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范文1

关键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问题;对策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发达的象征,不仅人口集中,而且也是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严重影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我国城市数量多,规模大,环境污染十分突出,不仅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就是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尖锐矛盾。

一、我国城市建设现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自1978年到2000年,我国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了20312个,由190个城市增加到663个,并且具有93个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我国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交通、能源以及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娱乐设施、商业网点、信息服务等方面,每一方面都与城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

在2007年,我国空气质量已有所提高,全国60.5%的城市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劣于三级的城市比重下降至3.4%,但我国仍然存在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年的空气质量准则中的相关标准,我国城市空气处于长期不健康状态,城市空气中超标的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07的年度报告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于60(g/m3,即微克/立方米),并拥有全球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十大城市中的8个城市。

2.缺水且水体污染普遍

水质的污染原因和空气污染原因基本一样,各种工厂污水的排放,还有人为的污染,水源的污染都是造成了水质污染的重要方面。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75%的主要湖泊、25%的沿海水域遭受严重污染,而这些污染水体主要分布于城市周边或流经城市。水体污染也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普遍短缺。据水利部统计,全国现有的600多座城市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其中六分之一左右的城市缺水严重,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3.垃圾围城问题突出

全国城市每年产生垃圾1.6亿多吨,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200多个大中城市已被垃圾所包围。由于我国主要采取填埋或露天堆放的方式,城市垃圾所导致的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二次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4.噪声污染明显,功能区达标率偏低

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在70~76分贝之间,根据42个城市监测的报告,全国92.8%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声级超过70分贝的限值;多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也呈恶化趋势,全国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三、改进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对策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注意城市工业的合理布局,对保护城市环境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实践证明,规划布局出现失误,即使花很大的经济代价,也难以改变对环境造成的长久损害。因此,一定要抓好城市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合理划分功能和合理布局工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目前,大、小城市基本上都制定了城市发展规划,很多规划都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的需要。这些规划应根据我国新颁实施的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政策适时进行调整修改。特别是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应根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环境功能达标的要求合理划分城市环境功能。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污染集中控制

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城市落后面貌,提高环境质量的首要措施。因此,在城市的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中,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努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特别是在新的经济开发区、居民小区的开发建设中,应当将集中供热、燃气化、型煤化、供排水系统、地面绿化、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和处理等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要从城市的总体效益出发,根据污染源分布、污染物种类和区域环境特点,积极推行集中控制。要发展具有规模效益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因地置宜,作科学论证,不一味依靠外资和进口设备建设现代化污水处理设施,应立足依靠城市自己的力量。在没有条件建设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市,可先进行清污分流,对城市污水进行一级处理或一级半处理,预留厂地,条件具有再上二级处理。对有条件选择氧化塘或土地处理等治理技术的城市可考虑选择这些造价低、运行费低的污水处理方式。城市工业废水要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尽量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与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城市垃圾处理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置。目前我国城市还没有建起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垃圾的处置多采用堆放或填埋的方式,有些地区对水源和大气造成了新的污染,对城市的形象也造成了极大损害。对城市垃圾的处理要统筹规划、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理处置。

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状况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城市的绿化率普遍很低,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留有一定比例的绿地。同时,要积极推行以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

3.防治汽车排气污染的政策和措施

城市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加强对汽车排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主要措施包括:

(1)禁止非法占用机动车车道

中国主要城市中,机动车行驶速度较低,这导致了燃料的更高消耗。如果汽车以时速20公里在城市街道上行驶,其油耗是高速公路上自由行驶时油耗的两倍。导致汽车低速行驶的原因很多,其中各种活动占用机动车道是一个主要原因。如经商占道、仓库占道、工厂占道、施工占道、停车占道、垃圾占道。

(2)拓宽道路,修建立交桥和地下铁道

拓宽道路和花钱少、见效快的积极措施,修建立交桥和地下铁道和缓解城市交通,提高车速,降低汽车排气污染的有力措施。

(3)街道绿化

在人行道两侧和车辆分行线上,栽草植树,或修建转盘,在转盘内栽草植树,一方面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的情趣,又可以吸附、吸收一些粉尘和有害气体,降低环境污染。另外,对降低噪声污染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4)合理调整汽车流量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白天大型货车禁止驶入市区,在交通拥挤或车流量较大的路口、路段采取措施,合理调配,保障车辆畅通。

