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1

论文摘要:在简单介绍国际贸易融资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 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3 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 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2

论文关键词:银行 贸易融资 现状 情况

一、我国贸易融资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资金扶持和贷款投向普遍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担保难的发展困境。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条龙式专业化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华夏银行就推出了这样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比如针对台资企业推出的两岸汇划直通车、美元汇款全额到帐和去年推出的出口票证通等等。其中,出口票证通是以出口收汇权为担保,为客户提供银行承兑汇票和进日开证服务,组成??以应收帐款权益为保证手段、还款来源的业务,也就是说基于应收帐款基础上的贸易金融服务,这是在物权法基础上的一个业务创新,也体现了进出口贸易的自偿性特点。还有近几年推出的华夏贸易宝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出口结算环节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而推出的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和信保融资四种出口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套餐,这是第一期,第二期还要推出进口产品的服务组合就是在进口环节对进口商进行金融产品组合,进口商可以从产品组合的篮子里选择能够适合他们需要的服务以及产品组合和打包。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列入重要发展内容。据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近50%的中间收入是国际业务带来的。而贸易融资业务能促进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进而拉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贸易融资以其在风险资本占用和交叉销售等方薅的优势,正日渐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业务重点之一,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外资银行首先是在中国开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结算,然后是做所有外币的贸易结算,接着是傲中国公司的本外币贸易结算,现在才开始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有相当的市场实力和产品优势,比如在上海地区,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国际业务是被外资银行瓜分的。

中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很早就和外资银行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中资银行逐渐提高了能力,外资银行也了解了中国。不过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整个盘子也越做越大,所以中外资银行更多的是处于发展状态。并没有太多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反映的情况及对我国银行贸易融资的建议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碳税 贸易进出口 机制 路径

碳税的征收是制约我国部分高耗能出口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也是优化国际能源配置的内在要求。本文在研究碳税对出口商品影响的基础上,从碳税与贸易进出口的双向影响机制出发,探讨促进我国的贸易进出口企业发展的政策路径。

碳税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

(一)碳税对贸易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

碳税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为了节能减排而对进口的商品征收碳关税,为了更清楚地衡量碳关税对贸易出口商品的影响,从贸易出口商品的整体出发,将出口商品抽象为一种综合性的商品,既包括中间投入的商品,也包括人们最终消费的商品。碳税的征收导致部分贸易出口商品的离岸价格上升,相当于这类商品的潜在供给曲线右移。而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与海外厂商之间存在长期的合作关系,导致对于商品离岸价格上升并不敏感,而进口国家的商品市场基础上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促使购买者对商品价格的上升较为敏感,小幅度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面临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困境,我国的贸易出口企业主要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来缓解国外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的敏感问题。

(二)碳税对贸易进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2012年10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190.95亿美元,其中进口为14352.44亿美元,出口为1755.71亿美元。2001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为6.13亿吨,此后逐年上升,到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量高达16.368亿吨,其中2009年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出现下降的趋势,仅有12.7亿吨,而2010年又开始上升达到了16.61亿吨。目前,碳税的征收主要在发达国家中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丹麦、瑞典、挪威、芬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对商品征收碳税,尤其是针对能源产品,这将导致能源产品的生产由征收碳关税的国家转移到未征收碳关税的国家。1992年,丹麦成为第一个对家庭和企业同时征收碳关税的国家,税率是14.3美元/吨二氧化碳。荷兰在1995年对二氧化碳税率为25美元/吨二氧化碳,当时芬兰的税率为7.0美元/吨二氧化碳,瑞典的税率上调至38.8美元/吨二氧化碳和9.5美元/吨二氧化碳(前者是普通税种,后者主要是工业税种)。

从发达国家的碳税税率来看,税率较高的国家导致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将二氧化碳排放由税率高的国家向低的国家转移,但是从长期的效果来看并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增加了出口国家的成本,降低进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碳税的征收需要全球共同参与,防止片面的碳税征收扭曲部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碳税对贸易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

