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环境 意义建构 憧憬 困窘

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影响,人与机协同思维的学习,颠覆了教师固有的观念,将要或正在取代固有的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将成为学科教学的基本环境。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其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现今的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技术变革的隐隐春雷应该能够将广大教师唤醒,并立即行动。我们再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必须做出改变,才能适应培养具有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否则,将不如我们的学生,将会被未来教育除名。为此,能否尽快地学习与适应,对于我们也是一种严峻挑战,我们要用“学习环境变革与发展的新视野”来应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大量实践与探索,对未来教育意义深远。[1]

简单的告知,已经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学习了,在情境下的意义建构的认知,以及基于个体原有的知识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在当今的新技术时代,人机结合的协同学习方式――凭借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就能够实现这一理念,建构新的意义学习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倘不努力学习这种技术,补上或跟进,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以优化教学过程,就会在颠覆性的教育技术革命面前迷失、彷徨、不知所措而至岁月蹉跎。因此,我们要扪心自问:你准备了吗?你行动了吗?我们支持常规教学、创新教学与体验教学,提倡个体去主动建构的学习,更要借助多媒体这一利器。荀子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机结合,就可以“致千里”、渡江河。从今日做起,从当下做起,跟进新技术,融入新知识,改变故我,也是当务之急。

我们借助多媒体以优化教学,可以从网络上接收、选择信息运用,能够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活力,产生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可以吸引学生、引趣激情。我们看到:已经实现班班通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包括建模、动画、渲染以及后期制作等的诸多功能,直至专业级视频制作,就能够创建了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这种实时、交互性的综合处理,可以色彩纷呈、动静相生、声情并茂、情景交融。营造的各种生活意境,给人以视觉、听觉的愉悦感受,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将抽象模糊化为具体、将枯燥刻板变为生动,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建构了某种意义的认知,使之如临其境,引发联想而深化理解,进入最佳状态而主动参与且快乐轻松,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因而极具效能。

然而,在村小,虽然我们一向对多媒体教学环境满怀憧憬,然而事实上却还面临困窘。

一、村小教师大多难能融入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师对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是决定能否实现多媒体教学环境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既然已有理念的认同,就必须还要技术的有力支撑。村小中老年教师大都不能较熟练地制作课件,原有的那点基本的技术就捉襟见肘,而新知识、新技术又在爆炸似的更新与生成,我们的学习培训倘不能跟进,在多媒体应用时,就会步履蹒跚或寸步难行。我自己(本文第一作者)就是这样,比如教学《鹿寨》,我也只能输入诗文,插入背景音乐,录制自己朗读的声音播放而已。再复杂的课件就无能为力了。虽然,以前也培训了那么一点点,却由于没有足够的练习实践和跟进的学习、培训与辅导的帮助,而几乎没有多少进步。[2]

即使一些中青年教师,除了做公开课――也往往要人帮助的――要特地到微机室去上课,几乎是不多见的。

二、多媒体常用设备大都还没有进入班级

在村小,多媒体不能做到班班通,多媒体常用设备大都还没有进入班级,就是说多媒体还未能走进班级课堂,这就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讲创建多媒体教学环境还是近乎空中楼阁。比如最近,我在教学《春望》时,却是特地去微机室上的。放一段表现杜甫去灵武投奔肃宗的影视视频,听一段配乐朗诵,以体悟其离乱思亲及爱国之情,效果自然还算可以,但已是很奢侈了。微机室已经颇冷,为了上一节课,再烧热地炕,且不说要费工夫,也实在不经济,村小生源少,取暖费尚且入不敷出呢。倘能班班通,多媒体设备走进班级,情形就大不相同。我们可以随时、适时地随手操作,使用便捷,也可以常态化,可以借助多媒体收集和随时调用网上的各种优质信息资源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活泼生动而超越时空――斗室之内,可以视通万里;尺屏之间,可以思接千载。这样,也会逼着我们去学习践行,而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有效教学也会有实现的可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并且强调:“要把创设情境作为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情境――尤其是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2]我们认同、向往多媒体教学环境;更渴望得到切实的技术培训,如课件的制作等;渴望多媒体走进班级课堂,而使课堂教学更精彩而有效。我们迫切期待实现这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曲树程等,评注评析古文百篇[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1:14-119

[2]洪显利等,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6-274

作者简介:

