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1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仍然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套用舒尔茨的说法,中国经济可谓是典型的农业经济或农村经济对策,或者说是农民经济、穷人经济,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问题在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民工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工是农民中比较先进的、比较积极的部分,他们是带头和开路的。解决农民工问题也就是解决农民问题。
对中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农民工可谓功不可没。据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统计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对我国GDP贡献率达21%,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约为1.5亿人,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7.6%,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2%,在建筑业中接近79.8%;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对策,农民工占到52%以上。
然而,长期以来,受人为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远离了人口众多而又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农民工医疗保障程度低,相应的医疗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一、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价值分析
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需要。据统计,目前农村有1 .7亿剩余劳动力,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大部分来到城镇,而来到城镇的农民工60%表示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回去。这些失业或没有工作的农民工因生活所迫,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随着风险的增加和保险意识的增强,他们也要求有平等的医疗保障待遇,而从整个社会来看,也只有为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农民工才能安心工作,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2.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加大及体现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的需要。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民靠天吃饭,依赖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转入市场经济后,一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社会、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使得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功能弱化,而且机械化大生产条件下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出现的各种职业病,失业、养老等老弱病残问题都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风险和生活风险。这些市场化风险对他们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大量存在的今天,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安全网,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镇居民可以充分享受医疗保障,而农村居民却相反,社会长期默认农民的医疗保障就是土地和家庭保障,而没有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这不利经济的发展,不利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把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就成了必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有其建立的必要性并不代表就有其建立的可行性,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一样,对其可行性必须认真论证。
1.农民工应该建立什么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为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这已取得了高度一致的认同,但对农民工提供什么样的医疗保障,应该由谁来提供,这是理论界一直有的争论。我认为单纯地把农民工医疗保障归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内是不够的对策,因为农民工毕竟与纯粹的农民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且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要。我认为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应该是整体上归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内,但同时应该根据农民工的特殊性,建立与农民工迫切需要相符的医疗保障,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实现农民工医疗保障与农村医疗保障的统一,然后再实现农村医疗保障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统一,最终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2.建立归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农民工身份特殊,其迫切需要的是解决突出的基本健康保障问题,因此应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走分阶段逐步完善的道路。其实际情况表现在:一是农民工虽然现在身在城镇,但仍是农民,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落脚点是农村。据北京市对农民工的调查,有89 .7%的外出农民工表示最终将回到家乡,吸引他们回家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土地,这是其生存保障和健康、养老保障的最后防线,因此把他们归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内,这既符合人们的正常思维又符合目前农民工的实际。二是农民工是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不具备像城镇居民那样的缴纳医疗保险金的能力,其医疗保障大部分是依赖政府和社会的救济。
二、构建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设想
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构建过程中要有周详的对策,应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从其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健康保障入手,走“渐进式”发展的路子。具体对策有:
