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语文教学

新课标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道以人为本

当今社会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行为模式。教育作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在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上的基础上,理应承担起解放人、提升人、发展人的崇高历史使命。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挖掘其人文底蕴,创设育人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通过常规活动,传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之道

从心理上讲,学生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感情渲泄,以满足他们摆脱逆境、树立信心、显示才华的需求。但学生思想单纯、经历少、生活单调,很容易物欲膨胀,迷失自我。因而,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人格以终身受益,即进行“传道”。哲人圣贤的人格写照和警世言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如孔子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沐春风。孟子那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的散文,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精辟入里的剖析以及旬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这些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傲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坦荡胸襟,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等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厚肥沃,足以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常规活动中,我们应组织学生通过智者故事会、诗歌朗诵、3分钟演讲、正义辩论等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会明是非,明大义,识大理,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通过阅读教学,传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之道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心声,学生多看这些作品,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观察。所以,要用有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氛围,使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阅读中,教师要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如何利用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思想性极高的古今名篇等优质资源向学生“传道”呢?就需要我们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式有机地融入、转化到个体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的生命的鲜活和质感。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

如《荷塘月色》,学生可以欣赏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把握“另一个世界”与“这一个世界”的情景反差,让人生的无奈、生命的压抑作为本文的题旨,使学生在灵与肉的碰撞中会心地走进朱自清那有着“最完整的人格”的生命之中;教读小说,是启发学生对现实人生的冷静思考,优秀的文本需学生潜心揣摩,生活教人求真,解读文本应该符合生活本身,唯有如此,课内课外才能相得益彩。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在讲授唐宋诗词等古典作品时,我们不是满足于向学生补充一些作品,而是花费较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和一些作家的生平思想。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曲折坎坷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彪炳千载的文学创作。只有充分挖掘深厚的人文底蕴,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感到震颤;教学现代文时,也应尽量地从人性的角度把握文章,并联系具体的社会实际,明确作品的实质。只有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才能让他们克服人性的弱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三、通过作文教学,传人文情怀和健康品质之道

新课标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标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的颁布,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的进一步阐扬,语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更为明确。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探索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已愈来愈为同行重视。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的颁布以来,我校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力求在发扬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创新语文教学形式上作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传授教科书上呈现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基础性知识,而更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与作者的灵魂交谈。但是要真正地让师生从或矫揉造作或沉闷刻板或花架务虚的教学程式中摆脱出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其中既需要一种理念,更需要一种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语文教学策略呢?下面就我校语文组的做法来谈一些认识与大家分享。

1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起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并在此指导下优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改革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以学生为本”需要教师真正从思想上、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和调整,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应真正地理解和认识到,学生乃教学之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启发激趣,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我们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从老师的角度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是很多的。首先我们要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比如多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轻松学到知识,在笑声中学有所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幽默的词汇和灵感了。同时,在课堂上碰到学生的违纪现象,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化解,效果也挺不错的。其次,要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成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再活泼的合作学习呀,探究拓展啦都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3探究合作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高效课堂的开展,有利于以“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激发潜能,共同发展,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采用分工与合作的形式进行,全班同学在学术助理的“领导”下学习,各组成员在各学科长的“监督”下进行。

首先要全面预习,个人要有专项研究,然后将研究结果或疑惑提交小组讨论解决,依次按照独学、对学、群学的顺序进行。还可试行“师生合作”,教师完全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要注意放飞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建立自信,在讨论中产生兴趣,在讨论中形成自觉学习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要放下身段,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用春风般的话语叩开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踊跃答题,让传统意义的“双向互动”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

此外,我们应该积极挖掘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一些艺术、审美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多样的文化,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参考文献

新课标语文教学范文3

一、创设阅读情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高度自觉,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选入新课标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每篇文章中都流淌着真善美,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从而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发动学生用心感悟,就可以领悟到课文中豁达洒脱的情怀,坦荡高洁的君子之风和博大深沉的情感。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读书

我们平常读书一般是喜欢就去读,读了才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发和教育,从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语文课堂上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但切忌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心灵感悟,压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见解,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不到张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种主动接受,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敢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四、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地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阅读教学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五、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读书习惯

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知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的思维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语言叙述,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教师不要在形式及内容上作过高的要求,但要常常抽时间检查,并给予“很好”、“好”、“较好”的简单评价,并把一本本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在同学中传阅,让他们把坚持做读书笔记当做一种快乐,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充分感受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

新课标语文教学范文4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授业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自学兴趣,变被动者为主动者,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在读写听说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

