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土地管理;节约集约利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9-0052-0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土地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1 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意义

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结果。

1.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保护耕地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保护耕地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节省投资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土地投入,提高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集聚程度。城镇建设应尽量集中布局,集约利用土地,以减少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提高城镇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布局和利用强度,了解某一具体地块开发利用潜力,从而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指导方针和对策,合理布局用地,制定最佳开发方案,发挥土地利用最大效益。

1.4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土地市场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使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能有效抑制因盲目性、随意性而造成行为失当,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2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我国虽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建设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耕地总量在逐渐减少,用地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如下:

1)土地利用十分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率低,长期以来的粗放用地,各地均存在滥占滥用土地现象,没有充分、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2)用地结构不合理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用地规模逐渐扩大,有些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公路、广场、绿化用地、空闲村、空心村、闲置住宅、闲散地块大量存在;

3)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破坏耕地、圈占集体土地炒预期、非法出租、转让土地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盲目招商引资,为了使项目尽快“落地”,采取“以租代征”、超占面积、未批先建、未批先用等违法手段。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监管机制不健全,执法监察不到位有些地方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建立监管机制、动态巡查机制,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动态巡查不及时,对各种违法违规用地执法监察不到位,影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际效果;

5)后备资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空间不足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耕地、林地、草地、山地等资源均被利用,后备资源潜力明显不足,有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无法实现。

3 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科学规划用地,从源头严格把关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严格确定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大力提倡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的用地项目一律不批,从源头制止浪费土地现象;

2)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定期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投资强度、土地容积率,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3)要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规范土地市场运行通过土地收购储备,使政府能够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备以备供应土地,真正实现土地招牌挂出让;

4)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挖潜并重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占用耕地,要“占多少,垦多少”,占补平衡。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盘活存量土地来增加土地,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挖潜并重;

5)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建立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部门可以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通过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各种税收,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抑制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占用土地行为,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这间接要求用地者增加投资强度、提高建筑容积率、加大对地下空间和建筑立体空间开发,高效利用土地。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

6)加强监督检查,动态巡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执法监察工作要遵循“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日常动态巡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批前、批中、批后要全面跟踪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杜绝少批多占、未批先建、滥占滥用土地现象的发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使新开工项目基本不再出现闲置现象。

我们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宣传,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本。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范文2

一、深圳与香港的相似之处

深圳毗邻香港,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土地的国有化。深圳经过1992年和2004年两次农村城市化改造,原有农业户口人员已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农村集体土地全部转为国有,实现了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二元结构到国家单独所有一元结构的转变。深圳是全国唯一一个所有土地全部国有化的城市。在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之前,香港为英国所统治,其全部土地称为“Grown Land”,俗称“官地”。1997年7月1日之后,香港土地全部回归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7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使用、开发、出租或批给个人、法人或团体使用或开发”。土地的全部国有化限制了土地所有权的转让,香港政府出让的是土地使用权,香港土地使用制是土地租用制,其特点是只租不买断,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契约方式取得一定年限的租业权。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就曾部分借鉴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进行土地有偿出让的实践,投资者需缴纳一笔出让金,才能取得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开启了中国土地有偿使用的先河。二是高度的城市化,使土地资源十分紧张。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岛和新界等组成,陆地面积为1100平方公里,除掉山地丘陵外,真正可居住生活的用地并不多,建设用地仅占香港总面积的22%左右。香港现有人口约700万左右,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张,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成为必然。深圳山地较多,平原少,高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让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备受关注。那么,香港在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方面有何特点,对深圳此次有何借鉴意义呢?