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210-02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企业的增多、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国家实验室认证制度的完善以及实验室能力的也不断提高,各级环境监测实验室面临的样品越来越多,实验室在样品分析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废液及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物,不仅含有酸、碱、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一般污染物,还含有汞、砷、铅、镉、铬、铍、铊、氰化物、有机溶剂等危险废物[1],如果管理与处理不当,被赋予环境保护职能的机构就可能演变为不容忽视的污染源,与其环境保护的职能相违背。由于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废液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废液如何处理已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及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环办[2004]15号)均有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废液、固废等处理达标的规定,然而由于具有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资质的企业相对较少且收费偏高,市级、县级监测站经费有限,又缺少合理的监管机制,导致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废液处理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简要介绍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废液产生来源、种类、处理现状及处理对策。

2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废液的种类及来源

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的废液种类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如按废液的性质可分为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按废液的毒性可分为剧毒、高毒的危险废液和一般废液;按废液的浓度高低可分为高浓度废液、低浓度废液等。其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

2.1分析样品的剩余水样

环境监测站所分析的水样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较为清洁水样,如地表水、地下水、降雨等;另一类为各类企业废水,如屠宰废水、印染废水、化工企业废水、污水处理厂废水等。根据地表水和污水采样技术规范,环境样品的采集体积一般要比实验室分析需要的多,因此,分析的剩余水样,是实验室废液产生量最多的废液来源。但是由于监测站所排废水最终排往市政污水管网,而此类废液一般危害性不大,故一般为了反复利用盛水样的容器,可将此类废液自行处理后倾倒(除特殊超标废液除外),最终将流向所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2.2前处理产生的废液

废水、土壤等环境样品经消解、萃取等前处理操作时,会产生一部分废液,这类废液多为酸类和有机物,浓度较大,危害性较强,需要进行预处理后再分类收集,如消解废液酸性较大,可在通风橱下的废液容器里加入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等进行预处理至中性。而有机废液自行处理难度较大,建议分类收集后密封存储于通风干燥处。

2.3分析过程产生的废液

一般样品分析方法分为滴定法、分光光度法、重量法、电化学分析法以及大型仪器法(如原子吸收、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这些分析方法分析样品的同时一般均会产生废液,如:显色后测定剩余液、滴定后溶液及大型仪器分析产生的废液等。这类废液产生量也较大,有一定的危害性,此类废液收集前可用pH试纸测其酸碱性,然后进行简单的中和预处理至中性,再分类收集。

2.4过期和残余标液

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气相色谱法及液相色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均需要配制标准溶液,这些标液(特别是母液)浓度较高,毒性较大,需要将这些高浓度高毒性的残余标准溶液按照不同的元素及种类分别收集在不同的废液瓶里,以方便委托有资质的公司处理。

3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处理现状及存

在问题3.1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处理现状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废液种类多,成分复杂,危害性大,处理难度大,目前许多监测站(特别是市级和县级监测站)对实验室废液的处理方式极其简单,甚至不加处理或者稀释后直接排放,特别是有机废液、含高毒重金属的废液、含剧毒物质的废液等,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处置和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3.2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处理存在问题

3.2.1环保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

环境保护因为其具有他效性和后效性[3],对行为人的当前行为的影响不会即时显露,因而违规排放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大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均制定了实验室废液处理办法,实施了废液集中回收等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实验室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环保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不强。

3.2.2实验室废液排放管理难度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企业的增多,环境监测实验室样品量大,排放难以管理;其次,环境监测实验室开展的项目日益增多,有些项目产生的废液总量虽少,但品种繁多,收集起来比较麻烦;再者,由于所受环保教育程度不一、监测人员不自觉等原因,造成实验废液随意排放。

3.2.3实验室废液处理配套设施不完善

许多环境监测实验室没有专设的收集和保管的地方,有些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导入下水道;有些实验室虽然设置了废液收集桶,但是分类不够细化,处理也不够及时,常年放在实验室成了摆设。

