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认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认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认知

教育心理学认知范文1

许多交叉学科的出现加强了不同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英语教学活动与认知心理学的结合成为了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在英语教育发展及改革的背景下,借助认知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观念、教育模式及课程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英语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知识的本质及分类

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对于心理学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也是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同时对于教育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认知心理学下的知识是人们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和相互作用产生的系列信息,在这一理论当中知识被分为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这部分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也就是对事物的阐述,人们通常通过记忆、经验等来获取这部分知识。另外一种则是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回答“为什么”的相关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人们需要借助某种活动进行间接的推测。除了对知识本质进行研究和分类之外,认知心理学还对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知识相互交叉构成了知识网。另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常常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又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指导思想为今后的教学及知识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

1.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对整个教育教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中,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方法论方面的知识,也就是策略性的知识。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指出:策略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思考和记忆,这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关键。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认知心理学重新定义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知识、技能和智力之间的关系。

2.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在英语教学中,对于陈述性知识而言,主要的教学策略就是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从而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进而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有条理的组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指出新知识的原理,帮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并启发学生运用记忆法进行知识的记忆。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要求学生强化记忆。

三、认知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1.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首先,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划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为学习阶段,也就是初次接触到新知识,将这部分知识反复记忆和背诵,最终与长时记忆相互作用和融合,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建立关联,产生全新的意义。第二阶段是巩固及转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通过复习或者新的学习,知识得到巩固及转化。第三个阶段被称为提取及运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知识被人们重新认识和验证,通过将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结合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对知识进行认证和巩固。其次,从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新的知识就是记忆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用机械的重复记忆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更加灵活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学生较为有效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和记忆。在知识当中,符号是非常关键的内容,符号的输入和输出是不同的过程,对英语学习来说,符号的输入过程就是对英语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对于英语这种语言类科目来说,联想便是其中较为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联想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加工及整理。实践证明,联想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长时记忆。比如,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联想能够加强学生对单词形义的理解。例如,在学习classmate一词时,class是“班级”的意思,而mate是“伙伴”的意思,学生可以将两个词语进行联想,班级中的伙伴就是“同班同学”。此外,联想的?W习方式可以将新的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产生联系。根据心理学的记忆原理,意义联想很容易加深记忆,通过联想习得的词汇比较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英语教学实践证明,词语的语境常常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这个过程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编码过程。此外,语境学习还可以扩大记忆的范围和容量。因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单词时可以利用图片、实物或者实际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立体地进行有效学习,进而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的英语教学质量。

对于程序性知识而言,学生只可以借助作业的形式进行间接的知识学习。程序性知识主要回答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进行知识之间的辨别。这种辨别首先可以通过外形区分,其次可以说明区分的理由,最后就是通过辨别将其运用到恰当的情境中。例如,在英语课堂中讲解polite和impolite两个单词时,教师可以首先从两个单词的外形上进行区分,其次要求学生区分两个单词的读音和书写方式的区别,最后辨别两个单词之间的意义并学会在正确的情境中运用。

对程序性知识学习要在学习了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运用,并在反复的实践当中将陈述性知识转为程序性知识。根据这个原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比如,在教完了英语单词和语法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来练习造句,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对单词和语法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运用也更加自如。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需要做的是向学生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让他们将英语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以加深他们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知识的表征就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记载和呈现方式。众所周知,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表征方法。陈述性的知识主要是以命题或者图示的形式进行表征的,而命题的网络主要依赖于记忆形成。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进行表征的,所谓的产生式就是条件和反应的联系,而这个联系的形成需要记忆及练习,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区分两种知识的不同。在面对陈述性知识的时候,教师主要利用反复记忆、复述方面的策略来让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抄写、背写、联想等方法来记忆单词和语法,通过重复听某段内容来锻炼听力,这种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打好基础。而在进入到程序性知识学习阶段,教师则要帮助学生建立两种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断地找问题、解决问题、磨合,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练习,并在每次的练习中变化条件,提高学生的熟悉程度,保证学生在日后的英语学习及联系中可以更快地反应,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进而更好地掌握程序性知识,完成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教育心理学认知范文2

