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间设计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间设计方法范文1
(一)对单一空间的控制单独空间将时间和叙事性排除在外,以一种较为纯粹的方式将空间与人直接关联。不论是小间或是厅堂、教堂或是庙宇,单独空间在大小、比例、封闭程度、装饰与陈设等方面作不同处理,总是可以产生巨大的效果差异。
(二)多空间的组合与连续任何空间在现实中都不会是一个绝对孤立的单体,必然与其他的空间或是周围的外部环境发生联系。并共同产生出系统的空间存在。多个空间的排列组合产生了更为丰富的空间多样性,封闭和开敞、连续和独立、离散或聚合、自由或规整。纯形式的高矮胖瘦很难有实际的意义,也很难实现真正的美感。只有建立在实质基础上的空间形式研究与拆解,才是有意义的。于是,空间设计应该大量的基于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文化给出不同的解答。
(三)空间与装饰如同文学作品的文体与修辞与之间的关系一样,空间基本结构作为类似于文体一样的总体框架,往往需要修辞这样的细节和具体处理来得到真正的实现。完全表述性的文字一定不会具有生命力。空间的装饰,也就是起到了装点和修辞的作用,并赋予了空间性格和个性。空间装饰元素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附着于空间结构,兼具美观与功能性为一体的空间构件或图形。它们具有超凡的象征意义、符号语言和视觉心理影响力,并使空间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特质。空间装饰元素主要包括各种空间装置、壁面装饰与构件、结构、雕塑、雕刻、构件甚至是灯具、门窗装饰等等。可以分为空间的平面图形装饰、空间构件装饰、结构的装饰、自然装饰元素四个主要的研究类别。
二、空间设计的教与学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一)空间设计相关理论系统性不够完善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发展并不十分成熟,不像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其他类似科目那样有比较成熟完善的基础理论系统和明确的评判标准或学习依据。学习过程中的很多问题相对较为主观,课程所依附的建筑及其相关理论也在侧重上有一定的偏离,并没有被提炼为空间设计的专项理论加以深化。
(二)空间设计的概念不够明确,易与其他课程混淆空间设计与模型制作、立体构成、创意设计等科目在教学中常常产生混淆。在很多同学眼中,上述各门课程的侧重和差别仅仅存在于教师的课件或是理论中,而没有更明确的认识。有时课上完了,都没有领会课程的要义。这个问题,从提交的作业就能明显地看出。清一色的白色纸板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三)空间设计训练的虚拟性空间设计训练的虚拟性与实际差别较大,图纸上的设计很难得到空间感觉的培养空间设计的实际训练极少能够真正在实体空间中完成,而通常是“纸上谈兵”,这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但使得实际的成败优劣无法一目了然,于是设计上的问题就得不到验证。不像素描中,一旦出现造型不准的问题,就会被立即指出。很多空间设计作品、作业,只有根据同学们的揣测和一厢情愿的估计去计划。即使是有些实际大小的框架空间练习,同样也因为造型的过于简单和同学们的施工技术问题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确,一些有经验的设计师可以通过模型、平面、尺度感来判断空间内部的实际感受,而这正是很多学习空间设计的同学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无法通过实物得到直观的空间感受,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空间设计很重要、很有用,然而课程却往往不了了之,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空洞课程。
三、空间设计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进行空间设计的学习并做好空间设计的训练,有效地回避以上的问题呢?
