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发展史

病理学发展史范文1

士官教育教学过程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重视将所学的知识、能力直接、快速转化为部队战斗力无可厚非。然而,当前学校的士官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学员厌学的现象。面对学员的倦怠,教员同志们也多是一筹莫展,有时甚至是放任自流。好像教学管理部门、教员和广大学员达成了共识一般:只要学员军政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合格就OK了。就其原因,是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的。这对学员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一、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职业能力理论,职业教育应当“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不仅仅是指就业岗位需要的“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重技能轻理论,就会造成士官学员职业适应的能力弱,职业生涯必然充满艰辛和挫折。为职业生涯计,教学内容不仅要“实用、管用”,还要“够用”。我校士官教育的职业特点是要适应装备的更新、任职岗位的转化转岗、甚至转业后重新择业等。然而职业可以改变,素养却影响一生。很多成功的大企业家,如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等是军人出身。分析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部队形成的良好素质。所以笔者认为,全面提高汽车士官学员的素质,促进士官学员职业适应能力发展,必须理论和实践都要过硬。

二、加强理论学习的对策

1.改进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对学员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例如西点军校注重学生领导力培养,在其奖惩制度中都将领导力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几个重要的奖项都对学生领导力进行了明确规定,因而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皆将领导力作为重要的培养对象。我校最近实行的奖学金制度就激励了很多学员比学赶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和提高其职业素养,对职业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还可为职业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实证基础,并对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个人认为,要想“培育车勤精兵”,必须把职业资格鉴定与职业能力测评相结合。根据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教科院对汽车维修专业的724名学生和76名教师进行职业能力测评的结果,反映了我国当前职业教育重视岗位技能培训,而在创造性、社会接受性和环保性方面较弱,这对全面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

2.学员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21世纪,人们未来的工作世界将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从专人任务到团队的沟通与合作,从“一张文凭用一生”到“终身学习”等等。这些变化要求未来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硬技能,而且要具有不断学习、与人友好相处、负责、独立、勤劳等良好的软技能,成为能够应对社会变革需求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在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讲话中提出希望青年学员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5・4讲话中也希望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而理论知识则是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

终身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把终身学习当做无限回报的投资,认为学习能力就是将来生存的能力,在时间上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空间上使劳动和学习相结合,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让学习和生存两个主题伴随人的一生。“坚持”、“冒险”和“适应能力”,每一个词都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痛苦和压力。一个人能够明白自己的义务,能主动地履行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并愿意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是一个人真正成人的重要标志。士官教育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塑造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汽车士官学员全面发展上,遵循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践行这一理性的过程规律,促进他们成长成人成才。

3.教员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职业,而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本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职业的内涵和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为了嘲讽当时的德国教育在功利主义支配下产生的弊端,虚拟了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任务是什么?”答案是:“把人变成机器。”很显然,这也是当前我校的一些教学思想所反映出来的弊端。教师的能力结构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有直接的影响。由此,转变过窄的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素质教学思想是势在必行的。教员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纯注重教学手段走向与注重教学心理相结合、从重视技能训练走向重视技术增值、从学历教育的系统知识论走向学用结合的重点论。

病理学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民兵预备役 军事训练 科学发展

胡主席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指出,军事训练是军队和平时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要着眼省军区系统特点,更新观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科学统筹,促进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落实,推进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又好又快发展。

一、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

必须着眼由适应一般条件下人民战争,向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转变。民兵训练必须按照“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怎么打,民兵就怎么练”的原则,根据所担负的作战或保障任务,确定训练课题,改进训练方法,选准训练突破口,在发挥民兵特长上下功夫,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做到战训一致。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的阶段性特征,真正把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的历史和现状、矛盾和问题、任务和要求分析透、搞清楚。大力推开模拟训练、网络训练,不断创新发展训练方法手段,建立科技化的训练体系,向科技要训练效益。从而保证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创新发展。

二、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

必须着眼由掌握基本技能为主向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掌握综合素质转变。民兵训练内容的设置,应根据信息化条件下民兵参战支前的特点和任务,加强专业技术训练。着眼未来民兵参战支前需要,提高专业技术分队训练比例,合理确定各类分队的训练任务比重,从省军区系统实际出发,就当前军事训练的内容来看,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好使命课题针对性训练。特别是重点方向的民兵预备役部队,要突出加强防空作战、重要目标防护、地面防卫作战以及支援保障军兵种部队作战等内容的训练演练,加强首长机关和干部骨干训练,确保按时间节点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二是抓好新装备和军地通用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训练。民兵预备役部队陆续配备了一些新式武器装备,抓好新装备训练,确保新装备尽快形成作战能力,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切实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防空指挥系统操作骨干的训练,使他们掌握操作技能,熟悉指挥控制程序,能够利用指挥系统组织训练、实施指挥。确保作战单元和作战要素的有机融合。三是抓好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训练。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参与制定反恐维稳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围绕预案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针对性训练和必要的演练,切实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动员集结、快速机动、展开行动的训练,不断提高快速反应和遂行任务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三、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必须着眼由封闭型的自训向开放式的联训转变

