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培训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培训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培训心得

逻辑思维培训心得范文1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非逻辑思维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3-0041-04

收稿日期:2012-02-06

作者简介:王龙(1959-),男,安徽安庆人,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一、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一些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遵照形式逻辑的规则来思维,在许多时候都表现出非逻辑的一面,似乎有另一种大家公认的心理逻辑。但是,非逻辑并不意味着非理性,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很多时候心理逻辑具有理性的一面[1]。非逻辑思维可分为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理悟)思维。从直觉能力的层次上来考察直觉思维,可把直觉思维划分为可能性直觉思维、联想性直觉思维和美感性直觉思维。所谓可能性直觉思维是指一个新想法、新结论从直觉上看是否可能达到,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去发展等等;联想性直觉思维是指需解决的问题是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似性问题,是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之间可能联系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最简洁、最快速地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的问题;而美感性直觉思维是指要解决的数学或其它学科问题或一个新的想法是否满足“美感”的问题。显然,从层次上来看,此三者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思维能力。灵感思维是指“形象思维扩大到潜意识,从显意识扩大到潜意识……人的中枢系统是有层次的,而灵感可能是各个自我,是脑子里的不同部分在起作用,有时僵直不动,有时却忽然接通,问题即告解决”[2]。事实上,灵感的很大成分就是顿悟,是人在科学或文艺创作过程中的,是突然出现的、瞬间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进一步地说,灵感就是在人的脑海里将相关的现象、期望进行“浓缩”,并在瞬间“闪电般”地将“阻塞”研究目标的通道打通,同时在思考问题的途径或方向上有所创新,是方法论方面上的“飞跃”。灵感思维在整个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灵感思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创造是人类发展、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创造过程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协作的过程。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在创造过程中的准备和验证阶段,其作用是引导思维的深入,在创造完成后对创造结果的证实。而非逻辑思维则是创造的源泉,是产生创造的必经环节。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总称为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主要经历了新思想的提出和新思想的论证这么前后两个基本的思维阶段。前一阶段以非逻辑思维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后一阶段则以逻辑思维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显然,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创新思维是人人都有的,但因人而异,如果常规性的思维占主导,那么其创造力就发挥不出来。因此,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只有提出了新思想或新问题,才有逻辑思维求证或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动力。

二、培养创新思维是大学研究性教学的 主要目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3]。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4]。研究性教学理念的产生有其思想渊源和长期的发展历程。从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到苏格拉底的“层层诱发”与辩驳的“产婆术”,无不蕴含着研究性教学的萌芽。学界对现代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关注发轫于美国的博耶委员会1998年《重振本科教学: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报告中提出的“基于研究的学习”,其理论来源相当丰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论都包含了研究性教学的思想, 共同构成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5]。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这正是研究性教学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思中学、做中学、失败中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主题和步骤,把握学习的节律,成为学习的承担者和反思者,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促进学生知识、心理、品质、自然天性和生命意义的自我建构, 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衍生出大学研究性教学具有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探究性、体验性、生成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标示着研究性教学形态的复杂、灵活与不确定性[6]。研究性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完善。教学内容一般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是值得师生共同去探讨、探究的一系列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教学和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涵养,培养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

可以看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视野,这是创新型人才的知识基础;具备创新的勇气、想象力和表达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文化基础;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方法论基础。因此,培养创新人才除了要考虑智力性因素外,意志品质、思维模式、文化素养等非智力因素格外重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还真正需要从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开始[7]。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参与探究,为学生提供运用创新能力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表达前所未有的尊重,认同学生的创新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研究性教学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的。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他律到自律,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极力张扬学生的主动性。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尽管如此,目前大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偏重知识传授,忽略思维能力培养;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时代变化”等等弊端。调查研究发现,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状况并不乐观,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范围不广,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管理者认识偏差、重视不够,教师认识错位和积极性低、传统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制约、素质滞后、工作时间和精力限制,学生学业负担重、依赖授受式教学、缺乏科学研究素养、实践中的畏难心理,学校教学管理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培训不到位、课程与教材体系僵化[8]。因此,大学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研究性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 养途径