二、香港节约集约土地利用模式

香港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紧密的建筑布局

为减少对车辆交通的需要,香港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较短,居民通过步行的方式即能到达,通过步行方式即能游览香港中环的整个CBD。香港车辆交通运输占地约为深圳的1/4,但其交通管理制度先进,车辆畅通有序,交通运输用地效率很高。

2.高容积率的土地利用

由于香港的土地面积有限,土地十分珍贵,因此香港实行高容积率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物一般较高,从而减少建筑物对土地面积的占有。香港是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特别注重私人财产权的保护,拆迁难、开发难等倒逼机制也促使必须注重存量土地的高效利用。

3.立体化的土地利用

由于香港人多地少,因此,香港既注重土地的平面利用,更注重土地的立体利用。地下建造购物超市和地铁,地表修建城市交通,地上建造学校、人行天桥等公共设施。实际上,土地的平面利用转向立体利用也是现代土地空间权发展之新动向,诸如美国、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都引入了土地空间权的概念。

4.开放式的底层空间

一如上述,香港的很多建筑都较高,大多超过200米,在建筑物的底层,通常建有开放式的开敞或半开敞的公共平台,在平台上建有医疗、卫生、休闲等场所,平台与不同建筑物相连接,将整个社区紧紧连接在一起。公共平台还与地铁、天桥、地面等交通相连,从而使社区与城市周边交通相融,方便了群众。

5.以社区为核心的混合土地利用

社区除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外,商业、休闲等配套功能齐全,但各类建筑用地占地总面积必须小于整个社区土地面积的2/3。社区注重立体发展,地表之上大多建筑私人空间,地表及地下多数建造公共空间。而开放式的底层空间用于布局公共设施和连接公共交通。土地的混合使用模式既满足了居住对公共配套的需求,也满足了商业邻近消费的需求,还大大提高了公共设施和公共交通的使用频率。土地的混合使用模式既提高了土地的经济价值,也提升了土地的社会效益,真正实现了土地的综合利用。

香港的土地分类是将城市作为综合生长的有机体对待,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调节,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的最佳状态。同时,通过协调用地性质与建筑物间关系,实现用地与建筑物的有机衔接,不仅强调土地的性质,更关注功能的有机组合。而国内城市在土地分类时一般视城市为静止体,将用地划分为客观、具体、静止的用地类型,此种分类,显然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随着深圳城市的不断发展,各种城市综合体逐渐兴起,必然要求突破土地单一用地功能的限制。用地混合产业发展对用地单一设置的土地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6.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香港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注重节约与集约,严禁粗放利用,其节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具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与支撑。同时,土地的利用与规划注重公众的参与,从而也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计划的执行。

总之,香港节约集约化土地利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纵向发展,二是混合使用。而香港政府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来优化利用每一块土地。据中国宏观经济学会数据显示,香港对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大约是中国大陆城市的3倍。

三、对深圳的借鉴意义

1.加强与香港的区域合作

香港与深圳在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深圳应该加强与香港在土地开发及利用方面的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总体方案》也明确提出加强区域一体化土地利用和保护,探索与周边城市建立区域性土地利用调控协调机制。以深港合作区为平台,创新区域土地利用合作模式,加强产业合作,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共建优质生活圈,共享促进区域产业用地、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合理配置,构建区域土地政策体系。

2.加强土地总体规划

深圳应当借鉴香港的经验,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的科学利用,加强土地的用途管制和使用规划,当事人应严格以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杜绝乱建乱占,避免土地闲置。深圳目前还未建立明晰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标准,土地开发强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应当综合考虑土地的不同用途及承载的不同功能,协调土地用途、建筑高度及开发强度之间关系,建立适宜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标准。考虑到深圳人地关系紧张的现实,适时提高土地使用中的容积率和密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编制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加强交通、医疗、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方便人们起居生活。

3.完善土地空间权利体系

随着深圳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深圳城市土地资源的供给日益紧张,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城市发展目标要求深圳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空间上主要体现为从土地平面利用到土地立体利用方式的转变,从而弥补土地平面利用造成深圳土地资源稀缺的不足,也有利于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香港很注重土地的空间利用,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及高架桥层出不穷,香港在土地空间的利用及管理方面值得深圳学习。我国《物权法》并未单列空间权,而是在《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中予以体现,但仅作了原则性规定,权利体系尚未细化,难以实现土地空间的精细化管理。2007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登记办法》引入了土地宗的概念,其规定“土地以宗地为单位进行登记,宗地是指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者空间”。可见,宗地不再是一个平面概念,而是一个立体空间,但空间范围却不明确。深圳要借鉴香港等发达地区的经验,构建完善的空间权制度,包括空间权的取得、转让、变更及消灭,空间权中的权利及义务,空间权的权利登记及客体登记,空间权中的权利冲突及如何规制等系列问题。《总体方案》也指出,完善国有土地权利体系,细化地上、地表、地下土地使用权权利设定,探索三位地籍管理方法。

