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1

在减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

( )是在减肥过程中常常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

A 抑郁 B 焦虑 C 亢奋 D 急躁

答案:AB

在早期治疗阶段,如果对病人给以个人或者集体的心理治疗,对病人是很有益的,心理治疗的效果表现在精力和清醒状态的增加;住院时间的减少和较少心力衰竭的症状.简短的集体心理治疗给病人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

心理治疗的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

A 清醒状态增加 B 住院时间增加C 较少心力衰竭  D精力增加

答案:ACD

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精神疲乏,注意力难于集中,效率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于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神经衰弱的症状包括( )

A易烦恼,易激惹 B 注意力过于集中 C多梦易醒 D对声,光,噪音敏感

答案:ACD

判断题

1、当个体对问题不能做什么的时候,否认、躲避或合理化等心理防御不能起什么作用。(错)

2、以前的应激生活事件的数目越多,患抑郁症的危险就越大。 (对)

3、对于较轻度的肥胖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认知治疗。 (错)

4、一个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都是中等状态的锻炼计划,与一次性锻炼对减轻焦虑和紧张的效果是一样的。 (错)

5、遗传对酗酒行为没有作用。 (错)

6、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诊断包括在健康心理学内。 (错)

7、多数人的吸烟行为开始于成年期。 (错)

8、安慰剂效应并不常见。 (错)

9、在心理干预技术中有大量的工作旨在改变对刺激的感知。 (对)

10、帮助人们放松的技术有:快速放松法,入静法和生物反馈法。 (错)

11、常见的旨在改变认知信念的治疗方式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和米切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对)

12、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维持健康上起重要的作用。 (对)

13、不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使压力的强度增加。 (对)

14、外控型人格认为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错)

15、面对压力,个体能否控制行为是关于行为的自我控制的问题。   (对)

16、能正确认知和评估压力可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  (对)

17、未来发生的压力事件可能不引起个体的强烈响应。    (对)

18、应对压力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频率高的器官容易患病是器官敏感论的观点。 (对)

19、个体表现呼吸心跳加快,汗腺分泌加快,血压、体温升高等促进新陈代谢的状态时,

表明该个体处于适应压力的搏斗阶段。 (错)

20、个体在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是处在搏斗阶段。 (对)

21、经受破坏性压力的个体出现遇人就说的行为处在康复阶段。 (错)

22、失魂落魄的状态意味着个体处在灾难综合征的惊吓阶段。 (对)

23、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压力。 (对)

24、祸不单行形容继时性叠加压力。 (对)

25、灾难症候群的惊吓期阶段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 (对)

26、灾难症候群的康复期阶段,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 (错)

27、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有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中的心理问题。  (错)

28、躯体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心理学问题属于健康心理学的范畴。   (对)

29、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问题属于健康心理学的范畴。 (对)

30、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应对其语言含糊而不应肯定。 (错)

31、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应对其给予安慰 。 (对)

32、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应对其暗示性治疗 (对)

33、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指出病人夸大病情予以批评 (错)

34、当前心理健康咨询对象不适当扩大的原因是由于心理问题不明确 (错)

35、当前心理健康咨询对象不适当扩大原因是由于“神经症”概念的含糊及咨询心理学理论体系分歧大。 (对)

36、心理不健康的分类有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可疑精神症,神经症。 (对)

37、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包括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对)

38、内感性不适,通常是指身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的感觉。 (对)

39、内感性不适,通常是指精神状态中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的感觉。 (错)

40、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只能与心理因素负相关。 (错)

41、智力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也高。 (错)

42、从创伤刺激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能力叫做心理康复能力。 (对)

43、个体始终不脱离生存的环境,并做适应性改变的能力叫做环境适应能力。 (对)

44、对思维,情绪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叫做自我调空能力。 (对)

45、个体能恰如其分得评价和表现自己能力成为自信。 (对)

46、心理健康与否的概念包括在心理正常的范围之内。 (对)

47、心理不健康不等于心理有疾病。 (对)

48、心理不健康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错)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2