创造学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创造力人皆有之;二是创造力可以训练。非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类的一种非常复杂和高级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人们后天的习得或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是: 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较少的、不充分的知识材料的基础上[9]。研究性教学正好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法,不仅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契合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之正道。一方面,教师是引向理解的前导;另一方面,学生是走向理解的实践者[10]。大学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工具”和“容器”,研究性教学观则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深刻理解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提高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自觉性;第二是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注意启发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知识不惟课本,评价学生不惟分数,真正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切实达到在教学中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第三是实现由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单靠教师积累的传统经验很难有效地实施研究性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1]。

应该说,目前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是忽视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要么就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照本宣科,要么就是过分强调逻辑思维,强调纯演绎式的教学,把直觉、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当作可有可无,由此导致了课程教学仅赋予学生的“再现性思维”而忽视“创造性思维”的误区。为此,在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途径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1.鼓励想象,进行联想性直觉思维训练。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为想象没有任何框框,可以任意飞跃、演变,甚至是无中生有,所以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在教学中,关键是要破除知识的权威,解除思维定势和惯性思维的框条,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激情的鼓动语言,创设学生大胆想象的氛围,运用比喻和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2.启迪猜想,培养灵感思维。猜想是一种想象力,是科学想象与形象思维的巧妙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直觉结果,是“灵感”的化身。而直觉思维恰恰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也是很多自然科学创造、发明的基点。灵感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新奇性、独创性和忽逝性等特征[12]。要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因为它决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在一定知识信息储备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久经沉思之后不同知识信息之间的突然沟通。其次,还要帮助学生捕捉灵感爆发的最佳时机和环境。灵感往往出现在长期的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暂时的松弛状态,所以,要培养学生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长时间紧张的思考之后,适当放松一下,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息、调整,而且往往也是灵感爆发的良机。

3.变式教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变式教学法的核心是不断地变换问题。变式教学要求通过变式的过程,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完整过程;它通过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研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变”的规律;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完成“应用——理解——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认知过程[13]。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变式教学能有效训练大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结语

大学教育,不仅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之重任。创新思维的关键是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经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非逻辑思维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要以生为本,鼓励想象,创设情境,经常采用变式教学等途径,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思维方法的教学与具体的课程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思维方法为载体,才能促进课程知识内容的教学;只有深入地探讨和揭示隐藏在具体课程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慧颖,等.人类非逻辑思维辨析[J].心理科学,2006, 29(6):1409-1411.

[2]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8.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moe.省略/edoas/website18/31/info139...37K,2008-05-28.

[4] 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62-65.

[5] 姚利民,等.大学研究性教学理论基础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4):55-59.

[6] 严启英.关注高校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 高教论坛,2009(3):73-77.

[7] 李延保.对“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性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科技,2011(6):7-9.

[8] 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23.

[9] 余华东.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1-9.

[10] 胡弼成,陈小伟. 对话—理解: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J].教育研究,2010(8):50-52.

[11] 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逻辑思维培训心得范文2

研读,亦指教师在研究性阅读中重新理解、深入挖掘潜藏的知识。只有深刻领会、理解了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教育行为。

一、研读文本,拓展知识体系

教师的成长之旅是一部漫长的心灵之旅,这个旅程是从阅读开始的。

(一)教师文本研读,首先应注意以下几点。1.扩大阅读范畴。读书是为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教师的阅读范畴应该拓展到不同学科,最终返璞归真,举一反三。2.攻读经典。读最好的书应当是为师者身体力行的职责,不在于读得多,在于读好书。3.提升读书效果。全天候跟班使得教师的空闲时间很宝贵,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高效果。4.结合园本培训进行阅读。园本培训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因此,阅读应当有的放矢。5.园长率先读。现代教育要求园长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因此,阅读应从园长开始。