4.将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在土地所有权法理基础之上

深圳《总体方案》公布后,各种解读版本很多,但有一点需明确的是,深圳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构建产权明晰的土地管理新局面,并不是要实行土地的私有化。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及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力倡土地的私有化,认为只有实行土地的私有化,才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建立高效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机制。实际上,私有制并非解决一切土地问题的灵丹妙药,一国土地制度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既有的历史继承,也要考虑到本国的现实国情,香港土地产权实行公有制,同样也设计出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在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土地用途管制是以警察权为保证来实施的,而在我国,由于国家对土地拥有最终的处分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土地的用途管制与其说是行政管理,不如说是国家以土地主人翁的地位行使其管理自身财产的职能。

5.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总体方案》也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逐步开展对各行政辖区、各类功能区、建设项目用地以及各行业不同用地主体的多层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指标体系,落实政府各个部门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的共同责任,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管机制及责任机制。

参考文献: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范文3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城市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土地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其需求量与日俱增。中国的城市以占全国 0.43%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 41.8%人口的生存空间, 并聚集着占全国 84.8%以上的非农业产值的经济活动。狭小的城市空间产生如此巨大的生产力, 承载着接近 50%的人口和人类财富的绝大部分。我们在惊叹这一数据的同时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原土地利用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矛盾的日益显现,土地利用模式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探讨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途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土地产出高效化,即不断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获得土地产出的最大化。二是土地布局和土地结构合理化,即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之间高效协作,使城市健康高效发展。三是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即城市土地利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应的统一。

三、我市当前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1、城市用地规模过度膨胀,浪费现象严重。在当前土地利用中,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十分普遍。近几年,__的城市发展也逐步趋向“摊大饼”式发展,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忽略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20__年__中心城区建设规模达到269.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3.5平方米,远远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表 1 20__ 年__市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一览表

城 区

20__ 年现状

城镇人口(万人) 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人均(平方米 / 人)

张店城区

73.3

100.9

137.7

淄川城区

53.3

59.3

111.3

博山城区

28.9

39.9

138.1

__城区

45.1

45.7

101.3

周村城区

17.6

23.6

134.1

合 计

218.2

269.4

123.5

2、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合理的城市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城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区位效益及聚集经济效果,从而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最优化。由于历史原因,加上__组群式城市的特点,我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表现为工业用地比重偏大,城市环境绿化和第三产业用地比重过低。

表 2 20__ 年__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面积( hm 2 )

占城市建设

用地( % )

人均( m 2 / 人)

现状

现状

现状

1

r

居住用地

9082

33.71

41.6

2

c

公共设施用地

3207

11.90

14.7

行政办公用地

480

1.78

2.2

商业金融用地

1231

4.57

5.6

市场用地

452

1.68

2.1

文化娱乐用地

116

0.43

0.5

体育用地

49

0.18

0.2

医疗卫生用地

137

0.51

0.6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719

2.67

3.3

文物古迹用地

23

0.09

0.1

3

m

工业用地

9070

33.67

41.6

4

w

仓储用地

398

1.48

1.8

5

t

对外交通用地

535

1.99

2.5

6

s

道路广场用地

2581

9.58

11.8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370

1.37

1.7

8

g

绿地

1613

5.99

7.4

其中公

共绿地

__4

4.25

5.2

9

d

特殊用地

84

0.31

0.4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26940

100

123.5

根据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合理的城市用地结构是居住用地占20%至32%,工业用地占15%至25%,道路广场用地占8%至15%,绿地占8%至15%。由此可以看出我市工业用地偏高15个百分点,商业金融用地偏低3到10个百分点。

