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1

【关键词】 地理测绘信息 城市建设和管理 作用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func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 us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not only can better urban planning, promote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reliable protec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urban management,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ormat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unction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地理测绘信息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更好的对城市进行规划,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同时,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规划管理水平。丰富、形象的基础地理信息,不仅提升了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对高效、全方位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地理测绘信息在城市建设中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测绘专业技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作用越来越明显。测绘科技已经不再只局限于简单的、单一的“测量”和“制图”,还包括获取、汇总、分析、处理地理和空间信息,形成数据库,完成资料录用等。测绘科技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类研究和利用自然环境,需要测绘技术来支撑,人类解决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也需要测绘技术来支撑。无论是城市规划与管理,还是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或者是土地监测与管理等,地理测绘信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城市测绘技术已经逐步发展为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传统模拟测绘技术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建立和改建城市控制网中,GPS技术已经获得了全面推广应用。基本形成 DLG、 DRG、DEM、DOM等新型信息化4D系列测绘程序规模化生产能力。地理测绘信息在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上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利用地理测绘信息,基本上建立了大比例尺的城市规划红线数据库、城市道路数据库、城市土地数据库、城市地形图数据库、城市地名数据库等, 信息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获得了很大的完善。其专题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相关部门管理决策,提供了准确的基础地理数据,为其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随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范围将会愈来愈广泛。

2 地理测绘信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编制高质量地图,测绘资料是关键。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编制新版城市地图显得越来越重要。新版城市地图不仅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非常重要,对于城市公共服务管理也非常重要。地形图是测绘生产的直接产品之一,其中,应该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不仅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需要大比例尺的精度高地形图。供水、供电有线电视等部门也需要比较详细的地形图。如今,人们对定位信息的使用也非常广泛,手机、车、船等都需要定位,定位技术必须有电子地图的配合才能够实现其价值。另外,地理测绘信息在工商、税务、卫生、教育、旅游等领域,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采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工商局可以核查管辖范围内企业、个体工商户信息,通过实时调用地理空间信息,提高办事效率。采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税务局也可以核查管辖范围内企业、个体工商户信息,为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在地理空间信息基础底图上,卫生部门可以快速的查询到各级医院、急救站、诊所等信息,清楚知道其药店、卫生室所在的位置,实现疫情通报、医疗信息查询等功能。

3 结语

目前,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测绘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城市化建设和管理中,地理测绘信息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它不仅可以为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还可以为城市建设中的通信、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工商、税务、卫生、教育、旅游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的不断进步,测绘科学已进入了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李燕辉,刘韶华.分析地理信息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

[2]芙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现代测绘服务模式分析[J].城市地理,2016(04).

[3]肖建华,谭仁春.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城市勘测,2011(06).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2

关键词:湿地;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导致湿地系统受到相应的污染,并且已经超出了其自净能力,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湿地功能的衰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合理、有效、科学的管理与维护湿地资源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湿地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湿地的研究相对比较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许多的湿地信息保护系统,近几十年来,建立了湿地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充分结合湿地的特点,根据湿地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管理与维护的技术。湿地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查询、浏览、管理、分析等。根据相应的系统功能可以将系统分成两类:查询服务型与决策支持型,前者的功能主要就是利用相应的数据库为相关人员提供湿地的信息;后者可以进行集成处理形成相应的信息对湿地的情况开展总体评价工作,同时可以辅助相关的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科学的湿地管理与维护措施以及相应的发展计划。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应的系统功能也在不断的增多,预测、可视化、空间分析以及数据综合管理等将会成为该系统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湿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关键技术

(一)研究区域的概况

鄱阳湖湿地的位置在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水系流域的面积为16.21万平方千米,占据了整个长江流域面积的百分之九。鄱阳湖湿地发挥着降解污染、调节气候以及调洪蓄水等作用,是我国重点生态自然保护区与商品粮的生产基地,在这两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系统结构的设计

湿地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技术这三个技术,为整个流域的实际情况提供场景再现,同时为湿地流域的洪水预报、灾情评估、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保护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该系统的软件研发主要是以3D网络地理信息技术为平台,数据库管理主要是以Orcal为平台,在逻辑结构方面而言,将划分为数据层、业务层以及表示层;在硬件结构角度而言,将其划分为数据服务器层、网络服务器层以及客户层。

