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的认识

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绿色壁垒;国际贸易;发达国家

一、绿色壁垒的产生

国际贸易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所存在的种种隐患,尤其是对环境的考虑存在欠缺。环境恶化的加剧,使人类把最终根源都归于追求经济增长的贸易模式,因此开始想办法对自由的贸易进行种种干涉,当然是以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为由。而实际上,这种分析与解决是不科学的。自由贸易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在过程中需要一个合理性,当满足这一条件,自由贸易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当然,人类之前的分析也并不应被全盘否定,保护环境的初衷是没有错的,最后产生了绿色壁垒更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有环境保护好了,才能为国际贸易更健康地发展提供其必需的自然资源,从而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越加惨痛的灾难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地球的超负荷已威胁到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因此,地球向人类发出了求救信号,保护环境开始成为全球的需求。据统计,每年全球因环境破坏而死亡的人数已达到1500万。人类已开始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将环保纳入日常的生活中,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意识日益提高的同时,GATT设立了“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随后,WTO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这些都为国际贸易指引了方向。根据国际公约,各国开始为了应对国际竞争,制定了各种制度、体制、机制、法律和法规等等,这些措施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标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际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发生了很多的矛盾并日益尖锐。发达国家利用其优势,企图占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又把污染企业设置在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难以快速发展起来,甚至被压在“恶性循环”的谷底。同时,发达国家还将环境质量与国家综合实力联系起来,将环境指标作为考核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标准,使自己的优势更加凸显并以此占领高地。

总之,在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强烈呼声中,绿色壁垒应然而生。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二、绿色壁垒的具体形式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每种形式又包括很多内容,下面举一个例子来介绍:

(一)国际公约。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税总协定》、《补贴与反补贴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等等。

(二)绿色关税制度。国家为了避免可能造成的环境威胁而对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三)繁琐的检验审批制度。其中包括从检验到审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要各种制度,尤其是对有害有毒成分的检测设置成分含量比例。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而设置一套高标准的检验审批制度,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三、绿色壁垒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壁垒方面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国际法律中,相关的规定构成了绿色壁垒的法律依据,虽然涉及到了贸易与环境,但并不全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依然存在相当大部分的法律法规,对环境的重视并不够,急需相关部门加以引导和完善。可以说,这些法律是偏向于发达国家的,很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贸易经济的阻碍。如果这种状态继续进行下去,将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社会造成两极分化严重。而发达国家通过设置相关规定,严重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从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二)社会的意识观念不到位。虽然环保观念逐渐受到全社会的愈加重视,但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其认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还不到位,先进思想只在部分群众中形成,还没有带动起全人类,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还没有形成环保意识,或者只是了解而并不愿拿出行动来贡献一份力量。许多企业的环保意识更是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缺乏绿色经济的思维观念,即使存在的绿色产业也是技术含量不高,综合竞争力并不强。世界的环保意识依然处于初期,还没有发展成熟,尤其发展中国家,基本还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科学环保体制机制。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意识更需加以注意提高,否则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三)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水平失衡。在市场上,很多发达国家正是主要的出口大国,他们以保护资源环境和生命健康为由,大量利用绿色壁垒提高标准,大大限制了国外的进口,从而对贸易实行制裁。另外,他们又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高标准,这使发展中国家难以追随,力不从心。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公正合法的,但实质上,却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公平性,这对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甚至可能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恶性壁垒。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上绿色意识淡薄,使一些不达标的产品甚至有污染性的产品流入国内,不仅对国家的环境造成污染,更威胁到国家公民的身体健康,技术没有提高的同时又减低了环境质量,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四、绿色壁垒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绿色贸易体制。国家要站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研究出一套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以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在生产过程中,要有一套科学的绿色保障体系,推行清洁原料、清洁生产、清洁废物、清洁销售,另外研究出一套绿色循环系统,加上技术的研发,从而实现降低经济成本的目标。另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关于绿色壁垒方面的应对机制,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研究国内外的贸易动态,形成专门的数据管理系统,了解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通过分析与研究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服务。形成一套完善的进出口体系,严格控制产品的进口,坚决禁止对资源环境或生命安全具有威胁的产品进口,严守进口市场的大门。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并高度重视其重要性,对国际上的绿色壁垒进行分析,研究出其对本国的出口产品的影响,能够提出科学的应对建议。

