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图式阅读理论;阅读策略;问题设计;阅读三阶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90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按照三阶段阅读教学:读前“有趣热身”,读中“提问和应答”和读后“热烈讨论”设计阅读教学。但是,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处理阅读文本比较粗糙,问题设计仅限于一些事实细节信息的查找,停留在浅层信息理解上。问题设计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学生阅读理解只是“蜻蜓点水”。 教师花大部分时间在阅读文本的语言点分析和讲解上。阅读文本在教师眼里,往往只是充斥着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点的书面工具。教师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忽视阅读文本包涵语篇结构、阅读深层理解、文化情感、文体特点和写作技能等解读。英语教师如果停留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那么就不适应时展了。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加大了对文章阅读的检测力度,进一步从速度、语篇、能力等方面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要求,加大了对考生理解、概括、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从宏观上看,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图式阅读理论

语篇阅读理解的图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语篇阅读理解理论。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被成功地运用到外语阅读教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解释阅读过程的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进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作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明产生了理解。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语篇各个层次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加工的层次是循环递进的,随着阅读行为的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图式被激活,理解的循环就走向更高的层次,产生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语篇的理解。

Clarke and Silberstein 所指出,“读者控制的信息要超出字面所提供的。读者之所以理解读物是他们能把读物透过其文字,与记忆中已存的相应概念联系。阅读的技巧在于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有效地相互作用。”同样,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寓言、说明文、议论文等,故事都有开头、结尾,中间有各种情节;情节又有开始、发展、结局等。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读者对某种文章结构越熟悉,阅读时就越能把握思路、层次,对文章的特定框架和各段落的组织排列,及文章的逻辑关系等就越清楚,因此读起来就得心应手,阅读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理解问题时,要注意读前调动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读中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让语篇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通过设计参阅型问题,引导学生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进一步进行评论和欣赏。

三、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与阅读策略

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

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2011)。展示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提问的内容涉及文本的词句、细节理解或篇章结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得文本的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评估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这三类问题设计有梯度,层次鲜明,围绕阅读文本,即抓住了双基教学,有兼顾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运用的主要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有效阅读和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策略有:略读(Skimming),读(Scanning),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Using context),使用背景知识预测(Predicting with the background),辨别文章结构(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查阅字典(Using the dictionaries),使用关键词(Finding the key words),寻找主题句(Finding the topic sentence),类推(Deducing),比较(Comparing),推理(Consequence),概述(Summarizing)等。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阅读前阶段主要是通过使用背景知识预测和辨别文章结构,预测标题等阅读策略,预测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激活背景知识的图式,为下一步的读中活动做准备。阅读中阶段主要是为了验证读前预测,获取更多的文章信息,更深层理解文章、作者意图和句子结构等,因此主要使用的阅读策略是略读,验证读前预测,通过读,找事实,获取表层信息,并使用关键词,上下文猜测词义,比较,推理等策略。阅读后阶段主要是评价文章,拓展与运用,因此主要运用的策略是推理和概述等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同时教师在设计三个类型的阅读问题时,注意结合阅读策略而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解决阅读问题的需要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借助策略理解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初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文本信息处理和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教师在每个阶段中设计阅读任务,使设计的任务与任务之间相关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标题、图片的预测到验证预测结果,由获取事实信息表层理解文本到通过事实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达到深层理解文本,最后通过评价欣赏文本,了解作者意图,拓展阅读文本输出阅读信息。学生在完成各阶段的阅读任务中,不断激活背景图式,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上升,最终达到深层理解文本信息。笔者分别在三个阅读阶段中引用阅读教学课例片段进行探讨处理阅读文本信息的问题设计。

1. 阅读前活动阶段

阅读前活动可以称作导入。其目的是降低阅读活动中的难度,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并熟悉阅读任务。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学生预测和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激活学生原有背景知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图式。一般是对文本标题、图片等预测和探究或补充阅读的背景知识。

2. 阅读中活动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验证前一段的预测,获取详细而确切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教师就阅读文本进行表层提问即展示型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查找等方式掌握文本大意或段落大意,构建较详细的语义图象,梳理全文的信息脉络和语言,基本理解文本内容。并设计参阅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加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挖掘探究性阅读,让学生理解和推测作者意图。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不易过多,过散,必须有梯度,严谨和逻辑性。一般设计三个阅读任务:Task1,Task2和Task3,每个任务之间必须有梯度和逻辑性。

