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用数学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体育院校;术科青年教师;专家评估体系;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C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090-0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教育”阶段。无庸置疑,高校招收规模的扩张,势必导致我国各个高校专业教师的严重不足;教育部所采取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势必促使我国各个高校必须正视科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问题!显然,提高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更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继《体育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深入探讨和研制具有导向功能的《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同时,通过对2004年度武汉体院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工作的实证分析,旨为全面提高我国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和即将迎接教育部水平评估的各个体育院校,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04年度武汉体育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的16位优秀术科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初步构建体育院校术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初步设计《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量表》;然后,通过选择体育院校专家为两轮调查对象。第一轮发放专家咨询表28份。回收有效咨询表24份;第二轮发放专家
2.2 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 为验证体青年教师课堂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效果,2004年度10―11月份对武汉体育学院参加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决赛的优秀术科青年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受评对象16人,共由四位教授组成评估组,对青年教师随机抽查,根据本文制定的评估量表,集体逐一评估。
2.2.1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流程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过程分三个阶段:试评阶段、实施阶段、反馈阶段。试评阶段是为了准确把握评估的标准和依据,通过多次现场试评以统一评估尺度;实施阶段是随机抽样,实施评估工作,即专家根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指标内涵,逐项进行课堂评估并独立填写评估量表;反馈阶段是专家评估组运用模糊评估方法推导评估结果之后定性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意见。
2.2、2 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结果 经专家评估,16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统计结果见表3。
2.2.3 评估结果的指标比较分析 评估术科课堂教学质量的5个指标在质量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原始得分不能简单体现指标因素在评估中的作用,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本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评估标准值,即各指标值都处于一个数量级别上,可以进行评定分析。16位术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因素原始数据无量纲化,所得标准评估值按其大小顺序进行排列见表4。
构成术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的评估水平依次为;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组织、教学准备、教学负荷。相对而言,教学态度是5个评估因素中实施最好的一个指标,正与青年教师参赛的积极态度相吻合。教学准备、教学负荷落实相对欠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较难准确掌握课的负荷;部分青年教师昔遍存在教案编写不够规范。由此可见,当前必须严格抓好青年教师教案编写和课的负荷安排。
2.2,4 评估结果的类别比较分析
2.2.4.1 普修和专选课评定结裹的比较分析 为研究青年教师在普修和专选技术课中的差别与共同点,本实验对16名青年教师按课的类型不同分为普修和专选技术课,并对其技术课教学质量评定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5所示:
从表5可见:普修与专选术科课堂教学质量的5个一级评估指标的结果差异不大(P>0.05);N-K多重比较检验表明,教学负荷评定因素方面有一定差异;由于本文属于术科层面的研究,可以忽略普修与专选负荷的具体差异。如有必要可对昔修与专选细化研究。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范文2
问题, 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从专业契合的教学改革目标进行了探讨, 并从教材、教师、教法,内容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数学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措施。
【关键词】经济数学 会计专业契合数学建模
【中国分类号】F224
近年来,会计专业选用的高等数学教材一般是强调经济应用的《经济数学》。教材的内容一般加入了一些应用型例题和习题,另外加上相关的数学模型和MATLAB应用作为学生的增广阅读资料。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与经管类专业契合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尽管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在经管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育与教学改革中作了一定的努力及尝试, 但陈旧的教学内容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改变。笔者结合近几年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会计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对会计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列举,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设想和措施。
一、会计专业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问题1、学生基础差异明显
近几年高中阶段数学大纲部分分知识点作了删减,例如反三角函数和极坐标等内容许多文科生在高中阶段根本就没有学习过,加上教育扩招,会计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且会计文理兼收,学生基础差异明显。
问题2、数学课的内容增加,课时偏少
数学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工科高等数学课的压缩和简化,再加上相关的经济学应用等,课时明显不足。
问题3、教学评估形式化
由于前两个问题,高等数学的考试被设制尽量简单,且都是常规类型题目,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也只需针对常规类型问题学习复习。虽然学生能掌握不少高等数学知识,但在数学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
问题4、教学手段落后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许多学科带来了电化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但在经济数学教学中有效而成功地利用这些手段的还很少, 数学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问题5、教学应用实例仅在于计算
当前经济数学教学还是传统模式,以公式、 定理的介绍和学习计算技巧为主。教材的内容加入了一些应用型例题和习题也仅在于计算,没有和经济管理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教材, 对学生来说缺乏实用性、 趣味性, 显得枯燥难懂, 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同时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教材在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意识不足, 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的实用例子偏少, 经典案例及与经济管理生活贴近的案例不多。教材中很难见到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进行数据挖掘、科学分析、 判断和论证、 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实例, 缺乏深度和广度, 难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因而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 会计专业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实行班内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针对班级内各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分层具体可以把本班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D层为基础最差层,内容为高等数学的基本计算和简单应用,全班同学都能掌握。C层稍难,内容加深一些带逻辑推理和数学思想的知识,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B层有一定的基础,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独立完成课内外任务。A层是基础较好,能学有余力。学生分层必须是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而且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最终达到D层逐步解体,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另外,对各个层次学生的考核按不同要求以40%-60%浮动比例计入总评。