(二)建立完善环保与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资源环境的利用,要有相对应的税收立法,使企业在利用资源的同时回报环境,形成绿色产业链。在立法方面还应鼓励清洁的生产,指引企业向绿色经济的正确路线发展。在国际贸易方面,也需要通过确立相应的法规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得到优惠的待遇,能够应对发达国家给予的高标准,新的法规要充分考虑到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以保护弱势国家为底限。另外,在法律法规的执行方面一定要落到实处,坚决杜绝法律法规的空化。

(三)加强对贸易环境的监管。任何政策的落实是关键,因而无论是监管单位还是企业内部监督部门,都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大惩治力度,使不法之徒无法律空子可钻。尤其是检验审批单位,要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实行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腐败分子的存在,腐败的后果不仅是受到法律的制裁,对社会的危害将是不可估计的。只有政府层面和企业自身的双重监督与控制,才能使产品真正符合国际的标准,具有能够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潜力。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虽然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但如果将其合理科学地加以利用,它不仅可以保护资源环境和生命健康,而且还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国际贸易

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既然是应用人才,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校企合作”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当前实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而且能够合作的企业规模较小,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合作就只是停留在有所开展的层面但是开展不深入,合作模式单一,这种合作并不能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所谓真正的校企合作,指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互利共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要想最终实现形成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还要认真探讨分析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做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校企合作情况,认识方面的不足和如何更好构建这一模式,实现校企有效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就业展开分析。

一、校企合作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必然

(一)实施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开展校企合作。我国在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提出,要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大人才培养,促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在教学中要组织推进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学校、企业之间要实行深度合作,互相融合,而不能是之前的简单合作,只是以学校为主体,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自身也没有办学思路。这四个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对之前开展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化和提高,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二)校企合作是实现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在这个专业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探索并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客观真实的实践环境,促进熟悉实际进出口业务流程,不断提升岗位技能,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提升,增强工作实践能力。

(三)校企合作利于实现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通过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二者深入交流,企业向学校建议提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结构;学校在总结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目标和时间安排设置,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满足企业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到本专业的相关专业设计和课程改革等事项中来,帮助编写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并在后期为学生提供上岗实习机会,联合实训等,推动课程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四)校企合作利于建立专业生产实训基地。要想建成国际贸易生产性实训基地,必然不能缺少企业的支持。企业凭借自身便利条件能够提供实践环境,学校负责提供场地和人员,企业进行产品和业务培训,通过二者的有效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最终创建有效的合作平台,培训和锻炼学生。

(五)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赢。实施校企合作可帮助学生和企业加强相互了解,增进二者之间的感情,通过实践培训,可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的同时,让企业和员工更加适应,降低企业的后期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减少岗前培训投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对于高职院校中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更应该加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企业也需要在学生的实习阶段为期培养优秀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可谓是双赢效果。

二、当前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施校企合作认识的不足

(一)企业认定合作受益少。一些企业本身对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学生实习时间短,企业受益不大。对学生来讲,因为外贸业务的保密性等特点,企业不会愿意让学生接触到重要的客户资料,更不会让他们参与到业务的关键环节中。还有,国际贸易专业也不同于其他专业,企业工作的岗位较少,不可能接收很多学生去实习。

(二)企业对校企合作意义认识不够。在企业看来,虽然校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但是他们没有必要依靠这条途径来获得人才,其他获取人才的渠道还有很多,不用非得实施合作,而且对他们来说在企业内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其效益。

(三)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意识不强。在国家没有明确指出企业要负责承担培养技能人才之前,企业不会主动把培养技能人才这一任务揽下来,他们还是习惯认为这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企业没有义务这样做,就是做也要有条件,让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减税,或按照培养学生的数量发放补贴。他们的企业自身未来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储备意识不强,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没有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三、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分析

(一)校企合作内涵。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引入外贸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业负责人一起商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然后由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业务人员、经营人员和学校专业老师联合形成校企合作的师资力量,完善教材编写,开展专业课程授课,在学校设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开展实践,并最后由合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评价,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这个实战平台中,业务操作由学校师生独立完成,企业方面负责控制业务风险管理,最后订单所获利润留存部分作为工作经费,剩余均属于企业所有,平台中的业务独立存在,不与企业原有业务产生牵扯。如此一来,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得到了丰富,业务技能有所提升,同时企业也没有泄露其客户资料还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

