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

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范文1

关键词:含义;外部表现;功能;种类;品质;应用

一、注意含义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条件。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般来说,注意的外部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动作出现。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当我们注意一种声音,会“侧耳细听”;在我们专注于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时,常会“眼神发呆,若有所思”。二是无关动作停止。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与活动本身无关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因此,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不会总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或者玩一些与活动不相干的东西。三是呼吸运动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常常是轻缓而均匀,有一定的节律。但有时在紧张状态下高度注意时,常会“屏息静气”,甚至牙关紧闭,双拳紧握。

三、注意的功能

注意有选择、保持和调节监督的功能,这使我们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生活和学习能够次序分明、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效率。

四、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新异性、活动和变化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有人推门而入,大家不自觉地向门口注视;大街上听到警笛鸣叫,行人会不由自主地扭头观望。另外,无意注意的产生也与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有关。

(二)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我们工作和学习中的大多数心理活动都需要有意注意。工人上班,学生上课,交警指挥交通,都是有意注意在发挥作用。有意注意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

(三)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他和自觉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在活动进行中不容易感到疲倦。它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这对完成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但它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五、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员、汽车驾驶员等职业都需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和个体的知只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表现是注意的分散。

(三)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司机需要一边驾车,一边观察路况。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在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良好的注意转移表现在两种活动之间的转换时间短,活动过程的效率高。

六、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是认真听讲,注意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会有相应的外部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既能够判断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讲,又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教室内部的布置和周围的环境,师生的衣着和行为,教师讲课的声音、板书以及直观教具的出现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分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注意;反之,就会增强学生对内容的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尽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听课的因素,如保持教室周围的安静,教师内布置要简朴,尽量有学习的氛围,冬天风雪大的时候应关紧门窗,夏天日晒的时候要拉上窗帘;另一方面,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注意听课,如:采用多样的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

2、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三)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模糊的抽象的学习目的转化为清晰的具体的学习目的,把单纯得到考试成绩的暂时兴趣转化为追求运用知识的永久兴趣,在讲授新课时,明确新课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学习目的明确了,有意注意就维持得更长久。

2.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有效手段。

3、给予信号,适时提醒 :当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可以凝视做小动作的学生,突然停止讲课或摇头示意等,也可以一边凝视学生,一面走近他,对注意力涣散的学生,予以适时提醒。

4、提出问题,强制注意: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问应面向全班,然后指名让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应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关,以激发其听课的积极性,使其注意力转移到课堂。

5、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的教育:这是维持有意注意的心理基础。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依靠有意注意去协调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使其言行举止有意化、自动化。

6、培养学生抗干扰的习惯:养成抗干扰习惯的学生,在遇到干扰时,就懂得用语言提醒自己注意,能习惯性地运用实际动作来支持有意注意。

7、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学生自己能教育自己,发展他们的潜在智能。教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会成为有意注意的主人。

(四)有意后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要事先设计好注意转化的方案,有目的地促使学生的注意转化为对学习既心驰神往、又视其为乐事的有意后注意的形式。要引导学生自觉进取的学习动机,并依靠这种动机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经常处于最佳的有意后注意状态。

(五) 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在教学中,如果片面地或过多地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往往容易引起疲劳并导致注意力分散。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当根据注意力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的两种注意规律有节奏地交替进行,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 王小明:《学习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版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4] 王雁:《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5]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二版