3.2.4实验室废液处理费用高

废液处理企业相对较少,特别是危险废液处理企业更是稀缺,导致实验室废液处理费用较高。普通实验室废液价格一般是25元/kg左右,危险废液、高毒、剧毒废液的处理价格更高,按克收费,根据危险废液性质,收费从几角到几元每克不等,另外加上高昂的运费成本,往往使委托单位望而却步。

4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废液的处理对策

4.1建立实验室废液收集处理的制度

通过集中培训环保教育[4]、建立与实验室废液收集与处理的规章制度[5],加强监管,建立实验室废液处理的制度。同时落实处理实验室废液的专项经费,保证建立与资质的废液处理企业合同,定期处理实验室日常废液。

4.2实验室废液分类收集

首先,收集废液的容器需放在指定位置(要求通风、安全、有明显标识),收集桶只收集废液,不能把固体废物、玻璃容器等放入收集桶。废液容器须贴上专用的标签纸,明确注明每个废液桶用于收集哪种类别的废液。标签上应标明废液名称、废液特性、产生单位、贮存时间等信息。其次要分类收集[6,7],按废弃物的类别性质和状态不同,分门别类予以收集。如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危险性废物等分别收集。根据实验室废液的分类标准,其简易鉴别原则如图1。

4.3实验室废液的处理

实验室按照上述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收集后,对于浓度极低的洗涤废液、分析样品残留样等有能力自行处理的废液,可按照本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对于有机废液、含重金属废液、含氰化物废液、过期标准样品等有毒废液,委托有资质的处理企业进行定期处理。

5结论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而如果其实验室废液处理不当,不但会污染环境,而且与其环境保护的职能相违背。所以,环境监测实验室要以身作则,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好废液。 分析样品的剩余水样,由于其污染物含量一般很低,实验室可自行处理。而实验室产生的有机废液、含重金属废液、含高毒剧毒物质的废液等由于其成分复杂,危害性大,自行处理难度较大,特别是危险废液由于其自身的高毒性、危害性、“三致性”等多种危险性,故本文建议各级环境监测实验室分类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

参考文献:

[1]韦连喜,尹玉先.化学实验室的环境污染特点与防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44~46.

[2]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二版)[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5~6.

[3]卢少然,罗学柳,蔡晓辉.实验室废液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79~281.

[4]艾尔肯・依布拉音,张慧.提倡化学实验废液分类及处理方法列入实验教科书内容[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56~57.

[5]石华东.关于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的管理预处理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6):99~101.

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范文3

Abstract: the static piling has managing steel and concrete,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cost, and when construction no noise, no vibration, no pollution,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interference is small, be applicable to the soft soil area, city center or building in pil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of dense, and precision plant expansion project. This paper, from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static pressure pile in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problem of processing the following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tatic piling; Support construction, the common problems,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D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静压排桩的施工工艺

1.2静力压桩施工工艺流程①定点放样首先要对预制桩的桩位进行定位测量,应按照排桩墙的设计图纸要求,在施工现场依据测量控制要点进行,测量时应注意根据双排桩的特点、施工方法和压桩顺序放样定点,并对点位标号,以便在桩基移位时快速准确。桩机就位前还需要对所测桩位进行复核,桩位允许最大偏差为10mm。②沉桩设备就位放样结束后及时使沉桩设备就位,静力压桩机的型号应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在这里可以使用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平均值和标准贯入试验N值的方法来确定沉桩的可能性。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现场地质情况、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和布桩密集程度等影响沉桩的因素,配置压桩机的配重,静力压桩机的重量在这里不能低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2倍。压桩机就位之前,施工场地的地下障碍物应予以清楚或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用压路机压将压桩区域内的场地边桩轴线外6米范围内的地面压实,确保施工场地平整稳固,施工场地上部空间不应有高压电线等安全隐患,边桩与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应该控制在4米以上,只有确定了上述安全距离才可以进行预制桩就位和沉桩施工。③静力压桩施工将预制桩按测量所确定位置竖好,并保持预制桩的垂直度,用选用型号的压桩机逐根插入,形成预制排桩。双排式排桩墙采用先由前排桩位一侧向单一方向施工的顺序,桩预制桩应间隔压入,然后再由后排桩位中间向两侧方向间隔沉桩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当施工区域周围有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或地下设施时,施工顺序应自被保护对象一侧开始施工,并逐步背离被保护对象。

