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范文1
公众事务处理技巧学习心得
2012年7月2日,我参加了公众事务处理技巧班,三天的时间里,我学习了《沟通的方式及应变处理》、《沟通障碍及应对技巧》、《公务礼仪》、《职业形象定位及设计》四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课,认真笔记,认真思考,圆满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公务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应当注意的沟通技巧和公务礼仪。下面谈关于沟通技巧的几点个人体会:
1.沟通不仅仅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生存本能,更是一种艺术,尤其对公务员而言,沟通关系到个人形象、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改善不利的生存环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2.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关键,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要明确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不同作用,善于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使用,从而消除因性格、年龄、身份、利益等形成的沟通障碍。
3.作为一名公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应该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范文2
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因素
1 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
1.1 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
1.2 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1.3 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 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是比较纯洁,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却有着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人际交往需求强烈等心理特点;同时他们也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这个世界,获得真挚友谊,从而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然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再所难免的,那么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1 环境因素
任何人际关系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进行和发展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同样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当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利益的交换。社会上逐渐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加重了部分大学生择友时的功利心态;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看待人际关系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社会争压力的加大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信任,为了竞争不择手段。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家庭因素有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等。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一般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内部关系紧张的学生易产生妒忌、怀疑、自卑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此外,家长的价值观念常常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左右着他们的交往行为。学校教育缺少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设置不足,缺少情感教育,缺少师生的心灵沟通,家校联系不够。
2.2 心理因素
(1)自我封闭。有的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甚至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感,隔绝了与他人的交往。由于人的特征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所以,自我封闭者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发展与成长。
(2)自卑。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这些大学生常把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个人性格或命运,缺乏足够的耐挫力,这种结果使得个体的自卑心理得以强化,无法对自己采取积极的态度。
(3)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学生忽视平等、互助这样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自吹自擂,盛气凌人,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失败。
(4)害羞。具有害羞心理的人在交往中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说话声音小等特征,有严重害羞心理的人不善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5) 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恨,及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
3 如何搞好大学生人际关系
3.1 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学会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积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同时学会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一个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或具有某些特长的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欣赏他的品格、才能,因而愿意与之接近,成为朋友。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对真诚评价自己的人具有好感。
3.2 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个性的丰富性,这必然引起个体之间冲突的加剧,要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具备宽宏豁达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多为别人着想,做到以诚相待。
3.3 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很多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的同学都是由于沟通技巧的缺乏所造成的。很多同学都说,他们在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交往时能表现得很自如,但与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往往很被动、拘谨、畏缩,不知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在社交和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必要的技巧,应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方式,去逐步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而不应一味的回避。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树立自信,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逐渐走向交往成功,走向人生成功。
参考文献
[1]尤小红.理工科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19).
[2]张宇,高继祥.团体心理辅导和拓展训练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2013(01).
[3]朱翠英,银小兰.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6).
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范文3
1.1不良情绪
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主要强调的是人在交往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二是持续性的消极情绪。当人产生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如推理、辨别等将受到抑制,导致认识范围缩小,自制力降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会导致正常行为的瓦解。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过于紧张,会导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社交恐惧症。持续性的消极情绪,主要包括焦虑、愤怒、抑郁、冷漠等。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期,面临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情绪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如果长时间受不良情绪的影响,会出现情绪障碍,使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行为受到阻碍。
1.2人格差异障碍