(二)探索教师研读新方法。1.建立书本、网络阅读共同推进的方式,提升教师学习质量。2.建立交流平台,提供交流机会。(1)教研时交流个人阅读情况。(2)推荐有读书心得教师参与交流。(3)每学期由园长阅读教师的阅读本一至两次,展开对话,促进领导和教师沟通,鼓励与督查教师学习。(4)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故事、案例或读书心得比赛、沙龙等。(5)积极鼓励教师写作和参加征文比赛及投稿。(6)对各类资料做好收集、检查、评比,尤其是学期结束后读书心得评比。

二、研读精品课,以此锤炼教学技巧

近年来,各类幼教研讨活动精彩纷呈,开拓了一线教师的眼界。优秀教师的一节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背后往往凝聚了众多同伴的智慧,在大家的协助下经过一次次的打磨、研究、修改才予以示众。那么,如何去学习别人的教学技巧,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呢?

(一)研读的方法。包括典型观摩法、比照式研读法、质疑法、归结法。

(二)研读的形式。1.活动观摩。选择1~2个优秀活动进行观摩,并且进行重点揣摩,如教学活动的风格、理念,观摩后有何感受。2.比照研读。就两个同类型的活动进行比照,分析不同的环节设计、教学方法所达到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感受一种活动多种方法所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比如,对于音乐欣赏课,教师创设的音乐欣赏活动,多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如由许卓娅老师所创设的欣赏活动《野蜂飞舞》,主要利用幼儿有关线条的经验,用“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直线”“弧线”等为音乐配上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旋律。3.观点辩论。以《野蜂飞舞》为例,在研读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深入认识幼儿园活动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原点,并从这一活动课联系到新《纲要》所必须贯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使教师能够通过一个活动课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畅谈自己来执教这个活动,将会如何设计。

三、研读专家报告,以此反哺理论知识

一线教师在外出培训学习时,资深专家的观点报告也受到了热烈欢迎和关注,成为教师学习的一个重点。那么,对于专家的报告如何才能研读好呢?

(一)细心聆听。幼儿园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时,给教师一个任务,回来传达学习内容,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因此,教师在聆听报告时,会带着学习任务去听。

(二)摘记要点。一个报告,简单说是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现。因此对于一个长达一两个小时的报告,在听的时候,要学会摘记要点,并做到条理清晰。这将有助于反哺时有个“透度”。

(三)传达交流。听了报告,怎样才能将专家理念向同事传达呢?教师将报告内容制作成PPT,然后在全园的学习会上传达。这一过程既使教师增强了传达信息的能力,更锻炼了大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四)实践联系。在聆听了同事的二次汇报转述专家报告后,教师结合专家的观点,联系教学实际,举例说说可以用哪些例子来验证观点,重构专家的理论。

四、研读“家常”课,理论内化为教育行为

拿到一个活动课,要学会去研读自己的家常课。在实践与反思中解构表象,挖掘本质。

(一)课前研读。在教育活动开展前,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活动方案展开质疑,更可邀请同事一起质疑。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少走弯路,且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思路。

(二)课后研读。课后研读其实就是教师的反思。教师通过录像将活动再现,有助于教师思考自己的课更清晰。反思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就是理论内化的一个表现。

逻辑思维培训心得范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学习情境 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张莹(1971- ),女,内蒙古包头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轨道交通、自动化;杨利军(1964- ),女,湖南益阳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电气控制。(湖南 株洲 412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学科研究基地课题“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实施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8BJD00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18-02

