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艺术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艺术培养

文化艺术培养范文1

文化艺术管理(亦可称为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在我国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定位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开办该专业的各高等院校一直在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完善培养模式,其中项目化教学日益得到重视和采用。

一、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化教学的关联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国内高校开始陆续开办文化艺术管理专业。

最早在1999年,山东艺术学院在国内的艺术学院中率先开始尝试培养艺术管理类人才,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前,国内开办相关专业高校已达400余所,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的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和普通综合类大学”[1]。各高校都根据自身实际,设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大致相同,即培养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上基本上都包含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基于此依托相关课程学习,进行项目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当下,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来看,大多采用项目的方式开展相应工作,如各类型的文体、会展、竞赛、演艺等都是以项目进行运作的,因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懂得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项目化教学的应用既符合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也符合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工作能力要求。

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必要性

1.项目化教学的运用解决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偏理论性的不足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新办专业,虽有近20年发展历史,但从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来看,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还是普通综合类大学,基本上属于偏理论性专业,在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设置比重大,尤其在综合艺术院校更为凸显。但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对人才的实际运用能力要求又较高,如何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能力要求之间的问题,实现二者之间相互的衔接,有机融合,符合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要的途径是将实际工作能力要求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和加强,以抓实践教学为核心,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这一途径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项目化教学的运用,通过项目化教学,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分成团队,进行项目的策划、实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化艺术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等理论知识,使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连结。提升学生的整体专业能力,解决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偏理论性的不足。

2.项目化教学的运用贯通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所学的课程知识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涉及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且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较弱,课程考核方式也多以闭卷考核方式为主,注重考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课程多,各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少。

项目化教学时学生普遍感到原来这些课程是可以贯穿在一起的,所有的课程都是“有用”的。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时以《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为基础进行开展,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各课程作用的发挥开始体现,比如做项目策划阶段,需要《文化创意学》课程的知识,在项目执行阶段需要《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传播学》等课程的内容。

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一条线,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各课程知识串通起来,使得文化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形成了合力,同时为教学改革,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途径。

3.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培养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实际包括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所有要求具备能力的运用,如文化艺术思维创新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市场营销推广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实际项目策划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项目的组织与操作,自2011年起已连续开展了7年。项目化教学过程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主要包括八个阶段的教学环节,即学生自主组建团队、提出项目建议、完成前期调研、形成策划方案、筹集资金、实施项目、总结项目、成果汇报等,至2016年共实施了41个项目。随着项目化教学逐年开展,项目开展范围从学校走向校外,项目资金来源由初期的系部提供,到学生联系赞助商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同时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反应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不断显现和提升。

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反映良好,感到自身的各项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普遍提升,对专业的“认同”也不断提高。在参加专业竞赛的成绩上也有所体现, 如2013年9月由全国艺术学学会在吉林艺术学院举办的“艺术与城市”2013年全国艺术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意策划大赛中,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系选送的三个策划方案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马峰老师指导的《丝路艺韵 西域艺情――首届新疆市民艺术节》荣获大赛一等奖。

三、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

项目化教学体现了“实践育人”的理念,对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进一步提炼、深化项目化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比如将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延伸,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相连接,让学生完成项目给予毕业设计成绩,改变只在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做法。

文化艺术培养范文2

〔关键词〕三术型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创新职教师资

党的十会议进一步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由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并开始实行,从而为创建文化创意产业的道路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随着国民经济中文化创意产业地位的逐渐提升,对创意文化及创意经济所带来的价值越来越明显。在文化艺术领域,在国家的文化建设中,以及国家塑造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艺术教育“三术型”职教师资人才是把握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沿、引领文化创意产业改革创新的主力军。我们所说的“三术型”师资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精艺术、第二懂技术、第三重学术的高质量艺术教师,它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变革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国内外现状

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从改革开放就有了这个模式,在经历30多年的变化下,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已发展成了一套体系。基于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高校艺术教育也在积极地结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发展,改革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法;同时,并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促进产学研的合作教育,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同时还坚持与文化产业市场的高度融合,突现高校艺术教育联手行业与市场的育人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指出: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并利用当地的政策等优势,加快创意成果的市场化,增强产业园区向全市乃至更广范围的产业辐射能力。

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多的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学研一体化,缺少对推进艺术教育“三术型职教师资”创新人才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关照,真正能为政府提供参考建议的研究也为数不多。所以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培养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价值性。

二、发展趋势

1.文化创意的变化和对职教师资的培养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

首先,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工程师和艺术家携手,这势必要求我们的职教师资既精艺术又懂技术。发展创意性产业的关键还在于艺术家们的创意以及自身知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高技术密集型、高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意与现有科技相结合,是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现实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其次,文化是文化创意行业的核心,这里就需要我们的职教师资精通文化重视学术。文化创意强调艺术创新人才厚实的文化素质,文化是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设计作品需要较高的文化内涵来创造高额的附加值,这就要求我们重文化、重学术,要具备宽口径的知识,掌握和了解科技、人文、管理等相关知识,从而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总的来说,技术创新、艺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三者融合将会成为日后职教师资培养的主力军。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有效地促进创意产业发展还应当加大力度对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的培养。