冯兆海,男,1957生,高级教师。

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范文2

[关键词]文化产业 实体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19-02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出口锐减、投资萎缩、消费冲动不足。由于人工成本和原料成本的大幅上涨,一些实体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有些企业支持不住出现裁员减薪,有些甚至纷纷倒下。面临这一困境,我们更加坚信中央提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一决策是英明正确的。而在调整转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恰恰是文化产业。

从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体经济遇到困境,主要是没有自己自主的知识产权、没有自主的品牌产品,更没有应对经济危机的战略模式。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支撑的智慧产业,是为企业搞原创、做品牌的幕后英雄。所以,这场经济危机让文化创意产业面临了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

一、推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创造更多更好更实用的商业模式

现在,实体经济遇到困境,他们急需从文化产业中吸取力量,吸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质。同时,他们也知道,文化产业是目前最具成长性、最有发展潜力,也是最受重视的朝阳产业。因此,寻找机会进入文化产业,也是他们的战略。而文化产业目前还很弱小,特别是缺少资本的助力,很难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起来。所以,他们也急需实体资本的介入,捆绑在一起,寻求发展。除此之外,实体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还能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新的商业模式,以应对不断下滑的经济颓势。比如,以前传统的农业种植附加值极低,当它和文化产业结合,就创造出了观光农业或创意农业。如果把这些东西弄到大棚里,就成了农业展会,使传统的农业完全蜕变成会展业。大连创造的玉米迷宫项目,在540亩地上,开辟了一块玉米迷宫。里面不但有若干个广场、若干条道路、还有若干个游乐项目,让游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当于原来种玉米的十倍以上。一个思路的转变,既给人们创造了旅游游乐的场所,提升了人们的快乐指数,又提升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真乃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这就是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结合的奥妙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样的结合,不单是农业、工业、商业,几乎所有行业都会如春蚕破茧、凤凰涅般的重生、创造、壮大,甚至会引发新兴产业爆发式的增长。我们也相信,传统行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之路是我国传统经济转型、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推动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创造更新更酷更时尚的消费模式

现在,不仅是出口、投资这两架马车出了问题,由于CPI的不断上涨,就连消费也受到影响,现在好多实体店的销售额大不如从前,人们的消费欲望受到影响。如何破解这一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用文化产业的思维,创造更新、更酷、更时尚的消费模式,引发人们的消费热情。比如,当实体店消费不景气的时候,网购的创意就弥补了这一不足,人们出于好奇也要尝试网店给人们带来的消费体验与。过去的旅游是走马观花式的,现在,人们创造了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的旅游新模式,让人们更直接、更直观的用身体旅游而不是靠眼睛旅游。目前,下载、流量、三D、四D,这些新名词、新模式的出现,让人们惊喜它神奇魅力的同时,也在心甘情愿地为它大掏腰包。有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数字内容产业将占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这是为什么?说到底,就是创意人创造的新的时尚消费模式,把人们的消费欲望由传统的店面转移到了网上。移动通信、三网合一这些新举措,让人们对资讯的目不暇接,随便走到哪里,都和世界相连接,只需一个小小的手机就可以上网聊天、查看咨询、传递文件、远程对接,易如反掌,这些就是新的消费模式。在给你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搭建了巨大的销售、消费平台。如果用这样的思维模式,还会产生多少新的消费模式?而这些消费模式的产生,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但你可知道几乎所有新的消费模式都是文化产业、几乎所有新消费模式的始作俑者都是文化产业人的新创意。

三、文化产业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是文化产业重要的历史使命

文化产业的功能属性有二:一是为文化消费服务,二是为生产服务。为终端的文化消费服务,大家都注意到了,现在发展所谓的文化产业就是这些。而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服务的属性,在我国一直都被忽略。其实,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服务的功能,比文化产业为消费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宽阔的市场,也是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

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说到底是改变功能、结构、模式和形态。因为过去那些传统的功能、结构、模式和形态已经过时、成为历史,不能满足今天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要想你的产品有市场,就要创造需求、迎和需求、满足需求。而这些本身就需要创意,需要创意人的智慧,需要创意人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拿出新的创意,创造新的模式,生产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

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范文3

第一,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事实表明,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远,泡沫越大,泡沫破灭后的灾难也越大。没有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将是危机四伏的经济。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行动,就是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引发实体经济的危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努力救市,就是担心金融危机过多地危及实体部门。而中国金融业有外汇管制及市场分隔机制,因此受到危机的冲击并不大。与欧美一些西方国家所不同的是,我国面临的危机不是来源于金融,而是来源于制造业,中国更需要防止制造业发生危机,进而引发更大的金融危机。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就有可能演变为投机经济,为经济运行带来不断增长的泡沫。美国近年来的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就是一个教训。

