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采访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实训项目 行动导向 采访实战能力

如何使职业教育面对挑战并发现挑战中蕴含的机遇?对此,德国开创了双元制教学,提出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的职业教育家分别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

随着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它以势不可挡之势显示出异于传统教育的全新特点。它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培养的是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大量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些人主要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类的工作。他们需要做事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需要具备熟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的高级技能。

如何做到这些,其中项目实训是尤为关键的一步。在《新闻采访》精品课建设中,我们对于项目开发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就尤为注重。

一、《新闻采访》课程中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1.课程整体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为确保项目设计贴近工作过程,符合社会需求,我们到周边传媒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然后依照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把课程先设计为五大一级项目,即,策划采访方案、发现新闻线索、进行采访准备、进行新闻采访和处理访后事宜。然后在每一一级项目下又分设出若干子项目(二级项目),分别进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学时等设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别按照各个新闻媒体中采访流程模拟媒体部门分小组进行项目的实施,同时随时查漏补缺,适时调整。

2.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在整个课程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中,又穿插课上课下两个综合项目的设计。课上设计为采访牡大教学改革之路,课下设计为探秘渤海古国。课上与课下项目让学生分别挑选本小组所在的媒体,然后依照教学进度表中所设的一级单项项目依次进行实训,最后在期末以DV或作品集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并评定出等级。

3.单元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在每一个二级项目之下,都要对每一个教学单元都进行单元实训项目的设计。并且灵活进行实施。

比如在设计第一堂课时,教师能否引发起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开动脑筋。我首先请一位嘉宾到场,给学生布置一个采访嘉宾的任务。接着把学生按6-7人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6分钟,确定本次采访意图及问题,然后任选一个小组任选一位代表对嘉宾进行采访。采访结束后,再请一位学过新闻采访的同学对嘉宾进行采访。两个采访,肯定效果迥异,然后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差距,同时鼓励学生“你也可以像师哥(师姐)一样优秀”。接着再指出本学期将训练的单个项目与综合项目。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本学期将要进行的实训项目也一并带出,学生跃跃欲试地等待着下一节课。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通过项目实训使学生的采访技能得以提高,职业素养得到培养。为学生将来“零距离”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设计项目时尚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实训中还要逐渐完善。

二、《新闻采访》课程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

1.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

为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自进行《新闻采访》精品课建设以来,我们就先后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几个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的学生在第五学期可以分期分批到基地进行实习,在记者的亲自指导下,能力素养在实践中得以提高。像刘庆建、王昭等好多学生都深受好评。同时,学生在第三、第四学期,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同企业合作无偿完成企业的采访任务,企业满意,就可以使用。

2.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

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如果只是拘泥于校外,恐怕得到训练的学生毕竟数量不多,时间也有限。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便强化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我们充分利用“校广播站”、“宣传部所办的《牡丹江大学报》”等作为我们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在学校的资助下,我们建设了《新闻采访》实训室、报纸采编实训室、系报――《文化与传播报》等。尤其要提的是《新闻采访》实训室和《文化与传播报》。《新闻采访》实训室,备有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录音笔、非编系统、演播室系统等多项设备,基本满足学生采访实训的需要。仿真的设计,令学生宛若真正成为小记者,拥有了自己的舞台,极大地发挥了创造力;同样,《文化与传播报》更是使学生在报纸采访与编辑上得到了切实的锻炼。

3.课堂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

在充分开发利用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还时刻注重课堂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使课程教学充分形成“实训一条龙”。力争完全做到每堂课都设定能力、知识培养目标,用真实的采访任务设计实训项目,或利用实训室或到户外,或模拟式教学或现场教学,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实训项目,有效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经过如此实训的学生,即经过专业知识素养的培训,又经过了技能提升的训练,从采访实践中一路走来,毕业后又输送到他已熟识的新闻岗位,因而深受企业欢迎,基本达到了“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建荣,陈祝林,狄海德.中德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课前5分钟;开心;轻松;能力

在日益提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中,课前5分钟在知识的积累,口语能力的提高方面,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它的许多作用是隐性的,其中,创造情境便是它的一种隐性的作用。