碳税的征收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影响了贸易进出口产品的产品结构。我国的碳密集型进出口产业所在出口总量的比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低碳产品。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可知,我国的炼焦煤、其他烟煤、焦炭及半焦炭、生铁及镜铁、铁合金、废钢、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额呈较为显著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废钢、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炼焦煤。其中废钢出口的量值出口量下降的最快,在2012年1-10月仅出口了22吨,较上一期同比减少了96.4个百分点;其次是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在2012年前10个月共出口2万吨,同比下降了87.6%;未锻造的锌及锌合金位于第三位,在2012年1-10月共出口了84吨,较上一期同比减少了85.1个百分点;炼焦煤出口的下降趋势也较大,在2012年前10个月共出口100万吨,同比下降了71.2%。

由于碳税的征收,虽然导致了我国很多工业原料及产品的出口量大量下降,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顺差优势。在部分出口商品贸易量下降的同时,也有很多商品的出口呈上升趋势,如菜籽油和芥子油、玉米、氯化钾以及硫酸钾等商品。尤其是氯化钾以及硫酸钾这两类商品,截止至2012年10月,本年度氯化钾共出口18.58万吨,累计销售金额为92256千美元,累计数量同比增长了607.8个百分点,金额同比增长了816.7%;硫酸钾共出口935吨,累计销售金额达696千美元,数量同比增长了140.7个百分点,金额同比增加了478.1%。菜籽油和芥子油这两类商品的出口量增长速度也较快,截止至2012年10月,本年度菜籽油和芥子油共出口5494吨,累计销售金额为9036千美元,累计数量同比增长了98.4个百分点,金额同比增长了84.6%;玉米共出口25.02万吨,累计销售金额达98378千美元,数量同比增长了89.4个百分点,金额同比增加了118.2%(国研网对外贸易数据库)。

(四)碳税对贸易进出口企业分工的影响

发达国家碳税的征收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分工格局,将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企业转到发展中国家,进而产生了“产业空洞化”现象。随着全球气候的进一步恶化及低碳发展的迫切要求,国际贸易的分工仍存在较多问题,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改变了贸易进出口企业的分工,究其原因主要是碳税的征收影响了各个国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贸易进出口企业的分工格局。在碳税征收中,各个国家通过反复的博弈来调整贸易进出口企业的分工,通过碳税征收的比较优势来优化进出口企业的分工格局。需要注意的是,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低碳的问题,碳税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税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二氧化碳的排放。

贸易进出口对碳税的影响存在双重性

根据碳税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机制分析可知,碳税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碳税对贸易出口商品价格、贸易进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进出口企业分工等方面。由此可见,碳税对贸易进出口的影响日趋多元化,或者说碳税以不断深入到国际贸易进出口企业内部结构优化。与此同时,碳税也往往受到贸易进出口的影响。贸易进出动对环境的影响存在双重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贸易进出口可以提升贸易产品或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全球环保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化;二是贸易程度的加深会使能源利用增加,会使CO2等温室气体的排量增加,这样难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因此,碳税政策也会受贸易进出口水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具体而言,贸易进出口对碳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贸易进出动造成一定程度的碳泄露,抑制了碳税政策的有效性

开放性的贸易进出动通过市场机制来维护贸易中的均衡状态,而碳税的征收会打破原有的贸易均衡状态。在应对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部分发达国家采取了碳税、排放限制以及交易等措施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未有能力采取类似的措施。从短期来看,局部性的碳税征收,增加了该区域的企业成本增加,引致该区域碳税排放减少;与此同时也降低了该区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碳密集企业从这些区域转移出来,转向未征收碳税的国家。碳密集企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非但没有起到减排的效果,而由于碳技术的薄弱极有可能增加单位产品碳的排放量。通过贸易进出动来均衡各个区域企业的碳均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碳泄露现象,削弱了碳税征收中碳排放减排的效果,制约了碳税政策的有效性。

(二)贸易进出动可能推动碳税的征收,推广了碳税政策的全球性

贸易进出动中碳关税的征收,不仅可以缓解全球环境恶化趋势,还推广了碳税政策的征收。从长期来看,碳税的全球化征收依赖于贸易进出动。臭氧层的减少和冰山融化等全球性环境变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碳税的征收也引发了很多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但是生态坏境变化的趋势要求扩大碳税的征收力度和征收范围。碳税的征收需要通过各国长期的博弈来维持进出口贸易中的国际收支均衡状态,通过进出口贸易活动来推广全球性碳税的征收。当然,当且仅当全球各国普通认同全球气候变化的收益大于征收碳税的成本时,碳税才能实现全球的推广,最终实现在贸易进出动中发挥重大作用。

