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教学评价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的描述教学评价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的描述教学评价意见

运动的描述教学评价意见范文1

余立峰:这只是学生体质下降的表现行为之一,但是这个现象的成因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学校体育。国家对学校体育不可谓不重视,而现实中落实却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锻炼时间缺乏,体育课时、课外活动时间被文化课挤占的局面很难改观。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综合治理,单靠体育课程改革,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中国教师》:近日,国家多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若持续三年学生体质下降,其地区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将会被“一票否决”。您怎样看待这一举措?您认为这将为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余立峰:在当前形势下,这一措施不容置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前提是能够严格执行,用“真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肯定会有效果的。但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因为对学生体质的重视而改善体育教学现状,学校可能会从关注体育竞赛结果转向体育课堂教学情况,从而促进体育教师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如果检查公布的方式方法不科学合理的话,如检查结果简单排名,将会导致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简单缩小化,教师出于检查的压力而将体育课的内容无限缩小,仅把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几个项目作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这种现象在体育纳入中考考试体系以后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已经存在,长此以往将对体育教学改革带来很大困难,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将很难改变。

《中国教师》:《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意味着体育科目或将进入高考评价体系,您认为是否可行?

余立峰:在高考不进行彻底改革的情况下,体育进入高考评价体系,将是最有效的方法。其实体育进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没有操作性,关键还是观念和监督体系完善问题。只要提供合适的项目内容和标准,学校或区域内自行考试,验伪制度跟进,做到公开透明,实施体育学业考试完全有可能。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进入高考,会增加学生负担,请问增加学生身体练习的负担不好吗?学生现在负担重的不是身体练习而是学业负担。因此通过高考这个“指挥棒”来促使学校、家长、学生重视体育锻炼,至少在当下是可行的。

《中国教师》:作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一直是衡量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您认为怎样的教学评价能更好地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开展、更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

余立峰: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内容很多,维度也很多,其中学生学习结果是最重要的部分。而目前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基本上停留在体能方面,而且也只有学生体能情况评价工具比较成熟,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也基本上是以“体能论英雄”,对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水平的评价几乎没有。虽然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结果也会按照自己的经验或者一些主观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但是并没有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那样有比较成熟的、统一性的评价工具,也没有进行成绩的上报和监督。因此,学生体育运动技术学习结果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大力建设健全运动技术教学结果的质量监测制度,将是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开展、有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教师》:一线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运动的技术?

余立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停留在使用练习方法阶段,要对“练习方法”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技术掌握需要反复练习才有效果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非常突出,现实中实际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技术掌握需要,因此,我们只有在尽量多安排练习次数的基础上,重视、加大“练习方法”的教与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并明白有哪些方法可以促进技术的掌握,以及这些方法在课外自主练习时应该注意的地方。这点也符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修改要求,即“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练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基础。由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知识目标中是不是应该对练习方法学习多少、使用要求、注意点有相应的描述

《中国教师》:2011年版课标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您认为应该怎样做好教师课标培训工作?

余立峰:我建议专家、教研人员多去寻找、培育与课标理念相对应的教学案例,特别是片段案例。一线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感性,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论对应的直观行为的培训,不论教育理念有多好,都应该结合行为表现,这样教师们才更容易理解理念,提高培训成效。

运动的描述教学评价意见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也应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育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实践课,发现整合后即能丰富体育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体育学习方式、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实现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运用,提高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实现了体育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双赢”。

一、整合――创设了情景,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他们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编制一系列各种运动项目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教学的单调模式,真正使体育教学活跃起来。

二、整合――丰富了教学,让学生学的自主灵动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师道尊严”,以传统教师的主动传导和学生的被动吸收为主,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只有在体育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去吸取知识和锻炼方法,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动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这样培养的学生在今天是很难适应时展的。

1、整合――丰富了教学内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例如,教师教学蹲踞式跳远动作,蹲踞式跳远动作的掌握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解决的。此时体育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发到网上,让学生在家中的电脑上通过网络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动作示范、动作要领。

2、整合――丰富了教学手段

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改变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使乐学落到实处。运用现代信息进行体育教学时,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是多种双向传输方式,即师〈――〉生、生〈――〉生、网络〈――〉生(网络)、师(网络)〈――〉生(网络)、生(网络)〈――〉网络、师〈――〉网络。