课堂的情境,表现出来的便是一堂课的氛围,它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那么,每节课的前5分钟自然而然地便会把一节课的整体氛围确定下来。因此,“语文课前5分钟”的教学设计亦显得非常重要。当然,语文课并不是游戏课,要是一味求“乐”,便失去了它的教育意义。我所设计的方案是以“开心课堂,轻松语文”为宗旨的,一切形式围绕着“课堂”和“语文”展开。

笔者发现“语文课前5分钟”的教学,存在着一些情况。一是准备匆忙,反映冷淡。据一些老师介绍说,当问学生要不要利用课前5分钟搞一些节目的时候,学生的反映是:“老师,不要了吧!”这简直是一盆冷水。二是一人努力,他人旁观。我所接触到的课前5分钟的形式,往往是责任分配到个人。也就是说,今天轮到同学甲了,那么其他同学便不用去准备,心想只要听听看看就是了,反正老师不会再叫到我了,甚至我不听也没有关系啊。试想,每一位同学一个学期最多也只能轮到一次,况且这一次也并不一定在好好准备。那么,还有什么教学效果可言呢?这5分钟简直就是在浪费。三是形式单一,无视特长。讲故事就一个学期讲到底,说新闻就一个学期说到底,反正开学第一堂课采取什么形式,那么最后一堂课也采取什么形式,一点变换都没有,学生能不反感吗?

课前5分钟的教学是很重要的,很多老师都想做好,但要做好却并不容易。网上常常有许多老师的成功的经验介绍。但是,并不一定适合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想利用“课前5分钟”创造“开心课堂,轻松语文”。由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一、感受型

曾经有人说过,把每天睡醒的时候讲的第一句话连缀起来,便是一首诗。我相信这将是一首绝美的诗,因为那是最真挚的感受,最纯净的语言,就像早晨的清新的空气。那么一个寝室八个人的感受加起来,也会是一首美妙的散文诗。在这个模式中,老师要求学生在早晨起床的时候,或者是在吃早饭的时候,交流自己新的一天的感受。在课前5分钟,要求寝室的其中一位学生来表达,并提出自己的评论意见。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听的能力,转述的能力以及综合评析的能力。

教师给出一组任意的词语,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这些词语来编故事,当然故事中一定要包括这些词语。把它们编辑成一首诗,一个短剧也可以,形式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在课前5分钟的时候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词语一定要在前一节语文课结束的时候给出。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广告型

教师给出任意一种产品的名称,要求学生为其做广告。包括广告语、广告经费、面对群体,以及广告设计该用的图案、颜色,该请的产品代言人等等,都要求学生给出构想,并要给出原因。在课前5分钟把自己的产品介绍给大家。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社会实践精神,当然也有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采访型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专题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的资料。在课前5分钟的时候,要求一名学生充当提问的对象(到讲台前)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有关问题。当然在专题外有关语文知识的问题也可以采取“提问―回答”的形式。这

个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评价型

教师要求学生评价前一节课的语文教学情况,包括老师的教学状态、教学内容、学生的反映、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本人对这堂课的学习状况等。在执行别要注意的是老师的态度,老师应该采取一种鼓励的态度,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流利地发表意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好的建议加以采纳,不要流于形式。这个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从中也可以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六、传统型

传统型包括学生演讲、诗歌朗诵、讲故事、说新闻,介绍诗歌、成语等一些一直以来都在采用的形式。这些教学形式,知识性强,与语文课紧密结合。特别是对于一些自觉积累知识,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些形式的设计最大的特点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一个任务,大家完成,一人展示,他人对照。形式的多样,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心课堂,轻松语文”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课堂改革 “人物访谈” 交流展示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59-01

语文教学用时多、成效差的弊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忧虑,乘着课堂改革的东风,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展示和评价的过程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语文课堂中经常展开“人物访谈”活动,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通过本校优秀老师的精心指导,这种语文活动已显示出它无限的生命力。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他们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也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

一、设计行之有效的“人物访谈”活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的具体做法是:“教、学、做”合一,“教”为“学”“做”的基础,“做”为“学”“教”的中心,而“学”,贯穿在“教”“做”的全过程。活动课起始阶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传授一些基础的、实用的人物采访知识,学习一些问问题的技巧和简洁而完整回答的方法。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如《艺术人生》《名人访谈》等,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整个活动课程围绕“做”这个中心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高。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制定预习提纲和课中采访交流来完成。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再塑生命》的教学实践中,我就设计了一个人物访谈活动的环节,让学生在访谈活动中感悟海伦·凯勒和沙利文老师的人物形象。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

