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1

关键词:园林;山石造景;作用

1 园林中山石造景的主要类型研究

1.1 主景类型

在园林的山石造景当中,主景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吸引人眼球的景观。主景一般都是用山石堆成的假山,当然也有一些单块的山石独自成景。在假山的堆砌方面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实用型的假山,这类假山主要是充当楼梯、石门、山石屏风以及山石墙等,除了供人们欣赏以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实用,而且,在有的景点处,像一些电压站、厕所、工具屋等都隐藏在假山的后面,充分体现假山的实用型;再有就是仿真型的假山,这类假山主要是根据自然景观当中的山来进行堆砌,逼真的外形使得假山有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这些假山的堆砌或雄奇壮伟、或巍峨耸立,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就如苏州狮子林庭院中的假山,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游玩的兴趣。

1.2 衬景类型

衬景与主景是相对来说的,在一个园林当中,有主景也就一定不会少了衬景,用衬景来衬托园林中其他的景观,也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衬景当然也是极美的景观,它们在衬托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也得到充分彰显。

1.3 组景类型

组景主要是将一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来达到完美的效果,比如,在一些堆砌的山石周围摆上几棵植物、安装上喷泉、建几个亭台楼阁等等,通过景物之间的重组来使得山石造景更加引人注目、更加充满生机与神韵,这种组景也会引发更多游人前来观赏。还应注意的是,在对景物进行组合时,适当考虑颜色与植物的搭配,避免太过于花哨。

2 园林中山石造景的艺术手法

2.1 单块山石独自成景的手法

山石造景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利用单块山石单独成景,在园林的建筑当中,有用石块堆砌而成的假山,我们不能忽视这一重要景观,在园林中伫立单块的山石,不仅突现出山石的个体美,还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利用单块山石进行造景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一些影响因素,像山石的色泽、纹理、安放的位置、石材的大小、观赏的位置等,通过全面的考虑来将独石的美感体现出来。

2.2 利用山石传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园林中的山石造景不仅与天然的景观有着逼真的神态,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园林艺术家在进行造景创造时融入了很多个人感情,因此,山石传情的艺术手法在山石造景中极为普遍。

2.3 依水堆砌假山的手法

我们经常说“依山傍水”这个成语,这就告诉我们山水是不可割裂的,在水边堆砌一座假山,在静景中衬托动景,在动静结合之间充分流露出山石造景的美感。由于山石造景讲究逼真与野趣,因此,可在小溪流岸边堆砌一座假山,潺潺流水环绕假山,使人置身其内仿若走进自然的大山大水当中,而且,还可以利用河流和假山创造出激流、瀑布、山涧等景观,来吸引人们的眼光,也将山石造景的灵性与“乐山乐水”的境界进一步地体现出来。

3 园林中山石造景的主要作用体现

园林中的山石造景对园林的整体发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山石造景体态新颖逼真,而且将山山水水的自然与淳朴很好地展现出来,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游客的目光,促进园林的发展;其次,山石造景作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也将会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印象,大大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延续。

同时,在进行山石造景时还需要考虑到一些影响因素,如:要考虑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看其是否适合建造山石景观,适合建造雄伟的景观、秀丽的景观、还是奇特的景观。另外还要重点关注对山石意境的营造、注意借鉴山石造景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而且还要适当将人工石材和本地传统的石材结合在一起使用,这不仅可以减少拉运山石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本地石材建筑的景观将会体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使得山石造景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这也将有利于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园林建设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山石造景这一景观,通过山石造景,给园林当中的景观增添了几分色彩感与视觉冲击感,逼真的假山堆砌、动静结合的山山水水、独石成峰的个体美、假山掩护下的小房屋等,使山石造景的艺术美与实用性得以充分结合。人们在游玩时就可以徜徉在山山水水当中来尽情感受山石造景的雄伟、秀丽、险峻、清丽。

参考文献

1 蔡婷婷.山石造景初探[J].现代园艺,2011(13)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2

