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外贸企业 信用风险管理 问题及对策

一、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外贸企业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各个机构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额度的确定到款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及时回收。信用风险的目的就是控制信用风险,扩大销售,发展优良客户,减少坏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二、加强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外贸企业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出口商品的竞争手段业呈现出多样化,从质量、价格、交货期直至支付方式和条件等等。其中,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和富有弹性的支付条件已经成为增强出口竞争能力的一个主流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信用证支付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非信用证支付方式正快速地发展起来。当前许多外经贸企业为了扩大商品出口额,占领国外市场,不免要采用优惠的信用条件来吸引客户,所以信用风险在外贸企业中是无法避免的,信用销售在促进扩大销售的同时,也为外贸企业带来客户拖欠货款的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与化解出口信用风险,摆脱传统的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局限,成为外贸出口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多数外贸企业普遍信用风险意识淡薄,尚未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和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如为追求营业额,对信用政策缺乏纵深研究和横向比较,随意展延信用期限,加大现金折扣力度,对客户资信状况缺乏了解和评估,销售后也未及时跟踪;未建立应收账款收款监督机制等。我国外贸企业目前在信用管理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企业对交易对象缺少足够的信息和资信调查;对交易额度缺少规范化、科学化的审批管理;对形成的应收账款缺少有效的监控。

2、信用风险控制与业务拓展发生矛盾

外贸企业普遍缺乏信用风险意识,强调业务规模的扩大,忽视信用风险控制。经营过程中,信用风险控制与业务扩展发生矛盾,往往是信用风险控制给业务扩展让步,以资金推动业务的快速发展,以牺牲信用风险控制为代价,追求“重规模、轻效益”,“重利润、轻质量”,由此必将产生大量的应收款项,在牺牲信用风险控制下,形成大量的呆、坏账及库存积压。

3、缺乏科学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对海外进口商的资信进行调查,是防范出口信用风险的首要步骤。我国外贸企业对进口商的资信调视不够。外贸公司的客户按照交易频率分为二类:新客户和老客户。对于新开拓的国、内外客户,不少外贸公司为在激烈竞争市场中求得生存,在没有系统的评估其资信情况下就与其做贸易或者做成几笔小生意后就“麻痹大意”,对新客户的资信力就缺乏戒备心,大量出货,最终形成大量坏账、呆账,使企业陷于被动的局面。对于老客户,一直用老眼光看待,没有及时更新他们的资信情况,盲目的相信这些公司的资信没有任何问题。

四、解决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对策

1、变以规模为导向为以信用风险控制为导向

外贸企业的管理首先要树立信用风险意识,把信用风险的规避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点来抓,并警示、教育员工,使各部门互相合作、齐抓共管。外贸企业原有“重规模,少信用风险控制”的经营理念,使外贸企业业务规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呆、坏账,导致许多外贸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有的甚至走向破产。因此,外贸企业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经营模式,建以收益质量为中心的信用风险控制的经营理念,减少或停止与信用风险大的客户业务关系,实现从经营理念上控制信用风险。

2、加强对客户的资信管理,提高信用分析能力

客户资信管理主要是搜集储存客户信息。对客户信息的管理是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应通过专业咨询机构对海外客户进行全面、认真、仔细地调查,及时掌握和了解其经营隋况、资信及偿付能力,为扩大出口、安全收汇打下良好的基础。客户信用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定。

3、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销售和管理决策严重失控的局面,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以新增设的信用管理部门,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对每笔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并以此对应收账款发生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加强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

4、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责任考核制度

为使业务人员树立起资金效益观念,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必须改变过去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出口创汇和利润指标作为业务人员业绩考核主要办法,应实施以收付实现制的利润指标作为业务人员业绩考核办法,同时结合应收账款周转率、资金利用率对业务员业绩进行综合考核,将企业的信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冯健敏《加强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国际商务财会2007

[2]孙康、唐琪《浅议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对外经济财会2006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范文2

