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1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虽然当前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也为英语教师所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落到实处,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缺失,限制了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高中的英语学习?热葜校?阅读教学的内容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在每个单元的环节,都安排有两篇文本作为阅读的任务,从中显示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因此,英语教师要对高中英语阅读进行合理的安排,在英语知识学习的同时,对阅读内容进行穿插,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眼界更加开阔,使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得到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转换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英语阅读教学形式,不要一味进进行英语知识的灌输,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运用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形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核心素养的理念,构建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来。
二、设计问题导入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好地运用问题导入的形式进行教学。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要认真充分地备课,精心准备在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并把握好提出、思考、回答与评价问题的各个环节,通过问题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调动高中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第二部分,阅读的内容是两首诗。诗歌只有寥寥数语,然而其中却包含着很深的寓意,营造出了很深的意境。英语教师可以将这两首诗加入充分利用,使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提高,并让他们的学生能力得到加强。有一首诗是通过精练的语言,将一个幽默风趣的哥哥形象生动的得以再现。还有一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诗人对于夏天的情感的表达。英语教师先要熟知诗的内容与寓意,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导入问题,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his brother?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summer?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在问题导入式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在英语教师的带领之下,对阅读教学的内容加深了印象,并有深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让学生在高中的英语阅读学习中,有更好地情感体验,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目的就是让高中生对阅读的内容有更加深层的分析与领悟,加深自己的体验并对阅读内容有理解得更为透彻。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阅读资料的选择要与高中生身心发育的特点结合起来,挑选他们感兴趣的题材,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发展出高中生的核心素养;英语教师要带领高中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的角度来解读阅读的内容,带给学生一些启发,对阅读资料进行深入的挖掘,进一步让学生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形成高中生的文化意识。比如,在高中英语教材第五个部分中有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讲述科学家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并传达情感表达的目标。在英语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高中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了科学家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英语教师也可以事先搜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使英语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有所增加。
四、创设出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整体学习能力
英语教师要为学生们创设出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与阅读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之下,牢固掌握英语阅读知识。在英语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从而把知识转化成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班集体活动,进行角色的饰演、舞台剧演出、情境对话等等。通过活动英语教师可以找出学生的错误,并为他们纠正,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比如,英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情境对话时,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表达,并要运用好英语的语调。运用此种学习形式,让高中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更好地把握,并体会到角色的情感世界,提高英语阅读的能力。英语教师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让高中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锻炼了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使高中生整体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2
一、群文阅读是充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1.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达成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都是以之为基础的。群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文本集群的教学,它利用文本集群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来指导学生展开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这要比单篇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例如教读《阿房宫赋》,为了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赋体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点,教师增选王粲《登楼赋》、苏辙《墨竹赋》、欧阳修《秋声赋》等与之构成文本集群,通过“精读+略读”的导读模式,围绕赋体文体式章法、语言修辞等层面来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并开展名句活用、好句赏析、佳句改写、辞格运用仿写等多样化的读写结合训练,以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的。
2.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基于单元结构的教学,文本集群教学要比单一文本的零敲碎打更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群文阅读教学更强调文本的“互文”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思维深度的提升。
教读《跑警报》时,教师选编了一个文本集群——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其中包含有《五味》《手把肉》《故乡的食物》《昆明食菌》《四方食事》等,组织学生阅读,围绕“汪曾祺美食散文的文化价值是什么”来展开研读探究。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获得如下认知:汪氏美食散文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风俗人情、知识考据、人生哲理三方面,而汪氏美食散文的人生哲理又表现为对和谐、宽容、宁静的诗意生活的崇尚。在群文比较阅读中求得共性,即规律性知识的认知,这是训练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可行途径。