(1)Task1通常设计文章体裁提问,段落大意与段落匹配、文章大意概括或简单了解故事情节等问题,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对文本有大概的理解,并对读前预测进行验证。

【阅读课例片段1】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木马计》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但学生并不熟悉这个历史背景,因此在读前通过图片介绍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但没有告知故事经过和结局。

While-reading :

Task1 Fast-reading and answer:(read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story)(自主阅读)(2分钟)

1. How long did the war last for?

2. In the end, who won the war?

3. The winner succeeded not by ,but with .

【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对故事内容大概了解,知道谁打败了谁,历时有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打败的,为第二个任务做铺垫。

(2)Task2通常设计展示型问题为主,让学生运用读,找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为深层理解文本,完成第三个任务做准备。

【阅读课例片段】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Task 2: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details)(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5分钟)

1. “Captain, they’ve gone,” “they” refers to ________.

A. the guards B. the Greeks

C. the soldiers D. the captains

2. Where did they leave the wooden horse?

A. Outside the city of Troy

B. By the river

C. In the city of Troy

D. On the wall of Troy.

3.Why is the wooden horse on wheels?

A.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Greeks to take home with them.

B.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soldiers of Troy to pull into the city.

C. Because the Greeks want to seize the captain inside the horse.

4. Who did the Greeks seize ?

A. The captain. B. The soldiers of Troy.

C. The Greek army. D. The captain and other prisoners.

5. Which is in the righ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tory?

①The Greek soldiers opened the main gate.

②The soldiers dragged the wooden horse into the city.

③The Greeks left the city of Troy.

④The Greek army captured the city of Troy.

⑤The Trojans celebrated and went to sleep.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②⑤①④

【说明】这五个问题中第1,2,4,5题为展示型问题,训练学生运用读和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等策略寻找答案,从而理解故事细节。问题3是参阅型问题,学生通过运用推理策略,深层理解文本,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同时为第三个阅读任务做铺垫。

(3)Task3通常设计参阅型问题,在学生理解文本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教学案例略)

3. 阅读后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他们把所读到的东西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输出。教师可以设计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对作者的观点,谋篇布局等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和评价,培养阅读的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阅读理解的核心部分。

五、结束语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2

1.在理解中建构

文本的合理解读就是要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构建的世界进行感知和探寻,让自己走入文本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意义和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对作者的思维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应该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将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驾于文本之上。解读者应该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贴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激活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养和感悟力。

2.在整体中关注局部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是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解读和传授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和创建者。教师要按照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结合本文的特点,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和解读,从专题和板块中解读文本的体例、内涵、人文精神等。语文教师要正确解读本文蕴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处理好本文诠释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语文阅读文本有许多空白点和争议点,教师要在解读整体的同时,对这些局部和细节进行关注。教师要对文本定的局部展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并加以拓展,实现本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解读。

3.在确定后关注模糊

语文阅读文本的写作大意基本能够确定,阅读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脉络、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确,不能随意改变或者曲解,更不能将主观想法强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学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却很难与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在多元中重视一元

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文本的终极价值具有多层取向,文本解读应是多元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与标志。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因为它永远处于与解读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解读者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文本解读也要重视一元,也就是在解读过程中选准一个角度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借助“历史学解读法”,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和动机为解读出发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决定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活动和过程要依据教学设计开展,因此必须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将对语文文本的良好解读融入教学设计中,提升其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教学设计展示出文本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承担着初中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使命,因此,阅读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审美性,预设出美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审美性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和表达能力,加强审美修养和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传播美和实践美。

2.充分预设,突出阅读教学的生成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文化的建构和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师生都有鲜活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学活动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这种生成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规律,能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为课堂变化与意外问题预留弹性空间,实现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变方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情,对文本进行科学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在文本内容上选好切入点,预设宽松的解读空间,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实现文本资源的创新和丰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构筑文本思想内涵,培养自由、创新、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能力。

3.追求个性化设计,促进初中生人格发展

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双方在阅读中体验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的重要纽带。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过程,能凸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和风采。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本文精髓,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能科学进行解读和指引,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运用教师的本文解读体会和教学经验,充分展示个性色彩,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感受,让不同性格、爱好、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