论文摘要:通过对建筑市场失信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失信行为的原因进行剖析,指出了国家在建筑市场领域建立并进行信用体系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以推动和加快信用建设步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交易行为的形式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但无论市场交易行为的形式多么复杂,形象和种类多么繁琐,它都必须遵守一项基本原则,即信用原则,否则,市场交易行为就都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我国建筑市场涉及面广,交易额大,可变因素多,但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使得建筑市场信用关系严重扭曲,导致信用缺失行为屡屡发生。而信用缺失行为的主体往往就是建筑市场的主体,并且可能发生在工程建设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中,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经济损失。

1失信行为原因剖析

1)思想观念层次的原因。信用观念淡薄,社会信用基础脆弱是建设领域中信用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缺乏是历史和体制造成的转轨时期的一种伴生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逐步成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的建设明显滞后于改革的进程,信用意识,信用观念没有根本形成,由此出现信用约束的真空,致使信用问题突显出来。2)机制层次的原因。建设领域信用危机有着深刻的机制上的原因。市场交易行为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经济活动,实质是市场主体基于其利益需要而实施的客观行为。但是,在市场交易行为掩盖下的这种利益关系却缺乏一种能够从利益上来制约的利益机制,失信者得到利益远比其守信划算很多,不讲信用得到的收益超过了付出的代价(法律惩罚和道德谴责),益驱动造成了信用环境恶化。3)法制建设层次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上的,需要法律和制度做保障。我国在加强法制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法律还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4)社会环境层次的原因。建设领域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我国没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信用监控机构和传播媒体来对每一经济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有效传播,企业信用透明度低。一个经济主体不讲信用的行为不能通过信息传播而受到惩罚,一个守信的经济主体也不能通过信息传播而得到好处。违约失信与遵约守信在市场经济中均失去了压力和动力。5)信用行为各主体层次的原因。国内建筑企业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但是没有采取相关举措,把企业信用管理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信用管理的职能相对薄弱。其次,企业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对客户的信用资料的系统管理。许多施工企业领导者有一种错觉,即在当今经济条件下能够接到工程就不错了,根本无法了解客户的信用程度,更不能对客户进行信用监控,造成信用风险急剧上升。

2建筑市场失信行为带来的后果

建筑市场的信用缺失和失信行为,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全社会资源利用率低下,导致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加剧了建筑市场秩序的混乱、增大了行业风险、加重了社会矛盾和引发了社会问题、工程质量问题严重、腐败问题的滋生、增大的建筑交易成本……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几年来,建筑市场拖欠工程款的数额一年比一年大。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加大,工程款的拖欠现象,拖欠数额越来越大,2001年年底,有24859家建筑施工企业被拖欠,占全部建筑施工企业的54.2%;拖欠款影响深度大于50%的企业3850家,占总数的8.4%。

3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初探

针对我国建筑市场的现状,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与改革,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解放军总后营房部工程管理局加快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使这成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举措,也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5日

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与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因此引发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本文从我国的现实需要出发,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成因及其管理对策进行分析,并期望这些分析能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现状及问题

(一)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现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更为明显,这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第二,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压力,资金不足已经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与壮大的瓶颈,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则严重恶化了这一矛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并不是由某一个或某几个单一的因素导致的,而是由内外部综合因素引发的。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困境除了上述原因外,也与其自身的经营水平不高息息相关。中小企业自身的粗放型经营、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制度不完善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商业信用风险预防与控制制度,因为企业内部对信用风险控制不足而引起了企业的信用危机,导致最后融资无门等一系列问题。

(二)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经营实力较弱以及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成本较高,我国中小企业目前还无法真正做到有效的风险控制,不仅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而且其指导能力以及采用的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技术也无法与现代技术水平接轨。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种:

1、简单地采用交易量作为业绩标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忽视对新老客户的信用管理。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成立初期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片面地以产量和销量作为企业业绩的考核标准,而不是采用净利润率等财务指标,并结合非财务指标来客观地衡量企业的发展状况,这就使得企业销售人员盲目地追求订单,这样的信用管理理念使得本来就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容易发生大量的坏账损失。