2.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情况不能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要求

因为创意产业有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强的特点,那么这就需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专业艺术毕业生,必须拥有比较高的创意能力以及较强的操作能力,也就是“操作与创意一体化”的双重技能型人才。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他们的知识结构主要是艺术技能、艺术学基础和文化基础方面,和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很难满足当今文化企业的人才需求。艺术创新型人才数量不多,创新能力的缺乏也就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层、高层等专业性人才数量的欠缺,也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多不利因素,由于过分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忽视其高等性,教学中只在意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就会造成社会文化方面的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然而面对职教师资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教育理论业素养偏低这一尴尬局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艺术“三术型”职教师资人才强调团队精神和协同精神,能够凝聚集体的力量,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智力互补过程中完成艺术创新活动和艺术经营活动。

三、“三术型”职教师资培养研究

1.创立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思路

首先需要做的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教育中自由幸福地成长,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努力让教育成为人们心中满意的教育和社会想要的教育。

其次要在“三术型”创意能力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进程中,要着重突显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如在教学方法、实习实训、课程设置、评价考核、师资队伍等其他方面要做到与文化创意产业特性、文化创意人才相适应的培育规律。

第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锐观察,丰富的想象力和前瞻性的眼光的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理论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深广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版权意识、团结合作能力等,让学生了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感悟到只有文化知识是不够的,不具备创意能力和创意意识,那么将很难在这个文化产业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

2.构建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采取分段合作培养模式

分段合作培养模式当然就是在不加长学制的前提下,把正在实行的教师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以混合交叉的方式分二、一、一分段制,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方式把教师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艺术类学生通过两年的学科专业学习后,在第三年以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学的专业,以此达到职业培养分流。选择师范专业方向的艺术类学生,通过一年的师范类专业的学习以及实践,获取学士学位学分。最后通过在实训中心、企业一年的训练,得到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理论的学习,通过在企业、工厂的实践,和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的教育培养经历,再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贯通整个培养的过程,使其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实践总结的过程中积累教师素养,培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以此达到教师终身性的专业发展。

3.注重教育技能课程的综合性,通过多种教育培养技术来发展综合的教育能力。

优化课程一方面能赋予未来教师教学技能和艺术技能,另一方面也使未来教师拥有课程创新能力和课程资源研究能力等。未来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技能是要经过丰富的教育课程发展和教育模式创新而生成的,那么教师的教育技能最终也是在教育课程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的。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艺术教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支点之后,应当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需求为前提,以创建“师生设计制作室”为新教学方式,实现“三术型”职教师资培养的目标;以“三术型”职教师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为重点,构建新的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艺术、学术、技术”三方面培养统一,要以开发学生创造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圆点,以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性和培养较高文化素养为宗旨,以便更好地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培养研究不仅要从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实施主体、具体的类型和实施阶段等方面探讨,还应考虑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从而构建成熟的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特有的理念和培养模式。(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文化艺术培养范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传统文化;融入

随着外语教学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逐步得到加强。而我国的许多外语院校也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等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原则。河北传媒学院作为以艺术类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其外语人才的培养要充分理性地审视“艺术类外语人才的传统文化教育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教育”的关系,在充分重视学生外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要有保护母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的具有“中国认同和国际眼光、传播中西文化和传递中国声音”的艺术类外语人才。

一、理性审视传统文化和外语教学的关系

为了更理性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语教学的关系,课题组在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组织了问卷调查。针对国际传播学院2014级和2015级英语、西语、葡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15名青年教师共计198余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0份。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被访者认为,虽然在语言学习中会有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但是母语的语言功底对外语学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95%以上的被访者认为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加强汉语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学习。70%的被访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遭遇母语的“失语”现象,认为在外语人才培养中非常有必要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写照。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我们的外语类程在讲授语言专业技能和传播外来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从文化的相通性的角度来看,外语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对外传播方面远远不足。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下,要培养传统文化素养深厚、语言能力突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传承中国特色文化和进行文化艺术国际交流的需要。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语言之间有很多普遍现象,我们在学习外语时是以我们的母语为参照,外语及其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过滤”,其中的各种语言的、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必须以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为背景,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共性与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来看,大学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语表达方面却不尽人意。所以作为艺术类院校的外语专业人才,要成为国际交流的使者,承担“学习世界文化、传递中国声音”的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就需要在语言文化学习中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眼光。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外语教学中的途径

