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展示设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展示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展示设计案例

民俗文化展示设计案例范文1

一、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民俗活动内容

选择适合在幼儿园开展的民俗活动内容是开展艺术课程的首要任务。教师要精心筛选出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民族特点又适合幼儿学习的民俗内容作为活动素材,并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

1.“云和板龙”

正月舞龙是云和民俗活动的一大亮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云和的“龙”和其他许多地方的“布龙”不同,不是用布制作的,而是用板凳、竹篾、纸等材料制作成的板凳龙,分“纸板凳龙”和“插花板龙”两种。

2.“舞狮”

云和正月的民俗节目还有“舞狮”,用意是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狮子通常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站立舞狮头,另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3.包山花鼓戏

云和包山花鼓戏是在安徽“凤阳花鼓”的基础上,经历代艺人的嫁接创新衍变而来的,是一种介于民间歌舞、曲艺和小戏之间的艺术形式,自成一体,长期以来在浙南山区一带享有盛名。

二、根据选择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

1.设计和创新民俗艺术活动课程。

以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为目标,根据选定的民俗内容设计活动课程,注意开发同一民俗内容的教育价值,将某个民俗内容作为系列活动,采取纵向螺旋式的教学形式,加强各教学活动的纵向联系,让幼儿循序渐进地了解、学习某种民俗艺术形式的操作过程并尝试创作作品。如以“云和板龙”为主要内容的大班主题活动,有音乐、舞蹈动作、道具、服装等多种艺术元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设计以下活动课程:说唱欣赏“美丽的龙传说”、绘画活动“画龙”、手工活动“制作龙头”、舞蹈活动“舞龙”。幼儿通过亲手操作、亲历创作作品的方式感知、理解、体验,从中丰富“云和板龙”的相关经验。

有些民俗活动随意性较为突出。如包山花鼓戏是云和的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民间相传,这不仅给我们搜集整理民俗艺术作品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民俗艺术作品本身内在的构成也往往变化无常。花鼓戏音乐中的唱腔音域跨度大、舞蹈动作难度大,幼儿难以掌握,这给教师编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只有创新和改编花鼓戏中的内容和戏词,把花鼓戏中的方言改成普通话,才能让幼儿听懂并易学。

2.设置特色民俗艺术活动区域

设置特色民俗艺术活动区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创设的活动区有美术区、音乐区、表演区。在投放材料时,我们既考虑到民间艺术特色,又考虑到本园的特色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美术区,我们投放了颜料、画笔、木棍、彩色纸、彩带、碎布头等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幼儿已渐渐流露出对民俗活动的迷恋,并尽情地享受民俗艺术美的熏陶。在音乐区和表演区,我们摆放了锣、鼓、服装、扇子等道具,播放民乐,引导幼儿大胆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动手尝试,加强观察指导。丰富的材料和开放、自由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参与的机会。

3.创设富有民俗气息的艺术环境

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民俗艺术中的美,我们为幼儿创设富有民俗艺术特色的视觉空间环境,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如利用走廊楼梯等墙面或过道展示师生艺术作品、民俗艺术介绍、园内民俗艺术活动剪影等;各班富有特色的民俗艺术区域设置和园内民俗艺术专用室的开辟为幼儿提供了更广的学习空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装饰五彩缤纷、形态万千的各种龙和狮子形象,在墙柱上挂了龙头、灯笼等,让幼儿在环境中对民俗艺术增强了认识,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4.全园性亲子民俗艺术活动展示

民俗艺术活动展示可以作为幼儿园特色传统项目,如元宵舞龙节、亲子小戏院。家长和幼儿身穿绚丽多彩的服装,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板龙”“狮子”进行舞龙舞狮表演,唱包山花鼓戏、做游戏等,共同享受着民俗艺术活动带来的快乐。

5.收集民俗活动设计方案和案例

民俗文化展示设计案例范文2

1.外形结构过大

纵览中国的消费市场,商家为了让自己的品牌脱颖而出,过度追求“大”这一形式成为了包装结构设计上的主要误区之一。拿某高档茶叶来说,首先,在其最外层是一个皮质的手提袋,接着第二层是一个雕花木盒,掀开木盒盖子,里面是两个铁质密封盒“镶嵌”在红色的绸缎上面,而绸缎下面是用以固定商品位置的塑料泡沫。最后,揭开两个密封盒之后,里边分别仅放着6袋小包装的茶叶。同样,在近些年的月饼包装中也出现了过度包装的现象,繁杂的包装一层又一层的打开之后看到寥寥无几的月饼。由此不难看出:包装体积和产品含量的强烈反差,不仅为礼品带来了名不副实的负面影响,而且过于厚重的“铺垫”,也犯了“功能过剩、包装过度”的设计错误。而通观中国的礼品市场,诸如此类这番“层层叠叠”“、保护过甚”的礼品包装设计,可谓上是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2.高档材质大肆使用