2、仅依据交易方的规模来判断其信用。我国中小企业因为缺乏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所以在交易过程中无法对交易方的信用进行评价,而往往只是简单地依据对方企业的经营规模来判定这个企业的信用,从而给予相应的赊销额。而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即便是大企业,只要其经营不慎,也是会很快出现危机。中小企业对客户财务状况缺乏应有的调查与跟踪,盲目的赊销会使企业因信用风险而深陷泥潭。

3、对信用风险防范过度,只接受现金或信用证交易。这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反面结果,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在遭受坏账损失之后,开始过度地排斥赊销,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当今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信用经济,中小企业只接受现金交易这严重有悖于其身处的经济环境规则,这必将使中小企业丧失一些来之不易的商机,从而影响企业交易的进行和未来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1、企业信用的法律约束和保障机制乏力。就法律体系而言,我国的立法不能有效保障债权人利益,欠缺专门针对授信人失信的处罚条例。在我国更为严重的是,不仅对债务人的失信行为缺乏法律规范,一些法院作为法律的执行者不能秉公办事,这些执行者只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受当地权威部门的影响不对失信企业做出应有的处罚,抹灭了法律的公正性。而在我国当前的司法体制下,债权人即便能够通过诉讼手段获得胜诉,但后续的判决执行也难以保障债权人能真正收回账款,高额的诉讼费用也是阻碍债权人通过法律手段取得债款的因素之一。

2、政府干预中小企业信贷。虽然我国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专门设立了融资担保机构,但是这个机构却带有行政部门性质,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领导与管理,这使得监管会形同虚设,不仅缺乏独立性,其开设的意义也受到怀疑。因此,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专门设立担保机构;另一方面担保机构受当地政府干预,无法独立发挥其效能,资金都被政府支配,用于为地方建设或重大投资项目等提供资金担保,而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3、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信贷配给”模式。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中小企业群体信用度不高的形象,使得中小企业和银行若想实现共赢和收益最大化,就必须进行长期合作并无限次地重复博弈。由于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在这种情形下,金融机构遵照信用风险控制原则,不再选择以利率的高低为标准来发放贷款,而是实行“信贷配给”模式。“信贷配给”模式是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失信行为的一种消极措施,目的是为规避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带来的高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二)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1、产权保障与信用制度缺失。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不清晰问题一直就比较突出,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企业内部产权的不清晰容易引起责任的推卸,所有者和经营者只从自身的短期利益出发,而中小企业又缺乏对信用风险发生损失的问责制,那么企业就会缺乏建立良好信用形象的动力。信用管理制度是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却缺乏这层保障,制度的漏洞就反向地增强了经营者在决策中的主观性,又因为企业产权的不清晰,二者的叠加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2、中小企业信用基础差。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信用风险的认识不够透彻,只看到进行信用风险控制带来的成本,却低估了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而且即便其意识到信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却碍于其自身能力的限制而无计可施。除此之外,我国各级专管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引导措施也不到位,未能真实有效地帮助和引导中小企业规避信用风险,因此就形成了从政府到企业都对信用风险不重视的现象。

3、企业对客户信息掌握不全。中小企业的利润与成本都较低,而设立专门的资信管理部门需要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结果是企业无法集中并整合自身的财务和营业信息,信息丢失现象严重,企业也因此无法对客户有效地进行信用评价和信用风险控制。由于企业缺乏信息管理制度,部门之间各自保留自己的信息资料,一旦发生部门人员的变动,接受新工作的人员往往很难掌握客户的信息资料,这也直接加剧了企业的信用风险。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上文所述中小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状况,系统地介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相关对策。

