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的认识

对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现象和原因;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62-03

智慧之于人,是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学智慧之于教学,也体现了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学智慧是优质教学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学状态,是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于是乎,教学智慧对于成就每一位“智慧型教师”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缺失的现象与原因

当前,中职德育低效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教学智慧缺失更是问题的突出内因。

专业因素 由于中职学生发展方向的提前定位及各专业课程的介入,公开基础课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09年秋季执行的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学生在校两年学习期间,德育课四门必修课程每学期学时为32~36节。但实际上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育人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公共基础课有“鸡肋”之嫌,经常因为专业实训、见习、实习等取消。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如果缺乏“活化”教材的教学智慧,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三维目标根本无法达成。

学生因素 中职学校生源文化素质较差是社会共识,这一特殊群体以文化底子薄、行为习惯差、厌学情绪浓为普遍特征。据我校教学督导组巡视统计材料显示,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聊天、睡觉以及迟到、旷课、不交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大量学困生无疑加大了课堂教学难度系数和课堂意外的发生。面对形形的“差生”,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混”课现象普遍,这是阻碍中职德育课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根本症结。

教师因素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办学方针,要求德育价值观要趋于实用,要体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原则。但是,教育理念在转化为教育行为时往往被打了折扣,在所谓教学创新的路上,“灌”、“秀”、“磨”的教法大行其道,生成性课堂被生搬硬套;本是教育现代化福音的现代教学设施和教学辅助设备,在功利性评价体系的驱动下,使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一些缺乏实用价值的花哨课件充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流于形式。教师对经典教学体系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现代教学辅助设备的滥用,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实践的机械、僵化。这必然使教师失去自我,也失去了教学智慧产生的基础。

所以,中职课堂呼唤教师的教学智慧,探寻教学智慧的“锦囊妙计”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智慧有效运用的策略分析

什么是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通过对“教学智慧”定义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智慧具有实践性、复杂性、情境性和内隐性的特点。

鉴于此,笔者拟从心、智、情、行四个方面,结合案例研究,对师生课堂行为进行剖析,从中品悟生命课堂的魅力,采集富有中职教育个性的教学智慧火花。

(一)以心育心——开启教学智慧的密码

【案例】你我都是“神经病”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还有谁没交作业?”一个很调皮的男生自觉地站了起来。教师表扬了他的诚实,并问他:“你打算什么时候补交?”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下午交。”教师看出了他的敷衍态度,就问:“要是下午你不小心忘了怎么办?”他面无表情地回答:“不知道!”教师半开玩笑地追问:“假如忘了,要不要请你爸爸或者妈妈亲自送过来呀?”(教师的本意不是要请家长,只是为了引起他对作业的重视。)

谁知,教师的话音刚落,他立马蹦出了一句:“神—经—病!”全班学生紧张地看着双方。教师顿觉热血上涌,那个“捣蛋鬼”也为自己的“一语惊鸿”不知所措。

这位教师在心里告诫自己:别发火!几秒后,她正儿八经地对着全班学生说:“请没有病的人出去。”原本有点骚乱的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不知教师葫芦里卖什么药。

“没人要出去?”教师认真地反问。紧接着,她夸张地长吁一口气,说:“我还以为就我一个人有病呢!还好,大家都有病!”幡然醒悟之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个男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教师想: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前,一定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造成僵局甚至死局。所以,教师给那男生架设了“一副软梯”,只听她俏皮地说:“看在你我都是‘神经病’的份上,请坐!”就这样,没有责备,没有呵斥。但该男生在当天下午不仅交了作业,还附上了一份诚恳的致歉信。

【分析与策略】这是一个很值得教育者反思的案例:学生为什么对“请家长”反应如此强烈,甚至当堂爆粗口?