2、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手段
对于三本院校,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会计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按照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时尽量结合具体实例, 弱化数学的抽象性,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此外,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例如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提出具体问题, 让学生一起讨论并最终提出解决的方案, 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开放的,可以增加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实现师生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 共同探讨。对同一问题变换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或者在讲授时故意引入错误观点, 树立对立面, 引发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兴趣。在讲课方式上, 注意以实例引入概念, 并最终回到数学应用的思想上, 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在讲解概念时, 尽量用既准确又简单的语言描述, 辅以各种背景材料, 降低数学的抽象性, 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现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手段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广泛的应用。利用校园网平台进行视频教学回放和网上辅导答疑是可行的。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较多,题目灵活多变,为使学生巩固课堂,如果没听懂的部分可以请同学上校园网络找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回放,这样既可以弥补课时不足,也可以及时巩固经济数学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所建立的校园网平台经济数学课程网站,在校园网上进行经济数学网上辅导答疑和学生自测。课件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的应用需要全面展开。
3、调整教学模块,创新使用经济应用数学教学模式
根据会计专业需要的应用背景,可以使用创新的经济应用数学教学模式。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后教学内容后可以分成四个模块进行教学:1、基础模块2、专业结合模块3、案例分析模块4、应用提高模块。
其中前两个模块,也即现在学习的《经济数学》教材的内容,一般开设在大一阶段。基础模块和专业结合模块教学内容是经济数学中的一些最基本内容,属于必修课,精讲。其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计算能力,能够解决经济与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极限、导数、积分等分析计算问题。此模块用的数学知识基本是计算,可以穿插的计算知识点如税率的计算、数列与资金时间价值、几种资本成本的计算、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计算,基尼系数计算,以及结合函数求导的边际经济计量与需求弹性计算,极值、最值经济函数计算,总收益增量近似计算等问题。
后面两个模块,案例分析模块和应用提高模块属于经济数学拓展内容,一般可以开设在大二大三阶段。案例分析教学和应用提高模块教学内容的设定可以由会计专业课老师和数学教师共同研讨确定,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模块内容,属于选修课,选讲。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专业性,力争所有内容都要体现应用,课时进度安排比较灵活,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增广阅读资料,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就在身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可以采用讨论式或双向式教学,亦可由某一专业技术问题的数学应用展开。
这两类模块内容一部分是为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来确定的,主要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积极开展经济应用数学实践教学,开设数学软件教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数学与专业学科交融的切入点,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一般这些案例选用的是专业课中能体现现代数学的观点、思想的经济问题实例。例如,在预测成本和销售额时采用回归分析案例;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投资效益时采用层次分析法案例;财务会计研究领域,常用到的正态分布相关的检验方法以及非参数检验案例;应用了偏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的期权定价模型案例;在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时的动态规划问题案例,解决如何经济、合理地设置服务设施,从而以最低成本最大地满足顾客需要问题时的排队论问题案例等等。
这些案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一方面可以学习应用到数学建模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更进一步的学习应用到专业知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适当也可以拓展知识面,例如,比如结合经济实例研究关于差分方程的平衡点的稳定性, 可以在考察当实例中的参数改变时解的性态的变化后, 将稳定的平衡点、不稳定的平衡点、蛛网圈、 混沌及动力系统等一系列相关的现代数学的概念有机地溶入其中。当然,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这样用局部的浅换来整体的宽,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阅读包含越来越多的数学内容的经济文献, 也为学生再学习提供更可能宽的数学基础, 还可以加强概念与思维方法的传授, 淡化运算技巧,引入计算机语言以辅助课堂教学, 减少繁复运算过程。
4、加强建模教学, 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重视数学模型课程的建设, 强调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 直接从经济问题中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 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将数学知识合理科学地应用到实践中,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扎实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不断加强与经济管理有关的数学模型的教学内容, 如存贮模型、 消费者均衡问题、 蛛网模型等。通过数学模型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充分了解经济管理学科与数学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 洞察能力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5、制定合理考核体系
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经济数学课程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 应采用以考查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为主的开、 闭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对学生来说, 考试不但要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且要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一方面, 可以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另一方面, 用平时成绩来考查学生平时作业、 到课情况及课堂提问等全面的评定; 再者, 用写论文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教师提出若干个与经济管理有关的数学模型,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完成, 或者让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中认识较深或较感兴趣的问题, 写出自己的见解, 最终对论文进行评分。这种开放式的考评方式, 既考查了学生对必要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搞好高等数学教学与会计专业契合问题,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因此经济数学的任课教师, 必须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一方面需要致力于经典数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在经典数学与现代数学相互融合上, 增长教学经验; 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经管类专业知识,增长数学知识的经济应用实践教学经验。随着对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完善以及恰当运用,不仅使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理兼备, 而且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这正符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费伟劲.高等数学与经济数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8.
