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教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教学的概念范文1
一、更新备课
1.更新备课观念。
在备课过程中,以前我总是要思考:把什么教给学生?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而现在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不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自己悟出来,什么能给学生带来最多的思考?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把传统的格式化教案改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新的教学过程。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能力。这样去备课就能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2.改变备课形式。
把原来单一的各人备课,改变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即事先确定集体备课的主讲人、时间、地点和内容,由备课组长组织讨论研究,讲求实效。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因此,还需要个人备课。个人备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注意点、教学过程、教具准备、板书设计等。采用这种形式备课,教师常常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对教学很有裨益。
二、课堂模式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模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须更新的。
1.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
现实性: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内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
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要注重设计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采用了接受式学习,听、记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接受式与探究式并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组织和引导,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微课教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低年级 趣味性教学 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与认知规律,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强化趣味性教学,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进而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创设有效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环境,要以学生的生活常识、实践经验以及知识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创设对于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的良好环境与氛围。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要积极认真地创设学生极为感兴趣的教育教学环境,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就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逐渐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有关的环境过程,进而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有效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甚至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创造思维。此外,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平时教学活动中,老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有意创设科学合理的环境与氛围,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也可以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进而使其求知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教学活动中去。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创设科学合理有效的环境与氛围,就能够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观需求,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产生了探究知识的乐趣。
二、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切实活跃课堂氛围
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切实活跃课堂氛围,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一般都是靠语言来进行的,而老师语言情感流露的多少,则直接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学生会随着老师极具激情的语言情感逐渐产生学习兴趣,会随着老师启发鼓励的语言情感投入到学习认知过程中去,也会随着老师赞扬激励的语言情感沉浸到成功的喜悦中去。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的语言除了精炼、准确、清晰外,更要做到自然亲切、兴趣怏然、富有情感以及激励启发。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老师是带着微笑和说着亲切自然的语言站在讲台上的,那么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除了,进而使得其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因而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此外,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具有激励、启发和鼓励的语言情感,对待学生更要热情亲切、诚恳中定、激励启发。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老师是发自内心的鼓励与开导,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三、培养学生动手习惯,提高他们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习惯,提高他们思维能力,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常用策略之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要使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仅仅凭借老师的语言讲述,是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的。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借助多媒体等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让他们真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渐具体化。此外,老师要善于把学习、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更要注意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促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观察、触摸、操作、思考有关数学问题与现象,不断增加学生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机会,把有关数学知识的外现动作过程同内隐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在学生自身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动手比一比、看一看、拼一拼等,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尽力满足学生需求
微课教学的概念范文3
满洲里市第六中学前身为满洲里铁路中学,自1951年建校至今已经有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其在教书育人的神坛上培育出无数优秀的人才。2003年底她从铁路企业剥离,2004年九月正式更名挂牌归属满洲里市教育系统后至今已七年多,我们是伴随着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尾声和“十一五”新课程改革一路走来的,可以说我们在课改的队伍里是一个迟到者。
2007年3月至今的四年,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阶段,此阶段剥离归属后的种种矛盾也越发突出和尖锐,其中主要问题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校舍的陈旧和生源状态,我们的生源由原来铁路职工子女为主变为由百分之75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组成,现如今我校生源近百分之九十都是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同时生源急剧减少,我们的生存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