(三)数据库的建设

针对鄱阳湖湿地的实际情况,其系统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物理数据库、数据检查、数据入库、数据索引、质量检测以及数据验收等环节。系统数据平台根据相应类别可以将其划分为各种业务与空间地理信息这两种数据库。其中业务数据主要包括环境监测、野外生态观测、湿地样品信息;社会信息、人文信息、经济信息;湿地植被、水文以及土壤等生态信息;灾情、工情、水情等信息;专业模型、行政划分、专家知识库;辅助数据库以及与湿地管理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文件等数据。空间数据主要包括比例尺为1:250000鄱阳湖的数字地图;比例尺为1:5000、1:1000等重点区域、城市以及提防的数字地图;比例尺为1:100000、1:10000等重点干、支流的数字地图;以及用来构建图形信息的数字高程、数字模型、数字影像等多尺度数据。

在构建数据库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系统整体的协调性与一致性。将辅助信息数据库当成是整体系统的规范与标准,无论是构建什么样的数据库都要根据此数据库的有关规范与标准进行相关部分的设计,而所有的数据也要根据此数据库中相关的规范、标准以及编码信息执行相应的具体操作,进而保证数据可以进行高效、精确的运行,在开展交互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在数据库系统中,地物是其中最为基本的单元,在整个系统结构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实时信息数据库与历史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就是利用地物的唯一编码实现与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一一对应的,同时也为相关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空间图形不同要素的不同存放、空间索引的构建以及属性与空间之间的联系等手段,优化数据库的相关功能。

(四)空间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利用重新构建、重新组织以及加强对系统运行完整性与安全性的控制等方式对空间数据库开展相应的更新与维护,以此来增强数据库利用的效率与运行的周期。同时,在卫星影像或者航空中利用全数字摄影测控技术提取出比例各不相同的4D数据产品,主要有数字线化、数字影像、数字高程等,全自动、全数字、高效快速以及大范围的提取地形、水利以及地貌等要素信息。此种方式的使用有效的冲破了传统方式自动化技术水平比较低、人工投入比较多以及批量处理能力比较低的劣势,有效的完成了对空间数据库信息的更新。除此之外,卫星遥感影像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尤其是在商业领域中应用了1米分辨率的伊科诺斯卫星影像传感器与0.62米分辨率的快鸟卫星影像传感器等,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数字化水利建设的发展。

(五)系统集成技术的研发

系统集成的研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性研究。对于湿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言,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对不同的模型、模块、子系统等进行研发,并且执行系统集成,比如地理信息模块、洪水模拟模型、专用数据库等展开集成,利用总控制程序构建防洪调度系统,实现系统与模型之间的集成,完善系统运行的各项功能。在此系统设计中,模型集成技术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方面,也是项目运行的关键技术,一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模型组件化的设计,分离了用户界面与系统程序,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展开人机对话操作;二是,规范化与标准化模型的输入与输出,建立相应的预报模型库,进而设计相应的预报方案;三是,利用XML格式的文件将模型计算结果以及参数等相关数据信息储存在数据库当中,方便分离其与模型程序。

(六)3D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3D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发送方式,为空间信息的发送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该技术的使用能够使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空间数据不用直接传输,而是传输一些KML文档或者影像图片等。影像数据会事先被分成不同的比例,之后按照相应的要求形成图片,当相关用户发出请求的时候,服务器就不用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复杂处理,只要按照用户的要求改变一下图片的尺寸,选择形成的相应图片进行拼接,最后返回给用户。这样的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服务器与带宽的运行负荷,为空间数据的发送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湿地地理信息系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需要进行不断的分析与研究,进而创新出更好的技术手段与方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湿地地理信息系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在各个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突破。所以,加强对湿地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建群,王振兴,朱建军等.湿地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2]陈建群,王振兴,朱建军等.鄱阳湖湿地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08).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不仅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生产者,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但是,人类无序的利用和破坏,不合理的经营等,导致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的森林被破坏,森林生产力衰退,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森林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迅速恢复我国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林业方针政策和工程措施。森林资源是林业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新的目标、新的观念,要求林业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于木材生产的单一的森林资源管理手段和方法,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被认为是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正在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环保、交通等领域,如森林资源管理、造林规划、森林病虫害预测及灾害损失估计等“。安徽省正在建立全省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预计林业对地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要会越来越多。林业生产技术及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林业高等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在林学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选修课。在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期与各位同行共探讨。

一、GIS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型学科,技术更新与前沿拓展很快,在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我们遇到的突出问题包括:一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实验安排、教学要求等诸多方面无规范可循,这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二缺乏与专业结合比较紧密的合适教材。如果有一本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附有与专业相关的事例的好教材,对比较抽象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来说,教学效果无疑会更明显;三缺乏好的师资条件。目前承担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多是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他们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各自专业上的应用比较熟悉,但缺乏对地理信息系统深层次的了解,因此,迫切需要既有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又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来承担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