人格魅力是人际交往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是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综合性反应。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拥有意志坚定、情绪稳定平和、逻辑思维清晰、富于创造性、为人热情友善等良性特征。拥有这些良性特征的多寡便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当今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并不丰富,普遍遇事不冷静容易感情用事,容易心理投射,对他人的包容心不强、意志薄弱,这些不良的心理特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2.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人际交往的影响毋庸置疑。所谓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自身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征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传达给自己的孩子,影响孩子个性特征的形成。比如,父母本身是乐观开朗的,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会积极乐观,父母如果本身就是消极悲观的性格,那么孩子也受到悲观情绪的影响变得消极。另外,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凡事亲力亲为,不让孩子受一点挫折,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欠缺与人交往的能力。
2.2学校环境的改变
在我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触的环境较为单一,固定的老师、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同学形成了相对熟悉而稳定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很多生活琐事都有父母打理,因此人际交往比较简单。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学校实行的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周围的同学又来自天南海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差异性,人际关系变得多样和复杂,一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产生矛盾。
2.3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需求的满足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导致整个社会逐利性增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间变少,人情淡漠。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诚信体系、社会保障等并没有建立或者完善起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困难。
3、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建议
3.1端正认知: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人际交往的黄金定律:“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就自己先善待自己。如果我们希望别人能喜欢自己,就首先得自己喜欢自己,也就是要学会悦纳自己。通常,一个不喜欢自己,总是过低评价自己的人,总是在诉说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生活态度也会相对消极,这种消极情绪势必会影响到他人,久而久之就不会有人愿意与之交往。所以,要想改善人际关系,首先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的前提是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清楚自己的优缺点,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优缺点并存的。然后,积极行动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缩小“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差距,并为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感到高兴。人际交往是互动性的、彼此满足情感需要的过程,因此,在悦纳自我的同时,要善待他人,只有善待他人才可能被他人善待。善待他人首先要正确地看待他人,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尽量避免心理投射,充分理解他人的处境,学会宽以待人。
3.2驾驭情绪:体察情绪,适当控制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行为。人只有在情绪稳定平和的状态下才可能冷静地利用逻辑思维,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做出恰当的行为。一个总是被不良情绪控制的人,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产生不好的后果,进而导致不良情绪加重,出现恶性循环。因此,控制不良情绪是经营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要控制情绪,首先必须体察情绪。人都会有情绪,只有我们事先体察到自己的情绪,才能对我们的情绪进行适当的控制。比如,我们经常说:“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生气,无意中可能伤害到了你。”这种情况就是,自己已经生气了,但自己没有体察到,而是直接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了。体察到自己的情绪之后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并不是指一味地忍受,而是适当地表达,适度地控制。比如对方让自己生气的时候,我们就要告诉对方我们对对方的行为的看法,提醒对方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比单纯的情绪发泄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理智、转移注意力、深呼吸等方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3.3完善人格:主动学习,积极行动
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个人的个性特质很多都是通过后天培养习得,从书本习得,从榜样习得。丰富自己的才学,学习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通过平时的点滴行为表现的。在平时为人处世时,要谦虚热情、真诚坦荡、温和亲切。唯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改变自己的个性弱点,重塑健康人格,才能真正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魅力。
3.4培养技巧:敢于沟通,反复实践
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范文4
关键词:人际交往;特性;技巧
马克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流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据报道,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85%则取决于他的社交能力――人际关系的重要,可见一斑。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当今时代,巨大的信息量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这就难免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产生交往。而交往就离不开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它更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很难想象,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他人的交往,其生活将会怎样?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开始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甚至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复杂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郁郁寡欢,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产生较强的孤独、受挫、自卑、怨恨等感觉,甚而产生不当行为,危及本人甚至周围人的身心健康――在此阶段,他们的认知与自我调节能力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而又苦于找不到航标与方向,感到迷茫而束手无策,这就急切需要学校、老师的培养和引导,为其将来寻找航标、走向成功打下基础。该如何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呢?首先,这是由人际交往关系的特性决定的:
(1)人际交往是获取知识、提高自我的重要途径。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量之庞大,发展之神速,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样的社会,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落伍,不是这个不会就是那个没听说。只有通过人际交往,互通有无,不断学习,来开阔视野,交流思想,以提高和完善自己,这也是时代要求。
(2)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离不开人际交往。在组成社会和集体时,人是主体,而人际关系是协调和形成一个集体与社会的纽带。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进学生间集体、社会的荣誉感、凝聚力等,易形成良好的团体,而良好的团体也能促进学生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与成长。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人际关系对人生业绩的影响很大,将有助于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常言道“人脉是黄金”,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创造优良的环境。他能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吸取力量,开拓思维。特别是有了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信心倍增,勇于面对成功路上的各种挑战。