(一)基础训练与基础文化研究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民族文化和不同风格建筑空间处理的分析和研究,必然成为首要的空间设计学习内容。这也应该作为空间设计各个课题项目的创作前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一些基础素质,更能够让他们了解自身的思维上的缺陷或是创意上的不足。
(二)采用多样的练习与制作手法空间的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实践的方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无法将每个同学的每件设计付诸实践的时候,如何有效地使其获得空间感受和推敲自己的设想。选择适当的、多样的手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采用调研与分析、测绘、手绘、模型制作、计算机虚拟模型创建等多样手段。
(三)调研与观察调研与观察旨在解决对空间物象的距离、高度、大小、深度的预判与验证。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往往依赖照片作为调研报告的依据。而空间大小和数据的采集却是个十分耗费时间和经历的事情。我们往往为了测量一个简单的尺寸要动用数人去做实际测绘。而对于空间设计的学习者,我们利用各种参照物、自己的步长来验证对象的数据,是个不错的做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致的空间数据,获得足够的空间尺度数据。
四、结语
空间设计方法范文2
关键词:园林空间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给园林行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为人们设计、建设高质量的园林环境是专业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力图从园林空间角度为园林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1园林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2空间的概念
从古至今,人们感知空间、思考空间、使用空间、营造空间、存在于空间,但空间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理解和研究却是从19世纪开始的。空间不是事物本身,但要依赖事物来构成;换言之,空间似乎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远近距离等)。这些事物的主要角色或功能,似乎是一种边界或门坎。
3园林空间的概念
园林空间是一种相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意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植物、建筑、山石、水体、道路广场等组成要素所组成的景观区域,既包括平面的布局,又包括立面的构图,是一个综合平、立面艺术处理的立体概念。简言之就是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主要是垂直视角(约20~60度)、水平视角(约50~150度)以及水平视距等心理因素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因此,园林空间的构成须具备三因素:一是植物、建筑、地形等空间景物的高度(H);二是视点到空间景物的水平距离(D);三是空间内若干视点的大致均匀度。一般来说,D/H值越大,空间越开朗,D/H值越小,封闭感越强。
创设园林空间的物质基础就是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和道路广场等要素,每一个要素对园林景观的品质都很重要,甚至成为园林景观的代表物,例如留园的冠云峰等等,并且可以影响人们对园林空间的感受。但园林不单是艺术,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和写照,也是生活所在的环境,是人们生活展现的舞台,更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空间。
4园林空间的类型
不同的构思和处理手法,可以创造出性质不同的园林空间。
4.1按形式分
按形式可以分为安静的空间、封闭的空间、孤立的空间、豪华的空间、喧闹的空间等等。
4.2按形态可分为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静态空间是指相对固定空间范围内的内外审美感受;动态空间是指对游人来讲,园林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一方面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另一方面表现在游人步移景异的过程中。
4.3按开闭情况可分为开敞空间、闭锁空间和纵深空间
开敞空间指人的视线高于周围景物的空间,如辽阔的平原、苍茫的大海等;闭锁空间是指人们的视线被周围景物遮挡住的空间,如山沟、林中空地、四合院等;纵深空间是指在狭长的地域中,如道路、河流等两旁有密林、建筑等物挡住视线的狭长空间;
5园林空间设计
园林设计就是将各种园林组成要素进行有机组合,配合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创造变化多样的园林空间,再将这些空间有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完整的园林。
5.1园林设计应该注重其空间性
园林不存在于虚空之中,而有其具体的脉络,即通过空间的创设,使园林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造园手法才得以运用,园林才能被人们欣赏和体验。
5.1.1分隔
在园林设计时,常把全园划分成许多功能不同、景色各异的景区,并用景物屏障视线,这种手法即为空间分隔。分隔可以打破园林一览无余、空旷、平淡的感觉,防止主题不同、情趣各异、各有特色的景区互相干扰,同时使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造成空间的大小、开合、动静等方面的对比效果。