关键词:传统造园手法 古典园林 现代景观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

我国传统造园手法多种多样,如: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来营造丰富多变的园林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1、对景

对景是我国园林营建中非常重要的造园手法,它可以避免视觉上的单调感,丰富园内的观赏内容。顾名思义,对景即可以相互观赏、相互衬托的景色,它们可以是园林内的主要景物,也可以是一些散置在园林内的烘托小景,这种从一个观赏点去观察另一个观赏点,或从另一个观赏点来观察这个观赏点的这种互相观赏,相互衬托的构景手法,称之为对景。一般说来,对景不是针对某一个景色而言的,它可能和周边许多景色都形成呼应的关系,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它不仅能观赏到香洲、见山楼、远香堂、小飞虹等诸多景观,并且在这些地方也能欣赏到雪香云蔚亭的景观。由此可见,雪香云蔚亭和这些周围的建筑及景观形成了对景。

2、借景

借景也是常用的传统造园手法,明计成在《园冶》曾提出“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一般是指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将好的景色通过一定方式组织到园林视线中来,它能起到扩大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色的作用。其手法可以简单概括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以及因时而借,这种全方位和动态的借景方式,是构成文人园林中色步移景异、移步换景的主要原因。但借景于园外并不是每个园林都有的,它要有一个开辟视线的通道,将好的景色吸入到园中来。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借景山,朝借旭日,晚借夕阳,春借桃柳,夏借塘荷,秋借丹枫,冬借飞雪。苏州拙政园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给人以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借景的内容主要有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园林意境,丰富景观效果。

3、添景

添景是我国传统造景手法之一,也是成景类型之一。主要是为了增添园林的空间层次感,在缺乏近景的情况下可以做添景处理。添景可以通过建筑小品,园林植被来形成。如果远处有自然的山,人文的塔,而中间和近处没有任何景色过度的话,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我们在中间和近处增添一些建筑、乔木、花卉,就会使整个空间显得具有层次美,加强远景“景深”的感染力,这种成景类型便称之为添景。

4、框景

框景是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它就是利用窗框、门框、漏窗、乔木树冠抱合所形成的框,把外部的景色框进来,使游人产生错觉,仿佛是一幅挂在墙上的图画,从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这种利用框架摄取景色的方法就叫做框景。杜甫《绝句》之中的两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讲的就是框景的效果。

5、抑景

抑景是园林构景艺术的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内敛含蓄,所以在造园方面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手法。在造园中,一般常采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构景手段,以此来提升整个园林的艺术感召力和层次感。如苏州拙政园腰门后的假山,留园入口处的廊道厅室,都是这种艺术处理。

6、漏景

漏景是框景的进一步发展,它起着含而不露、柔和景色、若隐若现的作用。在园林的围墙,步廊(单廊或复廊)常常设以漏窗来取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即为 “漏景”。漏窗的窗洞形状各式各样,有几何纹,有葡萄、石榴、梅花等植物纹样,也有仙鹤、鹿。兔等动物。

二、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我国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雕塑、诗、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首先,传统造园手法是我国传统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碰撞的结晶,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源所在;其次在园林布局方面,“小中见大”,“移步换景”,对于现代优秀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就是传统园林的要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也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作为一名景观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传统造园文化的研究,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借鉴其造园手法,古为今用,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有利于民族发展的优秀景观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不应当是全盘照搬,而应该是发展的、互动的,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解析与提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三、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景观设计常采用我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环境,达到移步换景,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苏州博物馆运用了“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它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一些时尚元素相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的沉稳有余,不够活泼等常见的弊端。它采用了传统的造景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和框景”的设计手法。位于博物馆主庭院区域的片石、水域、廊亭的设置,演绎出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神似而非形似的园林博物馆,传承了具有两千五百年底蕴的苏州历史文脉。