(4)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身处在相互关爱、关系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一定心情舒畅,态度乐观,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可使人产生焦虑、不安、抑郁、惊恐、痛苦、憎恨、愤怒等情绪,进而产生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恶劣的情绪实际上是对身心健康的最大摧残,若是无法改善,即使再好的营养补品,再佳的健康锻炼,也无法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也就失去了人生幸福的基础。
其次,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重视语言表达,加强交往知识的积累,提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在交际活动中,语言始终起着重大作用。人际交往的方法尽管多种多样,但每种方式都离不开语言。面对不同的对象,怎样开始交谈,怎样结束,怎样表达感谢,怎样表示拒绝等,都大有学问。学校可根据需要,开设《语言艺术》《人际之礼仪》《公共关系学》《和谐之道》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交往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语言交际,它是人际关系的窗口,语言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但不论何种表达,总的信条是:说话既真诚、客观,使人从中受益;又不失分寸,语言得体、委婉,不失尊重,让人接受。这能大大提高其交际能力。
(2)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个人魅力的大小,受人欢迎的程度等,是增加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在人际交往中,以下品质尤为重要:1)真诚。真诚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所有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是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上的。没有真诚就没有信任,只有真心的付出,彼此坦诚,才能使交往双方内心踏实、才能促进彼此的信任。谎话连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以及伪装出来的真诚等,即使骗得了一时的信任,也是不会持久的。2)信用。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坦率、诚实,说一不二,说到做到,信守诺言。坚持诚实的原则,不轻言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坚持“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取信于人。3)谦虚谨慎,不自大。谦虚不是“不自信”,而自信时则更需要谦虚。要学会聆听别人,即使别人不如自己,也要学会欣赏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别人才对你有一种亲切感,才易于接近你,才能与你沟通、交往。坚持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的原则,才易形成人与人之间彼此认同、互相促进的良好关系。4)热情。“微笑是名片”“热情是窗口”。一次放松的谈心,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笑容或眼神,都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其乐融融。阳光般的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摒除人心头的顾虑和担心,使人快乐、健康。人总是喜欢性格开朗、活泼,心胸开阔、坦荡,性情和善、宽厚,真诚微笑的人。这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融洽。5)宽容。要学会换位思考,去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在不涉及原则性问题的事情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样就会理解别人的言行。不斤斤计较,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但交与自己性情相投的人,还要交与自己看不顺的人,、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共同提高。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朋友。6)幽默风趣。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亲切感,能创造轻松的氛围,易使问题迎刃而解,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7)处事果断、富有远见。指有想法,有创造力,办事果断,不拖泥带水。特别在关键时刻,不慌张,沉着应对,远见卓识。这些品质会使他人愿意与你交往,共同促进,从中受益。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要多向优秀长者学习,取长补短,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品质高尚、受人尊重和喜爱的人。
(3)敢于交往,勇于磨炼自己。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坚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原则,要有积极的心态,主动的与他人交往,特别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要敢于接触,敢于交际,不能回避。这样彼此由认识和了解,到感情上容易接近。交往次数越多,越便于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进而感情加深,增进友谊。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上级或与自己性情不同的人,不要在意自己的出身、相貌、经历等,不要回避来自偏远的山区、相貌不亮或者经历浅薄而封闭自己。要敢于走出去,没有第一次,哪有第二次,即使第一次交往失败了,那第二次交往才有可能提高、完善,从而走向成熟。在校大学生正处“交际”社会前的关键期,在校交往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实属正常,也无可厚非。但要发现自己的不足,针对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和完善。不然,走上社会后,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耽误其前程,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范文5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都还不够成熟,在这一成长时期,亲子冲突作为一种不良的亲子关系状态,会对初中生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初中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学习三个方面。
1.对初中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正确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对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非常重要。初中阶段的孩子,个体的自我意识更加地强烈。如果在这一时期经常与父母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初中生会产生自卑、羞耻等比较负面的自我体验,从而对自己做出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如果初中生对自身的评价与其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的距离过于悬殊,不利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2.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亲子冲突属于一种人际冲突,初中生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往往反映着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一些亲子冲突比较严重的初中生,因为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会更加依恋同伴群体,更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从而引发偏差行为。另一方面,亲子冲突使得初中生与其父母长期处于不良的交往状态中,不正确的沟通、交往方式势必会使初中生在与他人交往中遇到一些障碍,比如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感、无助感以及错误的交往方式造成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打击等等
3.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影响初中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亲子关系无法为初中生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处于亲子冲突家庭中的初中生,更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等负面情绪。这不仅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情绪的排解上,促使“问题青少年”的产生;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间接地影响到学习成绩。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用于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对于亲子冲突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的介入无疑是一种新的可行方法。以下将从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方法对亲子冲突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小组工作:促进亲子间的双向正面沟通
沟通是影响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很多的亲子冲突也大多是因为父母与孩子都没有掌握良好的沟通方法而引起的。因此,可以在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下,以培养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为目的。