3.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相较于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依托文本集群的内在有机关联,更集中地落实审美鉴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例如教读高适《塞上听吹笛》一诗,教师针对该诗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选择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杜甫《吹笛》等诗歌构建文本集群。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杜甫的“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些都运用了通感手法,化实为虚,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诗人把笛曲名(如《关山月》《梅花落》等)拆分,提取曲题中的名词,诸如“关山”“月”“梅花”等,将之转化为意象,与其它实在意象相融,构成虚拟的场景,生动地传达了听曲的体会。这三首诗都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而侧重点各有不同:李诗表达的是去国怀乡的悲愁;杜诗传达的是羁旅漂泊、感时伤世、怀念故园之愁;高诗抒发的是战士的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
4.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依据其高度聚合力的单元结构优势,在围绕某一共同点的基础上,经由文本纵横比较阅读与探究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例如教读李密的《陈情表》,围绕如何正确认识晋武帝的“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展开探究。将其与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以及《晋书·孝友传·李密传》构成文本集群展开比较阅读,探讨两文忠孝思想的内涵。通过开展课堂即兴辩论、课后随笔写作等方式来理解《陈情表》的陈情艺术,认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二、读写共生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
只读不写,只写不读,都无法真正夯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然要贯穿读写共生的实践过程。读与写是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双翼。“读写共生”实践,意味着写作话题源自阅读活动,因读而生写,因写而促读。读一个文本集群,写作对象可以是针对多个文本之间相互联系而衍生的规律性知识,也可以是针对某一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特色。
“读写共生”实践活动中的“写”,要写些什么?可以是篇章写作,如基于文本内容的扩写、缩写、改写、续写、读后感、文学短评、专题研究论文等;也可以是片段写作,如基于语言积累的句段仿写、赏析、评点等。
“读写共生”,强调读与写的相辅相成,若就活动侧重点而言,又可细分为读而写之写作,和为写而读之写作。前者指向深化和细化阅读的写作,后者是指向写作技能的阅读能力训练。教读《阿房宫赋》,为解决知人论世的问题,教师引入互文本《唐才子传·杜牧传》供学生阅读,设计一道读写结合的训练题,阅读《唐才子传·杜牧传》后,试用80 字左右,以“杜牧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再引入两首咏史怀古诗——唐代胡曾的《阿房宫》、清代丁尧臣的《咏阿房宫》,让学生以书面文字简要评析两诗主旨的异同;又让学生扩展阅读《上知己文章启》,让学生以“简要分析本文主旨”的论述题来写一段阅读体会,进一步明确杜牧写作《阿房宫赋》的意图。这样的群文阅读,于读中写,以写促读,其交互并进的活动过程涵盖了信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与评价性阅读等实践活动,这一系列的“读中写”,是偏向于对主文本《阿房宫赋》的深度理解的。而若基于《阿房宫赋》的“借古讽今”的史论笔法,让学生学习借鉴这种讽喻性构思来写作议论文,则是主要指向写作技能的写的训练。
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3
教育专家们通常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逐级递增,既有独特性又有交融性,其中“语言”层面是后三个层面的基础。
二、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解读文本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示例一:《老王》学案的节选
1.初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学生自主阅读,疏通文意,书面作答――指名回答――老师明确答案)
明确:介绍老王――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重点回忆最后一次见面――表达愧疚之情
2.走近老王
(1)细读写老王的语句,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可看出?
(2)重点研读:老王送钱先生看病和临终前送鸡蛋段落,思考: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怎样?
(先自主读文本作答―小组交流探讨――小组派代表汇报――班上交流探讨――修正答案)
明确(1):穷困、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不幸者;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重情义的好人。
明确(2):老王对作者一家像亲人;对老王的穷苦同情、尊重和关怀老王,关系比较好。
3.探究主旨
品读结尾段: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思考: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感人之处在哪里?
(全班朗读感悟文字里蕴含的情感,再默读全文,领悟作者对老王情感的变化,再从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愧疚”的原因)
(再读文本作答―小组交流探讨――小组派代表汇报――班上交流探讨――修正答案)
明确:“愧怍”体现了作者在反思自己和老王的交往中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清高,缺乏真正平等的同情,我对他的同情是不彻底,对他的关爱是不够,对老王的情感是有亏欠,对老王的不幸未尽到社会责任。
表达出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同样彰显人性之美。
4.真情感悟:谈读后感悟
引导探究理解主旨不只是善良与感动的道德颂歌,更是社会责任的灵魂拷问。
思考:像老王这类勤劳诚实、坚守良知的社会底层为什么找不到出路?靠道德性救济是不能解除他们的不幸。
解析:设置四个主问题由浅入深推?M文本阅读,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
问题1:整体感知文本,培养理解文字、整合信息、分析与构建作者的语言逻辑思路。既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训练,又有读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问题2(1):品读有关语言获得老王形象的直觉体验,通过分析、归纳、概括老王穷苦卑微又善良的性格特点,再造老王形象。既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有思维的训练,还有锻炼审美鉴赏与创造。
问题2(2):深入解读文本,读出老王在老王在生在危险的情况下仍坚守他的善良真诚和道德的勇气,发现灵魂的高贵,体悟人性之美、形象之美。培养能感受语言文字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品位有熏陶作用。
问题3:熟读精思关键语句,深入探究作者愧疚的原因,既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又提升审美品位(心灵美是更高层次的美)。
问题4:通过语言作品形象引发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既有审美层面素养又有文化层面素养的提升。
因此,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读语言文字―思考其中内涵――用语言文字表达”,开展整体阅读到局部细读到整体阅读,开展了朗读、默读、研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与交流活动就是多次“语言建构与运用”。写人的叙事散文的学案问题设置按“整体感知,理思路――赏人物――悟主旨――说感悟”这种思路巧设问题推进由浅入深阅读活动,是综合性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示例二:古代神话《共工触怒不周山》学案节选
1.自主学习:解释加点字,口头翻译全文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 )绝( )。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 )尘埃( )归( )焉( )。
2.小组合作
(1)字词翻译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小组内交流解答)
(学生疏通文意――老师检查自学效果――强调重点词)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他面对失败不甘心、不屈服,性格刚烈暴躁。
明确:他勇敢,敢于挑战强大的颛顼,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力量非凡、气势非凡,怒触不周山导致了地动天摇,牺牲了自己,改造了山河,是一位有神奇力量的英雄。
(3)谈谈你对文中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我们先民认为日月星辰西北沉等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是共工神奇力量的功绩。
明确:这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揭示主题)
(问题(2)和问题(3):学生作答―小组交流――班上交流――修正答案)
老师点拨: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器成功登月图片,联系神话主题,谈谈你的看法?(班上探讨交流,老师引领思维提升:中华民族凭着可贵的大胆探索精神推进了中国科技的进步,让嫦娥奔月成为现实。)
