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心理健康

一、目前高师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来自国内各高校的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 ~ 25.4%,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另外有一些大学生单从外表,根本看不出心理有什么问题,但一旦事情发生,就是无可挽回的,令学校、家长很是无奈。据统计,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形形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的顺利完成。

高师院校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民教师,直接影响下一代学生的发展。因此,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作用

二、开发公共艺术课程,调节心理,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先生就曾指出美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的效果。“辅德性”就是以美启真、以美导善,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益智性”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大学生在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健体性”是指美术和体育是相互包容的,都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好的艺术作品能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个性鲜明,发挥心理治疗作用。另外,艺术活动都能加强心脏活动和促进血液流通,有益身体健康,调剂性情,愉悦身心。

高师美术教育可以做什么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它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师院校应广辟途径开展美术教育,充分挖掘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修订教学指导计划,增设全校性的通识1必修课程,如“书法”或“三笔字技能”等,高师院校应该将其作为师范生基本技能,加强训练;开设通识2选修课程,如“中国美术作品鉴赏”“外国美术作品鉴赏”等,让广大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运用美的标准和规律来观察世界,塑造自己,陶冶情操,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并且要进一步地提高这些课程的学分比例。

(2)面向全校范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挖掘校园公共艺术的影响力,如大学生美术展、各级大学生艺术展演等。

(3)充分发挥高师院校的美术学院的功能,适当开放美术学院的陈列室、学生作业作品展览、教师作品展览等,并广泛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欣赏美的作品,享受美。

(4)图文信息中心或图书馆应采购更多的国内外美术类图书资料,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艺术精品。

(5)教学楼、图书馆、公寓、食堂、行政管理楼等学校公共场所多一些美术作品的展示,营造良好艺术氛围。

(6)邀请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讲课,展示美术精品,普及美术知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7)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美术创作。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当事人容易降低防卫心理,而让潜意识的内容自由地浮现,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美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自我疏导的行为,使当事人的情绪得以缓和。

三、总结

有效的美术教育使学生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地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天之骄子”们学业有成,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认知能力;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3-02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教育与心理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渗透教育心理学在各个学科之间的运用。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来建设高质量的数学教师队伍,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教育心理学和数学教育的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对教学的理性认识,即他的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也体现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教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以便提高自身的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心理学理论指导数学教学

1、运用心理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杜宾斯根据皮亚杰的关于个体思维的反思性抽象理论,提出了数学概念学习的apos理论,这个理论既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又注重学生的心理建构,这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有着积极的启示。他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需要进行心理建构,只有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才能达成理解。

例1对于“一次函数 ”的学习。

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一次函数的图像,以便学生直观感受一次函数形成的过程。再将绘图过程不断重复,学生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模式,并根据 和 的改变而观察图像的变化。以后,当一次函数再次出现时,学生在头脑中就会形成画一次函数的操作,知道一次函数是一条直线,并且知道, 和 的变化影响着该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

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次函数的表象,并且逐步形成了理性思维,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提取和使用。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容易掌握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2、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1)建构知识体系

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发展观认为: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地、双向地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心理结构即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反复、逐渐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对数学知识中内在逻辑的递进产生适应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而是其内部数学知识体系的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当已有的数学图式结构不能解决面临的新的数学情境时,就会产生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学生在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对数学知识内化的平衡状态。

例2 在学习三角和与差的公式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错误的结论:

,但是,当 , 时, ,这就会与学生已有的认知观念发生冲突,即 。这时,教师可根据单位圆、等角旋转等方法,推出 的正确结论。

(2)正例和反例相结合

例3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元和次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 , , , , 等这样的正例和反例,引导学生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确定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学生就容易解决“若关于 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这个方程的解是什么”这一类的问题。

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正例和反例,在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以及二次函数时,都容易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最后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强调总结复习

根据桑代克的练习律和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以后,就需要总结、复习,这对于学生理解、掌握与深化数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结构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数学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科,练习和复习的作用尤为重要。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规律

学生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则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而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自觉的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教师应了解其规律,合理利用三种注意的利和弊,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例4 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先引入一个例子:一位统计学家遇到一位数学家,统计学家调侃数学家道:“你们不是说若X=Y且Y=Z,则X=Z吗?那么,想必你若是喜欢一个女孩,则那个女孩喜欢的男生你也会喜欢?”数学家想了一下,反问道:“那么,你把左手放进一锅100°的开水中,右手放进一锅0°的冰水里,想来也没事吧?因为它们平均不过是50°而已!”