立足现实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开展“教材过关”主题教学教研活动,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面对近百分之90的外来务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极不稳定和家庭教育极度滞后的生源,面对社会各界的怀疑目光,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面对部分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质疑和困惑,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做了很多的尝试,但学生的成绩还是无法追赶上兄弟学校,我们与自身比较,发现成绩的提高也不明显,并出现反复,于是我们不能不思考、不改变。改革就会有问题有碰撞,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甚至我们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我们也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在2005年开展的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3月我们展开了所有学科“教材过关”活动,教材过关,教师需先过关,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了“教材过关”考试,旨在倡导全体教师转变观念,立足生源现实抓住教材,让学生先学会教材、重视教材。对于我们的生源来讲,落实教材的知识点、落实课后习题具有重大意义。在活动中观念的转变是极其艰难的,让老师们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于是 2009年10月我们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全员教材过关达标课活动,参与活动教师共56位历时两个月。大规模的达标课给了我们诸多的反思,这是一次调研和摸底,这次活动让我们坚信“教材过关”主题教学是正确的方向,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教师队伍的现状、学生生源现状和学校管理的现实困难,我们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担忧,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重新规划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转变要从更细微处入手,不贪大贪全。因此2010年3月我校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1”教学新模式,先从数学学科开始了更加细致的新一轮课改模式的探索。 “5”是指1,揭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2学生自学(即先学),给出自学指导;3自学成果展示(发现问题,调整预设);4教师精讲(即后教);5当堂训练;“+1”即课外作业(即效果跟踪)。“5+1”模式就是在新课改进程中,在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多媒体运用与教材使用、关注全体与培优等诸多矛盾冲突中,在我校现实的困境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5+1”教学新模式的核心意义就是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它的基本原则是真心实意的关注学生学会,想方设法把大多数的时间还给学生;关注课堂的紧张、高效、有序;关注使学生受益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数学为龙头,以政史和语文为跟进,进行有效探索,并以此辐射其他学科。如果说“教材过关”的提出是对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市级优秀课题成果的延伸和深化,那么“5+1”模式就是“教材过关”理念下洋思经验与我校现实需要相结合的又一次创新。“5+1”教学模式使得我们的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平台,教学成绩已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教材过关”引领语文学科进步明显,政治历史教学更加注重教材的知识点处理和课后习题的落实。
全员达标课活动中让我们看到教师队伍自身的观念问题,更深刻的认识到关注教材、关注课堂教与学的实效、关注学生学会、关注学生能力的核心意义就是关注课程改革、关注教育发展、关注学校生存、关注学生一生幸福。
“我的习惯”展传统育人风格特色
罗林说: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占生命的五分之一,而在家庭的学习却贯穿我们的一生,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决定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六中的孩子已经输在了家庭的教育上,我们的老师们不想让他们再输在学校的教育上,在我们苦苦追寻的育人之路上,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植根六中的每个角落。
“我的习惯”主题德育活动体现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舞台,还教育一个奇迹,我们创造条件开展课间操队列比赛、冬季冰上趣味冰雪游戏课、大课间跳绳、踢毽子、打布子等阳光体育活动,克服困难安排每周四节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目前我们只能根据师资条件开设管乐、合唱、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美术社团班。无论是简陋和陈旧的教室里、无论是尘土飞扬的训练场上,也无论是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还是习惯社团的活动室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这些有缘来到六中学习的家庭收入低、父母工作不稳定,隔代抚养和离异重组或是单亲的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们找回自信,让他们能学会怎样去学习、让他们养成读书、做人的好习惯,给他们学飞时种下一棵可以驻足的树,这棵树是心血、是精神、是方法、是平台、是爱、是指引、更是有教无类的素质培养。是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他们,我们是师者,我们要用爱点染生命的底色。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城市里,我们以走近寒门的方式进行家校联系,让许多家长感动。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教育应有自己的高贵信念,正确对待差异、坚守职业的平凡。我们的班主任、科任、德育部门的领导,走近我们学生的家中的目的就是,近距离的关注我们学生的生存环境,找出他们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给予我们家长最直接的帮助和培训,这项工作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引领教师走上科学研究的幸福之路
我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立足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引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逐渐让校本培训常态化和校本教研主题化,同时,校级领导积极承担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我校青年教师现在成长很快。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和课题研究中以课例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不断研磨—实践---再研磨,让我们的老师在专业化成长中走的更加扎实稳健。
2005年由吴校长主持的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践研究,于2008年10月结题,并被评为满洲里市优秀课题;语文组教师参与的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研究”得到了我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三年来取得丰硕成果,2010.7月通过结题,先后有70多位学生在“创新杯”写作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多位语文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六中冰坛展育人特色,冬季体育创课题风采,2010.12市级校本课题“解决北方户外体育难题”顺利结题;“历史上的满洲里”是一个极具乡土特色的研究课题,此项研究在我市的各校中尚属首例,我校历史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做了大量的乡土史研究,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极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课题是在我校网络班教学的背景下提出的,此课题显示了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立足现实需要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市级课题德育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及生活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的脚踏实地的研究,具有普及的价值。尚在研究中的课题是:书香校园建设课题,小初物理课衔接的研究课题,自治区立项课题 即《“教材过关” 主题教学策略实施研究》,和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新纲要描绘宏伟蓝图,新德育成就美好人生
却顾来时路,飞花屐齿新。七年的课改之路,我们由迷茫到理性,由稚嫩到逐渐成熟,由困惑到清醒,由被动到主动,由星星之火到星光灿烂,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位于市区却因种种客观原因导致的生存压力空前严重的学校而言,我们呼唤改革、我们必须改革、唯有改革才能变死水为活水,唯有改革才有走出困境的机遇。
微课教学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也已全面启动。高师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如:由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传承教育”转向“创新教育”;由“单纯的技术教育”转向“全面教育”;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转化为“重过程”。然而,在欣喜之余,冷静思考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有些体现出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课程本质的变化,有些却与新课程理念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师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有些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过于强调所谓知识的实用性,过于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与基础教育教学内容靠近,固而不仅浪费了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也失去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机会。
现在有些毕业生,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新课程实施的基础教育学校以后,总会发出一些感叹,认为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无用。于是有的教师就开始过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对学生有用。他们主张在课堂上更多地以基础教育教材中英语课本中文本出现的内容作为授课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能够一走出校门就能学以致用。其实,这种教学行为使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走上了一个偏颇:在课堂上以“快餐式”的形式对学生加以训练,并将对其能力的培养视为一种召之即来的、短期即成的行为。从近期目标上看,学生的施教能力似乎得到了提高,而事实上,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新课程理念下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宗旨,即所有的课堂教学行为都应着眼于促进大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具体而言,是指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习高深知识、发展复杂性思维和实现知识远迁移的能力。高校毕业生施教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知识远迁移的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用什么教什么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疏于思考、疏于探究、疏于勤奋,其能力之根难于向纵深处延伸。其实,目前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并非是真的学无所用,而是所学不知所用,他们缺少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从事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而忽略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有价值的引导作用,使得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的关系出现失调,这也使得高师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行为走进了一个误区。