对此,我们在不同的专业班展开了调查,力求了解这类学生的真实想法。结果显示:很多中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时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请家长”是教师的杀手锏。但“请家长”让这部分学生在同学中丢尽面子,使得他们自卑之极。升入中职学校后,一方面,他们祈求摆脱“请家长”的噩梦;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升入中职学校是自身与过去的分水岭,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得到信任和肯定。这给教师敲了一个警钟:发火前一定要冷静三秒钟。因为教师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

所以,开启教学智慧的密码有三颗慧“心”:宽容心、赏识心和耐心。就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学生就是教师耕耘的那片早春的田野——“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教师用宽容心接纳学生的缺点,用赏识心重视学生的才能,用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那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绝不仅仅是诗中的意境。

(二)以智启智——应对变幻课堂的法宝

【案例】哲学课上帅哥照镜

哲学课上,教师讲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时,突然发现Y同学正全神贯注地照镜子,打理发型。教师不动声色,一边讲解一边从后面包抄,直到镜子里出现了教师和他的“合影”时,他才醒悟过来。教师故作惊讶地问:“帅哥,刚才我的意识告诉我,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你。可现在,我看到的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我和你,为什么呢?”

他摸摸前额,答不上来。

“你可以求助别人。”教师说。于是,学生们在Y同学的求助下亮相登台了。

A:“因为镜子照到的物体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有Y,现在老师从后面冒出来了。”

B:“镜子就像人的意识,客观是什么东西,人脑对它的反映就是什么。”

教师诘难道:“错误的意识也能反映出来吗?”

Y同学忍不住抢答:“不能。因为老师无法从镜子里的我判断我的意识神游到哪里了。”顿时,笑声充满了课堂。

D反驳:“可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呀。比如世界上本来没有龙,但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的龙的形象却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版本。”教师赞赏地点点头。因为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开始有点天马行空了。

E补充:“很多发明是在现有物质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

F总结:“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仅可以反映现在,也可以反映过去和未来。”

……

原本被藏在“差生”帽子底下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不拘一格的课堂讨论中绽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他们已然探索了教材外的哲学领域。

教师首先为Y同学鼓掌:“谢谢帅哥照镜!你的举动为我们铺就了通往智慧课堂的阳光大道。”

之后教师点评:“我们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似乎很简单,就像照镜子一样。但是,这种反映却又不能等同于照镜子那么简单,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生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如果你只关注镜子对这个世界的反映,那么,我们很多时候就在生活中被蒙蔽,沉沦下去,因为我们看不到精神本质,无法做出恰当的主观选择。你们说,这是不是很可悲?”全班学生都陷入了凝思。

【分析与策略】叶澜教授曾说:“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时,我们能否敏锐地意识到,能否经由这条“通道”智慧地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在这节课里,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捕捉“帅哥照镜”这一课堂意外,引领学生步入了哲学的智慧殿堂,也让批评变得美丽起来。

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Manen)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必须运用四大策略:一是关注细节,善待错误;二是见机行事,借题发挥;三是掌握分寸,宽严相济;四是巧妙整合,因势利导。一旦意外发生,教师能以智启智,有理有节地应对课堂风云变幻,则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就有可能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课堂就能凸现生命的本色。

(三)以情激情——打造生命课堂的强心剂

【案例】纸上谈“兵”

中职课堂,学生上课打瞌睡、玩手机游戏、聊天甚至与教师抬杠是固有顽疾。面对大面积的学困生,如何才能减少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教师一直在寻求良策。一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以批语为利器,使用奇招——纸上谈“兵”,建立了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机制。具体做法是:围绕德育课改主题“就业、做人、生活”,重构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由“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走向职业与人生的引导与探讨。教师颠覆“优”、“良”、“中”、“差”的传统批语模式,针对学生个性不同,通过作业“把脉”,用批语开“心灵处方”。有些配方就用学生喜欢的表情符号,如*\(^_^)/*(加油)、≧≦(感动)、@_@(困惑)、囧(无可奈何)、(生气)等。

这样,运用纸上谈“兵”之计,在以情激情的辐射效应带动下,一种良性循环孕育而成,课堂爆发出一种巨大的向上力量,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率大幅度降低,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

