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保健护理知识宣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口腔保健护理知识宣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口腔保健护理知识宣教

儿童口腔保健护理知识宣教范文1

随着人类科学的迅速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越来越被重视,对医疗水平和质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将服务深入人心,如何提高满意度和病人的忠诚度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2008-2010年本科室在汲取了各家所长之后制定了以健康教育提高病人满意度的方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儿科护理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具有独特的特点:儿科病人的个体要经历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及青春期各个阶段。年龄小,发育快,健康需求旺盛,是儿科病人的特点之一。家长情绪急躁,怕孩子疼了,凉了,累了,不愿意配合治疗,但同时又对疗效期望过高。有些甚至一知半解,却坚持自己的那一套错误的理论,因此,满意度低。为此在儿科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使家长掌握必要的小儿疾病的防治常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配合医疗行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1 制定方案

1.1 护士分组进行疾病宣教 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将病房护士分为若干组,每一组负责两三个疾病的宣教知识,并要求每组护士必须掌握小儿每一个生长发育时期的特性和相应的健康知识的宣教。

1.2 根据不同疾病的专业特点,科内成立健康教育小组 小组成员是由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担任,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医学基础知识,并要求能从患儿及家长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制定宣教内容,提供家长和患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健康知识。

1.3 普通教育 小儿是处在生长发育动态变化过程中,各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其生长发育遵从头到尾、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特点制定儿童各期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如早期教育,早期干预,辅食的合理添加与健康,口腔健康保健等。

1.4 专科教育内容 根据我科的特点制定了肺炎,高热惊厥和新生儿等护理要点及措施,手足口病,腹泻的预防与护理等多种疾病的健康内容。

1.5 健康教育特点 适时教育,按需教育,反复教育。

2 护理人员的培训

2.1 病房组织培训 各病房根据各专科病人的特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及相关的卫生宣教内容,通过学习,要求护士熟悉和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并能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向患儿和家长讲授。

2.2 科内组织培训 对健康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安排专业老师示范讲课。鼓励护士查阅、制定宣教计划、宣教内容参考文献,并将宣教题目固定到人,个人准备讲稿,集体讨论,着重于预防疾病及患病后病机体的康复等重点知识。熟悉宣教内容并试讲,试讲合格后,才能给家长讲授。

3 实施方法

3.1 一对一的教育形式 病房的卫生宣教工作,是由护士直接面对患儿进行的,以促进患儿改正不良习惯,矫正不良行为,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消除危险因素,促进疾病的康复。通俗易懂的讲解和贴近生活的比喻,使病人和家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加以配合。

3.2 适时教育 选择一个合适宣教的时间,比在一个不适宜的情况下宣教往往事半功倍。不要在患儿和家长一来就马上宣教,因为那时病人往往关心的不是宣教内容,而是疾病的一些情况,等病人安静下来时再进行宣教,往往病人都愿意听。

3.3 按需教育 针对患儿和家长想要了解的相关疾病知识,首先进行宣教,那样更容易建立信用感,以后的宣教患儿和家长也更容易接受。

3.4 反复宣教 因为实施效果,陪护会不定期的更换,或者是一些老年陪护,这时就要耐心反复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4 实施效果

4.1 改善了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长的关系 通过病房护士对患儿家长一对一卫生宣教,不仅起到了引导患儿及家长自觉采纳有利于疾病恢复的健康建议,而且家长也愿意找护士咨询关于小儿生长发育、健康卫生、疾病康复等方面的问题,缩短了护士与家长的距离。不仅密切了护士与患儿、护士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为改善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长关系的重要渠道。

4.2 提高了遵医行为 通过护士卫生宣教及科内组织健康教育讲座,使家长对疾病恢复过程有所了解,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能自觉遵照医嘱进行服药、治疗。

4.3 提高了治疗效果 通过适时教育、按需教育和反复宣教不但拉近了护士和病人之间的距离,使得病人愿意相信护士,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就相应提高了满意度。

5 体会

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患病儿童的躯体得以恢复,生命质量提高,同时,可以促使家长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方式上的自我控制,提高公众的健康素质。