目前,有些师范院校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应顺应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于是,他们一改以往的“权威式”课堂教学方式,目的是想实现自身角色和自身作用的根本改变。诚然,大学课堂教学行为,不是教师的单向劳作,它应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互动或交往的活动。以此为基础,有些教师就开始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化发展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一味强调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其实,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分强调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学生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师的有效途径。
最后,在教学手段上,有些英语专业的教师不分学科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也是目前师范院校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出来的又一问题。
二、主要应对策略及措施
1.更新理念,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认识问题,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就无法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转变育人观。表现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上,因为英语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英语专业知识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似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知识引进课堂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量”上的“度”,关键是应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保证英语课堂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有利于促进知识由学术型形态向教育型形态的转化;有利于英语课堂内容整合与贯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英语素养的发展与养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化智为能的方法,引导他们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基础教育的施教能力。
2.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意义创造。在高师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课程资源,加强教师的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给在校生以自由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使他们在独立思考中体验英语学习的本质,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创新的过程。
另外,高师学生可以各种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英语的平台。例如,他们可以自己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内容,探索研究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且自己感兴趣的英语问题,从而增加“做英语”的学习机会。目前看来,在高师英语教育中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大学生参与开展课题研究的力度,让他们在课题研究中实践新的学习方式,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
3.转变教学方式并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英语观认为,英语教育应该重结果更重过程,同时还要重视应用和学习者个人的发展。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观从传统封闭性、传授性的教学观向现代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观转变。即,让英语教学走出单一的“讲授、练习加考试”的模式,让学习者在开放的、广阔的环境中去体验英语和英语教育。
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方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师范生在校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经历“大学教法-学法-中学教法”的转化过程,实现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这是高师院校教学所特有的规律。因此,为使高师学生适应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的教学,就必须改变高师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新的英语教育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模式中解脱出来,实行多元化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手段的特征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有量有度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应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为一切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只能是对教学起辅的作用。
三、结语
在教学这个立体、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尤显重要。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牵涉众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有赖于任课教师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其他相关措施的有效配合,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自身教学的观察者以面对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挑战和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成为真正改革的动力和实施者,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肩负起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李天鹰.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微课教学的概念范文5
七年级思想品德新教材要求以人为本,研究学生特点,研究教材特点,研究教法创新;以人为本,强调师生互动,强调校本资源开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中探索,在更大的空间中思考,在更多的自由中发展。
关键词:
新教材 以人为本 学生 校本资源开发 教法创新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新版教材在形式、内容、作业、插图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个性鲜明。我在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点滴如下。
1、 以人为本,研究学生特点,强调师生互动。
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和感受。
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真可谓颠簸不破的真理。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特点,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身体发育速度和认知能力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把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学生的要求,如作业布置、评价考核标准,对于每位学生都不应该“一刀切”。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教练”,传统的“教书匠”要变成“教育家”。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面对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班集体是我们成长的园地》一课时,课前,我邀请了我班学生小学时的同班同学一起参与,我先让学生回顾小学所在班级中记忆最深的事情,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有的讲到了记忆中老师的教诲,有的讲到了小学时同学的帮助,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的及时引导、同学的互相启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这种气氛的影响,教师由居高临下的管理权威、知识权威变成了“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以人为本,研究教材特点,强调校本资源开发。
一个好的老师,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能够随时随地发现并搜集教学资源。
新版教材注重了教材资源的开发,但也还存在着单调、偏重于城市的事例多,偏重于农村的材料少的问题。比如学习《中学生活新变化》时,同学们都羡慕教材中现代化的微机室和先进的塑胶跑道,而我校地处山区,条件落后,校园硬件甚至还不如小学。我就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软件建设,我带着同学们到校史室看金杯、看奖状、看荣誉证书;我们学校活动较少,我就带着同学去访问离退休老教师,让学生了解以前的课程设置、校容校貌及学校发展的历史;我还把学校各个时期的广播操比赛、法制教育报告会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受中学生活的新变化,主动适应中学生活。我还通过媒体、网络、杂志搜集适合于当地文化氛围的资料,精心整理,寻找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展示教学资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提供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在教学资源的搜集上,加强校本资源的开发,讲求师生的共同合作,会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3、以人为本,研究教法创新,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法死板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中探索