(三)全过程推进校企合作。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往往只是让学生在毕业前去企业实习,效果不明显。实现全程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让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调研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师资队伍,不断完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双方共同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实现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们按照计划开展学习,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和人才标准。以前,一般都是学校制定这一目标,在制定目标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难免会忽略了社会和企业需求。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参与,包括一开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等内容。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在人才需求方面更看重个人的专业知识、办事能力和职业素质等。专业知识是指对学生在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及涉及到的专业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知识掌握要扎实、牢固;办事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处理具体业务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业务办理过程中与人交际的能力等;职业素质是指要求学生自身身心健康、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因此,实现校企合作,要求首先要正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前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实际和社会企业需求,让培养目标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二)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共同制定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就要制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了确保实施方案切实可行,在形成方案前,学校和企业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以培养人才为最终追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到行业变化发展的形势和需求,研究分析企业中涉及到的每个岗位,分析掌握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勇于创新,构建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滚动修改,以寻求最为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实现深度合作。培养方案形成之后重在执行落实,只有落实到位,才能够实现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之前传统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一般是各负责各的,学校主要负责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企业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分工看似明确简单,其实最终的效果并不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能是以前模式的复制,它要求校企之间要进行深度合作,高效融合,一方面企业要深入学校帮助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实施方案,从头到尾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校一起编著教材,开发课程,指导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老师要走进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开展实习不断强化技能,在拥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兼具优秀的业务实践能力。所以,要真正实现令人满意的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实现深度融合。

(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外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和认可表明了对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态度,实现了人才质量评价,有利于学校加强自我了解,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更好地培养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后,企业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学生,了解掌握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他们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能够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定位,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来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并促进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优化实施方案,使其更具实效。

结论:在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为了促进这一模式的更好推广应用,还需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探讨,围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加深校企合作深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工作不断努力,彻底解决当前实施这一合作还存在的问题,不断将这一模式深化应用,实现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大量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国际贸易“绿色化”趋势林业院校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一、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我国也加快了经济的“绿色化”进程。在某种意义上说,WTO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形态。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工业化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提出来的崭新发展观。WTO准则强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开发和环境有效保护的协调,所以,有人把WTO之下的国际经济和贸易称之为“绿色经济”、“绿色贸易”,而绿色经济和绿色贸易必将促使各国把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加强环境资源立法,把经济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在世界市场上,绿色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绿色革命方兴未艾。据调查,84%的荷兰人、90%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消费品的环保标准,85%的瑞典人愿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人愿付出多于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利的产品,77%的日本人只挑选和购买有环保标志的产品。据美国商务部称:目前全球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已经有5000亿美元。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占了全球环保市场85%的市场份额,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进步,其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快速增长,亚洲将是增长最快的地区。

绿色消费市场的兴起和扩大,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认识到环保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今,美国是世界上出口环保技术、设备最多的国家,据统计,美国环保产品与技术的出口1995年是142亿美元,1999年已增长到213亿美元,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绿色食品的贸易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欧洲几个国家相继发生了口蹄疫和疯牛病后,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日益青睐,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如今,有机食品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1998年,美、日、德等10国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的贸易额达到了10亿美元,而1999年的贸易额猛增到20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其世界市场的贸易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投入,绿色生产、绿色产业的发展引人注目,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虽然这些年来在环境治理上加大环保投入的力度,但还是政府在唱主角,政府包揽环境保护事务的格局已显现了其局限性;目前我国大部分还处于对生活质量需求并不很高的阶段,人们对绿色食品标志、环境标志产品的印象还不深;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还停留在治理环境污染的阶段,涉及预防污染特别是发展绿色产品方面的法律法规未形成系统;我国与世界绿色技术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绿色技术涵盖了从产品设计到使用后废弃回收的整个过程,所涉及的技术遍及生物、材料等所有高科技领域。发达国家对绿色技术的研发高度重视。如美国白宫设有多部门的绿色技术工作小组,鉴于绿色技术多部门的特点,由美国环保署牵头专门制定了一个计划,在政府多部门之间建立联系。美国对环保生物技术的投资占到整个生物技术研发的50%以上。

二、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构建我校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在发展绿色经济上我国起步虽晚,但起点高。我国政府近几年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和绿色战略的工作,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世人瞩目。我们要将抓住我国入世后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挑战变为获取入世后更大发展的机遇,全面大力推动我国绿色化的进程。