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共同应对国际贸易中碳税的征收。针对碳税征收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双重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碳税的征收制约了碳密集型企业的出口。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征收碳税,给我国碳密集型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据相关计算可知,我国的出口商品缴纳200元人民币每吨的碳关税,2010年,我国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为16.61亿吨,如果按照一半出口到征碳税的发达国家来计算,则我国进出口企业将要损失1661亿元的人民币。加重了我国碳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税赋,限制了我国碳密集企业的出口。碳关税的征收实质上是发展中国家反哺发达国家的碳减排,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应当坚决抵制。

其次,碳税的征收对我国进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正向的推动效应。碳税的征收主要是针对碳密集型企业,进出口企业应该考虑自身实际状况,通过优化制作工艺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不仅起到了环保的作用,还优化了进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贸易中的优胜劣汰原则要求我国进出口企业提高生产水平,碳税的征收有助于企业工艺流程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地推动了我国进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碳税的征收优化了我国的出口结构。碳税的征收有利于抑制我国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如炼焦煤、焦炭及半焦炭、其他烟煤、生铁及镜铁、铁合金等,提高传统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如玉米、菜子油和芥子油、机器设备等;这与我国外贸政策的导向相吻合,从整体上优化了我国出口产业的结构。

我国应对碳税的政策路径

(一)政府正确把握碳关税的外交环境,选取恰当时期引入碳税

国际贸易中外交环境的改变影响了贸易的正常运行,一方面我国应该明确反对发达国单方面征收碳关税的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在适当的时期在国内引入碳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二)科学制定减排计划,循序渐进地调整税率

我国政府需要响应国际的减排计划,科学制定减排目标,将低碳经济的发展部署到经济发展战略中,循序渐进地调整各项税率,防止能源价格的波动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制定符合我国国家的短期减排计划和长期减排计划,有效控制碳税的税率。

(三)完善低碳贸易目标,选择性征收碳税

现阶段我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一直很高,2010年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高达16.61亿吨。低碳贸易目标的完善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瓶颈,因此需要实行差异化的征收碳税,灵活选择碳税的征收对象。

针对企业而言,我国进出口企业应对碳关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其次,企业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再次,调整我国进出口企业的能源结构,提高煤炭的使用率;最后,加快企业的结构调整,有效规避碳关税的征收。

参考文献:

1.李继峰,张亚雄.基于CGE模型定量分析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品征收碳关税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2(5)

2.王玮.碳税与国际贸易的双向作用机理及我国的政策选择[J].中国经济问题,2012(2)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4

学生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还体现在实际动手能力、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和他人的沟通能力上。王小艳(2011)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指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等基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综合来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以及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

2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能力目标分析

以软件为平台的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具有一个仿真的外贸环境的模拟场景,为学生全方位地接触国际贸易实际业务操作的各个流程,融入近乎真实的外贸环境,解决国际贸易业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目标体现在:首先,通过虚拟的国际环境,学生通过扮演进出口、银行等不同角色虚拟贸易往来,可以切身体会实际业务中将会遇到的各种纠纷问题并及时解决,还能牢固掌握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各种贸易术语、结算方式及其运作方式,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其次,通过仿真的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平台,学生不仅可以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增强对外贸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更加全面地掌握外贸实务、商务英语和电子商务等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还可以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通过独立解决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业务操作训练过程中,学生还会学到各种职业通用的知识和经验,可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明显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在虚拟的外贸环境中,学生自己填制相关单据,自己选择结算方式和贸易术语等等,这些相关单据制作和现实的国际贸易是相通的,唯一虚拟的贸易往来的货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进出口单据的填制、进出口业务的核算,学习商贸规则,熟悉市场机制。

3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能力结构框架

根据以上对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分析,通过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有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专业技能、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的能力、灵活运用外贸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综合素养等四个方面,为了更加详细和清晰地反映通过场景实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本研究将各种能力进行了细分学生通过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学习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具体能力,在这些能力中,业务操作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最重要的能力目标,学生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国际贸易术语和结算方法进行反复的训练,而恰恰是在业务训练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贸易对象、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进行出口报价的核算和进口预算以及交易磋商,国际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灵活运用外贸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的职业素养都得以提高。