二、GIS教学改革措施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编写教学大纲

我院于1999年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选修课,总课时36学时,其中理论部分24学时,实验部分12学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求在先期开设计算机、测量、遥感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此课。2003年结合我校教学评估,系统编制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为了使大纲能充分反映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使教学内容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同时又针对性强,能充分反映时代特征,在编制大纲的过程中,首先,从面向21世纪系列课程教材中选定优秀教材;其次,根据课程性质、学时及专业的具体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进行学时分配。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重点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处理及空间分析功能等,而对其他内容只作一般讲解。

(二)重视实验课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测绘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没有多少专业背景知识的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而言,学好它具有一定的难度。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具体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能操作这些软件,提高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在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以giewgis和Mapinfo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安排6次实验课,包括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点、线、面图层建立,属性库建立,空间与属性数据编辑、查询、修改等,空间与属性数据分析,专题图制作和输出等。同时,改革考试和成绩评定方法,不再以笔试定成绩,而是实行实验课考核直接上机操作,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熟练情况现场打分,并将实验课成绩纳入课程总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这样调动了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其教学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是不够的,必须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强调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尽量列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事例进行说明。如以某一区域森林资源为例来解释什么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讲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数据采集、定位、分析。在教学手段上,开展多媒体课件建设,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讲解,通过多媒体用表格或图件进行讲解显得直观明了,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减少了不必要的黑板板书时间,解决了课时量压缩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每节课的信息量。

(四)坚持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高等林业院校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是掌握应用技能,要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科研项目和林业生产实际,让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诸如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森林景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教师在明确学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编写研究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了解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的全过程,如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小班图形(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树种、年龄、直径、树高等)的采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和处理分析、专题图的制作等。

三、对高等林业院校GIS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编写适合专业特点的教材

高等林业院校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的是将其应用于林业,因此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其深度等要有别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编写适合林业院校专业实际的地理信息系统教材,使教材内容尽可能系统化,事例尽可能专业化,这样便于教和学。  (二)重视GIS教师的培养

教学质量的保障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地理信息系统要求与专业(生产)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在生产决策、管理中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双重的专业背景知识。但现实中,这方面的教师通常只具有单一的专业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要重视地理信息系统教师人才的培养,对没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可以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派其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进修、学习:相反,对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而没有林业专业背景的教师,要鼓励其在职进修,掌握林业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林业的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需要。

(三)改善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

院校扩招以后,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增加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限制了实验课开设的次数和内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要在实验教学上“做文章”,通过开放中心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

另外,要改进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学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教学,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学生知识创新活动;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促进理论和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其教学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是不够的,必须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强调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尽量列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事例进行说明。如以某一区域森林资源为例来解释什么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讲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数据采集、定位、分析。在教学手段上,开展多媒体课件建设,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讲解,通过多媒体用表格或图件进行讲解显得直观明了,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减少了不必要的黑板板书时间,解决了课时量压缩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每节课的信息量。

(四)坚持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高等林业院校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是掌握应用技能,要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科研项目和林业生产实际,让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诸如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森林景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教师在明确学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编写研究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了解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的全过程,如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小班图形(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树种、年龄、直径、树高等)的采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和处理分析、专题图的制作等。

三、对高等林业院校GIS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编写适合专业特点的教材

高等林业院校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的是将其应用于林业,因此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其深度等要有别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编写适合林业院校专业实际的地理信息系统教材,使教材内容尽可能系统化,事例尽可能专业化,这样便于教和学。

(二)重视GIS教师的培养

教学质量的保障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地理信息系统要求与专业(生产)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在生产决策、管理中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双重的专业背景知识。但现实中,这方面的教师通常只具有单一的专业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要重视地理信息系统教师人才的培养,对没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可以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派其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进修、学习:相反,对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而没有林业专业背景的教师,要鼓励其在职进修,掌握林业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林业的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需要。

(三)改善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4

【关键词】GIS;新建铁路勘测设计;应用

1、引言

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在繁荣社会经济和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十二五”铁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铁路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数字信息为基础,运用地理学、遥感学、测绘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通过计算机技术,快速、准确和逼真地获取设计走廊各类土地数据,采集、整合各类地质地形等地理信息,并应用于工程设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目前,GIS凭借其强大的集成功能和一体化优越性、能够在铁路方案设计时提出地面沉降等关键技术参数等特性,已在铁路勘测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化勘测系统、将地理学、空间技术、信息科学等相互渗透和融合、构建铁路勘测标准体系、优化新建铁路勘测设计,更好地实现铁路勘测与设计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已日益成为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课题。