儿童口腔保健护理知识宣教范文2

【关键词】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艾滋病;家属

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尽管实施对孕产妇免费检测及采取母婴阻断服药,但近20年来全球艾滋病感染的儿童达150万[1]。艾滋病患儿因免疫功能受损,常常出现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造成机体对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发生营养不良。2013年4月~2014年12月,我们对30名艾滋病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住院的艾滋病患儿3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HIV-1抗体阳性并通过实验室免疫印迹试验(WB)法确认,符合卫计委国家医药局颁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住院1个月以上,能自主进食的患儿。男21例,女9例,年龄1~15(1.15±10.26)岁,确诊年限1~8(4.25±2.96)年,其中出现发热症状18例、腹泻12例、口腔溃疡9例、咳嗽15例。父亲陪伴10例、母亲陪伴16例、其他4例,有25例父母亲均为艾滋病感染者,5例患儿感染原因不明。

1.2方法

①科室成立由护士长、护理骨干及责任护士组成的健康教育小组,查找临床护理艾滋病患儿的有关文献资料、儿童饮食知识等,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②在科内进行全员培训,培训后理论考核,使每位医务人员能熟练掌握健康教育路径内容并能按路径正确实施健康教育。③由责任护士按照预先制定的健康教育路径表一对一进行,将健康教育活动贯穿于治疗、护理及查房过程中。每周固定个周二、周四下午集中所有患儿家属观看幻灯片宣教,由高年资护士对家属的疑问进行解释,直到完全理解、掌握为止。责任护士结合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程度给予个体化护理技术指导。

1.3健康教育路径

①入院健康教育。入院当天接待入院护士即为责任护士,口头与书面材料结合行入院宣教和评估,包括环境介绍和主管医生、护士介绍,通过为患儿测量生命体征、护理检查、与家属交谈,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和陌生感。②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根据家属的文化程度采用个性化方式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儿家属艾滋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并发症和护理措施、抗病毒治疗等,特别是患儿发热、腹泻、咳嗽、口腔溃疡的护理方法,明确坚持服药治疗与饮食改善营养状况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如果家属为艾滋病感染者,健康教育内容侧重患儿临床症状与饮食的护理,讲解饮食与营养的重要性,责任护士、营养师、家属一起根据患儿的病情与饮食习惯共同制定好食谱,责任护士每天依据患儿的病情,指导家属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普食,做到每日早、中、晚三餐不重样,每餐之间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水果如苹果、香蕉、葡萄等。③出院健康教育。主要讲解坚持服抗病毒药的重要性,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定期复查的时间,如何预防机会性感染的护理措施等。

1.4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责任护士在患儿入院第1天和出院前1d以问卷形式对家属分别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调查表有2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0~5分,80分以上为掌握,60分以上为基本掌握,60分以下为未掌握。患儿营养状况由责任护士记录入院第1次抽血检查血红蛋白结果和出院前检查结果,两次结果进行对比。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随着现代临床护理学的发展,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从最初的简单医护知识阶段逐渐转化为集治疗、护理、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化临床护理模式。临床路径是为某种疾病的一组患者制订的,临床治疗护理中以病人为中心,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治疗护理整体工作方案,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上。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是为了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据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为患者制订的健康教育。应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责任护士知道何时为患者做什么、怎么做、讲什么内容;护士只需要按照路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分期、分阶段施教,克服了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同时融洽护患沟通,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可增加患者满意度。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是每月出健康版报、向患者、家属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责任护士口头宣教,教育内容没有连续性、针对性。健康教育路径是借鉴临床路径的方法,按时间表和计划表,采取分期分段进行,循序渐进地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严谨性、科学性、规范性,保证了临床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学者研究证明,患儿家属对儿童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偏低,艾滋病患儿营养指标明显低于同龄健康儿童,是受疾病、家庭及社会因素影响[2-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后家属知识掌握情况和患儿营养状况要高于入院时,说明开展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指导,提高家属对艾滋病知识、儿童饮食知识知晓率,改善了患儿营养状况,满足患儿的健康需求,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韦秀柏.儿童艾滋病病人42例的护理[J].护理杂志,2011,28(10):40-41.

[2]姜玉娥,杨丽,谢春华,等.0~6岁住院患儿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及需求调查[J].护理杂志,2013,30(21):26-28.