4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选择

如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实现能力目标是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验教学的实践,对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参与角色扮演,且角色扮演方式要多样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课程大多数是借助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软件来进行教学的,在这样一个模拟的实验平台上学生要扮演外贸业务中可能涉及到的不同角色,主要有进出口商、进出口地银行、供货商(工厂)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扮演其中一个角色,随机选择一个学生作为贸易伙伴,将自己与学生进行贸易的这笔业务作为参考样本一边做一边讲解。教师的参与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为保证学生能尽快熟悉每一个角色的业务操作,第一笔业务尽可能让学生同时分担所有角色,这样学生就可以接触到几乎所有的外贸业务环节,而且通过教师讲解,可把以前学过的国际贸易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国际贸易实务系统地巩固一遍。在完成以自己为贸易对象的这笔业务之后,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主要是在进口商和出口商之间选择)寻找贸易伙伴进行下一笔业务。在同贸易对手进行贸易时,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学生在寻找贸易伙伴过程中,不仅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甄别和利用,对市场环境、潜在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还要对盈利能力进行估算,最终选择合适的贸易对象,这是一个能大幅度提高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能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外贸英语等知识也得到了很好运用。另外,在与贸易对手进行业务往来的过程中,各环节必须有序地衔接,否则业务流程就不能继续下去,这就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协同作战的能力。第二,多种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相结合训练。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平台上,涉及到多种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每一种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的组合都构成了一种贸易方式。贸易术语的不同,意味着进出口商各自的权利义务和风险承担的变化,相应的进出口商的预算也会发生变化,业务环节也可能发生变化。如,用CIF术语时,由出口商负责运输和保险,而采用FOB术语时,则由进口商负责运输和保险。结算方式的不同,也会在进出口预算和业务环节上有所区别。比如,采用L/C结算方式时,就要涉及到信用证的申请、开立、审证等一系列环节,且银行收取的费用相对较高;如果是用T/T方式结算,那就省了这些环节,而且没有银行费用。学生选择不同的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进行训练,可以接触到所有的业务环节和单据的制作与处理,可以熟悉各种贸易方式的业务特点及各种外贸法规,也培养了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第三,合理设置考核方式和标准。在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平台上,可以设置对学生考核的内容,针对一笔业务而言,主要考核的是学生所扮演角色对自己公司和产品的宣传能力、盈利能力、单据缮制的准确性、整个外贸履约流程的完整性。这些考核标准和以上的能力指标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从不同角色资料的填写(相当于注册公司)到对自己公司和产品的宣传、到寻找贸易伙伴并进行核算和磋商、到整个外贸业务的顺利完成,无不体现了学生驾驭整个外贸业务操作的能力、市场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对外经贸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以及快速应变、理性分析、协同合作等综合的职业素养。对于单据准确性,一般是通过设置一个准确率来考核的,当单据的准确率达到这个百分比就可以通过,继续下一步的业务,如果没能达到这个准确率就不能继续进行。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单据的准确率可以设置得相对高一点,学生在完成单据过程中可以通过反复检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予以解决。对于盈利能力,要求所扮演角色的盈利能力相对均衡,也就是出口商、进口商和供货商各方都要盈利,且盈利水平大致相当,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指标,因为这个最能培养学生驾驭整个外贸业务的能力。对于业务操作的完整性,每完成一笔业务才给业务能力分,如果在履约过程中,碰到棘手的问题就放弃的话,不仅该笔业务没有了业务能力分,还可能因为之前的操作将以前完成的业务得分拉下来。因此,业务完整性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全方位沟通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事实上,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之中的,在锻炼业务专业技能的同时其他能力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5结语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贸易融资 特点 对策 风险

贸易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项国际业务,是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可以解决进出口商在贸易中的资金需求与信用支持方面的需要。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银行国际业务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将贸易融资业务视为能够带动国际业务全面发展的发动机而大力发展。但近年来,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环境恶化,贸易融资作为商业银行针对进出口贸易提供的融资,受到冲击,风险事项频发,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面临双重压力,商业银行需要在寻求业务发展对策的同时严控风险。

一、环境复杂

目前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面对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主要特点为:

第一,进出口贸易、国内外经济形势趋于复杂,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和美国的“财政悬崖”使中国的两大出口市场经济持续低迷。2013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值为9752.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3.5%,二季度进出口10224.4亿美元,同比增速为4.3%。其中,5月份我国外贸增速仅为0.3%,6月份则进一步下滑至负增长2%。RXL中国行业咨询网-行业报告-行业分析-市场调研-第三方市场数据提供商在外需乏力,内需疲软的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尚未走出困境,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总体市场需求下降,业务拓展步履维艰。