3、整合――丰富了教学评价

以往的体育课,评价往往是老师个人的活动:“好”“对”“错”。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新课程强调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评价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体育与计算机的整合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网络课程版面留言,给自己或他人评价,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自评、互评,在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前提下,提出综合性的意见。给予中肯、恰当、积极的评价,帮助学生拥有自信。

三、整合――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学得胸有成竹

信息技术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模拟实物形成过程等特点,可以很好地将体育知识点活化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场景,把难以理解的技术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如体育运动的技术图像展示、场地示意、比赛欣赏、运动场景的再现等等,既弥补了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同时还避免了体育知识在单纯用语言描述讲解时的抽象晦涩和费时费力,帮助了学生具体掌握动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跳远教学。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讲授,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但在由于示范时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利用室内课时间,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用电教媒体演示出来,就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当信息化作为新世纪腾飞的一个平台映入人们的眼帘时,当开启一扇跨越的门,鼠标撞了教育的腰的时候,我们体育老师已没有理由回避信息时代到来赋予教育的使命――倾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我们的观点是:如果我能收获一个秋天,我绝不吝惜一滴水。为我们的共同梦想,让我们一起走向教育现代化的明天!让现代化教育点亮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信息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0.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

运动的描述教学评价意见范文3

关键词:图形;运动;核心价值;教学策略

一、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的案例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第三课时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毅。教材例题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收费站道口的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分别教学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和关闭,从这种现象本身能比较清楚地看出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关键要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旋转的特征。考虑到教学的难点,教材精心选择有60毅角的直角三角形作为操作对象,再通过动手时间实践积累经验,既练习了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的方法,又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探索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作了初步的准备。

(二)教学设计片段

片段一:准备性学习

1.从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旋转现象。

2.在方格纸上尝试画一条线段或图形的旋转,并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片段二:探究性学习

1.实物感知,研究线段的旋转

(1)出示例1情境图(见教材)。

汽车进入小区大门,转杆打开、关闭时是怎样运动的?先用手势比划,再说一说。

(2)仔细观察并想象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转杆旋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出示钟面,转杆打开与关闭,哪一种与时针的旋转方向相同?介绍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4)你能描述转杆打开和关闭时的旋转方向和角度吗?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图形围绕一个中心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定的度数就形成了旋转。

2.实践操作,研究面的旋转

(1)出示例2(见教材)。

淤说说旋转90度你是怎样理解的?于先想象一下旋转后的位置吗?盂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度。

(2)画一画:把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度后的图形画下来。学生操作,组织交流。

片段三:延展性学习

1.基本应用

(1)旋转长方形:如果把这个长方形绕B点逆时针旋转90度,你能想象出旋转后的图形吗?

(2)旋转三角形:要将这个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2.拓展应用

把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连续三次旋转90毅,它的运动轨迹会是怎样的呢?

3.综合应用

谈话:其实今天学习的旋转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对称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由它们构成的多姿多彩的生活。(课件播放)

(三)团队评价

1.主要优点

(1)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快捷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注重环节的衔接,细节处理比较到位。在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图形旋转前后之间的变化。

(3)能正视学生的错误,善于变“错”为宝,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判断纠错。

2.商榷之处

(1)在准备性学习阶段的要求比较细碎而且偏高。在第二块探究性学习对例1的小结中提到“一个图形围绕一个中心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定的度数就形成了旋转”。我们认为,第一:语言偏于理性,超出了四年级学生理解的能力,第二:“一个中心点”说法有待商榷(旋转是按一个定点旋转,不是中心点)。

(2)从对学情的分析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比较强了,在基本应用环节中,长方形旋转后图形的画法指导是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交流。同时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对于“先确定哪条边的位置和格数”这个问题,我们的意见是,第一:学生的空间注意力停留在长方形的整体上,不需要教师再次提醒将注意力关注在长方形的边上;第二:先确定的边有两种选择,不是单一的,所以这样的提问欠妥当。

二、再次感悟,《图形的旋转》的意义建构

(一)我们的疑问

(1)旋转的定义、旋转的三要素是让学生体会到还是用语言概括出来?

(2)教学中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要求学生画旋转图形,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感受到画出旋转图形的必要?

(3)在旋转的过程中是由点、线、面结合分层教学,还是从整体出发学生直接尝试图形的旋转?

(二)我们的思考

我们对原来的教学设计和课件重新进行了整合,努力做到四个关注,关注过程:感受生活原型寅探究知识形成;关注发展:技能训练寅思维提升;关注情感:积累经验寅体验成功;关注整合:教材资源寅生成资源。

(三)我们的设计

片段一:复习导入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平移和旋转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你能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旋转现象。老师这儿带来了一个表,仔细看看这个表的指针发生了什么运动?