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范文4

关键词: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010年以来,富士康“N连跳”事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对于富士康事件,有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从工厂管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然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富士康事件归根到底是中国这种依靠劳动力密集优势的发展模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后,与面临着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工人劳动强度,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所产生矛盾的结果。表明了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

一、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是物质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即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论述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社会观、经济观、技术观。①然而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力既包括物质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主动性、创造性的因素,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物质的可持续利用,即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人口的数量、人口结构的合理,要求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实现人类社会的循环再生产。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求经济效率的提高,通过经济发展不断满足劳动力对物质、文化和生态的需要,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公平问题。发展应是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发展,即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既包括代内的公平也包括代际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也就是说发展不能建立在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的基础上。当代人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后代资源的占有的基础上的,这样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后代人的发展会受到阻碍。这对于后代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发展也不是可持续的。

发展的过程就是通过生产过程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过程是人类劳动的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劳动的过程包含三个因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②从人和物的角度可以把生产过程的三种因素划分为两类,即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样结合起为一同进入的现实过程,即生产过程。”①物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分为人和物的可持续发展。

物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物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准备充足的物质条件。然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物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人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主动性的因素,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劳动力的质和量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的需求。从质上看,是指劳动力要不断地再生产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即劳动的价值得到不断的补偿。从量上看,劳动力可持续发展是指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合格的劳动力。

从劳动力的质的可持续来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不仅包括本人的再生产,还包括繁育后代,以及劳动素养和技能的提高。

“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因损耗和死亡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至少要不断由同样数目的新劳动力来补充。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独特的商品占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④“为改变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又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用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⑤劳动力的价值的总和由三个因素构成:劳动者本人必要的生活费用;养活家庭的必要费用;必要的教育和训练的费用。因此,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至少维持工人一定的工资,工人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生活、休闲、教育、繁育后代的支出,这样才能使劳动力获得充分的发展。经济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对劳动力资源的掠夺式的利用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依靠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可以暂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消费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生产过程的循环进行,更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量上来看,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包括满足物质资料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一个社会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要合理,同时要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能投入生产过程,才能够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需求。这就要求,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和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从而使社会有充足的劳动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当今中国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成长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和生活成本的提高,这种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正逐步面临新的挑战。

1.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中国渡过了人口生育高峰,开始面临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危机。目前的农村小学合并、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便是这种问题的集中反映。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如果不实现产业的升级,摆脱目前依靠劳动力密集产业的现状,将最终使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危险,最终使中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面临危险和挑战。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将最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的老龄化。

建国后,由于摆脱了战乱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出现了几次集中人口的生育高峰,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批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又面临着集中的老龄化问题。建国初,为了实现工业化,在农村长期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农产品价格低廉,大部分农民没有为养老积累起足够的物质准备。而在城市则为了实现重工业的优先发展,长期实行了高积累、低工资制,甚至有的人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成为了下岗工人。而且这一批人尚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因此,这一批集中步入老龄化群体的人的养老便成了未富先老的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

3.劳动力的过度利用。

由于路径依赖,很多企业长期实行低工资制,甚至不足以满足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工人想获得更高的工资,就要不停地加班。据报道,富士康员工的起薪只有900多元,工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每天的劳动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休息时间以恢复体力。对于劳动力的过度利用,如同资源的过度开采会造成资源的不可再生一样,会造成劳动力再生产的困难,给劳动力带来心理和生理的疾患。富士康事件的根源就在于过低的工资,使工人被迫延长劳动时间,超过生理承受能力。精力高度集中的劳动,使工人依附于机器,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最终导致了不理性事件的连续发生。

4.工资低,难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发展。

劳动力的工资应该体现满足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要求,即马克思所说的最基本的本人生活的需要、子女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和培训的需要。然而作为中国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的工资低,难以在工作地居住、在工作地让下一代受教育、在工作地享受医疗,难以支付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即无法实现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萎缩:1997-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至39.74%;中国的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0.95%上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①由于无法用工资满足在工作所在地的基本生活需求,农民每年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和农村。农民工工资低,阻碍了拉动内需,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三、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国内需求不旺、过度依赖出口等方面。而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的国内出口下滑,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为迫切。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

