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创新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核心问题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显示出其局限性。因此,新的教学模式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建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切实有效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职人才,需要从《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及改革
(一)教学目的
《电子技术基础》是研究各种半导体的性能、电子电路的组成、功能及应用的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子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技术》课程在新形势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能适应岗位需要的l~2项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技能,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人员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各类创新竞赛、毕业设计乃至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改革
目前高职教育中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这需要既要考虑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又要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结果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分析与研究高职教育的任务、特点和规律,认清教育必须面向电子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生产岗位的需要,对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及高职毕业生的岗位(群)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广泛吸取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意见,制定如下所示的职业能力分析(DACUM)表,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该表系统、全面地体现了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清晰地反映了各单项能力之间的内在规律与联系,确定了以下关键能力:电子仪器的使用能力,电子产品的分析和制作能力,电子线路的设计能力和EDA技术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分析(DACUM)表还给学生提出了职业能力和考核测试的要求,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导向性,这样,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做到了心中有数,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革后的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基础、实验实训、课程设计、EDA仿真技术、技能培训等。这些课程往往在内容上有重复,在能力培养上有断层,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的综合实验及综合实训与电子工艺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有重复。又如基本实验后随即进行对实用电路的分析制作,中间能力的培养存在断层等。因此,节省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弥补能力培养的不足就成为重要的问题。
从“理论+实践”到“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创新
(一)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的创新
针对当前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界线逐渐模糊的特点,应当把《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当作整体来考虑。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对现有各门课程的知识点、需要培养的能力等教学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对现有课程进行大胆整合,把传统的以“理论+实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知识+技能”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模糊学科体系及学科之间的界线,强调教学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具体的做法是:
(1)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对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理论偏深的内容和陈旧的知识要大胆进行删减,而对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及新器件则应进行补充,例如让学生了解特种放大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及EDA技术等。
(2)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增设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增加综合的集中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确定原理图,装接好电路并进行各种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写出相应报告。
(3)依托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努力实现车间、教室合一。课堂即实验实训室,车间就是学场;学生、学徒合一,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信息交流,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要服务企业发展,吸引企业参与,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探索和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订单式”教育,推进高职院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二)软硬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传统的“粉笔+书本”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EDA、EWB等软件、课程设计、制作和实验实训等硬件教学资源和工具,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一般是让学生先自行设计电路,再在实验室搭线,进行电路调试。由于受到经费和数量品种的限制,在调试过程中,不仅不能及时提供全部所需器件来调整电器元件参数,而且存在仪器和元件的损坏问题。随着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EDA已经成为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核心,电子系统的设计已越来越依赖于EDA软件工具的支持。因此,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教学结构和模式,把EDA教学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结合起来既是适应了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为进一步激发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还应采用EWB软件进行辅助教学。EWB被誉为“计算机里的电子实验室”,它采用仿真方法在计算机上虚拟出测试仪器。学生通过学习EWB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自学或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预习和练习。比如可以对放大器进行静态和动态技术指标的检测,可以观察电路中某些参数变化的情况等,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各类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
与传统的实验方法相比,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虚代实”、“以软代硬”的教学方法是当今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它在大幅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把以理论为主的考试改革为以考核学生对单元电路的分析测试等综合技能为主,考核方式也从笔试为主改革为平时实际动手操作与笔试相结合(如期末笔试占40%,实践操作占40%,平时占20%),强化平时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为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应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技能训练环节,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拿到相应的等级工证书。
高职《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