片段二:感受、体会、操作图形的旋转

1.学生初步感知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丽的图形也都是利用旋转制作出来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个图形的运动过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课件演示)

相同点: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绕着一点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的。

不同点:所选用的简单图形不同。一个用的是椭圆形,一个用的是正六边形。

2.由简单到复杂

出示大风车标志,你认为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利用学具袋中的基本图形1在方格纸上自己动手绘制一个《大风车剧场》的标志。请一位同学到前面的展台上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

3.由复杂到简单(分析复杂图形的形成过程)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物品和图案也都是通过对一个简单的图形进行旋转而制作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别说说由什么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

片段三:小组合作设计美丽的图形

1.做一回设计师

设计要求

(1)每人从学具袋中任选一个图形作为基本图形。

(2)以这个图形的一个顶点为旋转点,使这个图形在方格纸上依次旋转90毅得到一组新的图形。

(3)用水彩笔把你设计的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2.展示学生的杰作

先让其他同学猜想这个图形的绘制方法,然后再由创作者本人点评。

三、系统定位,《图形的运动》的价值追问

(一)概念的理解

《图形的旋转》是《图形的运动》一个内容,而《图形的运动》还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学习“图形的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于这部分内容,小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平移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旋转就是绕一个点转动一定的角度。对于小学生就够了,但是作为老师,这样还是不行的,我们还要弄清它们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无论平移还是旋转运动,我们关注的是其运动过程,也就是说要看这个图形是经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的。

(二)目标的把握

在课程标准的每一个学段对《图形的运动》都有具体的要求。从整体上看,整个小学阶段都只是初步认识图形的运动,都不要求对三种运动做出一般化的描述,更不要求给出定义。具体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其外显的表现就是“能识别”“会画图”,离定性的认识、定量的研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来进行,而且还规定了画图的行为条件“在方格纸上”。两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呈现螺旋上升式的递进,但递进又是细微的。

(三)学习的价值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的运动”的现象,希望提供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把握这些现象。第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运动对刻画图形的价值。现在很多几何主要研究的就是运动下的不变量。比如小学主要接触的是全等运动,研究的是在全等运动下不变的东西,这时我们把能够重合的图形看成是一样的。

四、多维互动,《图形的运动》的策略探寻

(一)选取典型例子,感知图形运动的现象

教学图形运动时,联系现实生活,由观察实例切入教学。这一教学策略,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平移或旋转。事实上,正是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平移或旋转的现象,他们认识图形的平移或旋转才有了可靠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平移或旋转。

我们来分析下面三种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请学生表演健美操的走步与转身动作,作为平移、旋转的观察例子,一人表演,众人观察;

活动二:让学生自己用各种动作表示平移、旋转,同桌互相表演,再全班交流;

活动三:让学生用铅笔头表示交通工具在方格纸上平移或旋转。

教学实践表明,三种活动都富有童趣,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后两种活动还做到了人人参与。差异表现在:

实施活动一时,学生对健美操走步时的跳跃现象产生了质疑。争论后形成的共识是走步才是平移,但实质上跳跃与走步在这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实施活动二时,学生大多数能够自觉区分移动与转动,但平移与旋转的要素显示不明显,甚至似是而非。如不少学生以为旋转就是转圈。

实施活动三时,平移与旋转的要点反映得比较清楚。特别是旋转,经过讨论,学生在教师指点下得到了以三种不同的旋转中心(铅笔尖、铅笔尾与铅笔中点),进行旋转。

因此,从尽可能地接近数学概念的本质来看,活动三更具有数学的典型意义,它有利于我们避开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平移与旋转运动的数学意义上来。

(二)重视操作活动,体会图形运动的特征

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也是提高图形运动教学成效的一条重要策略。首先,这一教学策略迎合了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把“好动”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其次,它又切合了教学内容的特点,因为小学生主要是从运动角度去认识平移与旋转的。

教学中除了用好教材提供的一系列活动,如折纸、剪纸,拉、转、拼等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橡皮表示小乌龟,在课桌上按指令移动,体验平移的特点。又如,让学生站立并伸直右臂,向左转、向右转,获得逆时针旋转90度、顺时针旋转90度的切身感受。再比如,让学生亲自照镜子,通过观察镜子内外人的位置的关系感悟镜面对称的特点。