土地产出率低,造成土地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在我国的城市中,中小城市的地均产出又普遍低于大城市,两者最大的差距达到20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几个大城市的地均gdp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地均gdp的差距是几十倍不等。因此,如何提升现有土地的利用价值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3、 __市是典型的组群式城市,由于各城区之间发展缺乏协调统一的规划,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城区过分强调了自身功能的完善与发展,而忽视了与周边地区的功能互补,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城市集聚效应无法达到最优,土地浪费情况比较明显。

4、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土地配置不合理。我国现行体制下实行的是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地方政府负责,这就决定土地的出让市场有区域性。由于土地市场具有不完全的市场属性,虽然不同区域间的土地供给从宏观上看是统一的,但从微观上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地方自身利益驱动下,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惜采取一切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招商引资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其原因在于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没有真正起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必然严重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四、当前我市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首先,必须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遏制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与占用耕地的势头。其次,要给城市留有余地,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要坚持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既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又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的合理编制,科学确定城市用地控制规模,制定合理的用地标准。

2、优化调整规划审批程序,制定相关政策,在各层次规划中认真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和要求。首先,在规划的编制、审批用地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前期方案审查阶段,应将是否节约集约用地作为重要内容。目前城市规划界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时,确实存在着重规划轻实施、重生态轻用地的倾向。在规划方面,已经提出的各种规划理念如生态城市规划、紧凑城市规划、集中型城市化等,基本上都是较笼统的大概念,一般没有把节约集约用地和高效用地观念落实成为整套的设计规范与规程,审批时,对规划方案是否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程度如何缺乏判定的依据。其次,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也要认真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有了好的规划,不能严格实施,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建设项目不能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和要求开发利用土地,也不可能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近几年来,我市部分产业用地容积率偏低,闲置土地依然存在,都是不节约集约用地的体现,需要我们从项目审查、规划许可、用地预审等环节依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严格把关。另外,各类规划调整,特别是对已出让土地的规划调整,也要认真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3、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挖掘城市用地潜力。20__年我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3.5平方米,远高于同等规模城市,甚至超出国标指标级别ⅳ的人均用地指标上限。这说明城市内部存量土地还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要大力推进城中村的全面改造和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出台旧城改造政策,对城市建成区内的低层、低密度旧房屋地段进行重点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居住人口密度。对城市建成区内的闲置、废弃地,应及时由政府收回进行储备或另行安排使用。 加快旧工业区改造,对产业园区进行空间整合,提升土地使用价值,促进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园区在产业集聚和集约用地上的优势。对濒临破产或资不抵债的企业,应结合企业改革、改组,实行企业兼并、联合、转让等形式,盘活土地资产,充分挖掘城市用地潜力,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由以增量开发为主,向以存量整理利用为主的方式转变。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范文4

【关键词】土地规划;节约方式;科学发展

一、土地规划利用

节约用地即是在土地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土地,不出现土地浪费的现象。狭义的概念主要指具体的土地建设项目,用一些措施来保证土地的利用效率。从国家的角度,土地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土地规划节约的根本原因

2.1土地规划节约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来,国党和国务院提出我国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2.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就决定了我国的土地规划利用要走节约的路线。我国的城乡建设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也不断地加大,所以出现了土地供需的矛盾。解决土地供需的矛盾,首要的措施是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进行节约使用。在使用土地最小的面积下,获取最大的利用效率。避免因粗放的开发方式,造成土地的浪费。

2.3改变粗放的开发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开发大多数采用粗放的方式,造成严重的土地浪费现象,经济效益低下。很多的地方盲目的开发土地资源,大量占用农地、拓宽道路、娱乐广场等。这些不合理的使用情况,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占地面积小,这也要求我们现在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我国土地的利用状况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土地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和港闸区委、区政府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部署,我们陈桥街道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开始呈现出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3.1国土资源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为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3.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加强项目管理、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我街道以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快现有土地资源的整合。通过大规模农地整理,切实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农业生产现代化;通过建设用地空间整合,优化用地结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大力提升。我们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矛盾。