2、我国铁路勘测设计发展溯源

我国传统的新建铁路勘测设计采用分散作业的方式,专业之间缺乏渗透性,文件资料共享性差,效率低下且出错率高。勘测部门与新建铁路工程设计部门之间不能准确顺利和及时地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通常,勘测获得的信息多以图表形式,定性或定量地提供给设计人员,而信息的采集是多方位的,既有地理环境空间定性特征,又有气象、水利交通等定量指标,众多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造成设计人员对信息理解不完整,对勘测数据识别、处理和利用困难。由于勘测与设计脱节,设计方案缺乏科学的情报支撑,新建铁路整体设计水平难以提升。

为提高铁路勘测设计水平,我国在引进的基础开发了勘测系统软件,创建了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展多项国际合作。铁道部于1999年实施了TB 1010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为保证新建铁路线路、沿路隧道和桥涵等工程的勘测质量,对新建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提出了要求。2009年,针对规范中条款落后,已不能完全满足信息测绘新技术要求的现状,修订并了TB 10101-200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新修订测量标准融入了新建铁路勘测先进的"三网合一"的测量理念,纳入了近年来新建铁路勘测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了我国铁路勘测设计智能化发展进程。

3、CIS功能及其在新建铁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

3.1CIS的功能

我国GIS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准备、发展和产业化四个阶段。其系统功能贯穿数据采集、分析、判断及输出应用等全过程。具体功能有:

a)数据采集与编辑。即对遥感数据、航测数据等外部数据采集和将其完整准确、逻辑一致地向内部系统传输,保证了图形数据的采集、属性数据的采集在内容与空间上的一致性;

b)数据的转换与处理。即对输入数据进行格式、矢量、栅格化图层等数据格式的转化;数据投影方式、比例、数据重构以及压缩拼接等几何形态的变换;

c)数据的存储、计算、检索功能。即对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空间拓扑叠加分析、空间模拟分析和管理、备份等功能;

d)输出功能。将数据以报表、图样等形式显示、传输和打印。

3.2GIS在新建铁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

数据采集、整理和入库。GIS具有强大的对卫星遥感数据、航测数据、实测地形数据、地图、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多媒体数据采集的能力,可将所有不同来源、不同采集方法的数据进行编辑、误差分析、坐标转换、建立矢量数据拓扑关系、栅格化等处理,并存入空间数据库。新建铁路勘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数据繁多,而且需要各专业的相互协调。GIS能够描述和表达新建铁路勘测复杂的空间实体和对图像数据高度集成,为勘测设计信息流畅地传递提供便利,为专业设计模型、分析模型、评价和辅助决策模型的建立提供全面科学的信息支持。

新建铁路的设计。三维GIS可为长大新建铁路工程设计海量的空间数据提供动态调度和三维可视化图形。通常,各专业设计人员,可根据需要随时从勘测部门经信息归类、整理后导入的勘测空间信息库调取相关信息,作为设计依据,并将设计成果上传至勘测空间数据库,将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的“三化”设计思想融入新建铁路工程设计,实现多专业间的协同作业。新建铁路勘测设计数据主要由新建铁路勘测设计基础数据、线路设计成果数据和专题属性数据3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三维建模与设计数据的应用。将高新技术相结合的GIS,可将线路模型与专题属性数据库进行关联,进而实现勘测设计数据的动态三维可视化,对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优化设计方案,科学决策,提高新建铁路可靠性与设计质量。基于三维GIS的工程设计,可进行空间分析,如对新建铁路勘测结果进行填土石方的数量计算、任意横断面的自动提取等。GIS信息系统平台促进了新建铁路测绘设计工作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设计人员可根据野外获得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资料,在室内进行仿真设计、铁路动态交互式设计,并将设计数据关联在同一平台,既保持勘测基础数据、成果数据和属性数据三者之间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又能在此基础上自动建模,同步修改,保证技术参数、设计指标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最佳设计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新建铁路勘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多专业、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实际出发,利用基于GIS的新建铁路勘测设计空间数据库,运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建立新建铁路勘测设计分析模型,才能实现设计方案的优化,不断提高新建铁路勘测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TB10101-200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5