当然,操作还应该与适当的想象相结合。低年级可以先操作然后再去回想运动的过程,到了高年级可以先去想象,然后再去操作,然后再回想,体会出运动的特征。

(三)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图形运动的方法

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运动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学会画图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又是反映学生是否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特征的表现形式与检测手段。

例如,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分析每一组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找出规律之后,再让学生独立尝试把图画完整。课堂上可以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让他们自己总结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得出较为合理的步骤:先定顶点寅再连线成形。

要具体指导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进行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时,平移的方向比较容易判断,但平移的距离却常常容易出错,而且学生画出的平移后的图形也常常不能与原图形全等。怎样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指导具体的平移方法是关键。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能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第三,连点成形。上述三个步骤既便于学生理解操作,又与平移运动的本质特征相一致。但教学时,应启发学生先主动尝试,在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后,再逐步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和要领。

第二学段,教学在方格纸上画旋转90毅的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学具放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转一转,再画下来。然后讨论两条边转动了哪里,由此逐步引出画图步骤。之所以先“转”,再“画”,是由于动手旋转学具比画图容易。学生通过操作,看清楚了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再来讨论怎样画,就比较容易找到画图的方法。

(四)结合思维训练,加强图形运动的建模

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着重从图形运动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

例如,观察对称现象时,常常使用天安门、蝴蝶等照片。就实物而言,它们除了关于直线的对称,还有其他的对称,因此,有必要把它们简化、抽象成图案(平面图形),再来对折、研究。对事物的简化与抽象也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此外,在观察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时,要引导学生着眼于整体,不要被一些细节所纠缠。如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行进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平移。但如果考虑到车轮的滚动,整个火车的运动就不那么简单了。为了避免学生误解,教学时可以提醒学生关注事物的整体,也可以强调指出:火车车身的运动可以看作平移。可见,舍去一些与研究主题无关的非本质属性,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避免无谓纠缠的教学策略。

(五)挖掘有利因素,突出图形运动的价值

学习图形与运动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运动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例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学生在观察这些图案时,将发现其中包含的熟悉的图形;将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图案的组成,如是否运用了运动;将欣赏这些各具特色的图案,发现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明美;将以此为启发,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亲自动手设计图案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从中体会创造的艰辛与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

运动的描述教学评价意见范文4

关键词:中国英语能力量表;标准化英语学习者;描述语分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171 ― 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界都对外语学习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希望借此提高国民的外语水平以更好地了解国外先进的观念与技术,也为引进外资作以语言上的准备,还期待提高国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进而全面发展国民的综合素质。在全民学习外语的热潮中,我国国民的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而关键问题在于外语能力水平测试上。我国现有的外语考试种类繁多、标准各异、功能不一,学生往往需要参加名目各异的英语考试,加重了考生的负担,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此外,考试多、证书多,用人单位难以分辨证书的含金量。鉴于此,我国外语教育迫切需要一个连贯的标准体系,一个各级各类英语学习、教学与测试的国家统一的标准用以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评分的一致性、组织的严密性和成绩的可比性。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该体系是覆盖外语教育的各个阶段(即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和外语教学的各种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既包含学习与教学又包含测试与评价的综合系统。其建立有利于深化外语考试改革,提高外语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也有利于促进外语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而建构体系的突出任务为制定我国外语(英语)能力量表。

语言能力量表(Language Proficiency Scales),又Q语言能力标准,是对语言使用者运用某种语言能力的一系列描述〔1〕。这种评价方式在国外语言教学界已得到广泛认可,并被用于描述多等级外语能力和建构外语学习、教学与测评的完整理论体系中。我国外语界意欲采用英语语言能力量表为我国英语教学中制定课程大纲和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标准,也为关联目前存有的各类英语考试以便对考试结果给予客观解释。

我国英语能力量表将全面界定我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实现交际必须达到的标准,详细列出其应掌握的各种英语技能,还会规定英语水平等级,并对各等级相应英语语言能力进行客观描述使得各等级形成连续体,进而为各个阶段的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提供参照标准。整体上看,量表将参照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并基于运用(use-oriented)对语言能力进行描述或评价,采用直观描述语对语言能力各个等级进行“能做”(can-do)的描述,使量表涵盖不同等级的英语学习者的需求。