4.体现实效性设计,凸显本文的教育与文学功能

阅读教学设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将文本资源进行优化重建,能对文本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同时要注意教学设计问题的梯度性,能分层设计,使不同学习梯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不仅要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在对文本的文学解读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向往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语音、词汇等知识,积累外语学习经验,养成外语阅读习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现行的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从初二下学期开始明显提高了阅读的比重,在每一个单元里,都设计了不同话题的文章,其中涵盖了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等方面。

牛津初中英语阅读课是各单元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它的任务具有双重性。那么,如何借助这些阅读材料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就成为我们亟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了。笔者认为:

一、依据课文整体教学模式,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应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熟悉篇章结构放在首位,注意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把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融合于其中,加以理解、巩固和消化。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和修辞方法,做到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其教学模式是:整体部分整体,即宏观导读微观剖析整体吸收。因此,Pre-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对整体篇章理解,阅读时采用跳跃式探索、猜测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理论模式要求阅读时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只要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二、采取交互作用模式,培养深层阅读理解能力

While-reading采用交互作用模式。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 交互作用模式对于提高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借助于这一模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把握脉络,了解各种不同体裁课文的结构特点。

总之,从形式、内容和语言三方面综合来指导课文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及策略可分为:

1. 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方式。

2. 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 阅读评析。可采用学生发言、小组活动、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三、进行拓展与延伸,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根据阅读教学理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创造性地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因此,Post-reading是一个围绕阅读材料深化巩固知识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口头、笔头练习进行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笔者认为Post-reading的设计原则大概可分为:

1、主体性原则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的优化组合及和谐统一。

2、生活化原则

活动的设计要生活化,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想象、表达、合作和创作的愿望。

3、拓展延伸原则

Post-reading是对阅读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而不是对阅读内容的简单重复。选准拓展的切入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表达欲望,促使学生感受、领悟和思考。

实践证明,采用不同阅读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是一个综合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策略运用于阅读课教学中,将可以更好的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4

2.学校制度建设要重视人文意蕴周新高

3.名师是怎样炼成的王庆欣

4.校长开会"三忌"朱向明

5.班级读书会的开展策略李志明

6.谨防德育实践中的"不道德现象"熊伟荣

7.小学生榜样教育的几点思考万成

8.负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李建文

9.有眼不识"泰山"伏艳梅

10.表扬不应忽视的细节龚藻吉,董彦健

11.课堂教学语言运用要得体黄俊

12.有效课堂的四个体现刘兆奎

13.走出家长会的"盲区"翟光法

14.还教育一份宁静徐吉志

15.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张晨晖

16.语文课如何葆有语文的学科个性——关于"言语形式"教学的一些思考张弟伦

17.追问: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精彩祝瑞松

18.寻找概念教学"失度"与"过度"的中间地带庄海翔

19.数学课堂的评价语言分析周军英,孔庆瑾

20.与文本融通:作文起步新思路樊裔华

21.取消晨读,英语教师该如何应对何海燕

22.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探索赵丽洁

23.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质疑曾木英

24.活用教材构建有效课堂陈亚梅

25.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平衡艺术"——从《鲁班和橹板》教学片断偏离课堂目标谈起臧吉瑜

26.计算法则要教吗龚秀英,邱贻根

27.《钱学森》教学设计衡成荣

28.《麋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韩非

29.《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列表》教学设计薛志华

30.《比较》教学设计汤婉芬

31.国外小学安全教育及其启示刘亚轩

32.从"小泡泡"看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导学功能——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徐华良

33.建立小学数学作业档案的实践与思考徐伟平

1.知识意义在教学中的回归周云

2.强化常规管理促进学校发展周勇

3.培养校长的"合力"杨新春

4.例谈校长与教师谈心的误区吕赟

5.班主任文化建设的思考王丽娜

6.低年级学生自律行为的培养孔德英

7.班级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骆美福

8.心系责任,用爱心和智慧育人张世应,张世贤

9.班级文集,我爱你王艳

10.在"教"与"研"的结合中成长王斌

11.课前如何"读懂"学生陈华忠

12.小学科技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调查胡述龙

13.让习作评语送给孩子一份好心情周鸿斌

14."学生在校时间"的法律解读及对策张俊

15.教育因等待而精彩肖永春

16.也谈语文倡简马之先

17.如何使情境创设更有实效王玉东

18.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林小平

19.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育人目标的实现张淑芹

20.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文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探寻洪爱娟