除了包装结构上的“假、大、空”现象,包装设计的另一个主要现象便是大肆使用高档材质。例如,在琳琅满目的酒礼品中,实木、陶瓷、银帛等高成本材质已经成为了诸多高档酒的外衣。此外,在诸如工艺品、酒、茶等礼品的包装中,为了体现产品的尊荣品质,也不乏金银玉帛等材质的装饰性应用。

3.资源浪费

从消费心理和馈赠角度出发,强调精美的包装设计不为过错。然而,礼品结构过大以及高档材质的大肆应用,致使产品包装与产品价值成反比也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从宏观角度出发,此种行为既不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总形势,也为社会带来了重重负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过度追求奢华的礼品包装设计,不仅会降低礼品自身价值,从而影响企业发展,同时它也不利于节约社会的建设。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恶性蔓延,2007年年末,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在这一法则的“保驾护航”之下,如何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内仁外礼”的文化理念,同样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二、礼品包装设计中恰当体现民俗文化的正确途径

古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不难看出,“馈赠”这一民俗之所以在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是由于它能够维持和规范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在当今社会,“和谐”离不开绿色、低碳、可循环等字眼。所以,以人为本、绿色环保,摒弃“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的传统奢侈式包装设计才是顺应这个时代的礼品包装设计。而为了做到这点,首先我们就应当从美学角度去寻求突破口(包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用美学),并结合包装设计的表现技法去探索创新性的礼品包装视觉元素,同时还应当加强无污染、易回收、可降解的材质使用。在这一系列的设计流程之中,配合不同的馈赠环境、节日以及对象,加入民俗文化理念,将其适当地融合其中。

1.视觉元素实现途径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每种艺术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而礼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实用与艺术共存的文化形式,同样如此。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国有着缤纷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将这些艺术因子充分应用于当代礼品包装的造型、色彩、图案等视觉元素之中,不仅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还特别切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并产生共鸣。

2.造型实现途径

包装造型的设计首先要依据产品的要求、消费者方便使用为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突出个性、具有强烈的视觉效应是造型设计的关键。礼品包装要兼顾视觉美感以及实用性和安全性。在结构上要保证包装内物品的完整性,并适当的对产品进行展示。牢固的内部结构可以使包装内的物品安全并完整地交到消费者的手中。在外部造型上出于消费者追求高档这一心理考虑,借鉴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艺术”是一个现下市场上较为普遍的办法,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设计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这类素材所设计出来的礼品包装使受赠者可以感受到馈赠者的敬意。而世面上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也是数之不尽的。譬如,“汉帝茅台酒”的外包装造型就是设计者通过应用象征无上权利的“玉玺印”构造而成的,同时再配搭金碧辉煌的汉字体和金龙等雕刻图案,还为商品增加了“霸气天成”的高贵效果。另外,中国民间艺术自然婉约的艺术效果,也是值得借鉴的。诸如“,酒鬼酒”就是通过在古代酒瓶造型外加一层麻布,产生了悠然自得、古朴天成的视觉效果。北京烤鸭的包装则以北京天坛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来进行表现,充分体现了产品的产地文化并使其和同类产品得到有效的区分。中国民俗节日也可在包装造型上提供灵感,民俗节日背后通常都伴随着美丽的传说或是感动的故事,这些元素都可以运用到礼品的包装设计中来,例如,端午节的粽子包装就有以龙舟的造型出现的,巧妙精致并且使产品更加贴近节日的气氛。

3.色彩实现途径

有人曾说:“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经验告诉我们:色彩能够首先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在礼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上,首先应当体现商品的性能、用途,此外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审美观。自古以来,红色由于其热情、喜庆的色彩语言,深受国人爱戴;黄色作为古代帝王的专用色,也被国人看作辉煌、权威的象征;同时橙色作为红色和黄色的过渡色,并具有阳光、积极的色彩语言,也同样颇受国人喜爱。所以,使用红、黄、橙色是节庆礼品外包装不错的色彩选择。此外,由于道家“无色而五色成焉”的审美理念极为吻合当代男性和青年人的审美心理,故而在这一群体的礼品包装设计上,可以采用青色、黑色、白色等色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选择出的色彩搭配不但可以凸显民族特色,在市场上也会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使之更具有亲和力,从而使得消费者较快地接纳该产品。春节是中国的一大民俗节日,人们在度过节日的时候张贴对联、放鞭炮、派发压岁钱,满眼看到的都是红彤彤的景象,这寓意着兴旺和吉祥,因此,在此时的礼品包装多以红色为主配以金色等热情的颜色。