我国英语能力量表的制定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经过语言能力的描述语收集、分类与分级三大阶段来完成。量表指向英语学习者的实际英语能力,对其描述将对英语测评提供宝贵资源。但这种描述不仅是对于语言能力的理论言说,更要考虑到学习者使用英语的当下性的具体表现,更应该引入有关拥有不同等级的英语能力的直观的学习者形象来加以呈现。因此,我国英语能力量表的描述工作可以引入标准化英语学习者(Standardize English Learner)的模型,以期保证量表的可感性、可信性、可用性、可行性。

一、标准化英语学习者的定义

标准化英语学习者是借鉴医学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而形成的概念。标准化病人,也称模拟病人(Simulate Patients),指那些经过标准化和系统化培训之后能够准确表现病人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不同于其他完整的测试方法,其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测试方法,但可以作为临床能力评估的一部分〔2〕。目前,标准化病人(SP)已广泛运用于医学教学与测试中。尽管这种虚拟性病人模型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投入,但整个医学临床教学界已见出这种模型对其教学的积极影响。因模型更接近临床实际而具有特殊测试优势,不仅提高测试的有效性,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合理性,也有效规避医学测试中所涉的道德伦理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测试的成本,降低学生参加测试的开支。

标准化英语学习者是从测试角度构建的虚拟模型。模型需要具体的英语学习者来直观呈现。其同样需要经过一些标准化和系统化的培训之后能够准确表现学习者的实际英语能力的一线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士。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英语测试之外,但可作为描述英语语言能力的有效组成。虽然开展其培训活动需要较高成本,但模型一旦建立将大大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二、标准化英语学习者的意义

标准化英语学习者为描述我国英语能力量表的辅助手段。我国从2014年起开始启动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工作。在教育部领导的指导和国内外专家的支持下,该工作明确了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即研制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发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制定国家外语考试质量标准、改革与完善现有外语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开展形成性评价研究,探索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完成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描述性语言的收集与分类工作,并进一步着手进行描述语分级活动。

开展描述语分级活动中,进行专家判断、教师判断和使用者判断时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专家、教师和使用者长年工作与学习过程中因语言授课与使用的地域、层次、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描述语分级时可能会出现偏差。鉴于此情况,可在该环节中,引入标准化英语学习者模型使判断者产生鲜明且直观的形象,更加准确地把握其语言能力的临界线,从而提高我国英语能力描述语分级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因为直观形象思维是表象运动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同抽象逻辑思维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主要有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跳跃性、直觉性、非语言性和富有情绪色彩性〔3〕。而这种具有直观形象性的虚拟模型带有极强的感性张力,可克服单纯文字表述的枯燥性与判断的模糊性,判断者可一目了然地把握这种能力并掌握能力之间的临界线。而且,感性形象更容易激发认知判断,借用马克思的话来表述“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4〕。这就是说,人化的感觉具有一种特定的本质力量,通过这种力量它就可以把握到事物的内在本质〔5〕。这种经由标准化英语学习者模型而获得的人化的感觉不仅是一种感性能力,还具备了英语语言能力的理性判断特征。尽管标准化英语学习者这一虚拟模型产生的形象不一定就等于对于英语语言能力的理性判断,但它却可以通过直观来确证对于英语语言能力的本质把握。

三、标准化英语学习者的建构

标准化英语学习者需要从有着长年的不同等级的英语教学经验的一线英语教师中选取,而且这些一线教师需要经过英语语言能力描述语的相关培训,而后,这些教师才能将不同的语言能力直观表现,并以影像方式呈现,进而建构标准化英语学习者的虚拟模型。

1.标准化英语学习者的选取

标准化英语学习者需要由有着不同等级的英语教学经验而且能够自如且准确地表现学习者的实际英语能力的一线教师或相关的专业人士来扮演。这些教师必须同时接触不同英语等级水平的学习者并对英语语言能力等级的临界线敏感,而且只有长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才可以接触到大样本的英语学习者。这样的选取才可以保证模型建构的合理性。

2.标准化英语学习者的培训

标准化英语学习者不能仅依靠其长年的教学经验,还必须经过严格且科学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培训才可如实呈现不同等级的标准化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标准化英语学习者必须对于上表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确定的我国英语语言能力的描述语及其分类有一致且清晰的认识,并根据不同等级产生一种内化性的认知,为如实扮演真实呈现其等级所代表的能力而准备。此外,标准化英语学习者还需了解英语语言测试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对于测试任务的多种维度有深刻认识。比如,口语测试模拟现实生活的口语交际任务,按任务完成不同的质量(不能完成、能完成、熟练完成等)来评判英语学习者的不同口语能力。标准化英语学习者需要提前把握多种测试任务的普遍维度:(1)互动关系维度(单向、双向、多向);(2)目标方向维度(交际者目标相同、不同);(3)交谈者地位和相互熟悉维度(地位的高低、熟悉程度);(4)话题维度(以特定目标为主、以特定工作相关与否还是变化不定);(5)会话情景维度(指示、翻译、解释、交流、工作汇报、特定生活场景等)〔6〕。这样才可保证模型建构的有效性。