5.1.2联系
分隔产生对比和差异,但隔死堵严,使景区之间不相往来,就会破坏园林的整体感,因而在空间分隔的同时,使景区之间保持有机联系,隔而不死,这就是园林空间的联系。
分隔能突出个体,联系是为了统一。既分隔又联系,富于变化,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节奏、统一和谐的空间整体。
5.2园林空间具有时间性
在园林空间中,人们的感受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所谓步移景异就是人们在园林空间中的时间轴向运动的体验。
5.3序列
在划分园林空间时,根据各景区的功能和造型因素等条件,来安排各个空间的先后顺序,就是空间顺序。园林空间是一种连续的、有节奏的相互协调的空间体系,就像戏剧一样,有起景、有展开、有、有结尾,可通过空间形状、大小、开合、高低、明暗以及景物的疏密等对比艺术处理手法,使空间层次分明,前后连贯成为序列。
6存在的问题
由于园林组成要素的物质实在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进行园林设计时往往忽视了园林的空间设计,导致极易出现以下问题:
片面注重对园林各组成要素的表现,过分追求设计的实物美,忽视人在园林中的空间感受,难以达到人景相融的境界,景观缺乏生动的立体感。
不能通过园林空间设计展现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达到最高艺术境界。仅是简单套用园林要素的形式,而不充分考虑园林空间的组织,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使人毫无归属感。
空间设计方法范文3
人类对色彩的认知,如同人类的对历史的认知一样悠久。在中国,对于色彩的认知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形成,这一时期人们会用固体或者液体颜料涂抹在器物及身体上。对于色彩的装饰功能也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陶制器皿到家具、建筑装饰、雕像、服饰等方面,色彩装饰逐渐成为装饰的重点。
中国传统室内色彩的重要性,远超出色彩在现代社会的地位,色彩更多的作为政治倾向和主张,以及民族与文化的彰显与表现。当人类产生阶级后,色彩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古代中国室内环境,装饰色彩是很重要的一项,服饰色彩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社会思想、民族文化、地域特征、科技技术、礼仪习俗等对于对中国古代室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室内色彩作为装饰色彩的组成部分,从中国传统装饰色彩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
古代室内装饰色彩的文化因素
1.先秦时期的“五色论”
先秦时期的“五色论”影响了装饰色彩的种类,建立了“五色体系”,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色彩观。其中,古代先民将五色定位正色,其他色彩被确定为间色,而为正色的五色代表了正统的地位,视为特定观念或事物的指代。因此受到五色论的影响,同时又受制于技术与材料的水平,这一时期的室内装饰色彩,也以黑色为主,间以红色。
2.无色之美的道家色彩文化
在色彩的应用上,道家有“无色而五色成焉”的说法,即追求无色之美。庄子说“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虚”,“无”、“空”黑白是道家的色彩观。道家因此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颜色之上的色。因此也使得黑色逐渐成为“正色”,使得所用家具髹漆以黑色。
3.外来的佛教因素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引入,使得佛家的色彩观也开始影响到古代室内的装饰用色。佛教的引入使得家具也由席地而坐而向垂足而坐过度,视野的开阔也使古代先人更注重色彩的装饰。受佛教影响,金银珠玉等开始出现在室内装饰之中,金色的宫殿、室内运用逐渐开始推广。建筑壁画逐渐蓬勃发展,朱红石绿的对比色运用,深色浅色的明暗衬托丰富了室内装饰色彩的运用。
4.等级森严的儒家文化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室内的装饰色彩开始出现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儒家思想的“礼”、“仁”观念,使“正色”与“间色”赋予不容混淆的尊卑、贵贱等级象征意义。这一等级森严的色彩特征在明清时期影响十分严重,从建筑到室内环境都受到其影响。在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北京故宫为例,其室内色彩的应用可以提现其独特的色彩特征,赤黄成为等级最高的色彩应用,应用在皇室的建筑室内之中,以及太和殿内大量黄色金饰的应用,而相较于文人雅士则更多崇尚淡雅,选用材质本身的色彩不做过多的彩色装饰,室内多呈现以白灰之色,鲜做过多色彩装饰。
古代室内装饰色彩的其他因素
1.古代室内装饰色彩的自然因素
地域因素是影响古代室内装饰色彩的另一因素,地理气候条件带给手工艺生产带来便利和适应发展的条件。装饰色彩在地域上的反映能够充分证明色彩与地域文化的的紧密关系。每个地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当地地域文化的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人的不同色彩审美观。而审美观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反映在当时当地装饰色彩上。染料的产地广泛分布,植物染料、矿物颜料因地制宜,人们就地取材选择颜料对服饰进行染色。装饰色彩在地域上的反映能够充分证明色彩与地域文化的的紧密关系,在中国的方位均已“五正色”命名,因此奠定了五色的重要地位。黄顶红柱色彩艳丽,又在檐下阴影部位所有这些都是在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呈现出无限丰富的色彩世界。