【分析与策略】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即唤醒学生的内心,促成其自省。在这场批语革命中,教师的批语既不是礼节性的,亦非蜻蜓点水,而是添加了“情”、“趣”、“活”的智慧偏方。具体“兵法”如下:(1)打草惊蛇法。此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作业中通过认识自我,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给教师以切中思想要害的契机。例如,在作业本上开设“我的自画像”、“微博”、“留言板”等栏目,不知不觉作业本就成了班级的“百度贴吧”。(2)欲擒故纵法。此法在批语中的功效是避其锋芒,迂回取胜。例如,对待个性强、难管理、自尊心敏感的叛逆学生,教师在作业批语中,要善于迂回前进,欲擒故纵,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诸如“搞不好你是一匹黑马”这类的批语往往疗效独到。(3)暗渡陈仓法。此法主旨是润物无声地把学生引向正路。例如,随着青春期性心理的发育,早恋在中职生中占有一定比重。教师可以有意布置一些有关“人生课题”的作业,通过笔谈进行健康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走过人生青涩期。(4)以逸待劳法。简单地说,就是为学生提供“摘桃子”的平台,搭建“摘桃子”的阶梯。只要教育者找到教育的基点,所有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事实证明,当批语彰显情感智慧的品质时,纸上谈“兵”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可以体验到情感与情感交融、心灵与心灵碰撞、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育之旅。

(四)以行悟行——铺就精彩课堂的基石

【案例】好课多磨

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课题是《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的“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部分内容。课前,教师搜集了大量素材,制作了精美的PPT,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有可圈可点的素材和案例引证。授课结束时,学生群情激奋,评课教师也大加赞赏。但在第二课时的“复习旧课”环节,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虽能回忆课堂的热闹,素材的经典,却无法复述知识的重点。教师沉默了:一堂看似“出彩”的课,留下的只是思维的废墟!通过反思教学设计,教师发现了两大不足:一是素材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对教材的处理还未摆脱框框条条的束缚;二是课件虽精美,但放电影式的课堂节奏使重点不够突出。

反思至此,教师决定全盘原有的教学设计,抛开所有素材和教参光盘的范例,采用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以求职情境剧为主线,以知识整合为要素,通过剧情演绎探究新知,并把教学重点浓缩成24字的“面试宝典”口诀,解决教材理论性强的难题。之后,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职业岗位模拟面试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德育目标。

新的教学设计由于脉络清晰,有创意,获得了当年“高教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

【分析与策略】我们常常会遇到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却无法调动和激发教师教学智慧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追求教学智慧的具体行为和结果之间缺少一种过渡性的思维过程,即缺少“悟”的环节。本案例首次教学设计败笔之处就在于教师仅把眼光停留在那些能直接让人感受到的显性教学智慧上,而忽视了需要以迂回方式才能体味出来的隐性教学智慧。

所以,教师应善于以“悟”的方式去“咀嚼”教学细节,从而获得隐性教学智慧。当然,“悟”的智慧不是凭空去悟,它需要教师借助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来进行。这里,教师的教学反思既要反思成功之处,也要反思失败之笔;既要反思教师的教,也要反思学生的学;既要重视同行反思,也要珍视学生反馈,更应坚持做新的教学设计。如此,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行动——反思——研究——再行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提升。

田慧生在《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一文中指出,要成为智慧型教师就必须“超越经典教学体系,学会自己走路。”所以,教师不能封闭在课堂这个狭隘的圈子里来思考“人的发展”这样一个重要的命题。教学智慧要立足课堂还要走出课堂,从课堂现象出发来思考课堂外的原因,以变化和细腻的眼光对待教学智慧。

我们努力去认识教学智慧并获得教学智慧,其目的不是教学智慧本身,即对教学智慧的追求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教学智慧的认识和追求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笔者对中职教师德育课教学智慧作了初步的探讨,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和片面,但还是希望能唤起中职教师对智慧课堂的追求,在日后的教学案例研究中不断采集教学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燕镇鸿.教学智慧研究的价值、进展与趋势[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蕴藏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闫艳.对教学智慧的再认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4]田慧生.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N].中国教育报,2007-02-08(5).