(一)设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专职机构。鉴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对于一些低成本、低收益的中小企业,在企业内部单独设立一个信用部门是不具可行性的,但它们可以转而选择在财务部增设风险管理岗,并对此岗对外招聘具有信用风险专业管理能力的人员。除此之外,如果企业选择借助征信公司等中介机构来管理信用风险,那也应在企业内部分派专门人员来协商与外包服务的相关业务事宜。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能在信用风险管理外包服务中充分保障企业的利益。因此,不管是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岗位,还是采取外包服务,目的都是为保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成本最低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效能。

(二)吸收并实践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都不健全,财务部门行使出纳功能,只进行简单地记账,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重视不够,并且缺乏一套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应收账款委托专业资信机构进行监控的管理技术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技术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管理应收账款而采取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技术的代表。

(三)完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在我国,信用管理体制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对于信用风险抵御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企业,国家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无疑解决了其信用风险管理困境,为其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惩罚机制的构建是核心内容。惩罚机制的构建既要体现法律的强制性,给不法或不守信的企业予以威慑,打击交易欺诈和机会主义行为,又要体现体系的激励性,鼓励企业应遵守信用,合法经营。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要在加强其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同时提供法律援助保障,从而在整体上分析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成因及管理对策,改善我国信用交易的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卢超,钟望舒.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方法探索[J].金融论坛,2009.9.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范文4

一、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的内涵及中外对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关系的认知

首先,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或有利的影?。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代表了风险,可能阻碍企业的价值创造;有利影响的事件可以抵消不利影响或为企业带来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对上述风险和机会的管理,它是企业从战略制定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待风险的一系列信念和态度,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内控制度一般分为两种模式:一是金融企业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金融资产的安全完整,协调经济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二是公司企业为使公司的经营风险为零风险,而在公司企业内部对各部门流程/程序运作进行设定控制点作业,作好流程/程序的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

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在国外有三种主要观点:美国COSO委员会的观点是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加拿大COSO委员会的观点是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其他方的观点是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本质一样。

大量的实践证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而风险管理离开了内部控制作为手段支撑也将流于形式。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内控制度进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一)企业风险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在风险管理视角下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是一种新的理论概念,较多企业往往不能充分了解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含义,认识不到内控制度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这就难免会令企业管理者忽略公司的风险,不会主动收集关于风险防御或降低的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

(二)控制环境失效、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进行内部控制的前提是必须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然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缺乏活力,各部门之间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一些部门为了业绩推卸责任,使得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失效。

不仅如此,现阶段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尚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利于企业从内部进行风险预测。这就可能造成某些高新技术企业一味追求高利益,而冒险激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甚至造成企业破产倒闭。

(三)内控执行力不够

某些高新技术企业也具备一定的风险管控意识,也制定了企业的内控制度,但是执行只是流于形式和走过场。而且,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不能保证内控制度有效的执行,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四)内部审计与监督有待加强

在企业既定发展目标已经有效实现的基础上,应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监督,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但是仍然存在某些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全面了解,致使内部审计与监督无法实现其作用情况。

三、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实施与应用内控制度来进行风险管理

(一)以风险控制为主线,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

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良好的控制环境必不可少。营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首先要重视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其风险防控意识,尽可能全员做到居安思危防,防患于未然;还要优化公司治理,设置完善的组织架构,既避免权利重叠、一人独大,又避免出现权力真空,保证企业经营各环节权力、责任相互对等,在风险出现以后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和选拔时,应该严格把关;最后,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提高员工的满意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审计。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聘请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对内控设计的有效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内控评审不仅有助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体系,还可以关注到由于市场变化、国家政策变化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外部风险。

(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确定内部控制目标

由于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所以有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控制机制,这就需要企业全员参与,共同面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首先,要设立专门对风险管理做出应对策略的内部控制小组,具体应该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监督人员等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人员,由内控小组依照本企业的特点建立适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层则应该制定企业内部控制最终目标,责成内控小组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案。