第二,一直以来,利用虚假贸易套取银行贸易融资用于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是不法企业骗取银行信贷资金谋取高收益的一种手段,是银行风险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和严控的问题。而2013年上半年出现了大量虚假贸易,利用银行的贸易融资资金套取收益,一些企业通过多次伪造贸易背景提高融资额度,加大了银行承担的风险。据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1~4月,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增长66%,而在3月份,内地对香港出口增长了92.9%,创造了从1995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增速,异常增长的数据背后是一些企业通过转口贸易伪造虚假贸易背景,从银行获取贸易融资,套取利率和汇率差价或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获取收益,银行成为热钱涌入的一条通道。虚假贸易带动的热钱涌入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引起市场汇率、利率频繁波动,增加银行业务操作的难度和风险。随着虚假贸易的激增,监管政策相继出台,也增加了银行外汇业务的违规风险。

二、发展对策

尽管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但商业银行的专业性和竞争能力恰恰表现在能够针对不同的市场条件发现业务机会,找到发展对策。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在日益开放、复杂的市场条件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业水平快速提升,激发出了其应有的活力和能量。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下应对措施,找到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对策,满足和支持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融资需求,发挥金融中介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方式

银行应在传统贸易融资产品的基础上不断研发创新授信模式及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根据市场变化、客户需求将多个产品组合起来,为进出口商提供综合的融资方案,在为客户提供融资便利的同时增加银行的盈利点,实现银企双赢。进出口商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更需要银行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银行应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为客户发现和实现融资需求,而不是仅仅坐等客户上门。根据客户的贸易流程、企业规模、在银行的授信条件等,银行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为其提供相应的融资产品,并且通过供应链融资模式向企业的上下游延伸融资服务,形成可以覆盖贸易全程的全方位服务。

(二)在符合监管政策的前提下,利用境内外利差和汇差为进出口商的真实贸易提供最优的融资方案

目前利率、汇率存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个价格,银行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运用不同的贸易融资产品,采用境内直接向企业融资或经由海外机构为企业提供境外融资,为进出口企业选择最优的融资渠道,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在贸易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为企业寻求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同时保持银行的业务发展。

2013年我国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世界主要国家仍普遍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国内融资困难,利率较高而境外资金相对充足利率较低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提供担保或居间服务的贸易融资业务,为企业获得境外低成本资金。

由于境内外汇率形成机制不同,人民币汇率在境内外存在差异,银行针对不同的市场机会设计出贸易融资组合产品,将贸易融资与资金交易结合起来,在境内外选择有利的汇率,为进出口企业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增加银行结算、结售汇等多种业务机会。2012年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态势,但今后人民币总体上仍处于升值预期,而境内外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程度存在差异,是汇率不一致的原因之一,面对境内外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银行应提高市场反应和分析能力,在市场中寻找贸易融资业务机会和盈利空间,在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的同时增加银行收益。

(三)借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本外币联动进一步拓展贸易融资业务机会

自2009年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经过四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步由计价货币向结算货币迈进,人民币跨境交易量快速增长,2009年至2012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分别为36亿元、5063亿元、2.08万亿元和2.94万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达140%。货物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由过去的不足1%提高至10%以上。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迅速扩大,离岸人民币中心逐步成形,目前香港已经成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繁荣发展为银行贸易融资创新提供了新的通道,在经济低迷时期,进口企业国内销售回款周期延长,而银行的外币贸易融资产品如果超过90天要受到短期外债指标的限制,无法满足企业对融资期限的要求。而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产品创新,则可有效延长企业的付汇期限,解决客户付汇与实际销售回款周期匹配的需要,同时银行获得了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