对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2]刘雪梅,祝成林.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对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智慧教师 ;生命课堂;前提;熔炉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对教师和课堂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就像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把“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作为努力的方向。

一、智慧教师和生命课堂的内涵

(一)智慧教师具有的五种基本品质

1.从思想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师德在构成教师素质的元素中,居于核心位置。叶澜教授精辟地指出,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而教师的生命价值,在本质上,通过千万个学生的生命,甚至可以说通过民族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智慧教师应建立在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基础上。

2.从情感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职业认同感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从内心上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申继亮教授认为,职业认同感正在成为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职业幸福感的基础。

3.从文化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博专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的确,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视野不宽,就会知识贫乏,不善举例、比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如果底蕴不厚,就会智慧疲软,欠缺深度和厚度;如果修养不足,就会育人乏术,责任心虽强,艺术性却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如果情趣不多,就会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难与学生沟通。还何谈智慧教师?

4.从意志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勇于实践和不断创新

叶澜教授说:“教师是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生命的本质就是创造,内在的魅力就是创造的魅力,也就是生命的魅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丰富和积累经验、总结和提升能力、提炼和形成智慧,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创新,才可能逐步由一般教师成长为智慧教师。

5.从行为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善于思考和经常总结

肖川博士在《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中说道: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锐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那些理所当然的常规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想法与做法,哪怕一点点。

(二)生命课堂的主要标志

1.生命课堂是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明晰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任何割裂 “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生命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和态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师风采纷呈、魅力无限;学生情趣被激发、智慧被开启、创造力得到发挥,主体地位凸显。这些无疑是生命课堂的重要特征。

3.生命课堂是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课堂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基于此,生命课堂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应该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

4.生命课堂是教学预设巧妙、生成精彩的课堂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交汇碰撞,火花不断迸发。新的信息、新的问题不断产生,通过讨论、辩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二、智慧教师与生命课堂的关系

智慧教师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前提,生命课堂是锤炼智慧教师的熔炉。教师是在课堂中“学会教学”的,是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成长进步的,课堂是教育思想生长和实践的土壤,这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三、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

(1)不断学习。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

(2)不断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学习只是培养智慧教师的前提,教育实践才是教师成为智慧教师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3)不断反思。教师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对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不断进行自我诊断与修正的过程。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

成为智慧教师是教师一生的追求,只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最终会成为一名智慧教师。

四、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的主要策略

策略之一:在学习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应基于学情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应从“独奏者”向“伴奏者”的角色转变。

策略之二:根据学习内容,巧妙设计师生、生生交谈以及辩论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学生思维。

策略之三:设法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引入情境教学。

策略之四:借助传媒、肢体语言等手段,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策略之五:尊重基于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方法。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成为教育人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王 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3]高江海,高瑞娟.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境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8).

[4]刘良华.成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4-29.

对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的认识范文4

怎么办呢?几经思量,她安排了一场师生比赛:学生拿学生尺,老师拿米尺比赛量黑板的长度,全班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结果教师利用米尺测量轻而易举赢得比赛。学生在挫败不服中,强烈激发起学习的需求。 陆老师事先通过试教,反复地推敲、研究,生成了更多的教学智慧。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课前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陆老师能透彻地理解教材,充分地研究学生,结合学情,将创新与智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并在课堂操作中加以完善和发挥,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智慧得以提升。

另一位老师在教学《去绝对值号》时,刚说完“要变号”,突然有学生怪声怪调地说:“变好?还变坏呢!”学生的插嘴使他灵感顿生,高声说:“太对了!”就是要变好,大家要记住:绝对值就像监狱,如果坏人(也就是负数)要从里面出来,就必须要变好(变号的谐音)。“ 教师在面临学生突然的发难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发难之语中的可利用因素,通过比喻、谐音产生了较好的幽默效果,不仅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由此,又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课内机智调适。

课堂教学是教学智慧发展和发挥的最主要场所,尽管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谋划设计,教学活动的“车轮”还是难免会“越轨”而出。

面对教学现场始料未及的危机,就需要教师“急中生智”,即不断提升教学智慧,机智地调适自己的预设,见招拆招。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王九红校长提出了教学现场调适机智的三个表现:会“接话”、善启发、妙应变。

刚刚谈了教学智慧的表现,那么如何能生成教学智慧呢?