通过例子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自然转变到有意注意,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注意方向。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能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并为学生提供具有适当难度的内容,以便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潜能,使之达到下一个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4、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1)正确看待粗心,培养良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类现象:很多学生看似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但却很难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于是便会把问题归咎于粗心。比如,他难题都会做,而简单题却做错了,这显然不是他不会,而是粗心造成的。一般认为,粗心是态度问题,如果能把学习态度端正了,他就不会粗心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每个知识点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掌握好,因此,“粗心”的情况也不可能因态度的转变而彻底解决。

解决“粗心”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首先,需要教师分析学生对这道题为什么会在这里做错。若是从学生思考的过程来仔细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的话,就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某些题有时候能做对,有时候做不对,归根结底,便是因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太低。对待这样的学生,采用大量的题海战术效果并不好,而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分析能力,才是解决粗心的有效方法。至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分析力,并不能单纯从学习上来改变,同时应该从生活中的训练抓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给学生足够的信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归因问题。如果一个女孩从小被灌输了这样的观点:“女孩的思维没有男孩的思维好,学习数学灵活性不够”,那么,该女孩将很难在数学上取得很高成绩;当某学生一次考试失败时,如果他认为是自己缺乏能力,那么,他很难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反之,如果他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将会更加努力,并在下一次考试中,其取得好成绩的几率便会大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而不是外部原因。

学生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不同,都会对他以后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则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则以后考试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认识到努力和不努力的区别。

现代教师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继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的不同言行对学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所接触的、越来越多的外界新鲜事物,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也分散着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多变的心理也更加需要教师的调节。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来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欧敏静.才智.ntelligence[J].私立华联学院,2013,17:69-71

[2] 周超,鲍建生.形成学生高水平数学思维的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12,08(1):

[3] 曾玉祥.APOS理论在高等数学概念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05(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范文3

类比法指对两个或两种对象进行比较和研究,将这两者的共性和特性进行列举和分析,再通过对数据的总结和整理之后得出其中的某个或是某类对象理论和规律,并以此推断另一个或另一类的对象。然后,对它们之间的相通性和相似性进行研究的逻辑推理和研究方法。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知识迁移”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通过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对未来的知识进行影响和产生作用。当然,这类影响和作用自然具有两面性,当其发挥积极作用时称之为正迁移,而发挥消极作用则称之为负迁移。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这类相似性和共性往往会发生在不同的范围,因此,这类知识也常常运用类比法和迁移的理论进行学习,通过已知系统的物理规律寻找未知系统的物理规律,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效果,尽量减少负迁移效果,对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类比思维的意义

类比思维是用一种类比推理的方式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将逻辑梳理清晰,在大脑中通过抽象的类比来实现对新事物的解答。它也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知道一件事物的实质,相应的根据彼此的相关性,可以推导出未知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关键在于要有联系已知的能力,类比法对未知做出判断。类比思维是具有创造性的,要求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来支持类比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时类比思维作为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它需要将抽象具体化形成形象的表达方式,将原本只观察表面看似毫无联系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来,寻找出相似的特征,得到未知领域的新成果。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类比法的简述

类比法,也就是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类别的事物比较,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将其中的一个或者一类事物的知识体系推演到另一类事物上,得出推论,论证这两类事物是相似还是相同,类比法属于这样一种逻辑推理和研究方法。知识迁移的概念来源于现代教育心理学,关于知识迁移已有的定义是人类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态度这几个方面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知识迁移符合唯物论辩证法中一切事物都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可以使一个人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并使前后知识发生作用,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相互影响。这其中积极影响称为正迁移,消极影响称为负迁移。《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存在许多同一前提有不同问题,相似形式的教学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记忆。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学会类比法,运用迁移理论找到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去学习新的物理规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类比法的使用

共存类比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知识点,进行沟通联系的推理过程。一般来说,在引入新课时,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已授知识遗忘较快,而对新授知识又难以完全理解,而有效运用共存类比法,组织“温故知新”,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点,有效导引新课教学。

比如,学习电场“引入试探电荷以定义电场强度概念”时,考虑到有些学生一下子接触这样的抽象定义方法会有些“吃劲”,教学设计中可将电场和空气中的风进行类比,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所形成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如何判断所感受风力的大小与方向呢”?一般会借助“风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比如观察风中小旗向哪个方向飘动,就可以判断出风力方向,又可以根据小旗在风中飘动的激烈程度,判断出风力的大小。而电场也是一样,它存在并迷漫于电荷周围,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我们如何定义电场的大小与方向呢?采用借助类似“小旗受力”检测的办法,如以放入电场中的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定义场强强弱与方向,进而明确定义电场强度的研究思路。借助于此类比法,我们还可以对试探电荷做出进一步的约束,如“我们可不可以用一面非常大的旗子的受力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和方向呢”“不行,如果旗子非常大,由于旗子本身的存在,就会改变原来所处位置风力的流向与大小”,由此类比,我们同样要对试探电荷做出科学约束。