博物馆大堂的北侧及走廊墙壁之上都开有花窗,将中央庭院的水景及对面的景色有选择的摄取进来,使人透过景窗欣赏美景,仿佛人在画中游。借景和框景手法的运用加大了景深效果,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种设计手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增强景观的深度感和层次感,而得到意境深远的效果。其次就是庭院中凉亭的规划设计与布置,和周围的建筑、景观形成了对景,避免了中央庭院的单调感,极大地丰富了中央庭院的观赏内容。 整个博物馆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另外,把各种手法进行有机结合,借鉴中国传统造园的手法,体现了现代景观空间的新内涵。

小结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传统的、民族的东西,尚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要注重文化的继承和文脉的延续,从传统园林艺术的源流中不断吸取营养。合理的将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同时,现代景观设计的进步既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创新精神,果断采用新技术、接纳新思想,走出一条崇尚科学、立足本土、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现代景观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魏嘉瓒 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2]徐先玲、李相状 园林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美] 特瑞博 现代景观设计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4]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5]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3

关键词:竹类植物;园林景观;应用

前言:在我国,具有传统色彩的观赏性植物有许许多多,然而其中的竹类植物最属特别,它聚集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是观赏性极高的一种植物。在古代,竹类植物就早已出现在园林中,在现代,竹类植物依旧是人们最喜欢的造景植物之一,因为竹子造出来的景色给人一种历史感,具有极高的传统艺术美感。在我国园林的不断发展下,竹类植物被更多园林景观设计师所采用,竹类植物在园林造景中所起的作用值得让人们研究讨论,研究成果对今后的园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竹文化与竹类植物造景的结合

运用竹子在园林中造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文化它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往往给人们一种对美的无限憧憬及向往,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竹文化就是一种人生的思考。一般情况下,所讲的竹子哲学与竹类植物相互结合所构成的景色,其方式有 3 种:(1)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构建园林景色。竹不仅有端正的形体,还有深藏的寓意,把竹子的特殊形体与人们理解的寓意相互结合。(2)竹子的历史感渲染整个园林环境。把竹子的年代感引用到一些名胜古迹当中,可以激发起游客们无限的遐想,从而使竹文化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北京的紫竹公园就是借此来吸引游客,主要是用君山的斑竹为主题,营造出美不胜收的景色,在公园的山谷中、假山上、种植池中都栽种了斑竹,再加上娥皇、女英等景观,使其景色更加美丽。把悠久的历史融入竹文化中,再把传统的竹文化与其景色相结合,更进一步地提高竹文化含义,激发出人们的遐想,给园林观赏带来不一样的乐趣。(3)有着传统的诗、书、画、印 4 种文化气息。竹文化的艺术作品也是园林造景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在北京紫竹公园的八宜轩景区中,一边是竹子所构建的美景,一边则是以竹文化为元素的诗、书、画、印等艺术展览。在竹文化的作品中感悟竹子的气息,具备观赏性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更多乐趣。

2借物抒情在景观效果营造中的应用

当所要栽种植物的面积有限时,可以栽种较少的竹子,借助周围的环境带给人们一种想象,实现以小见大的造景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 3 种方式:(1)把竹子投影在白粉的墙壁上,这种组合形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白粉墙壁上投影几棵竹影,竹子在这白色的墙壁上会显得格外翠绿。当人们站在远处观望时,白墙像纸一样,上面画着一棵棵“墨竹”。(2)“移竹当窗”。在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在自己书房的窗外种上竹子,然后通过窗户观赏美丽的竹景,就好比一幅水墨画镶嵌在窗框上。把竹子移动到自己的窗前是静中有动、虚实结合的做法。现代园林中应用这一手法,游客可以通过一排的窗口去观赏窗外的美景,在游客移动的过程中,眼前的景色也会随之移动,带给人们一种忽明忽暗的感觉。除了窗景外还有一些门洞、天窗及围合建筑也可以采用这种造景方式。(3)竹石艺术,就是借竹子在奇峰怪石间构建美景,这种造景方式,竹子一般在古典园林中扮演配角,种植在墙角,它能独自成景,还可以掩盖一些生硬的景色。把它应用到空间压抑之处或者一口井旁,“一方天井,修数棵竹”从而在狭小的面积中带给人们自然万物的景色。