(三)认真执行内部控制目标计划,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评估体系

在确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之后,企业就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而不是“纸上谈兵”。同时,企业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来评估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市场资金走向、客户意愿、原材料价格等已经出现或者未出现的问题对企业此阶段计划的影响,并且将相关信息详细记录、分类、归纳,为企业以后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每个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水平,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期分析,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四)实现企业有效的内外信息沟通

处理好企业内外信息沟通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实现各部门有效的信息交流,应对企业内外部风险的重要措施。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条不紊地运行,真正起到风险防范作用,对内企业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明确员工的责任,增强其凝聚力;对外企业要建立良好的外部沟通渠道,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可以构建专属的信息平台,提升信息交流与传递效率,时刻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五)构建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做到考核与奖惩相统一

为了更好的实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企业要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完善、整合自己的业务流程,形成新的业务管理制度,以更有效的应对风险。这就要求,业务管理部门要全面梳理经营业务流程,加大监督力度,对各项业务做出风险预测及评估,并按照新的业务管制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严格的业务考评,根据考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逐步建立起“激励+约束”的运行机制,在面临风险时,各部门才能够主动有效的想办法解决风险所带来的损害。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赊销 风险管理 “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87-03

一、当前赊销手段在我国推行的现状

随着商业信用的广泛推行,赊销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一方面,赊销有利于中小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减少存货、维护持久的客户关系,也能够有效刺激购买力,提高卖方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赊销是无担保的信用,买方一旦违约必然会导致企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形成坏账,进而产生很大的赊销成本和相应的财务风险。其安全性和精确性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用资源及损益情况。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现阶段,我国整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体系基础薄弱,社会征信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这无形中增大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据我国有关部门公布的信息,我国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产不低,不少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竟达50%以上,远高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20%的水平。而且我国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率、平均拖欠率、赊销比例较高。我国企业平均赊销比例20%,而企业的坏账率平均达5%以上。再加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严重的威胁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平衡赊销的收益和风险,如何为防范赊销风险建章建制,进而提高中小企业控制赊销风险的能力,目前已经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

二、赊销风险管理的意义

第一,利于强化企业管理者对赊销风险的意识。现代先进的中小企业实践表明,赊销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通过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建立企业完整的赊销风险管理系统,能够让中小型企业就此摆脱信用风险的困扰。反之,如果中小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赊销风险的管理,结果会导致自身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增多,最后可能会引发企业的生存危机。

第二,利于提高企业管理赊销风险的水平。赊销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的商品经销过程,交货与付款之间没有时间差,买与卖同时完成。但是,在赊销中,卖方交货和买方付款不同时完成,其间有时间差,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增加了新的应收账款,企业在这个环节有形或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赊销作为有别于普通经销的一种方式,企业在推行时必须首先建立适合于这种方式的赊销风险管理制度。没有赊销风险管理制度的企业将给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潜在危机。因此,赊销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现实的需要,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需求。

三、赊销风险管理的模式

(一)“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

我国信用管理专家韩家平和浦小雷,两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根据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状况,参照西方企业信用管理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的“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

“3+1”科学信用管理就是“3”个信用管理机制的运用和“1”个内部信用组织机构的建立。这“3”个机制分别是: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其中资信调查和评估是在从交易前期的客户中筛选,评价和控制的角度避免风险;债权保障机制在交易中期转嫁和规避信用风险;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则在交易后期密切监控账款回收,最大限度的减少信用风险。“1”个组织机构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专职信用管理的部门,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是由著名管理学家谢旭提出的。它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他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四、柏铭商贸公司现状

(一)基本情况简介

柏铭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柏铭商贸)成立于2008年,目前拥有正式员工200余名,是一家以家电批发为主业并兼营零售、多元发展的综合性企I。地处贵州省贵阳市。经营范围包括大家电、小家电、家庭影院三大类数百个品种,销售网络已遍及贵州、云南两省,并且还在快速扩展。公司种类齐全、适销对路的家电商品为经销商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柏铭商贸公司是我国诸多著名品牌如:格力、国美等家电生产和营销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与全国各地多家知名家电生产厂结成了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图1详细的说明了柏铭商贸公司的岗位设定。柏铭商贸公司采用的是直线式的组织结构形式,组织的各级管理者都按垂直系统对下级部门进行管理,指挥和管理职能由各级主管领导直接行使,层次分明,信息传递较快较为准确。各个科室岗位分布明确,每个科室也都是从上到下进行有序的管理职能分布。