第一,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物访谈问题设计好,并思考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能自主阅读,并且在阅读和思考答案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得以理解。广泛展开采访活动,采访提问从开始时写在纸上读,到围绕采访主题当场发挥,采访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也不断地培养起了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速记能力、,学生深有体会他说:“平时一说到分析人物和把握主旨之类的任务时,就感觉好难好复杂。如今可以再‘人物采访’中轻松理解和掌握。在问和答中学习,既有趣有记忆深刻。”学生的新闻采访成果,需要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发表自己文章的阵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功感。

学生可能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在遇见沙利文老师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黑暗,痛苦不堪,像大雾中的航船。

2.沙利文老师走进你的生活后,世界在你心目中起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由原来的黑暗,痛苦不堪变得光明、快乐、自由、幸福。

3.沙利文老师来了以后,都发生了哪些的事情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教我认识具体事物;教我走进大自然;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

通过提问和回答,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中的重要人物和内容了。

第二,在课堂学习中指导学生进行人物访谈的交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采访成果,通过自己准备的问题设计以及答案,在组内先交流展示,然后提炼一两个最好的问题在全班作大展示,学生在反复的交流展示和问答中掌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并让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得以提升,从而使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采访过程中,要求先在组内推举一个中心人物,其余同学对他提问,然后回答。完成这一交流过后,让他们在全班范围内推举一个同学作中心人物,然后把组内的好问题拿来问答。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指导和记录,把共性的有歧义的问题加以点评,然后加以再交流。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采访中学习语文。

二、通过有效的“人物访谈”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人物访谈”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课的两个教学设计,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问答形式,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改过去语文学习时的被动状态,面对着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采访对象“,面对一大堆丰富的采访素材,学生那种沉睡多年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列采访提纲,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回答,采访素材整理,都得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第二,“人物访谈”活动课落实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具有极大的实用功能,而语文教学的低效率的弊端之一,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旷日持久的架空分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还是张口辞不达意,提笔难成文章。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具有极大的针对性,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极强的实践环境中,“逼”着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采访的过程强化了“听”“说”能力的培养,问答记录的过程强化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得活泼,学得主动,学得有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同学们在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速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考证课程;做学一体;有效教学

一、教学背景

教育进入了由数量向内涵的过渡,对于课堂的有效性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日益得到重视。《导游业务》课程是广东旅游局为国家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考取而专门编制的学习指导书籍。

在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多是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线的方式进行,“死记硬背”成为了学生的唯一“学习策略”。学生普遍出现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得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的学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因此,改革现行的课程教学模式的需要,已呼之欲出。

“做学一体”教学模式,被引入《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较为明显。教学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了工作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选用典型案例,让学生参与到模拟场景的角色中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完成导游服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受更加真切,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在《导游业务》中,旅游接待中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预防,对导游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本课程重点章节。因而选取《旅游接待中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预防》为例,对“做学一体”模式在《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应用进行探索。

二、教学实施

(一)教学内容分析

《旅游接待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导游业务》课程中的第五章节,在教学前期准备过程中,笔者认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学内容涉及较广,知识点多是以策略性知识为主,是学生在导游工作中如何去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一共涵盖了接站、误机、遗失、走失、患病死亡等突发事件,完全依靠课堂学习颇有捉襟见肘的局促感。

因此,笔者根据导游工作的实际诉求以及教学内容的难度,选择典型场景进行深入学习。通过筛选,确立了以下导游旅游接待过程中的典型突发事件:(1)证件遗失的处理;(2)游客走失的处理;(3)游客患病的处理;(4)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5)交通事故的处理;(6)治安事故的处理。

(二)学情分析

导游专业的学生普遍较为活泼,有较强的课堂参与度,是主动型的学习主体。但面对“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时,学习热情降低,其对课程的反感情绪也容易滋生。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创设旅游卫视的每周新闻的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典型突发事件,将学生分成6个组别,完成前置任务。教学过程以一则旅游事故新闻为载体,学生根据对典型事件处理的理解,逐步完成“开场主持、现场报道、记者采访、专家总结”的新闻播报的环节。