4.图案实现途径

俗话说:“远看色彩,近看花。”在礼品包装设计中,图案是体现礼品文化性的主要形式。在中国民间有“彩绘吉利、讨人欢喜”的民俗习惯。所以,将龙凤图案等象征吉祥的团形图案运用到节庆礼品中,是礼品体现民俗文化的途径之一。例如,西凤酒就通过“凤鸟”纹样作为其包装设计的主体图案和标志,不仅为该品牌增添了“雍容华贵”的质感,而且也向消费者诠释出了美满、和谐的真谛。同时,“祥云”图案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唐代的赵彦昭就有“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的诗句传达出吉祥平和的美好寓意。因此,“祥云”作为礼品包装的一种设计元素尤为适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出现。它在实际的运用中造型变化多样,可以适应各种包装的外形搭配。图形在礼品包装中的选择还应注意其所要馈赠的对象,针对年轻人群多以简约时尚的花纹、图案搭配,而对象是长者的产品则应多以稳重并附有一定内涵的古典纹样为主。具有亲和力的礼品包装往往更能得到消费者的亲睐。

5.文字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方法种类繁多,在礼品包装中大多选择装饰性文字,它通常以一种既是画又是字的形式出现。在设计中弱化了商品信息的传达和表述的功能,强化了对产品包装的装饰效果。在礼品包装中大量的应用在画面的底纹或是背景,通过字体的选择加强对产品风格的定位。例如:荣华老婆饼,传统美食的包装应用古典纹样搭配中国书法,文字以一种图片的形式与其他设计元素相呼应,是包装整体感觉亲切,富有人情味。在具体的设计之中,造型、文字、图案和色彩共同构成了每一个礼品包装的整体,它们四者是统一、和谐的关系。通常,造型设计应建立在了解产品类别、价值等特征之后,而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是为了体现产品价值和丰富造型。所以,成功的礼品包装设计中,文字、图案和色彩设计要为造型所服务,与此同时,色彩的应用还要准确传达出图案所要表达的意境。

6.环保材质的使用

毋庸置疑,造型、色彩和图案等视觉元素,是礼品包装设计中凸显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径。而将民俗文化延展到当代的礼品包装选材上,则要以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和谐社会为前提。例如,玻璃制品包装应当使用PKT或是可循环利用的玻璃材质。再如,在使用木制品包装时,可使用生长周期短、无毒无害、易回收的竹木。又如,纸品外包装应当舍弃无法循环利用的一次性纸品。

三、结语

民俗文化展示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 景观规划 视觉识别 城区 地域性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呈现高速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大城市的扩张达到空前规模,但由于设计人员的水平有限,相关城区规划行业不完善,导致我国大城市在进行城区重新规划的过程中,容易丢失当地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出现大城市布局普遍雷同、甚至是不合理的现象。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当地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尤其在当前大城市的发展阶段,文化软实力跃然成为整体规划的重点。而城区作为大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整座城市所能体现的聚集点,也是对外宣传该城市所特有理念的最佳平台。在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城区景观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得城区景观规划与设计成为一项规划难题。因而笔者以广州的城区规划为例,结合这十几年的珠三角城市发展情况,对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进行一项针对性探讨。

1.2 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人们的视野逐渐开拓,城区景观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尤其在表现该城市独特地域文化时,如何从简单的图形图案里组合成一个具有内涵的景观,如何从单调的色彩模块里构造出一个具有多彩的视觉标识,这些都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因此本课题的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 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城区景观规划的概述

景观指的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空间单元;具有异质性空间结构和相应功能关系的生态单元嵌块体;为人类或生物所感知的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1]。而本文所论述的景观便是最后一种解释,从景观所表达的视角来看,城区内的公共建筑布局,包括城区的公路、铁路、河道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建筑,都属于城区所在的外貌景观。

2.2 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概述

视觉识别最早出自企业CIS视觉设计理念,“企业为了塑造企业形象,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运用整体传达沟通系统,将企业的经营理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活动传达出去,以显示企业的个性和精神,与社会公众建立双向沟通的关系,从而使社会公众产生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的一个战略性活动和职能”。视觉识别在20世纪后期发展迅猛,尤其在国外企业方面,就像在街上走进一间街边的肯得基快餐店,你也永远不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肯得基、会不会走错了。因为肯得基的视觉识别个性鲜明、深入人心,让你可以从密密麻麻的店铺里,一眼就可以发现它的存在。而在城区规划的过程中,同理,人们的记忆总会对规划良好、鲜明独特的城区景观有着更深的好感,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记忆在脑海里。

