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内涵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面传授所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语文的平台,通过对语文的词语、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我国的语文学科有过“大语文”“词章”“中国文”“国文”“国语”“语文”等名称,语文学科名称的转变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重点的变化,从古代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到以白话文教育为主的变革。但不论学习的内容如何,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论是诗词、文言文、白话文,对字、词、语法的了解是学习这些知识的前提。

语文知识大致包括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写作等内容,而基础知识大致包括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内容。在语文知识的框架中,阅读和写作都包含对文字、修辞、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合理、灵活运用,而文言文、文学常识的学习以文章为框架,文章的学习也需要基础知识。因此,语文知识是一个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体系。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以后的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理由

(一)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双方都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与学,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写作的训练,对字音、字义、字形等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初中生不能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提笔忘字、对字的运用方式不能灵活掌握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对“的”“地”“得”的使用不能正确掌握,把“再接再厉”写为“再接再励”,忽视对句法、修辞、逻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掌握复句的概念,对修辞的作用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在阅读、写作中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教师这样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知识根基便不牢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将十分被动,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将相当困难。

(二)将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分离

教师以程式化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以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文章、写作等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讲解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两者的同步提升。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作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四)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五)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识记性 初中语文 理解性听写

问题的提出

(一)识记性知识的教学现状

识记性知识本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部分,然而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面临着识记性知识单调而低效的教学困境。拿近三年广州市中考来说,识记辨析字形考点在09、10年的难度分别是0.55和0.43,文学常识考点在09、10 年的难度分别是0.55和0.51,这样的难度是远远低于全卷的平均难度0.65的!

究其原因,首先大量的时间付出和惩罚性抄写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也降低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在这种强迫记忆过程中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能力的训练几乎是脱节的。因此,笔者尝试通过改变课堂听写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识记性知识的运用,在运用中实现这个知识板块的落实,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课堂听写的新方式

本文所指的理解性听写有别于传统的听写方式,不再是学生将老师读出的内容原原本本记录于书面,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表达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将问题答案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检测方法。

从上表对比可以看出,落实同一知识点,学生要写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用不同的听写方式教师读的内容和学生动笔作答的思维过程却是迥然不同的。理解性听写要求学生不仅要听懂题目要求,还要在所掌握的知识中快速搜索出合适的答案,那么学生的听读、理解、应用、表达等能力也得到有效的训练。

理解性听写的特点

理解性听写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系列具体要求,如学生听读作答在专用的本子上从而形成听写积累本、作答要求书写工整、每次使用红笔改正错误题目等等,那么这种方法相较于传统听写具备什么特点?在实施过程要注意什么问题?

(一)运用性:在运用中掌握知识。

从表一题目1来看,同样是检查字形、词语,传统听写只要求学生将听到的音转化为拼音或汉字记录下来,这主要是识记和记录。理解性听写在学生听到的信息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要写下来的内容,而是提供相应的词语解释或实际句子选词填空等等间接信息,学生在获得信息后必须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判断,选择符合要求的相关知识作答。学生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一个过程,运用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是能力层级上的一个更高的要求。理解和运用就是该听写方式的核心环节,实施过程必须明确学习目的——牢固掌握识记性知识,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性:涉及各方面能力。

相较于传统听写的单一性,理解性听写更加呈现出它的综合性特点。前者是读什么音写什么拼音或汉字,只需要简单的记忆。而后者则是通过词义间接地来考查学生对“正襟危坐”一词的掌握,这里就涉及对听取内容的理解、根据内容筛选词语、词语的意义及使用、每个字的写法及读法、规范书写汉字拼音等等方面的内容,一道题涉及多个知识点、多方面能力。

(三)灵活性:及时反馈调整。

理解性听写相较于纸质检测卷则更具灵活性,任课教师可以在完成一个班的听写后对另一个班的听写内容进行调整,也可以在同一个班的听写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知识点或内容比例,还可以就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从而来审视、判断、把握如何更加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通过不断的变换提问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理解性听写的意义