建立科学的组训模式,在民兵军事训练组训方式上,应统筹好省、市、县三级组训,处理好军地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问题,走开放型的组训路子。把民兵分队分批分期成建制统一集中到基地轮训,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训练路子。从根本上改变民兵训练层次低、效益差的局面,开展一体化军民合训。要与编兵单位建立协作关系,把民兵训练向生产平台延伸,通过岗位练兵,确保基础训练长流水、不断线;与现役部队建立协作关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以勤带训、观摩促训,提高训练的层次和水平,特别是对口专业技术分队,要建立规范的帮训、挂训机制。要与军队院校建立协作关系,主要是利用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民兵干部和骨干。

病理学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高职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林木病理学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林学专业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更好地配合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更好地适应林学专业新的办学思想,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和社会的需求,笔者拟分析林木病理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林木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拥有崭新的思维方式,对林木病理学的要求与以往的学生不大相同。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回归的需求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反过来促进了林木病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促使其增加新的内容,部分概念也出现了改进和完善,作者多年从事林木病理学教学和科研,总结教学经验、社会及学生反馈的情况,认为目前林木病理学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师讲授,单向交流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开朗、追求平等、独立不羁,他们喜欢网络,并且乐意通过网络了解一切。面对这样一群年轻人,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单方面将知识灌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不观察学生的反应。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授课以后,教师讲授的知识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由于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担负着完成课堂笔记任务,久而久之使学生陷入了“听”与“记”之间矛盾的两难选择,学生听课比较费力,教学效果差。为应付考试,学生机械背诵,无法做到真正掌握病害研究、病害防治的原理和规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学生按照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步骤,机械模仿,很少思考,即使发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比如课堂学习某种药剂可以控制一种病害,生产实践中发现这种药剂效果很差,这时候很多学生就武断地认为药剂质量有问题,当确定药剂质量没问题时,又不知道如何分析原因。实践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药剂效果,如抗药性、不合理混用及用药时间等等。

(二) 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

由于学时压缩、学生认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林学专业的学生在修读本课程前,由于相关基础知识欠缺而影响到学习本课程。如缺乏必要的前导课程的学习,没学过关于微生物方面的课程,包括真菌、病原原核生物、病毒、类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这些是林木病理学主要研究对象,而且这些病原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缺乏感官认识的效果。这些微生物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如细菌的鞭毛、荚膜,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转主寄主,病毒的致死温度、经卵传毒及高温隐症等,比较难理解。甚至有的学生不敢接触新鲜实物标本,担心被病原物感染。再者关于微生物研究的仪器设备不熟悉等,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 教材落后、教具单一

《林木病理学(修订版)》 或《森林病理学通论》多年以来都是本学科通用的教材,出版已经十多年,部分内容已脱离实际或不符合新的公认学术成果,很多新的问题无法解决。随着退耕还林、农田保护、防风固沙等措施的大力实施,速生杨树在河南的种植面积很大,悬铃木、白蜡、女贞、玉兰、银杏及珙桐(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绿化树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近些年出现的杨树黄叶病、悬铃木的白粉病及珙桐的根腐病等新病害,现有的教材中无法找到应对措施。另外,教材中部分林木和病害当地很少看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林木病理学部分专业概念也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比如,原有病原微生物分类的变化、病害经济学、病害的无公害治理和森林保健概念等等。

在教具方面,现有教具主要包括盒装标本、浸制标本、玻片标本、挂图以及多媒体图像资料等,这些教学用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木病害症状和病原物的特征,辅助了教学,但仍有不足。如盒装标本和浸制标本由于长期存放,颜色和形状有了一定变化,缺乏真实感。玻片标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特征典型的病原物,细菌的某些结构和病毒还无法通过这些玻片观察。挂图所表现病原物和病害的特征非常典型,但同样缺乏真实感。多媒体病害和病原图片数量和种类上仍无法满足需要。