一、引言

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急切渴求职业教育能够迅猛发展。而历经几十年实践的早期中国职业教育是在前苏联的职业教育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职业教育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当时中国人口众多、工业技术大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但在当今中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急切需要综合技能水平更高、分析判断能力更强、能够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能与企业共荣共奋斗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的要求衍生出我国的高职教育,而作为中国本土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在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技术发展的、适应大众技能型教育需求的模式,满足企业新型需求,是每一位职业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现有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现有职业教育模式与其培养对象形成错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之传统文化对人才优劣的判别主要以笔试为主,造成职业教育的人群往往是笔试分数不高的群体。而笔试考核主要用于评价个体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因此以获取高分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极大地突出了对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记忆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人形象思维的培养。对于逻辑思维不突出而形象思维相对较佳的群体,很明显可能被认作是社会的“失败者”。如何将所谓的“失败者”培养成才,使之价值得以最大体现?需要仔细斟酌其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按知识的系统性来归类,这种课程内容能够系统地、有序地传授抽象知识,非常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突出的学生,且知识的系统性使得教育模式相对简单,与职业知识和常用知识脱节。宜采用单一课堂教学,“教”的效率高,但“吸”的效率低下。可见,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实际与其培养对象所需要的模式形成错位,采用现有模式不能满足培养对象的需求。

2.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培养内容与企业需求岗位工作内容存在错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内容源自企业,是通过岗位调研并按专业知识系统化来归类的。如某机械加工岗位的操作,应该是综合了材料、力学、加工基础、识图、工艺规范等等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因此传统职业教育采取将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分别按材料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基础、制图识图等课程分别开展教育与培养。表面上看,这些培养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还是对接的,但深层次思考,则可意识到真正的岗位工作不应该是某些知识和技能的累加,而应该是针对这些任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就好比钓鱼,单纯学习各种鱼类特征、渔具分类、水位高低对钓鱼效果的影响等等,是不能让人真正学会钓鱼的。

可以看出,我国现行职业教育培养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职业工作内容存在差异。学校里教授的知识不是没用,但如何用成为难题。这使得企业无法认可职业学院培养人才的专业运用能力,而做出要求学院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无奈选择。

中国职业教育面对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培养对象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模式培养成才;其二,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不能依靠传统教学内容来实现。因此,培养对象方式不当及培养内容与企业不能合理接轨,成为制约中国职业教育乃至制约中国技术水平发展的瓶颈。

三、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改革探讨

如上述,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明显是不能通过传统学科教育培养模式得以实现其能力开发,因此探求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笔者认为行动导向、工学结合这八个字深刻表现出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1.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培养对象存在错位问题的探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现代职业教育中,以培养形象思维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即通过看、做、练,让受训者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搭建起适应中国本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益模式。因此,行动导向可以解决上述第一个矛盾。变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模式为形象思维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做、练、看,真正融所需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才能让我们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真正掌握并理解。行动导向实际上是解决了面向培养的教育方法问题。

2.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内容存在错位问题的探讨——采取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企业的岗位工作是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而学校教授的职业教育内容是分割了的、按块分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到了真正的岗位上检验,则成为“百无一用”。不是没有用,而是学会了不知如何用。

工学结合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地表征出解决这第二个矛盾的关键所在。工学结合表征了三层含义: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来学习;二是做学结合,即在做中学、学中做;三是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可以看出,前两层含义实际上表征的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而第三层含义才是真正解决职业教育培养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需求矛盾的关键。

采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了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相结合。这种课程体系开发全面源自企业岗位真实实践,它是以岗位工作内容为起点,通过分析、梳理、归类,再经简化、转化、变通等方式,形成学校用以教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即按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完成教学过程,使学生不但能够直观真实地认识职业本质,更能在相对真实的学习环境下完成真实(仿真)的工作任务,采用这些教学内容,当然能够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到企业岗位真正需求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满足岗位知识综合运用的要求。

通过方法的变革和内容的变革能够解决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变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为行动导向的教育模式,变知识系统型的课程为工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性的课程。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关键事项