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二产业比重太大,第三产业比重太小,而且第二产业内部产业层次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于世界分工金字塔的最底部。另外,由于劳动者收入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消费占GDP的比重低。“当前中国的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36%,这一比重自1990年以来下降了近15%。多年来,美国的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为70%左右,欧洲和日本则在50%以上。”②因此,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为主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主要的是提升产业结构,改变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底层地位,更多地依靠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身心健康等方面,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对劳动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准备更多、更合格的、适应新的技术需要和新的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

3.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中的作用,即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改变过度依赖政府公共投资的局面,把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更多地依赖国内需求上,要求劳动力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这必然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为前提。

转变发展方式对劳动力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劳动力消费增加以后,有利于劳动力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一是要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二是要合理地利用劳动力;三是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素质。

1.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人是生产中最具主动创造性的因素。中国30年的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就在于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由于建国后出现的两次生育高峰,造成了中国人口数量的剧增,进而造成了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改革开放以后,外资企业之所以选择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从而依靠这个人口红利,中国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成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一批生育高峰的人口年龄逐渐增大,从而使中国快速进入老龄社会;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的实行,目前青壮年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出现了整个社会“老龄化”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为了防止民工荒的加剧,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适当的时机,改变现有的人口政策,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在尚没有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劳动力缺口。

2.提高劳动者工资。富士康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人工资过低,工人被迫长时间加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高强度劳动使工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损害,从而使部分工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而走向了自杀。由于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逐渐减少,也影响了内需的拉动。因此,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进而以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方式,使劳动力获得足够的收入,以解决消费、培训、教育、医疗、住房、甚至精神消费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更多、更合格的劳动力。

3.不断提高工人的人力资本素质。人力资本包括4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本,是指用于教育以及培养和提高在职和未来劳动者的能力的费用,是最基本的要素。二是技术和知识资本,是指用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费用,包括大学的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三是健康资本,指用于医疗卫生的费用,包括医疗、保健营养以及体育锻炼等。四是迁移和流动资本,是指国内外人才流动,人才的流动有利于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因此,应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医疗保障投入、完善劳动力市场等,促进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劳动力,以迎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劳动力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范文5

关键词:区域协调 城乡统筹 公共安全网 生命线工程 复合通道 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1.1 基础设施体系的内涵

对城市而言,基础设施是指直接为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和机构。城市工程系统一般分为城市能源动力系统、城市水资源及供水排水系统、城市邮电通信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等多个系统。

对区域而言,基础设施是保障区域安全和实现区域协同互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城乡一体的纽带。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区域化,延伸到区域来看,主要由上述五大系统的线网状工程和枢纽型设施构成。

1.2 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视角

(1)设施网络向区域延伸。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城市供给需求膨胀和污染治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靠单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难以“独善其身”,区域性设施必须向区域延伸,以获得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互补。

(2)设施网络向乡村延伸。就城乡一体化而言,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全面供给是新形势下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要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向乡村地区延伸,覆盖城乡。应本着城乡平等,设施共享的原则,等同看待农村与城市设施布局,着力消除农村与城市的设施环境差异,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全面的公共服务。

1.3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问题

过去,由于区域内各行政主体间缺乏协调及城乡结构二元等原因,区域层面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往往被忽视,产生了诸多问题与矛盾。一方面,区域性通道衔接不畅,分散建设影响新建线网落地;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建设滞后,城乡设施差异大等问题。

图1 区域公共安全网与生命线工程构建思路

2 构建以复合通道为主体的区域公共安全网

由于区域性基础设施通道无序建设,加之区域内土地资源紧张,区域性线网工程通道走廊落地难困局越发凸显。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交通及市政通道,从区域角度对水、能源等战略性通道实施预留控制,同时加强通道整合,完善和预留区域性供水、输配电、输油气廊道,以形成保障“生命线”畅通的公共安全网。