[2] 张岩. 经济数学教学改革初探 [J]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1999, (22) : 6.
[3] 侯宗毅. 对高等数学课程及改革的思考[J]. 河池师专学报, 2003(6): 23-25.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数学教学质量评估;数学素养;自组织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评估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评估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深入思考,发现各地的认识与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在评估时比较单一地将数学考试成绩等同于数学教学质量,有的在评估中已经开始关注学生是否喜爱数学,有的还明确提出了评估要在确保规范执行课程计划的前提下追求“有价值的分数”。而究竟如何开展质量评估,目前还缺少科学可行的做法。评价学生的目的在于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期望建构面向学生未来的评估方式,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评估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让评估的目标与内容
指向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英国学者科克罗夫特(Cockcroft,W. H.)指出,数学素养是指学生个人在生活中有应用数学知识的技能和数学的沟通方式,即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面临的各种问题。分析和观察国际上多种数学测评体系(如“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日本中小学生数学学力测验”和 “法国全国中小学生诊断测验性数学评价”等),虽然背景和重点各不相同,但在探讨学生学业评估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聚焦于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1]尤其是可以借鉴PISA问题设计的方式,在评估时力求向学生呈现发生在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考查他们对数学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以及自觉激活数学能力解决生活问题的可能程度。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期望校本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评估能逐步淡化升学需要对考试的影响,淡化不同课程和教材的差异,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发展的引领作用,突出对数学课程学任务的反馈作用。
数学素养的内涵丰富。课标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这里的“四基”其实就是学生应获得的基本数学素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与内容。
课标涵盖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其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均是根据数学学科知识划分的,而综合与实践则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评估时不应笼统地将上述四个方面置于同一维度、同一层面去考查,综合与实践部分课程内容的评估应渗透在其余三个领域的不同层级之中。因此,我们整合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分类设置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评估领域。由于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往往无法单一、孤立地进行评估,因而在数学学科各评估领域里,测试的问题设计可围绕某个现实生活中的主题,综合考察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多方面能力。
例1:下图为南极洲地图(见图1)。请你利用地图的比例尺,估算出南极洲的面积。写出你的作法并解释你是如何估算的。(若利用作图能帮助你估算的话,可直接画在地图上。)
这道测试问题呈现了世界地理的现实情景。从基础知识的角度看,考查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比例尺的应用等知识;从基本技能的角度看,考查了测量、画图、计算与估算等技能;从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角度看,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实践应用的思想和快乐。一般来说,学生首先会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需要启用哪些方面的数学知识—缺少哪些条件—制定具体方案。接着,会自发实施方案:动手测量—根据比例尺计算—估算结果。在评价结果时,答案是多样的,方法思路正确就给部分分,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这样的评估就是要对学生表明数学的各个方面对于解决问题都具有真实的效用。
例2:①你觉得学数学主要是因为 ( )
A.生活中需要数学 B.学数学没有坏处 C.数学是考试科目
②在生活中,你经常会发现有关数学的问题吗?( )
A.没有发现 B.有时发现 C.经常发现
③假设你喜欢阅读报纸,有一天你买了一份报纸,会估计这份报纸头版有多少字吗?你认为你这样做是否正在用数学?