21.把握"练机"找准"练点"——课堂即时练笔的思考和探索项飞

22.让思维训练成为数学活动的"灵魂"戎曙光

23."慢慢"地学:改变数学课堂低效现象的策略祝万英

24.Storytelling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慧艳

25.倾听:成就数学之美顾尧根

26.送别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董海

27.《饮湖上初睛后雨》教学设计陆青春

28.《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邵军

29.《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卢崇金

30.《折纸》教学设计王志民

31.回归教材是小学数学命题的应然选择姚新付1.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效能黄曈山

2.构建教研组文化推动教研活动开展何飞鸣

3.塑造学校精神是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沈黎明

4.校长评价制度:学校发展的应然选择袁开文

5.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对策分析崔瑞雪

6.重新点燃老年教师的教育激情王鹏

7.适应儿童发展的社团校本课程建设潘秀玲

8.明确责任强于说教叶士舟

9.放下面子更能赢得尊重张卫华

10.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王慧

11.公开课应把握好四个"指向"王晓燕

12.高效:学科教研活动的永恒追求冒金彬

13.正确应对家长的请客送礼李建

14.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实施孙军,张乐天

15."朽木不可雕"的追问与反思余明星

16.语文课堂应当重视默读吕赟

17.加强情境创设实现交际互动——以苏教版五(上)"水浒故事擂台赛"为例孙大武

18.数学操作活动中的四个"不等式"宗晓芳

19.情境创设应关注什么周磊

20.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反思徐良明

21.互动,演绎课堂精彩陈志勇

22.数学教学中的"画龙点睛"艺术陈建军

23.设计阅读教学的"黄金线路"李彩香

24.让思考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旋律林传忠

25.传统名篇的解读如何走出"历史的凝固"——散点解读《天鹅的故事》朱国忠

26.有效的数学课堂可以从开发习题开始陈桂明

27.《生命生命》教学设计李声智

28.《西风胡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马正军

29.《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张雷,丁浩清

30.美国小学自然科学课的启示赵海鹰

31.《统计》教学设计马仕芬

32.小学语文"快乐作业"的思考与设计冯敏

33.教学与管理来稿注意事项1.儿童需要自己的教育方式朱国忠

2.校长应该做价值引导的旗帜孙剑,王有鹏

3.小学生大课间活动安全事故的防范王元军

4.学校特色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受益张达红

5."制度体检"也应成为校园制度贾

6.班级管理要多留"空白"郭辉雄

7.做好批评后的跟进工作冯凯

8.老师要敢于承认"不知道"朱向明

9.教案管理应做好"三个转变"陈华忠

10.让孩子健康成长史海燕

11.课件不是优质课的必备顾启洲

1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题三要素钱新建

13.莫让"家访"变"校访"马志响

14.不能把家庭作业卖废纸李飞

15."善用"错误"盘活生成资源张宏军

16.语文教师要提升教学敏感傅登顺

17.把握应用题教学脉络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陈建林

18.透视小学英语教学低效教学现象唐志新

19.小学数学学习提纲设计的"四性"李金飞

20.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江和平

21.善用对比细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例谈提高低年级阅读教学实效的点滴做法林卫红

22.用活动引领数学课堂颜林忠

2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李其进

24.科学探究活动中误区现象剖析及对策章建萍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5

一、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表现

1.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更应注重能力培养。但有些教师的教学目标似乎只是讲授知识,教师满足于把课文内容讲明白,而不是把文本当成范例让学生学习语言,有所感悟并习得写法,进而喜爱这篇课文,会读这类文章。

2.重词句训练轻语言积累

语文的学科特点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经历了把阅读课上成思品课、常识课的历史教训后,老师们开始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强化语言训练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课堂又呈现出一番“训练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挖掘语言的特点,设计大量的训练点,却不知训练的目的何在。

3.重朗读形式轻读中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可喜地看到,老师们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在课堂上能经常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学生读的形式多样。但静观此种教学,大多数教师的设计是以朗读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注重了朗读的形式而忽视了朗读的功效,也未能使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引发思考,展开想象,体会到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意味和情感,也就不能把文中蕴含的感情读出来。这特别反映在一些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一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诗句并要求学生读出各种感情来,而不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为什么要这样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没有了思维的激荡,所谓的感情朗读也只不过是卖弄技巧的假感情。

4.重理解感悟轻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然而阅读课过于注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偏重于让学生弄明白词句的意思、段落的内容及文章写了什么,偏重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人文熏陶,忽视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么写的,也就是作者运用了怎样的遣词造句、构句构段,描写叙述的方法。

5.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小组讨论能充分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不失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研究形式,但这种讨论是建立在个人充分阅读,用心思考后产生疑问或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助讨论,而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课堂上表面活跃,难以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多元的结论,也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应带领学生扎实地进行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那么如何去落实呢?