2.1 控制战略性供应设施廊道,保障设施可持续建设

战略性通道多指由区域统一配置,维系区域整体运行安全的通道工程,包括区域供排水通道,特高压、高压输电走廊以及天然气长输管线等。应通过区域性市政走廊的分类管制,实现省、市政府对战略性通道资源的管控。主要包括:(1)建设联网调度的区域供水安全网。通过建设江库联网工程、区域调水工程,解决供水保证率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2)建设一体化的区域能源供应网络。确保区域战略性能源通道得以控制,同时融入大电网,适应电源、负荷逆向分布的,实现大规模跨地区消纳。

2.2 构建区域性基础设施复合通道系统,促进通道集约高效利用

为进一步集约利用有限的通道和土地资源,应大力加强区域基础设施通道复合。以往,复合通道多指将多种运输方式集中在同一路线上所形成的高效率运输通道[5]。为了更高效的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通道资源,应将上述复合通道概念拓展至其它市政线网状通道,将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通道统一纳入考虑。区域性复合通道是指区域间多种运输线路以及交通运输线路与供水、电力、油气以及防灾等市政线路集中在同一路线上的高效率通道,包括交通复合通道、市政复合通道、交通市政复合通道以及区域性避难通道等。

(1)构建集约高效的区域复合通道。以集约共享为原则,在有效利用现有交通及市政通道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和各专项工程规划要求,调整通道,构建输送能力大、占地空间少的复合通道体系。复合通道可分为完善型通道、整治型通道和预留型通道。其中完善型通道指已建通道,以完善与提升为主;整治型通道指规划建议调整的通道,以培育与发展为主;预留型通道指规划建议预留的通道,此类通道应作为城市长期的开敞空间予以保护,加强通道设施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配合与协调,以控制与保护为主。

(2)划定覆盖城乡区域的避难通道。以区域骨干交通通道为基底的避难通道,应串联区域内的具备避难条件的公共开敞空间。同时结合区域绿道、城市广场、公园及体育场等绿色开敞空间营造,构建区域性避难场所。

3 建设以覆盖城乡、共建共享为特征的生命线工程体系

3.1 强化战略性设施统一布局

对区域而言,水、能源资源都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需要通过枢纽型设施布局建设,推动区域内水资源和能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包括重点加强重大水厂以及重大再生水厂建设,优化区域水资源的配置和实现再生利用;在区域内合理评估能源资源禀赋,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多元拓展天然气气源,推动能源一体化输配和能源可持续利用。

(1)协调区域水资源配置。区域性供水系统是通过城乡供水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符合城乡统筹要求。它将区域内若干净水厂及其配水管网联合成一体,统一开发和分配水资源的网络化供水系统,其特征是根据水源水系地理及环境等要素来划分供水区域,系统向区域内城市供水的同时,还向周围乡镇和农村供水。

(2)加快区域清洁能源联合开发。为保障区域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应在区域内选择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积极开展绿色能源基地的联合开发。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核电和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形成多元的清洁能源保障体系。

(3)推进区域环境联防联治。为减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识别区域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流域水环境污染、大气复合型污染和“垃圾围城”等。应从区域环境问题的源头出发,重点构建流域共治的区域水环境保护系统、联防联治的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系统以及共建共享的固体废弃物综合管理系统,推进区域环境联防联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3.2 协调城际、城乡设施共建共享

除上述区域性战略性设施布局之外,区域生命线工程建设还应从协调城际、城乡设施的角度,打破城乡界限、行政界限,促进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共建。

(1)协调城际设施建设。以区域协调为原则,以解决城际设施衔接和城际环境问题为重点,着力开展城际基础设施协调工作。对城际地区的设施衔接与环境治理方面,应尊重自然因素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重点协调城际供水、排水、流域治理以及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2)协调城乡设施建设。通过城市与乡村联系,或由乡镇、村庄联合,划分不同区域范围,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并进行综合协调,服从城乡区域整体的统一管理,形成一体化体系。

4 建立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建设运营机制

在完善区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方面,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1)设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专责机构。以便对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可以通过成立区域基础设施协调专责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区域设施规划建设。(2)合理选择设施建设模式。区域内各市政府可共同出资设立基础设施协调建设专项基金,用于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建设以及区域资源的联合开发等。(3)创新设施运营管理机制。应强化区域信息共享机制,各市区域基础设施的基础资料数据库与动态规划信息库应实现共享,并方便查询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状况。

5 结论

区域公共安全网和生命线工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中应在区域协调的视角下,明确区域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要求,初步提出了区域公共安全网和生命线工程体系的整体构建思路。应重点关注区域战略性通道建设与控制,区域战略性、枢纽型设施建设以及城际、城乡之间的通道与设施建设协调,从而实现区域发展与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协调,为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闫萍 戴慎志等. 集约用地背景下的市政基础设施整合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0(186)1.