其一,师徒结对

师父是具有较高教学智慧水平的同事,所以师徒之间既能和谐融洽地相处,同时徒弟又能获得有效的指导。教师的师德、师爱、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对教学都有潜在的影响,它们都是教学智慧的动力和监控系统,而这些并不是通过纯粹的语言方式所能够传达出的。对于徒弟教师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说榜样的力量非常大,以至于语言文字等显性方式难以表达和传递,需要我们用全部的身心去感受、获取。

然而,师徒结对不能随随便便就确立,要根据现在学校所处的环境和教师面临的实际工作情境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有:师徒关系的建立要合理、合法、合情,要根据师徒双方的意愿、教学水平等多方面来确立关系;作为师父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从而影响徒弟;作为徒弟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虚心请教、不断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教师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协同作用,不论外因如何强大,其作用力总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终极决定因素还是教师的自主发展。

其二,自主“磨课”

“磨课”是指教师对某一次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再次进行教学,再次进行反思。实质是持续不断的改进,是教师个体自主的研究。

下面举一则笔者自主“磨课”的案例分析:《认识人民币》授课过程中的二次导入。

第一次:

出示图片(储蓄罐)问:储蓄罐可以做什么呀?

那你们知道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吗?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课题)

教学过后,笔者发现孩子们对于储蓄罐的兴趣并没有很高昂,他们在回答“储蓄罐”“存钱”时表现得也没有很积极,所以课前的导入并没有完全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改进,并进行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

谈话:小朋友,这是我们学校的数学小博士,他要带我们一起去看一段短片。

请小朋友仔细看这是关于什么的短片?

提问:那你们知道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吗?(板书:人民币)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第二次导入改用学校特色“数学小博士”带我们看短片,拉近了学生和课堂的距离。选择用央视纪录片《货币》的小短片导入原因:首先,相对于静态的储蓄罐,学生更喜欢动态的短片;其次短片里介绍了几大国的货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时候他们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丰富,自信心也油然而生,激发了学习兴趣。笔者把当前的案例记录了下来,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智慧。

其三,论文写作

贲友林老师说过:我,记录我的课堂,反思我的言,在记录与反思之中,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我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静悄悄的革命”。 这其实是要我们“反思”呀。

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教师可以用固定的笔记本记录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如学生的表现、课堂生成的“亮点”、教学的成功之处、改进之处、课堂上一些细节的处理等。

而写作又是一种有效的反思方式。写作能帮助教师摆脱繁杂的教育工作,带着对实践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回归现实生活。真正的写作可以锻炼我们,因为在小学数学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地琢磨一些教学理论,努力地回忆课堂上的教学片段,然后将它们进行配对或是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也增强了其数学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

对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的认识范文5

1.1何为教育智慧

根据有关文献注释:“智”,强调的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智慧”是指对事物能分析判断、创新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对其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制应对的综合能力。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智慧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因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靠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来完成。在这四要素中智慧属核心要素。知识可以从书本、网络上得来;技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的;经验是建立在技能基础上通过实践的反复积累的;而智慧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客体和主体的批判觉悟到的,当今强调的“课后反思”一词,就是强调自我提升“批判觉悟”。上述教育教学的四要素分别代表四种境界:光有知识,不算合格教师;有知识且有技能者,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有经验者,才能称得上优秀教师,且经验越丰富,教师的优秀程度就越高。所谓“智慧型”教师,通常指的是经验极其丰富、工作十分优秀、表现卓尔不群的教师。由此可见,经验的价值远高于知识和技能,而且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勤于“反思”的教师内心,经验就会产生一个裂变。经过裂变的经验便得到升华,从而达到通常所说的教育智慧的境界。这种智慧境界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倡导“智慧型”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智慧,让智慧回归教育、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一种追求。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教师会巧妙地将课堂阵地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为一种有利于教学契机,从而使课堂变得精彩,把教学引向深入。