3.标准化英语学习者的建模

对于一线英语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标准化和系统化的英语语言能力等级描述的培训目的在于建立不同英语能力的虚拟模型。这种虚拟模型可以直观地向教师、学生、甚至大众呈现不同等级的英语语言模型。标准化英语学习者的建模可以使各级各类外语教学都有一种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能力等级的参照标准。这种虚拟模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以同时为英语教学者,英语学习者以及社会大众提供相关服务。这种模型可以制成视频材料通过媒体播放,还可以利用现代微媒体手段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在全社会范围内使所有英语语言学习者都能够对自己的语言能力等级进行一定的自评,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语言能力。

结语

建立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是促进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需要,是促进科学选才、教育公平的需要,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7〕。而在英语能力等级的描述工作中引入标准化英语学习者虚拟模型可以更加直观准确地呈现不同等级的英语能力,可以更好地为我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工作服务。

〔参 考 文 献〕

〔1〕韩宝成.国外语言能力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11):443-450.

〔2〕沈婷,邹扬,缪青,梁奕敏,顾倍丽,芦开芳,戴又坚.标准化病人(SP)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09):87-91.

〔3〕王艳梅.直观形象思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2,(03):3-6.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4.

〔5〕苏宏斌.感觉如何通过实践成为理论家?―实践美学的现象学阐释〔J〕.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69-73.

运动的描述教学评价意见范文5

[关键词]概念 表述 平移 旋转 正比例 反比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23

经过近几年的调研,我发现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对知识性概念表述不规范,甚至出现错误,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缺失的知识,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现我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个别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一、课堂教学中个别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案例1:角的概念及画法的迷茫

【课堂扫描】

(1)对角的初步感知。

师:摸一摸三角板中的角,有什么感觉?

生1:尖尖的、扎扎的。

生2:刺手。

师:这尖尖的、扎扎的就是角。你能举出生活中看到的角吗?

生3:红领巾中有角。

生4:牛角。

生5:墙角。

生6:桌角。

……

(2)角的画法。

(师示范角的画法,如下图)

……

分析与思考: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只有通过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即从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都是什么,初步感知角。这一教学环节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角的直观认识的过程也清楚,但学生对角的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桌角、牛角、墙角等都是角。其实,这些角是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不是同一概念,因为我们研究的角是从无数实物中抽象出共性后形成的概念,即物体上的角是指物体面上的角,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是二维空间的角,而桌角、墙角等属于三维空间。所以,教师应该及时从物体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告诉学生角是平面图形,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且边是直直的,不能说成角是尖尖的、扎扎的、刺手的。

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平面图形,只有立体图形,因此两千多年前的泰勒斯、欧几里得确定了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时至今日我们后人理应用知识继承的方式来学习角的知识。如角的画法,教师应告诉学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而有个别教师如上图所示画角,错因是画了一条射线,但另一条边不是按射线的定义画的,这和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不符,给以后的教学带来不便。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示范角的画法时必须是科学的、规范的,因为概念学习先入为主,一旦形成思维定式,再进行纠正就难上加难了。所以,教师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要准确无误,这样才能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

案例2: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不到位

【课堂扫描】

师:除了课本上介绍的平移外,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生1:算珠的移动。

生2:杂技运动员在舞台上骑自行车时的表演。

生3:火车的运动。

……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

……

师:除了课本上介绍的旋转外,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旋转现象?