3.3加强依法行政

为加强依法行政,切实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我街道根据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建立完善覆盖全境的街道、村两级土地执法监管网络,全面推行和落实“片警式”监管制度。通过认真执行有关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制度,对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汇报、早拆除”,积极提高有效制止率,较好地遏制了各类违法违规用地的产生。

四、我国土地规划节约存在的问题

4.1供地紧张现象严重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大增。但是由于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监督,规划性不强,上级下达的土地开发指标过高,导致供需地紧张,用地面积缺口现象严重。

4.2违法开发土地资源

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负责管辖的部门缺少凝聚力,法律法规的体系不完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缺少监督与指导,在一些地区经常出现违法违规的土地开发现象。一方面,相关的部门缺少工作的实践性,土地执法检查和例行检查的力度不够,导致私用违法占地、虚假上报土地开发的占用面积,最后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在监管工作中,存在监督缺乏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某建筑物完成后,监管人员才去亲自检查,发现建筑物不合格,需要拆除处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负责检查的工作部门,对违法的行为处罚的力度不大,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4.3规划性不高

目前,我国一些土地的管理部门,对土地规划的不明确或者不合理,直接导致建筑施工的不合理的建设,造成土地的浪费。一些土地部门的管理人员对土地的总体规划缺少认真的态度,把规划的内容依赖于项目的内容,片面的了解项目的作用。

五、土地规划节约的利用建议

5.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理念 加强工作力度

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推广土地的节约开发方式,推进科学的开发策略。一方面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责任感;另一方面,进一步宣传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从而加强土地管理层的法律法规的意识。

5.2提高土地的总体规划性

土地的规划工作,直接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所以,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地分析要开发的土地状况。协调的安排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如管理部门可以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规划工作的务实性和指导建设的作用。

5.3建立健全土地法律法规机制

国土资源的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出台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政策,可以进一步提高执法的管理水平。同时,土地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对违法使用土地者进行处罚,起到示范性、教育性的作用。

六、结论

根据以上的论述,只有不断地完善我国土地的规划政策,才能保障土地的有效利用。从中央到政府应该采取全面有的措施,保护好国土资源,依据法律处理非法的用地行为。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土地的供需关系。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的理论系统,坚持走科学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范文5

浙东绍兴,人杰地灵。

似乎不用去细数这个地方的种种名胜,也不必回忆这里的文化名人,单是“绍兴”二字,都足以让人神往那里的山山水水。

这里,勤劳的人们耕耘着每一寸土地,并且在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念。

2004年,绍兴县提出的“节约集约用地九法”获得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赞扬,并通过国务院《政务情况交流》向全国进行推介。“九法”,一时成为节约集约用地的标杆之一。

而今,一个全新的理念再次在这里响起。

绍兴人说:我们要“亩产论英雄”!

2007年上半年,绍兴县提出“亩产论英雄”的科学发展新理念,即以提高“亩产效益”为核心,围绕节约集约用地、节能降耗减排等重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亩产论英雄”的现实背景

一是破解要素制约,实现集约发展的需要。绍兴县是经济强县,但同时也是资源小县,矿产、水资源都不丰富,尤其是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人均耕地仅0.57亩,只占全国人均耕地的40%,可开发的土地储备资源越来越少,现有规划可用土地仅15000亩左右。土地已成为绍兴县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当地不少企业在土地使用上仍存在“宽打宽算”现象,一些企业在投资经营时,只算土地征用的“买卖账”、“补偿账”,很少关心工业用地的亩均“产出账”,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都相对较低。如果继续延续“摊大饼”式的粗放增长方式,资源要素将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难以为继。

二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创新发展的需要。导致绍兴县资源要素紧缺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经济总体发展质量还不够高,主要还是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资金物质要素投入带动,科技含量偏低,创新能力偏弱,去年全县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1l%,位列全省第48位,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不到0.5%。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必然导致区域竞争力的削弱。