(四)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1.分组

以6-8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派代表随机抽取一项模拟任务。任务内容有:证件遗失的处理;游客走失的处理;游客患病的处理;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交通事故的处理;治安事故的处理。

2.任务前置

学生分小组抽取任务内容,并进行课前任务分工合作,了解旅游接待事故内容,处理方式等内容。同时,为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进行仿真“旅游卫视”新闻节目的课室布置。另外,老师做好学生的任务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具体任务内容如下。

遗失的处理。新闻内容:导游王林接待的莎莉亚集团的旅游团,原计划于12月23日16:00离开武汉市回广州市。22日晚饭后,王林接待内勤通知,该团改乘23日8点航班离开。该团抵达机场时,团员张玲玲告诉王导,她将身份证放在柜子里,因离店匆忙,忘记取出,要求立即返回酒店。

游客走失的处理。新闻内容:23日早上10:00,游览白水寨时,安达旅行社一名游客林女士反映其5岁的女儿走失了,情绪非常焦虑。

游客患病、死亡问题的处理。新闻内容:23日早上11:00,增城人工沙滩,导游李伟带领的一名游客胡某突然晕倒在地。

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新闻内容:23日下午14:00接到举报,荔之旅旅行团中,有几名外籍游客向其他游客宣传。

交通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新闻内容:23日下午,在新塘凤凰城新新收费站,游客梁某下车时不慎被后面的车撞伤在地。

治安事故的处理。新闻内容:22日夜晚23:00,广之旅导游林某带领游客结束舞会后,回酒店的路上,在荔城大道上遭遇歹徒抢劫。

3.课堂实施过程

按照组别顺序,上台进行展示。非表演组的同学在台下观看,并根据打分表进行打分;根据四个环节完成的程度以及连贯度,请学生点评表演中的优、劣。老师对表演组出现的问题和误差进行指导。

4.互动评价

学生在情境结束后,需对小组进行有效评价。为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各小组需从任务分工、取得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实现知识的升华和迁移;同时,其他小组则根据评分标准进行组间互评,在互评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取长补短,建立竞争机制。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开场主持:仪表仪态好;介绍本次主题清晰、流畅;有一定的趣味性(可模仿各国新闻联播或各语种新闻联播,如客家话、增城话)。

模拟现场:表演过程流畅,不卡词;提前准备好对白,并打好展示在PPT上;处理方法符合规范,无遗漏。

现场采访:准备至少两个与场景模拟有关的问题,进行提问;能够对回答者的回答进行评价;能够引导回答者进行问题的回答;适当的互动。

专家点评:根据内容,模拟导游考证出题,至少要有2道单选、2道多选、2道判断;用PPT展示题目;能够对答案进行解释;适当互动和加分。

5.教学的具体实施

为更好地检验“做学一体”模式下《导游业务》课程有效性,笔者在授课中,在2014级旅游1、2班进行了教学对比的尝试。14旅游1班采取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对知识点的讲授和理解;14旅游2班作为实验班,进行了“做学一体”模式下课堂的尝试。现对两个班的教学进行有效对比,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模式以及“做学一体”模式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讲授的反馈十分接近,但在技能运用和应变处理方面,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则远远低于“做学一体”模式的有效性。

三、结语

《导游业务》是导游从业人员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的指导性课程,但一味地注重知识的讲授,考证技巧的锻炼,使得许多“持证”的导游不能实现真正意义地“上岗”。而通过“做学一体”模式的探索,对学生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两方面都有着较好地实践效果,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情境教学便是其中一种尝试,而更加有效的“做学一体”模式的课堂探索,这将是我们继续探讨,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欧阳汉章.中职旅游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研究[D].增城: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2013.