(一)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工数量庞大,流动性极强,不能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显然不合适,而应该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建立分层次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首先将农民工进行分类,可将其分成三大类:一类是经过在城镇的长期生活,有了一定的积蓄并打算在城镇长期定居的农民工,可将他们按富裕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使其接近城镇医疗保障,享受较高级的福利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待遇;一类是短期在城镇生活,到了一定年龄返回农村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不好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配套措施来构建其医疗保障;另一类是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这类农民工的重心仍在农村,只是农闲时才到城镇打临时工,农忙时还得回去务农,对这类农民工可将其纳入相应阶段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内。各层次的医疗保障应建立项目齐全的医疗保障内容。农民工医疗保障是一种基本保障,为了满足某些农民工基本保障之外的保障需要,可建立商业性保障作为辅助保障。
(二)加强配套改革。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需要改革一系列相关的阻碍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只有为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扫清了障碍,它才能得到顺利发展。因此,需要改革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政策。主要有:一是改革户籍制度,放松对户口的管制。二是改革劳动力用工制度。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对不同的劳动力有不同的态度,如对待农民工就有歧视,表现在工资收入上的歧视,工作分工上的歧视,子女入学的歧视等。三是改革土地制度。土地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土地分散的制度不利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改革政策,让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机械化大生产。集中土地的可行办法是让土地自由流动,甚至可以自由买卖。农民工转让土地所得的费用转入其个人账户用作医疗保险。四是改革计划生育政策。尽管我国的计划生育采用了严管政策并取得了成绩,但是仍有大批农民想方设法多生,这种现象归结其原因就应该是农村医疗保障不健全。只有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放弃超生的念头。五是各实践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监管工作。农民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还难以彻底维护其合法权益。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就是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典型,各实践部门就应该从工资、住房、工作条件等各方面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拓宽保障资金来源渠道。扩大基金来源渠道,设立个人账户并保值增值资金是医疗保障制度运行的“血液”,没有充裕的资金, 医疗保障制度就无法运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为增加资金可考虑:一是把土地转让金转入个人账户。二是把买断“二胎”生育权的所得收入转入个人账户。(买断“二胎”生育权是指农户主动放弃生第二胎的权利,从而政府给予资金一次性买断生育权。)三是国家财政拨款。四是个人缴纳的费用。五是发行福利彩票。六是社会救济和救助等。
(四)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目前, 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严重阻碍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对于刚刚起步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更应该加强制度建设。由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宏观上归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因此首先要加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权威的农民工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由于《社会保障法》的缺位使得现行法规缺乏约束力,导致制定和实行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时没有法律依据,形成混乱局面。在立法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际组织制定的规章和原则,借鉴各国医疗保障立法的经验制定一部确立医疗保障性质、目的、宗旨和原则的法律,规定国家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司法部门、劳动部门等在内的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在医疗保障体系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和协调医疗保障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以保证医疗保障制度能被公正、合理、有效地执行,并能达到医疗保障的目的。
总之,把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障体系,既是对他们为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的一种认可和回报,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措施。只有公正地对待他们,给他们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保障的本质。这也是一个社会公平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学(2002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5.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6.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2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介入
发展型社会政策是一种与发展理念及目标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政策模式,其基本理念注重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积累,强调福利接受者与弱势群体的劳动参与,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认为社会政策是一种社会投资,是推进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强调社会福利服务的全面性与持久性,其最大意义在于它能使传统的社会政策对民众福利的保护方式从被动型、事后补救型、消费型向积极干预型、促进型、投资型转变,内在地包含着一种中长期战略眼光。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在社会发展以及政策实施过程当中,一直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发展型视角下的政策创新对于现今社会工作介入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在实践中,就更加要求社会工作这种专业助人活动不再是简单地回应和解决受助对象的物质匮乏等基本问题,而是要更加侧重与物质需求相关的情感及社会需求,在服务提供与社会福利政策制定及实施方面扮演积极的倡导、推行、监督与研究的角色。
二、城市失业人群医疗保障政策分析
我国城市失业人群目前享有的医疗保障政策主要是城市居民医疗保障政策,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城市居民医疗保障政策还存在着以下三方面不足。
2.1“重大病、轻预防”理念与发展型社会政策相背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最佳模式。在21世纪,人们的医学理念将从“疾病医学”延伸至“健康医学”,从“注重治疗”向“注重保健”发展。与此同时,发展型社会政策也强调政策的前瞻性和发展性,社会政策不能处于一种应急性和补救性状态,要加强对社会问题的“源头干预”,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显然,“重大病、轻预防”的政策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社会政策的范畴,它的基本思路是“抓大放小”,集中财力物力解决主要矛盾与主要问题,因此,它的政策设计还停留在传统的“问题—回应”层面,这是一种消极被动型和事后补救性质的干预,它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由此,城市居民医疗在现实中往往会陷入到一种“小病保不到,大病保不了”的尴尬境地,使得失业人群医疗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2.2政策程序“多应急性、补救性;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障政策的起草、制定、颁布、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没有听取基层人民的心声,有的政策内容是依据一些专家人士的设想和观点来制定的,其中缺乏应急性、补救性,科学性、民主性。比如,政府把城市居民医疗保障政策作为关于加强城市卫生工作的一部分,在政策执行后,其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卫生保健工作往往被未被配套实施,如此,城市居民医疗政策便与其他城市卫生工作政策的关系就在实践中被混淆了,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实际也未能实现。城市居民医疗保障政策与其它城市卫生政策实质上同处于一个体系中。当它们内部的关系出现危机,整个系统的功能也将被受到打击与弱化。