前面提到,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更有效加强形象思维培养对象的教育问题,同时解决培养对象更适应企业需求的问题。而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特别注意抓住几个关键事项: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要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为何如此?如前述,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对象一直以来学习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在企业上岗后几乎90%以上的知识不能真正用在工作中,甚至工作若干年后,才“发现”学过的知识还是有用的。可“发现”≠“会用”,也就是说,大部分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还处于惯性工作技能的积累,靠经验奠定岗位基础。因此开发完整的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具体在岗位上的工作内容,以及有利于培养其面对任务时的思考、规划、准备、总结,即通过这一完整过程所积淀下来的职业素养,更能使受训者在其职业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要分为行动体系与学习体系两大环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可分成两大环节,这两大环节分别是在行动体系下进行的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划分,及学习体系下的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教学实施优化。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行动体系,完全基于企业岗位的真实环境和真实任务,即挖掘、剖析岗位真正的工作任务,才能为后期课程开发奠定基础。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学习体系,则是将行动体系下挖掘出来的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系统性地梳理、归类、简化、转化到能够用于学生在校完成的学习任务。

学习体系的开发内容源于行动体系的工作任务,因此学习体系要基于行动体系,同时要高于行动体系,归纳出更吻合学习者特征的学习内容。

学习体系与行动体系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正是基于行动体系开发学习体系,才能使开发的课程所教育的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实际一致,才能使在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习者满足企业需求。

3.要关注岗位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环境下学习情境的关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强调课程开发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开始。典型工作任务可谓企业员工岗位的典型性真实工作任务,而开发的课程内容与之对应的是学习情境。两者可以说代表了行动体系下任务与学习体系下任务。何以理解两者关系呢?

典型工作任务是从专业就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中提炼、梳理、归类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工作任务,通过对其的分析,可让开发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教学内容。而学习性工作任务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掌握岗位真实任务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流程等等。因此学习性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具有对应性。而将学习性工作任务称为学习情境,则又将其立体化了,即学生完成的不仅仅是任务本身,更能够在仿照企业真实氛围、真实环境下完成任务,使其职业素养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可以说,典型工作任务是行动领域下的与学习领域下学习情境相对应的关键环节。

4.要区分判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检查与评价环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由于其强调工作任务的完整性,随之出现了对检查与评价两环节关系的疑惑。

检查与评价在字面上非常容易使人混淆,感觉这两个环节似乎重复了。其实不然,这两者面对的对象不同:检查强调的是检查任务本身完成质量,即完成的任务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是否遵循合理的规则和方法等;而评价则是对完成人完成工作任务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即评价其规划方式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与人沟通、合作,是否配合团队的工作等。而且评价环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提升。通过这个内容,学习者可以总结自己完成任务的优点,归纳不足,从而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也正是一个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笔者在长期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和培训过程中总结出上述心得,并将其转化为中国本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原则。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每个职业教育者的责任,通过对课程改革和教改实施的探索,必将引导中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逻辑思维培训心得范文4

体验项目:“杀人”游戏

体验地点:北京XCLUB杀人俱乐部

体验者:小谬

小谬去的是京城有名的xclub魏公村店,它的营业时间从晚6点到次日早8点。进门是一个舒适的大厅,免费提供饮料,可免费上网。大屏幕上显示包房内的游戏人数,哪个房间的游戏已结束,可进入。

小谬的杀人之夜

STEP 1:注册ID

如果是第一次来这儿玩,首先填写一张注册表,给自己起个ID,也就是游戏过程中使用的名字。注册表填写完毕,交纳卡费和保证金后,你会得到一张ID卡,ID和资料会记入该俱乐部网站。你可以通过ID在网上搜寻和自己玩过的玩家,结识更多“杀友”。

STEP 2:常识普及

新手入会,杀人俱乐部都会有专人培训杀人游戏基本知识,一些基本术语(跳警、爆匪、点刀等)和基本手势。

游戏包房分无烟房和吸烟房。我在漂亮服务生MM带领下进入一个无烟包房。玩家进屋刷会员卡,开始计费。在U形桌周围有16个座位,按顺序依次排1~16号。一位俱乐部职员作为“法官”,坐在长桌的电脑前,主持整个游戏。玩的牌是由俱乐部特制的银色金属牌,还有供“天黑闭眼”时使用的面罩。我选了4号座,其他座位陆续有玩家入席,和大家随便搭搭讪聊聊天,等着人齐了开始游戏。