(一)师资建设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从业教师应该是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应当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认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大力提高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理论教师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采用下企业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定期派理论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实现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转变。
(二)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基本上按照普通高校的学科体系编写教材,区别仅在于降低了理论要求,增加了一些实践内容,而高职教学需要的却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写的教材。因此,高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要以应用性为依托,把握好“专业基础性与专业性并举”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紧密联系实际,体现实用,注重实践,讲究实效,摒弃实用价值不高及偏难、偏深的内容,增加各部分知识点相应的应用知识。要配以实践、实训环节,并使之与实际紧密结合,还要在编排上反映出最新的科技成果。
教材结构体系的设计和运作方式要尽量淡化纯理论性知识,恰到好处地应用这些知识;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把理论、实验、设计、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实验中减少验证型实验内容,增加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型实验;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进行选题、设计、购件和制作,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硬件应用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精神等。在平时的授课中,对一些与竞赛相关的设计题目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开始学习课程时就对竞赛有所了解;在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过程中引入竞赛模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选件和制作,最终做出实物,写出论文,完成答辩。
高职教育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统一和协调就业、教育、生源三方面的现状,促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时代和企业的需求,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努力使大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设计、制作、调试、分析及综合总结的能力。学校必须根据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全面考虑各个教学环节的作用,逐步建立综合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春生.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2]侯长城.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
[3]彭介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阶梯式项目教学;实践;反思
目前,高职教育正在由“重视规模发展”转向“注重提高质量”,高职学生的培养也转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岗位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机电、电气、自动化等电类专业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更需着眼于应用,强调技能的训练。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元器件及其电路,以及电路的分析运算,很少使用实际的电路来进行印证,更没有元器件和实际电路的应用。因此常常造成学生不了解电子技术在实际中的真正应用,不了解学习电子技术的目的和作用。为此,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本文就课程的特点进行由浅入深,阶梯式的课程设计,根据每个阶梯的实施过程和成绩评定进行了新的探索,设计了一个实用性教学方案――阶梯式项目教学法。
1 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开展教学,学生全程参与,对项目进行论证、探究、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然而传统项目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进度过慢,课时量明显不足;内容过散,缺乏有效整合等。
2 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阶梯式项目教学法是阶梯式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结合,即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的学习习惯,在认可每个学生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把每个学习项目分解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小项目,使之构建起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双赢。阶梯式项目教学法可以使不同程度、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问题较多的学生,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目标具体,升级适度,符合学生心态,使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成就感。
3 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3.1 项目的确定
项目的确定是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因素。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确定明确并且难度适中的项目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项目既要统筹设置,小项目之间又要联系紧密,层层递进。在选择时要以电子技术基础的各个知识点为依据,与书本知识紧密贴合,切实可行,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体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我们围绕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由浅入深的将电子技术设置为1-10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下有根据知识点由易到难的设置了若干小项目。项目课题设置是: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制作、调光灯电路的分析与制作、扩音器的分析与制作、音频信号发生器的分析与制作、门铃电路的分析与制作、简单抢答器的分析与制作、产品质量监测仪的设计与制作、一位加法计算器的分析与制作、有触发器构成的改进型抢答器的制作、数字钟的分析与制作等。这些大项目又分为若干小项目,教师首先要对项目整体全面了解,其次在项目的提出时拿出明确的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目标的兴趣。
3.2 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主要分为五个步骤:提出任务、知识梳理、查阅资料、任务实施、检查评估,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教学现场为中心的原则。
3.2.1 提出任务
项目任务明确而适度,进行才能更顺利。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能够影响学生课堂的探究效果。因此项目任务要明确且可操作性强,做到既能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2.2 知识梳理
任务提出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例如:整个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就是一个巨大的项目,其中包括元器件的认识和识别、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开关型稳压电源以及一些工具的使用。要逐步分层次的进行具体分析,详细介绍,让学生逐步的了解过程,逐步掌握理论知识。
3.2.3 查阅资料
教师经过对某一任务知识进行详细梳理后,可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布置一些资料查阅任务,学生根据所接受的项目广泛查阅资料,为完成任务积累经验。例如在元器件的认识和识别任务中,教师在介绍完二极管的原理后,可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命名原则,相关参数以及其他二极管,二极管最新发展动态。这是学生完成任务前期的重要过程,也是深化理论学习的过程。
3.2.4 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否付诸实践,都要通过任务的实施来加以验证。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验证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补充,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元器件的识别,是整个项目的基础环节,经过了讲授和查阅,学生自己通过万用表来测量二极管正负极,识别好坏,正是学以致用的锻炼机会。