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教师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今后,我们面对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开发性的教学环境。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学习教育心理的有关知识,准确把握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语文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学习方法、审美情趣等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的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更新传统的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新课标语文教学范文5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我们不妨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来探讨一下这一难题。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门艺术。故而语文阅读教学要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要结合各种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建立民族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满激情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许这是古代的老师职能作用,现在的教师应该迅速的转变观念。专家认为。在新课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儿童意识,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不能光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儿童怎么学?要用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通过与儿童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变化是课堂环境改变的基础和推动力。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上,老师完全是“学长式”的,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老师更多是指引者,学生像车,老师往车上加的是油,而不是上货,学生意犹未尽,课堂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望。相比之下,我们才真正明白在课堂上摆正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老师要蹲下去看学生,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上,才能赢得学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圈内的事,我们应知道学生喜欢看什么书,喜欢听什么音乐,他们都谈论些什么话题等等,并力求走进他们的心里,去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觉得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孩子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相协调一致的。

二、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

“互动”是新课改中的热点话题。什么是互动?互动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融合。所谓师生“互动”,从宏观来看,师生一起努力营造一种亲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从微观来看,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分组、讨论、事件等进行密切关注,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对教师启发作出回应,师生持续地在交流中走向完善和深刻。

新课改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理解或者观念的偏差,师生互动关系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要么教师过于热情,纵容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互动的重心偏向于教师的讲授;要么师生只重形式,单一机械的“一问一答”的固有模式,使课堂成为“教师问学生答”的流水程序;要么师生没有共处一个平台、同设一个情境来合作,教师没有激情及时应对学生的阅读事件,学生针对教师的引导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思考;要么放任学生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教师只充当旁观者和“巡逻队长”。综上种种,都是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孤立、单一地存在,师生之间互动得机械、形式、冷漠,为了互动而互动,无法就同一个主题、话题、情景进行良好而平等的有效对话和交流,而实现师生共同研究、相互促进的效果。课堂形式算是新一点,但是从师生互动方面来讲,达到了交流、沟通、融合的效果吗?双方地位对等吗?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师生互动行为,很难简单地分为教师一方或者学生一方,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融合一体的。师生互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师生共同建立一种良好平等的学习氛围,针对文本进行多重对话。单纯的师生问答不是真正的互动,表象的热烈合作不是真正的互动,“花架子”下漫不经心的讨论交流不是真正的互动。什么是真正的互动?真正的互动是师生共建亲密朋友型氛围,教师善于担任优美情境的设置者,教学目标的确定者,讨论交流的主持人,通过阅读挖掘文本中的人性、生命、伦理、情感等等,让生命闪光,让心灵流淌,让情感律动,达到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下平等对话,在同一个情境下共话人文,使教师的角色得到改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真正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三、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譬如语文,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它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就语文而言,它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老师更多地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天地。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灵动活泼,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而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新课标语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审美情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令语文教育界欣喜万分,它与以往的教育大纲相比,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要完成此任务,就需将美育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审美心理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审美情感,它具体表现为审美感知的愉悦,审美想象必然是以一定的形象为主。基于审美对象的形象特征和审美心理的情感性特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把握审美对象的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积极利用新教材中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义教课标说:“品味作品中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赏读课文。只有在美的品味与鉴赏中,才能培养起学生感官感觉的审美能力,形成审美趣味,树立起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其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力,拥有分辨音律的耳朵,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语言文字是作品、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赏析语言的重要方式是强化朗读。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是感知课文美情美意的桥梁。纵观新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很适合学生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语音抑扬顿挫,语调富有变化。如此美读,品味语言,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涤。

二、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增强学生的评判力

好的文学作品,都极其注重对事物的形象描写。因为塑造的形象具有具体可感、鲜明生动并能激起美感的品性,所以能感染和教育读者。审视、挖掘文中的形象美,可以扬善弃恶,让学生明确为人之道。加强修养,培养美德,明辨是非。能让学生受到感召和启发,以增强学生的评判力,不断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三、探究作品的意境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意境是艺术形象触发的联想、引起美好情思的审美的境界。要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离不开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即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想象是学生审美的翅膀。新课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对情景和形象的体验 ,则是要开启学生扩散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开拓创新。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学生就能把作品中精彩纷呈的美传递到大脑中,这样课文中的知识就会立体化,逐步清晰起来。让学生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许多美文都讲究言尽意丰,有意为读者创造一个艺术的空白,让读者去咀嚼回味。如《最后一课》留下一个空白的尾声,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时,教室里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入合乎情理的续写,既丰富了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领悟作品的思想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向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图画的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一种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方式,是学生认识生活的源泉,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领悟作品的思想美,就是指审美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在学生审美体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评价,以理解作品的思想意蕴的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如《再塑生命》中海伦?凯勒从“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走出来”,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学生可以领悟到这个人物身上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思想之美。再如学生会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崇敬不已;也会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而赞叹不绝,这都是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美后获得的升华。教师一旦激活了学生的审美情弦,学生就会用渗透在美感直觉中的理解去领悟、鉴赏,进入共鸣的境界。他们会从《散步》中领悟到家庭的和谐美满需要家人的谦让与体贴;从《老王》中领悟到对不幸者的关爱,能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从《珍珠鸟》中领悟到信赖创造了美好,自由、宽容培育了信赖等。这些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无不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让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