小谬的游戏经过

“游戏开始。天黑请闭眼。”“法官”一声令下,所有的人立刻把面罩拿起来戴在脸上。“杀手请睁眼。”握有杀手牌的玩家放下面罩,谋杀了一个闭眼者。下一环节警察睁眼,通过法官验证一个闭眼者的身份,然后闭眼。“天亮了,请大家睁眼。”所有参与者放下面罩,“法官”首先宣布“昨夜”被杀者,然后由被杀者开始,依次发言,推断凶手。大家通过每个人的面部表情,讲话可信度,逻辑性,对他人发言的反应,来查找蛛丝马迹,找出“杀手”。

连着两把游戏,我都摸到“警察”牌,有“身份”会加大游戏乐趣,也增加被杀的危险。当然,游戏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有被杀的郁闷,有被冤出局的委屈,有警验出匪的得意,有做悍匪的乐趣,有警民合作的默契,有“误杀”被骂到臭头的尴尬,有福尔摩斯和柯南般的查案……

体验心得

1.12元/小时,按每6分钟计费,比K歌便宜,玩两三个小时30元左右。

2.免费的饮水和休息厅,设计人性化。有单点的菜品、饮料等,适合各类人群。

3.法官专业,道具齐全,玩家省心。

4.一时兴起想杀人,再也不用为组织不齐人数而败兴。在专业俱乐部里,不管是朋友还是互不认识,大家都可以坐在一起过把瘾。

5.玩家大多不认识,增加了游戏难度和刺激度,比较锻炼思维能力。玩家形形,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涵养,帅哥美女很多。俱乐部会员上万人,随时可能成为你的同伴或者如己,是拓展朋友圈的好地方。

杀人游戏菜鸟补习

游戏介绍

“杀人”游戏,又称PK(Police&Killer)游戏,在美国被叫做“神秘的谋杀”,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智力游戏。以16个人为例,游戏中人的身份为3种:8人为平民,4人为杀手,4人为警察。每局开始前,参与者摸取身份牌。游戏开始后,杀手每轮杀掉一个人,警察和平民则需指认谁是杀手,通过投票将其推出。只有前4个死者,可以留遗言。白天每个玩家有一轮发言机会,得票最多者直接死亡,每个白天的死者不公布身份,杀手杀光警察获胜,杀光平民算平局。杀手死光,则好人获胜。

杀人游戏,其实是个心理游戏,它的内容跟暴力完全没有关系。

游戏起源

关于杀人游戏的起源,一说来源于MBA的训练课程,是训练团队精神的一种心理游戏。这种说法现在流传比较广。另一说发源于硅谷,是IT人发明的一种缓解精神压力的做法。在杀人游戏进入中国初期,这种说法比较盛行。还有一说起源于一群登山爱好者,在营地等待适合登顶的好天气,无聊的情况下发明的游戏。

2005年,仅北京就有近10家以“杀人游戏”为主题的俱乐部成立,如xclub、逗酷、心诡、AK,KK等等。在济南及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安等地,也有杀人游戏俱乐部开办。一时间,杀人游戏商业化全面启动,来势汹汹。

适合人群

由于游戏特质,决定参与者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因此,玩家多是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士。

生活压力大的白领下班后来玩会儿游戏,可以放松心情,给自己减压。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好好娱乐,顺便锻炼应变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多认识朋友,增加人脉和信息资源。

游戏功效

1.脾气变好了。“杀人”游戏如做人,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用激烈的方式往往无效。