④假设你去食堂吃午饭,发觉今天食堂提供了四种菜,主食可选择米饭、面条或饼。你认为选午餐吃什么的时候,怎样用数学呢?
这道综合测试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再现学生日常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既考查了学生关于估算和排列组合等方面的基本数学素养,又考查了学生自觉联系生活学习实践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评估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能较为鲜明地突出数学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让评估的过程引领学生的自组织学习
“自组织”这一术语源自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系统科学大辞典》界定为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成员协调动作,导致空间、时间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活的结构。所以,对于自组织而言,组织的主体即组织的客体,自组织因而实际是“自己组织自己”导致组织有序。小威廉姆·E·多尔曾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我预测它将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2]。
在教学质量评估中,当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处理,以及对这些信息的综合、表达与输出,无时无刻不与学习主体对信息的价值认识相互关联时,这便为自组织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教学质量的评估能充分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评估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增强学生的自,扩大学生的自由度,创生一种主体参与、协商交往、分层渐进的评估过程,学生的自组织学习也将成为现实。
1.前期准备
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评估领域,每个领域按年段课程标准由低到高设置A、B、C、D、E、F若干评估层级。每个层级相应准备调查问卷和测试题库。(一般学校提供纸质题库,有条件的学校可提供电脑题库)
如统计与概率领域,A层测试可要求达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由于第二学段目标和内容比较丰富,可由易到难分别设置B、C、D层测试逐级阶梯达标, 从E到F层测试可逐步拓展达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
2.实施开放性个人阶段评估(每两月一次)
评估流程如下:学生自由选择领域—选择层级—完成调查问卷和题库随机测试—获得评估结果。
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人智能发展的优势领域不同。同样,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各数学领域的发展状态也不同,有快慢和优劣之分。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根据自身的数学发展结构先选择领域,给予学生自我评估的信心,再根据自身学习水平自选层级,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评估结果以言语激励的方式表示学生努力的结果:如满意、基本满意、需要努力、建议家长提供合作、建议教师给予指导帮助等,表达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对学生后续发展的期望。
3.为自组织学习提供学习支持
一是设立自修中心,评估优秀的领域可以给学生发放免考免修通行证,为学生赢得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设立研修中心,为每个领域优势发展的学生建构自组织课程与环境,如利用问题解决式的模块课程引领这部分学生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数学实践论证等活动,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是配置学习导师,为每个学生诊断学习问题,提供学习建议,根据评估进程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学科各领域的选修以及学习课时的分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4.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实施中,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地区差异可能会干扰评估的科学性,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如小学阶段,根据男女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会表现在数学学科各相应领域发展的不均衡。如由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水平发展的差异,同一年龄段男生的图形与几何领域发展一般来说会明显优于女生,因此在评估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5.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每次评估结束既对学生中各领域均衡优先的学生设置综合发展奖项给予表彰,也为每一评估领域层级高的学生设置单项发展奖项给予鼓励。
对教师的评价:综合各学生不同领域评估结果有利于客观评价教师的数学教学质量,学校或教研团队也能以此诊断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切实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三、通过评估建构未来数学教学的新模型
面向学生未来的评估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评估方式的全面转变将引发数学教学的不断改革,并孕育出未来数学教学的新模型。
一是开展个性化的学习生涯规划。对每个学生而言,分层渐进的评估方式可以为学生可持续的多元发展指明方向。学生根据评估结果能全面认识自己在数学各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生涯规划;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科目学习的先后顺序等),并可随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计划,甚至可以选择任课教师或自学。每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将会自觉主动、有规划有目标地开展。
二是建构自组织式课程制度。评估方式转变以后,如何使课程的编制适应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是关键问题。因评估而引领的自组织学习必然需要建构相应的自组织式课程制度。在学科内设置基础性科目,规定绝对必修科目和指定必修科目,设置多样化的发展性科目供学生选修等,基础性科目和发展性科目还可分层级设置,从而引导和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建构自组织式最佳课程模式。这样不分年级制的课程可向学生提供课程设置手册(包括课程总体介绍、课程设置、各科详情、任课教师、选修必备的前提条件、评估方式和程序等)。[3]
三是改变数学教育教学行为。评估目标与内容的核心指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数学学科各领域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加强面向问题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解决体验。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拥有教材的选择权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权,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评估进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