众源地理数据具有以下10个特点:1)现势性高。众源地理数据具有明显的实时更新特点,现势性高。例如,堵在路上的行车者往往会将道路拥堵信息于Twitter、微博、Wikiloc、GPSies等网站。2)传播快。众源地理数据大多来自于互联网,借助社交网站和当地新闻等传媒系统的传播能力,进行快速传播和扩散。例如,美国加州2009年5月的Jesusita火灾期间,通过建立地图式火灾监视网站,迅速整合、了来自各种VGI和当地官方的实时火灾信息[7]。3)信息丰富。众源地理数据与人类活动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丰富的社会化属性、语义信息和时序信息。其参与创建的广泛性又使得众源地理数据能从更多角度,更多方面对地理要素进行描述。4)成本低。众源地理数据大多来自网民自发或无意采集的地理数据,其采集和处理的成本很低,极大地降低了地理信息获取和使用的成本,将更有效地促进地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5)数据量大。众源地理数据大多来自互联网用户有意或无意提交的地理数据,互联网用户群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众源地理数据的激增。无论是像OSM这样的共享网站,还是具体的众源地理数据使用者,均需面对海量众源地理数据的高效存储以及网络共享中的快速传输等问题。6)质量各异。众源地理数据主要由民众提供,其提供过程非常自由,参与人群非常广泛,所采用的数据采集设备精度不一,创建编辑过程中所用比例尺、采样精度不一,使得众源地理数据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混杂着错误或恶意扭曲的成分。7)冗余而又不完整。众源地理数据主要由非专业人员创建,缺乏数据完整性,难以满足一些专业的地理数据要求,同时经过多人多次提交或多次编辑的众源地理数据存在着大量冗余。8)覆盖不均匀。众源地理数据虽然来源广泛,但是区域覆盖极其不均匀。例如OSM数据在英国伦敦的数据覆盖率明显高于中国湖北省的覆盖率。9)缺少统一规范。众源地理数据来源广泛,数据格式各异,不同数据的内容不同,数据组织和存储方式也千差万别。10)隐私与安全难以控制。自由创建和分享的众源地理数据有时会对他人及一些组织的隐私和安全问题产生影响。

2众源地理数据的来源与获取方法

2.1众源地理数据的来源

众源地理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1)公共版权数据。这一类数据多由政府部门、企业、公益组织以网站或网络服务的形式,例如GoogleMap网站提供的正射影像,OpenStreetMap网站提供的交通路网等。也有一些部门和企业免费赠送的地理数据,例如Open-StreetMap上部分国家的主干交通数据由汽车导航数据公司AND(AutomotiveNavigationData)赠送[13]。2)GPS接收机数据。主要包括三类:①应某些组织和项目请求而特意收集GPS数据的志愿者;②共享自己拥有的有价值的GPS数据的普通人或组织;③相对被动、无意识上传GPS数据的网民,如“街旁网”用户的手机“签到”会上传GPS定位数据。3)网民自发创建的地理数据。OpenStreet-Map、Wikimapia等网站向用户提供了创建地理对象的功能。部分网民出于自我满足、利他主义、兴趣或是描述周围环境等目的[14],主动地在这些网站上创建、编辑、描述各种地理对象。GoogleEarth甚至允许用户对感兴趣的地物进行三维建模。4)Web2.0催生的其他地理数据。Web2.0简化了客户交互过程,出于信息共享和社交目的,部分民众积极地将自己的信息到网上,这些信息可能包含了地理数据。例如Flickr提供了上传照片并在地图上关联实际地理位置的功能。类似的数据源使得众源地理数据的种类更多样化、更完整。

2.2众源地理数据的获取方法

众源地理数据的获取一般包括以下环节:1)下载初始化设置。包括设定下载API和登录信息,选定数据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等)。根据研究目标,指定行政区划或区域边界坐标,或指定用户某时间段所的数据等,作为待获取数据的区域或范围。2)数据获取。利用开放的众源地理数据网站所提供的API接口,如GoogleMapAPI,GoogleEarthAPI,街旁OpenAPI,FacebookAPI等,在网站所提供权限范围内,实现所选区域数据的直接读取。也可以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设计专用的网页分析算法,从互联网上搜索并下载GPS路线数据、矢量地图数据等。3)数据规范化分析与转换。众源地理数据具有多源异构性,其存储格式多样、时间版本不一、坐标体系相异。合理有效地利用众源地理数据需要对其数据格式进行分析,利用文本解析、空间数据引擎等技术将众源地理数据转换为在统一存储格式、坐标体系及概念体系下表达的空间数据,并建立相应的众源地理数据表达规范。4)数据入库。将众源地理数据按统一规范转换后,将其导入到空间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和管理。