2.古代室内装饰色彩的技术因素
在染色技术方面,先秦时期就己经掌握了两种染色工艺,用矿物颜料着色的石染和用植物染料染色的草木染。唐代时染色工坊设有六处,分别专门染青、绛、黄、白、皂、紫,分工己经非常细,经验也是非常的丰富。而到清朝设置的有江南织造局,染织技术就更加繁荣发达了颜料颜色也更加丰富。红色系的有大红、水 红、朱红等,黄色系的有明黄、储黄等等蓝色系的有天蓝、宝蓝、湖色等等,青色系的有天青、雪青、石青,藕荷等等二十多种。各种染料的丰富,也使得室内的色彩逐渐丰富。故宫的殿顶多为黄色的琉璃瓦,室内则以青绿色油饰与描金彩绘装饰顶部,彩画以青绿色为主,再点染鲜明的红黄彩点,题材广泛,色彩效果极为强烈。门多为朱红色装饰,殿宇的墙壁涂以红色。
总结
中国传统室内环境的装饰色彩在应用上因为备受“五色论“的影响,使得古代室内色彩始终以正色为尊,注重色之纯;由于传统道家无色之美的传统使得室内色彩趋于黑白两色;受佛教因素的影响,色彩逐渐开始丰富;受儒家文化影响使得室内色彩,在古代中国具有森严的的等级制度且不得逾越,且这种思想观在中国传统室内色彩中与“五色论”相互影响,形成独特中式传统的色彩观;加之自然和技术的因素使得中国古代的室内环境装饰色彩丰富多彩。
空间设计方法范文4
一、山地城镇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和要点
1.总体布局
(1)总体布局形式
山地城镇布局形式是山地地形、地貌和自然生态立体多样性的必然产物。地形特点对于城镇结构形态的影响十分明显,导致城镇空间布局形式各异多样,总体来说有组团分布(子母状、带状、环状)、带状分布和混合分布三种。
(2)总体布局原则
尊重自然、合理改造地形,尽量方便居民生活需求。重视公共建设和基础服务设置建设的合理分布。根据地质地貌条件,结合功能需求,对用地坡度、朝向、地质等进行合理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和建筑密度的适值。然后在布局上对建筑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进行合理控制。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呼应。山地城镇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一定人工手段对地形进行改造利用,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2.街路网布置
(1)街路网布置形式
山地城镇街路网往往呈现立体化特点,交通形式往往是步行和机动车结合、多种交通工具集合的特点。故而在选线上需要注意综合归纳,山地城镇的街路网布置形式主要有平坡式、环道式、平行加“之”字式、枝状尽端式和混合式五种。道路纵断面最大坡度不应大于8%,海拔在3000~4000m位置不应大于6%。道路变坡点不易过短,应大于50m。道路坡度较大且超过限制坡长时,应设置不大于3%的缓坡,坡长应小于80m。
(2)街路网布置原则
由于山地城镇地貌具有多变不规则、地形高差大、可达性差等特点。因此在进行街路网规划建设中需要满足地形地貌要求和居民生活便利的需要。街路网布置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原则:a.布局线路清晰。b.节能、节地、节约工程量。c.便捷、可达性好。
3.公共空间组合
(1)空间尺度适宜
在空间尺度把握上避免一味追求大尺度,造成空间尺度失调,导致空间浪费和冷漠感。主要从视觉尺度和空间尺度两方面把握:视觉尺度:人对于物体的判断存在一个适宜的视域和视距。一般认为人眼60°顶角为视线范围。如果视点距离(D)与建筑高度(H)比值为2时,仰角27°则可以看清整个物体。所以在公共空间的尺度把握上需要把视觉尺度因素考虑进去。空间尺度:在公共空间中,公共空间的尺度与邻近建筑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会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以街道尺度为例,当街道宽度D与邻近建筑高度H之间的比值D/H>1时,随着比值增大会给人带来远离感;当D/H<1时,随着比值降低,会给人带来亲近感;D/H=1时,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之间存在一种匀称感。
(2)空间可识别性
城市发展愈发趋于同化,造成城市空间可识别性降低。因此在城镇的建设和改造上应该在多在城市面貌上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提升空间的可识别性:公共空间整体风格应与周边民族建筑风格和空间匹配。景观小品、座椅、灯箱的细部设计从当地材料和民族文化上吸取特色。考虑地形地貌、植被、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
(3)空间弹性发展
山地城镇建设包括所有的城镇建设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不可能一步到位。特别是山地城镇,由于可建设用地条件受限,需要在现有的条件下组织空间时尽可能节约用地,减少对于山体的破坏,为今后的发展预留出弹性发展空间。
二、山地城镇建筑设计方法和要点
1.建筑布局
山地建筑对建筑所处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和受影响性很大,具体包括地质地貌、水人、植被、人文等。山地建筑布局需要考虑建筑与等高线、基础处理、建筑室内外空间处理等方面问题,以便让建筑与所处地形地貌相互协调。
2.接地形式
山地建筑室内外空间联系丰富,相互交错构筑一体。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通过抬、挑、吊、坡、靠、跨、架、错、分等手段,营造丰富的室内外空间。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得建筑作为人工构筑物与周围外部环境相互协调。
3.交通组织
在进行交通组织和联系的时候一般用平台、台阶、楼梯、电梯等组织竖向交通和消化高差,所以在交通组织上需要特别注重路径的多样性。另外在室内外交通组织上要考虑不同性质空间的设置和结合,以体现出山地建筑交通空间的立体性。如运用室外平台、半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的有机穿插,通过台阶、楼梯、电梯的有机联系,丰富空间的功能需求,创造合理、丰富、充满区位的连续空间。