总之,随着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开展评估活动时,如何关注评估对象的需求,给予评估对象指导,以促进其进步和发展,已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建构面向学生未来的评估方式,对促进学习主体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将继续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评估进行深入不懈的思考、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国际数学学习测评:聚焦数学素养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78-82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范文4
按照字面理解,STEM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有一种通解由此引申出STEM指代了四门学科,顺着这样的诠释逻辑,开展STEM教育,开设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四门课程便成为必备的前提条件……也是缘于这样的语境,不少人会羡慕“数学”学科被理所当然地推上了时代的最前沿。然而,对此巧合之机缘,我们有话要说。
首先,我们看看STEM最初的定义(及其语境),就不难发现,早在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就发表过《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该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的纲领性建议,从而被视为STEM教育的开端。随后,美国政府提出“STEM战略”,它特别针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亟待重点重塑而言(更关注理工科和前沿科学),同时也映射出对(国际)人才抛出的橄榄枝:如果你的专业属于这一类里面的,你将获得比别人多17个月的OPT(全称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专业实习)时间。在此之后,全球近80个国家对STEM的典型“约定值域”,也呈现出类似的国家战略意图。由于特指高校系统,所以我们只能把STEM视作相关领域的泛称,而不是专指四个学科。
至于STEM延及至基础教育层面,确实方兴未艾,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哪个国家以国家战略的高度去明令专设科学、技术、工程课程;自然,这不影响学段衔接的联动机制在其中引发出积极主动和自主创新的教育侧重、课程导向和学习形制的迁移;而其中关于“学习形制”话题的提出,得到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相关机构的广泛重视,只是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推进。
其实,STEM选择数学,不仅是一种科技发展的功利性需要,更是对数学学科具有的重严谨、重思辨、重论证、重批判等学科隐形属性的某种张扬;尤其是STEM所倡导的以问题解决为驱动的理工科综合教育,对帮助未来人才适应未来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且更重视合作的大趋势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提出“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过程和解决问题的五个过程性标准,即问题解决、推理和证明、交流、连接、陈述”,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随着科学教育的内涵变化以及时代的需求,“纯”科学教育已演变为科学与技术相融合的科技教育这一现实。
当然,即便是得到“传承待遇”的数学学科,我们同样有必要厘清其中已然呈现出来的微妙却关键的变异,有必要重新释义,甚至重起炉灶去重构数学学科的内涵外延,以适应时代的召唤,契合STEM应有的期待。因为数学学习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养成数学思维习惯。而STEM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和课程、自由推理复杂问题、分析不同的解决策略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结果,这些更多的是来自基础教育阶段对STEM培养的兴趣和意识;STEM教育强调多学科的整合与协作,也对课程设置、学校教育以及课堂教W等带来了挑战。
数学对STEM战略应有之义
现代数学必须建构在大数学(包括数学文化和数学哲学)的范畴之上,必须同时适应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两大板块的充分融合,必须吸收和运用大数据思维和物联网概念去提升数学的学教元素,必须切实地肩负起数学意识和数学方法对传统计算数学之外的基础学科领域的引领作用。
如果说,STEM与科学、技术之间形成日益紧密的联系,是一种社会共识的话(时下国内STEM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推广就是沿着这样的轨迹展开的),那么数学要承担的使命,恰恰是对STEM表层理解的自我批判,以期达到自我升华的新境界。我们注意到在2013年正式颁布的《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缩写是NGSS,其前身是2010年7月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公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草案)》,以及1年后正式出版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概念和核心概念》)中有大量篇幅体现了STEM教育概念的辨析;将工程设计、相关数学、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分别作为独立的章节,与学科核心知识等内容并列陈述;对不同学段(幼儿园至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具体目标。这与STEM教育是一种“后设学科”相一致,即这一学科的建立是基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整体。STEM素养是由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的素养组成,但它们又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把学生学习到的各学科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过程。STEM课堂的特点就是在“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批评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复杂的学习情境包含了多种学科知识关联,而在这点上,与海外课程体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我国基础教育体系沿用的是学科课程主导模式,客观上建构在几十年书本知识(总结性知识)的识记生态之下,所以在如何兼顾数学学科自有的成长性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兼顾作为系统工程理念指导下的STEM教育,确实任重道远。
美国在这方面的先行先试,给了我们启迪和借鉴。美国有两个专门致力于在初中和高中提供严密的STEM教育课程计划的机构:一个是“项目引路”机构(PLTW)。从1997年开始,该机构在纽约州的12所高中推行“工程之路”课程项目,其设置类似于四年制高中的课程设置顺序,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化课程和顶层课程。另一个是“变革方程”(Change the Equation)。这是在盖茨基金会和纽约卡内基公司的支持下,由多位商界精英和社会名流创办起来的。这两个机构都在指导美国基础教育STEM课程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都要求在课程实施层面,需要在既有课程框架下努力开拓STEM教育的机会,并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在组建联盟方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课程内容开发方面需要努力做到项目化;在教育评估方面应尽早启动建设全国性的质量监测体系。