(二)柏铭商贸的赊销概况及特点

按照产品类别,柏铭商贸公司商品主要分为大家电、小家电、和一些其他商品。大家电包括:电视机、空调、电冰箱、消毒柜、冰箱、洗衣机等。小家电包括热水器、音箱、电饭锅、电磁炉等。由于该公司属于家电批发兼零售的综合性企业,所以该企业的商品种类较多,根据调查得出本公司的主要商品及各商品2012年所占的赊销比例。如表3-1所示:

为了预防和控制赊销风险,柏铭商贸公司采用现金折扣的方式在客户提前付款时给予优惠。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柏铭商贸在销售合同上规定:如果在发票开出后30内付款,可享受3%的现金折扣;6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现金折扣;90天以后,就必须全额付款。提供比较优惠的条件能增加销售,但也会带来额外的负担,比如会增加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这就决定了柏铭商贸采用在赊销模式下的特点:

第一,赊销金额大。柏铭商贸许多客户信息分散在销售人员手中,没有专职部门对其客户群的信用状况进行很深入的了解,对赊销业务缺少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致使赊销金额加大。

第二,赊销期限长。近几年国内家电市场竞争激烈,厂家除了在产品价格和质量上竞争外,还竭力在付款方式上给经销商和用户以优惠条件。柏铭商贸为了提高销售量,只好放宽信用政策,赊销期限较长,大量采取赊销方式向客户供货。

(三)柏铭商贸赊销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企业内部控制不严,员工执行力不强。

一笔生意,从开始谈判到签订合同,从履约到货款回收,整个过程中无处不存在风险。然而在柏铭商贸公司应收款案例中,许多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隐患却不在于市场的风险,不在于市场竞争的激烈,而纯粹是因为由缺乏对应收账款适时的监控和跟踪管理。公司的销售业务都由销售员处理,销售员负责合同谈判,签订合同。销售员签订合同时没有具体的授权予以规范,签订赊销合同时没有具体额度限制,也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严格的监控。

财务部门不能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企业的内部激励机制也很不健全。企业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销售人员为了个人的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第二,缺乏系统化的赊销风险管理。

柏铭商贸没有统一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和客户授信制度,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不完整,信用决策和信用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没能掌握科学的赊销风险管理方法和系统的信用管理程序。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评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额度控制,造成企业销售人员不时发生违规经营、违章操作之事。在账款回收工作中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第三,企业资金流动呈畸形,风险意识不强。

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环境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一旦发生,很难全额回收,并且在收取这笔款项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应收账款的不易控制性,决定了坏账的风险性。柏铭商贸因缺乏对坏账风险性的认识,盲目的采取赊销策略,致使应收账款日积月累,月积越多,账龄越来越长,坏账损失逐年增加,流动资金紧张局面日趋严峻。

第四,企业信用组织缺失。

目前,柏铭商贸公司内部管理中,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和收账问题上往往职责不清、工作脱节。其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缺少信用风险管理职能设置,没有专业的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国内外中小企业实践经验表明,信用管理部门是现代企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能部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有特定的部门才能完成。信用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有效销售、加速资金周转率、改进客户关系,从而增强中小企业的整体运作的稳定性和实效性。因此,柏铭商贸应尽快的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专业的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四、对柏铭商贸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得知,柏铭商贸公司在赊销管理上较混乱,若单纯的从以上问题来制定措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为了保证赊销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采用了“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1”个信用管理部门是赊销管理系统实施的一个必要环节,赊销信用管理部门的建立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是在总经理之下与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平行;第二种是直接归财务总监领导。这个设计方案的根据在于赊销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不在乎于它的机构大小或权重,重要的是赊销政策能否恰当切实的执行。如果赊销信用管理部门从属于销售业务部门,那么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销售,销售顺利了但不利于账款回收;如果赊销信用管理部门从属于财务部门则主要功能是货款回收,但不利于销售。所以,信用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及财务部门应该是平行的,互不从属。