3 影响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因素

3.1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历程的积累和体现,历史遗迹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凝固和浓缩了人类各个时期的文明,以物质形态展示了城市演变的轨迹,融合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2]。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大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大多可追溯到上千年,由此而沉积的历史文化,颇为丰富,且又富有极大的差异性。

3.2 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因其地域经济与民族历史文化构成的原因,形成自成一体的文化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这种民俗文化特征在民间至今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从城区规划的角度来看,民俗文化的植入往往是当地规划者最为缺少的,因为在我国的城区规划上,规划者往往直接国外挑取优秀城区规划设计的案例,以此形成长期照搬照套的陋习。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用最快的速度改变了一个城市的城区规划,且具有一定水平的审美效果。但却缺失一种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同有了躯体,但没有灵魂,这是极不科学的,理应被否定。

4 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的具体表现

4.1 公共服务系统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应该说在整座城市的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当中,公共服务系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譬如公路的指示牌、公园的长条坐椅、街道边自行车存放的条框等等。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设施,所需要的视觉设计却又不那么简单,除了实用之外,还须避免呆板、普通、单一的形式,力求创新,要注意所在城市的公共服务系统风格的统一,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便于管理之余,也较为美观。

4.2 城区园林景观

除了公共服务系统,城市里还存在的大型景观就只有城区园林,具体表现为城市里普遍存在的公园,特别是在当前全民健康的号召下,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每天到公园里散步、跑步的人,逐渐增多。因此在对城区园林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公园给人带来的愉悦性和舒心性,讲究精巧,切勿大刀阔斧。而就广州的城区园林景观而论,格调分明,错落有致,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城区园林规划典范。

4.3 色彩布局

色彩布局在城区景观规划与地域视觉识别设计里是一个新命题,因为此项设计不仅在国内城市少见,在国外城市的视觉设计也为数不多,主要是运用光、色、声系统营造出一个令人舒心的环境,尤其在对人的情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色彩布局,能够极大提高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同时,还加强人与环境的联系。

5 结语

我国城市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大多数城市拥有一定的历史,因而与国外的空白城市规划不同,我国在对城区进行规划之时,多数考虑的是局部的改良,而非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这就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沉积;(2)努力挖掘所拥有的地域性特点;(3)创新设计,追求人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民俗文化展示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 佛堂古镇文化 传承 发展

佛堂,是浙江省义乌市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小镇,“千年古镇,百年商埠”,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佛堂古镇浓郁的文化气息,它的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都是江南古镇文化的代表。新时期,合理继承古镇文化,发展并创新古镇文化是目前古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佛堂古镇文化的内涵

(一)古建筑文化

“佛堂是一个完整的古民居古镇,又是一个雕刻艺术的博物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先生对佛堂古镇的评价。大批古民居都是明末、清朝与民国初期的建筑,百余幢古建筑以其精湛的石雕、砖雕、木雕和精美的壁画,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建筑“建筑、绘画、雕刻”三位一体的特点。

(二)宗教文化

“佛堂”得名,缘于中国大乘佛教创始人傅大士和印度高僧达摩祖师。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天竺高僧达摩云游东方传教,恰遇义乌江洪水泛滥,只见傅大士一人在身单力薄地解救四处逃难的百姓,遂投磬相助,磬入水面化为渡船普渡众生,百姓为纪念达摩救世之恩,便于投磬处建“渡磬寺”供奉佛祖,寺中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和“佛堂市兴永千秋”等,都是佛堂来由的明证。

(三)商业文化

市镇的崛起是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的结果,佛堂古镇的商业文化成绩显著。据佛堂镇王蒲潭《凤林王氏宗谱》内记载:佛堂浮桥,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说明距今250多年,佛堂已成为“旁据水道、四方辐辏、吸贾牵车,江上桅杆林立、船筏泊岸如蚁”的商埠。解放前,佛堂镇经营的茶馆酒肆、钱庄当店、田料百货的殷户商贾多达400余家,棉布店、布厂、袜厂、专卖或兼卖的田料店、山南货店、中药店、火腿行10家,油坊、肉店、铜铁五金店、金银首饰店、钱庄、茶馆、酒馆等一应俱全,其他还有造船厂与教会、耶稣堂等。义乌的第一盏电灯在佛堂亮起,第一个动力碾米加工厂在佛堂首办,全县最大的水上运输业联合会在佛堂成立。“店前搭棚子,棚下摆摊子,摊前放篮子,篮前跑车子”,就是当时佛堂经济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

二、佛堂古镇文化的传承

佛堂作为极具江南特色的古镇之一,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最能够集中体现义乌文化的一个地方,把佛堂的文化积淀充分挖掘和展示出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在新时期对佛堂古镇进行大规模的保护和开发,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特征,并对古镇的历史、建筑、民俗等文化进行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一)明确古镇发展定位