为了在人才培养中更好地融入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教学,可以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评价体系以及教师个人素养等环节进行改进。目前国际传播学院对英语,西语、葡语和汉语国际教育等本科专业的学生以及英语笔译专业硕士开设了跨文化交际、涉外礼仪、西方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并且加强了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外语言比较等课程的比重。在教材选择方面除了选用国内高校较为权威的专业教材之外,也在自编教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也从传统的语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评价逐渐转向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以论题研讨和论文形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正在被广泛采纳。课堂组织尤其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互动式的教育模式。在这些课程开设一年以来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在外语人才培养中合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改善外语专业课教学存在的语言环境和交流的缺失的现象;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因素的了解和理解;强化我国艺术类外语人才保护母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切实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的具有中国认同和国际眼光、传播中西文化和传递中国声音的艺术类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白俊杰.90 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0).

文化艺术培养范文4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在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词汇量的积累,因为只有量的积累才会达到质的变化。在语言素材和词汇充沛的情况下,学生们才可以做到和他人进行自由的交流和想法的阐述。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英语词汇的积累中可以找到一些词汇身后所代表的语言内涵,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应该对于词汇的积累有一个很好的研究,并将记忆方式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做好基础。

二、在课文学习中贯彻跨文化意识

在时下的英语教学课本中,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都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素材,很多教材中都有大量的国外文化的很好融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要忽视这部分内容。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结合美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行为规范等内容对国外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久而久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三、在阅读学习中贯彻跨文化意识

但是,我们还要知道,要是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单单依靠课本中的涉猎是渊源不够的。这需要我们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要多帮助学生寻找那些有益于学生阅读的,了解当地人文的优秀作品。这其中,比较有效的阅读就是教师应推荐一些英语原版电影,这样可以学习他们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更加可以通过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简写读物使得学生获取不同的知识获取渠道。

四、建立对异国文化的情感

经过上文的阐述,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时候,最最重要的就是使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的接收异国文化,接受欧美文化。让他们对于欧美文化有着一种心理上的认可,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对外国文化抱着敞开的态度,教师们也要积极的疏导,让孩子们学会用海纳百川的态度接收外国文化。另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也要做到在上课之余引导学生做一些好的,有益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对欧美文化有一个全面性的直观性的了解。要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外教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在聊天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受异国文化。同时,我们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视野的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与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细心观察,在学生们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异国文化的特殊性以及特点之后,就要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练,在和英美人的交往中读懂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按照上面的阐述,要想达到学生们对于跨国文化情感上的认同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减轻以至于消除学生们对于异国文化的排斥性心里,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异国文化的存在。

五、合理引入异国文化知识

文化艺术培养范文5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转贴于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文化艺术培养范文6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数学课堂 优化策略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长久以来,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讲,加之“尊师重道”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服从意识较强,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沉闷,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拘谨、不敢提问。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完全没有时间自主思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提问,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善提出新问题,也不会提出问题。新课程强调“问题”的重要性。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要害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阵地。课堂上教师除了应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重视课堂中包含的另一种重要的课程――潜在课程。老师应重视这种能促进学生智慧、道德和能力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和课堂环境意识,努力开发,积极打造优美、充实、快乐、和谐的化学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应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如果课堂的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就容易对老师产生恐惧心理而不敢提出问题。尤其是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会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适招人笑话而不敢提问题,这些习惯表现无疑将阻滞学生的创造心向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激发和培养。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回答有误,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宽松、活跃、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提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但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学困生与一般学生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明确问题的能力较差,他们往往不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不能有效地计划、监控解题步骤以达到目标,不能灵活地选择相应的策略,也很少有运用策略的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所以从学困生抓起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使学困生摘掉“学困”的帽子,就必须从质疑能力的培养入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认识什么叫三角形的高。接着让学生动手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以三角形任意一条边为底作高。由于学生画的三角形各不相同,画锐角三角形的同学,高正好在三角形内,顺利地把高画好了。而画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的同学所作的高,有的在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上或不在三角形内,这时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我作的这条垂线与直角边重合,有的说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不出垂线,等等。通过对图形的直观理解,学生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后提出问题的时间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则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些,学生就会更全面和较完整地回答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自然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在干扰学生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很活跃。如果在数学课上,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老师成为组织者,处在后台,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意犹未尽,许多类似思维方法的训练及一些知识的拓展完全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思考,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合理与鼓励性的评价是学生积极提问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引导和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切实改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在个性方向上充分发展、不断进步;同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程度和需要,进行正确的教学决策,切实改进教学。”激励性评价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发展的差异,但绝不是简单地利用差异区分等级,而是从学生的差异中发掘适合每个人的方法,强调学生个体自身的比较,发现进步的趋势和素质的变化,从而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激起他们的发展动机。评价标准的个性化是指学生在学习同内容的过程中,评价不同学生学习数学行为、态度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标准不统一,充分体现“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追求人人成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强化求知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