儿童口腔保健护理知识宣教范文3

关键词:小儿 口腔 卫生 龋齿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74-02

龋齿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儿童龋齿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人的一生只有一副乳牙和一副恒牙,每一副都对人体很重要。任何一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人的健康。小儿因为牙齿还没有发育完成矿化程度低,牙本质和牙优釉质比较薄弱,患龋齿比成人更高,发展更快更严重。儿童时期,因为小儿的认知能力和口腔发育情况不同,所以针对每一个年龄段,采取相应的口腔保健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不仅对预防口腔疾病有益,而且使小儿受益终身。下面就从小儿从出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的口腔卫生保持及相关知识进行探讨。

1 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指小儿刚出生到4周,这一期小儿身体比较弱抵抗力低且还不适应外面的世界。在加新生儿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量少,口腔粘膜比较干燥,容易发生感染,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也就是人们说的鹅口疮。因此喂奶后再喂点温开水,将口腔内残存的奶液冲洗掉。个别确实需要清洗的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蘸上淡盐水轻轻涂抹口腔粘膜。注意一定不能将粘膜擦破,以免引起感染。同时喂养时使用的奶瓶等器具要注意消毒和清洗。

2 婴儿期

婴儿期是指小儿四周到一岁这一阶段,是小儿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小儿长时间在熟睡中度过,而口腔细菌从婴儿时期就在口腔内生长繁殖,所以家长应该在固定的时间里用消毒的纱布蘸淡盐水轻擦和按摩牙龈为小儿保持口腔卫生。在给小儿清洗口腔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小儿的口腔变化情况。当小儿到六个月大时,由于出牙的刺激,唾液分泌增加而小儿又不能及时咽下就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由于唾液偏酸性里面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口腔内有口腔粘膜保护但是口水流到外面的皮肤就会腐蚀皮肤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发炎,引发湿疹等小儿皮肤病。所以这时要注意给小儿戴围嘴,并经常换洗,保持干燥。同时可使用专门的牙齿训练器,它由硅橡胶制成,样子很像牙刷,放到小儿口中,让他横嚼或竖嚼,这样既可以锻炼他的颌骨和牙床也可以刺激唾液腺更多的分泌唾液冲洗口腔,同时也可以使乳牙更快的萌出。当小儿第一颗乳牙萌出时家长就应给小儿“刷牙”了,家长可以用手指缠上消毒纱布蘸淡盐水轻擦牙齿的每个面。这时小儿的牙齿清洁大可不必按早晚两次来进行,可以一日一次,最好是在晚上小儿睡觉前给予清洁。有些小儿在萌芽期间会出现萌出性龈炎。患儿会出现发热,烦躁,流涎等症状。这时家长不要慌乱,应该让患儿多喝水,适当增加给小儿清洗口腔的次数。一般这些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如果还没有减轻那么就尽快带小儿到医院。当小儿到一岁左右,小儿前乳牙就快长完,家长就应该定时给小儿刷牙,现在应该选用硅橡胶婴儿牙刷或指套牙刷。同时也要给小儿形成良好的喂奶习惯。不能让小儿含着奶嘴和食物睡觉。

3 幼儿期

幼儿期是指小儿一岁到六岁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相对较长,小儿的可塑性很大,家长要把握这时期,特别是家庭成员的妈妈。家长在预防子女的口腔疾病和进行口腔健康行为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口腔健康知识了解越多,对其子女的口腔预防保健教育就越多。由于这一时期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均较强,所以良好口腔健康行为的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母亲关于龋病预防的知识越多,其子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口腔保健知识;开始刷牙的时间也越早。刷牙作为一项长期有效的防龋行为,只有得到儿童母亲的重视,小儿才能够在其监督下将这一行为认真地坚持执行。到小儿两岁左右就可以用儿童牙刷刷牙了,但是为了小儿的健康最好选用白开水,早晚各一次。同时我们可以带小儿到医院检查一次。如果小儿抗拒我们可以让小儿看一些益智类节目,可以挑选一些专门针对为什么要刷牙,不刷牙会有什么后果的益智节目。这样充分调动小儿的积极性,让他参与其中。当小儿三岁时已经可以将含在口中的水吐出来时,就可以用含氟牙膏来刷牙了,因为牙膏中的氟有降低蛀牙的效果,为了避免引起误咽,量要少,大约黄豆粒大小。开始教可以教他上下顺着牙长轴刷牙的方式,强调不可只刷牙齿外侧面,内侧和咬合面。三岁的小儿刷牙刷不干净家长最好在给小儿补刷一次。此外,为了保护牙齿;预防龋齿,在饮食方面家长应该特别注意,应该少喂含蔗糖的饮料和流食。到3岁时,大脑皮层细胞已大致分化成形,语言能力迅速发肓,此期在正确地教养下可以开始培养小儿的卫生习惯,如早昨晚刷牙,饭前洗手,但是应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3岁时乳牙全部出齐但牙齿钙化度不够,极易引起龋齿,同时因为生长发育的需要小儿饮食相对较多,每天进食次数多,糖类食品多,若不适当控制会导致猖獗龋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许多小儿到三岁时其乳前牙已经全部龋坏,家长才带来看医生。这就是因为家长在为小儿口腔保健方面存在误区,一般家长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乳牙是要被恒牙替换,小儿龋齿可以不医治。