2.3政策动员不足缺乏民众参与性城市居民医疗保障政策还是依循传统的政策支持模式,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通过政治力量强制大面积地推行。政府与社会公众未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公民社会尚处低级阶段,各种社会资源未能得以充分调动,使得政策大多停留在政治动员层面,社会动员不足。而且在政策的设计完善中,居民不但没能参与方案的讨论,而且意见很难被反映上去,何况决策在政府、卫生机构和居民三方博弈中,居民始终处于劣势。即使是在对城市居民基金的管理监督中也缺少居民的力量。
三、城市失业人群医疗保障政策的社会工作介入
关于以上城市失业人群医疗保障政策问题的解决,发展型社会政策指导下的社会工作,其重点应是从个人、社区和政府三个层面综合进行介入。社会工作者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失业者个人的潜力,促进个人自力更生,参与决策和个人的主动性的的培养。具体说来,首先,从个人层面要提高城市失业人群的健康投资意识,他们作为城市居民医疗的筹资主体和直接受益人,只有其意识到医疗保障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才会自觉、自愿地参加医疗,从而实现城市医疗政策的良性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其次,社区要提高城市失业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城市居民医疗保障政策兼具“保险”性质,其根本目的在于从制度政策层面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权利,提高居民群体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是全面医疗建设有序推进的基础性内容。最后,政府要给予居民充分的参与和监督权利。居民是城市医疗的参与主体,是资源的直接购买者和消费者,因而,医疗资源的管理和监督,离不开居民的切身参与。在医疗政策的具体管理和运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动员和吸收城市居民,增强其权利意识和主人公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政策与“人的自由能力”之双向建构和共同发展。
四、结语
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作为政府为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以及健康权利而提供保障和救助的一种制度,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医疗保障更是凸显了其重要性,因此研究海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情况,提高合作医疗参合率,完善海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走健康保障之路,构建和谐海南,对促进海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海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概述
海南省自2003年12月1日起,在澄迈、琼海和五指山3个市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2005年9月,海南省委重点改革领导小组在五指山市召开了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2006年7月,随着文昌、万宁、陵水、琼中、保亭、白沙、乐东、临高、儋州等9个市县也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至此,海南省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全国提前了两年,并有多项措施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参合农民人数达362.72万人,06年总体参合率为72.35%,截至2010年2月海南省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已达96.43%。
二、海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基层医院的医疗卫生设施较差,医生的医术水平普遍较差
全省各市县的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医生医术水平较低、医疗设备老旧、医疗住院办公条件差,尤其是乡村两级卫生院最为凸显。镇卫生院也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如,B超等基本的诊疗设备仍然未能普及。并且乡村医务人员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加之人才流失严重,又得不到优秀医务人才的补充。尤其是昌江、白沙、乐东等黎苗族自治县的偏远贫困山区仍然未能保证一村一个卫生室一名医生,这样的现状很难实现新农合制度确定的“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目标,造成了制约海南省新农合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新农合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地区农民“参合”意识不强,“参合”率低
东方、白沙、昌江三个市县2009年度新农合参合率分别为91.77%、91.54%、70.01%,中部山区农村的新农合宣传工作仍然没有做到逐乡逐村,进村进户,导致部分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体政策知之甚少,甚就连村镇干部也是一知半解,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海南省新农合的全面开展。
(三)筹资机制不完善,报销补偿结构不合理,保障水平偏低
新农合是以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实现互助共济的,虽然海南省年人均筹资水平从2008年的94元~102元提高到2009年的120元~166元,但是相对于海南省较高的物价水平,较高的医疗费用容易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目前海南省新农合报销比例为:一级医院达到80%以上,二级医院达到70%以上,三级医院达到50%以上。这样的制度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对于那种身患重病,只能在三级医院就医的农民兄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增加了其就医成本。全省大部分市县新农合报销封顶线在4~5万元左右,这对于现在大病需要花费的医疗费用来说,仍然未能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新农合监管机制空缺,易发职务犯罪
监管机制的空缺,容易导致新农合管理人员与定点医疗单位人员内外勾结,通过编造虚假病例、虚开病历、开具空白转院证明、虚造报销单据、虚增治疗费、多收治疗费、增加病人用药、输入虚假病人人数等手段,相互勾结,共同作案,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款。个别医生为了个人和单位利益,为谋私利,夸大病情,诱导病人住院、或将门诊病人当做住院病人、不合理用药、延长虚增住院时间、提高住院费用进行报销,损害农民利益,套取新农合基金。
三、完善海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基层医院的医疗卫生条件,同时加强医生的职业培训
海南省财政应加大公共卫生资金投入,启动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工程,解决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不足、就医条件差的问题。统一采购下发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同时加强对医疗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医科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到基层医院建功立业,发挥三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加大对原有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