林木病理学教学改进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搭建学生表演的舞台,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彻底改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课方式,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本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选课的是林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大学学习生活,学习了林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了大学课程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因此,在课堂中,完全可以首先让学生讲。比如,让学生讲泡桐病害。先讲泡桐的生产情况,是否存在重大病害,如果有,病害对泡桐生长影响怎样?如何去识别泡桐丛枝病害?病原物是什么,有哪些特性?教师可以带着这些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病害的起因、症状、流行规律、防控措施以及栽培管理与病害的关系等,通过不断的启发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林木病害的诊断能力、病害防治方案的设计能力、林木病害调查与测报能力、农药使用与药械维修能力、标本制作与生物绘图能力以及档案管理能力,培养符合林业生产需求的高科技人才。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身边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比如,结合电影《2012》、《后天》分析生态失衡对地球、对人类的影响,类比森林生态的破坏,分析病害流行危害的原因。比如,2008年雪灾给国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联系林业生产,认真分析会发现,冻害会诱发细菌病害,树皮腐烂等病害的暴发流行。同样林木病害也可以影响人类活动,如黄栌白粉病对北京香山风景区的影响,松材线虫病对我国南方大部分林业生产和风景区的影响,林木病害对林业、对经济、对就业岗位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世界各国的农业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人文教育融入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学习林木病理学发展史时,注重分析前人勇于创新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研究病害发生发展过程及暴发流行时,注重分析病原物、寄主、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平衡稳定,则病害轻,如果关系失衡,病害就会暴发危害。可以延伸到人际关系、物我关系,提醒学生注重这些关系和谐发展。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比如,6月份进行的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工作,需要3~5人1组赴郊区或附近森林公园进行,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布置任务。野外条件比较艰苦,需要学会协作,学会与当地人打交道,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及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又可以锻炼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功能,以现有教材为纲,不断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比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研究病害的管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林木病害的影响。以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病害,也就是把病害作为林木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不是要将病害彻底消灭,而是通过合理地改善林木的管理措施,建立有利于林木生长,不利于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灵活的学习场所。网络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病害发生与防治的科普知识、学术文章,各种各样的病原物和病害症状图片及影像资料等。生活中的教学材料也十分丰富,杨树腐烂病、溃疡病,柳树的腐烂病,杨树的黄叶病,泡桐丛枝病以及枣疯病等等,只要认真观察很容易在学校、绿地、公园等处发现这些病害材料,让学生感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对杨树黄叶病、悬铃木的白粉病、珙桐的根腐病等新病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调查,研究病害症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与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思路,探讨病害发生的可能原因,探索病害的防治方法,一起动手去防治病害。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增加学生了解科研仪器的机会,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和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四)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由于总课时数的减少,按照原有的学时分配进行授课,势必导致总论部分缺乏足够的时间讲解,加上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更增加了对各论部分的学习难度,教学效果差。因此,应调整教材各部分授课的学时比例,用50%以上的学时重点讲解总论部分。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交叉授课方式,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各论部分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教学材料。如以杨树腐烂病为枝干病害的代表,以黄杨白粉病和悬铃木白粉病为气传病害的代表,以珙桐根腐病为根部病害的代表,以杏树根癌病为细菌病害的代表等等,这些案例均为实践教学中的典型病害,现场进行林木病害案例讲解,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明显提高。“以点带面”其余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课程论文为考核形式,随机选取小组进行课堂演示,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可以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为学生提供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提供国内外与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相关的专业网站和精品教学网站,如中国森防信息网、植物病理学在线、植保信息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美国动植物检疫局网等,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融入人文教育,丰富教学材料,调整教学内容等措施,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永无止境,需要从各学科汲取营养,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红,刘志恒,陈立杰,曲波.多媒体技术在植物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6):67-69.

[2]孙思,王军.《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47.

[3]丁桂琴,郭晓凡.改革森保专业教学,适应森防工作需要[j].森林病虫通讯,l999,(2):45-46.

[4]蒋子春,张振国,李英芝,王静.国外农林专科院校教学特色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93-95.

病理学发展史范文4

1教学内容

绪论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理学的定义、药理学的研究内容、药理学的发展史及药理学学习方法。除了讲清以上4个问题,药物作为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一,药物的定义及药物、毒物、食物三者的关系也有必要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其有科学、完整、明确的认识;另外,本学科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也是讲授内容之一,对于医学生来说,本学科任务可以重点介绍药理学在药物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方面的意义,引入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病例,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充分理解并明确本学科的意义,同时采用学生熟悉的药品说明书,展示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进一步针对专业特点,着重介绍跟学生专业有关的部分。对于研究方法方面的介绍,采用大量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的图片,从而使学生了解和重视药理学实验的学习。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药理学教学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5]。对药理学各章节的分布及各章中学生可能感兴趣或熟悉的药物也应作一些简单介绍,以使学生对教材有初步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例如降压药的选择;为什么利尿药作为运动员的禁用药物,该类药物能否用于减肥;感冒药物的处方,各组成部分有何意义;的相关问题;影视剧中关于药物的使用实例;广告词跟药理学有关的内容,这样对教材有了进一步介绍,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又能唤起学生思考活动。只有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讲授又不完全脱离教材的方法才能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2教学方法