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范文6

1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指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面临巨大的曲折与坎坷时,使学生的内心无法承受,自身又无法处理、难以解决,导致学生的内心无法平静与内心无法适应,继而产生思维与行为发生紊乱,进入一种失调的状态,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使学生自身无法忍受,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所出现的心理反应。

(二)特点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指事情发展活动变化中的状态、状况,随着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一定条件而变化的特点,将相对应的危机事件进行考察,进而对危机的本质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重点处理。具体的表现如下:

1、隐匿性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一般是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影响,内心深处隐藏一定的心理障碍,当大学生受到伤害刺激时,就会引发心理危机,从而影响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2、突发性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处理期、解决期。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浮出水面,便可能瞬间形成翻江倒海之势。

2 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现状分析

(一)学校与家长的原因,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校园生活

高校的大学生刚迈入校园,难以适应校园的生活与环境。因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很容易致使学校,忽视指导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使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存在一定的危机。部分大学生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直以来都被父母娇惯得十指不沾阳春水,以及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致使大学生踏入校园后,由于原来优越生活的享受,导致大学生无法适应新校园的生活。由于大学校园的学习制度,与高中时期的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别,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心理危机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独立意识增强,如何与周边的同学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和原则,难以与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造成过分委曲求全等,长期如此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由于大学生的性格障碍问题,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交际困难,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危机。

(三)新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在踏入新的学校时,都要面对与经历新的事情、人物、环境等历程。每年刚踏入学校的新大学生,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往往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使大学生忽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而渐渐地对学习失去兴趣,致使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失衡等问题。由于大学生缺乏心理危机事件的常识,对自已心理失衡等问题没有及时察觉,长期如此任由消极的情绪自由发展,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失落、忧愁、紧张、恐惧、痛苦等心理危机。新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多是负面的状况。因此,大学新生入学后,高校的辅导员要非常细心的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帮助大学新生渡过心理失衡的关键时期,让大学生成功拥有正能量。

3 高校辅导员提高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途径

(一)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措施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与学习期间的良师益友。高校辅导员要经常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地关心了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近况,教导学生学会倾诉,遇到特殊的状况要告知辅导员,和辅导员一起来面对,通过辅导员的梳理与分析,从中减轻自己的压力,并从困境中走出。辅导员还应指导大学生自己学会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首先,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并指导大学生对生活不要抱有悲观的情绪,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当生活与学习中出现问题时,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接受现实,了解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挫折和不幸,然后用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最后放下问题,从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并能化悲痛为力量,学会善待自己。如,时常教导学生接受危机干预,重新塑造人格,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改造自己的心理缺陷,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提高自身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高校辅导员还应该树立服务的观念,强化自身形象与心理辅导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沟通协调能力。辅导员提升自身素质与增强心理辅导能力,是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关键。辅导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心理辅导素养,才能更好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更好地履行职责。如,在工作中,认真掌握好沟通协调的方法,在沟通协调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并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时机,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恰当地运用语言能力,理顺学生消极的情绪。进而营造情境,融洽沟通与协调以及把握时机、巧于沟通与协调。

(三)增强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具有危机处理意识,辅导员要全面收集大学生危机各方面的资料,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形成危机事件调查研究,并从中总结经验,作为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对策的依据,以及从中制定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方案,辅导员要认真领会危机处理方案的精神,做到既忠于方案,又能及时调整,使原则性与灵活性在工作中均得到充分体现。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力求果断、精练,从而增强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如,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做出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案,并帮助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做出相应辅导的短期计划,短期计划应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能真正的受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提高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