学习物理过程中,这一类方法的运用很多,如学生很难理解电势能这一抽象概念,我们可以用重力势能进行类比;弹性势能、动能的研究方法可以和重力势能的研究方法加以类比;定义电容器电容时可以运用水容器进行类比,等等,使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能对一些从没见到过的知识少一分恐惧,多一分亲近。共存类比法究其实质就是将一些抽象的原理、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简单。所以,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

四、类比法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应用

运用类比法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立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还可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物理教学的深入,学生掌握的知识逐渐形成网络,这里有知识的横向式拓宽,也有递进式的深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就寓于其中了。在这过程中,类比法是揭示这些知识内在联系的好方法。例如,图线教学中,v-t图线下的面积表示位移,F-t图线下的面积表示冲量,I-t图线下的面积表示电量,P-V图线下的面积表示功,F-S图线下的面积表示功。通过这些图线的类比,学生对图线的物理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范文4

一、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意义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而体操教学则是这一平台中一个非智力因素十分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新课程学科教学目标是立体的,三维的,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属于非智力因素。在体操教学中,如果仅仅注重了从技术传授、运动理论来开发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教育目标,则难以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并举、全面施教,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广播操、卡通操、绳操、球操、武术操、器械操等都是小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师要通过体操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善于引导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利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来保障体操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的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二、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非智力因素所涉及到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常常需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良好师生关系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施加影响的必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种种灵活有效的方法,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韵律操练习,配合音乐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韵律操表现的欣赏和赞叹,师生双方都露出会意的笑容,营造出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在课的准备部分通过做简单的体操游戏、体操技巧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课堂气氛变得趋于活跃,随着教学的实质性内容逐步展开,学生对体操课的认知、情感体验会更深刻。

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与学生交谈,或了解学生对体操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或与学生探讨完成某些技术动作的要领,在共同探讨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也进行了心理上的沟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产生渴望。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体育运动情趣,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方法的呆板、机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体操教学内容和方法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征来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在小学水平一阶段,选择一些基本体操的内容,如前滚翻、倒立等,还有模仿的卡通操、韵律操等。在水平六阶段,选择一些器械体操的内容,如双杠的滚杠、分腿坐前滚翻等,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比赛,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培养意志品质的关键是如何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如:在跳箱的教学中,在掌握基本跳跃动作的基础上,先从跳低山羊开始,让学生体会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为过渡跳箱打下良好的基础。再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组,对每个组的难度和质量要求都不相同,跳箱设置也不一样,利用保护与帮助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知难而进。在教师精心指导下的反复训练中,学生的动作技能必然会逐步有所改善,即使是比较困难的动作,也会被学生逐步征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而更加重要的是其意志品质的提升。

教学方法要力求新颖多变,以利于学生兴趣的保持。应当改变教师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突出学生个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体操运动兴趣及自我锻炼的能力。如:在前滚翻教学中,通过“车轮滚滚”游戏、“斗转星移”游戏、“推木头人”游戏等等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前滚翻的兴趣和动作的熟练掌握程度。如在进行肩肘倒立教学时,采用分组比赛法,学生为了能够表现自己都非常积极认真的练习,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3.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磨砺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工商管理类、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随着我国企业营销实践的日渐深入和营销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其它类专业的学生也可选修这门课程。至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学》已在国内大学普遍开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营销人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已与社会需要渐渐脱节。因此,改变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为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的理论

(一)学习迁移理论简述

学习迁移理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研究历史。从早期的官能-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学说等到后来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等,发展至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习迁移理论已经达数十种之多。其中,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二)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最早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的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体系,强调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是人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人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知识不是对现实准确的、客观的既定反应,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在具体的问题中,人们会针对具体的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和再创造,个人由于其经验背景是特定的,由此构建出的知识也不会相同。正是如此,建构主义理论将知识的内涵、逻辑外延(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做了进一步的区分。知识的内涵决定它的潜在的逻辑应用范围,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只有一部分是可能被实现的,这就是学习者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据此,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将建构主义具体拓展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该学习迁移观认为,教育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模式应该更着重于学习者的自身架构和知识的组织,强调学习环境的创建,即情境创建、协作学习环境、意义建构和会话交流环境的设计与实施。此后,国内外高等学校开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使得构建主义学期迁移理论成为当前众多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目前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教”与“学”,“学”与“用”脱节。虽然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该问题,并且也提出了多媒体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分析、改革课程考评体系等多种改革思路,但是学生学习效果没有显著提升。究其根本原因不难发现,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而展开教学设计,忽略了社会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始终被视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并且所授营销理论与中国实践严重脱节,虽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实施过程中,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但当开始面向社会真正就业时,又会发现之前学习的营销理论实用性低、指导性差。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入分析这些矛盾发现,现有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忽略了学习行为发生的主体――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迁移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在学生个体心灵内的整合与构建;忽略了知识的内涵必须和外延紧密联系,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从一个非常具体变化到非常抽象的过程;忽略了知识的外延(尤其是主观应用范围)总是和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者一定要与环境互动,通过指向客体环境的活动来促进知识的应用。所以,在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观念,将教师定位成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将教材视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将多媒体视为创造情境、促进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突破过于以课堂为主要载体的狭义教学模式,结合社会对营销人才的实际需要,将教学衍生到课外。最终形成以课堂学习为中心,以课外学习为延伸,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指导下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具体设计