早在2001年,佛堂就开始重视古镇的保护开发和文化挖掘,编制了《佛堂历史文化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年,上海同济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编制的《佛堂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整治规划说明书》中就提出,古镇的规划关键是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保持古镇风貌、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等各方面的原汁原味。佛堂古镇的开发已确定为古镇文化、佛教文化和古民居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定位,因此在古镇发展定位已经明确的条件下,依照定位的思路,对古镇的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务必做到在保护好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再对古镇进行合理的开发。

(二)加强古建筑保护

佛堂古镇历经千年积淀,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但是由于时展变迁,保护不力,古建筑的存量锐减,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对现有的古建筑进行抢救与保护,做到“保护开发保为先”。

首先,对老街、新华剧院、“植槐堂”、“义和里”、“日顺里”、“懋德堂”、“长新里”等现有的古建筑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维修,加强防火、防虫、防腐等技术处理,将周边不利于保护的住房、办公、工厂等予以搬迁。而对于已遭破坏,但史料记载确切、对古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物予以恢复,比如“万善浮桥”、“盐埠头码头”,并将其作为追寻古镇历史的新景观加以完善,以再现“清风商埠图”的画面。

其次,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吴棋记”大院为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吴棋记”大院后门有一块匾额,上书“与德为邻”四个大字,是义乌大书法家傅典虞的墨迹。“吴棋记”店老板吴茂棋,是佛堂镇上有名的儒商,“与德为邻”可以看作是屋主人立身处世的人生信条。他不但能巧用智慧捕捉商机,赚到大钱,而且能够大方地去办公益事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开明人士。1941年,正当吴茂棋建造“吴棋记”十八间大院临近结顶完工的时候,日军侵华,义乌沦陷。1942年春,吴茂棋毅然同意佛堂商会在他新建十八间大院的三层楼上,“引火烧身”地安装了一个“手摇警报台”,老百姓听到警报声,即可向外逃避敌机的轰炸,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佛堂的商人在经商过程中能做到以德为先,这是因为在佛堂经商的人,很大一部分是从徽州过来的,这批徽商大多有一定的文化,他们把经商之道带到佛堂的同时,也把儒家的仁义思想融入到了日常的生活、商业活动中。佛堂商业文化的繁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佛堂的商人有着极为人性化的经商之道。

(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在佛堂古镇的历史中,民俗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是发展古镇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保持古镇生命与活力的一个主要途径。

1.老街民俗商店游

老街的民俗商店是佛堂民俗文化的最直接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传统的礼节也越来越讲究了,尤其是红白喜事,所用物品比如八卦、皮箱、布鞋、彩粉、铜火小⑼汤罐、凉篮,许多已经濒临消失的民间物什在这里都能找到。还有一些传统的行业,比如铅皮匠、竹木器店、渔具店、包子铺、中药店、灯笼店、腰带铺、算命,含有吉兆意思的三元、文光文具店,供销社时代遗留下来的五金百货店等,也都依然焕发着生命光彩。因此老街随处可见的民俗用品商店,是民俗文化旅游的一个主要表达场所。

2.宗教文化游

佛堂镇内有影响的寺庙有7座,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双林寺。双林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千多年来,双林寺屡毁屡建,在上世纪50年代曾被彻底拆毁。鉴于双林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1994年6月,义乌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双林寺,并开发为风景旅游区。

双林始祖傅大士(公元497―569年),姓傅名翕,字立风,号善慧,义乌稽亭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尊宿。他开了中国禅宗原始宗风,将修学和社会参与二者统一起来,其心性论成为后世禅学的核心和源头,被尊为中国维摩禅始祖、佛学中国化的先驱,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声名远播海内外。他提倡的儒释道三家和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与当今提倡和谐文化的潮流是不谋而合的。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把双林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要将双林文化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开发。比如可以把双林寺与义乌十大民俗之一的海云寺十会联系一起。

海云寺,位于佛堂镇北五里路的前流山上,是傅大士除双林寺外的第二道场。据《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记载,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洋川贾氏五世孙贾昙颖,辞官归里。在傅翕的影响下,信起了佛教。为助傅翕弘扬佛法,捐出私产赐土地一处,供傅翕建造双林寺。从此,贾氏宗族就和傅大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月十八是贾昙颖的生日,贾氏宗族为纪念贾昙颖与傅大士的这段佛缘佳话,每年都要在这天举行一次由义乌贾氏各自然村轮流大年的大庙会。当天贾氏村民到自己村子祠堂里祭祖后,再到海云寺拜佛,轮到大年的“值甲”(当年承办)村子,还要抬着一座雕得十分精致的傅大士佛龛,在数十台“抬贾巧”与龙虎旗、蜈蚣旗、清道旗、数十把火药铳、成双成对的大铜锣有节奏的齐鸣下,抬着百斤重的大蜡烛,到海云寺主持这场一年一度的大庙会。