我们特别注意到这类课程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参与课程的学生能够进行以活动为基础、以项目为基础和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同时获得实践的课堂体验”。IB数学课程中有数学探究(偏纯粹数学)和数学建模(偏应用数学)两类课题研究,且都比较均衡,这与国内高中课程的方向和本质完全趋同,只是所占比例和重点有所不同。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走过场或走样变形的情况并不少见,在不同地区这种差异也非常之大。
STEM生态与数学学科成长
STEM带给数学学科的启示包括立足于本学科,整合不同课程、教学资源和强调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我们认为,数学教育在对接STEM战略之后,可以灵活采用“有机分类、彼此融合”的方式,具体有三个阶段:一是在既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加大数学建模内容的渗透;二是充分结合数学探究性研究课题的展开,有计划地增加数学建模活动的比重;三是把学科成长的重心从“数学建模”逐步渗透到“数学思维”的教学和训练,逐渐形成体系。三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对应设计不同的课程,能够有效调适现阶段现代数学的内涵与外延。
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一种新的学科课程观――学科成长。成长概念的确认与学科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这只是一种宽泛的表述,而我们界定的“W科成长”理应是一种全方位的学科建树(包括适时解构和阶段重构),涵盖以下五大领域:国家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与时俱进、学科课标在教学验证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学科教研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挖掘、学科联动对本学科的影响因子界定与把控,以及学教双方对既有学段设计的灵活运用。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这方面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一方面,学校首倡“首席教师制”荣誉(同步推出了“骨干教师制”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制”),同时要求首席教师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青年教师可以跨学科、跨年级向首席教师“取经”……虽然学校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但一直规避对“竞赛唯一”的功利追求,更趋向于借力学校在科技特色和国际课程实验、国家课改的深度参与等方面的优势,坚持学科自身的不断创新和学科间深度统整。另一方面,学校80多位教师开发了百余门学校课程,一人至少开发一门课程。这些学校课程可以分为综合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荣誉课程四大类,涵盖了天文、地理、通讯、能源、生物、电子、宇宙、环保等多个科技与人文领域。学校在实现“给每位学生以特权”这一教育理想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科间的融合、学科自身的发展。
现代数学观为基础教育重释
直到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委员会才在《成功的K-12阶段STEM教育:确认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有效途径》报告中,阐明了在中小学实施STEM教育的三大目标,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类似的动作要远早于美国,以数学教改为标志,经过孵化的现代教学观直接激活了全校上下对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的全面应用。不同于坊间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有“去数学化”的倾向,也不同于某些数学课堂存在太多形式化、空洞的讨论、问答、互动、研讨形式,而不关注数学学科的本质和内涵,我们始终认为,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课本习题,还应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数学思考;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高中数学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创新素养培育的前提是对数学本质有着准确到位的理解与掌握,关于数学本质的认识对数学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而要让学生深刻认识数学概念的内涵,使他们自觉地将个体思维融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中学数学教学更应该跳出题海,回归本源,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所以掌握数学本质是数学创新的基础和根本,抓住数学本质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创新素养培育的根本途径。鉴于此,我们渐次开发了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的新课程实验,具体如下:
①通过数学阅读的导入,帮助师生一起解读数学创新素质培育的背景,洞悉发展变化中的素质教育与“数学素质教育”之间的因果关联……
②通过数学写作的开展,摸索数学创新素质培育的途径及实践,抓住数学本质的课堂教学,在走向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同时,关注数学学科德育,进而建设数学拓展型课程……
③通过数学课题的研讨,营造高中数学文化氛围,倡导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基于图形计算器的数学探究和数学课外活动的设计……
④通过数学竞赛的解析,主动思考基于数学创新素质培育实践,探究数学创新素质培育与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习惯从创新素质培育的视角看数学高考改革……
⑤通过导入先修课程的引进,为数学教育主动嫁接其他学科,既创设了可借鉴的榜样,又为学有余力的智优学生提供了同级不同法、同类不同种的学教体验和学习比较,有效实践了数学学科同时作为方法思辨课程和技巧验证辨类课程的学习实践引领示范作用……
⑥通过数学课改的深化,不断积累数学创新素质培育的成果,在数学小课题研究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努力达成数学学科创新素质培育的阶段目标,形成了学校“数学学科创新素质培养指导意见(高中阶段)”……
⑦通过历次数学PISA的参与,明晰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命题,有了世界视角的切入体悟……
我们想做、能做和正在做的
在经历了信息技术学科、通用技术学科先行一步的大胆尝试之后,我们必须正视三大瓶颈:一是形式大于内容,较多精力花在了实践操作技巧层面,而对学习方法、思维逻辑和运作环境等课程元素的关照明显偏少;二是有普及意愿,但缺少梯度衔接谋划,导致点燃的好奇火花得不到有效承接和延续,在初中高级各领域布局上的规划明显滞后;三是全学科的渗透(至少是理科相关)环节始终处于自发散漫状态。