3众源地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关键技术

3.1众源地理数据的质量评价方法

众源地理数据一般由缺乏足够地理信息知识和专业训练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因此存在数据质量问题,使用时需考虑其冗余性,有效性,完整性和精确性等。如何对众源地理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是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4,15]。众源地理数据的质量是影响众源地理数据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Oort(2006)总结了空间数据质量需要考虑的11个指标:数据来源、空间精度、时间精度、属性精度、逻辑连贯性、数据完整性、语义准确率、元数据质量、分辨率、数据使用目的和质量变化等。众源地理数据的质量分析在用以上全部或部分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的同时,还应加入对数据提供者的质量评价,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对数据质量的影响,建立更加有效的质量分析和评价模型,从而保证众源地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影响众源地理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数据的采集或地图的绘制由非专业人员提供,可能存在一定的人为误差;②数据可能来自不同的数据源,具有不同等级的精度;③不同采集者使用不同精度的GPS,采集的数据精度存在差异。众源地理数据的精度不能依靠常规的地图精度评定方法评估,需要选择合适的质量要素建立质量分析模型,依据质量分析模型与精度更高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来评估其数据质量。目前,国外专家已经对欧洲地区的OSM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对英国地区的OSM数据质量进行分析,从定位精度和数据完整度两个方面建立OSM数据的质量评估模型;在评估希腊首都雅典的OSM数据质量时,将数据质量评估模型扩展到长度完整度、名称完整度、类型精度、名称精度和定位精度等方面。从OSM数据的完整度、专题精度、定位精度三个方面对OSM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16-18]。数据提供者的非专业性是众源地理数据质量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Grira等人指出众源地理数据的使用者和提供者在众源数据上下文中具有认知区别[19],有必要建立针对数据提供者的评价模型。Exel等人提出在众源地理数据的质量控制指标中增加用户指标[20],如用户的数据上传次数、修改次数、反馈意见等,从而建立用户质量测度模型,实现众源地理数据的质量控制。

3.2众源地理数据的信息提取与更新方法

众源地理数据的信息提取与更新是以众源地理数据作为数据源,以其低成本和高时效的优势实现地理信息的快速提取和及时更新。它是传统地理信息更新方法的重要补充,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Goodchild指出,在面对印度洋海啸等严重自然灾害时,从传统的遥感影像上获取道路因影像有云或浓烟遮蔽受限制时,利用当地众源用户在GoogleEarth上及时标识的地物信息来补充数据库就更加高效[4]。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些利用众源数据进行地理信息提取和更新的方法和应用研究。在灾害快速响应方面,众源地理数据发挥了重大作用。美国圣巴巴拉市的4次大型火灾案例研究表明,尽快建立新的道路数据库可以提供有效的逃生路线[7]。海地大地震后,大众在OpenStreetMap上协作完成道路、房屋和其他地物的重新编辑以建立震后地理数据库,利用常规测绘方式需花费上万英镑,同时耗时几年,而利用众源地理数据仅用了三个星期[8]。众源地理数据用于城市道路设计能较大提高人们的满意度,Seeger指出众源地理数据在良好引导和补充城市规划道路数据库更新和重构中将发挥积极作用[15]。Steffen在Geo-Wiki项目中利用众源用户对数据库中地物属性信息进行补充和修改[6],能明显提高效率及可靠性。众源地理数据提供的纹理和三维信息,被O-ver等结合DEM经综合生成了三维可视化数据库模型[21]。Zhang等利用众源GPS轨迹数据,在行进方向的法线上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将相邻车道分开,建立了几何精度较好的道路数据库,可用于数据库更新[22]。Mondzech与Sester指出众源地理数据应用于行人导航比现存地形图数据库更有优势,因为它更新快且提供了大量真实的快捷路径,众源地理数据可对传统数据库进行很好的补充[23]。众源地理数据为建立和更新地理数据库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测绘方式的新途径。它不仅能有效地提取道路等地物和标注属性信息,而且能用于导航数据库的更新。但是由于众源地理数据来源众多且缺少统一规范,存在不足,目前尚未能广泛应用于大区域范围内高精度的数据库更新中。综合以上分析,众源地理数据信息提取与更新的研究思路为:以建立众源数据的质量模型和多源数据配准和变化检测为核心,研究众源地理数据的信息提取与更新的协作机制和方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研究实现众源地理数据的高覆盖率和高完整性。众源地理数据虽然来源广泛,但是在单一的某个平台上部分区域的覆盖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需要从现有的众源地理数据平台(Wikimapia、BingMap、GoogleMap等)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以提高区域覆盖率和属性信息完整性。同时应研究将不同区域的更多用户参与到众源地理数据的协作机制。②建立规范合理的质量模型。为来源广泛、质量各异的众源地理数据建立有效的综合取舍和聚类机制,以及快速处理算法。需要研究数据量和来源控制的范围,从而最有效地得到能满足数据库更新这一应用的数据覆盖率、完整性和几何精度。③提高众源地理数据库的几何精度。可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全景影像、Lidar数据等对初始建立的数据库的几何位置进行精纠正,对不同数据的配准和修正位置精度的算法进行研究。④基于众源地理数据建立地理数据库并进行更新。研究两种不同规范的数据库的配准,对不同时间数据库的几何与属性信息进行比较,发现减少或新增部分,并用判别规则合并两套数据库的信息以实现数据库更新。