“十会”的大士佛原是到双林寺接来,再随同大蜡烛一起送回双林寺去的。海云寺只不过是仪式结束后,“值甲”的村子把香亭的宝盖、掌扇、黄凉伞、响钗、旌旗等一些代表宗族的公物送到戏台前,受过“八仙”之后,移交给“接甲”(下一年承办)的村子时的交接场所。后来由于双林寺日趋衰败,又没有戏台不能演戏,尤其是双林寺属贾、朱、王三个姓氏共有,而海云寺则是贾氏独姓所有,因此贾氏村民就改为在海云寺举行仪式了,这才有了真正的海云寺“十会”。双林宗教文化的联合开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双林寺的知名度,而且有利于增加佛堂古镇民俗文化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根植于水环境的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重大矛盾和难题。佛堂古镇的历史悠远,拥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因此在对佛堂古镇的开发过程中,要做到在尽量不破坏原有历史文物古迹的基础上,探寻它们的文化内涵,确保对这些历史文化的完整、合理传承,使其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高梧.四川古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吴海燕.义乌市佛堂历史古镇旅游开发规划研究.规划师,2005,(8).

[3]贾沧斌.佛堂古镇.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7).

民俗文化展示设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传统里弄文化;保护;传承

里弄文化是传统城市文化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它是对于传统城市文化的折射与诠释,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惜文化资源。一旦失去了这一宝贵的城市文化,我们的城市很有可能会出现文化断层,其历史遗留文化也就不再完整。同时对于我国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对于历史文化的简单复原状态,而应对里弄文化的文化精髓进行深刻的解读,并结合当地现代建筑文化,对其加以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里弄文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以发展与延续。

1传统里弄文化的特点

1.1传统里弄文化的构造特点

传统的里弄街区是按照城巷空间格局进行分布的基本单元,从古代的“里”和“坊”到现代化城市中的“街区”,无论从组成机理还是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传统里弄街区都保持了良好的街区组织结构与模式,因此它已经渗入到了传统城市文化的精髓。

传统步行街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摆脱车辆的干扰,维持原有街区亲人的空间尺度,打造一个属于行人的空间。弄堂尽处便是台门院落,雕刻精美的台门砖雕,步入其中,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便又是另一番境遇。

1.2传统里弄文化中的民俗文化

如果说建筑是传统里弄文化的外壳,那么人们长期生活所积累下来的民俗风情便是里弄文化中的灵魂。这些传统的里弄建筑形式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还是人们生活情趣、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的折射,这其中还包括岁节礼仪、宗教礼仪等,这同时也是传统里弄文化充满了民族风土情趣的主要原因。这些里弄建筑看上去并不是多么的靓丽,建筑风格也并不时髦,但它却承载了我国传统的地地道道的城市文化。就经典古城苏州而言,旧时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习俗,泡澡堂、孵茶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然而这些传统民俗已经随着岁月的变迁而渐渐消失,仅有少数里弄街区的老人还保持着这种传统的生活习俗[1]。然而对于里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仅针对于结构建筑本身,还应对里弄文化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进行相应的传承、保护和发扬。

2对于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

在欧洲,“保护”一词实质上是一种形式多样的发展形式,在我们表面上所理解的基础上,它还包括复原、增建与改建等内容,并非简单、刻意地去将传统的建筑形式进行仿造复原,它更注重于对于传统文化的修复与保护。

2.1保护传统里弄文化的重要性

里弄对于地方城市来说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明显地段性质的历史建筑,除少数属于特殊的文物建筑之外,绝大部分是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一般性历史建筑。里弄建筑以聚合的存在方式在城市中形成了规模庞大并富含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角度分析,对于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有助于加强人们以里弄为载体所呈现出的历史文化与风貌特色的了解,从而对这种传统的民俗与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

2.2保护传统里弄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对于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对显性里弄建筑文化,如建筑艺术、风格和形态的的保护,一种是对所蕴含的隐性民俗文化,即依附于里弄建筑形式所产生的民俗关系、历史传统和价值取向等的保护,是里弄文化历史生活的真实映照与反应,因此,要想对传统里弄文化进行保护、发扬与传承,就必须充分重视起这两种文化结构,并将这两种结构形式放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不能仅仅对历史现状进行简单修复而使之复原,同时也应包含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内容。在开展具体的里弄文化保护工作过程中,应对保护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居民居住生活改善、成本代价等问题进行及时的妥善处理与解决,并采取合理的经济与政治措施来对传统里弄文化中的历史文脉与城市风貌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扬,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于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保护。