(一)创设语言运用环境

认知心理学指出主动记忆的效果远远比被动记忆更强,识记性知识点在强行记忆过程中仅仅实现了被动记忆,如能通过应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记忆,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大部分的广州初中生日常生活使用广州方言,甚至连在书信、短信、网络等书面表达交流方式中都用广州方言,普通话逐渐与他们的交流、思维脱节,想要解决这问题就要提供或创设一种应用环境来提高学生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理解性听写恰好创设了这样一个运用知识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运用中来选择主动记忆所学识记性知识。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听写听写,学生 “听” 的就是老师 “读” 的,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教师的语言转化为信息传入脑中,经过处理明确要求,再在自身的知识库中搜索相应的部分来进行解答,这个思维链中体现了学生一系列能力的运用。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范文3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课堂教学重要性一、引言

在我国教育部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上,不宜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刻意地以不追求系统的、完整的语法知识作为淡化语法知识的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语文的实践能力是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作为支撑的。至此,文章将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出探讨。

二、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语法知识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法知识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基础,阅读教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在语文的实践应用能力之中,阅读能力是最为基础的,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语文能力,在缺乏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下,想要提升学生任何一方面能力都是缘木求鱼的表现。认真对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探索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规律。文言文的教学始终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一个难题,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理解文章,若教师在此时能够灌输给学生一定的语法知识,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醉翁亭记》中“人不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中的第一个“乐”与第二个“乐”,在不具备“动宾短语”这一语法知识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两个“乐”字各是什么意思的,如果学生了解动宾短语这一语法知识则可以很快地理解:“乐其乐”是一个动宾短语,第一个“乐”是动词,意思是“以……为乐”,第二个“乐”是名词,意思是“乐趣”。又如,在文章《春》中“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通过对这个“闹”字进行语法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其既有形容词“热闹”的意思,同时也有动词“闹腾”的意味,一个“闹”字体现了两种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2.语法知识是学习知识的基础

因为在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时候,所学课程的知识都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在书面上表达出来,所以说良好的文字理解能力是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重要基础,语文知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甚至是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的个人发展。倘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之中,过于“淡化”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在升入高中后面对逻辑性更强的文字,例如人物速写、科技论文、议论文等,就可能出现读不懂,无从下手的现象,从而影响高中语文的教学。因此,在初中阶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语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我国初中语文语法的教学现状

由于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淡化语法教学”这一观点,导致初中生缺乏对于语法的基本认识,很多初中生在写篇作文都语句不通、错字连篇的情况下依旧认为语文语法是枯燥乏味的。缺乏语文语法知识的中学生,语感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内容无法进行良好的把握。部分严重缺乏语法知识的中学生还可能出现无法捕捉阅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时常常出病句、逻辑混乱、表达不清等现象。这些都是缺乏语文语法知识的体现。

四、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知识教学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时,先要确定语法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发展需要确定课堂中语法教学的教学内容。《课标》附录三就是初中阶段的语法要点,但这个要点描述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框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丰富。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授课文或是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语法知识的传授。

2.教学原则

教师要始终将“实践”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感性的阅读材料中汲取知识,再从这些知识中总结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以求实现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过程。这样做不仅优化了教学手段,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

将相对枯燥的语法知识化作较为生动、易于接受的知识。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历史上、生活中生动有趣的典型语言现象去吸引学生,让其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将语法知识以顺口溜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记忆。

五、结语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在主观上重视对语法知识的教学,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将汉语语法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语法知识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全面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章海英.新形势下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浅见\[J\].中华活页文选,2010,(08).

\[2\]金碧瑶.浅析语法知识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

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教师善于启发诱导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二、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三、学生要善于发现、探究问题

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和逻辑思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四、学生要敢想敢说、积极交流