(二)加强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做到逐乡逐村,进村进户
做好宣传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键点,要尽可能的通过有线广播、电视、展牌和文艺宣传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提高基层乡村干部对新农合重要性的认识,实现干部定期逐乡逐村,进村进户进行宣传,并将新农合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海南省新农合参合率。
(三)完善筹资机制,调整报销补偿结构,提高保障水平
依靠房地产、旅游业、工业等产业的带动,海南省近年来地方财政收入有较快增长,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新农合这项民生工程中,09年海南省参合农民的人均筹资标准达120元,但是随着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速度的加快,筹资水平还需要有所提高。对于中部经济欠发达的市县,省财政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一些尚未脱贫的乡镇。
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4
地区差异医疗保障老年人
一、引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医疗保险体系作为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到2011年底,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制度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医保已经覆盖城乡全民。但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明显,特别是老年人的收入差距更为明显。仅就城乡差异来说,根据全国老龄委2012年公布的数据:“城镇老年人的平均月退休金收入为1527元,而农村老年人的平均月养老金收入为74元。”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成为医改工作中的难点。
二、地区差异的原因分析
1.经济原因。经济上的贫困是影响保险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我国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38.1%,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又低于其他地区。而农村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他们的收入来源更有限,大多来自于土地或子女。低收入甚至使部分老年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都很难维持,更谈不上考虑保险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办理保险的动力就不够。
2.制度原因。制度上的最大问题是激励机制不够。1998年以来,农村保障机构的改革比较频繁,造成不少地方管理监督失控和工作断档,这直接影响到经办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农保工作的开展,尤其是造成了经办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高。此外,农村保障事业的发展还没有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指标,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村领导干部对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重视不够。而且,农村的社会保障风险大,而收益在近期又没有可观察性,需要政府的财政支出又多,因此,政府官员没有足够动力去建立与完善农村的各项保障制度。
3.意识原因。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养老或养儿防老是绝大多数农民至今仍然最为看重的养老方式,对生病就医老人仍然选择的是由家庭和子女为其看病的方式。加之我国农村保障发展起步较晚,农民群众对之认识不足,特别是部分年轻人,由于身体好,只看到每年交钱而没有看到实际上的收益,因此对保险金的缴纳还有抵触情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到老时的就医问题。另外,社会保险的周期长,他们担心由于政策变化会导致自己到老时保险无法正常对付。正是由于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充分,即使现在财政补贴一部分费用来推进农村基本保障的发展,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样不令人满意。
4.看病难,看病贵。城市的医疗条件相比农村要好得多,可以随时就医看病,相比农民而言,老年农民看病就比较困难。中国的农民大多没有体检,身体不舒服时,多数选择的是扛,等年龄大了,扛不住了,在这时小病也已扛成了大病。此时,当地乡村医院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去城市大医院,一旦到城市就医,即便参加了医保,报销比例也较低,再加上交通、食宿等支出,加重了农民的看病成本,这也使得部分农民不愿参加医保。
三、推动农村医保发展的途径
1.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农村保障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主导产业等实现农业产业化。此外,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让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培养新一代学习型农民。同时,加强乡村的干部队伍建设,使他们能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富民强农之路。
2.加大宣传。要想激发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就必须加强保障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保险对长远生活的保障意义,改变人们传统的养老观念。政府应凭借其权威性向农村居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信息,创造良好的环境来推动医改的实施。另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对参保农民进行更大的补贴,进一步推动农民的参保意识。
3.体系建设。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体系。切实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服务网,方便农村参保居民就近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针对看病贵的问题,可以发挥商业医疗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可以针对社会医疗基本医疗保险的起付线、封顶线以上的个人自负部分和政策规定以外的个人自理部分着手。还可以针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需求,开发新的保险险种以减少看病费用,降低看病成本。再引入医疗救助体制,可以进一步帮助老年农民患者能够看的起病。
4.加强服务。改进医疗保险服务,方便参保群众。一是推行直接结算,减少个人垫付医药费用。二是改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服务。三是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做到手续简便、流程规范、数据共享,方便老年参保人员居住地发生变化的原因接续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和享受待遇。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最大限度方便参保人员。
农民是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人群,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加快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它既可以巩固城乡一体化,又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然.地区差异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3(5):84.
[2]高翠玲.浅谈当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J].经营管理者,2014(2):313.