[2]秦兆祥.《导游业务》课程“模块-抛锚式”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示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新闻摄影 教育 融合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WZ2011-23的成果之一。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现状

目前,“媒介融合”已经从模糊的概念走向实践运用。变化的媒介环境对新闻摄影教育及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本来,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就远远滞后于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实际,因此,新闻摄影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媒介融合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摄影作品的存在形态。如今,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早已让新闻摄影摆脱了单一的图片形态,新闻摄影也可以通过流媒体、视频截图等形态出现。[1]根据媒介融合的现实发展情况,新闻媒体急需补充将新闻摄影与流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实现有效对接的人才,然而,这在以往的新闻摄影教育实践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我国的某些大学已经逐渐在推广媒介融合的教育理念甚至付诸实践,如南京大学在国内建立了以媒介融合实验室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教育,但这毕竟是少数,新闻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新闻摄影工作的需求。

而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除了内容、渠道的融合外,还有管理层面的融合。媒介融合在某种层面上确实是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为目标的,是媒介经济学提高媒介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有效手段。为追求企业的低成本和高利润,新闻传播业呼唤一种能够熟练操作多种媒介工种的全能型的新闻摄影记者。所谓“全能型摄影记者”,是指熟练掌握多种媒介工种,运用多种摄影手段报道新闻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全能型摄影记者采回的新闻素材既可供电视使用,又可为网络供稿,同时还能满足报纸截取单幅瞬间新闻照片之用。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拍摄角度、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在专业上是综合的。[2]因而,这种既能降低人力成本,又能降低经济成本的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备受传媒业的关注与重视,新闻摄影教育要为融合媒介培养全能型的新闻摄影人才。而在传统的新闻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做法,片面强调新闻摄影的技术性、实用性与工具性。

我国新闻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新闻工作需要,这已成为业界与学界的共识。从根本上来说,这显示我国新闻摄影教育发展滞后,新闻摄影教育一直游离于新闻摄影工作之外。也正如有学者所说,我国摄影教育起步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尤显薄弱,表现出“四个同样落后”的局面: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样落后;技术教育与智慧教育同样落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样落后;新闻教育的内部环境与实践教育同样落后。[3]

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发展的语境,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新闻摄影教育的诸多问题,亟待探讨。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创新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媒介融合的背景,为新闻摄影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传统的新闻摄影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新闻传播业的需求,应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积极构建科学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

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至今仍没有系统完整的新闻摄影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在学界与业界存在这样一种惯性思维:新闻摄影是一种技术性艺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在教育部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在一级学科的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等几个专业方向,新闻摄影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因而,新闻摄影教育主要侧重摄影技术的传授,“新闻摄影无学”的现象长期存在。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只有构建完整科学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新闻摄影教育事业。这也是改进我国新闻摄影教育事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摄影人才的治本之策。

目前的媒介文化日益呈现为一种“读图”而非“读文字”的商业文化特征,图像传播在网络等其他融合媒介中广泛实行。因而有必要在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新闻摄影学专业,确立新闻摄影学的学科地位,在专业层次上,招收新闻摄影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开展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及职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其中在硕士生层次,加强视觉传播研究、影像传播研究;加强新闻摄影理论和思想史、新闻摄影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影像传播学、影像社会学等重大课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在本科层次加重新闻摄影、影像传播技术、影像传播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比重;[4]在职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层次,加强媒介摄影技能层面的融合教育,适应当前新闻工作实际。

此外,鉴于目前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新闻摄影教材体系的现状,有必要广泛邀请国内外新闻摄影方面的知名学者、媒体界的优秀工作者及政府新闻机构主管负责人共同研讨,编写教学大纲并着手编撰一套适合不同层次新闻摄影教育需求的新闻摄影教材,以规范新闻摄影教育。

(二)依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进行新闻摄影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教育实践上,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其一为摄影基础教育模式。受新闻摄影是摄影重要部分这一观念的影响,新闻摄影主要教授摄影器材、拍摄技术、构图用光、数字暗房技艺等。

其二为摄影基础加新闻摄影理论模式。主要讲授摄影基础知识,再加上部分的新闻摄影理论,但两者缺乏深度的有机结合。

其三为新闻摄影教育模式。将新闻理论同新闻摄影技术、技能有机结合,把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冲洗制作、图片编辑的全过程融为一体,注重新闻摄影的观念贯穿始终。

这几种模式各有所长,但第三种属于一种较为合适的模式。[5]媒介融合背景下,由于技术的发展导致新闻的采制方法、流程乃至媒体的运营模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新闻摄影教育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式的重组,无疑第三种新闻摄影教育模式更适合融合媒介发展的需要。