“3”个信用管理机制与柏铭商贸实际的业务流程相对应。首先,“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运用,因为它融合了西方成熟的信用管理技术,同时也结合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诸多特点,在实践中也印证了该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为实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其次,“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的构架非常清晰。前期更强调对客户资信调查,是预防信用风险的第一道有力地屏障,也是柏铭商贸管理最薄弱的地方;中期的债权转移机制强调中期转嫁和规避风险,这一机制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这个方案能很好地预防由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缺失而带来企业生存风险的隐患;而后期强调密切监控账款回收能够使柏铭商贸更早的发现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从而及时地采取措施,最大可能的减少信用风险。

销售分类账是任何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的重要信息源,也是公司的“神经中枢”,能为收账、赊账及各种管理报告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企业应加强销售分类账的管理。

五、结语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赊销所带来的风险,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不能只寄希望于客户,企业应选择理性赊销,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赊销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引入“信用管理”理念;从控制交易各个环节的信用L险出发,建立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赊销程序,以增强企业风险防御能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企业呆坏账损失,在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求得最佳平衡和实现盈利最大化。

简而言之,企业赊销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公司的销售和取得客户的满意,同时降低公司的坏账风险和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参考文献:

[1] 李献莉.关于企业赊销风险的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2] 鄢菊兰.浅谈企业信用管理中的应收账款管理[J].科技资讯,2006(35)

[3] 江晓燕.中小企业赊销业务有效管理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06)

[4] 谢旭.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03)

[5] 韩家平,蒲小雷.赊销风险控制与账款追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6] 王征,郭兴华.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6)

[7] 赵旭明.企业赊销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经济导刊,2010(09)

[8] 周咏梅.中小企业赊销管理流程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3)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范文6

Abstract: The supply chain finance model is based on the supply chai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y of SMEs.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the bank makes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so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enterprises obtaining credit would be bigger. Supply chain finance takes core enterprises as the core, connects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and makes logistics, capital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in the supply chain highly unified, realizes better capital configuration, so as to make the whole supply chain more competitiv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upply chain operation there are also various risks, especially the credit risk. At present, to concern about the SMEs credit risk is not enough, so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upply chain finance credit risks, takes 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 the credit risk, so as to make enterprises suffer less risks, and the supply chain finance have better development.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融资难;信用风险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financing difficulty;credit risk

中图分类号:F274;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77-03

0 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小企业的能否很好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这种现状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不稳定,造成信用评级不高,贷款非常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对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的增长至关重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很好的把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联系在一起,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

1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分析

1.1 供应链金融及其信用风险的定义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SCF),是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是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核心,为供应链中的单个中小企业或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较为全面的金融服务以及产品。供应链金融不是对单一的企业进行授信,以核心企业为核心,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最后到把产品卖给消费者,这整体的供应链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一个核心企业为多个企业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融资服务,这样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被充分地信用,使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都能很好地获利。

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也就是违约风险,一般是指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其无法及时或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还银行贷款和利息,使银行受到很大的损失。

1.2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预付账款模式。具体如下:

1.2.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在供应链核心企业承诺支付的前提下,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可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1.2.2 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存货质押融资是指融资企业把其存货作为质押的融资模式,其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1.2.3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是指买方从银行取得授信,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买方向卖方支付全额的货款;按照购销合同以及合作协议书的约定卖方发运货物给买方,在货物到达后设定抵质押,把货物作为在银行的授信的担保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1.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影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都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信用风险。关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的研究有很多,基于供应链的整体考虑,本文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1.3.1 供应链宏观层面的成因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供应链中存在很多风险,比如市场波动的风险、合作伙伴的风险、信息传递的风险、财务状况的风险、物流配送的风险、独家供应商的风险等。