学生在教师启发进行思考,虽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内在的思维活动。好学会学的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见解之正误及时得到验证,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见解。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是希望听听同学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行知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29-01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初中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初中语文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行知课堂的建设,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也忽视了要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应该要融入更多新的理念和意识,在行知课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学习体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的综合与统一。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偏差,很多初中院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滞后,不能实现知行合一,不能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行知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1、对语文教学进行准确地定位,提高对其认识

素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加强对语文教学的全面理解,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教育的力度,使得语文实践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改革发力点。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要首先加强对语文行知教育的一种认识,尤其是要加强对语文行知教育中的实践教育的重视,对其进行准确地定位,使得教师能够明白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语文教育应该要与初中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各种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加强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生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使得学生提高对各种语文知识的认知程度,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各种语文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语文教学的意识进行改革和引导,使得学校领导者能够意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语文教学的机构和组织的建设以及完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契合度。

2、加强生活教材的应用

传统的语文课程中,最常用的教材内容是各种理论教材,由于太过理论化的知识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完善,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融入更多实践教育内容,将语文教学实践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发展途径。利用生活教材进行语文教育,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比如语文写作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写出自己的对所观察事物的认识,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加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提高语文课堂的行知合一效率,可以将课堂主题定位于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比如结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课堂当中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自主学习,同时也应该要不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初中的语文教学课程教育实现现代化,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公共管理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在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要积极掌握各种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进行语文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因此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差别教学。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目标分层、作业分层、教学过程分层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行合一的效率不高,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需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进行改进,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得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建设过程中来,加强自身对各种语文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范文6

【关键词】感知教育;教育指向

【中图分类号】G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106-01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知的开端,而学生掌握知识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教学中只有学生对教材感知得越充分,越全面,才能形成更为清晰的表象和概念,为下阶段的理解教材打下基础。那么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灵敏清晰而有效地感知教材呢?

1 感知是智力因素活动中最原始的因素

所谓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或整体的反映。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感知是认知的开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来源于感知。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初级的简单的认识,对外界事物反复的感知,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离开初步的感知,其他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难以产生。假如一个人失去了感觉和知觉,那么他就不可能产生认识,更难以产生如正常人一般的情感和意志。所以,只有通过反复感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记忆力并为思维提供素材,再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将理解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2 感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项智力因素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忽视感知这条线,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主获得知识的机会,削弱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守株待兔”者。

首先,从学生方面看,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认知过程还不能脱离直观。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女多,学前教育普遍提前,他们入学年龄仍偏小,在心理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遇事、求知有时凭一点点经验或学习、生活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具体设疑,使他们能在明快、简洁、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认知,并且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反复实践中逐步形成理性的思维活动。

其次,从阅读本质特点来看。阅读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语言技能活动,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英国学者罗素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启迪心智开始。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理解和思考。阅读首先是视觉感知文字信息,是由感知过渡到思考的过程。正如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学生独立认知活动上去,要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与态度。

从教材方面看,语文学科有其特殊的有利条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课本选文要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语文学科以文选为主的教材体系,使语文学科比起其他学科的教材,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可感知性,特别便于学生“奋其智力,自致其知”。如新教材里的《数字杂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文章,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文学性。这样安排,依据了学生年龄特征、生活感受,遵从了从具体到抽象,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提高的这条序列。

最后,从教育发展的观念来看,感知教学符合教育终身教育观。“终身教育”这一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古代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朗格朗是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和倡导者。他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的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终结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教育发展阶段各个关系之间的有机联系。现在的教育立足于传授知识,把积累起来已知的信息,启示给下一代作为教育的目的。它只注重研究如何把学生教好,而忽视了儿童、青少年自身蕴藏着学习语文的潜能,只注意了在如何教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下功夫,忽视了人类掌握语文的特殊规律。而终身教育不仅在于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建立在学会感知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基础之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人类这个理性的动物不要由别人去领导,要由他自己的心智去领导,他要亲自掌握事物的根源,获得一种真能了解,真能利用所学的事物的习惯”。

3 要明确注意的指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