解析:本案例按照“读文字,疏文意――赏人物――悟主题――联系实际谈看法”由浅入深设置教学的主问题。“解释加点字,翻译全文”属语言层面,是基础,设置在第一步骤;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怒”获得“共工”形象的直觉体验,再引导学生联系“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经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共工形象特点,既有思维又审美的训练。
本课问题设置亮点:通过问题(3)领悟神话主题:先民对自然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联系中国载人航天器成功登月的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继承和发扬对自然的大胆探索精神,推动科技发展。这样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又有个人与自然的思考,树立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素养的提升。
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4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现念,我将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四个环节: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采用默读、略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②抓住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以读促思,读议结合,落实理解内容,感悟语言,完成积累的学习过程。③根据教材特点,选准知识点,渗透观察、习作知识,再次整体把握教材内容。④以文本为依据,创设语文实践平台,给学生能力展示,创新思维发展的机会。
二、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指导思想
(1)新课程标准淡化了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我认为新课程标准没有把段落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整体理念发生变化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理念改革的直接体现,我打破了原来《大纲》中侧重词、句、段、篇的阅读教学顺序,不再以词、句、段、篇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外显标志,而是从阅读教学开始就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意味着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样改革后,降低了要求,避免了繁锁化,为学生能够直接与文本对话提供了空间。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设计了第一个环节,没有在分段、概括段意上做文章,而是通过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①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如何?②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③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分别写出了园林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④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新课程标准注重对语言的感悟,强调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熟中求解;必须引导学生品读赏析,通过多层次的读,层层深入的思,合作学习中的谈,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语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的积累才能真正落实。
三、要进行开放性的语文阅读教学
与数理化不同,语文是一门活泼、开放性的学科,因此学习语文不必拘泥地套用公式、遵循方程,而是对同样的专题,提倡发散思维,主张创新,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切忌死板教条地按所谓的标准答案等来处理问题和教学,教师应该把不变(教材、教学参考等)与变(学生的主体发挥)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把学习语文变成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提升。
四、要用情感去教学
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和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有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情传情,从而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创造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就会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些都是学生情感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五、要处理好多媒体设备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5
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它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成为教育领域的崭新课题,整合教学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更是一个张扬个性,价值判断多元化的时代,时代的讯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对高质量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的需求,个性化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间兴起,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正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阅读优化人的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要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在阅读教学中,新教材、新大纲的使用,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何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会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大面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
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三、课题界定
该课题的研究是要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有效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的融入个性化阅读教学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切实解决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困难,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使师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获得充分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要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资源来改革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创造性,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教师能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媒体去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情感,从而转化成他们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媒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将会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要把个性化的阅读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这一课题的创新之处。
具有助知功能、激情功能和交流功能的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将会使抽象、静态、平面的阅读内容形象化、动态化,立体化;与此同时,教学中还会实现学生与课件互动,与电脑互动,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互动。当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时,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激活,学生的情感将会被调动。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展课文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空间,真正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2.预期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②论文集;③ 网络教学课例集。
