成本,有效的刺激了社会的需求给整个社会提供了便捷。

二、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行业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企业基础问题、物流服务问题、安全监督问题着手,来分析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现状,为后文研究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对策,奠定夯实的基础。

1.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企业基础问题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服务网点少,远远不同满足人民的购物需求。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不断的普及,人民对社会的了解和对物质的追求也逐步在提高,除了城市地区对网络购物需求之外,农村地区的人民对网络购物的需求也逐渐的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网点布局没有普及到镇、乡,这给农村地区人民的购物带来极大的不便。其次,由于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不高,在配送过程中,各大网点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物流配送的效率和物流服务质量不如人意。最后,缺乏专业性的物流人才。专业的物流人才除了要具备基础的物流知识之外,还要熟悉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技术、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技能,只有掌握多种技能才能够满足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发展需求。由于我国的物流人才在教育培养、实践操作、创新创造等方面不够重视,导致我们当下的专业物流人才紧缺,妨碍了电子商务物流正常的运行,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2.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物流服务问题

首先,终端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环节不到位。终端环节既是最后派送到客户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比如派送物流不畅通,快递延误,物品丢失损毁,签收时间难以调节等问题,都制约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如果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客户的购物感受,而且不利于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其次,是物流配送时间不稳定,由于电子商务企业在各大节庆日举办各种活动,导致网络购物出现的严重的高峰期,而物流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增加,这就导致出现了快递爆仓、快递变慢递的事件发生,这不但影响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声誉,同时也不利于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健康成长。最后,物品损毁丢失情况时有发生,物品从商家发货到终端客户收货,期间经过多个环节,比如:打包、分拣登记、上下货、运送等等,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物品的损毁和丢失。这不但给终端客户带来了损失,也给电子商品企业和电子物流服务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3.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安全监督问题

首先,邮寄物品时检查工作不到位。由于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物品的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为了能够节约操作时间来增大业务量的需求考虑,并没有强制要求快递员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对寄出的物品进行安全检查,所以导致电子商务企业邮寄的物品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其次,是物流服务企业运行缺乏监督管理。我国大部分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属于民营企业,各大物流服务点没有统一的营业管理、上下班时间,加之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物流服务业整体的协调能力也不够,同时也给相关的监督部门造成监督管理上的不便,增加了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相关监督部门不能及时发现物流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但给终端客户带来了不便和损失,同时也阻碍了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物流业健康成长。

三、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物流概念和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现状进行研究,明确的了解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存在着诸多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基础环境、提高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物流服务质量、加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监管力度等对策和建议,为未来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1.改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基础环境

首先,扩大农村地区网点的布局范围。一方面,我们可以和各大乡镇地区的运输个体进行合作,鼓励他们加盟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的服务系统,利用他们自身的各种基础设施,来完成本地区的物流的收发物品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和当地的客运公司进行合作,利用乡镇的客运班车系统的便利条件,将农村地区的网购物品配送到客户手中,实现物流企业和客运公司的双赢局面。其次,积极完善深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但要屏弃传统落后的物流技术,而且还要不断的优化、改革、创新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系统。使之朝着先进的、现代化的物流技术靠拢。最后,培养专业性的物流人才。一方面,利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来培养物流专业人才,通过教师的传授、学生的自主学习、企业的实践观摩等方法,来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大力支持物流企业引进国外具备专业性质的物流人才,学习其专业、先进的物流技g,取长补短,同时也改变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紧缺的短板,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未来更好的发展。

2.提高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物流服务质量

首先,完善终端配送服务,物流公司可以在各大小区建立标准化的自提点或者与小区便利店进行合作,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只需将快件存放在自提点或者便利店,再用短信通知收件人,无需专门等快递员和客户的签字。其次,提高配送的时效保障。物流公司应提前做好预案,当出现物流高峰期时,可采用临时租用场地,招收临时派件员等方法来完成高峰期的快递派送任务。同时每个点配备一名管理人员,时时监督物流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一旦配送过程发生异常,马上能够督促并加以改正的,保证物品能够及时配送至客户手中。最后,保障配送物品的安全。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应根据物流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监督,比如在收发、分拣、转运物品的时应轻拿轻放,按照货品的类型进行分类摆放,防止易碎物品损坏,物流配送过程发生的意外追责到人,不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皆有该环节员工承担责任。

3.加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监管力度

首先,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政府部门必须监管到位,切实做好产品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其次,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员工要进行安全检查和考核的培训,必须明确物流运送的法律法规和注意事项,并要积极的配合相关部门督察和执法工作,对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排查并加以改正。最后,加大物流企业的运营监管。物流企业总部应加强对下属物流站点的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发生物流站点倒闭情况的发生,预防潜在的风险爆发和扩大。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本文从研究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的概念着手,基于对企业基础问题、物流服务问题、安全监督问题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建议。为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服务业的差距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莫翠梅.浅析我国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瓶颈与对策[J].广东科技,2009(16).