关键词:学习风格元认知自我调节知识构建团体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的学习,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网络教育如何实现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实现学习者能力、素质的提高;网络教育协同学习如何达到最佳效果。

一、学习风格与网络教育个性化

人们对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个别化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确已寄予厚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思路是,利用网络设置及相关软件,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途径和不同顺序的学习经验,为学习者传送不同种类的学习经验提供便利。但现实中却并非如人们所预料的,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尽管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与人(机)交流的机会增多,但这些并不能证明学习者因此而能更好、更快的学习,因为学习环境的统一性——教育软件的限定,并不能吻合学习者自己特有的学习倾向,从而不能达到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学习的“随心所欲”状态。

尽管对于网络教育的个性化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是学习者智力和已有知识的差异(认知),成就动机及其相应的个性特征(情感),很少研究影响学习者意志行动方面的因素——学习风格。所谓学习风格,即指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学习倾向,由于它经常被个体所使用或表现出来,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构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注重学习者学习风格,并在教学中直接应用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有利于我们在网络教育环境设计中,更好的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倾向性,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更好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习者乐学、易学、快学、学好。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这三方面是以意志行动为核心相互交叉,形成学习风格的五个部分三个层面。一是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部分:知觉风格、信息加工风格(同时加工与继时加工)、记忆风格(趋同与趋异)、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发散与集中)、解决问题风格(深思与冲动)。二是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部分:理性水平、成就与动机、焦虑等。三是学习风格的意志行动要素:学习坚持性、积极性、动脑与动手、保守与创新等。这三部分组成学习风格的心理层面。四是学习风格的生理性要素:对学习时间的选择、对视、听、动感的偏爱、学习外部环境的安静与否等。这部分为学习风格的生理层面。五是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与结合学习、竞争与合作。

针对以上所述的学习风格内容与要求,对于网络教育的环境设计而言,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习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二是学习者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前者对于网络教育而言是很容易达到的。我们重点是讨论后者,我们认为网络教育中要达到教育个性化的效果,就是要根据学习风格的有关理论要求,设计一个系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风格,达到“随心所欲”的学习状态。为此,在系统的设计中应包括四个部分:诊断、计划、教学与评价。诊断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其中包括学习者发展的特征、学习风格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通常学习风格是诊断中最易忽视的因素,但它却最重要,因为它直接参与学习之中并监控着整个学习过程。学习风格的诊断内容主要包括以上所述的三个层面五个部分,可以设计一些问卷于系统环境中,让学习者在进入实际学习内容之前进行回答而实现。计划就是让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倾向以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思路,明确自己那些要学,那些是自己学习的难点、疑点,自己准备怎样学,等等基本问题在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心灵地图”。这点可以通过老师的提示窗口,给学习者以提示。教学是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之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诊断结果与学习计划,选择情景、内容和方法进行学习,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一个阶段结束之后,要给学习者一个反馈,对其学习效果有一个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计算机软件给出,也可是学习者发出电子请求,由教师或同学给出。

二、元认知自我调节与网络教育激发作用

当前,我们常以上网获取信息而大开眼界,感觉确实是丰富了知识,但就网络教育的效果而言,并非获取知识是最终、全部目的,否则我们的网络教育只不过是传统教育中,帮助学习者填充知识多了一道残酷的工具而已,对于学习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的开发并非有多么明显的帮助。而我们所需要培养的是有能力去批评、思考、学会学习、对个人的潜能有所了解的人。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必须有一种学习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构筑知识、理解学习者已完成的工作,并能开发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所必须的能力。认知心理学的关于学习者无认知自我调节的理论,对于我们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有所启发。

元认知自我调节简而言之,就是指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认知、调节与监控。其基本的假设是,如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预期结果、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能清楚地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那么就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事实也正是如此,一个善于元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较好地激活背景知识,集中注意学习材料的有关信息并对材料进行推论。最常用的元认知自我调节策略有:一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质疑或设问;二是明朗化或试图解决疑问;三是概括或者回顾学习材料的要点;四是预期或估计后面的内容。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学习、理解过程进行自我讲解。