1.2教育智慧构成

教师教育智慧的构成是多类型、多层面的。概括起来,可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知性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整体感知、直观把握而形成的。它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应能力。如课前组织教学、调控课堂秩序、新颖导入新课,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集中精神、参与学习上来,应是知性智慧的表现形式。二是理性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规律认识而形成的。它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长期体验而升华的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是自己施教方法”;“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等,应为理性智慧的表现形式。三是情感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爱而形成的。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热爱,是形成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它对教育而言,是一种很重要的智慧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人对于智慧的追求,并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和整体把握。例如,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于2012年5月8日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危急时刻为抢救学生被轧断双腿。这是她热爱教育、关爱学生的情感智慧的高度表现,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身边最美的教师,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四是实践智慧。这种智慧是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关键在于实践。如果离开实践探索,离开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就很难提高。一个教师最值得珍惜、能反映自己教育生涯的价值及教学宝贵财富的就是他的教学经验。一些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即在实践智慧的提升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全面总结了30多年的教育智慧而形成情境教育理论,反映出情境教育的非凡影响力,并在教育界掀起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热潮。天津张菁老师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提炼出富有智慧和灵动的数学感悟———“形变质通”,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变为灵动,即在表现形式上富于变化但在基本思想上却相互通达并存在着的必然和普遍联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创新意识,可以成为学生一种学习与人生的智慧。这些都是高水平实践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前强调和倡导教师实践经验积累和实践智慧提升的意义所在。不难看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和水平,进而深刻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1.3教育智慧体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有如下多种体现:体现之一:在于知识启迪。即教师增强问题意识,用问题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亮学生寻求知识的道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体现之二:在于“授人以渔”。面对知识更新快速换代的今天,如果说传统教育的重点是知识,那么未来教育的视野应该是智慧。因此,“智慧型”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交代所以,更要讲清所以然,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在进行习题课、讲授例题、解答应考试题时,要注重解题思路,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在讲授此类问题时,就题讲题,方法僵化,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长智慧。这种缺乏智慧的教学,像固守程序生产产品一样培养学生,是对学生思路的堵塞,又何谈让学生发挥创造能力?体现之三:在于智慧施教。教师的教育智慧离不开师德。高尚师德的核心是师魂,而师魂的时代内涵为爱心、德行、责任和智慧。其中爱心是师魂的内核,德行是师魂的精髓,责任是师魂的品格,智慧是师魂的真谛。教师是智慧的行动者。面对今天教育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多样、教育理念多元,要做好今天的教师,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更需要行动的智慧。智慧施教,就是用智慧统领教学、调控教学。如对学生严格要求,要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不严而训斥;当课堂出现失序时,批评要讲技巧,不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失序为有序。因为有了智慧施教,所有类型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因为有了智慧施教,就能更加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爱护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遵循规律,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一样的发展,都能有最大程度的进步。这就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智慧施教的行动展现。故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智慧”。这表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教师的期求,值得我们用心思考,探索实践。

2增长智慧途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长智慧有下列途径:

2.1强调知识转化

众所周知,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多,是渊博,未必就是智慧。知识可以传授,可以积累。知识多寡,可以通过学科、学历来衡量。而智慧源于知识,需要对知识进行转化而形成智慧。教学中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教有新意、有所作为就是一例。知识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告知你事物是什么,而智慧则是对知识的超越,指导你应当如何去做。例如,按儒家伦理要求“男女授受不亲”。但当“嫂溺”时,则要根据这种特殊情景施之于权(意即采取临时变通的权宜之计)而“援之以手”,这种“礼”与“权”的统一就是一种智慧。如果在这一具体场合,还一味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置“嫂溺”于不顾,那不仅不是智慧,而且是人性的缺失,故在各种情况下能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动决断才是智慧。那种一味唯“礼”、唯书,只会按条框办事的人不是智慧之人,而只是十足的书呆子。这一例证说明,知识只能告诉我们真假,只有智慧才能告诉我们善恶对错。智慧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能力与德行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因此,要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正确地运用知识;不仅要加强知识学习,而且要加强道德修养和人生感悟。