在这种背景下,培养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化”人才已成为一种当务之急。作为林业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从众多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者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林业院校培养国际贸易人才虽然存在培养特色不明确、培养主体单一、教学管理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但它也具有一些相对优势。如我校就有很强的林产品教学与实践方面的专业资源;学校已形成有效的全校资源共享的机制等,这些都为我校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在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构建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如我校可以确定为有绿色环保和生态经济头脑的通用型的外贸人才;然后,制订具体的阶段培养方案,通过课程的设置、建立激励机制、到有关政府、外贸企业、农林类企业实习、对培养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在全校形成外贸人才培养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达到一种高度资源共享的目的。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路径必须创新。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套用以往那种象牙塔般、封闭式的方案,而应凸现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国际化和绿色生态化特征,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开放度。为此,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面向校外和国外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具体创新路径包括:依托我校在资源与环境、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优势力量大力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绿色生态”观念;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开放性;有选择地从国内外高校、实业界、政府管理界引进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构成,扩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从业经验的累积;实现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开放性,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丰富教学载体,增强趣味性、设性性、互动性,增加信息量,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和手段的复合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校的晶博国际学院的开办,走国际化联合办学之路;从湖南大学、长沙海关、南华物流公司聘请学者、官员、经理来讲课;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等都是我校在培养路径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

2.培养主体要做到高度协调。由于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高校、政府机关、涉外企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在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上,更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通力配合。鉴于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公益性作用,新型培养模式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协调以及经费上的支持。此外,政府扶持也是保证高校和校外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在学校内部,学校决策层和管理层要从宣传、资源调拨、科研人才、经费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各二级学院要在诸如交叉性学科书籍的编写、课程交互教学、教学实践基地的资源共享等很多方面相互配合,协调行动。我校已经积极联系几十家单位作为实习单位;二级学院已经编写了《林产品贸易》、《国际家具市场》、《生态经济》等书籍作为交叉性选修课,效果相当好。这些工作都有赖于各个单位和部门的高度协调行动。又如运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大融通”式人才培养手段,强调其他专业为外贸人才培养服务以及外贸人才培养同样要为其他各专业服务。

3.重视培养质量和效果评价工作。具体而言,要做好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学生生活条件质量保障、学生课程学习质量保障、学生实践环节质量保障、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质量保障以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目前,我校专业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已经投入大量精力研究“贸易生态化”方向问题。如在国际绿色生产、国际绿色流通、国际绿色消费等方面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论文,争取到一些这些主题的省部级课题。培养效果评价的信息应来自学校、院系、老师、学生,社会主要是有联系的企事业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等。评价的形式应该多元化,不能只注意学生成绩的高低而不注重实际能力是否提高,也不能单方面由学校、老师来进行,而应该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对自己的学业、素质进行自我评价。不能只关注校内的评价也应倾听用人单位、相关企业、人士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既要正规化,又要灵活多样。根据反馈的信息,评价的结果,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

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4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转贴于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5

(天津物产基建物资有限公司,天津 300052)

摘要:自2005年央行放松人民币汇率制度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走高,迈入稳步升值的道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我国国际贸易的结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面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结算风险,已经成为我国进出口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多元化;国际贸易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105-01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人们对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关注,已经从过去的会不会升值转变为汇率升值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哪些影响。在众多的观点中,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结算风险都倾向于采取多元化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转移风险,强调采用国际保理等新型的、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用多元化的结算策略抵御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增强我国企业,尤其是进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一、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结算产生的影响

(一)、对结算币种的影响

在以往的国际贸易结算中,长期采取的是紧盯美元的政策,进出口企业的换汇成本是比较固定的。其计算方式为下列公式:

出口换汇成本=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元)/FOB出口外汇净收入(美元)

根据这一公式,企业的出口换汇成本和用美元进行计价的FOB出口外汇净收入之间是反比例关系。从05年实施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走高,企业要维持原有的换汇成本利润,就必须要确保以美元作为计价的出口外汇净收入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开始在国际贸易中采取非美元货币进行结算,以转移利润风险,目前虽然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多数企业还是采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但是一些一欧盟和日本为出口对象的企业,也开始采用日元、欧元进行结算。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采用非美元结算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促进了跨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结算量的快速增长,2012年银监会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给予境内所有具备进出口资格的企业在进出口货物结算中采取人民币结算的权利。极大刺激了国际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的结算量,2012年该结算量为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央行2013年7月颁发的《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巾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为中国与世界其它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极大便利,更进一步刺激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发展,2013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数量达到4.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7%,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以人民币进行的跨境结算总量达到6.55万亿,比上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