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就是要对学习者有明显的激发作用,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设计。一是突出重点,唤起注意。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内容是千千万万的,只有那些新颖有意义,学习者感兴趣的材料,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被学习者所选择,才能引起学习者的设想与疑问,从而致力去探索。这就要求在软件的设计中,尽量运用形象生动的富有创意的形式。二是提供知识背景,试图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围绕一些关键的概念而组成的网络组织,其中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和命题。如果能激活学习者已有背景知识,那么学习者就有了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就试图运用已有的知识、策略去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有意识的调节过程。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当学习者感到难以解决问题时,适时的给予一个帮助(查询)系统,给学习者一个知识背景的线索,达到激活学习者内在知识经验的作用。三是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也就是学习者学完一个单元之后,用一些概念和短语把所学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实、现象、原理清晰地图示出来,将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有一个提示,就是让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与计算机中已有资源、教师、同学的意见进行对比,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反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四是给学习者一个操作与验证的单元。学习者学完了所学的内容之后,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应给学习者一个新的相关内容,让学习者将获得的知识、学习策略或操作程序进行运用,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能力的迁移。

三、知识构建团体与网络教育交互作用

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是网络教育本身所具有一大优势,能较好的使学习者处于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者使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可以通过局域网与其他用户或网络服务器进行交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更高层次的网络进行交流。但并不是由于网络本身有这样的一种功能,我们就乐观的认为,只要提供了这样的系统,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找到“灵丹妙药”。其实不然,一种新技术运用于教学,还有许多与其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学习者在上网的大量信息中“遨游”会因探究中缺乏方向和条理而受损;如何设置不同的交互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再好的交互网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构建团体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他人,与外界的环境,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一个知识团体中,相互作用、相互构建产生的。在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环境中,学习者参与知识的传播,他们在教师帮助设定的目标、指向自己的问题并监控自己的理解,运用可得的资源设计获取知识的环境。在这种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中,是师生分享各自的专门知识或负责找到能带给团体的知识。在一个相互讨论的团体中,学习者通过建设性的争论,推测、质疑、批评和摆出证据来学习。在这种知识构建团体的学习构想中,学习者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此可见,交互网的教育与知识构建团体的内涵,确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交互网的教育功能确实为实现知识构建团体这一教与学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支持,知识构建团体的实施要求又为网络教育的交互作用有效发挥,提出了有依据的设计条件。一是要使学习者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设定学习目标,提供课程支持。也就是在交互进行地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之用的学习内容。这些信息不仅要有足够的教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教学材料同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联系起来,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习者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在网页的结构设计上要有一个“导航”系统。二是要根据交互学习的不同方式来设计不同的教与学方式。通常而言,在网络交互教学中有以下四种方式:1、通过讨论来学习。一般是某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提出求助,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有关学习者与其讨论。2、通过共同建构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若发现有共性的问题,由教师发出指令,大家停下来就共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实现认知能力的构建。3、通过指导来学习。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直接向教师发出请求,当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其指导时,便可进行指导学习,指导学习的教师要明确学习者的实际理解情况,然后给以相应的启发和提示。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第1期。

(2)兰学文:〈〈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解过程的模式及其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1999年4期。

教育心理学认知范文3

    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及其规律,因而把认知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实际的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

    1.词汇表象模型与英语教育

    所有语言掌握的基础都是词汇的掌握,那么,第二语言(外语)词汇的掌握构造是如何形成的呢?认知心理学者佩维奥就这一点提出了通晓两国语言的双重编码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就可以得之,比如通晓汉语和英语的人,会把“狗”放在汉语系统,把“dog”放在英语系统,而把狗的形象放在形象系统里,于是,在这三个表象之间就形成了坚固的联系,看到狗就应该同时联想到“狗”和“dog”两个单词。那么,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呢?因为“狗”这个汉语单词已经掌握得很好,所以看到狗当然会马上说出“狗”,而且,如果已经学习了“dog”这个英语单词,把“狗”翻译成“dog”(或反过来)也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让他们看狗,然后比较他们说“狗”所用的时间和说“dog”所用的时间,哪个会更长呢?如果在英语课上,让中国人很充分地练习把狗的形象和“dog”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和通晓两种语言的人一样,在说出“狗”和“dog”的时候应该没有时间差。不过,如果是按照传统的“语法译读法”的方法,说出“dog”所花费的时间就会比说出“狗”所花费的时间长,这是因为,在“语法译读法”中,虽然“狗”和“dog”之间形成了联系,但是“dog”和狗这一形象却难以形成联系,因此,看到狗的时候为了说出“dog”这一单词,必须要先翻译成“狗”,再把“狗”翻译成“dog”。