龋齿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慢性细菌感染性牙体硬组织破坏性疾病。发现越早越治疗危害越小,不然发展到牙髓炎和尖周炎那对小儿将危害更大。

(2)小儿可以自己刷牙,家长可以不帮忙。

(3)孩子不宜入睡,含着奶瓶是一种很好的催眠方法。

(4)母乳是最好的喂养方式,因此可以延长喂养。

(5)生活好了,让小儿奶瓶喂养时间越长越好。

(6)小儿牙齿不会有问题,不需要口腔检查。

上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小儿的第一次口腔检查应该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后,以后可以半年检查一次。

那么龋齿会对小儿带来那些不良影响呢?

乳牙龋齿,严重破坏牙齿结构,影响咀嚼和进食,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的吸收。

严重龋齿形成根尖周炎会影响恒牙胚的发育和萌出。导致牙齿萌出异常和牙齿发育不全。

乳前牙龋齿影响美观,给小儿造成心里阴影。同时婴幼期又是发音的关键时期,如果前乳牙龋坏还会影响小儿的发育。

龋齿是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果小儿患严重的龋齿,那么细菌及代谢产物会进入血液循环,影响小儿各器官的发育,甚至诱发菌血症。

四岁时就可以自己刷牙了,但是家长也不能放松要在旁边监督小儿。同时要给讲解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腔知识。6岁儿童这一时期正是对第一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的最佳时期,窝沟封闭[1]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儿童推荐的一种保护牙齿的方法,临床研究证明,窝沟封闭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窝沟龋齿的方法,所以家长在这时应该向小儿讲解让小儿接受窝沟封闭更好地配合医生,从而取得好的封闭效果。

作为家长小儿的第一位老师,你的一切都影响着你的孩子。为了更好的未名你的孩子守护牙齿,那么就多了解口腔保健知识。我国儿童患龋率为百分之五十五左右,其与家长的监督和指导有着密切关系。第23个[2]“全国爱牙日”,主题是“健康口腔,幸福家庭”;副主题是“呵护孩子,预防龋齿”,旨在推动全社会关注儿童口腔齿的效果观察。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更应在预防口腔疾病和口腔保健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儿童口腔保健护理知识宣教范文4

关键词:牙科畏惧症;护理;措施

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又称牙科恐惧症(dental fear,DF)是指患者在牙科诊治中或其中某些环节怀有不同程度的忧虑、紧张和害怕心理,以及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出逃避治疗的现象[1]。牙科恐惧症在各个年龄段均有体现。由于牙科恐惧症影响患者与医生的配合,常常会耽误患者病情,大大降低了治疗质量。

1牙科畏惧症的临床特点

牙科畏惧症的实质是患者对牙科治疗认识不充分,对医疗手段忧虑、紧张和害怕,致使内源性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升高,从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2]反应。儿童主要表现为高声哭闹、肢体乱动、焦虑不安、拒绝治疗。在成人则表现为治疗前反复地询问修复相关问题,如疾病的预后及疼痛程度,治疗中患者会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的表现,如心慌、心闷、出汗,反复询问每一步的治疗情况甚至要求医生终止治疗等;治疗后患者经常无故复诊、诉局部仍有不适感、怀疑医生是否诊治有误等[3]。

2造成牙科恐惧症的主要因素

2.1环境因素

2.1.1陌生的就医环境 单调的摆设,冰冷的椅位,紧张的就诊气氛等都会让患者产生不安全感,紧张、恐惧的情绪油然而生。

2.1.2对仪器设备的恐惧 噪音大、震动大的高速涡轮,手机、医疗器械刺耳的声音,特殊的灯光等。

2.1.3对医务人员的畏惧 表情过于严肃的医务人员、训斥、不耐烦的态度。

2.2口腔治疗的创伤性疼痛史,不良治疗经历 曾经有打针、拔牙等侵袭性大、创伤性大的治疗给患者留下终身难忘的不良印象,至今难以忘怀的不良治疗史。

2.3负面口腔知识的影响 间接或直接从家长、朋友、媒体中了解到有关口腔治疗的负面消息,造成患者还未到医院就对医院、牙医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心理。