关键词:心理学;营养学;健康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今天的我们不再需要担心温饱问题,而健康成了大家新的关注点。不仅如此,人们在关注生理健康的同时更加的关心起了心理健康。怎么吃更营养,吃什么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其实心理学和营养学这两门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营养跟心理的相互作用能够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在现代的医学、心理学和营养学等很多相关领域里面,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来证明个体的饮食习惯和性格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偏好吃什么就很有可能养成什么样的性格成为什么样的人。美国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事实进一步分析了具体的关系,比如他们发现,喜欢吃面食的人言语表达能力会更好一些,更善于讲话,但是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

营养学是研究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但是这两门学科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人的饮食习惯会影响人的性格,而人的心理因素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个体的饮食习惯。同样的事物比如说榴莲、臭豆腐等,同样的事物同样的味道没有的人会觉得他们非常好吃,而有的人会觉得令人作呕,事物的味道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人却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里除了事物本身的味道外,人的心理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让个体做出了最终的判断。由此看见,营养学和心理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一个关系。除此之外,心理学和营养学之间还有着其他非常密切的联系。

例如人的趋甜习惯,人类喜欢吃甜的东西是因为甜食能够促使体内多巴胺的产生从而让人感到快乐。多巴胺的分泌不足会影响人的心境,人们会变得情绪低落感到生活没有意思。其实,多巴胺的产生不仅仅可以通过食物,也可以从心理角度来调节多巴胺分泌。多巴胺是“享乐主义”的大脑物质,通过改变自己的目标设定也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比如说一开始我的目标是要考第一名,那么这个艰难的任务可能会让我苦恼,而如果我给自己的目标设定是认真完成今天的作业,那么只要完成作业我就会感到很开心,体内的多巴胺分泌就会增加。另一个方面来说,多巴胺的异常也是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原因,多巴胺分泌过少可能会引起抑郁症发作,而精神分裂症常常和多巴胺分泌过多有关。由此可见,心理原因可以与食物等其他因素一起影响个体健康,而营养学上的饮食、内分泌等因素也会引起人们心理的变化。另外,爱吃甜食的人性格往往乐观外向,这也正是营养学能够影响人的性格人的心理的重要表现。

还有主要的供能物质葡萄糖,葡萄糖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它在氧化反应的过程中所释放出淼娜攘课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能量。葡萄糖不仅仅对我们的生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供能。食物进入人体后形成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的速率和程度就是我们所说的血糖指数。Gailliot 等人(2007)发现,我们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影响着一系列关于自我调控行为的表现。例如在实验中,对情绪的调节,克制优势反应以及本能反应能力的抑制控制能力,还有注意控制等相关的自我调控任务引起了被试自我损耗的发生,同时他的血糖水平也降低。随后的实验中给被试补充葡萄糖让其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状态,这个时候他的自我损耗也消失。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营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在考察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所能提供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它对于我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且心理因素作为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也会影响我们的生理健康。例如很多心因性的疾病,患者在医院检查不出任何的器质性病变,但是就是会感到身体某个地方不舒服,这就是其心理因素影响到了生理健康。而一些与饮食习惯有关的,因为不良饮食习惯而导致的身心并发疾病不仅仅需要营养学上的治疗,在调整饮食习惯的同时心理干预有时可以帮助个体在治疗过程中事半功倍。利用心理学方法也可以帮助病人更好的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病人有时候知道自己的饮食习惯是有问题的,知道这么做有损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或对于某种事物的偏爱导致病人无法控制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此时,心理干预可以帮助病人摆脱不良习惯,例如行为疗法中的一些厌恶疗法等,让病人将成瘾物质与不好的刺激相联系以修正不当的饮食习惯。

心理学的干预可以对饮食习惯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营养学的一些方法也能够对心理疾病起到积极作用。比如抑郁症和营养学上的一些联系。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药物对其的作用是有限的,一些辅助疗法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而营养学的一些方法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也有促进作用。有证据表明,饮食营养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营养学与心理学除了相互作用的关系外它们还有一个重要共同点就是运动锻炼。运动锻炼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健美操等涉及到跳跃的运动影响人体的骨密度,让人体不容易骨质疏松。而某些家族性的非遗传疾病的唯一改善途径就是有氧运动,而药物调节会引起其他副作用的产生。当然,过度的运动锻炼同样不利于人体健康,马拉松等耐力训练项目会损害运动员的健康。