①信息传递的风险。信息鞯萑绻不准确,会造成供应链上各类库存的积压,处理和管理这些积压势必会增加整体运营成本,增大运营风险。

②财务状况风险。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很可能占用上下游企业的大量资金,一旦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不稳定,整条供应链都会受到很多大影响,因此会给供应链上的各个中小企业带来风险。

③独家供应商的风险和物流配送的风险。在供应链上,一般供货单位是独家的,此时若供应商在供货期间出现问题,比如质量不合格、时间延迟、缺货等问题,就会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转都出现危机,而一旦供应链无法正常运转,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尤其是下游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危机。

④合作伙伴风险。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而每个企业客观上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包括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这些差别决定了其能够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利多少和整体竞争能力,其中的平衡决定着供应链是否稳定。

⑤市场波动风险。市场如果不稳定直接会影响销售市场的不稳定,有可能出现销售下滑,市场出现逆转。中小企业这种集中化经营的风险也许会使整条供应链面临很大的危机。

1.3.2 中小企业微观层面的成因分析

从微观层面分析,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主要包括财务信用缺失、偿还能力不足、融资信用不足等,具体分析如下:

1)融资信用不足。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很淡薄,都没有严格遵守合同的约定,没有及时还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还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偿还能力比较弱,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

2)偿还能力不足。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或者自身经营不好,造成中小企业偿还能力受阻,有可能在信用期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从而造成信用风险的增大。

3)财务信用缺失。许多中小企业为了逃税避税,与审计部门串通在一起,制造虚假的财务数据,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还有企业设立分公司,开设很多不同的账户,进而达到套利的目的。为了欺骗投资者和银行,部分中小企业会在财务信息上作假,误投和流失了大量资金,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2 供应链金融信用评价指标的建立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综合考量,很好地对企业信用风险做出了判断,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3 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3.1 创建对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全方位、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然后对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科学化地管理,使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断地发展。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金融业务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要创建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进而促进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3.2 合理选择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就是要把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间关系处理好,良好的协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供应链的运行。其中核心企业和优势企业保障了供应链协作关系很好地运行,同时也能保证银行更好地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对此银行要做到:

①要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产业链;

②定期不间断地观查供应链运营情况,对供应链中弱小企业进行生产监督,评测其对核心信用的影响,调整信用转移矩阵,进一步作出风险度量,采取适当措施,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③要构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设定特点风险值下的信用转移系数,来掌控供应链资金运转状态,确保供应链的有效运作;

④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时刻掌握它的发展状况,调整相应信用评级;

⑤要建立供应链的建设保障机制。既要对物流、信息和资金进行全程掌握;也要实现银行控制资金流向,对信用风险的发生做到实时监控。

3.3 强化内部控制

由于内部控制和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失效会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由于供应链金融信贷管理很重要,并且与传统的信贷业务有很大的不同,更容易发生操作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特定的服务部门,在满足业务的需要的同时能够操作模型,进而能够规避供应链金融业务不熟和模型操作所带来的风险。

3.4 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操作团队

由于目前供应链金融的普及,传统信贷业务员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对人才的要求,操作人员要不断学习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组建专业的团队专门从事供应链金融,要不断地对产品特性进行分析,还要对整个企业的运营状况很好地把握,对风险很好的预警,控制好业务的风险;同时要不断调整模型,对风险度量地更加准确,更好地降低供应链金融所带来的信用风险。

4 结论

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指标的建立和分析,分析出了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措施,很好地解决了信用风险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2]林飞,闫景民,史运昌.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消解信息不对称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11).

[3]李娜.浅析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贸易融资中的商机和风险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8(03).

[4]熊熊,马佳,赵文杰,王小琰,张今.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