3现代化里弄设计所应遵循的原则

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得知通过的“保护——更新——再生”的设计原则,可以在对传统里弄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化元素而使之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形式,又不失现代化文化色彩。以下以具体案例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遵循以上设计原则。

3.1保护:保持历史原样,以求真实反映历史遗存

对于街区格局和风貌保留相对完好的历史建筑,主要进行恢复性保护,提取其街

从古村镇旅游市场来进行分析,或强调建筑布局巧妙(诸葛八卦村),或突出水乡风貌(同里),或彰显地域风情(丽江)等。

4.2设计特色

4.2.1彰显水乡文化

水乡以水街、水路为“命脉”,房屋也以临水面为最动人,枕水人家,家家有石级码头同舟、取水、洗涤、石级有驳岸式及条石悬挑而出的两种,悬挑者经济空透,实用而添光影之趣。

水是水乡古镇环境的灵魂和母体,闲林地区水网密集。水乡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发展。不仅仅是水乡古镇中的古镇区拥有丰富的水网,在古镇区之外水网的密布也是同样存在的。水是闲林地区水乡古镇典型的构成要素,是水乡古镇传统特色的表现要素。水乡古镇中的水网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无序的污染排放、居民生活的就地排污,严重地污染了水乡古镇中的水体质量。

桥是水乡的一个街景,桥下舟楫相摩,桥上红伞绿衫黄袍紫衣,添光水色辉映,拱洞连影成圆,透出一片空明,桥的样式又是千种万股,各具风姿,无不因地、因材而巧成,令人赏心悦目而忘其路遥。

江南水乡城镇是在江南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而其“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4.2.2突出里弄文化

传统居住街区是构成城镇街巷空间格局的基本单元,从古代的“里”和“坊”

到现代的“街区”,无不是组成城镇肌理的细胞,同时也是城镇生活的基本单元。传统街区空间的连结主要包括保护原有街区组织结构和组合模式,建立传统的步行街区。

传统步行街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摆脱车辆的干扰,维持原有街区亲人的空间尺度;打造一个属于行人的空间。

弄堂尽处便是台门院落,雕刻精美的台门砖雕,步入其中,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便又是另一番境遇。

4.2.3营造百姓人家

闲林老街见证了闲林埠四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无数个生活场景在这里停留,“万户周遭建,千艘日夜通”,的繁荣景象。在这样的一个历史环境中,我们提起其中的几个历史片段,刻录在老街的各个活动空间,形成各种景观节点。

老街两边的百姓人家,每时每刻展示着鲜活的城市记忆。

骑楼、

结语

传统里弄建筑文化的内涵已不仅仅是其建筑形式与风格的体现,而更倾向于对于历史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里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的反思才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在对里弄文化进行保护创新时,不能仅仅满足建筑表面形式的仿古,应将里弄文化所蕴含的生活情趣以及生活习俗的文化精髓,加以必要的传承与弘扬。同时还应确保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完整性,既要实现各个历史时期里弄建筑形式的共存,又要加强里弄文化氛围中社会结构与习俗文化的真实写照,从而真正实现对于传统里弄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罗跃华,任怀晟,王晖.苏州传统里弄的文化解读与传承[J].文教资料,2009.

[2] 陈璐媛,侯晓波.杭州里弄的历史与文化[J].科学24小时,2009.

民俗文化展示设计案例范文6

关键词:北方萨满图腾;图形动画;美学形式

1 图腾文化与图形动画的关联

当今,随着新媒体发展步伐的加快,图形动画以传播速度快、制作流程短、视觉表现力强等特点成为动画发展的一股新生思潮。图形动画融合平面构成、数字波普、混搭艺术、剪纸动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多艺术的风格的特点。然而,图形动画的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因此须从文化源头上寻找创新着力点。图腾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图腾关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图腾中演变出来的图腾艺术形式、图腾信仰、图腾神话等。从图腾文化的中审视图形动画,加深对图形动画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以期从中获得创新元素,从而推动图形动画的美学形式的发展。

2 萨满图腾与图形动画的融合创作

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内聚力和向心力。在图腾文化中,核心元素就是图腾的观念。萨满图腾作为东北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在东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潮中,迫切需要从图腾文化中吸取营养,尤其在图形动画的审美和文化特征方面更需要文化内涵的解读,同时,迫切需要反观北方萨满图腾的真谛与内涵。