(四)继续发挥境内外联动的优势带动银行境内外机构贸易融资业务全面发展

近年来,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加快建立海外机构的速度,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与中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地区以及新兴市场国家逐步铺设网点。境内分行发挥客户资源优势为境外分行提供业务机会,而境外分行利用所处地区金融市场的融资便利提供低成本资金以及授信、融资、结算、外汇交易等综合服务。进出口贸易涉及境内外两方企业,通过境内外分行联动,银行可以在整个贸易交易过程中发现适宜的融资点,如境内开立的一笔远期信用证业务,是选择由进口企业在境内分行办理进口押汇,还是由出口企业在境外分行办理贴现,可以根据境内外利率、汇率的市场行情选择相比较更加有利的融资方式,但无论怎样选择,银行都可以获得业务机会,总体受益。由于同属一家银行,银行可以全程控制贸易流程,有利于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而在总行的统一管理下,境内外分行在管理模式、风险控制、业务流程上能够达成一致,合作更能协调顺畅,有利于推动业务的进展,因此境内外联动将成为银行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的内部业务合作模式。

三、风险管理

由于贸易融资产品组合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产品不断创新,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随之越来越高,银行亟须加强以下方面的管理,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和信誉的稳定。

第一,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贸易融资业务惟有具备真实的贸易背景才能保证有正常的销售回款偿还银行的融资,也才能保证银行的业务不会违反监管政策。

贸易融资区别于银行其他信贷业务的最显著特点是自偿性高,货物销售回款或出口收汇是第一还款来源,银行对一笔进出易发放的融资依赖于此笔交易项下货物销售回款偿还,贸易背景真实是保证按期还款的基本前提,如果是虚假贸易,将使融资没有真实的货物销售相对应,因此银行必须严格审核贸易单据,了解客户真实的经营状况,监控货物销售情况,这是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点。

自2013年5月份至今,监管部门为防范我国外汇收支风险,查堵外汇违法违规资金跨境流动,相继下发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转口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银行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杜绝虚假贸易,银行为保证业务合规性,降低违规风险,必须加强审查甄别工作。

第二,加强期限管理,确保贸易融资期限合理。客户的采购、生产、销售的周期应与融资期限匹配,银行必须防止因融资期限错配而导致的回款不及时或企业过度占用银行信用,给还款带来风险。当客户虽然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但申请的融资期限远远长于销售回款周期时,客户在销售回款后先将资金投资于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以求获得高收益,给银行造成较大风险。银行在产品创新、产品组合时,应把握整体融资期限的合理性,当资金游离于贸易之外时,贸易融资业务将失去其应有的风险较低的特性,使银行承担无法预计的额外的风险。

第三,加强内部管理,防范操作风险。在授信审批、放款操作、贷后管理等环节完善并落实相关管理制度,虽然各银行都建立有完整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但在落实贷款条件、抵质押物管理、业务操作、贷后管理等方面需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使制度文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控制风险的作用。

随着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组合,银行的业务操作日益复杂,境内外市场行情及差异瞬息万变,银行在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时环节更多,而时效性要求更高,给银行的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及时制定和完善各项操作规程,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才能防范操作风险。

由于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是货物销售回款,银行通过对货权的控制可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货物真正的销售要由企业完成,因此银行除了要求企业出具信托收据、指定承运人和仓储公司、办理货物质押等,必须实地走访客户,查验货物出入库情况、监控企业账户资金流转等,掌握货物的流动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落实贷后管理规定,才能真正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第四,规范境内外联动业务,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银行贸易融资的许多创新产品需要采取境内外分行联动的方式办理,而在境内外分行联动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确定各自控制风险的环节,避免管理真空。另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建立机构的时间较短,对当地市场环境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与世界一流银行相比尚有差距,贸易融资业务由于其本身有跨境业务背景,成为海外机构建立初期容易涉足的领域,是海外机构建立客户资源,扩大市场影响力的切入点,而业务承办初期,由于管理制度、人员配备尚未健全,操作风险较大,需要逐步在总行的统一管理部署下,境内外分行共同规范联动业务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赵亮,张奕.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情况调查.中国外汇管理杂版社.2013.