第二,减少中国实体经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一般在20%至30%之间,即使像日本这样典型的出口大国,其外贸依存度也不过是20%左右。2003年全世界外贸依存度平均是45%,而中国外贸依存度一度逼近80%。这样,中国的经济就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经济结构上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二是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呈直线发展。1970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5%,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衡,外贸出口企业所占比重过大,使得2004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超过了70%。从2000年以来,中国外贸平均增速26.7%,比GDP增长高出16个百分点。据测算,美国经济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将下降1.3个百分点。

第三,防止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我国的出口贸易由于受欧美经济衰退影响,已先行陷入困境,部分实体经济步入了寒冬。为“保增长”,我国决策层及时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商业银行仍然面临“存款激增,贷款难放”的困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悲观预期、投资和商贸活动大大放缓、企业新增信贷的需求明显降温,从而构成信贷增长的“市场约束”。摆脱这一困境,需要有效的决策与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扩内需、调结构,科学、合理地分配国家新增资金的投入,以保证我国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范文4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虚拟资本

国务院总理在2012 年初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涵

所谓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债券、股票)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是用钱生钱的资本运动,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复制品”。在《资本论》第 3 卷第 5 篇中,马克思对虚拟经济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和细致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虚拟经济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虚拟资本是用货币表示的现实资本,代表着对现实资本的所有权,但并不能支配现实资本的运作,只是作为实体经济获取收益的凭证。虚拟资本主要采取有价证券的形式,但有价证券并不都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也不是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而虚拟资本表现为有价证券时才成为生息资本。虚拟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其价格的高低反映了市场对有价证券未来收益预期的高低,与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虚拟资本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实体经济中现实资本的生产活动。

所谓实体经济是指国民经济中一切以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为目的的经济活动。这种生产经营活动所生产的产品既包括了有形产品也包括了无形产品。实体经济始终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撑力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体经济是与虚拟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关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具有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一)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

第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第二,实体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决定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程度。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附属物,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会带来虚拟经济的协调稳健发展;实体经济发展萎缩,那么虚拟经济最终必然萎缩。实体经济根据其发展需要决定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发行数量与交易规模,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是虚拟经济的载体,所以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决定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性根植于经济社会运行的最终目标,即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带来效率的改进,满足微观个体的真实消费需求。第三,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水平的测量器,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晴雨表。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就会带来虚假的繁荣,从而危害实体经济,引发泡沫经济,而金融危机是泡沫经济破裂的必然结果。泡沫经济破裂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反之,若虚拟经济满足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只有实体经济繁荣、强大,才会有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第一,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稳定。当一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协调、稳健、相适应时, 必然带来实体经济的繁荣。虚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企业规模扩大提供资金支持;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有效利用能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等。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适度流动,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当虚拟经济发展适度时,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本价格发现功能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还可以凭借市场价格与供求机制引导资本向生产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实体行业与领域流动,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第二,虚拟经济的不健康发展,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不健康发展会产生经济泡沫,经济泡沫的破灭, 会扰乱投资与消费市场, 使实体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动力。对投资与消费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而会引发通货膨胀。当虚拟经济的货币体系中存在着过多的市场流动性时,不仅会引发虚拟资产市场价格的非理性上涨,还会带动实体经济中固定资产、生产原料以及生活消费品等价格的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诱导大量境外“热钱”入境,产生大量的资产价格泡沫。资产泡沫的产生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导致投机盛行,利率提高,高利率诱导商业银行扩大信贷,集聚潜在的经济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三、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发展匹配度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脱离和失衡现象,还存在以下问题。

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范文5

关键词:世界经济 影响

论文正文:

世界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如果按照风险程度划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最坏的情景是发达国家无法有效化解公共债务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债务出现大规模重组困难或者违约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通过银行体系冲击到实体经济,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且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因外部环境恶化而大幅下滑,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第二种,最有可能的基准情景是部分发达经济体2012年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速与今年基本持平;由于美、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第三种,最为乐观的情景是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好转,新兴经济体也能够延续较快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保持加速态势,增速快于今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后再次攀升,通货膨胀风险加剧。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存在继续下行的风险,但因债务违约而造成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较小,世界经济最有可能的前景是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局面,预计2011年和2012年增速均维持在3.8%的水平(PPP法)。