3.2.5 检查评估
检查评估是教师对学生所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可以通过任务展示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知识上的缺漏,给与及时的补充和指导,为后续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阶梯式项目任务的完成,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在每个小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以及时查缺补漏,扎实的学好每个知识点,最终再进行项目综合时,学生可以更有信心的进行项目制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即使程度略差的同学,也能够在每个小任务中有所收获。
3.3 项目的评价和总结
评估和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阶梯式项目教学法的评价和总结既要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给与评价总结,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更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综合的评价总结。不再单纯的只看结果,而是在过程中考查学生,引导他们在过程中自我评估,从而查优补劣,改进和提高自己。
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每个任务都有其评分标准,完成一个任务打一个任务的分,评价标准包括:基础任务(30%),阶进任务(30%),综合任务(20%),报告总结(10%)。通过对每个阶段进行肯定,可以充分的显示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能力。
4 结束语
经过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证明,阶梯式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整个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取得了不同的收获,不但理解和掌握了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更体验了学习的艰辛和快乐,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对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接第218页)[1]谢兰清.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陶双双.对项目教学法应用中若干问题的反思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情境教学;职高;数学课堂;应用策略
引言
数学是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职高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生活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职高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对数学丧失学习的原动力,没有兴趣,学习效率极为低下。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必须要发生改变,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它的内涵是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角色,通过亲身体验,逐步进行问题探究,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创设情境能寓教于乐,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数学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职高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法应用概述
1.1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情境教学法在职高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很广泛,符合职高生在数学知识上的认知程度和掌握程度,适应他们学习数学的行为和习惯。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能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彰显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情境教学法理解不够透彻,应用不合理、不恰当,导致情境教学模式僵硬化,没能真正发挥作用。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学设计中设置的情境,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秩序显得杂乱无章;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和发展特点以及教材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收到的效果不突出;情境的创设流于一种形式,缺乏创新性,一味地只追求趣味性,忽略了知识性。针对以上发现,情境教学法应用于职高数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归根结底还应该从教师身上加以改进和提升。
1.2应用的前提条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则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虽然很多职业学校教师已经能够实施“情境教学法”,但自身实践素质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特别体现在利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数学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能更好地驾驭“情境教学法”,达到运用自如,那么教师的数学实践综合素养必须要“更上一层楼”,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浑厚的积淀,进而通过数学课堂的情境互动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情景教学法”,前提条件是提升广大职校数学教师的综合实践素质。
1.3应用的优势
基于职高生自身在学习数学学科上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更能凸显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3.1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情境教学就好比是一把筛子,它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提升,它能够筛掉职高生情感中的不利于学习的消极因素,逐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保留具有促进作用的积极有效成分。通过这种净化和提升后的情感体验能更加有效地调节和参与课堂教学。
1.3.2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职高生学习数学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更好、更易地掌握数学知识,也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职高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情境教学法的利用就好比给职高生创造了一个适合学习数学的最佳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和暗示,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习数学搭建一个构建知识的平台。
2.职高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2.1贴近生活,贴近专业,创设问题情境
职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会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会涉及到他们所学习的本专业课的知识。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出的一个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生活情境,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的提升,回归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确实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比如,教授《集合的概念》一节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生活情境:首先设置问题,某超市进了一批货物,包括卷纸、番茄、火腿、豆腐皮、毛毯、洗涤剂。那么,根据用途,如何把它们分为两类,放入指定的盒子呢?这时,通过播放课件展示货物图片,显示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积极思考,使学生能从实际生活实例走向知识点的学习。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进行如下知识要点的归纳总结:卷纸、毛毯、洗涤剂属于日常生活用品集合,番茄、火腿、豆腐皮属于食品集合。这样的教学情境,非常适合职高生数学基础差的特点,便于活跃课堂,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内容。再比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一节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正弦曲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注重情境教学渗透到各个学习知识点。通过图片展示学生的手工作品《波浪》、通过视频展现生活中的正弦波以此引入新的知识点,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图片演示潮涨潮落,月圆月缺,春夏秋冬四季变换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来理解周期性,从而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函数的周期性。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动,知识的呈现直观易懂。