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区别范文6

    香港贸易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贸易中的本地产品出口更多地转向转口贸易,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转口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本地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在七十年代曾达到创纪录的81%,是香港贸易的主导模式,其后逐步下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外移,本地产品出口比重跌势加剧,九十年代初只占35.3%,2002年首九个月更跌至8.7%,转口贸易比重则从七十年代的不足两成上升至2002年首九个月的91.3%。从这一戏剧性的转变可以看到:第一,本地产品出口不仅是比重下降,而且还出现总量收缩。2001年本地产品出口总值比最高峰的1992年大幅减少34.4%,倒退到八十年代中的水平,这使得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大幅减少,给香港的劳工市场带来巨大压力,成为近几年失业率急升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本地产品出口转向转口贸易并非简单的结构调整,而是伴随着整体出口水平的扩张和提升以及转口港地位的恢复和发展,转口相当于香港GDP的比重从1978年只有15.5%增加到2001年10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第三,转口功能的加强是生产工序北移后本港加工贸易活动范围扩展的结果。2001年香港转口贸易总值中超过80%的货品与中国内地有关,其中约70%为加工贸易。没有加工贸易生产活动范围的北移和扩张,就不会有转口港地位的恢复和发展,近几年香港转口贸易增长放缓,也与本港在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

    贸易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转口贸易转向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增长放缓,离岸贸易迅速崛起。所谓离岸贸易是指香港从事的无须途经本港的对外贸易活动,它和转口贸易的主要区别在于有关货品是从货源地直接运往目的地,没有在香港清关。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并没有把离岸贸易列入外贸统计范围,而是作为服务输出计算这类贸易活动的服务增加值,并列入“有关贸易的服务”项目之中。最近政府才正式统计离岸贸易,并列出1999和2000年两个年度的统计数字。尽管如此,由于“有关贸易的服务”超过八成是离岸贸易,我们仍可从该项目的表现去分析离岸贸易的发展变化。1996-2000年间香港转口贸易每年平均只增加3.8%,但“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却每年劲升11.4%,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与传统贸易业增加值的比率从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据香港贸发局的统计数字,1997年香港离岸贸易总额约1万亿港元,相当于转口贸易总额的84.5%,2000年离岸贸易额增加到1.4万亿港元,开始超过当年的转口贸易额;三年间离岸贸易额年均增加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转口贸易的升幅。离岸贸易的崛起,一方面是由于广东省以外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制造的加快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内地贸易支援服务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港口迅速崛起的直接结果。根据调查,大多数的贸易改在离岸进行主要是为了节省运费,或应客户要求从内地直接付运。但迄今为止离岸贸易处理的货品仍以中低档次的大宗产品为主,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珠宝和钟表等则仍主要通过香港转口。

    贸易转型的第三个特点是加工贸易转向非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比重下降,非加工贸易比重上升。据政府统计,1999-2001年间香港和内地贸易总额平均每年上升7.8%,其中涉及外发加工的贸易额只增长4.6%,非加工贸易却劲升14.3%,加工贸易比重由68.4%降至64.5%,平均每年下降约两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香港和内地贸易额只增长2.3%,其中加工贸易更下跌7.8%,非加工贸易却急升21.2%。非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的原因,包括内地企业货品通过香港转口的数量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在内地设立生产基地及直接采购再通过香港出口数量继续上升、香港在内地投资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和服务业令加工贸易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加工贸易货品更多地改为离岸付运等等。由于20年来转口中心的发展得益于加工贸易,因而近几年加工贸易增长放缓也就成了影响香港外贸表现的“诱因”。从理论上讲,非加工贸易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香港的贸易中介地位和功能。近几年香港与内地的非加工贸易增长速度,与内地进出口贸易升幅相差不大,说明香港作为贸易纯中介地位并非像一般估计的那样出现大幅下降,影响香港本地贸易增长的反而是过去带动香港经济起飞的加工贸易。

    效应与影响

    贸易转型既有正面的扩张效应,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作用。从正面效应看,一是贸易转型的结果使香港贸易形式更趋多元化。包括本地产品出口、离岸贸易、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在内的各种贸易形式层出不穷,形成传统贸易与离岸贸易、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并驾齐驱的局面。贸易形态的发展,特别是离岸贸易的崛起,拓宽了香港贸易中心的市场腹地,使香港贸易公司可以不同贸易模式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升香港的贸易功能,扩充香港贸易中心的能量。二是提升了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20年来香港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转口贸易的发展,使香港外贸总量在全球的排名从1980年的第21位大幅提高到1997年的第8位。近几年香港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有所下降,主要是离岸贸易并没有计入贸易统计当中,若加入离岸贸易数字,香港的排名将大大超前。三是贸易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过去20年转口贸易的发展使进出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龙头行业,进出口贸易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80年代初的10%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18%。近几年离岸贸易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香港贸易服务的快速增长。据政府统计,1980-1995年间有关贸易的服务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2000年这一比重迅速提高至8.4%,充分反映离岸贸易加快崛起的现实。若加上同期进出口贸易业的增加值,香港全部贸易及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14.6%提高到2000年26.3%。即贸易转型从总体上看不但没有影响外贸在香港经济中的龙头地位,反而不断强化这一地位。1980-1995年期间以转口贸易为主体的进出口贸易至少带动香港GDP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平均升幅的两成左右。1996-2000年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24%,超过进出口贸易业的22%和金融业的21%,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由此可见,20年来贸易转型产生的巨大扩张效应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经济发展,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如果没有贸易转型和发展,就不会有香港今天的贸易中心地位和在困难中仍有亮点的经济表现,近几年香港的经济问题也许会更大和更严重。