[2]师东菊.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J].物流科技,2007(12).

[3]焦志伦,于知含.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J].港口经济,2010(08).

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3

10月14日,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从鼓励扩大供给、刺激消费需求两个维度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等七条具体措施。

自2012年以来,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等在内的涉及健康服务概念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数据显示,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2013年以来,医药生物行业整体上涨了40.34%,在23个行业中位列第四位。

《意见》估计,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健康服务业的规模将会在未来十年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GDP占比也在逐步增加,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也将逐步上升。从目前改革进度来看,健康服务业中的医疗服务将有望逐步打开发展空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相对于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17%,其他OECD国家一般达到10%左右,比较而言,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此外,《意见》首次对健康服务业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即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并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等机构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行业。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

涉及面广

产业体系庞大

兴业证券认为,此次《意见》所定义的健康服务业涵盖面极其广泛,即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的庞大产业集群。这使得发展健康产业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医药领域,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不仅仅将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更由于健康服务业较长的产业链会使其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健康服务业“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行业发展意义,其高屋建瓴程度是过去各项细分行业规划中所罕见的,而规划所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宏伟目标也是过去各项产业规划所未提及的。

医疗服务利好首当其冲

配套政策渐趋完善

在此次《意见》中使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为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明确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还特别指出,要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同时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我们认为,目前民营医疗机构之所以发展缓慢,与地方市场准入政策的缺失和职称等级评定、社保定点等方面制度的滞后不无关系,未来随着这部分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民营医院有望逐步从专科领域拓展至综合性医院,从单体医院拓展至医疗服务管理集团。

创新业务模式值得关注

康复、中医药保健、大健康、医疗保险等领域或将受益

除了传统的医院式医疗服务,此次《意见》还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在传统医院以外,鼓励各地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在中医领域,要求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等;在保险领域,要求进一步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我们预计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执行到位,未来资本市场上有可能诞生与康复、中医药保健、大健康和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相关的新型投资标的,已上市公司也有可能通过并购整合切入上述领域,形成新的市场投资热点。

积极培育支撑产业

药品、医疗器械、第三方服务成为重点

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4

[关键词]上海市;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82-04

一、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内涵

(一)现代服务业概念的提出

服务业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其他行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用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分类与统计上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2年 “十六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

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无实质差别。总的看来,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的(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宽泛的(不太严格的)概念。第三产业基本囊括了现代服务业的所有领域。

二、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阐述了加快发展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上海市《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则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上海的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简言之,当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上海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上海市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全国的迫切要求。

三、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0年超过第二产业,保持在50%以上,2008年达到53.7%。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主导产业。

表1是主要年份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表2是上海市主要年份六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情况,表3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及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北京市的比较。这些数据大致可以反映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注:信息产业增加值含有与其他行业的交叉重复因素,本表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扣除重复计算因素;商贸流通业中不包括餐饮业增加值;加“*”号的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

在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中,除汽车制造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外,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范畴,占据六大支柱行业数的2/3(见表2)。从增加值看,经进一步计算,2008年,上述四个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25%、10.53%、9.25%和5.46%,合计占全市增加值的37.44%,占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的82.28%。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呈不断提高趋势,2007年,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4%,超过第二产业,2008年贡献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60%左右(59.8%)。表3中数据显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的水平。

(二)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服务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金融、批发零售等六大行业已成为重要支柱

金融、批发零售、物流、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已逐渐成为上海市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4%。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约144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19.6%,成为贡献最大的产业;批发零售业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5%以上;物流和房地产业2008年各实现增加值约750亿元左右,均占全市服务产业生产总值的10%左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这两类新兴服务业产值也逐年提升,在2008年的比重都已超过8%。

2.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上海市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上海市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2008年,公共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中,在沪外国留学生人数比2006年增加近1000人;医疗卫生领域,新增医院13所,医生2400人;图书出版种数达到17780种,比2007年增加822种,总印数达到2.64亿册,比2007年增加0.24亿册。