在心理学中运动锻炼同样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运动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长期坚持锻炼的人能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并且气质类型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主要由遗传决定的心理特质,因材施教的长期运动锻炼却能够对其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营养学上一样,运动并不是越多越好。目前,运动成瘾也开始慢慢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和网络成瘾一样也是一种成瘾行为,是一种有损身体健康的行为。

所以,适度的运动锻炼不仅有益于我们的生理健康,同时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意义。并且,心理因素也能够帮助我们养成和维持锻炼的习惯,如果我们总是将每天的运动锻炼固定在一个时间点,那么久而久之会习惯在那个时间去运动,每天到了运动的时间点心理因素也能够激励自己去运动。另外运动伙伴也能够促进个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有同伴共同运动更容易让自己坚持锻炼。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健康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没有生理疾病,心理健康成为影响个人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认为营养学与心理学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我们在探讨饮食等生活方式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影响的同时也可以将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为一个关注点。例如上文所提到的主要功能物质葡萄糖,它就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也是心理功能的重要能源产物。葡萄糖对于我们的自我损耗、记忆等有重要影响。心理健康不仅仅可以作为健康的结果,并且也可以将心理因素作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心理状态本身也有助于我们抵抗疾病的侵袭。在考虑心理与营养健康的相互关系的同时也应该将运动锻炼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进行考虑,适量的体育运动能够影响我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因素也能够促进我们的锻炼行为。综上所述,营养学和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健康不能够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并且两者的相互作用能够更有效的维持个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郑智生.(2015)葡萄糖影响自我损耗的作用机制[D].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体育学院.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3

    一.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论思想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物理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传统的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了达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物理能力这一目标,就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制定课堂活动的原则

    1.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2.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 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3. 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形式运算能力,要依靠具体的对象进行思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内化,适应形式思维。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模型的操作、生活实例的对比等多种活动方式,揭示抽象概念中的某种状态,某个横断面,并通过学生的个别活动来形成概念,提高思维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物理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景的创设,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1.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 选择,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

    2. 活动情景的创设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景的超内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在了如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景,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一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

    (4)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 情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 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在进行练习、总结等反馈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把答案写在胶片上,用投影的发生来交流。

    3.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空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在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空、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4.活动中的议论和小结 议论和交流,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有:(1)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2)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3)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4

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是以心理学的分类尺度为依据的。正是由于心理学将个体心理结构划分为意志、智力、情感三个不同层次,才相应地产生了德育、智育、美育诸育。按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这种流行的德育概念,且不说将狭义的德育等同于道德层次教育的偏颇,在理论上也缺乏严格的依据和界说,没有正确揭示德育的实质及其和智育和美育的区别和联系。智育是对智力因素,包括个体的思维品质、元认知和创造力等的培养和开发。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个体审美情感体验和认知力、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和熏陶。在这里,智育和美育范畴的名称和心理学中的名称基本相同,不易被人误解。而德育的名称则不同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名称,采用了社会意识分类中道德结构的名称,因而轻易被误解。其结果,使人们在实践上易于将德育和智育、德育和美育相混淆,使德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廓清德育范畴,就难以有效地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一、区别德育和智育范畴摘要:匡正德育模式

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新问题的。而德育,则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和任何教育一样,德育活动最终也要落实到对个体身心所施加的影响上。这就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并发展其政治和道德的熟悉能力,包括建立和发展政治和道德的概念、情感、判定力和选择力。显然,德育过程离不开智育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德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当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的政治和道德灌输,解决的就是政治和道德的认知新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为服务于德育目标而实施的智育手段。假如要称之为德育的话,也是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德育课程,而远非德育工作的主要部分。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被置于人的培养的核心地位而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德育是历代统治者用来使臣民信仰封建道德以立身行事,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在这里,封建统治者是立足于“信”和“行”的统~来对臣民进行德育(具体体现为道德内容)教化的。而西方,自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的巨大增长,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不断加重的生态危机,使宗教的威慑、平等博爱的道德说教在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即使是法律,也只能约束人的行为,而无法有效地规范驱使人的行为的精神世界,无法解决日益明显的道德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现代西方很多有眼光的政治家、教育家都大声疾呼,要从未来着眼,考虑今天的道德教育,使德育成为既内在地规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人际德育”,又内在地规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德育”,既解决“信”和不“信”的新问题,又解决人们面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际和生态德育要求,能否具体行动,即“行”和不“行”的新问题。可见,古今中外的德育范畴中,本就体现了“信”和“行”的统一。当然,对德育的施教者来说,这里的“行”应该是“信”的最终目的。显然,从内涵和具体要求来看,德育和智育的范畴是不能混淆的。概括地说,一方面,德育和智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前者是“信”和不“信”和“行”和不“行”的矛盾,后者是知和不知的矛盾。德育具有超出智育的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因此,和智育不同,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以产生强烈的政治和道德的信念和理想追求,否则,将难以达到德育目标。