3丰富多样的造景手法

把竹子应用到园林造景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有几种方式:(1)大片面积种植竹子造竹成海。主要种植散生竹子,在大面积的竹林中建造一条悠长的小径,给人带来深邃的感觉。(2)丛植。将丛生竹按照一定的距离栽种,使得栽种的极有层次感,也可以将丛生竹栽种在河水边,竹影倒影在水中,又是一种美景的呈现。(3)列植。把竹子按照一定的行间距种植在道路两旁,构成一条竹景走廊。(4)散点种植。在一些假山旁边或者园林墙角、窗户旁种几棵竹子,以便更好地凸显出园林的主题。(5)混合种植。在以竹子为主题的园林中,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种植形式,比如,矮的菲黄竹构成地被,把一些中等高的竹子,比如观音竹构成绿篱,把高大的竹子采用丛植的方式,这些可以根据造景需求去科学地搭配,构建一个别具一格的竹林景观。除此之外,有些竹子还适合盆栽,放置在建筑物的两旁形成对称的景色。

4竹子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应用实践

竹子在现代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用广泛,特别是近 10 年来,随着竹子研究的逐步深入,引种、栽培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把竹子研究成果、单纯竹自然景观和渊源流长的竹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造园特色,丰富了竹文化内涵,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

4.1 竹文化与竹类植物造景的结合。竹子入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积淀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带出了无限美感与神往,且上升为人生哲学。竹子造景的意境创造是以竹类植物为载体,以竹文化为基础,通过诗词、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运用比拟和联想等手段创造园林意境。表现形式通常为“以竹比兴、以竹比德”、“历史典故”、“诗书画印”等。

4.1.1 运用比拟手法创造园林意境。人们喜爱竹子不仅是由于它得自然外观,更多的是由于它“比德”的意义,即将竹子的自然形态与人得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4.1.2 以竹的历史典创造园林意境。历史典故应用可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启迪人的想象,深化园林意境内涵。北京紫竹院公园的“斑竹麓”以君山的斑竹为主要造景元素,在两山对峙的山谷中,以自然式假山,园路围合的种植池内栽植斑竹,结合抽象的娥皇、女英雕塑,造景点题。以历史典故为主题,将渊源流长的竹文化与以竹造景融合,深化园林文化内涵,启迪人的想象,增加观赏情趣。

4.1.3 运用诗、书、画、印四种文化艺术。以竹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更是浩如烟海是园林造景创意的宝贵资源,紫竹院公园的八宜轩景区正是利用竹的自然造景,以竹文化为题材的诗、书、画、印等艺术表现形式浓缩竹的四种时态景观的一处范例。从竹文化艺术作品中联想到竹之自然美,进一步增加对竹的审美情趣。

4.2 竹类植物用于园林造景的典型模式

4.2.1 专类园。集秀园作为收集展示竹亚科植物为主的专类园,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竹林景观。形成一座集展示、种植、收集竹品种为主要功能的专类园。

4.2.2 竹林大道、竹林绿岛。竹子作为行道树,作为道路隔离的材料,营造出片片浓荫。如历史上的紫竹院路和现在的西直门以东小街桥以西主干道南侧是北京市很有特色的以竹作为分道植物的道路,在紫竹桥至今仍采取竹林绿岛的形式,结合中国绘画艺术的竹叶图案进行绿化美化,竹成为该条道路的明显标志。

结束语

构建园林景色要有合理的植物搭配和文化底蕴,文人墨客构建的园林提高了竹文化在园林造景中的地位,同时竹文化也影响着园林的发展。基于此,从竹文化去研究讨论竹类植物,对我国的竹文化和园林造景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4

[关键词]传统 现代 应用 展望

中图分类号:S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10-02

一、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现状与问题

园林是历史文化和思想审美的产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城市以及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中国园林事业的发展也迈入了新台阶。

中国现代园林造景设计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与冲击,另一方面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精华。因此,对于园林设计,本身有着强烈的特殊性以及地域历史特色的设计风格,如何抵御西方园林设计的冲击,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造景设计的精华传承下去,成为一个当代中国园林造景设计的重大课题。