4.建筑地域性表达
建筑所处的环境是建筑赖以生存的土壤,故而地区建筑也就自然带有地域属性。在建筑设计上需要深入研究当地建筑、建筑族群与地形相结合的多重接地模式与空间布局。在进行新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同时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吸取地域建筑的养分。
(1)建筑形式和空间
从当地特色建筑形式和空间入手去获取灵感和想法。如土掌房、特殊的内外部空间构筑。在进行这方面设计的时候就在屋顶和“台”的使用上突出了土掌房的特点。
(2)材料
从材料入手。现代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玻璃怎么运用?传统地域建筑上的木材、屋瓦、砖石怎么融入?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追求现代建筑的简洁、大方的同时更要注重建筑地域性的延续和表达,只有新的建筑体现当地的特色和文化,它才能像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样充满活力和生机。
三、结语
空间设计方法范文5
关键词: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
1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现存的问题
1.1地铁功能性的缺失
地铁站点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筑,满足其功能性是一切设计的前提,公共艺术的设计也应当满足地铁站点的功能需求。公共艺术设计的功能性主要是指通过公共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中的元素进行改良,使之更好的为广大使用者服务。城市地铁的每一个环节都正常运转,发挥其功能,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行,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在体验过地铁带来的便利后,很多城市地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很多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的公共艺术设计人员都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对地铁空间的设计往往带有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习惯,难从城市地铁建筑空间本身出发进行设计,对某些部分的设计状态存在非专业化的现象。
1.2地域文化特征的缺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地域性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特征。创立具有丰富地域性的文化品牌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国内的理论大多比较陈旧,没有形成自己独特地域文化特色,没有形成风格和体系,盲目抄袭国外地铁建筑的设计风格个,是我国的地铁设计出现千人一面的风格。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地铁站点空间设计,把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化为动态设计,实现思想模式质的飞跃。
1.3艺术审美的缺失
城市地铁站点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人流交换的空间,更应该是传播文化,展现历史,营造艺术美感的空间。目前,我国的铁路空间系统环境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艺术审美方面关注较少,设计的重点仅仅是实现地铁内人流有效的交换,对于艺术感、人文情怀等关注较少,在目前我国地铁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建筑空间的艺术设计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对地铁站点空间进行艺术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地铁空间的形态、尺寸、方位、意识形态等特点,以及使用材料的特点和技术是否能够达到,之后再进一步考虑使用者的审美和心理,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很容易导致空间系统内部公共艺术性的缺失。
1.4人性化设计的缺失
地铁空间的设计应该首先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研究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社会背景等特点,考察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性化的设计要建立在满足功能化和理性化的基础之上。现代地铁的内部环境中,往往在设计视觉图案上排列单一,尽管有人在维持秩序,仍然不能让人感觉到人性化的设计感,此外,设计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组织空间,导致使用者对于环境的认同感、场所感消失,相近的空间布置,常常给人不知置身何处的感觉。
2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原则
2.1实用性原则
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在满足地下建筑空间功能性的前提下开展。通过理性设计,更合理的安排人流在城市地下空间的穿梭,并且保障行人从地下通道顺利到达地面,并且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使用者休闲娱乐和商业活动的需要。