此外,尽管全球经济放缓削弱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但由于全球流动性依然充裕以及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仍总体宽松,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维持高位震荡的格局,全球通胀水平也将在高位运行。而且,一旦美联储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政策,大宗商品将迎来新一轮的上涨过程,各国的通胀压力也将随之加剧。

1、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较长时期滞胀

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低增长将是美国本次经济复苏的常态。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是前期经济恢复性增长过后向正常增速的回归,也与国内通胀水平快速上升以及日本地震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中断等临时性因素有关。随着这两个临时性因素的消退,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可能并不会像预期那样悲观,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局面,而且由于国内通胀水平的提升,滞胀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5%左右,远远低于2010年的3.0%。

2、欧元区经济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

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又必然会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反映欧元区经济信心的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长期平均水平;而更为严重的是,组成经济敏感指数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连续3个月下滑。这种只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才有过的现象再次出现,反映出欧元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的整体经济形势相当悲观,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欧洲经济的下一轮全面危机可能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区2011年将不太可能实现1.7%的预期增长,预计在1.5%左右。而2012年则由于欧元区可能会有更多国家被牵连进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衰退,预计在1.0%左右。

3、日本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

尽管日本二季度经济依然保持负增长,但下滑幅度较一季度已出现明显收窄,而且日本的出口、国内消费者信心、制造业PMI值等数据均显示出回升势头,表明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逐渐消退。四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望结束连续下滑势头,但全年仍无法摆脱负增长局面,预计收缩0.5%。2012年,由于灾后重建的促进效应低于预期,同时世界经济放缓、日元升值以及国内产业向海外转移将对日本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回升势头也将低于预期。

4、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由于前期连续紧缩对实体经济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在年内将继续放缓。但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内需,虽有增幅放缓的趋势,但增长依然强劲。同时,随着美欧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新兴经济体紧缩政策的步伐将减慢,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在美、日、欧经济前景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形下,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1、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出现进一步放缓的趋势,这将使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面临挑战。

2、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

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欧等重要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经济复苏以来,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被征收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冲击。而近来,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也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了贸易保护限制,如巴西为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部分产品,阿根廷也准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等,不仅使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挑战,也将对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范文6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应对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55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微企业虽然单个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采取措施,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长期以来,诸如“融资难、融资贵”似的融资困境严重制约着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发展。本文在分析广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诸多融资困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化解这些困境的路径选择。

1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1.1困境之一:卖方垄断信贷困境

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而言,目前的信贷市场还是一个卖方主导市场,至少在短期内资金需求大于供给、资金短缺的情形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卖方主导市场即是交易价格及其他交易条件主要由卖方决定的市场,市场中交易的买方处于弱势地位。广大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缺陷、财务缺陷等,在银行信贷市场中必然处于弱势,而资金的提供方即银行由于社会大规模的信贷需求往往处于交易的主导地位。由于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方之间展开竞争,银行,尤其是大中型银行,处于有利的市场地位,即使抬高价格,也能把资金贷出去,获取较为丰厚的利息差额。丰厚的利息差额促使各家银行不断扩大规模,进行区域性或者全国范围的扩张,这种规模扩张方式必然将全国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吸揽在银行系统内,从而使得广大急需发展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往往严重依赖银行融资,使得银行信贷市场成为实质上的卖方垄断市场。这种垄断是造成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困境。

1.2困境之二:融资渠道狭窄,偏重于间接融资

银行贷款是我国广大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造成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目前,尽管民间资本涉足银行业的政策有所松动,但是仍处于边缘化境地,体制内银行机构仍占据着银行业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进一步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就难以改变目前银行信贷市场的垄断性质,信贷市场也将继续缺少创新和活力,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上也将继续受困。二是资本市场发展仍为滞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投机气氛过浓、板块结构失衡等问题,服务实体经济需要的功能还没有较为满意地发挥,还不能发挥融资过程中替代银行贷款的作用,导致许多有意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中小微企业往往只能选择通过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三是互联网金融融资综合成本实际较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确实拓宽了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但可能只是增加了可供他们选择的渠道而已,而并没有降低其融资总成本。以P2P为例,不同标准的平台费推高了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小贷公司贷款利率为10%―25%。