图形动画在动画片的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它以言简意赅的造型和强大的叙事功能给观众带来深刻视觉形象的影响。与北方萨满图腾比较而言,图形动画的创作可以借鉴诸多元素,如北方萨满岩画包含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等,充盈着一种原始的古朴、自然、粗犷。再如长白山天神的面具和朱果图腾柱。二者具有较强的东北民俗文化的具象和抽象符号的特点。在长白山天神的面具中,既能看到长白山天色天神的威严又能看到萨满的文化,营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方面从表象上看,山神的额头上有一座白色的山,脸颊两边有水的造型,用蓝色和白色环绕交相呼应;另一方面从文化层面上看,萨满文化的影响使人们相信人有三魂,即生魂、游魂和生转魂。部族的战士不会死,他们只是离开了躯体,灵魂依然游荡在大森林中,受到长白山天神的保护。这样万物有灵的哲学精神哲学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法则。将萨满图腾元素注入动画艺术中,这既可以宣扬中国民族文化,又能够增强图形动画的文化意蕴,在图形动画中,不仅仅是表象创作的丰富,同时充满了浓郁的东北文化内涵。

3 北方萨满图腾与图形动画的美学形式

3.1 线条形式的多变性

在图形动画短片中,常常出现几何学中的线、线的疏密、不同形状的面、线面垂直线移动、线面横向移动轨迹等产生不同图形的错觉变化,配合光影、分层、颜色、镜头剪辑等方法产生空间关系,创造出立体纵深的效果。如1984年图形动画《悍牛与牧童》中的整体美术风格汲取了北方萨满图腾的简朴与概括。动画中人物造型形象简化、表现出人物粗壮的结实的线条。整体造型散发着朴素、淳厚和原始之美。故事描绘的是众多壮汉企图制服一头彪悍的野牛,最后,一小牧童手持嫩草,轻而易举的驯服了悍牛,牧童骑着牛远去,一切归于自然。片中的线条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水融。

现今,图形动画更加侧重于视觉冲击力强,简洁明了,能够使人们在短时间内产生兴趣,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内涵设计。在图形动画的创作中,包含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即现实形态和意象形态。当今,图形动画的艺术性有待提高,观众更加青睐于传统文化与图形动画融合的作品。北方萨满图腾的艺术特色给图形动画创作提供更多的宝贵资源。随着图形动画的发展,图形动画更加凸显出独特的表达魅力。

3.2 形式创作与文化的交搭

在创作图形动画中,视觉元素包含形象的大小、形状、色彩、肌理、方向等,不同形式创作风格交搭,各种材料的肌理结构不同,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对图形动画风格设定和视觉感受起到催化作用。图形动画区别于其他动画形式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抽象性。一部动画片内涵就是靠艺术性的表达来展现的。简单地说:就是用抽象化的符号、其他表现形式等来展现。如国内的“张小盒”是由网络漫画转型成动画是我国图形动画的特色之一,该形象的创作初衷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大大小小都是盒子,用盒子隐喻每一个人梦想,成为文化的代表符号,这样创作更加贴近现实,成为较成功的案例。

3.3 色彩的应用独具特色

萨满图腾中主要由红色、黄色、蓝色三色组成,分别代表火、土地与天空,具有民间美术的特征,将传统的文化内涵融入色彩的应用,不仅能传达出深厚的民族内涵同时也丰富动画图形的色彩设计。如动画片《慈禧坐火车》与图形设计息息相关,其色彩设计主要采用红黄蓝三色,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民俗特色,同时也感受到东北民俗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色彩之中,通过朴实、本质的色彩表现。

4 北方萨满图腾对图形动画的艺术价值

艺术都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北方萨满图腾为图形动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萨满图腾中的每一个图腾的背后都有神话和传说故事,都蕴含了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心理。北方萨满图腾对图形动画的艺术价值在于为观众搭建了一个新的世界,满足了观众对于视觉形象的诉求和文化底蕴的二度创作。

图形动画的重要标签就是美学形式丰富且内涵丰富,而北方萨满图腾抽象符号化象征含义极强,其观念与艺术为动画提供更多的文化精髓。萨满图腾历史悠久,传承出北方民俗的信仰与观念,通过物象展示出东北民俗的魅力。而它特有的审美特征成为一座宝库,能够为动画艺术提供充足的文化支撑。图形动画发展滞后的原因就在于“只注重图形表面的形式,没有深入挖掘每个图形的内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动画大国美国尚且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寻找创新灵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重视本民族文化,挖掘其中蕴藏的价值,并吸收西方文化有益的东西,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王旭晓.美学原理[M].东方出版中心,2012.

[2] 陆红阳.图形设计色彩[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3] 胡佳.艺术设计造型与美学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