3.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中心城区已成为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心地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5%,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75%,对全市服务业增长贡献突出。同时,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地区形成了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虹口北外滩地区集聚了大量航运服务企业,南京路、淮海中路和四川北路等区域形成了“四街四城”的商贸业集聚格局,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集聚了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企业。

4.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

随着上海市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领域的拓宽和业态的创新,从业人员日益增加。2008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79.70万人,比2007年增加67.08万人。服务业发展对地方经济也作出了主要贡献,2008年上海市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53.67%。

(三)上海市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对内、对外开放不够

对内开放即允许不同所有制经济都能进入,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服务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整体的开放缓慢,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事实上,上海市的一些高端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供电、铁路、民航、港口等领域长期以来大多被国有资本所垄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一度禁止进入或者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第三产业行业主管部门集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职能于一身,而政府的管制又不够有效,导致这些行业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投入不足,产出率较低。

多年来,上海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多在工业领域,对第三产业领域的开放关注不够,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利用外部资源方面差距很大。近年来,虽然上海市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主要集中于餐馆、宾馆、零售商店等传统服务业,对于涉及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安全的第三产业领域缺乏开放经验。目前,外资进入上海市第三产业还要面对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较多的限制。对外开放不足也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从服务贸易来看上海市的第三产业竞争力,到2007年底,上海市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69.1亿美元,进口341.8亿美元,虽然是我国第一服务贸易进出口省市,但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只有1.05%。除旅游服务外,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都不具有明显的国际优势。

企业规模是决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由于受体制和政策性因素的制约,我国第三产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第三产业企业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决定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潜能较差。传统观点认为,第三产业企业的规模应小于工业企业,但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服务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兼并和重组活动日益频繁地发生在第三产业领域,其规模得到了超常规的扩张。制造企业的经营领域中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主导位置也越来越突出,比如GE公司、联想公司,其收入50%以上来自于服务业务。

3.第三产业的高素质人才缺乏

随着上海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第三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也随之凸显,第三产业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不足,第三产业的蓝领人才也存在结构性短缺。长期以来,国家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历教育而忽视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机制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四、加快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指导意见》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按照《指导意见》,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方略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二是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三是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具体来说,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协调的职能。特别是在积极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产业集聚的软、硬环境上下功夫,以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保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和规范企业对现代服务业开发的基础上,破除各种行政壁垒,打破部门分割,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建设、其他市政设施建设以及人才的储备和引进体系的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来吸引要素资源和目标企业进驻。此外,需切实营造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土地、融资、财税等政策方面适度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并加快与国际体制接轨,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品牌效应等,诸如此类都是政府部门可行的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强化区位优势,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无疑会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机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的作用,通过强化区域优势,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培育和促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集聚发展,促进服务业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需求,应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并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建设,使管理服务与配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人才集聚高地、管理服务高地与要素配置高地的多种功能。

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5

12年前的“519行情”让投资者记忆犹新,这波行情以科技股开始,自1999年5月19日至6月30日,沪深股市成交持续增长,在不到1月半月的时间里,大盘上涨超过700点。目前,市场走势和当年多少有点相似之处,也许这也会未来“519行情”的重现埋下伏笔。

在IT产业众多概念中,云计算技术可谓是独占鳌头,它是未来3-5年全球范围内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信息爆炸和信息泛滥日益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云计算以其资源动态分配、按需服务的设计理念,具有低成本解决海量信息处理的独特魅力。然而“云计算”这个概念过于宽泛和含混,那么究竟是“神马”股才能踏上云计算这朵“浮云”的题材?

政策出台或进入快车道

今年以来,有关云计算的政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均把“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来强调;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也表示,软件服务业的“十二五”规划最迟在今年9月出台,目前已经进入论证阶段;此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共同参与的《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已进入起草阶段,其中,云计算产业将被作为未来高技术服务业的主角;工信部、发改委领导近日在第三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表示,将继续采取措施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巡视员徐建平指出,今后相关部门将“采取有效措施,有序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相关部门领导和业内人士的观点和表态似乎预示着云计算的后续支持政策将进入快车道,支持力度有望不断加强。

在政策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中,相关的试点和和实验室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今年4月份,国内最大的“云计算”试验区在重庆市两江新区开建。由深圳云计算产业协会联合英特尔、IBM、金蝶等国内外相关企业创建的深圳云计算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钦定”的试点示范城市中,多个政企合作的云计算应用项目也将在今年落地。