2.4自身受教育程度 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口腔知识的不了解,对于医生的操作不清楚,患者容易产生恐惧或者是抗拒的心理。而受过良好教育的患者对牙科治疗有比较正确而全面的认识,畏惧程度较低。

2.5年龄

2.5.1儿童 年龄小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对于牙科不太了解,对创伤承受力较弱,对于牙科治疗的恐惧情绪反应较强。

2.5.2成人 自我控制能力、周围环境适应能力、疼痛耐受能力较高,心理素质增强,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较低。

2.5.3老年人 因年老体弱或患有系统疾病的患者,害怕疼痛,担心自己身体承受不了治疗时的刺激而影响心脏、血压,对于口腔治疗的不理解形成心理的高度紧张。

2.6性别 女性对口腔治疗的恐惧度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耐受能力较差,对疼痛及诊疗风险较为敏感。

3加强相应的护理措施

3.1环境因素

3.1.1加强医院环境建设 加设宣传栏,散发宣传资料,方便患者了解口腔治疗内容。舒适的候诊和诊疗环境,轻松的音乐,也会极大程度的松弛患者紧张的神经。

3.1.2降低患者对仪器设备的恐惧 在牙科治疗过程中,多数患者对于噪音大、震动大的高速涡轮手机和医疗器械刺耳的声音,十分恐惧。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戴上耳罩,能有效的降低噪音的分贝数,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口腔治疗,提高治疗效率;对特殊的灯光敏感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戴上护目镜,护目镜能降低光线的强度,让患者感觉轻松舒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紧张情绪。

3.1.3提高医护人员的个人素质 医护人员应衣帽整齐,热情接待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这样不仅利于消除严肃的就诊气氛,还能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形象,从而建立起高度信任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应拥有精湛医疗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保证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此外医护人员还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护理活动中。

3.2治疗中尽量避免不良刺激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详细询问患者的创伤性疼痛史和不良治疗史,了解患者恐惧的来源,尽量避免刺激患者想起以前的不良治疗史,将痛苦减少到最低。年龄较小和年龄较大的患者可在家人的陪同下就诊,让患者有安全感也方便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史,提高治疗效率与质量。

3.3患者家庭与朋友口腔知识的普及 家庭和朋友占据了患者大半部分的生活。在公共卫生中家庭和朋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医护人员除了关注患者的病情外,还应关心患者家庭与朋友对口腔的了解。如果有一个对于牙科治疗有不良理解的家庭人员或者朋友,患者在牙科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开设牙科小讲课,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组织家属观看有关牙科的小短片等措施,可普及患者家庭与朋友的口腔知识,降低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

3.4加强患者对口腔知识的了解 对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开展口腔宣教等相关工作,逐渐改变患者及家人对口腔治疗的不良理解,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积极防治牙科畏惧症,让更多人了解到从小养成保护牙齿的习惯的重要性,也让更多人知道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口腔治疗,对提高医疗效率与医疗质量的重要性。

3.5对待不同的人群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3.5.1儿童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可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口腔治疗。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家长不能表现出特别心疼患儿或者让患儿过分的依赖,需协助医生转移患儿的注意力,配合治疗。

3.5.2成年人 自我控制能力和周围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成年人,在陌生环境下产生牙科畏惧症的几率较低。但多数成年人对于牙科治疗带来的疼痛十分恐惧。对于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可用局部麻药缓解。

3.5.3老年人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在肢体动作、听力和语言理解上都相对较弱。医护人员需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和疑问,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病史,认真的向患者解释即将进行的操作,或者是请患者通过观看其他患者治疗而了解医生的治疗步骤。在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如患者有皱眉头、四肢乱动时可适当的暂停操作。询问患者情况,鼓励患者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牙科治疗。

3.6性别 由于性别不同,女性较为软弱,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较高,可在家属陪同下进行治疗。

4体会

深入研究表明,牙科畏惧症对口腔疾病的防治和口腔保健工作极为不利。对于牙科畏惧症,对待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除了有针对性的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牙科畏惧症外,还应该培养家庭成员对于牙科的正确认识及态度,开展口腔教育展,提高口腔保健意识,让患者及家属对牙科治疗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汤玉红,金辰怡.诱发牙科焦虑症相关因素的探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22(6):444.