1.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

媒介融合产生了对复合型新闻摄影记者的需求,技术层面上的融合记者培养可以解决融合媒介的一时之需。

就新闻摄影而言,传统的新闻摄影教育的重点是对镜头、构图、暗房后期等进行讲解和操作,强调拍出真实性、艺术性强的图片,是否需要采集声音和视频素材以及如何以流媒体进行传播等不是教学的重点。融合媒介要求新闻摄影人才不仅要拍出高质量的新闻图片,还必须掌握图片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表现手段,需要采集静态图片之外的音频、视频以及必不可少的文字写作,同时还要配合编辑部门的整体报道格局,以便制作出不同媒介呈现形态的新闻摄影作品。

目前,国内已经实行的一种媒介融合教育方式是在传统课程上整合新媒体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变化不大,在媒介融合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已有的新闻摄影教学中融入各种数字融合技术的相关内容,如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图片处理技术、新闻摄影作品的传输与保存等。媒介融合时期,摄影教育不仅要加强数字图像文件的拍摄与处理能力,还需要借助技术设备的融合加强各种视频文件的采集处理能力,这也是加强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所要考虑的。

2.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

新闻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要求的是一种包括技术在内的综合素质。[6]因而,虽然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融合媒体的初步适应能力与初次就业能力,但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其专业综合素质才能在媒介融合时期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除了掌握基本的融合媒体使用技能外,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必不可少,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世界范围内成功的摄影记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某一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和研究水平,如大卫·伯内特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是政治,而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在巴黎曾获得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伯内特的许多政治题材作品源于他对政治问题的敏感反应和良好的认识基础,而萨尔加多关于非洲灾难题材的成功表现也是完全建立在他对非洲经济、社会问题具有深刻见解的基础之上的。[7]

新闻摄影教育不能目光短浅,必须立足长远,在分析、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技术操作能力、专业综合知识与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齐头并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闻摄影人才。在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一方面加大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内容,如外语、政治及文化基础学习等,另一方面增加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如美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3.新闻专业主义的融合教育。

新闻摄影是由“新闻”和“摄影”两大要素构成,有的人把它叫做“摄影的新闻”,“用照片报道的新闻”……新闻摄影首先必须是新闻,摄影技术与技巧是手段,这是新闻摄影质的规定性。[8]

读图时代的多媒体融合无疑会扩大摄影作品的需求量,受众的审美需求多元化也会增加摄影作品的多种差异化需求,进而可以为新闻摄影教育创造更多的人才实际需求。但是,大量图片和视频的拍摄需要不是新闻摄影教育孤立强调融合技术的教育就能够解决的,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与市场细分化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体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数字技术导致的图片易拍易得的时代,专业的新闻摄影作品无论以何种媒介融合的手段呈现出来,作为报道新闻的一种手段,摄影记者必须能够准确运用摄影摄像技巧表现典型的新闻事件,充分发掘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功能,使用高超的图像语言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记者具有新闻敏感,能够准确地抓住新闻眼,捕捉到准确的新闻信息。

从摄影记者到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的转换,除了正规系统的学校技能教育外,传播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工作期间终身教育的不断跟进,融合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技能教育的问题,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系统学习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针对新闻业界的现状,新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客观、真实、准确、公正、社会责任、专业操作的新闻专业思想,在传统的教育中加大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如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新闻实务、媒介社会学、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采取特定的新闻角度挖掘新闻素材,从而掌握新闻摄影采访的要点。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新闻摄影教育。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得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局面。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采取多种方式手段进行新闻摄影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的兴趣,才是新闻摄影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

1.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新闻摄影教育。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在新闻摄影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能够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整合枯燥的新闻摄影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采取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在讲授新闻摄影技术的同时,选取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照片让学生尝试讲解与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理解力。

2.利用融合媒介加强新闻摄影实践方面的教育。

不可否认,新闻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仅仅加强理论层面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将新闻摄影教育与新闻教育实践联系起来。

传统的新闻摄影实习主要是依托新闻媒体为平台,通过摄影记者的传帮带来帮助学生掌握新闻摄影技术和完成作品发表。[9]融合媒介,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学生参加新闻摄影实践提供了种种便利之门。在新闻教学实践中,可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新闻博客、新闻微博,将自己的新闻摄影作品放到网络上接受网友的检验,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融合媒介的特征及新闻摄影报道的操作过程,从而将新闻摄影理论更好地运用到新闻摄影实践中。