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索。长期以来,对德育和智育范畴的模糊,使高校德育工作要么陷入用智育工作的思维、形式、手段和方法,即智育模式来解决德育新问题的弊端;要么误入以智育取代德育,削弱德育工作的歧途。前者易于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更多地面向“信”的新问题,重解决政治和道德认知,而忽视解决政治和道德实践,即“行”的新问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和道德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离不开活生生的德育实践。要使他们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即“行”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和道德体验。离开了这种体验,就难以产生坚定、持久的理想和信念,难以达到真正的德育目标。如前所述,在当前,高校的德育课程解决的还是政治和道德认知新问题,充其量只是服务于德育目标的智育课程,忽略了对“行”的明确要求。即使是目前高校里普遍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这些活动的主题过于宽泛,或缺乏明确、可操作的政治和道德主题,往往易于流于形式,亦难得德育实效。至于后者,则是更直接地以智育内容有意或无意地取代了德育内容。目前,高校内广泛开展的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各类讲座、学术报告,尽管对德育工作大有益处,但是,其本身也不是德育,而是实实在在的智育,长此下去,必然淡化德育主题,削弱德育工作。总之,区分德育和智育范畴,是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必然要求。澄清德育模式和智育模式的区别,并从本质上把握德育模式及其内在规律,才能匡正高校现有德育模式的偏颇,以改进德育工作。

二、区别德育和美育范畴摘要:匡正德育内容

美育是立足于解决审美新问题的,是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其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而德育则如前所述,是解决政治和道德的“信”和“行”的新问题的。美育和德育一样,解决的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新问题,非凡是在政治和道德的情感培养方面,德育和美育有着很大的一致,都是对受教育者一定程度的价值取向上的审美情感教育。然而,不能因此而混淆德育和美育的区别。一方面,就性质来说,尽管德育和美育都功能于人的精神,都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产生自觉的“信”和“行”,主要功能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功能于所谓“良知”。而美育是在熏陶、感发中对人的精神的激励、净化和升华,主要功能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另一方面,就社会功能来说,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机制,来使人和人之间有序、有范、有礼。而美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和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感性和理性相通,进而促进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具有外倾性,而美育则具有内倾性。德育和美育之间,是一对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

认清德育和美育之间的区别比承认其内在联系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德育实践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德育或美育的范畴界定得过宽。一种倾向是把德育的范畴界定得过宽,视美育为德育的一部分,为德育实施的工具。照这种看法,所有美育活动,都成了德育行为。在现代社会,美育要在物质、技术和功利方面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解决人们内心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新问题,解决人们如何在审美体验中实现和快速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和谐相处的新问题。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主要靠个体感性和理性的相通,以实现自身精神世界的和谐,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而不能仅靠政治和道德教育。显然,这里的美育,尽管就其内容而言有德育的成分,并产生了一定的德育效果,但其着力点是通过情感教育或陶冶,将个体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将情感恶的、丑的方面渐渐抑制、淘汰,进而形成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真正反映德育本质的德育活动或德育实施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政治和道德理想和信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德育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认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不能简单地把美育理所当然地看成德育,从而以美育内容来替代德育内容,以美育来淡化德育。总之,假如把德育的范畴界定过宽,反而有削弱德育工作的危险。它轻易使本届德育范畴之外的对大学生的其他教育活动,被视为德育行为而占据德育舞台,这是不可取的。联系到在一些大学的德育工作部门甚至专门设置了艺术教研室,这无疑会有利于借助美育手段,为德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但如不注重区分德育和美育的范畴,就会误人以美育内容充当德育内容的歧途。