3.3众源地理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方法

众源地理数据作为一种由大众采集并向大众提供的开放地理数据,蕴含着丰富的空间信息和规律性知识。利用空间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可以从中提取信息、挖掘知识,从而为具体应用提供服务。1)众源地理数据拓扑分析。大部分众源地理数据的描述采用的是一种包含拓扑性质的数据结构。如OSM数据中的点、线、面等几何要素及其关系是通过顶点、路线和关系等来描述的。通过对某区域内的要素进行拓扑分析,能发现点、线、面的分布规律,挖掘该区域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例如,利用瑞典的OSM数据进行自然道路网络的提取与拓扑分析,发现自然道路网络存在无标度特性[24];利用香港的街道网络数据和年度平均的每天交通流量数据,通过街道网络的拓扑表示和分析,从而进行交通流量预测[25]。进行拓扑分析时经常用到平均度、平均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等统计指标,结合空间统计方法可以探索地理要素的分布结构和模式。在利用众源地理数据进行网络拓扑分析时,可考虑与其他地理数据源集成和综合分析。2)利用众源数据探索地理空间的无标度特性。无标度从数学意义上讲就是某种现象的大小分布服从幂律分布。传统的地理学研究认为地理空间存在高斯分布的特性,而最近基于大量的地理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地理空间存在无标度的特性。例如,利用美国的OSM数据进行自然城市的提取与统计分析,发现美国的城市大小(无论是人口还是道路节点的个数)满足齐普夫定律[26];利用欧洲三个国家(英国,德国和法国)的OSM数据进行街区多边形提取与统计分析,发现所有这些街区大小服从Lognormal分布[27];利用TeleAtlasMultiNet地理数据库对德国20个城市的道路网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所有道路上的行车时间服从幂律分布,也就是具有无标度特性[28]。3)利用众源地理数据进行导航分析,为人们出行提供帮助。例如,综合应用OSM地图与航空影像研制协作导航系统,结合A*算法和用户评价在交通网络上进行路线计算和搜索,为行动不便以及有个人偏好的行人提供路线设计[29];对OSM的一些城市道路网络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转弯最少、路径最短的导航路线[30]。4)众源交通数据挖掘。众源交通数据中隐含着规律性的交通知识。利用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挖掘出对交通管理和大众出行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知识。例如,利用伦敦个人摩托车的GPS移动路线研究人们选择路线的偏好,发现路线选择时更多考虑的是角距离而非街区距离,即人们在出行时往往会选择转弯较少的方案[11];利用OSM的大范围道路数据对人们的出行进行模拟研究,认为人们的出行模式主要受路网结构的影响,由此为出行行为和路径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31];对基于用户轨迹挖掘的智能位置服务进行研究,探讨了基于个人历史轨迹、多人轨迹数据的大众旅游推荐、个性化朋友和地点推荐等[32]。利用志愿者采集的GPS数据,基于历史位置对用户出行的相似性进行分析和挖掘,有助于探测用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理位置的相关性[33];利用志愿者采集的GPS数据研究志愿者的空间移动规律特性,指出该出行距离具有较强的Levy移动特点,并通过基于的模型进行了验证,有助于人类动力学的实证与机制研究[34]。综合以上分析,众源地理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研究思路为:利用网络拓扑分析、空间数据统计建模、地理模拟、时空数据挖掘、统计物理学等方法对众源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中提取空间信息,挖掘空间知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众源地理数据的拓扑分析。利用拓扑分析方法研究并构建众源地理数据的网络拓扑关系。②地理空间的无标度分析。利用空间数据统计建模方法研究地理现象的幂律分布。③导航分析:通过众源地理数据的交通流量分析和最优路径分析,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导航服务。④众源地理数据统计建模:对众源地理数据的统计特性进行探索性分析,构建统计模型并分析其统计规律。⑤出行行为规律分析:利用空间聚类、频繁模式挖掘等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从众源地理数据中挖掘出规律性知识,分析人们的出行规律,从而为大众旅游推荐、个性化朋友和地点推荐等提供基础。⑥人类动力学研究:利用统计物理学方法和地理模拟方法,研究出行距离分布,构建动力学模型,为交通规划设计、传染病控制和无线网络协议设计等提供支持。

4总结与展望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评估范文6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空间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87-02

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但长期以来,高校中普遍流行的教学方法就是课堂讲授法,该方法虽然能使学生系统全面地获取知识,但因其过分强调预设,形成了以教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因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课堂气氛沉闷。因此,如何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摆在大学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覆盖面广,涵盖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技术原理和应用方法等。其中基本概念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础,包含专有部分和通用部分,各概念间难区分,总体说来晦涩难懂。技术原理是课程的主体,其数据结构、程序算法和实现均不直观,难于揣摩。应用方法涉及一系列的思维转换,无法身临其境,有空洞感。课程存在知识台阶,不能和已有知识无缝衔接,同时基础学科众多,其先修基础课程开设不全,教师需即时补充基础知识点。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由易到难、由虚到实、逐层递进的内在关系。