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范文2

注意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语言学习尤其是听力学习中,注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生通过注意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吸收和理解。另一方便,得到充分理解的语言输入,更利于学生将其转化为自己可用的语言输出。该文旨在探讨注意的选择理论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发掘注意与听力的内在联系,阐述注意的认知理论对听力教学的指导作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和学习者有所启示。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选择理论认为,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是注意的最基本功能。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外界刺激都能进入注意的认知通道被人所接收和理解。在此之前,人会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从而只有有意义的内容才会被注意选择。特瑞斯曼(1960)更在注意的选择衰减模型中提出,信息加工过程中,不仅人对语义的注意选择优先于语言形式,且有重要意义或受到期待的信息更易进入人的知觉信息分析器,激活兴奋阀值,使人意识到它。比如即使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也能对细微的呼唤其姓名的声音立刻产生反应,或迅速听到其正在寻找的人的声音。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作为对刺激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每一项认知活动,都会占据和消耗一定量的注意资源,而一旦有限的注意资源被耗尽,人就无法进行更多的认知活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很难同时做多件任务并把它们都做好。因此,人在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时,必须对认知资源进行协调和分配,以保证任务的有序、有效进行。并且,只有在人同时进行的认知活动所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注意资源的总和时,注意的协调和分配才能同时进行。当然,注意资源总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任务的唤醒水平决定的。简单来说,人对某些刺激信息越熟悉,其唤醒水平就越低,所需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少,从而认知资源总和越多。总体而言,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受制于个体的唤醒水平、当时的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能力的评估以及个体的某些心理倾向。

教学启示

听力中注意策略的培养。根据注意的选择性特点,教师应当在听力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注意选择策略。在听力学习中,学习者将会面对大量复杂信息,学习者势必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吸收理解,从而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若不能对材料信息分清主次、选择重点,则可能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无法提高。因此教师应当有目的引导学生在听力学习中对重点内容进行精听、力求完整的理解和吸收,而不必对一些已经掌握或次要的内容过分关注,以致错失重点。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则要求教师对学生听力过程中的注意分配策略进行指导。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听力任务时,必须合理有效的分配注意,才能顺利完成任务。首先,听力任务的不同阶段对认知资源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与听前的准备和听后的练习相比,听的过程更为复杂,它要求学习者同时对信息进行选择、理解、甚至分析,从而应该占据最多的注意资源。其次,不同类型的听力任务也会对注意分配策略产生影响。如理解大意类型的任务,要求学习者将注意放在听懂主要信息上;而细节事实型任务,则要求学习者更加有针对性的注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合理选取听力材料。注意的选择性表明学习者更易选择和吸收那些自己较为熟悉,对自己更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来选择听力材料。一方面,多选择学习者感兴趣、能够积极反馈的材料设计任务,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和参与度,加速听力学习中将语言输入转为语言输出的进程。另一方面,若听力材料中出现的新的表达形式、较难的表达形式等,会需要学习者更多的注意资源,让学习者在材料其他部分的资源分配出现短缺,从而难以对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因此教师也要选择一些能够拓展学习者知识面和语言水平的材料,通过加大练习量来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熟悉度,降低唤醒水平,从而其需要占用的认知资源变少,更易进行吸收和理解。

精听和泛听相结合。通常可认为听力测试和练习是精听,而学习者课后时间随意听取英语广播或其他材料则是泛听。学习者在进行精听任务和泛听任务时,所采用的注意分配方式通常也是不同的。在精听任务中,学习者的注意资源分配集中在测试所要考查的点上,而在平时听力如听英文广播,看英文节目中,学习者的注意资源分配则集中在新异的表达形式或知识材料上,针对这一特性,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听力任务。毕竟,听力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做题和通过考试,而是通过听力让学习者接收更多的语言材料输入,从而提高其语言输出水平。要让学生英语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平时的听力输入积累更加重要

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范文3

关键词:初中 体育教学 示范 注意力

一、问题的提出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注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进一步去集中、记忆和思考等。根据研究,初中生的平均专注时间为25~35分钟,而兴趣及环境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注意的程度。因此,笔者对于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示范作为辅助手段来保持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注意力进行探究,以此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徐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七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初中生注意力研究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访谈法:走访七年级的学生、体育教师,调查他们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兴趣及运用示范的看法。