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和谐发展的需要。去年,绍兴县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绍兴县纺织印染为主的产业特点和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使其成为能耗大县和排放大县。2006年绍兴县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7吨标准煤,是全省平均的1.89倍;日工业污水排放量平均达到62.5万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多年居高不下。为此,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提高单位能耗、单位排放效益,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亩产论英雄”,是将农业领域“亩产”概念引入工业领域,进行工业企业效益评价,实质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绍兴县把“亩产论英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理念,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作为检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在具体做法上,注重从体制机制上人手,探索和完善“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约束、评判等机制,倒逼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提高单位产出率。

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的导向机制

针对要素资源和环境容量制约严重的现状,绍兴县从导向上入手,致力转变发展理念,将原先以“规模”、“增幅”论英雄转变为以“亩产效益”论英雄。

1、强化舆论导向。在2006年每季度公布企业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前100位排行榜的基础上,2007年开始,又分县和镇(街道)两个层面,全面推行亩均产出示范企业季度公示制度。县级在新闻媒体上定期公示销售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销售各前30位名单,并逐步将公示范围扩大到8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镇(街道)公示亩均税收、亩均销售各前10~15位名单,以此引导企业集约发展。同时,把“亩产论英雄”扩大到“单位能耗效益论英雄”、“单位排放效益论英雄”,按季在媒体上公布印染、热电等企业单位排放的产出效益情况。

2、强化利益导向。继2006年对节约集约用地“三十佳”企业予以重奖后,2007年绍兴县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以亩产效益为重点,按照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突出节约集约用地、节能降耗减排和科技创新三方面重点开展科学发展示范企业评比,奖励资金达100万元。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实行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3、强化服务导向。按照产业发展布局,合理规划建设高新产业集聚区,为科技含量高、亩均税收多、占地少的项目提供用地空间和优质服务。成立节地节能减排和经济转型发展工作指导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正职任组长,指导帮助各镇(街道)、开发区抓好节地节能减排工作。县、镇两级投资服务办公室及相关部门加强对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大项目的管理服务,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全程跟踪服务。

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的约束机制

绍兴县着眼于提高“亩产效益”,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严把用地指标安排、项目准入、履约管理等环节,建立健全严密、规范的管理流程,形成强有力的“亩产论英雄”约束机制。

1、科学安排用地计划。绍兴县高度重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工作,由县委、县政府集体审定年度工业用地计划、经营性用地计划。从提高“亩产效益”出发,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指标,2006年~2007年,在安排土地指标的项目中,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比例达80%。

2、建立项目会审制度。创新项目准入办法,成立由县分管领导负责、县投资服务办牵头,发改、国土、环保、科技等部门组成的项目会审小组,对意向工业项目进行三审:一审是否符合节约集约用地标准,规定项目投资强度除个别行业外最低不得低于22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在1.1以上;二审是否属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凡高能耗或高排放的,实行一票否决;三审项目科技合量,对高新技术项目、品牌企业投资项目等予以优先考虑。实行会审制度以来,全县共引进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和国家级品牌投资项目11个,有一批项目因达不到规定要求被拒之门外。

3、严格项目履约管理。切实加强通过会审项目的后续管理,使之按章操作,早投入、早竣工、早产出。实行工程开竣工履约保证金制度,投资方须按比例缴纳履约保证金,如未达到协

议书规定的建设进度或亩均效益有关指标,视情况扣除保证金。实行综合复核验收制度,项目竣工投产后,由县投资服务办牵头组织,对项目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比等指标进行复核验收,未达到协议规定的,作出相应处置。实行领导督查联系制度,建立县领导定期督点投资项目制度,重点对应动工未动L=、应竣工未竣工和未按规定进度实施的二、三产项目进行定期督查,促使项目早日动工,早出效益。

建立健全评判机制

绍兴县围绕提高亩产效益,分不同层面和类型,建立完善“亩产论英雄”的评判机制,强化绩效管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1、设立企业评判标准。针对部分已建企业投资强度等相对较低的状况,重点考评企业投入产出比、亩均税收、亩均销售等指标。规定工业项目投入产出比在正常投产后第一个年度应达到1:1以上,否则予以核减用地面积或限期追加投资,提高土地产出率;在对年度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核算基础上,对亩均税收、亩均销售位于前列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亩均税收、亩均销售达不到一定指标的企业,不能评定为县级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并取消县委县政府给予的一切政策优惠,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腾笼换鸟”等途径,着力提高亩产效益。