教师常采用铺垫、启发、引导、提问和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我们曾对本校地理信息科学三个年级236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91%认为学习有难度(一般,较难),95%的认为内容抽象。多数认为现有的讲授方法难以保证持久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厌学情绪。

凡此种种,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与特点

随着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教法的探索,问题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有着悠久的渊源,历史上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教导学生的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就采用问题教学法。它以提出问题为主线,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教材,探求问题,讨论问题,教师引导讲解,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可见,问题教学法具有“针对性、参与性、主动性”的特点[1],它既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知识的现象,又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弊病。该方法通过讨论争辩、质疑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把学生的学习变为感受知识―理解知识―深入探究的活动,使学生实现了再发现和再创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同时,问题教学法对于教师来说能有助于教师化解理论讲授的枯燥性,降低教学的难度,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的兴趣养成

1.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可概括为三环六步模式。三环为:①自学,即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此法的首要环节。首先,学生可以根据对教材的预习,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将筛选、总结归纳出的典型性问题作为教学的依据,如教学中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关系与法则的理解等,即生成问题。②研学,即讨论问题。它是此法的核心,它主要展示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当学生的思维模糊不清时,教师必须提出需进一步澄清的问题。③固学,即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为目的,通过学生讨论引发的问题,教师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达到再增长。六步为具体化:①明确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②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方案。③小组研讨。学生分小组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巡视、质疑、提问、上堂板演等形式,发现学生共同性的疑难问题,对互助研讨加以引导。④质疑点拨。通过学生间和师生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更正、补充等互动形式,形成班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使学生再次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⑤总结归纳。师生梳理、总结。⑥检测达标。用检测题等方法进行测试,学生答,教师评,并展示交流,并为接续导出下堂课的新知做准备[2]。时间分配一般为35∶10,前35分钟解决学生已预习的问题,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后10分钟,导出新问题,分发材料,指导预习,确保前后衔接。

2.教学设计。参照以上模式,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中,遵从三环六步,将理论教学从整体设计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过程。课前,教师编写教案,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预习上次课导出问题的基础知识,并回顾旧课的内容。课堂上,首先进行目标再现,由教师简述教学目标;接下来用提问、竞答等方式对预习情况进行调查,重点关注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与质疑;教师归纳汇总问题,即时设计解决方案;后续问题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并适时精讲;最终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明确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在每次课的最后10分钟,依照提供给学生的“导学案”及讲授提纲与知识要点,从常规概念,用普通思路导出问题,指定自学的教材内容,提出学习目标,留待下次课讨论学习。课后,教师对课堂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学生温习已学内容,预习教材,查询相关基础知识。

3.教学实例。在空间认知一课的教学中,于前一节课的末段,指定了自学的内容,设计出“现实世界到底有什么?基本空间对象有哪些?你找到的对象是连续,还是离散的?怎样表达它?”等带递进和层次的问题作为导学案,由学生课后自习。这样就将教学延伸到课外,缓解了课时紧张。

课中第一段,教师简述目标――现实世界的基本空间单元和表达方法,完成目标再现,提示地理语义是从空中看世界;后接层次问题的提问,学生分小组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启发,以掌握问题和质疑;接下来的讨论,因为学生对问题和基础知识比较陌生,依教材常能得出的仅是“世界由空间实体组成”这一结论,难以逃脱常规思维的束缚,难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观,需要加以及时引导、精讲,教师依“地物―离散的―呈点线面状;地理现象―连续分布―分割为形状大小相同的面元”进行了点拨,这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接下来是分小组总结环节,指定较好的小组进行总结发言,可辅以幻灯片演示,最终让学生明确关键点(难点)――离散化,点状、线状和面状抽象是自然离散化,是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称实体空间观;真实而连续的现实世界,需要另行离散化,划分空间面元就是要离散连续的空间对象,可称为连续空间观,最终总结出基本空间单元为点状、线状、面状和栅格4类,基本空间图元为点、线、面与像元。从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认知观和空间表达方式,完成主体教学。

课中的第二段,教师导入下次课的问题。

下课后,师生进入课后阶段。

整个过程,根据教师的节奏,环环紧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了对知识前所未有的深度学习,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结合教改,将讨论、答问和总结,计入课堂考试成绩,完成课堂考试。

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采用了打通两节课连上的形式,将一二段时间分配为80∶10。

四、结语

实践证明,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保证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理论的抽象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目标的达成度。实践中还发现鼓励同学大胆质疑与讨论,才是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