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5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并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医疗保险 现状 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不久后的接班人,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989年的《公费医疗管理办法》中,已明确将普通高校纳入公费医疗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家长参保意识淡薄等,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本文就此对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一、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
1.学生对医疗保险相关知识的认识较为缺乏
虽然现在的医疗保险比较普及,但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其都不怎么了解,最多也就知道交保险费,如果出现意外或是生大病可以有所补助而已,对于其中的程序、收费标准、赔偿标准等一律不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或相关部门对医疗保险内容的宣传过于缺乏。
2.部分学生与家长参保意识淡薄
由于很多学生及家长对医疗保险的了解不够,认为医疗保险就是交钱,如果出意外或是患大病时候能够获得一笔赔偿费,但是谁又天天患大病,天天出意外呢?出现意外或是患大病的机率毕竟比较小,如果没有出意外、患大病,那交的保险费不就浪费了吗?再者,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交了保险费不就等于诅咒自己早生病吗?还有就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都是待患者出院后或是病愈后,再持相关凭据到相关部门报销,也就意味着病患者在享受报销费用之前需要自己垫付医疗费用,对于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讲,也如同雨后送伞,不能解决当时所需。因此就有部分同学与家长不愿参保。
3.医疗保险结构单一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都在实施医疗保险政策,但也只是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如果学生得了一场小病倒是可以解决,但是如果一旦学生身患白血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时,单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并不能解决学生治疗费的问题。虽然身患重大疾病的机率比较小,但是此种情况毕竟是存在的,不容我们忽略。
4.公费医疗保障程度较低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高校的公费医疗都承担了学生在校医疗费用的一半以上,比如说河北大学承担了60%,江西财经大学更是高达90%,但是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承担的费用都是有范围、有标准的,多数学校公费的医疗范围都只限于校医或是经对顶手续转往的医院,不由得学生选择;对于公费医疗的支付限额也是有严格限制的,如果超过了限定的额度就需要学生自行支付;再者,虽然我国各高校的报销比例都比较高,但是却有很多药品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内,还有的则是需要住院才能予以报销。很多学校校医基础设施比较糟糕,医疗水平较为低下,药品质量较差,义务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所以有很多学生都更愿意去校外医院自费就诊。
5.大学生从毕业到工作期间没有医疗保障
在2009年,医疗卫生体制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内,但是却没有把大学刚毕业却又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纳入此范围,因此刚从大学毕业而又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无法参加城镇居民保险,又由于户籍等缘故难以参加新农保,于是这部分人就自然而然没有医疗保障,一旦自己身患重病也只能全额支付,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完善对策
1.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在目前的住院费用中,用药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但是较多的用药费用都为纳入到医疗保险的赔付范围,为了更好的发挥医疗保险的功效,国家政府应加大医疗用药费用的投入力度,将住院的用药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内,以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2.提高校医的基础设施与医疗水平
校医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大部分学生在学校生病时候的首要选择,因为校医很近,而且还有学校公费,但是往往因为校医的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医疗水平低下、服务质量较差等,也让很多学生“望成莫及”。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就应及时更新校医的医疗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学生们在低价格中享受高效治疗及优质服务,以长效保障学生的健康。
3.加大对医疗保险知识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保险意识
要提高大学生的参保率,就需要提高大学生及其家长的保险意识,也就是要加大对医疗保险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医疗保险都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识不够全面,保险意识比较淡薄,不利于医疗保险功效的高效发挥。国家应让学校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大力宣传,比如说让某个社团举办“医保知识竞答赛”,可以举办医保知识讲座,或者在班上进行医保知识讨论,以让学生认识到医保的重要性,了解医保的一般程序、收费标准、赔偿范围等知识,引导让学生全面、准确认识医疗保险,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让学生懂得利用保险合理规避风险。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有经济条件的学生购买商业保险,以防意外事故和重大疾病的发生。
4.实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大学生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符合我国的的方针政策,大学生参保还可以杜绝商业保险的道德风险、拒保、揽保等弊端。大学生是一个年青、健康、体力充沛的人群,患病率相比城镇职工来说远远较低,因此,大学生社会医保制度应同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制度相区别,应采取低缴费且保重大疾病的社会医疗保险。
5.实行属地管理、统一缴费标准及待遇
学校应强行性让学生参保,然后以学校为单位统一参加学校所在地的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然后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具体情况,以“收支平衡”的原则制订收费标准,并统一报销比例及赔偿待遇。此外,还应给学生选择医院的权利,让学生在生病时可以自由选择医院就医,解除或尽可能减少学生受到医疗机构的束缚,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治疗条件。对于在医疗机构所花费用,应有社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学生在治疗期间不用先全额垫付医疗费用后报销,可以直接只支付自己需要承担的部分,这不仅减轻了学生暂时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于医疗机构的管理。
6.建立国家、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新型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学校、学生共同承担医疗保险费用