2、设立行业评判标准。按照提升纺织产业、壮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类,从集约用地和亩均产出等标准出发优化产业结构。规定纺织、印染等行业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亩,化纤、医药制造业投资强度不低于270万元/亩,机械五金等新兴产业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250万元/亩,并逐步提升。对全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税收贡献进行测算排序,以税收贡献高低为依据,确定工业项目招商选资对象,重点引导发展高档家纺、设备制造业、建筑安装业、汽车汽配、食品加工等亩均税收较高的新兴产业;突出节能减排重点,对排污企业每吨CO2和S02排放所产出税收和销售进行核算,高于平均值的,在排污权交易资格申请等方面适度倾斜;将全县节能减排任务分解到每家企业。对不能完成减排任务的,取消享受县委县政府各类奖励扶持政策资格。

3、设立镇(街道)评判标准。围绕“亩产效益”这个核心指标评判各镇(街道)、开发区经济发展质量。注重土地盘活利用,将全县土地盘活利用任务分解到各镇(街道)、开发区,完成情况和岗位责任制考核挂钩;突出属地亩均产出,在对各镇(街道)、开发区区域内工业用地核查的基础上,测算出各镇(街道)、开发区的年度亩均税收和亩均销售,对排名前列的予以岗位责任制加分。强化排放总量控制,落实镇(街)、开发区CO2、SO2减排任务,完成情况良好的,可以在指标内新批有关建设项目,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不得评为年度各项先进。

初步成效

绍兴县的“亩产论英雄”机制倒逼企业变粗放扩张为集约发展,积极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和节能降耗减排,加快自主创新,促进了产业提升发展和经济提质增效。

1、节约集约用地拓宽了发展新空间。“亩产论英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广大企业纷纷转变思路,通过实施“腾笼换鸟”、厂房“上天入地”、技改“见缝插针”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如在全县工业企业80强中位列第6位的天马实业,通过内部挖潜整合、厂房加密等,在400亩土地上,2006年实现销售15亿元,上缴税费超过1亿元;浙江塔牌绍兴酒厂2007年新上年产1.5万吨黄酒生产项目,改传统平面式生产为立体式生产,将原一层厂房规划为五层厂房,节约土地近一半。2007年1~9月全县共盘活土地4774亩,全县在建的735个工业项目中,70%以上是内部挖潜型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会审的项目投资强度超过230万元/亩,同比提高近35%。

2、节能降耗减排成为发展新亮点。通过“单位排放效益论英雄”、“单位能耗效益论英雄”等引导鼓励,节能降耗减排成为企业自觉行动,纷纷采用热能梯级利用、中水回用、碱液脱硫、气流染色机等一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经济增效。2007年1~9月全县印染、热,电、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投入31.44亿元进行设备技术改造,目前印染企业正积极以气流染色机替代普通染色机,已建成投运28台,正在安装16台;已采用中水回用技术16家。日减少污水排放4.8万吨,预计到年底,可形成10万吨/日的回用能力。经过努力,全县日工业污水排放量已从原先的72万吨削减到目前的48万吨。2007年1~9月份全县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7.8%,CO2排放量下降4%,SO21~8月排放量下降6.2%。

3、科技品牌创新成为发展新动力。通过“亩产论英雄”使企业认识到,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在于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主动选择。如绍兴索密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已开发生产5大类近400种产品,为国内外众多知名汽车企业集团配套,成为“行业最大企业”,其亩均税收在工业企业中位居前列。2007年1~9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35亿元,增长29%,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6%。全县企业创新创优创牌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目前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4只,中国驰名商标12只,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3只。

4、经济结构优化成为发展新趋势。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投资得到明显抑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加大。2007年1~9月,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皮塑橡胶等新兴产业投资增幅超过90%,三产投资额同比增长47.7%,远高于全县工业投资18.2%的增幅。截至2007年9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兴产业产值增幅达47.9%,占比从2006年同期的30.8%上升到34.7%,实现利润16.37亿元,同比增长26.9%。纺织业与其他产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从2006年的68.3:31.7调整到65.3:34.7。