    这种通晓两国语言的二重符号化说法启示我们,在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外语)的词汇时,不应该只把“符号”和“符号”联系起来学习,母语中的单词不仅与文字这种“符号”有联系,而且与形象、行为、感情等有密切的联系。奥斯古德的意义空间研究表明,单词里蕴含了形象和感情反应的内涵,在记忆“抱臂、挠头……”这种动作词组时,边做动作边记忆的实验对象要比单纯朗读的人记忆成绩好,这种现象被称为实验对象实际操作效果。以上研究和现象证明了,母语里的单词不仅与文字这种“符号”有联系,而且与形象、行为、感情等有密切联系。另外,在欧美国家也实行像“全身反应教授法”那样,从把听到的话与具体的行为动作联系起来开始的外语教授方法。那么,把这种理论和实践广泛地应用到英语教育上不也很好吗?

    2.语言处理模型与英语教育

    在认知心理学的语言处理模型中,人们为了理解语言,假定以下各种语言处理是必要的。

    (1)词典性处理:即对构成句子的每一个单词的处理。例如,为了回答:“Was the proposal fathered by John?”这一问题时,你必须知道“father”什么意思,词典处理就使得这种理解变为可能。

    (2)句法性处理:即利用句法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方法。例如:我们能够判断“On when am that bent.”这个句子不成立,这就是句法处理。

    (3)语义学处理:即利用语义学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例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Chomsky)[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47]这句话,从语法角度讲没一点错误,但是,对于有正常的英语语感的人来说,就会判断这句英语不自然。这种判断就是语义学性处理。

    (4)语用学性处理:即根据说话的文脉,解析说话人的意图的处理。句子的意义并不总是和一个说话人在某一场合通过使用这一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相一致。孤立地看,“He is a fine friend”总是表示了“他很够朋友”这一意义,这是它的句子意义,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但是如果在你处于困境时,某人却舍弃不顾,拂袖而去,你对别人说“He is a fine friend”,你所要表示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则截然相反。这种理解就是语用学性处理。

    原来的英语教育中,主要着眼于词典性处理、句法性处理、语义性处理的教育,好像一直没有形成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如果是这样,今后应该更加重视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语境不同,同一个话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当中为了能够正确的理解话语,还是要重视语用性处理,更好得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3. 认知发展模型与英语教育 美国心理、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主要对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为了说明智力的成(发展),布鲁纳提出了再现表象这个概念,他把再现知识的模式的

    发展分为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结构。有适合较大年龄孩子的成长阶段的指导方法,也有能够让低龄儿童理解高级教材的可能,同时布鲁纳认为小时候,以适合其年龄阶段的样式学习某些教材,之后以高级样式再学习那些教材的时候,就变得很有帮助了,例如,当孩子学习集合概念的时候,如果孩子处于活动性表象阶段的话,就通过玩“拿椅子”的游戏来学习集合概念;如果孩子到达印象性表象阶段,就利用积木等具体实物来学习;最后如果成长到象征性表象阶段了,就利用计算公式和符号等抽象性的样式来学习,像这样,对于同一教材,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让他反复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指导方法,恰好可以比喻为螺旋阶段,也就是说,似类于螺旋上升那样,从低级逐步深化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如果把“螺旋式课程”的构想适用在英语教育中,就像描绘圆锥侧面螺旋形状轨迹那样展开。首先从听开始,在反复学习说、读、写的同时,不断获取语音法则、语法、文法 以及词汇等领域的知识,慢慢地步入高层次水平。

    参考书目:

    1.许雪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英语教学词汇释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教育心理学认知范文4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4):44-49.