为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应构建国家、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也就是学生的医疗费用应由国家、学校、学生三者共同承担,国家应根据财政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医疗保险费进行适当的补贴,学校也应从学生们的学费中适当的提取一些费用作为学生医疗费用的补贴,剩下的部分由学生自己承担。
在此体系中,学校、学校及保险公司应各司其职。由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较为乐观的成就,物价水平也由之上升,国家理应支付学生的部分医疗费用,以减轻学生家庭的医疗负担;学校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也理应从学费中抽取部分资金作为学生的医疗费用,还应重视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做好医保经费的监管工作和索赔工作;而保险公司使医保体系完善并贯彻实施的重要机构,在建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患重大疾病的机率总是比较小的,所以应该适当的调低最低报销点,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优惠。
结束语: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工作,是减轻患重大疾病学生医疗负担的重要举措。国家应完善相关的政策,以让医疗保险的作用充分发挥,保障大学生在校园里的健康发展。学校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也应做好医疗保险的宣传工作,让在校学生更加全面认识到医疗保险的重要性,了解医疗保险的各种程序,了解收费标准,了解索赔范围,力求使所有学生参保,力求使所有学生在参保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崔晓华.关注大学生医疗保险.中国保险.2004.
[2]陈瑜.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分析与制度创新.2007.
[3]余青.浅析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2008.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4]黄海霞,肖锐.浅析建立健全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卫生经济研究.2005.
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范文6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政府相继召开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强力推进我区的医疗保险改革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一)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加快医疗体制创新步伐的大势所趋。我市大部分用人单位现行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加入WTO,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保制度日益显出其弊端:一是财政和用人单位包揽过多,职工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根据对公费医药报销单位调查显示,自1995年以来,我市人均医疗费用年均递增7.9%,高于财政的增长速度。数额巨大的医疗费用导致许多单位医疗费报销不了,干部职工意见较大,同时给财政和用人单位带来沉重负担,使本来就日渐紧张的财政更加捉襟见肘;二是医疗服务成本高,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对医疗机构和职工双方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一些医院开大处方,导致职工一人患病、全家吃药,小病大养等现象时有出现,造成医疗费用大量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市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约占职工医疗费用总额的30%左右,浪费十分惊人,而在一些效益好、有承受能力的单位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则更大。三是医疗保障的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窄。现行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仅在我市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中实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却享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另外,由于社会互助共济制度没有形成,造成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职工享受的医疗待遇差别很大,苦乐不均,很容易引起不满情绪。据统计,全市90% 以上的企业职工医疗费长期得不到报销,医疗制度名存实亡。存在上述弊端,进一步说明医保制度的改革已成大势所趋,当务之急。
(二)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建立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来分散和化解由市场竞争而带来的风险,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各级政府不可回避的责任,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市已建立起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一部分的医疗保险制度还相对滞后,一些单位的医疗保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有效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基本的健康保障,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社会稳定。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职工的医疗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和“稳压器”,以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这一目的,建立这一制度不仅能够解决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和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病有所医、急有所助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改变过去政府和单位医药费不能报销、矛盾越积越多的历史,缓解财政一次性支付压力。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全省已成大势所趋,哪个地区不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哪个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完善,职工的医疗问题就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最终导致广大职工频繁找政府,社会也就会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这不仅是政府的失职,也会使政府陷入被动。因此,我们必须抓紧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更好的保障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条件。2003年是我省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省份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一年,在国企并轨和改制过程中,职工敏感性债务仍是重点问题。我市部分企业拖欠职工医药费现象比较突出,企业领导者要拿出很大精力来处理这一问题。为确保今年转制任务顺利完成,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建立适应形势需要的医疗保险体系,把包括医药费在内的敏感性债务妥善处理好,为企业改制减轻包袱,创造条件,促进偿债工作的稳步推进。同时也能使广大企业职工摆脱在就医方面对单位的依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人机制转换,使企业真正减轻负担,企业领导者能够腾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生产和经营,提高企业效率,从而加快国有企业各项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