经过一年多努力,全县企业亩均效益有了显著提升,截至2007年9月,亩产效益前100位企业的亩均税收和亩均销售平均达到11.85万元和379.87万元,比去年同期的9.1万元和271.16万元,分别增长31%和39%。

下一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提高“亩产论英雄”标准。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健全完善工业项目集体会审制度,按照经济发展形势要求,对目前工业项目220万元的投资强度、1.1的容积率、40%的建筑密度等指标视情况作进一步提高,商贸、住宅项目等原则上要求建高层建筑,城区和集镇的容积率分别提升到3.0和2.5。进一步强化项目落户签约履约管理,健全完善工程开竣工履约保证金制度,提升相关标准,完善实施细则。进一步严格项目竣工综合复核验收,对未达到约定要求,落实相关措施,加大查处力度,并严格控制用地50亩以下项目分期建设。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范文6

关键词:城镇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 指标体系 综述

一、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

目前,中外学者对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对于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土地投入的减量化,主要是指要控制并适度减少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土地利用的高效化,即强调建设用地中要适当提高容积率、建筑系数、规定投资强度等约束指标;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即土地供应结构要保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基本土地需要;土地利用布局的均衡化,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要强调谋求最合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效果的协调化,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结果要实现与环境友好,促进而非阻碍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二、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基于宏观(城市总体范围)、中观(城市潜力区范围)及微观(城市不同用地类型宗地)三个空间层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经济—社会—环境”指标体系。

(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主要考察建设用地经济供给能力和经济产出水平,反映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侧重于从建设用地投入、产出方面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问题,并且从建设用地利用状况和利用结构方面评价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的社会效率。而城市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占用农田严重,土地与人口压力不断增大, 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水平较高,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较多且存在粗放利用,因此,不少学者也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如王铁成等根据重庆追求快速发展城镇经济的特点,选择了具有经济属性的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具有社会属性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利用结构4类评价因素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将建设用地分为不同用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翟文侠等根据土地报酬递减的规律, 选取土地利用结构、投入与产出等相关指标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加以研究,但并未考虑到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和利用结构这两个因素。此外,龚义等从不同空间层次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二)“经济—社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唐艳、邓婧通过多维矢量: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分别研究安仁县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是否均衡和兰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释放。在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基础上,陈丽丽从更全面的角度将未来的动态发展趋势和区域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纳入建立该指标体系的思考范围之内,来评价济宁市嘉祥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在研究边疆地区时,有些学者更加看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如白冰冰通过建立该指标体系对内蒙古不同城市间进行比较,揭示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的差异;贺燕基于对新疆生态环境恶劣的考虑,在建立指标系统时不仅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更加注重生态坏境效益。

总的来看,目前学者们构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土地利用、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可持续发展度等几方面来考虑的。对于工业用地,就有学者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在研究工业用地是否集约利用时,用“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显然并未考虑到生态环境效益这方面的问题。而偏远地区尽管发展较为缓慢,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并不是一味的发展经济和社会,而是更多的考虑了生态效益。而 “经济—社会—环境”体系,不仅考虑了投入、产出的高效发展,也注重了对环境的协调。

三、结束语

本文是为认识和理解城市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以及评价指标的构建而开展的一项研究,也是为进一步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而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前文中,笔者收集、整理了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概念的不同定义,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一词的由来。在此基础上,就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以及评价指标的构建已进行了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吴正红,叶剑平.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路径选择[J].城市问题,2007

[2]章牧,骆培聪,颜志森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3]段临湘.基于TOPSIS法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益阳市资阳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

[4]谢菲,莫晓宇,程震等.基于TOPSIS法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江西省宜春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

[5]赵姚阳,濮励杰,卜崇峰.基于模糊逻辑的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以江苏省地级城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6

[6]田茂强,李妍均,杨宝佳等. 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7]王铁成,吴群,何守春.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