鉴于以上症结,我们想做的事情首先是不等不靠,充分挖掘现有条件(环境),鼓励更多教师都来参与STEM课程开发,让STEM教育贯穿更多学科的教学和课堂内外。其次是积极主动地释放对STEM的理解心得和实践实验,联合周边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规划STEM学习。最后是发挥示范校、师范校附中的优势,同步展开关于STEM与国情、学情的匹配探讨,特别是注重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的并行提高,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支撑理论。
我们能做的点位有很多,还是以数学为例。为了响应STEM新教育对数学学科的期望和要求,我们正在部署三大举措:一是创设数学实验室,在与工程教育建制方面有效倾斜,在既有课程框架下努力开拓STEM教育的机会。我们拟议中的数学实验室至少包括数学史文化、数学教具实验、精典数学案例研讨、以TI图形计算为特色的多媒体数学教室、数学发展与数学应用展望五大板块。二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支撑。已经实践的资源体系依次是:学科实验室打破演示实验的壁垒,全面向学生开放;不同学科实验室间敞开大门,对应学科交叉的实验请求;完善学校确定的特色实验环境;联合学校周边的科技场馆和专业博物馆课程向学生开放;争取学校区位环境内的百强企业实验室为学生项目提供方便;全面利用68家承诺向社会开放的高校实验室资源和师资;寻求中科院各研究所实验生态为青少年的高端课题答疑解惑;建立国际著名实验室成为学生的离岸实验室。三是着眼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深化数学教材的再修定、再发散和再优化;重点在分科课程与跨学科整合课程之间搭建起桥梁。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意识
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数学意识
有的中学生学习兴趣低,原因很多怎么办?如果教学困难来自数学本身缺陷,只有“割肉疗伤”对数学进行再创造,必要时将数学变容易些,另外与实际结合训练应用数学的意识。国际评估表明,我国学生应用能力差,因而《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人们习惯将应用能力误为另外三大传统能力,因而效果不好。
1、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兴趣。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学时,在观察中讲理论,从生活中引入概念,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兴趣。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此法形象生动效果好,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
2、从生活中挖掘教学价值。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常被数学内容的严密、抽象性掩盖,导致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不强。因此分析教材要挖掘知识在生活实践及相关学科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有些表面看无法直接联系的知识,其实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学了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装修住房平铺地板砖的费用。通过让学生测量、计算房间的面积,了解市面上地板砖的种类,探讨地板砖镶嵌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在实际中的运用。学生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切实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贴近生活设计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解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联系农业科技、生产建设、商品流通等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对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把本地城区图放入课堂,让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城区有关部门的坐标,再根据有关部门的坐标确定其位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用开放教育形式训练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如果把数学教学变成教、学、做紧密结合的特殊课堂,将课内外、主导与主体、知能结合起来,效果就十分显著。课堂教学要转换思维,形式上灵活多样,使之集知识、能力、创造、审美教育于一体,启迪学生学会生存、学习和创造。
1、开设数学活动课。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动手操作、写调查,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例如,学了解直角三角形后,鼓励学生说出测量山高、河宽、预测台风的方法和步骤;学完了“垂线段最短”性质后,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等。这样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并加以实践。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的过程中使他们明白,其实数学离自己不远,从而扭转部分同学的的消极厌学情绪,明确“数学有用,要用数学”的学习目的。
2、数学不但是必需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思想。数学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完成,利用课外、假期、实习见习,引导学生调查、采集生产生活中数学应用实例加以分析求解,指导学生将结果写成小论文使学生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在各科中渗透数学思想。物理、化学、地理等其它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好课程。可举办讲座如“数学在工农业中的应用”,既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又促其思考新问题。
把数学应用和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自觉运用数学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实施素质教育应激发学生填补空白的欲望、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三、在问题解决中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新教学目标强调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心智技能开发,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我力争做到: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问题解决教学,实质是思维的训练过程,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辨证思维,并用以指导今后整个人生的各种活动。经过长期问题解决培养的学生决不会“高分低能”。 比如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情趣,并经历探索的过程。
2、建模训练。对学生在实践调查中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建立数学模型,如水利、交通等问题可化为代数方程组等。通过建模活动,能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应用能力教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J].中学数学参考,2009.10.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2007.9.