聚焦云计算产业链

云计算涉及到一条复杂的产业链,具体来说,自终端起,云计算产业链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平台:包括应用设计、应用开发、应用测试和应用托管;2、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带宽等;3、云计算解决方案:公共或私有云的软件和解决方案;4、硬件与设备制造。产业链的各个层次未来都可能在云计算概念的推动下拓展出广阔的市场空间。

软硬件平台提供商:云计算的实现依赖于能够实现虚拟化、自动负载平衡、随需应变的软硬件平台,在这一领域的提供商主要是传统上领先的软硬件生产商,如EMC下的VMware,以及IBM、Cisco等等。这部分公司的产品主要特点是灵活和稳定兼备的集群方案,以及标准化、廉价的硬件产品。国内的对应公司包括浪潮信息、华胜天成、华为、中兴、联想、方正科技等。

系统集成商:帮助用户搭建云计算的软硬件平台,尤其是企业私有云。代表厂商包括IBM、HP以及亚马逊、Google以及电信运营商AT&T等。这部分公司普遍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足够的技术团队,以及灵活可复制性的产品。国内公司包括华胜天成、浪潮软件、东软集团、神码等。

服务提供商:这一部分涵盖了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的IaaS公司,如提供新型数据中心服务的亚马逊、Rackspace, 以及为应用开发者提供开发平台的PaaS公司如微软Azure、Google App等。这部分是云计算的核心领域之一,今后绝大多数的计算处理以及应用开发都将在这些服务中展开。国内服务商包括鹏博士、网宿科技、神州泰岳等。

应用开发商:即 SaaS应用服务提供商,包括传统软件厂商如微软的Live服务,互联网巨头Google的gmail、map,以及新兴的在线CRM 解决方案提供商Salesforce等。国内主要商用类软件厂商如用友、金蝶、焦点科技、生意宝等将属于此类别。

目前利好基础设备

考虑到政策支持,国家信息安全以及国产设备高性价比等因素,中短期内A股上市公司中最先受益的将是提供IT基础设施和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建议关注的公司有银江股份、卫士通、浙大网新、华胜天成、华东电脑、浪潮信息。

瑞银投资刘东升认为:目前市场对云计算概念的热情主要集中在软件行业上,认为云计算将开启新一轮的软件更新热潮。但这种观点似乎值得商榷,因为云计算能否实现的基础在于高速的互联网传输能力。

目前来说,我们民用的2兆带宽看网页绰绰有余,但不可能指望这个网速就能让个人电脑和服务器进行高速数据交换,更不可能指望现有的无线3G技术实现大规模计算交互。因此,要实现云计算、让我们的个人电脑终端大规模简化,就必须要建立超过目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高速互联网传输。

实际上,这种高速互联网的传输技术几年前就已经研发出来,只是由于更换成套设备的成本太高而没有推广,当云计算的理论成熟,新一代光缆、基站、服务器等基础设备的更新提上日程,所谓的云计算才能真正实现。

因此,股市里炒作云计算概念,应首先关注网络设备生产商这个板块。

健康服务业概念范文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产业规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密切相关。其特征体现在“三新”和“三高”,即新生产方式、新组织形式、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人才和高技术含量。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景非常广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提到,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深化细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

1.我国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滞后特征明显,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明显滞后于世界服务业发展水平。

2.从服务业就业比重来看,我国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都是最低的。但我国吸纳就业的总量最高,劳动密集程度在世界罕见。每万美元的就业吸纳能力是这些国家的数十倍。

3.我国能够享受服务的有效需求人口比例较低。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城市居民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边缘,对服务业的需求还没有达到相应的临界点,导致服务业的需求不足,另外,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服务业的许多产品几乎没有需求。[2]

(二)服务业结构问题突出

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及服务业内部之间结构问题突出。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结构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之间的三大产业结构以及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其中,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偏低,这与钱纳里等人提出的“标准产业发展模式”差距较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产出结构、就业结构以及投资结构上。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均表现为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不突出的特征,目前我国服务业就业仍然处于传统服务业为主渠道的内部自我调整时期,现代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作用还没有发挥。传统服务业仍将是服务业新增就业的主要来源。

(三)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对于中国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来说,不论整个国民经济,还是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需要服务业强有力的支撑和促进,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更离不开发达完善的服务业。但我国的省市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态势。中国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速度、规模在区域分布、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陆之间的非均衡差异非常明显,综合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最大差距达3倍多),各个区域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也很差。[3]

(四)城市化进程慢

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是推动服务业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多少年来,尽管我国做出了种种努力,但城市化水平一直提高不快,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目标不仅一直没有实现,而且差距较大,对服务业有效需求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快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步伐,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根本措施。