另一种倾向是把德育视为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范畴过宽。这种倾向虽然不具普遍性,但危害甚大。前已论及,德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其政治和道德领域内“信”和“行”的要求,而美育的目标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新问题。前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外倾性,后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倾性。德育和美育之间无论是目标还是特性,都不太相同。美育的内容不能涵括、更不能代替德育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不是仅靠审美教育所能完成的。美育无法离开德育解决所有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新问题。解决人伦新问题、利益新问题和理想信念新问题,主要还是靠德育。实现德育目标,离开了真正体现德育本质规律的德育活动,是不可能的。把德育从属于美育,就无法有效地使德育活动落实德育内容,甚至背离德育目标。

概言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美育内容经常轻易和德育内容相混淆。只有区分好德育范畴和美育范畴,才能更好地保证现有模式下的德育内容得到匡正,从而使德育内容得到更多贯彻,以实现德育目标。

三、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摘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倍”和“行”

区分德育和智育、德育和美育的范畴的目的,在于避免对于德育实施的应有模式及其内容的混淆,从本质上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应该说明,这种区分,不是要否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智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的政治和道德认知预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受教育者就会缺乏起码的把德育内容和目标内化为“信”并外显为具体的“行”的能力。美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良好的政治和道德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受教育者就会缺乏必要的美的情感体验,并愉悦地接纳、认可德育所要求的“信”和“行”的能力。智育和美育的这些特征,是德育本身所难以具备的。必须把德育和智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效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但是,德育、智育、美育是同一层次上、以德育为先的三种教育形态,不可混淆或相互替代。以.智育和美育的模式(形式)或内容实施的德育,只是一种准德育过程或状态,不能代替德育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功能。高校德育应有其明确的基本范畴而不和智育和美育交叉。

一是德育的阶级范畴。阶级分析的观点并没有过时。一定的统治阶级总是用相应的德育手段,去培养满足其特定阶级要求的人。对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阶级价值永远是高校德育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必须理直气壮地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服务。否则,就难以保证大学生“信”和“行”的基本取向。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5

一、中小学英语新课导入方法

导入是教师在开始传授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是优化学生心境和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导入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一般来讲,中小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新课导入也相对容易,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是在新课之前把以前学过的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内容以板画、图片、图象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师生借助于直观教具所提供的情景进行自由交谈、操练和表演。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教学图片、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象、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导入法常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出现,切入新课主题快速、高效。

2、谈话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内容呈现之前,师生围绕一个和多个话题,使用英语“自由”交谈。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的话题,就可以做如下设计:师生谈论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is your favorite day? What subject do you have on——? Do you like——?What is your hobby?师生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课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学科。这样的导入活动自然而流畅通过师生之间的真实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又为新知识技能发展做好了铺垫。

3、复习导入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通过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传授新知识的契机。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与该事物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英语教学法把讲授新课之前的复习解释为对上一节课或新近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检查和复习。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也认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4、游戏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就是在呈现新知识前组织生动有趣的英语游戏,通过游戏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游戏能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变枯燥的复习为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乐中达到温故而知新,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英语游戏导入法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导入活动。

5、歌曲导入法。歌曲导入新课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组织学生演唱英语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心境。如在学习The Weather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唱英语歌曲Rain, rain, goaway由rain一词导入新课。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相辅相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曲调活跃和丰富听者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在这音乐声波刺激下思维活动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可以说,唱歌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是愚美育于英语教学之中的主要形式。

6、情景导入法。情景导入是指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情景,把认知活动与其发生的实际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情景导入法是英语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导入新课方法。一般来讲,英语教材中的对话和课文大多出现在一定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在新课起始阶段,借助动作、手势和表情等体态语,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师生的一系列活动将教学内容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为新材料的呈现铺设环境,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理解具体情景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说:“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直观情景导入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身临其境,尽快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习得。

7、故事情节导入法。故事情节导入就是利用学生对故事有特殊兴趣的心理特征,在新教材呈现之前,教师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借助图片、动作、手势等辅助手段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或其中的精彩片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为进一步学习故事作好心理准备