生4:风扇的转动。

生5:杂技运动员在舞台上骑自行车时的表演。

生6:绳子的一端系着小球,另一端用手旋转。

生7:“神舟七号”的发射和地球的自转。

……

分析与思考: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运动的方式,教师教学时从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现象是旋转,使学生从中感知和体会到这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比较清晰的知识表象。教学中,学生对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概念说得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如果教师不进行引导和评价,会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错误,甚至出现知识缺失的遗憾。

课堂教学中,对于物体进行平移运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参量:一是物体本身的方向不能改变,即要沿直线运动;二是移动的距离,即图形中每个点的平移距离要相等。如杂技运动员在舞台上骑自行车时的表演是转圈,虽然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转,但没沿直线运动,故不能视为平移;现实生活中火车的行驶是拐弯的,显然也不能说是平移,建议教师教学时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火车行驶的路线(轨道是直的),或说明火车在某一时间段沿直线运动,这样表述火车运动时车身的移动是平移的才准确无误。

对于物体进行旋转运动,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参量:一是要围绕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二是作等角度的圆周运动。根据这两个参量,杂技运动员在舞台上表演骑自行车的运动显然不是每一圈的大小都相等,转的角度也有差别,故不能视为旋转。这时,教师可加以点拨:“假设杂技运动员在同一个圆周上转圈的话,则可以看做是旋转;绳子的一端系上小球,另一端用手旋转,这一例子在现实中由于手不固定,即没有固定点,也不能视为旋转。同样,‘神舟七号’的发射,它的运动分为几个阶段,开始从地面直线上升是平移,经过一段时间后进入轨道运动,进入轨道后是等圆周运动,则为旋转,而直线运动后到进入轨道前这一段的运动则既不是平移也不是旋转,因为它既不是沿直线运动,也不是进行等角度运动。”这里,建议教师强调“神舟七号”进入轨道后才是旋转。另外,地球的自传是旋转的表述也不规范,因为地球是椭圆体,没作等角度运动。以上例子中的平移和旋转,实际意义上都不符合概念,且描述不规范,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所以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数学讲究的是严谨。

案例3:正反比例的判断有误

【课堂扫描】

师: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出示题目:买《小学生数学报》的总价钱一定,所以买《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和单价成反比例。

生1:正确。因为买《小学生数学报》的总价钱一定,买《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和单价的积就一定,根据积一定,所以买《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和单价成反比例。

师:回答得很好。

(此时,还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听到老师的评价后,尽管满脸疑惑,但还是慢慢地把手放了下去)

……

分析与思考:

正反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它们都表示两个相关联变量之间的一种数学模型。无论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它们都有三种参量,即两种量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比值或积一定。这三种参量要同时具备,才能判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有两种变量才行。如上述教学,学生的判断虽然符合两种量(买《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和单价)相关联且积一定的条件,但这里隐含着一种不易被发现的常量――《小学生数学报》的单价。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数学报》的价钱已定,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这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小学生数学报》的单价一定,总价钱又一定,可推断出《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也一定,这样三种量都不变,都成了常量。这和反比例中必须有两个变量和一个常量相违背,显然不符合反比例的意义,故此命题不成立。也许教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其成反比例,但忽略了《小学生数学报》的单价是定值。课后和这位教师交谈时,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对此我征求了十几位教师的意见,他们都给出了相似的回答。如下:

师1:这个命题不严谨,不应该出,因为《小学生数学报》的单价一定,这样三个量都没有变量了,也就不成反比例了。

师2:这个命题不严密,考虑问题不全面,判断成反比例不合适。

师3:考虑问题不全面,可能成反比例,也可能不成比例,有争议的题不应该出。

师4:这个命题作为判断题不合适,最好不出。

师5:这个命题不严密,甚至是错误的。

……

最后,我又请教了中央教科所的李嘉骏老师,李老师说:“现实中《小学生数学报》的单价已定,故此种命题的设计欠严谨,甚至有误。”