儿童口腔保健护理知识宣教范文5

【关键词】手足口病;消毒隔离;健康宣教;院内感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性急性传染病,其型别甚多,主要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常年散发。[1]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起病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疱疹性咽峡炎,严重者口腔大面积溃疡。手、足、臀部和肛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厚,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急剧转差,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2]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91例,经过我们精心护理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未发生医院交叉感染病例,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291例。男性196例,女性95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2岁。

2 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

2.1 合理布局

我院传染科病房设计为三区两带,各病室间设有缓冲间,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医患各设有专用通道。各病室设有独立的中心供氧装置、卫生间、洗手设施、通风换气设施。各病室卫生间装有紫外线消毒设施。手足口病患儿轻型集中安置,发热与非发热患儿分开安置,重型患儿单独安置在小儿重症监护室。

2.2 专人管理

患儿病室内的清洁、消毒、治疗护理由专人负责,由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好的正常班护士和责任病房护士共同负责,负责患儿的各项常规处置和病室的消毒隔离,健康宣教等工作。加强病房的管理,卫生及健康宣教,严格限制陪护、探视人数及外来人员。

2.3 消毒隔离措施

2.3.1 手足口病患儿病室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分开放置,不安置在同一侧,防止传染其他呼吸道疾病。缓冲带内备手足口病专用血压计、听诊器、氧气湿化瓶、输液车及治疗盘、心电监护仪等,每日两次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

2.3.2 入院后,发放一次性用具,包括布尿垫与一次性尿垫,自带尿垫由家属带回或存入衣柜,出院时消毒处理后带回。做好入院宣教,宣传卫生知识,教会患儿及家属正确洗手法。

2.3.3 病室内清洁消毒

加强床边隔离,病室内每日通风2次,每次0.5小时。床单元一床一刷湿式扫床,床单元、床头桌、柜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一件一巾进行擦拭。病室内地面湿式清扫每日2次,拖把及拖把桶每个卫生间单用,并有明显标记,使用后先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用清水冲干净,然后再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悬挂晾干备用。每日用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墙壁、门窗、门把手、水龙头。

2.3.4 加强分泌物、排泄物管理。患儿分泌物、排泄物、生活污水和粪便可直接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排放符合国家标次。有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漂白粉覆盖,作用60分钟后清理;对于患儿产生的生活垃圾,直接投入黄色塑料袋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2.3.5 病房终末消毒用

15%过氧乙酸溶液7~20mL/m3(1~3g/m3)加等量水,密闭熏蒸2小时,床垫竖起,被褥打开。

2.4 物品的消毒

加强饮食护理,保证饮食卫生。做好餐(饮)具、奶瓶、玩具等的清洁、消毒,煮沸20min或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30min消毒。患儿衣服、被单放在阳光下暴晒或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min消毒,或放入卫生间内紫外线等照射60分钟。禁止或减少儿童自带玩具,出院前消毒处理后带走,方法同餐具消毒。压舌板、吸痰管、换药盘、导尿管等均为一次性使用,按传染性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2.5 医务人员的防护

医护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和飞沫隔离,规范卫生洗手和手消毒。医生、护士每查完或操作一位患儿前后都用手消毒液清洗双手,按六步洗手法或用消毒毛巾擦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用络合碘消毒或用一次性塑料手套包裹听诊器头。静脉输液时单独输液车及操作盘,必须做到一人、一带、一巾、用后消毒,为避免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及卫生员进入手足口病房需在缓冲间加戴外科口罩、帽子、手套、反穿衣、鞋套均为一次性,必要时加护目镜。医务人员出病房后在缓冲间脱掉加戴及加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规范洗手,用物每日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健康宣教

采用入院告知形式、发放宣传单、集中讲课、责任病房护士在住院过程中的健康宣教、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等形式,向家属及患儿做好宣传防病知识,教会患儿及家长七步洗手法,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卫生保健。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及探视制度,禁止乱串病室,保持病室内卫生清洁。勤为患儿洗手,禁止患儿抠嘴、吸手指,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家里要经常通风换气,勤晒衣被。要喝开水,吃熟食,对玩具、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儿童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4 合理用药,防止菌群失调