8、悬念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疑,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制造悬念,就是要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和生活经验以及相关事物更精确的解释与陈述之间树立矛盾。矛盾出现了,悬念也就产生了。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设下悬念,能引起学生强烈的破疑愿望。

二、英语新课导入的注意事项

导入只是一种准备教学活动,是安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课题、任务和要求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比较集中地让学生为新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换句话说,导入是呈现的信号,因此,新课导入不宜费时过多,切忌喧宾夺主。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应立刻开始新课学习。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范文6

【关键词】幼儿 教学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128-01

一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含义

教学游戏化活动与幼儿自然游戏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以教学为目标的,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育的价值。我们需要为幼儿尽量创造游戏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发挥教育的功能,同时可以使幼儿获得自由、愉快的心灵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确定教育目标,主动为幼儿创造以社会文化教育为主的游戏活动环境、游戏素材等一系列产生游戏的外在条件,并且帮助幼儿迅速进入游戏的状态。游戏对幼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与游戏共同融为一体才是实现游戏化教学的根本保证。

二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特点

1.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其主要内容是由幼儿自主选择,并不是强迫性地选择活动内容。这也是实现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自主选择过程中幼儿必须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并不需要为了达到教师的要求决定做什么;成人需要为幼儿提供其感兴趣的物质条件,确保幼儿自由选择活动主题的可能性。

2.幼儿自主决定活动形式

假如教师硬性规定了活动开展的方式,幼儿仅能根据教师规定的方式进行活动。幼儿教学的游戏化,应当体现幼儿控制内部活动的特点,重点是活动过程中选择方式的灵活性。因此,幼儿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不要代替、包办幼儿的活动,应足够信任幼儿,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3.幼儿关注活动自身

游戏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内部具有的目的性,游戏不需要追求活动以外的任何目标。教学的游戏化要令幼儿充分体验游戏并满足游戏内在活动存在的目的性。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过程所体现的精力和时间应全部聚集在游戏自身,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

三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实现

1.确定活动内容

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活动内容应让幼儿自主、自由进行选择,幼儿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应享有自利。重点表现为:幼儿能够自行决定活动的主题内容,自主准备参加和选择活动所需的材料等。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游戏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就是创造环境、计划活动的进展、确定恰当的活动内容。

2.选择自由的活动方法

活动方式的自由化为幼儿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游戏素材、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民主的教学气氛,进一步确保了幼儿的主体特点。例如教师在幼儿园游戏房间放置了四张桌子,同时将积木、画纸、彩笔、剪刀和橡皮泥等放在了桌子上。幼儿进入游戏房间,教师指导幼儿五人一组,自动进行分组,并且说明活动的主题内容是我爱我家。教师:“小朋友们都非常懂事,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就为家人制作一件礼物好不好?”幼儿:“好。”教师:“我们现在就用桌子上的材料为自己的家人制作一份礼物。”幼儿们开始选择自己所需的材料,并且开始制作礼物,其中幼儿选择最多的就是积木、画纸。教师在游戏中主要负责巡视与指导。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十分丰富的制作材料,并给予了幼儿充足的想象空间。

3.组织实施活动

在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活动的开展实施过程中,幼儿应当主动积极地展开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实施活动,可以自由灵活地转变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并且自由操作活动的进程,自由进出或者结束活动,与此同时,伴随着情感产生了愉悦的体验。教师在活动中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仔细观察、利用适当的时机进行介入、分析和示范等。

4.游戏活动的评价

不管是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活动,对活动结束之后的评价是幼儿自我发展认识的关键步骤。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是指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应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活动上,而不是活动以外的任何东西。也就是教学游戏化的终极指向是令幼儿在体验过程中收获以外的奖励。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重要理念是,幼儿教学游戏化活动的重要成果不仅表现为教师的判断价值,更关键的是体现为幼儿制作的作品具有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作用就是观察与记录幼儿发展知识、技能的历程,全面、多样化地体现教学游戏化的最终成果,评价幼儿的发展,拓展游戏化的主题和活动内容等。

四 结束语

在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游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界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幼儿园教学应将游戏作为重要活动,但是,在这个思想转化的过程中,政策的贯彻落实依然面临很大的问题,仍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