现代园林设计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的配合、与现代美学艺术的一种契合。就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关系可是现代园林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在这方面就存在严重的问题。

二、古典园林的兴衰

(1)发展历程。世界园林史表明,各种园林形式不可避免地遵循着发展-成熟-衰落的轨迹,园林风格与样式的形成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并成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围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3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口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

(2)世界地位。中国人崇尚的“师法自然”的园林理念和诗情画意”的园林理法,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中得到完整的体现,而英国风景园作为西方近代园林的开端,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中国园林一些惯用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如散点布局、环形游线、动态景观、巧于因借等,均己完全融入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之中。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影片式散步的处理手法就是典型的案例。

(3)衰落的根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衰落,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国在中的失败导致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国力的日益衰败,使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评论从褒扬转为批评。可见综合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国际地位的重要准则之一。此后的100多年来,中国古典园林始终未有适宜的发展环境。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片面追求全盘西化,使中国本土园林生长的土壤日渐贫穷。国人既对外来文化缺少深刻的理解,又对本土文化和景观资源缺乏认识,造成目前中国一方面园林建设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园林理论与实践水平均十分低下的尴尬局面。

三、展望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上的应用

(1)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传统的园林造景中的自然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的园林造景强调人利用自己的感受去发现自然、亲近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园林造景设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然,要表现园林的自然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考虑气候条件、场景的协调,达到园林设计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统一【1】。现在关于这方面的应用,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中已逐渐渗透,但是由于现在人们的居住面积和娱乐面积等条件的限制,这方面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2)保存文化底蕴。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文化的深厚影响深远,传统园林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深受中国的政治、文学艺术的影响深远。如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借助题名、匾额、对联、石刻等文学来丰富园林布局的精神内涵,使得传统园林具有意境之美,表现出一种士大夫情怀。在在现代园林设计艺术中也会根据建筑布局、建筑设计、山水地形、植物搭配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以自然山水为背景,经过人的艺术加工使自然景观得到升华。因此中国的现代园林中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但现代园林艺术在这方面远不及古代园林,希望能随着人们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的提高,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3)融入独特的民俗风情。民风民俗是一个特定区域内历来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具有地方特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区域传统文化传承现象。当代园林设计虽然存在设计师的个人情怀,但是必须尊重一个地域的民俗,并将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标记融入其中。不同地域也会有不同的民俗,园林的设计在设计时如可以巧妙的发掘当地的民风民俗,则会让设计更具韵味,更具内涵和特色,这需要现代园林设计师具备深厚和民族文化底蕴。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园林的设计至今还影响深远,现代园林的造景设计在很多方面和层次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响,归根结底,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现代园林造景设计受到了多方面文化元素的冲击和刺激,总的来说这些因素促进了中国现代园林造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该吸取这些因素中的养分,形成这个时代所赋子的园林造景设计的新的特征。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5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非常独到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手法,其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从我国古典园林的六大特点出发,论述了其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园林的一个典范,其表现手法和设计手法都有着独到之处。且我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仅包含了多种传统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丰富的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研究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我国古典园林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地理特点以及人文历史等因素有机的统一起来。纵观我国各处古典园林,其选址大多集中在山水形胜之地,否则就因势利导,人为创造出一个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这种做法并不是简单的利用或者模仿出自然的原始形态,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

现代的生态大园林观与我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过度开发大自然将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认识到了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应该从过去的对立、征服关系向和谐共荣的关系转变。为此,我国相继开展了多项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并努力推动各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环境观、自然观、宇宙观以及审美观等得到了升华,并且,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和园林景观的高度统一,也符合了现代人类设计环境的理念。