二、产业规制

(一)产业规制理论基础

产业规制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基础理论主要有: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各种不均衡发展理论,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推移理论,以及一些优势产业相关理论,如高新技术产业等。

产业规制理论与方法的现有研究,也证明了产业规制具有上述基础理论:邹军在研究新时期的城镇体系规划时,指出其经济、产业发展的理论主要是各种“发展阶段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经济空间分布理论主要是“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理论”等。汪宇明等也将“全球化、产业集群、产业转移、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城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的基础理论。顾朝林等在分析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时,指出“产业结构的重组、转移和优势产业选择”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理论依据主要有“产业结构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主导产业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4]

(二)产业的规制一般方法

通过对若干典型规划成果的分析,笔者检验并验证了城市规划过程中,产业规制有其规制方法:首先进行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分析,以明确当前产业问题和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其次根据全球、区域或周边城市产业转移、区域政策和本地产业特征等,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优劣势。针对现状和发展条件,提出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如结构升级、集群化、高技术化、区域协调分工等,并按一定标准确定优势(或主导)产业及其战略。最后,根据现状产业分布和“发展连片,企业进园”等原则,确定“点、轴、带、圈、片、区”的总体布局,或提出优势产业布局意向,明确各产业类型及规模;有些则将产业布局任务交给空间部分。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设计与产业规制

(一)打造服务业发展宏观环境

首先我们要认真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倾力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宏观经济环境。服务业发展是劳动分工发展和深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服务业的发展必将成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方面,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宏观经济环境,需要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1.商品生产与服务生产之间的关系;

2.服务业的就业功能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处理好关系的同时我们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业发展投入机制。资本要素的投入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导各种国内外资本,不断改善和提高资本投资规模与结构,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最后还要尽快建立和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实现我国服务业统计指标与世界接轨。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服务业的统计十分复杂,有些部门、行业的增加值指标难以计算,这里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要尽快建立必要的核算制度,充实统计机构,并同时提供有关资料。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第三产业各部门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办法,以早日建立和健全第三产业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指标体系。[5]

(二)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内部比例关系。首先,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鉴于我国的国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农业大国的现实,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解决好农村、农业与农民的“三农”问题。同时,我们又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尽管我国的工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与世界先进国家以及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建设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仍任重而道远。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还不是很明显,但从更长的时间内则堪忧。因此,在确保农业与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保持服务业与其余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践上,今后有步骤、有重点的发展占人口优势的服务业,在最终消费型服务业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加快中间型服务业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可以有力促服务业整体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协调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

(三)协调区域服务业发展

第一,区域服务业发展要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要寻求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突破。区域服务业发展应该注意选取有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服务行业,以尽快形成本地特色。例如,东部地区产业基础好,服务业发展水平高,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与质量,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的大格局,使服务贸易与国际接轨,比如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业、通讯业等。广大中西部地区可以充分的借助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包括特色服务业。比如,旅游资源是广大的西部地区极具优势的行业,可以通过不断的拓展新景点、新路线,积极倡导旅游新概念,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依靠这种发展思路,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突破,以点成线,以线成面,最终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6]

第二,注意保持区域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协调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也必然各有侧重。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最高,要充分考虑发展金融、保险、教育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中部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保持最终消费型服务业的稳定发展之外,还要大力促进中间型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因此,服务业的发展要重点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行业,有效的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第三,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要受服务消费需求的制约,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2.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增强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3.树立正确的服务消费观也很重要。我们要解放思想,树立服务消费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观念,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服务消费,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消费,就应大力鼓励和提倡。

(四)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当前,城市服务业发展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需要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政策:第一,修订《城市规划法》第4条“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优先的原则,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大城市确定不同的环境容量,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如鼓励发展、一般限制或严格控制等,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办法。第二,对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大连、青岛等处于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的核心城市,要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在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的同时,密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几个大都市带的形成。第三,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包括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也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针对现代服务业和产业规制发展,笔者认为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

1.打造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2.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以及服务业内部比例关系;

3.协调区域服务业发展,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寻求突破,同时注意保持区域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异,增加居民收入;

4.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白玲,朱慧娟.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服务业技术创新的实现[M].国际经贸探索,2004:13-16.

[2]朱春明.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4(12):13-15.

[3]来有为.当前我国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改革,2004(05):11-17.

[4]李庆杨,吕瑶.论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07):23-24.

[5]张国云.发展服务业是当今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J].浙江经济.2007(0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