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完全能理解的知识,坚决不讲;只有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对于需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尝试完成。如我在讲授《融入新集体》一课时,我从《阅读与感悟》入手,只讲述了班集体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我们的特长才能充分发挥。这样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中思考
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要被淘汰。而民族的创新精神关键在课堂上由教师培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活”学,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中思考。
我在讲解《融入新集体》时,精讲课文内容,节省了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与评价》。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完成《实践与评价》中的第三题:为班级起草一套班规。课堂上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评出发言人一名,上台演讲他们制定的班规措施。由于时间充足,所有的小组都完成了班规设计,发言精彩,掌声不断,最后由学生评出最好的一套作为本班班规。学生制定的班规中有的甚至连老师都没想出来。如果班规由老师制定好还给学生,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就索然无趣,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由学生自己挖掘知识,不仅让他们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使他们感到知识得来“粒粒皆辛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在更多的自由中发展
教师要把言论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不同见解,甚至是与教师和教材相悖的思想和观点,我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从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组讨论、新闻评论”的方法,让学生在更多的自由中发展。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增加书面表达的内容,让小组代表在纸上整理各种观点,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也体现了“做中学”的新理念。如前面讲到的让学生制定班规,我就要求每组学生把制定的班规书面整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而时事演讲,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各种能力,让学生进行时事演讲,内容由演讲者事先进行收集准备,最后由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评价总结。这种让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还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样是新闻时事,也可以采用评论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在新闻评论活动中,学生要写评论,首先必须了解并记下新闻。通过每周采集报纸新闻,观看电视新闻,汇集整理,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热点”。学生可以自由写出评论稿,对学生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能妄加评判,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引导,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自由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自由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既为学生写好政治小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论》袁金华主编,1997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素质教育散论》华玉和编,1997年北京京华出版社出版.
微课教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CDIO;《电机与变频器安装和维护》;课程改革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自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CDIO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终身学习等自我提升能力,良好的职业伦理等职业态度。这个目标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还包括实践能力,即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对产品、生产流程、工程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
一、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借鉴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据电机安装工、电机维修工、变频器调试员岗位需求,将“电气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考核内容及标准融入教学,以各种典型电机、变频器等真实设备作为教学载体,与哈尔滨电机厂责任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热电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教学项目,融入职业素养培养,以接近生产实际的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项目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实施,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培养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二、课程改革内容
(一)依据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在《电机与变频器安装和维护》课程中,我们设计了:项目一:密封油泵直流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维护,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注重培养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整体认识,直流电动机是典型电机的基础,项目一是基础项目;项目二:电动卷扬机拖动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维护,注重培养学生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安装运行维护能力的培养,三相异步电动机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电动机,该项目是技术技能提升训练项目;项目三:机械手伺服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伺服电动机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控制电机,项目三以项目二学习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相关知识为基础,注重对伺服电动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提高项目;项目四: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运行,运用变频技术对电机进行调速,并且注重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能力,是技术拓展项目。
通过项目一、二、三的CDIO项目教学,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通过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运行项目,掌握变频调速技术,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依据认知规律要求序化了教学内容。
(二)依据真实的生产项目整合教学内容
《电机与变频器安装和维护》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4个项目均来源于企业,以典型电机安、调、维及电机变频调速的核心岗位技能为主线,针对行业发展特点选取教学内容,基于工程项目开发课程,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三、教学环节设计
《电机与变频器安装和维护》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校内与校外结合,虚拟与实物互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科学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项目一:密封油泵直流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维护,该项目来源于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是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时到该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了解项目管理,现场学习直流电动机的运行,该项目同时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直流电动机的选型、维护。项目二:电动卷扬机拖动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维护,通过实际电机运行及虚拟软件演示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起动、调速和制动、故障分析与检查方法,完成定子绕组的绕制、嵌线及异步电动机的装配与调试运行。项目三:机械手伺服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以仿真生产线上的机械手的控制系统为载体,让学生完成伺服电动机的运行与调试;项目四: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运行,通过引进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引进市场主流变频器产品,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变频调速技术。每个项目都涵盖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职业素养培养,按照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步骤实施,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模式设计
《电机与变频器安装和维护》以电机和变频器在生产中的应用维护及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等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电动机的选型、装配、检查、故障诊断与排除及变频器应用等为教学内容,设置了4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