三、结 论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摄影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不是简单增加技术课程与基于网络平台的融合课程,而是需要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在贯穿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原则下,为学生短期就业提供操作层面上的融合教育模块知识,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具有雄厚人文底蕴的合理知识体系,让学生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综合实践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新闻传播出现的新型融合趋势。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学界与业界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2]于文国:《深度变革已经开始——影响2009年中国新闻摄影的五个关键词》[J].《中国记者》2010年第1期

[3]谢琳:《网络环境下的新闻摄影教学》[J].《当代传播》2004年第2期

[4]王瑶:《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5]吴建:《浅谈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J].《新闻界》2000年第4期

[6]董娅莉:《新闻摄影教育的深层问题及改进空间》[J].《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刘源:《论新闻摄影教育中的观念教育》[J].《新闻界》1999年第3期

[8]冯菊香:《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教学的变革与坚守》[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理论教学 开放式教学 互动 参与

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不少独立学院都设立了新闻学专业。与传统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新闻学专业为例,独立学院即更加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新闻传播实践的现实需要。从客观形势来看,目前新闻学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很多新闻媒体倾向于选择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实习和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但现实的严峻恰恰是促使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所在。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的是新闻学理论课程。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似乎对新闻实务课程更感兴趣,思想上更为重视,学习也更为主动,这主要是因为实践性课程有较明确的目标导向,学生能体会到参与感,并能在实践成果中获得满足感。而新闻理论课程参与度较低,无法使学生明显感受到能力的提升。面对这种现状,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随着新闻媒介传播格局的变化以及新闻传播领域对实践创新需求的日益迫切,独立学院在新闻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求新求变,着眼于“理论促进实务,实务强化理论”,探索紧跟实际需要、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在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活动,谈一些看法。

一、独立学院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有着畏难心理

不少学生认为理论枯燥难学,“谈理论就头痛”,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这也许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解决的方法应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上。

2、部分学生认为理论无用

一些学生认为,老师与其花时间讲授新闻学理论知识,不如传授几招新闻写作编辑技巧。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冲锋陷阵”,却不愿意坐下来探讨“新闻是什么”、“新闻的特征和原则”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不清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他们认为理论是“纸上谈兵”,而不是“真刀实枪”地演练。殊不知,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和肤浅的。没有理论功底,实践也难以企及一定的高度。“理论无用”这种观点的背后既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祟,也归因于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认识不到理论对实践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3、传统的“老师讲授要点,学生理解消化”的教学方法遭遇现实的尴尬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游离于知识讲授之外,遇到有趣的内容听一下,感觉无趣便索性不听。在日益崇尚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课堂的知识,而是渴望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甘于充当单纯的听众,两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非常重要。

4、理论知识“学过就忘”,难以形成长久的印象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似乎理解了理论知识,但却无法灵活地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当中,于是形成了“理论实践两张皮”,时间一长,理论慢慢被淡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视野狭窄,对现实问题缺少深度关注,思维方法存在局限性。

5、在理论学习中,缺少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缺乏质疑和批判意识

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闻传播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不少理论需要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赋予新的视角和内容。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密切关注业界动态,为学生提供学科前沿的资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新闻学理论课程开放式教学的总体思路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课程内容边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延伸性和开放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包括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互动探讨、开放的教学手段等。

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新闻传播观,运用原理分析和指导新闻实践。新闻学理论课程虽然并不直接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技巧,但其重在培养学生的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而这对于新闻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的培养,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名词和概念,而在于对新闻及新闻事业的本质和特点有清楚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认知和理解仅凭教师的单向讲授无法形成,它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对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实践的解析与讨论中,在讨论中掌握原理,在讨论中理清概念,在讨论中树立价值观。

新闻学理论课程教学不宜从理论到理论,而应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现象、新课题层出不穷,大量鲜活的新闻实践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闻学理论中的原理和规律,而且能成为透视新闻事业的一面多棱镜,通过对各种“镜像”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责任,这对于新闻观念和新闻素养的培养无疑有着直接作用。

三、新闻学理论课程的开放式教学途径探讨

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尝试了以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