教育心理学认知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凌霞(1975-),女,黑龙江黑河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北京10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育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78-02

全人教育虽然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但却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甚至在中学、小学及幼儿园中也被吸纳和应用。全人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意义更加深远,因为大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对知识的接纳能力更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有所飞跃,因此更需要有全人教育理念作为依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再设计。

一、全人教育理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全人教育理念强调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人格独立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智能双全的人、社会和谐的人和善于创造的人”。①从全人教育的指导理念来看,要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人”,必须加强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正好与全人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使学生道德高尚,人格独立;心理没有疾病,才能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情商,才能够使学生智能双全;培养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善于创造的人。基于这样共同的目标,有必要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更进一步地向全人教育的目标迈进,在课程的设计上进行必要的改革。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强调“教育应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理念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堂上是最容易传授给学生的,所以说全人教育理念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

二、全人教育的哲学理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可以概括为三个概念:联结(connectedness)、整体性(wholeness)和存在(being)。[1]把这样的哲学基础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教学创新设计,有利于开展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1.联结的概念源于整体论

该联结包括四个维度: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ship)、参与(participatory)和非线性(non-linearity)。[1]从联结这个概念的四个维度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在师生通过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和互动的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的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前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倾听,没有真正让学生融入并参与其中。所以基于这一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每一个小组视为一个合作团队,老师在讲授完每一个知识点,都会给小组布置相关的活动探索,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强化对理论的记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既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又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团队都进行了有效的参与,并验证了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与此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找到乐趣和应用的意义;而且基于团队的小组讨论,相同的问题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答案,问题的设计都是开放性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在解决相同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就是同一个小组内部,成员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这样大家的思维放在一起,就是非线性的发散性的思维,有助于多角度考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

2.整体性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性也包括四个部分:整个系统(whole systems)、多种视野(multiple perspectives)、独立性(independence)和多种水平(multiple levels)。[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一样,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也就是“整个系统”;同时这门课程涉及心理学的诸多方面: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等。所以说该课程即是一个整体系统,同时又具有多种视野和多种水平,而且每一个视野和水平上的内容拿出来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何将每部分的内容讲解清晰,同时又使整门课程能够融会贯通,这是这门课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问题。该门课程的课时较少,但是学生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却很多,所以要实现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无限的知识,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拓展课外内容,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必要的理论和应用方法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心理学方法及应用心理学的技巧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之外怎样去解决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或者如何去帮助他人,这种不仅仅拘泥于课堂的形式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解决自身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全人的重要理念和目标。

3.存在是指人全面经历现在

这包括整全的人(fully human)、创造性的表达(creative expression)、成长(growth)和责任感(responsibility)四种涵义。[1]存在是全人教育理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它清晰地表达出了一种可以借鉴的结果,就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门课程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整全的人;其次是应该具有一定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人,并且可以适度地表达出这种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再次就是学生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长;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负责,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与人沟通和相处,培养共建和谐宿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1.倡导以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概念

以学生为本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会自我价值,发觉内在闪光点,在认同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良好、正确的自我概念,让每个学生能够了解自我需要,设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知晓自身能力,谋求发展,达到自我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是实现全人教育的基础,充分的自我肯定、有效的自我管理、正确的自我定位、合理的发展规划,都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有机的组成部分。

2.建立自治体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团支部、班委会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队伍建设,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倾向。

3.运用体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体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思考,通过亲自参与,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参与社会实践及科技文化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和平台,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全人教育的综合目标。

4.重视职业生涯,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依据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设计和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良好的职业规划会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同时具有内在激励作用,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动力,使他们不断向自己的职业目标迈进。因此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设立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全人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全人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全人教育目标相吻合,《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中指出,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五项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预防性原则。这些原则的制定都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门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将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引入课堂,力求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

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的教学大纲为基础,把全人教育的理念与课堂授课内容相融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让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自我调节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围绕全人教育的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动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对教学改革前后学生的变化进行对比,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找到适应我院大学生全人教育的最佳途径。