1.正确理解教材

教师正确地解读教材,是上好阅读课的首要及必要条件。①教师从教材、学情、教法三个角度研读文本。既要把握语言特点,又要摸准人文内涵;既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知,又要晓悉学生的困惑与障碍;既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又要有教师的讲解。在正确地解读文本后确定教学的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②教师解读文本时应深挖文章内涵。看过教材稍加思索即讲起来,自然也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读书。③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予以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2.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教学设计要确定好三维教学目标。设定目标不仅要考虑学段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学过程要清楚,不能随机。从字词句到文章内容结构的把握,再到学习语言、感悟中心、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写法,带领学生品味文章。第三,教学方法要简便得当,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高效的方法。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体会青年忘我的品质是重点,其中对“他已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一句重点句的理解,一位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融为一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和游鱼融为一体?怎样读好这句话?围观的人会说什么?而另一位教师则采用了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看到青年画技高超,人们不禁赞叹起来,老人说……(教师手指一位学生);妇女说……(教师手指另一位学生);红领巾说……(教师再指一位学生);然后面向大家问那位青年怎么样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认真作画,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教师相机指导这就是“融为一体”。此时青年为什么会如此学生已经了然于胸。

3.加强学习方法的引领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习得方法,从而爱学、会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始终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学生读出好味道来;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技巧,使学生从读中学写。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力求使学生的知识迁移为能力。我们提倡“一课一得”,这个“得”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更是能力的提升,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在学生学习语言中训练获得;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在课上的引导和点拨,由学习方法转化而成。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对已知形成规律,对学生的未知和一知半解要讲练结合。

4.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历史阅读教学设计范文6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还在学生时代时,对于“老师”这个名词最初的认识。而现如今,当我自己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时,我对“老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技巧与方法,在这里我就浅谈一下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学好阅读的一些尝试。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以满腔的热情去呵护,以高超的艺术去浇灌,更应充分散发教师的个人魅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这块园地才会如漫漫寒冬孕育后的花圃,芳香四溢、光艳夺目。我在语文教学别注重三点:第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狠抓学生的习惯培养;第三是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着重在阅读与积累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下面说说我的几点尝试:

一、不断赞美,让学生爱上语文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这是比较简单的事,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这就是一种挑战。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何让他从厌恶语言到喜欢语文并且主动学习语文,我觉得这是一个永久的课题。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一般采用“四步法”--一是“减负”,减轻学生对于学好语文的压力,从精神上去鼓励他,告诉学生:“没学好语言,并不全是你的责任。”二是“自信训练”,对于这类学生,我的教学通常是由简到难,在较简单的知识点上让学生找回自信。三是“兴趣培养”,将语文与生活、科学、历史、娱乐相联系,旁征博引,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与崇拜之情。

二、“知识点+答题技巧”,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

阅读作为语文中分值比较大的一个版块,我们应该是要进行重点教学的。而通常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阅读是“深恶痛绝”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尽量将阅读简单化,让学生能较容易的的学习并掌握。我的阅读教学就形成了一种“知识点+答题技巧”的模板。让学生能轻易抓住“踩分词”,在短时间内了,提高阅读分数。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尽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思维中理清文章的线索,掌握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按逻辑的方法去思考、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并且,应多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熟练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使他们在做阅读题时,能精确把握中心。

三、重视教学设计,加强教学反思

这一方面我不想多说,我只想说三点:第一点就是平时一定要多看教学方面的书籍补缺本人教学理念空白,学以致用,结合自己学生再锤炼,在设计,变为自己的东西。第二点就是书上一些好的做法,题型、考卷整理成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第三点就是要深入挖掘知识内容,做到三思:一思这样讲课文学生能接受吗,能听懂吗?二思讲这堂课时候课文重难点讲到了吗?三思怎样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就要求每天作业的设计质量、密度。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