逻辑思维培训心得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训练初中生的语文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从情感、逻辑、思维、道德、品质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多角度对初中生进行全面培养。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并锻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能够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稳定的基础,能够引导初中生在更加扎实的条件下完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本文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路径的目的下提出具体的教学路径,以此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一、语文课堂教学注重与学生的阅读互动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重要注重与学生积极进行阅读互动,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阅读活动中,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程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同领域、风格和题材的文章,扩大自身的阅读量,结合人教版语文教材要求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标准。并在阅读之后每个人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读后感,使班级学生积极沟通和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从而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对语文阅读教学规划进行梯度式设计

所谓梯度式教学方式,是采取“初步了解―层层分析―深入剖析”的流程来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采取梯度式设计方式,有层次、有秩序地带领学生逐渐深入在语文阅读的海洋中,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效率。

三、利用阶段性教学方式培育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训练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作为初中生自身掌握的基本能力或者基本技巧,是由“零”到“一”循序渐进的增长状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者,要在这个动态过程中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教学统筹与教学规划,以此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一)积累阶段

阅读能力的养成是慢慢积累的过程,在这个“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的动态变化下,教师要发挥良好的导向性作用,从学生阅读能力养成的积累阶段入手,来为日后的理解阶段奠定基础。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为了有效引导初中生进行有秩序地的阅读训练,要从以下方面做好阅读教学的积累工作:为学生准备难易度适中的语言阅读材料,比如字音、字形、字义等,这样初中生在进行阅读时能够准确的对具体的字、词和句进行解读,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阅读理论知识的基本功,这样在阅读时可以熟练地区分不同题材、文体的阅读文章;教师也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情感积累能力,不仅要积累对阅读材料、文章的情感积累,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不同方面的人际交往心得、生活经验等。

(二)理解阶段

理解阶段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其能够从更加动态的环境中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并逐渐提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在理解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阅读能力中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区别性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针对初中生阅读判断力的培养来说,阅读判断力指的是学习者通过片面阅读而对文章形成的最初判断能力。阅读判断力能够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把握的更加准确,或者在阅读时对问题思考的深入性更为深刻。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培育学生的阅读判断力入手,避免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使用“一般”“不一定”等模棱两可的词语,而是从准确、根本的角度引导学生揭示阅读的真谛。

其次,针对初中生阅读分析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加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的培训与锻炼,带领初中生形成更为多元化、全面化的语文阅读逻辑思维。在课堂上可以引用国内外优秀的典型文章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式阅读与讨论,在突出学生自主性和自由性的条件下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阅读观点。那么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锻炼每个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深入理解能力,同时也双重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针对初中生阅读联想力的培养。阅读联想力能够带动初中生的思维更加广阔,使学生在进行阅读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创作,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同时能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创作,从而提高总体语文阅读写作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关键的“垫脚石”作用,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培育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以上通过站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背景下,提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教学路径,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正确、科学的阅读技巧和技能,锻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为不断积累全面、深厚的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春婷.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4):166-167.

[2]齐丽君.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36.

逻辑思维培训心得范文6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对策建议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德行等各方面的培养。

一、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有利于思想道德及精神文化的提高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满足并且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艺术和文化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认识美,了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常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三观”的正确培养。艺术教育通过音体美等艺术形象和艺术创作,在艺术和精神之间得到碰撞,实现情感的传递和交流,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思想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2.有利于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视野的扩大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涉及中外文学、音乐、美术及戏剧等。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基本国情下,高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弥补学生在中学时期的知识局限性和阅读面窄的欠缺。通过这些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态势和人类的发展历史,使学生精神得到升华,心理功能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并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开阔文化视野。

3.有利于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美化人格,促进人们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将各类艺术形式以授课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艺术教育丰富了自身的见识和艺术体验,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朝着更高层次发展,从而令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思维就是运用非逻辑思维去处理问题,而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可利用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它通过联想、情感、感官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丰富的创造想象力;公共艺术教育还有利于对学生直觉和灵感思维的培养,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情绪就是直觉,而灵感往往都是在直觉出现的刹那间产生。公共艺术教育巧妙地结合了人的形象和逻辑思维,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很多高校均已经设置各式各样的公共艺术课程,大多数以选修课或者公选课的形式出现,这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力,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年来,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