[3]罗增儒.零距离数学交流――体验与探究[J].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5.
应用数学学科评估范文6
一、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改变以往“重概率、轻统计”和“重运算技巧、轻数学思想”的传统教学思想,删减其中一些复杂的计算,加强统计中基本理论和基本数学方法的教学。减少概率论课时,加大统计内容,增加统计课时。
1.概率方面,古典概型概率、期望与方差等内容在中学接触过,学生接受较快故可以弱化;减少概率论课时,将重点放在条件概率、乘积公式、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上,加强随机变量的内容。
2.统计方面,突出“厚基础”“重应用”的特色,增加统计课时,强调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等原理的分析与实际应用,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统计中的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的引入,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印象深刻的是从贴近生活的问题及案例引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从每个概念的直观背景入手,精心选择一些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实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概率论部分的教学。(1)概率论内容的学习中,学生一般不能很好地理解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的原理。举例:某大学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兴趣程度可分为四个层次:很感兴趣,较感兴趣,一般,没有兴趣。最近的一项调研统计表明此四个层次的学生数之比为:1∶3∶4∶2。而这在四类同学中该课程一次性能通过的可能性分别为:0.98,0.88,0.50,0.20。1)考试在即,在即将参加此门课程考试的学生中任抓一学生考察,试问该生此次考试该门课程一次性通过的可能性为多大?2)考试结束,阅卷老师发现某名学生顺利通过此次考试,试问该生对此课程兴趣层次是属于一般的可能性有多大?身边的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1)的解答很快让学生理解全概率公式,通过2)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贝叶斯公式的原理。(2)大数定理的教学。大数定理是概率论中非常重要的定理,在教学中如果仅仅将定理的内容告诉学生,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讲课时举例子:在装有7白球与3黑球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一个记下结果再放回去,当抽取白球时计1,抽到黑球时计0,不停地重复下去,就得到一组由1、0构成的数字,如一人抽取得到:10010111010111000101111111100000001010010111011000从数据中你看不出任何特征与规律,换一个人来重复这一试验,他也会得到这样一串由1、0构成的数据,同样杂乱无章,但结果与第一人的结果不同。虽然如此,当做的试验次数越来越多时,这一串串杂乱的数中1所占的比例随做的试验次数的增加愈来愈稳定到一个值上,这个值就是盒子内白球的比率7/10。比率的稳定性只有在数串长度足够大(实验的次数足够多)时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大数定理这个名称的由来。历史上概率论方面重要的学者雅各布•伯努利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当试验次数愈来愈大时,频率愈来愈接近于概率”,这个结论称为伯努利大数定理。此定理的意义在于对经验规律的合理性给出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甚至于不可能达到伯努利大数定理中的理想化条件,但大部分的情况下与之非常接近,因此伯努利证明的结论“基本上”能适应。
2.统计部分的教学。学生经常觉得统计部分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内容杂、头绪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案例,对每一个案例进行分析:(1)要解决什么问题?(2)有些什么方法,而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合理性?(3)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4)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实际问题中?这样能使学生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统计的基本思想,如假设检验可以用食品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检验的案例分析;回归分析可以用资源评估的案例来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