1.3困境之三:大企业排挤困境

一般地,银行考虑到贷款的安全和回报的稳定性,更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放贷给大型企业,而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由于生产规模不大、高新技术评估难、经营方式过于单一、会计核算规范性差、实物担保抵押品少、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往往不愿意放贷给它们。即使放贷,也要求贷款利率上浮,而且还要附加其他一些苛刻的条件,如要求在贷款利息之外支付财务顾问费、抵押担保费、业务咨询费等额外费用。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大企业占用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对广大中小微企业造成了事实上的“排挤效应”。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债券市场还不够发达,许多大企业本可以考虑债券市场融资的,但实际上却选择了银行信贷,从这点来讲,大企业即占用了本可以属于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贷款。甚至,一些大企业凭借其优势,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银行贷款后,然后通过理财产品、信托等方式,再把资金贷给广大中小微企业,获取套利。这样既人为地延长了融资链条,加剧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2应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选择

2.1应进一步拓宽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要拓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形式,需要适当放宽民营银行的设立条件,进一步发展股权市场、债券市场、互联网金融等多种市场,以提高融资市场的竞争程度,避免广大中小微企业对国有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首先,在银行业改革方面,要继续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和方式,逐步放开民间资本常态化准入银行业,让民营银行适当发展,进一步消除国有银行垄断问题。当然,在逐步放开的同时,也要对民间资金加强管控和引导,打击违法集资和遏制哄抬资金价格的行为。其次,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完善其结构,让股权市场真正发挥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既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作为蓝筹股市场定位的主板市场外,还需深入发展中小板,改革创业板,推进战略新兴板,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内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尽快完善2016年5月正式实施的新三板分层机制,扩大新三板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增强新三板的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吸引具备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上资本市场融资。要尽快建立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要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尽快建成功能完善的有机联系的股权市场体系。要根据股权市场情况,适时稳妥地推动IPO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第三,要规范发展债券市场。建议适当修改发行企业债券的规模、财务前提条件,促进部分中小微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要在进一步发展各类企业信用类债券、利率债,发展可交换债、可转换债等混合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增加债券市场新的交易品种,如基础设施债券化、房地产信托债券等;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分工合作和互联互通,形成交易活跃的有机联系的债券市场体系。第四,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业相加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具有和客户无中介,零距离,交易便捷、成本较低、有助于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广大中小微企业所需的融资频繁、期限短而金额又小、用款又急的融资需求,应该采取措施扶持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比传统金融行业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既包括金融相关风险,也包括技术层面和社会影响等风险。正由于此,当前互联网金融乱象丛生,急需集中整治,加强监管,但是,瑕不掩瑜,在整治监管的同时,还应继续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其优点。

2.2应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建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

一般地,间接融资在权责界定上比直接融资更明确,对企业或企业主财权和信息的保护更有利,这造成了我国很多中小微企业偏好于间接融资,尤其是那些业绩优良,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直接融资在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联系是直接的,避免了许多中间环节交易费用,相比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是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我国今年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市场化、广覆盖、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严监管的直接融资体系,以实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一方面,应当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的归属,建立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企业或企业主的财权和信息,厘清企业财权和业主财权的关系,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摆脱企业对于银行的单方向依赖;另一方面,应当不断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广大中小微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融资成本。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同时,还要对所谓的“影子银行”进行严格控管。

2.3应进一步完善融资环境,增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

针对大企业产生的较高挤占成本问题,除了要采取措施约束大企业的不当行为外,解决它的关键方法是完善融资环境以增强各类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首先,人民银行应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企业征信系统。现有的企业征信系统主要收集的是企业的财务和贷款信息,几乎没有收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企业的某些非财务信息对于研判企业的信用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经营是否正常是非常有用的,甚至比财务信息得出的判断更为准确,如企业消耗的水费、电费以及纳税情况等信息。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规模小、担保抵押物少、财务指标不健全,在现行的征信体系下不能反映其真实信用能力和发展能力,必然影响其信用融资。所以,建议人民银行逐步完善这些非财务信息的收集,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收集工作具有可行性。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例如推进信用评估及担保机构的业务发展,适当支持与中小微企业相关的各类行业协会的发展,为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撑。最后,要总结推广“网格服务”、“银税互动”、“银税保互动”、“双基联动”等新服务模式,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当然,各个企业自身还需不断发展、创新,规范信息披露,合理利用杠杆经营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邱兆祥,安世友.我国银行业垄断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经济时报,201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