五、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阅读学习的情景、完善阅读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整合是课题研究的又一主要内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内容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行为研究法
师生探讨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构建适合“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教学模式。
3.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施策略。
七、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将确定三个实验班(低、中、高各一个),三个对比班(同年级),以语文教材为实验教材,以新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为标准,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阅读能力为目的,以主动学习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运用为手段,构建阅读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深入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该实验达到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学生会学习语文,并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康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有以下阶段:
1.2006年5月—2006年9月,准备启动阶段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各课题小组依据本案,制定出相关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意见。
2.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实施阶段
本课题实施将在各年级同时展开,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实验课题小组的教师每学期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节课,利用多媒体或制作的网络课件,实施教学活动。依据各年级特点,安排内容,试验内容随时间推移逐年上升,以期获得年级阶段性成果。
⑴基础性研究(2006.10—2007.02)。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交流研讨。召开课题调度会,交流研讨研究成果、分析解决研究困难。
⑵探索性研究(2007.03—2007.12)。选取典型课例,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评选。
⑶应用性研究(2008.01—2008.12)。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专题学习资源库,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本阶段中,课题组要跟踪试验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对模式的构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各实验教师汇报要研究进展的情况,交流彼此的经验与困惑。并进一步做好研究论文和教学资源的整理工作,推出优质课参加第二轮评选。
⑷推广性研究(2009.01—2009.10)。各实验教师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做好研究论文和精品研究观摩课的评选。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检验研究成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修改和完善,各类成果最终定型。
期间开展优秀研究课、优秀研究论文等评比活动,以活动促研究,确保研究工作扎实有实效,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形成。
实际操作中,②③两个阶段可以反复交替进行。
3.2010年1月—2010年3月,总结阶段
围绕课题,积极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调查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
课题顾问组:刘正旺、姬平周。
课题领导组:马喜平、苗晶艳、曹 勇、刘 丽。
课题负责人:苗晶艳 刘 丽
课题组实验组:全体语文教师
九、研究条件分析和经费保障
1.条件分析
人员方面:课题成员中,一人具有高级职称;六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三人具有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所有课题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验。
2.环境方面
⑴领导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投入大量资金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提出了“三名”工程,尤其重视教科研工作。
⑵实验基础扎实。我校现有初中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余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验群体,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和可信性,这一切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经费保障
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6
一、教师直接引导聚焦核心问题
先由学生在课堂上散点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最感兴趣最想解决的问题,核心问题得以聚焦。
案例:《背影》(莫晓燕)
师:同学们初读课文,你有哪些问题?(学生先后提出了10个问题。)师: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家一起关注一下这些问题,看看这一节课相对而言,大家比较集中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1:第2个问题和第7个问题。生2: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3:文中作者四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师:好,那我们这堂课就一起来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从标题入手线性排序学生问题,聚焦核心问题
案例:《走一步,再走一步》(熊黎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试试对文章的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提问,你们会有那些问题啊?生1:谁走一步,再走一步?生2:在何时何地走?生3:为什么走一步,再走一步?生4:怎么走,走得顺利吗?生5:这个标题有何含义?生6:为什么走完一步,还要再走一步? 生7:如果不再走一步会怎么样,哪一步更重要?师:大家看看能把这些问题从易到难进行排序吗?生:1-2-4-3-6-7-5。师:所以我们这堂课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在问题化初始阶段的课堂,我们基本上是采用的这个方法,先对题目进行提问,然后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最终指向核心问题。
三、从标题出发分类提问,选择重要问题串联整合形成核心问题
案例:《曹刿论战》(李帆)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标题“曹刿论战”,你能把它分成哪几个部分?生1:三部分,分别是:曹刿、论、战。师: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就每一部分来提问吧。生2:曹刿是个怎样的人?生3:曹刿是谁?生4:为何论?生5:怎么论?生6:和谁论?生7:何时何地论?生8:什么战?为何战?怎么战?生9:战的结果如何?师:哪位同学能将重要的问题串成一句话吗?生10:曹刿在怎样的战争中如何论战,由此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一个简单的分类后,再请学生找出认为每个部分中最重要的问题,学生分别指出是“曹刿是一个怎拥娜恕薄霸趺绰邸薄笆裁凑健保ㄆ渲性凇罢健闭庖徊糠钟行┬碚议,部分学生认为是“怎么战”,后来统一意见为“战”是“长勺之战”,是曹刿活动的背景),三个问题呈现出来后,教师请学生把这三个问题串联成一个大的问题 ,学生们给的是:曹刿在怎样的战争中如何论战,由此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基于文本特点整合学生问题,筛选出核心问题
案例:《沉船之前》(熊黎鸣)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针对这篇电影小说的很多矛盾处进行了质疑,你们组能派代表来复述一下小组的问题吗?生:我们觉得是问题4―第20段“自从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差不多已经过去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应该是上帝对这艘船上每个人的恩赐”,明明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上帝给予的是死亡,怎么成了恩赐?师:好,那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问题化阅读学习趋向成熟的课堂上,我们通常会结合文章最大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定向质疑,然后把问题整合,放在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后进行。例如质疑矛盾处,学生的问题更集中,学习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