2.1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在开篇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并讨论,然后由学生回答。在没有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下他们对本学科的理解,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思考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增加师生沟通的机会。课前让学生先预习,上课时进行讨论,使学生从比较和讨论中得到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至关重要[6]。对药理学各章节的分布及各章中学生可能感兴趣或使用过的药物也应作一简单介绍,以使学生对教材有初步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7]。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以“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病理学发展史范文5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课程整合是体现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具体方式之一,也是学科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时代特征,在我校非医学类专业如管理、营销、英语等专业开设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其工作大多都与医疗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因此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具有本专业的知识与才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现代基础医学概论》是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这五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重组,使之成为一门全新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编排上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整合课程。可以相应减少授课时数,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本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编排,将人体大体结构、微细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知识体系框架的搭建基础医学概论涵盖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复杂,涵盖的教学内容繁多,再加上有限的学时数,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无论是授课还是听课的效果都不甚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将繁杂的教学内容以系统进行精简、整理和归纳,重点、难点突出,该删除的内容就删除,该简单讲解就简单,涉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也尽量将其简化。比如讲解肾脏这一器官,先介绍其位置形态,再引出其组织微细结构即肾小球及滤过膜、肾小管、集合管,这样将知识点顺着一条线一一介绍给学生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建立在结构基础上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及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等生理功能;深一层的“尿液的生成和调节的机制”就作为熟悉内容。进一步的病理改变就作为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能认识到特定的形态结构决定了相应的生理功能,而稳定的生理功能作用需要神经、体液及自身调节。当自身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及机体的调节功能异常时,就打破机体的稳态,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有必要的认识,也使内容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

2.2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基础医学是一门枯燥、深奥的科学,再加上所开设的都是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普遍重视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学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实用性,所讲解的医学知识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剖知识是枯燥而繁杂的,但却是我们自身结构的精确再现,不要依照书本一一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自身的结构融入到书本中,将知识点融入到他的身体结构中,这样他就会认识到这些知识点就是他身体的构成,自然而然就会有学习兴趣。关于机体的生理功能,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说不出其所以然,就要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使其明确自身这一功能是以一定的形态结构作为基础,通过明确而复杂的作用机制体现出来,才使他可以正常的生活学习。讲解相关疾病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亲属所患该病的经历,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叙述对这一疾病的生理基础、病理改变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感觉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在心中燃起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发展史中经典故事、临床上的生动事例以及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对知识的由来以及新进展做一简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积极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

2.3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概论时,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上的误区。从客观上讲,基础医学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抽象。对于微观组织学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病理机制,学生又难以理解。在主观上,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进度不适应,而以往的学习方法又不能完全适用,因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太注意一些局部的细节,而忽视对整体的把握,致使学到的知识零乱,没有办法串联到一起,这样时间一长特别容易忘记;有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内容太难理解和记忆而放弃学习。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应用生动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对知识连贯性和联系性的总体认识;引导学生把握本门课的重点、难点,适应大学的教学进度;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的书籍、网站,开阔学生思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其尽快地适应这门课程的学习。

病理学发展史范文6

通讯作者:兰克军

【摘要】 目的 观察酒精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44例酒精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144例酒精性肝炎患者,安验室检查均无病毒性肝炎史,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亦阴性。经对症治疗后显效80例,有效50例,总有效率为90.28%;转为肝硬化者12例,死亡2例。结论 长期大量饮酒是引起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原因,每天饮酒100 g以上,持续5年以上,90%有脂肪肝,10%~35%有酒精性肝炎,1.5%~8%有酒精性肝硬化。严格戒酒是其良好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 酒精性肝炎; 肝硬化

Clinical analysis of 144 Cases Alcoholic Hepatitis LAN Ke-jun.Pei kuang-gou hospital of Zhengzhou Coal Industry Group,Zhengzhou 45238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 of disease,therapy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the alcoholic hepatitis.Methods Sufferer's clinical data of 144 cases alcoholic hepatitis wa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research.Results Among the 144 patients,80 cases show effect,50 cases were va1id,tota1 efficient rate were 90.28%.12 cases turn into the cirrhosis,2 case died.Conclusion Longterm great deal of drinking alcohol is the main reason of alcoholic hepatitis.Drinking everyday 100 g for 5 years above,90% patients suffered from the fatty liver,10%~35% patients suffered from the alcoholic hepatitis.1.5%~8% suffered from the alcoholic cirrhosis.Abstain from alcohol strictly is the key for good prognosis.