二、教学对策

运动的描述教学评价意见范文6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12].课程组把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现代学习方式和就业前景相联系,主要采用启发、开放与互动、案例、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独立、创新、实践和就业适应能力[13]在理论推导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途径,历史上为何采用那种办法.例如,有心力问题,有心力问题的重要性何在?对自然界认识的两次大飞跃都和有心力的研究密切相关,一次是宏观尺度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在开普勒三定律基础上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现代宇宙航行奠定了基础.另一次是微观尺度上对带电粒子被重原子核散射的研究确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使人们首次对亚原子世界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图像.当今万有引力定律仍是研究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依据,而中心力场仍然是量子力学中能精确求解的少数问题之一.质点在有心力场中运动轨迹的求解方法有几种?开放与互动教学可解决理论力学课时少内容多、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困难的状况,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传授学生讲课的基本技能和沟通技巧,体现师范特色,提高学生的独立、协作、实践与分析评价能力,实现产学结合[15].具体做法:1)学生试讲.选取教材中较为简单的内容,以宿舍为单位,选一个学生讲课.例如质点动力学定理,质点系的动力学定理,变质量物体的运动与宇宙航行等.提前给学生课题、简单描述及要求,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充分准备,形成有个性知识结构的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随机选一个宿舍的学生用25~30min讲授,其他学生对所讲内容分析评价、提出问题及讨论,教师把握节奏,适时引导,也要提出学生没想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总结.2)专题讲座.为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课程组在课外开设理论力学前沿知识的“窗口”和“接口”讲座.提前一周通知报告题目,让学生通过网站、期刊、专著等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教师用讲座的一半时间介绍课题的背景、当前的现状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未来的研究方向.用剩余的一半时间让学生分析评价别人的研究工作,提出问题、质疑、讨论,提高学生看问题的敏锐性.例如在“关于力学系统的守恒量”讲座中,介绍了对称性与守恒量、牛顿力学方法、经典分析力学方法、近代分析力学方法、目前研究状况及展望6个问题.目前开设的讲座有:非线性系统的复杂行为;分析力学的近代进展;时空观探讨;同步卫星姿态稳定性与潮汐;关于力学系统的守恒量;有心力场中质点运动的轨道;引力场的协变方程.讲座内容已刻成教学光盘.每章讲后的总结讨论.

根据章节内容和答疑中的情况,教师提出相关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概念思考题,也可以是一题多解,提前发给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集体讨论,不管答案对错都要给出答案,以课堂报告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当场解答问题.例如质点力学讲后,疑难问题之一是:用极坐标讨论质点的平面运动时,如果Fr=0,则Pr=mr•守恒,若Fθ=0,则Pθ=mrθ•也一定守恒,这种观点正确吗?在教学过程中,从一个具体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分析,可引出相关的多个问题及每个问题的各种可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评价.这种案例教学可解决理论力学“内容好懂题难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触类旁通,举一反多.案例教学之一:“多自由度力学体系的微振动”,根据多自由度力学体系的微振动理论,可以求解单摆、复摆、耦合摆、双单摆、两个耦合振子等多种较现实的模型;还可以求解二原子分子、三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的微振动及一维晶格的纵振动,体现经典力学在分子物理、固体物理中的应用;利用对单摆的运动分析,变换条件可以得到小角摆动、大角摆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LC参数振动、傅科摆的运动分析.通过讨论,学生掌握了振动的一般求解方法,并且把机械振动、电磁振荡、原子、分子振动联系在一起,得出振动的共性.解题示范中,笔者选用一题多解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对习题4.10题[8],分别用哈密顿正则方程、拉格朗日方程、各种不同的非惯性系、惯性系进行求解讨论.在解题中,不仅注重建立物理模型进行逻辑推理、合理进行变量转换进行数学演绎,更强调弄清物理过程,获得清晰的物理图像,这对于地方高师的学生尤其重要.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将科学领域的研究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研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开放与互动和案例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奠定了基础,课程组在牛顿力学之后,以课程论文代替期中考试进行研究性教学.课程论文的主要过程为选题、研究方法和过程、结果讨论分析、论文评价,历时四周[16].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给定一些题目并展示课题形成的原因,讲解文献查找办法,提供写作指导.学生选题后通过查资料开展研究、分析总结、写出论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部分论文题目是:落体偏东问题的几种求解方法;Maple在变质量物体运动中的应用;经典物理学中的时空对称性和守恒量等.其中有3篇学生论文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物理与工程、南阳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优秀学生的论文已刻录成教辅光盘.实践性教学基于Maple软件的理论力学可视化教学,可以将那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物理过程或构件的运动进行仿真演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欧拉角的建立、行星锥轮的空间运动、傅科摆的运动轨迹等[17,18].基于Maple的理论力学创新实验形成了具有我校师范特色的理论力学实验教学,学生从寻找题目、建立模型、到方程求解、数值计算、计算机模拟结果,最后分析讨论,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高,驾驭教育技术服务教学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所编实验讲义已刻录成教学光盘,部分自主创新实验题目在我们精品课程网站可以查阅[19].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考试,而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做法是:学生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课程论文15%、创新实验15%和期终考试40%四部分构成.1)平时成绩,以学生讲课、题目分析报告、提问、发言、讨论、平时作业为依据,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协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2)课程论文,考察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3)创新实验,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4)期终考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对每一类型的评价都制定有相应的评价细则,征求学生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力求公正公平合理.通过课程评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