2.2实践增长智慧

智慧的增长离不开实践。尤其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不论个体还是群体,没有足够的智慧,就无法推进教育的发展。面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应有所见解、有所尝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一要活教活用。知识是人类智力劳动的结晶,是培养、增长智慧途径之一。每一个人的发现创新活动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进行新的发现创造,必须先学习已有的知识成果,并对这些既有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激发出新的创新成果。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使知识充满活力,不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教学中要力戒向学生灌输死知识,而要力求把知识教活,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即增强学生的智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创造性,必须具有长盛不衰的创新追求与强烈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目标坚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才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二要培养全人。人的智慧是其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结合。培养全人,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成为全面成长的职业之人、有责任的社会之人、有智慧之人。长期的教育失误,原因在于只重视知识教育、“成才”教育,而放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成人”教育,使一些学生在道德品质上令人堪忧。人才是“人”与“才”的统一,离开了“人”,“才”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人的发展和智慧的增长,如果离开了道德的指引和道德能力的支撑,其人格就不会健全,甚至还会迷失方向。故党的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这是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栝。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牢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这一理念,而且要切切实实地践行这一理念。即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全面发展和富有智慧的人才,并从育人实践中体验和增长智慧,这应是教育的追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三要提炼经验。在前述“教育智慧构成”中,已提及个体经验,可形成实践智慧。当今,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这已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在此形势下,我们在教书育人、创新教学、课程改革与教材使用中出现的感悟和灵感的点滴经验要及时积累、长期坚持、梳理提炼、以形成实践智慧。这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把这样的要求凝聚在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方面,无疑将从新的角度推动这两方面的快速发展。

2.3教研生成智慧

教师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与教研来获得。可以说,学习与教研是生成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将外来知识与自身经验相融合,才能被内化,并经过独立思考与实践形成个人风格,生成新的智慧。而教研是教师发展、专业成长的成功之路,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就要通过教育科研,训练自身的教研素养,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研究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发展潜能,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供有效指导。这对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裨益。

3重塑师道尊严

教育需要智慧,这种智慧是源于可教的信念。其表现则主要靠教师自身的品质和才学去影响学生。只有让学生具有炽热的求知欲和持续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才能取得成功。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需要规范教学行为,放下架子,改变权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塑。

3.1尊师贵在重道

“师道尊严”,对为师之道的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根椐这一传统,要成为有道之师获得尊严,不仅要求教师“学高”,而且要求其“身正”。教师需先善其德,才能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应该看到,对“师道尊严”的倡导,其初衷只是把尊师作为重道的手段,重道才是目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忽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随着市场经济功利化对学校的冲击,导致“师德”一定程度上的缺损。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应付了事,作风不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么冷漠处之,要么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方式对待学生。如学生回答不上问题、上课迟到或课堂失序,令其站立直至赶出教室等体罚就是一例。如此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必然会失去智慧教学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必须进行重塑,建立一种新的“师道尊严”观,以适应智慧教学的需要。

3.2重塑师道尊严

重塑师道尊严,就是教师要正确处理师德、师职与师尊的关系,为施展教育智慧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出色履行自己的“师职”,才能在尊重学生中赢得“师尊”。一是注重改变自己。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立足自我解决矛盾,先改变自己,再教育引导学生。著名教师魏书生以理解和宽容对待学生,是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良方。针对一些教师埋怨学生学习不佳、课堂失序的情况,魏书生却认为:“学生坐在咱教室里,是咱的学生,你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应该是自己施教方法。一个人不可能工作在一个处处都如意的环境中,如果天天为环境忧心,用七分力气去埋怨、指责环境,不仅于工作无助,甚至还会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魏书生老师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理解环境、宽容一切,多改变自己、不埋怨环境的治学良言,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体现,值得我们教师学习与借鉴。二是营造和谐环境。新的“师道尊严”,意味着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过去的学生服从教师改变为师生间互相尊重。教师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之间不存在人格上的尊卑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尽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尽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和谐环境,还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会促使师生之间由交流而理解,由理解而赏识,从而使得教师价值得以体现,学生得以成长。三是构建情感智慧。“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是高校教师道德规范对教师“敬业爱生”的要求。充分尊重、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以博大的爱,年复一年地润物无声、感化学生,给学生以关怀,这是构建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础。有了情感智慧,教师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书育人上不辞辛苦、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对学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而学生则以持续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勤奋钻研,探求新知,健康成长。