2.2地域性原则
现在城市地铁空间的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的需要,更是一个将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体现。地铁是一个城市和文化的符号,是体现城市地域性重要的载体,触及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地铁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以地铁来展示城市的形象,基于此,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上应该满足城市地域文化要求和地域的归属,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2.3美观性原则
地铁空间的设计不仅仅应该具有功能性,更应该遵循美观性的原则,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地铁空间是其他城市的使用者了解一个城市的重要途径,城市地铁空间的设计在细节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内涵,城市的文明程度越高,其地铁的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就越应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
2.4个性化原则
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环境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场所,是人生活的物化体现。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符合个人的心理需求,分析各个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塑造人性化的使用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地铁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内涵的表达正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深入影响着它的使用者们。
3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方法
城市地铁空间体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针对前面提出的功能性、地域性、艺术审美、个性化方面的问题,下面从对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影响较大的引导系统、传媒系统、照明系统、公共艺术系统、通用设计系统几个部分展开研究,分析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的要素及方法。
3.1空间导向设计
城市地铁空间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系统殊的构成部分,在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的同时,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地铁站点空间,不仅仅是人流交换的空间,其作用不只是停留在“通过”这一简单功能,它们像城市的建筑一样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是一个综合文化艺术、科技、生态元素、人文素养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载体。
3.2空间照明设计
空间照明是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重点部分,是保障空间的实用功能提高公共艺术品质的重要元素。光的选择设计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一门语言,表达着对停留者的关怀,为使用者带去一份舒适与温馨的感觉,光照环境要做到与空间环境和谐统一。就照明方式而言分为自然光照跟人工光照两种:(1)自然采光:将天然光线引入地铁内部环境,这个过程不仅仅受到建筑的物理环境、地形、采光效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地铁空间应该因地制宜的利用人行道、地面广场等场所,尽可能多的采用自然光线,尤其是应该注意放大光线在调节使用者心理的重要作用,给人以身处地面的感觉,在条件不允许时,即便是只引入自然界的一束光线,也不会给人与地面隔绝的感觉。(2)人工采光:由于地铁空间处于地下空间,其采用自然光的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满足照明的功能,因此,必须借助人工采光的帮助,实现视觉效能的需要,并且起到增加车站识别性的作用,通过采光照明提升空间的亮度,给人以空间扩大的感觉。
3.3地域文化空间设计
公共艺术的设计应当根据城市的地域特色,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的各个部分加以运用,包括建筑公共区各个界面,如墙面、地面、吊顶,公共设施如灯具、座椅、垃圾箱,以及地铁地面出入口地面亭,在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运用上面应当体现当地城市的地域性文化,传承地域性风貌,增强可识别性,形成鲜明的特点,传承地域文化。
3.4艺术空间形象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形态包括运用城市中的各种材料、各种造型、各种功能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此外,还包括城市公共空间放置的各种绘画、装置等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种类繁多,规范性不强,公共艺术帮助增加空间艺术感,在城市地铁空间中运用的公共艺术包含标识、图示、悬挂等。