1.开展家长教育小组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更好地了解初中阶段的孩子以及掌握与青春期孩子正确沟通的方法,所以,针对家长的小组活动就是以这一内容为目标来开展的。在亲子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首先由家长讲述自己所遇到的亲子沟通的问题,然后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最后由专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通过小组的互动和讨论以及专家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帮助家长获取更多专业有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2.开展亲子沟通小组
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有良好的亲子互动,亲子沟通小组就是要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游戏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家长和孩子在指定的问题、场景、条件中模拟表演。这个活动可以让家长与孩子换位思考,通过移情的方式去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达到互相认识的目的。通过亲子游戏,让家长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同时让他们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被影响,把游戏中学到的沟通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促进亲子间的双向正面沟通。
(二)社区工作: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在社区层面的具体体现。解决亲子冲突问题,除了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外,也需动员社区的群众,大家组织起来,共同解决问题。
1.开展家长教育讲座
社区可以时常的对家长进行讲座培训,以“如何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如何面对亲子冲突”等为主题,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解决父母们共同遇到的亲子问题的苦恼和困惑,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学会多赞美、多肯定孩子。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亲子交往的方式方法。
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矛盾 思政教育者素质
人才是强国之路,提高各个行业从业者的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为党和国家所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者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素质高低。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矛盾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经过,就是为了到达某一目标而所进行的所有工作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到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所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进行的一切工作的总和。这一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媒体影响受教育者的活动,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清晰的计划性。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往往会双向影响,而不简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影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正面性、复杂性、社会性、长期性等特点。[1]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前文已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它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因而矛盾也就充斥着这一过程。其中最基本的矛盾表现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期望同受教育者实际道德水平的矛盾。告诉我们,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正是这一基本矛盾。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限于篇幅,本文着重探讨与教育者相关的具体矛盾。
1、教育者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较低与社会期望较高之间的矛盾
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往往代表了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一类人,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是被认为应该是社会上思想品德最为高尚的一类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塑造必然会导致其与实际之间的差异。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整个社会过于理想化的人物角色设定,认为思政教育者就应该是“圣贤”。须知“人无完人”,现实社会并不能过于理想化。其次,限于自身水平和其他主客观条件所限,思政教育者可能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乃至其道德水平都难以符合社会的一般要求。最后,部分思政教育者并没有正真意义上的“干一行,爱一行”而仅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来完成,因而导致矛盾的产生。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包含了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应该是一项人际交往活动,在这一人家交往活动中,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际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首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层面的矛盾。
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种资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获取,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知识的获取更加公开,因此作为教育者不一定就能在各个方面都强于受教育者,这必然就导致了两者矛盾的产生。
其次,人际交往的矛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地接触和交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就是一项人际交往活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的摩擦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可能会因为性格原因,个人喜好,价值观念等等因素而形成双方间的矛盾。
最后,人格因素的矛盾
如前所诉,教育者往往被寄予很高的人格期望,如果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格方面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期望产生差异,则会产生矛盾。例如,教育者言行不一,则往往会产生这种矛盾。当然,人格因素矛盾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同样,受教育者的某些行为也可能让双方产生矛盾,如受教育者屡教不改。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提高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仍然是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通常是教育者在进行引导,因此教育者的素质问题关系到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这一大背景下,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成为达成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根本优势,思政教育职能的良好履行,教育目标的成功达到,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者素质是教育活动的前提,是教育过程的基础,是教育效果的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素质提高,打造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途径
教育者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更是错综复杂。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的视角提出以下提高教育者素质的途径:
1、提高自身修养,切实坚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绳
思政教师不仅仅应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质,同时,作为专职整个社会道德教化的人员,还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最高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最大的努力化解相关矛盾。
2、提高人格素养,彰显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拉近师生距离,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思政教育者必须切实做到以身作则,怎么说就怎么做,不能课堂上一套,课外又是另一套。彰显自己的个人魅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增强职业认同感,做到爱岗敬业
职业认同感是爱岗敬业的前提,只有增强职业认同感,将工作当做事业来做才能全心全意的扑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从内心正真认同自己所传播的理念和观点,也才能正真做到以身作则知行合一。
4、学习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和人际沟通技巧
马克思精辟的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者必须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和人际沟通技巧。这样,对于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