4转变教学方式

要做“智慧型”教师,实行智慧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因传统教学一直认为教学方式就是传授知识。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原有教学方式在发生着带根本性的转变,即由知识储备式的教学转变为智力开发式的教学。人才培养不再是以知识储备为追求目标,而以提高智能水平,培养不断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就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高职教师,如何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如何由单纯储备知识转变成智力高、能力强的智慧开发者?

4.1指导学生“会学”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者。当今社会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人类社会记忆力出现了革命,大量的资料可以储存于知识库,需要时能够迅速提取,并可按照指令进行筛选与综合;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信息检索手段已从手工检索进入网络检索时代,因而现代教学不能不把保存知识和培养记忆力放在次要地位,而把培养运用知识的创造能力放在主要地位。面对这种教学形势,从事现代教学的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学科知识、条件知识、人文知识,还必须掌握网络应用与文献检索的信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智慧水平。

4.2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沿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实行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发散型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提高智能水平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落实到各个环节。辅导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答疑时在思路上进行启发,考试评定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教学中,常用的“一题多解”、“一词多用”的教学方法,都不失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4.3激励创新精神

对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的认识范文6

语文课堂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一定的高度、深度和一定的张力、活力、魅力,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思想出了问题。我们的语文课堂重知识教授,这是应试教育的流毒在作怪。把知识传授转化成能力传授,转化成智慧传授,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本位”时代,新的课程观与新的教育理念必然引发一场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主体让位于学生主体或“双主体”,灌输方式让位于自主探究方式或师生互动方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传授知识,没有把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引领,结果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缺少生存的基本能力,难以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纵横驰骋。学生头脑里只有死知识,没有大的智慧,没有活的思维。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向更深处挖掘,不要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浅层次的知识传授不会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我们一定要向孔子学习,把传授知识变成传授智慧,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学到更有用的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注重基础性、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强调开放性、人文性、志趣性。语文课在传授一般语文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充满乐趣地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使其人生充满快乐,让快乐伴随终身。

语文课堂如果没有突破,仅仅停留在传授一般基本知识上,那么课堂就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课堂缺少生命,缺少活力,也就缺少智慧。要把知识变成智慧,把传授变成探讨,把灌输、接受变成启发、引导,把死的变成活的,需要教师从学生一生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每一节课都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然而,教师的眼光往往成为教育的短板,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所以,教师要换脑筋,换思路,开阔视野,要有教育的智慧。一个脑筋死板的教师,是很难教出头脑灵活的学生的;一个思路时常堵塞的教师,是很难教出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一个视野狭窄的教师,是很难教出有远大眼光的学生的。

眼光、思路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质量,决定了学生以后发展的方向。我们的课堂必须调整思维,必须转换方式,必须向孔子学习,把学生教育成充满智慧的人,而不仅仅是头脑中有知识的人。我们的教育一直重技法、重技术,缺少对大智慧的关照。因此,我们一定要拉长教育的链条,拓展教育的外延,让课堂教学闪烁智慧的光芒。

课堂要想高效,就必须有突破,有创新,就必须放弃末节,拥抱智慧。高效课堂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没有新的认识。我们的课堂要想高效,就要把传授知识变成传授能力,把传授一般知识变成传授人生的生存智慧。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轻素质,重知识轻智慧,这样,我们永远也培养不出来有深厚功底的人,有良好素养的人,有远大理想的人,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