二、采取“巧于因借”的园林建造手法

我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为“巧于因借”。在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借景以及成为一种最为重要的手段,其追求的是造景空间的无限外延。一般来说,借景主要包括远借,俯借、仰借、邻借以及应时而借等很多手法,其主要把相对隔绝封闭以及有一定界限的园林空间,从而形成同外界虚实相连的一个整体。事实上,在造园中通过“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园林手法,从而把外界的美景纳进园林中,以实现局部大环境的完整和统一,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园 林空间,也使得园林景观的层次更加丰富。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多在城市内建造园林,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受到高楼林立中狭小空间的限制,排除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段能够很好地扩展有限的空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富有层次感的美景。这种手段让园林和周围的美景相互因借,从而实现整体的大空间,进而建造天人合一的城市园林。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古典园林在整体布局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随形就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根据基址的特点建造。比如著名的颐和园,其充分的利用了该地区特有的地貌,依托山林之势,并通过对水利进行疏导建造而成,它是造园艺术和水利工程极度统一的典范,其既有艺术的外貌,又有科学的内涵。不仅如此,颐和园内的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既是院内的主要景点,又是最佳的观景所在。

四、生态理念的体现

我国古典园林在植物造景中也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手法。其植物的种植形式通常都采用比较自然的方式,以力求和园林的风格保持高度的统一。在大型园林和私家园林当中,一般采用单株、双株、多株以及丛植的方式,并配置少量的树木来概括的表现出植被的天然气象。比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海棠春坞等景点,其植物造景在简洁的同时又能给人以较深的想象力。另外,园林内的植物配置,其目的是为了展示不同植物的个体美与个体之间相互配置的和谐美,并努力使植物的线条和姿态都能尽显出自然天成之美。而在大尺度的园林空间内,则主要注重表现出自然的群落美和植物的群体美,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苑林区。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会从植物的观赏效果与生态习性的角度出发,赋予植物多种多样的意境与性格,或者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示园林的主题,使园林人格化,从而使得园林主人的品行和文采恰当的展现出来。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园林都会按照植物的不同花期、色相以及季相演替等特点来营造园林的时序景观。而现代造园的植物配置理念是重视园林的个性美与季节景观的变化,力求符合园林景观植物群落的生态性,这一点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生态理念的体现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五、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 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在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私家宅院,或者是皇家园囿以及寺观园林,其主要的建筑布局就是随形就势、因山就水、错落有致,通过多变的布局和丰富的形式,将其融入到自然园林中,并运用形状各异的门窗当做框景和媒介,将舒适的外部园林大空间和建筑室内的小空间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种和谐完美的建筑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而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使人们能够充分的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这一理想的居所境界,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居环境。

六、意境的蕴含

我国古典园林大多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园林主人情感的表达和投入,也是其精神的升华和体现。在园林建造中,通过园林题咏来点景,并对景物的意境进行升华,从而使园林从物质空间向精神空间转变,进而使得人们在观赏园林时能够产生共鸣,并随之陶冶情操。

传统园林造景手法范文6

关键词: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园林造景

一.我国常见园林造景手法

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园林艺术法则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常用的造景手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一)主景与配景

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突出主景的方法: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2.轴线对称法 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动势向心法 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4.构图重心法 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5.园中之园法 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胜。

(二)层次与景深

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中国园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景深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

(三)借景与屏景

《园治》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屏障起来。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四)对景与抑景(障景)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五)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如颐和园人口区用宫墙将空间分离层次,又用牡丹台(自然式台岗)隔挡视线,但隔而不断。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北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六)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

(七)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透”)。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八)点景与题景

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另外,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其形式多样,有园额、对联、石碑、石刻等。

另外,还有朦胧与烟景、四十造景等常见手法。

二.东西方园林造景思路的差异

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成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题,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匀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还原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圆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的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园林不求轴线对称,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同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大道完美的境地。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遨游山林并寄情于山水间,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绝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和加工。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

园林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特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寻求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顽强地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中国山水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其精华。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域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应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的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写意”的美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东、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体系,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健.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J];安徽建筑;2002年04期.

[2]许丽;许颖.中西传统自然观和园林艺术形式差异的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董升忠;徐文辉.从中西园林比较看世界园林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3期.

[4]陈展川.诗意与理性——中西古典园林风格比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