3.5通用设施设计
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少不了通用设施的设计,通用设计的理念是满足各种类型人群的使用需求,将公共艺术与通用设施巧妙的结合,可以在满足使用需求同时将公共艺术在不同类型人群内传播。通用设施涵盖内容广泛,设计对象贯穿整个城市的地铁空间环境,以电梯和动扶梯和楼梯升降机为例。电梯:电梯的设置对残疾人、老人、儿童在空间升降中具有重要作用。动扶梯和楼梯升降机:动扶梯的特性决定其优良的使用特性,既安全又方便。乘轮椅的使用者可以借助升降机实现上行和下行,尽管目前楼梯升降机还不多见,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种趋势。
4结论
空间设计方法范文6
一、儿童的概念与其特殊性
根据对中国法律的解释,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出生者。儿童的概念是随着西方社会工业化的过程而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外国移民涌入工业化国家以后,抢占了一些以往被儿童和青少年占据的工作,孩子不再是资产,而变成一种经济上的负担,“只有感情价值,没有经济价值”,二是工业化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大量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因此,在西方19世纪晚期通过了一项法律来限制使用童工,开始实行义务教育,青少年有机会脱离成人社会,真正的“儿童”出现了。因此,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要有特殊的医疗空间为他们服务。
二、医疗空间与人的心理需求的重要关系
现代的医疗空间从功能的角度看,已经较为成熟了。但是仅仅按照传统的功能主义设计出来的医疗建筑,虽然从功能上看是合理有效的,却往往不能满足病人、来访者、医护人员的心理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设计是失败的,它令人不安、紧张。特别是儿童的心理需求,更难以满足。儿童的思维是尚未成熟的,想象力也相当丰富,所以在设计方面要处处为儿童的一举一动着想。
1 空间的分割:空间及其围合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空间既能将我们聚集起来,同时又能把我们分隔开,因此空间是交流的最基本的普遍形式的本质所在。在儿童医院中避免大而空旷的空间出现,儿童本身的视线是较低的,高大而空旷的空间会造成儿童的恐惧感,要将其合理地分割及安排。
2 空间的功能分区:空间的一个功能是创造一种环境。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心重、贪玩,孩子都是在游戏中成长起来的,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儿童医疗空间的设计也要考虑到游戏活动区。一项研究显示:经常游戏的孩子,对待自己、他人和事物的时候,态度要更为积极一些。因此,在医疗空间中给孩子提供一个游戏场所,是理所当然的。在设计游戏区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游戏区要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要。比较常见的布置除了常用的玩具和游戏器具外,还有绘画、阅读、手工艺制作、观察小动物、嬉水等。布置时宣按动静、年龄等因素分区。考虑到儿童的调皮,有些空间可以采用净高较低的儿童尺度进行设计,大多儿童喜欢钻来钻去的游戏空间,如能把功能空间做成这种效果,想必孩子们一定很愿意钻进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
3 需求的平衡:医院的病房应该使病人放松,他们可能会焦急、痛苦,后来还可能会有些无聊,总之医院的空间需要做一些事情,就是消除病人丧失独立性和个性的感觉。
三、儿童医疗空间的色彩运用方法
儿童色彩心理学表明,色彩与孩子的心理及情绪,有着相当的关联性,是一项灵敏的指示器,色彩偏好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孩子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透露出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有可能说出了孩子的内心秘密:他的深层个性与旗帜特征,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爆发点”,这是儿童色彩心理学的发现。
1 儿童对色彩的认知
儿童专家研究表明,0-2岁前的婴幼儿的视觉神经尚未发育完全,色彩心理不健全,在此阶段不可以用大红大绿等刺激性强的色彩去伤害视觉神经,儿童在2-3岁时视觉神经发育到可认识颜色,善于捕捉和凝视鲜亮的色彩,发育至4-6岁,儿童智力增长较快,也可以认识四种以上的颜色,能从浑浊暗色中判别明度较大的色彩。6-12岁是培养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色彩的应用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动画片的场景、人物的颜色纯度高,而且很少出现难以分辨的中间色调,孩子们对中间色不敏感,自然提不起对其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设计儿童医疗空间时应该重视到这一点。
2 色彩的导示方法运用
色彩还可以起到导示的作用,根据不同科类的病症设置不同颜色的通道,同时还可以做配套设计,如挂号单的颜色、通往此通道科室的标示颜色、该科室医生的服装颜色及胸牌颜色,如此一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能很清晰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这样五颜六色的医院,孩子们自然就不会产生恐惧感了。
3 “色彩疗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