2.2讲述数学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单一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乏味。为了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一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穿插相关的数学史小故事。这样,学生可以在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中经历学习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就学会和运用数学知识,并且记忆深刻。比如,介绍《函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发展阶段,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史中的小故事: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在1672年最初引入了“函数”一词,用来表示随曲线的变化而改变的几何变量,如坐标、切线等;随后他的学生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强调函数要用公式表示,可以把函数看作是变量和常数的任何方程和公式;接着,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引进了函数记号f(x),并给出了定义,指出了函数的本质。当然,教师事先可以对小故事进行加工酝酿,效果更佳。可见,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可以启迪职高生理解数学的非智力因素。
2.3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点,它能把很多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符合职高生在数学学科上的认知特点。比如,当讲授《函数图像的变换》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函数图像的向左、向右、向下、向上平移几个单位的变化过程。学生通过动画观察函数图像,积极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平移变化后的函数表达式。同样,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弧度制》这一节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几何画板《弧度制的操作试验》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实际参与操作,理解角度与弧长、半径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从而引出弧度制的概念.这样在愉悦的氛围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可以得到提高,比传统的讲授更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利用学生自身的参与,进入问题情境
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据职高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实践情境,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演示,使课堂实实在在成为他们自主探究和创新、构建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比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弧度制》这一节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手工制作能力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操作:
工具:一张圆形卡纸(准备半径不同的圆),直尺,细绳,剪刀
说明: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把一张卡纸剪出一个扇形
情境A:弧长等于半径 情境B:弧长等于半径的2倍
情境C:弧长等于半径的二分之一
观察并思考问题:圆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否会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动手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掌握数学知识要点。
3.情境教学法应用于职高数学课堂的原则
3.1情境创设与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发展规律相符合
情境创设过度追求“儿童化”,不符合职高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和发展规律。情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形象性、实践性和生动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职高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例如,讲解《集合的基本关系》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地面上画上三个大圆圈;接着选择学生共6人,男女各半;最后,进行如下操作。
先把6个学生放入“人”这个圆圈属于A集合,再找出3个男生放入“男”这个圆圈属于B集合,3个女生放入“女”这个圆圈属于C集合。接着,教师提出问题:A、B、C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情境创设,虽然具有趣味性,符合职高生数学基础知识差的特点。但由于情境内容单一,与职高生的年龄结构不符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高,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帮助不大。
3.2情境创设与数学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职高生的社会需求相一致
职业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职业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职高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所以,无论情境创设多么生动有趣,如果脱离数学教学目标和内容,不贴近职高生的社会需求,那便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基于教材内容和目标合理展开,并适合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的基本需求,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创造性地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结语
总之,在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已被广大学生所接受。通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恰当、合理地应用情境创设,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境式平等对话和双向式的教学活动,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有利于创建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能有效促进职高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职高生也能真正投入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中。最终,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和活跃,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得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鲁明明.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40期):69-69
[2]潘颖.浅谈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上旬),2014(03)
[3]陆华青.职教数学教学“趣味性设计”尝试[J].数理化学习,2014(09)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范文4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职高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讲得丰富有趣,更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形式多样,以有趣的课堂促进学生想学数学。 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一些如睡觉、干其它事等不良现象即时制止,使不利学习上进的消极倾向得到遏制,不能因为一两个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整个课堂的和谐。更不能蔓延到其他学生,造成一个消极厌学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职高生犯常识性错误是常有的事,教师不能斥之以“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初中你们是怎么学的”……,使学生处在一个责备的课堂环境,情绪沮丧不敢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他们品尝到自己学习的乐趣,以逐渐养成乐于学习的精神,不怕学生学中错就怕学生不想学!