【Key words】 Alcoholichepatitis; Cirrhosis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社会交往的增多,饮酒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酒精性肝炎(HA)的发病率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现就2009~2010年来,在笔者所在医院检出并确诊的酒精性肝炎患者1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0年来在笔者所在医院检出并确诊的酒精性肝炎患者,均有长期大量饮白酒史,每日饮酒量100 g以上,持续5~10年者共144例,均为男性,年龄在30~60岁。

1.2 临床表现 14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伴有上腹部或脐周疼痛。144例从发病到确诊低于1个月者78例,占54.17%;1~6个月者54例,占37.50%;大于1年者12例,占8.33%。经B超及CT检查,其中40例显示肝硬化和脾肿大。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严格戒酒,每天50~75 g优质蛋白(有意识障碍者除外),口服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五味子制剂等。如重度酒精性肝炎给予谷胱甘肽注射液1.8 g/d,静脉滴注,14 d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同时每个月查肝功能1次。

1.4 疗效观察指标 重点观察患者的ALT、γ-GT、SB的复常率及复常时间。2个月内恢复正常者为显效;3个月内恢复正常者为有效;6个月后仍异常者为无效。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6个月后显效80例(55.6%);有效62例(43.1%),总有效率为98.6%。死亡2例(1.4%)。

2.2 实验室检查 全部病例均无病毒性肝炎,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均阴性。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259.80±59.5) U,γ-谷氨酸转肽酶(γ-GT)(469.2±148.3) U,血清胆红素(SB) (35.6±10.8 ) μmol/L。

2.3 不良反应 有8例出现轻度皮疹,4例出现上腹部烧灼感,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酒精性肝病是由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慢性肝脏疾病[2]。酒精在肝内主要通过乙醇脱氢酶和微粒体氧化酶两大系统代谢,代谢过程中均产生乙醛,导致还原型辅酶I增多,抑制脂肪酸氧化,导致肝细胞内三酰甘油形成增多,引起脂肪肝。过量的乙醛和脂质过氧化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并通过激活Kupffer细胞生成大量细胞因子而引起炎症。同时激活肝星状细胞合成过多的细胞外基质,引起肝纤维化。这些病变的不同组合,在A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3]。

我国近年来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这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及市场经济的发达、公共关系来往密切有关。人们接触酒精的机会增加,长期大量饮酒是引起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原因。每天饮烈酒100 g以上,持续5年以上,90%有脂肪肝,10%~35%有酒精性肝炎,1.5%~8%有酒精性肝硬化[4]。营养不良不是造成酒精性肝病的主要因素,在大量长期饮酒的同时,补充蛋白质、胆碱、维生素都不能预防或延缓酒精性肝病的发生。相反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能促进酒精性肝炎的形成。饮酒量大,每饮必醉,要比小量多次饮酒危害性大。酒精性肝炎的发生与饮酒的方式和酒类饮料品种无关,主要与每日酒精摄入量有关。笔者观察每天酒精摄入量超过150 g者最短7年,最长20年可发生肝硬化。曾有报道,男性适度饮酒的限度为每周210 g,女性为每周140 g[5]。

酒精性肝炎的治疗关键是严格戒酒,辅以适当支持疗法。本组142例患者在开始1个月以后症状明显改善,坚持严格戒酒6个月后肝功能基本可以恢复正常。但戒酒并非对所有AH患者都有效,至少25%的患者在5年后并发肝硬化[6]。AH患者往往同时伴有酒精依赖,酒精依赖的戒酒措施包括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健康教育为简便易行的精神治疗方法,包括教育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自然发展史、危害及其演变,介绍一些改变饮酒习惯及减少戒断症状的方法等。

参 考 文 献

[1] Westin,Lagging LM,Spak F,et al.Moderate alcohol intake increaseas fibrosis progression in unt reated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 Viral Hepat,2002,9:235-241.

[2] Hisatomi S,Kumashiro R,Sata M,et al.Gender differen tceinalcoholicliver disease in Japan analysis based on histological findings.Hepatology Research,1997,8:113-120.

[3] Baum M.Insul in stimulates volume absorption in the proximal convluted tuble.J Clin Invest,1987,79:1104.

[4] 许东升.酒精性肝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胃肠病学,2003:8.

[5] 井源,韩婷,吴静,等.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学研究进展.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