新入院患儿根据需要用药,原则是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对症处理,合并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时,必须先做药物过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提高疗效,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勿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否则可引起菌群失调诱发新的医院感染。

5 小结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91例,同期收治其他患儿155例,经过合理布局、加强防护措施、精心治疗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同期住院患儿未发生院内感染,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消毒隔离是手足口病患儿护理的基础工作,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将重症和轻症患儿隔离,及时将其他病种患儿与手足口病患儿隔离。保持病区病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清洁,温度适宜,并时刻加强预防院内感染工作,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到位,控制了传染源,切断了传播途径,保护了易感人群,有效的预防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这对保证患儿的康复出院和其他杂病患儿不被传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儿童口腔保健护理知识宣教范文6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长期以来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儿童保健工作受到重视,小儿腹泻病原体变迁,临床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导致抗生素耐药率上升等原因[1],小儿腹泻治疗逐步施行临床护理路径管理,以期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医疗费用。由于患儿表达能力有限,临床治疗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临床护理路径通过完善设计的整体护理管理,保证患儿获得最佳护理质量,避免了护理人为差异造成的护理效果不同,护理行为减少了随意性,得到护理同行的广泛实践,现就我院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小儿腹泻护理的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儿科收治腹泻患儿132例,均符合1992年全国腹泻病协作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腹泻病诊断标准[2],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6例,其中男29例,女37例;汉族27例,维吾尔族39例;年龄:2岁者31例;发病季节:1~3月份10例,4~6月份19例,7~9月份24例,10~12月份13例,病程1~3d,腹泻次数>6次/d,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者6例。治疗组66例,其中男31例,女35例;汉族26例,维吾尔族40例;年龄:2岁者31例;发病季节:1~3月份12例,4~6月份17例,7~9月份25例,10~12月份12例,病程1~4d,腹泻次数>6次/d,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者7例。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输液护理、饮食护理、发热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控制感染、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传统护理措施。

观察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生,责任护士共同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根据制定的《小儿腹泻临床护理路径》以时间为顺序完成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包括入院指导,患儿入院护理评估,各项辅助检查告知,小儿腹泻知识宣教,执行医嘱及儿科基础护理常规,用药、饮食、健康、心理护理,出院健康指导,阶段目标执行结果和变异等以表格形式列出,以评估效果。

1.3 评价指标

以治愈率、住院天数、人均费用、满意度及小儿腹泻知识掌握情况制作调查表,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小儿腹泻知识调查问卷通过问答形式判分,分值为10分,7~10分为优,6~3为良,3分以下为差。

2 结果

由表可见观察组的治愈率提高,住院天数缩短,人均费用降低,满意度增加,小儿腹泻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各项数据无统计学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全面、合理、科学的制定护理措施,是标准化的护理流程。根据患儿的临床病情,有针对性的做好护理工作,各项护理操作有计划的落实,有效规范了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督促护理人员不断更新和掌握专业知识,病种人员配置细化,护理技术专业化,实现了护理质量动态监测,对护理效果能够及时评估,并对病情变化和路径变异进行实时干预,杜绝了护理缺陷和差错,最大程度的实现临床治疗,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治愈率大幅提升。

临床护理路径表明确了护理服务项目内容,避免了随意检查和不合理治疗,住院期间治疗费、药费、检查费、护理费及床位费账目明晰,真正落实患者知情权的同时获得了患者的配合。临床护理路径优化了住院病人管理方式,从入院开始患者就能系统了解诊疗基本情况,保证了患者住院流程的连续性,各项检查更为便捷,缩短了等候时间,不断完善的护理实施方案打破了传统护理的机械与盲目,护理质控工作在自查和整改中进步,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腹泻小儿无法表达自己的病情,更是增加了家长的痛苦,护理人员的耐心和爱心显得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在入院指导和健康宣教的同时增进了相互了解,客观的对患儿进行病情评估对患儿的康复尤为关键,临床护理路径全面、科学的制定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严密监护,及时掌握病情变化,精心制定诊疗方案,遏制患儿病情发展,有利于消除患者“花钱看病”的负面心理,为后续开展的诊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避免了医患纠风,也是新形势下医院“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永弘,进一步关注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和细菌耐药[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25 (1),1-3.

[2] 焦富勇等,小儿腹泻病治疗新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 26(7)535-537.

[3] 刘昌花,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