    但也要看到,贸易转型对香港仍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是香港传统贸易在中国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90年代初香港和内地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曾接近50%,其后逐步下降,近几年跌势加剧,比重从1997年的44%急降至2001年的31%,2002年1-8月又进一步跌至28%,反映越来越多的内地货物通过香港以外的其他各种途径直接运往世界各地。其次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各种贸易形式对本地经济的贡献相差甚大(2000年本地产品出口附加值比率约40%,转口为21.1%,离岸贸易只有8.6%),贸易形态从高附加值转向低附加值,必会影响本地经济表现。以离岸贸易为例,1997-2000年香港离岸贸易增加约4000亿元,这些货物若全部经由香港转口,香港经济增长率每年平均可提升1个百分点。即如果香港转口贸易更多地采用外地付运方式,相对减少对香港贸易服务的依赖,最终会降低本地经济增长率。与此同时,各种贸易形式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也不一样:本地产品出口至少可惠及本地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业和贸易支援服务业,因而对经济的影响面最广,对消费和投资的带动作用也最大;转口贸易只惠及进出口贸易业和贸易支援服务业,其影响面和带动作用要小于本地出口;离岸贸易仅惠及部分贸易支援服务行业,其影响面和带动作用也最小。再次是对各有关行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香港贸发局调查,中国产品直接付运或转运安排地点差别甚大,影响最大的运输行业,由香港安排的占不足两成;其他分别是测试和证明、仲裁和保险,由香港安排的比例占40%-68%不等;影响最小是贸易融资,仍有超过8成在香港进行。最后是对本地就业的影响。贸易转型对本地就业的影响极大,20年来随着本地加工贸易制造业的外移,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由过去百万大军减至目前不足30万人,即使加上贸易支援服务行业的全部就业人口,也仍低于高峰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1997-2000年香港离岸贸易增加4000亿元,这些贸易若以转口形式进行,仅本地运输行业就可增加约3万个就业机会。

    趋势与前景

    香港贸易转型的前景取决于如下几项影响因素:一是珠三角贸易支援服务的发展。珠三角贸易支援服务特别是港口群的崛起和发展是近几年香港贸易转型加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来随着贸易支援服务的进一步改善,珠三角对香港贸易支持服务的依赖将会相对减少,香港贸易转型也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转口贸易将更多地转向离岸贸易。以货柜运输为例,九十年代中以前,珠三角货柜经香港出口比重高达90%,去年已降至70%左右,估计到2010年将进一步降至50%左右。二是中国入世和市场开放效应。加入WTO后随着贸易条件的不断改善,内地进出口贸易将进一步扩张,预计今后10年将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内地进出口贸易总量将由2002年6000亿美元增加到12000亿美元。水涨船高,香港和内地的贸易量也会随着增加。与此同时,外商将直接进入内地搞分销和采购,香港贸易公司也将更多地进入内地并从内地直接出口,这将进一步推动香港的贸易转型及促进离岸贸易的发展。三是香港物流发展政策。香港特区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业的发展,2000年施政报告把发展物流业列为重要政策,并设立了专责机构加以推动,2002年财政预算案把物流业列为未来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加上最近政府进一步开放第5航权,这些都为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也要看到,香港发展物流业起步慢、成本高、缺乏经验和优惠及人才不足,且面对邻近地区的激烈竞争。新加坡物流发展比香港要早10年,现在已是亚太区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珠三角的物流发展规划十分庞大且超前,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都把物流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珠三角物业的崛起一方面为香港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在贸易支援服务领域给香港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