(二)、对结算方式的影响

通常来说,在出口贸易中,对于出口方有利的结算方式是:收款后发货、付款交单、信用证、承兑交单、以及货到付款赊销等。总之,在汇率改革以前国际贸易结算的唯一原则就是安全,但是在汇率改革以后,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还应注意结算的及时性,这样可以减少升值带来的企业利润的下降。随着人民币升值的不断加快,对及时性的结算方式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成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多元化的强力催化剂。

二、我国实施国际贸易多元化结算方式的措施

(一)、依托人民币业务

之所以要依托人民币业务发展国际贸易结算,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国内企业是以人民币作为会计核算货币,严禁以外币在国内进行计价流通,因此,企业间的往来离不开人民币业务;二是国际结算中结售汇制度的运行需要人民币资金的配套支持。2008年,国家取消了企业的经常性项目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拥有了外汇自主权。但是出于人民币升值的风险,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采取及时结汇的方式,规避汇率风险。但是要想完全有效消除汇率对国际贸易结算的负面影响,我国企业最根本的做法,还是在国际贸易多元化结算中依托人民币业务开展结算。

(二)、通过创新结算方式,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

人民币升值给企业的国际贸易结算带来了安全和及时两个方面的风险,而要有效化解这些风险,我国企业要特别注意创新结算方式,以结算方式的创新,规避人民币升值的风险。首先要做好汇款、信用证、托收等基本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其次是要重视对以争揽外贸结算为目的的贸易融资新业务的拓展研究工作1。对于融资方面商业银行要推出进口押汇、远期出口信用证押汇、出口托收抵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方式。以巩固国际结算业务客户阵地。

(三)、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结算队伍从业人员的素质

国际结算是一项专业性、时效性、技术性、政策性都较高的工作,知识含量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高质量的骨干人才更是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关键条件。所以,在目前条件下,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贸易知识、外语技能、计算机知识、以及国际贸易经济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顺利开展国际贸易结算工作,应对高级贸易结算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当务之急。

三、结语

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问题,是伴随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而产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它是人民币升值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甚至必然会是一个长期性问题,所以我国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问题也将是一个长期问题。利用多元化结算方式来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是提高我国进出口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拓展我国经济国际地位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丽红《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我国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问题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年.

国际贸易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任务导向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典型商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80-02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群包括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国际贸易实务》是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一般商品买卖的实务操作程序,以买卖合同为中心,介绍交易的磋商、价格术语、合同条款和合同的履行等内容,是后续《国际商务单证》、《外贸函电》、《国际商法》、《外贸跟单》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然而,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技能掌握的需求。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许多教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以理论为主,教学内容与实际业务没有直接的联系,沿袭了理论教学的合同条款、交易磋商、合同履行和国际贸易方式四部分内容。虽然有的引进了一些教学软件,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仍脱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条约、国际贸易惯例以及国际贸易操作法规也在不断调整。如大家熟知并使用了13年的UCP500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从2007年7月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出版物(简称UCP600)。然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讲解UCP500的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再如,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新通则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通则将原来的13个贸易术语减为11个,由E、F、C、D四组改为适用于所有运输方式的术语(EXW、FCA、CPT、CIP、DAT、DAP、DDP)和适用于水路运输的术语(FAS、FOB、CFR、CIF)两组,并增加了大量指导性解释以及图示,适用电子交易程序,贸易术语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等内容。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教材都未相应更新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许多教师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递知识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四模块——合同条款、交易磋商、合同履行和国际贸易方式很难理解,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很难形成完整连贯的外贸流程体系,导致学生觉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课程的兴趣降低。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面向全社会,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国际贸易业务涉及企业客户资源等商业机密,使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步伐缓慢,远远未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目前,大多数院校通过购置南京世格软件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但软件操作毕竟只是模拟,不能真正代表国际贸易环节和流程,加之软件系统存在自我缺陷,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因此难以完全满足学生国际货物买卖实务操作需要。

任务导向法介绍

任务导向法是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普遍运用。“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任务导向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多个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任务导向法主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过去的“章节”为主线,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岗位要求,改用以任务为主线来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具体来看,任务导向法就是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岗位所需技能设计教学任务,然后由教师做指导、学生具体实施和完成任务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

教育部在《关于2007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笔者拟采用典型商品贸易任务为导向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开发研究。

以典型商品贸易任务为

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应构建符合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基于进出口业务的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发应通过对典型商品的选取、对外贸工作过程分析,创设突显国际贸易实务任务情境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