职高生好奇、好动、好胜,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在很大程度上凭兴趣学习。因此,如何唤起和保持职高生的学习兴趣是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应顺应学生的特点,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辅助教学,如“组间擂台赛”、“习题接力赛”、“公式完形互考”、“数学小故事”、“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难题巧解展示”、“我碰到的数学难题交流”等有趣的活动。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满足职高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另一方面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情舒畅、活跃欢乐中学习。
二、根据实际,因材施教
每一节课都有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对于我们农村的职高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滞后,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教师就应该要耐心细致地疏导,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巧选手段,激活课堂
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自主发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课上及课下应多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多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会存在这些问题,为什么那样讲解学生不能接受。然后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将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自主发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十分抽象的,如果教师总是以抽象的方式来讲解抽象的知识,使知识变得枯燥,中职学生又缺少学习情感,理解就存在障碍,势必造成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的困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故事、实例、模型、例证、现代信息技术等一些教学手段, 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活"起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激发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范文5
一、知识型微课:紧扣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
知识型微课是微课选题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某个知识点(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或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
1.紧扣教材,突出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基本概念的形成、公式、原理的推导和运用、各种技能技巧的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案例1:职高数学《两条直线垂直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过程,探索并掌握L1L2和k1,*k2=-1,(k1,,k2均存在),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中将教学重点贯穿课堂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2.激活思维,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产生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差距,一般来说,抽象程度高、知识综合性较强,以及需要运用新的观点或思维方式来学习的知识内容为教学难点。案例2:职高数学《圆锥的体积》中,难点在于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强调圆锥与圆柱必须等底等高。本课属于“几何与图形”的教学,职高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难点部分。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的推导方法,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注重方法,消化疑点
教学疑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疑问之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析等一些数学基础题型,让学生理解指数和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消除学习过程中的指数与根式的疑惑。
二、习题型微课:优化解题技巧,助推发散思维
习题型微课主要通过对一道习题、考题的分析、讲解或某个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建构。
1.精讲精练,突出考点。精选例题进行讲解剖析,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兼顾复习、提高功能,同时适当地对部分重难点知识进行拓展、归纳、总结,起到巩固、升华的作用。
2.变换题型,训练思维。题型的变换主要是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提供问题的背景,揭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加强题型变式的练习,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
3.复习归纳,构建知识体系。专题复习包括单元复习、学期复习和毕业复习,是系统、完善、深化学习内容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数学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方法型微课:重视探究实践,渗透数学方法
微型课重视探究实践,渗透数学方法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1.交流探究,建构数学思想。在课堂设计中,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鼓励学生在探究中交流,交流中思考,思考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精髓。
2.动手实践,渗透数学方法。微型课要求我们重视具体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把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把原来的潜意识运用逐步变为显性的有意识运用。
四、微课选题设计的策略
微课首要就是选题设计。一节微课一个主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重点强调、或是难点突破、或是教学反思、或是生活思考、或是学习策略等等具体的、抽象的、急需亟待解决的数学问题,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设计思想,从学生角度出发,此外,教师要高屋建瓴,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思维向纵向高度发展。
(一)以知识型微课为平台,突出目的性和明确化
知识型微课短小精悍,甚至没有系统的教学流程,但教学目标明确,关注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学生的辅助学习中常常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选题目的化。微型课根据学生实际在传统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实际需要选择课题,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活动。
2.流程精炼化。研究表明:职高生的课堂专注时间通常只有10-15分钟,而微课正是从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性化角度出发,将传统课堂的精髓提炼出来,时长设计一般5-8分钟。成为学生课外学习重要的资源宝库。
3.目标明确化。微课程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关键之处就在于“微”字,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
(二)以习题型微课为突破,体现启发性和实效化