(一)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与监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核心,同样还是知识的应用者,所以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及知识水平、专业认同度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课程内容的设计的针对性更强。《市场营销学》是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开始认识营销、了解营销的基础理论,为后续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课程授课前,教师可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背景,建立学生学习背景信息库,明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基础,选取一些学生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去设计课堂教学,避免课程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重视将知识内化成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的过程实施,正确引导学生对营销的兴趣,从而为后续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如了解大部分学生希望从事药品销售工作,但又缺少实践操作,则在课程授课内容方面,可将营销的分销渠道、促销技巧、品牌经营等基础理论与药品营销联合起来,有针对性列举药品销售实例。

(二)创建仿真情境,实施体验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需要学生能够基于理论分析市场信息、联系企业营销实践活动,撰写企业营销管理的文本(如,市场营销调研报告、目标市场分析报告、营销项目策划书、广告策划书、销售业绩报告等)。但是仅仅靠课堂教学很难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教师要提供类似于企业市场运作的真实教学情境,组织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知识,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扩大自我学习的空间。当部分学习内容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复制情境或者再现时,让学生借助想象来描述未来可能的学习情境是什么样子,可以对未来各种潜在的学习情境,以及用来处理不同情境的心之策略发表自己的观念等方法,进而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例如:在讲授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时,可以先通过一份详细的市场调查报告为例,讲解基础理论及操作技巧,然后选取一些可行的调查主题,让学生依据模板去实践。引导学生对其调查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学生实践结果即市场调查报告做出详细分析点评,让学生归纳出市场调查中需注意的问题和执行技巧,以及调查报告编写的流程等,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并可以强调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后续《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课程中将全面系统地讲授,实现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

(三)科学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

1.角色扮演,创造基于任务的真实教学情境

由于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多去企业就职,在教学情境构建时,以企业的营销部门、市场部门、客户服务部门为模板进行模拟。在讲授不同的课程内容时,将小组学生按照不同部门的职位要求,扮演企业的销售员、策划人员、市场调查人员、客户服务接待人员等,通过创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去主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或根据自己喜好设置网店、策划营销主题活动等,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外,结合学生兴趣及社会需求,构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情境,自觉进行认知训练,强化认知技能和策略。

2.模拟项目实施,实现任务导向的教学情境

在做好角色划分后,教师就可通过创造模拟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自觉展开学习。例如,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这章的内容讲授式,教师在介绍基本理论后,将班级成员划分成若干市场调研小组,分配模拟角色,按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要求,要求学生去分析市场、发掘市场机会,从而寻找适合创新项目,并最终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目标市场。具体的工作执行及分析就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来操作。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来阐述项目机理,让学生自主归纳在其操作中是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如何评价细分市场,又是如何结合自身项目的特点进行市场定位的。教师则结合理论给予适当的补充、点评。

3.协作学习,构建团队同进的合作情境

无论是角色扮演还是模拟项目,最终还是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执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合作,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共同推动项目的完成。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能提升学生组织能力、沟通社交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等营销岗位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设计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估方式

教学效果的评定能检测教学是否有效。配合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情境教学理念,就必须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的考核体系。将评价的主体从教师拓展到学生。评价的内容涉及到:基础理论、营销项目实战、团队写作能力、案例分析水平及操作技能等多个项目,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及职业能力提升状况。具体可以由四大部分组成:①课堂案例分析及项目执行的表现评价。②学生课外参与的营销主题活动及相关竞赛的次数及成果。③基础营销理论的卷面测评。④小组成员基于平时项目操作实际相互评价。对该门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定量与定性、书面与口头、课内和课外的全方位体力考评体系。同时,也论证课程全新授课方式的可行性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教师授课风格的差异,学生专业的不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细节的设计还需要根据实际做详细的规划和调整。当然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及知识的实践能力确实会产生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2] 文福荣,肖少北.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