教育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有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但在具体设置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设置要求,而且很多高校并没有为公共艺术教育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而是把它挂靠在学校的教务处,这就导致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制度和政策的保障,教学缺乏监管,教学效率低下。综合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高校的艺术教育机构在教学管理、人事财务等方面缺乏自,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影响较大,教育管理机构有名无实,很难融入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去。

2.课程设置不被重视,教材选择随意

在普通本科院校中,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必定是专业课和必修课,之后才会考虑到选修课程的设置,而大多数高校通常会选择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放在选修课中,这往往最容易被老师和学生忽略,当遇到师资或外部环境的干扰时还会被替换,加之一些高校的课程考查是通过采用开卷考试或是结课论文的形式实现的,这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的反映很不利。还有一些高校由于艺术教育方面师资力量的欠缺,比如一些地方综合类或者理工类院校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学校就会采用网课的形式授学,无教师的现场教学和指导,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的效率。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高校在艺术教材的选择上过于随意。比如一些高校本身设置有艺术类专业,这时为了方便起见,他们会直接采用艺术类专业的相关教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中去,选择教材没有针对性,没有将艺术生和非艺术生的需求考虑进去;还有一些学校会采用本校自主开发的教材,通常这些教材内容创新性不足、整体水平较低,这都很难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利于学生艺术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

艺术教育的师资情况将直接影响艺术教育的效果。在实际情况中许多高校均存在公共艺术师资不足的情况,即使有配备专职公共艺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往往不高,经验不足,文化底蕴欠缺,这都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公共艺术;还有一些高校往往会采用团委等其他行政部门的非专职老师授课公共艺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责任心差,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学技能单一无新意,授课很容易朝着自己擅长的领域靠,教学面窄,这就使教学效率不高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由于高校自身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考试形式又过于流程化,这就使学生不自觉地把公共艺术课程不当回事,应付现象严重。目前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大多都是理论的教学,缺乏实践的支持,学生上课兴趣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小动作频繁,大多数学生仅仅为了结课考试或者获取学分,真正用心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这完全违背了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

三、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对策建议的探讨

1.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一方面由于学校自身学科设置问题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使得学校没有能力建立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只能将公共艺术教育依托在别的部门或者临时调动一些非专业的艺术教师来维持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因为艺术教育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教育效果缓慢,相比一些专业性强的学科,学校对其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学生也将其默认为可学可不学的课程,这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重视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给予资金和组织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使高校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教学机构,规范公共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考评体系,增加教师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充分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

2.优化课程体系,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选择不能盲目,应结合高校所在城市的特点以及高校中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既能够体现当地的地方特色,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公共艺术教材的选择不可随意,应结合学生层次和专业的不同合理选材。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若教材太过专业,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厌学;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力弱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教材选择时应考虑到理工类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材,这样既实现了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且也满足了学生对艺术的需要,做到了合理选材、因材施教。

3.强化师资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在教育中具有示范性,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并且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方面的欠缺亟须弥补,一方面,学校可以优化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来强化师资团队,并应全方位考虑专业设置,既考虑到年轻思维活跃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同时也应当考虑社会上那些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精英。另一方面,学校在一定程度应当给予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与优势专业教师同等的政策,不定期为艺术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校内外相关专业合作等,加强教师间对专业知识的交流和学习,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接受新时代高科技教学的新思路,并及时吸收新的成功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师资队伍,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条件和扎实的基础。

4.开展公共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艺术活动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多元化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学习艺术。艺术活动不像课堂教学那么死板,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去,在玩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接触到艺术,并亲身体验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艺术。比如开展书画展览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将优秀的作品在校园内展览,这样既塑造了学校的艺术氛围,也激发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多元化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巍,钟天娥,池阿海,等.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4—87.

[2]柏志华.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13):224.

[3]刘颖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7):195—196.

[4]刘春恒.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出现实困境的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2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