习题型微课类似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习题课,但微课不但体现启发式教学,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发散性思维。
1.有利于分层教学。学生借助习题型微课学习完全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微课程,同时老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各取所需进行教学,中等学生可以进行启发式,进行提示,对差生可以提示,启发,进行帮助运算或证明等等,起到分层实效性教学。
2.有利于强化考点。教师通过分析题目中的考点,以及该题目中蕴含的知识体系和智力价值,并合理地进行拓展和延伸,真正帮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有助于拓展思维。数学课习题型微课更注重个性化提升及发散思维的拓展。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思维渗透,紧扣学生思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助推学生思维。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范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面对高科技对数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及对数学人才各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高等学校要不断进行数学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对数学人才的需要。但数学教学改革应注意数学教学的特点,把握全局,加强基础,重视应用,积极、稳妥地进行,保证数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生数学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受传统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职业教育中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下面就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现状进行思考并提出关于提高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水平的几点看法。
一、职高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分析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意志薄弱,对学习成绩要求不高。与初中相比职高数学的难度加大,许多学生适应 力差,学习情感脆弱、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甚至丧失信心。
2.基础知识薄弱,表现在概念模糊,公式、定理、性质不清,更谈不上理解,各个知识点互相孤立,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轻视基本知识、基 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加上表达能力差,运算能力差,基本上没有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
3.学习方法不当,不少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不积极主动思考,作业马虎、抄袭、字迹潦草,解题不够准确,步骤不完整,不懂的问题不钻 不问,学习被动,课前没有预习,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复习、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4.学习能力差,思维呆板,缺乏联想,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与要害,思维难以展开,更不用说进行联想,在问题面前往往茫无头绪,无所适从。 只会简单识记、机械模仿,学习知识生吞活剥,不会灵活运用,往往只注重问题的结论,不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
二、职高生数学学习差异的成因
1.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低,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纷纷奔向普通高中。而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智力大多数处于中下等水平,学习习惯较差,这就决定了职高学生的群体素质低于一般学校的学生。
2.职业学校教育目标定位低,主要侧重于为社会培养适合不同行业的基本从业人员,它要求职高毕业生具有一般的、重复的业务操作技能,强调实用技术培训而忽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训练。
3.数学教学本身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上往往老师讲得较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意识,使原来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加缺乏信心,而放弃对数学的继续学习的信念。
4.职高学生大多数要求不高,不求上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想学习一些基本技能,早日参加就业。再加上职业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不重视学生文化成绩,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针对差异、数学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中“想一想,读一读,试一试,看一看”的事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些事例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实际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教材中有许多新颖、生动、趣味的例题,有许多奇妙、趣味的叙述,教师都应形象、生动趣味的讲解,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和生活精彩的描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教师还可以采用讲一个数学智力题,或者数学游戏,尽量让全部学生都投入到教学上,然后再继续讲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学习、钻研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将数学教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2.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读中职的学生一部分是成绩比较落后的,数学科落后尤其明显。 所以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厌恶与逃避数学,同时部分学生也因此恨己无能,带有自卑心理,降低自我要求,缺乏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中职数学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老师可以先放低要求,从简单着手,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设计数学问题的梯度和难度。在举例题时,最好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变式题,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觉得“我也能行”。
3.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首先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认真的分析数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不能马虎行事。因为数学中的一个字一个符号,一个数字都非常重要。各表示的意思就不同,教育学生特别要注意养成信心的习惯。学数学同语文一样都有主谓之分。对一些重要的概念都事先要预习在课前有这样一个认识,课堂上我们就引导加分析把事实阐述清楚,接着是例题分析,加以巩固,从而得出结论;其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遇到问题时,能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应用到能要解决的实际中去,灵活的运用知识,巧妙的分析知识,把数学知识推广到更高的境界。中职生的创新思维比较强,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数学本身是一个链条,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种发展趋势,所以要求学生能结合理论推广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