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科技作品立项、挑战杯大赛、本科生研究计划等项目。同时让学生走出校园,在课下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自我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不断完善自我,尽早成为适应社会的“完整的人”。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教育心理学认知范文6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初中英语 词汇教学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没有丰富的英语词汇量,其英语阅读与写作都将受到极大限制。目前,初中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的语法知识,但依旧不能进行完整的表达。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记忆是人类大脑在反映之前所见过的事物,使人类保持其自身所积累的经验,并将其重现,教师如希望提高学生词汇的学习效率,则必须能够运用学生的记忆规律,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法记忆英语词汇,从而使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一、识记与系列位置曲线

识记是人类通过不断感受事物从而获取事物的相关信息,并在大脑建立属于该事物的编码。从而在大脑储存映像的过程,这是学生记忆词汇的开始。加拿大人Murdock于1962年开展了一个实验,名为自由回忆实验: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列单词,如:oil、orange、dog、because、laugh、everything、spark等,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对黑板上的单词进行记忆。之后教师将黑板上的英语单词擦去,令学生们自由回忆。此时可以发现,学生对开始的几个单词与结尾的几个单词回忆效果最好,相比之下,中间大部分单词的记忆效果便相差甚远。

由此可见,在学生的认知心理中,单词的记忆与其排列位置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可以借此规律引导学生背诵单词,可以将课程所需记忆的单词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依照顺序进行记忆,一段时间后,教师打乱单词顺序,继续令学生记忆,这样反复进行顺序的调整,能够避免学生出现无法高效记忆中间部分单词的情况。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意将课堂主要教学内容安置在课程的开始与结尾部分,从而保证学生可以高效的学习。教师在安排学生学习词汇时,也应让学生在完成一部分学习任务之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调整与休息。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与学习策略

由自由回忆实验不仅能够得出系列位置曲线,同时还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短时间内并不能记忆过多内容。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短时间内的记忆容量通常在7个词语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两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无论实验对象英语水平的高低,若为其展示一排毫无关联的字母,则其记忆数量的上限不超过9个,但若展示的字母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则其能够记住的字母会增多。以下列两组字母为例:

第一组:r、i、w、d、m、p、o、z、q、a、l

第二组:p、i、g、a、s、l、i、k、e、b、i、g

第一组所展示的字母之间毫无关联,而第二组的字母,则可以组成几个单词:pig、as、like、big。

显而易见,第二组字母相较第一组字母更为容易记忆。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单词时,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例如以下一组单词:building、campus、clinic、hall、expect、luggage、lovely、tape、monitor。大部分学生在看到这几个单词时,习惯按照传统的背诵方法进行背诵,然而传统的背诵方法不仅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且记忆效果也不会理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组单词按类进行分组,在单词之间建立联系,那么背诵起来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安排识记资料,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任务

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学生所使用的记忆材料有直接关系,学生应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与目的,从而集中自身注意力,专注的记忆单词。学生应学会合理安排手中的资料,定期将记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提高自身对单词的记忆。短时间记忆内,杂乱且彼此之间毫无联系的记忆材料会降低学生的记忆速度,以下一组词汇为例:idealization(理想化)、journal(杂志)、relatedness(联系)、translatable(可以转化的)。这些单词本身不存在联系,且学生也无法合理的为其构建联系,学生只能采取传统的记忆方法进行背诵,不利于学生记忆。

教师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学生所学单词进行归类整理,将同源词汇分为一组,并为学生展示:

Author可翻译为著作者;authorize 可翻译为授权或认可;authorization可翻译为授权、委任。三个词虽然彼此不同,但其却有内在的联系,author是其他两个单词的词根,其不仅是这几个词语的核心,同时也表达着该词的原始意义。学生如能掌握词根,便可通过为词根添加前缀或后缀,进而掌握更多的词语。英语中,前缀能够使词义得到加强、改变或受到限制,但词的词类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而后缀不仅可以改变词类,还可对词义进行补充。authors、authorize与authorization都是由author衍生而来,两个词与author都有关系,author本意为“增大与生产”,动词加后缀“ize”将原本为名词词性的author变为动词,而authorize也与增大生产的意思出现了偏差,但还有一定联系。由此可见,学生定期按照词形或词义相近的词语分为一类,有助于学生进行单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