(三)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8份,有效问卷215份,有效率98%。

(四)数理统计法: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初中生注意力分散的产生原因

(一)气质方面因素。

普通心理学上有个反应阈的概念,不同气质的人起反应阈是不一样的,有高低之分,所谓反应阈低,是指孩子先天气质中对任何声光、嗅、味、触觉的敏感度较别人高,因此容易受到周围刺激的干扰而分心。稍微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足以让他心不在焉,譬如听到电话或门铃声,立刻呼叫家人接听或应门;吃饭时,手拿着筷子眼睛却不停的瞄着电视;写功课时,有人走过就东张西望。

研究表明:兴奋型(胆汁质)的人注意稳定差,转移迅速,灵活而难以持久,遇挫折注意易起伏;灵活型(多血质)的人注意稳定性、灵活性、转移都较好,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安静型(粘液质)的人注意稳定性也较好,但转移不灵活,特别是从有浓郁兴趣的活动转移到另一项活动上更为困难;抑制型(抑郁质)的人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趋向弱型,注意的自我调控能力都弱于其他类型。

(二)课堂环境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

由于学生对体育课主观上的放松,学校周围环境、同时上课的其它班级、学校的员工活动等都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像火车的汽笛声,其它班级的授课内容,某同学的穿着打扮等,对体育课器材的使用,同伴的练习情况,他们都会非常关注。

(三)学生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家长,体育课教授的运动项目很多,活动的方式也很多样,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也不一样,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对某些内容不感兴趣,这时注意力的分散就在所难免了。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活动形式。

通常意义上的好课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富有成效的。教师精心的组织,科学的设计,合理的安排,都对学生始终注意课的内容起重要作用。相反,学生的注意力则很难保持在较高的程度。

2、示范对初中生保持体育课注意力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示范具有直观易懂的特点,配合讲解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要领,进而掌握动作并提高练习的兴趣。

(二)示范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特别是学生示范,同学们往往会细心观察,积极提供意见,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生可以通过听教师评价,并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确立下阶段自己的练习方向,从而保持练习的热情。

(四)做完示范的学生以后能积极帮助别的同学练习,使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技术动作的研讨上,有利于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五)经常性的示范教学方法让学生会为争取做下一个示范的机会而积极练习,让他们知晓展示的机会即将出现在几分钟后,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与好用心,初中生乐于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大家肯定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

四、体育教学中利用示范保持学生注意力的建议

1、教师备课要充分,设计要合理,对学生掌握动作的时间有预估。

初中生进行练习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与练习内容有直接关系,当他们自己觉得已经掌握动作时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师应根据所授动作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及时对学生的掌握水平进行小结,组织学生进行示范,对进一步提高指出方向。

2、示范的采用要及时。

当课堂受到课外课内突发因素干扰,学生的注意力突然转移到某事时,教师可暂停练习,集中讲评动作,并通过学生示范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课中来,从而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其它班级的游戏、同班同学的失误等,都会严重干扰学生的正常练习。

3、示范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示范学生的选择上要注意示范对象的动作应具有针对性,充分体现其功能。如果是某个小组的练习投入程度都有所下降,可在组内进行示范教学。如果是多个小组的技术动作都出现偏差,则就集中进行示范,进行讲解,并组织大家互评、自评。

终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适时运用示范能保持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动作技术的领会和掌握,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体育兴趣,便于教师把握课的进程,完成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作者对这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实施过程中的注意问题,希望能对初中体育教学研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视听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是一节有创新意识的示范课。历史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在授课的同时完成“传道”的任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完成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1]。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撑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学会学习,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历史学习基础,应成为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主要任务[2]。初中生不太喜欢历史课,除了明显的历史是“副科”等功利思想影响和教材本身的空洞性,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外,部分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和教学能力低,致使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使学生对历史课兴味索然。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加强史学理论功底的修炼和史学知识的储备与更新,着力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快乐、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史动机与兴趣,让学生在“有趣”中学习历史,明确历史学习的目的及意义,制订学习计划。

二、初中历史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

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对内阁、军机处与丞相制的不同有了一定认识,而且理解了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强化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还作进一步探究,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明清的更多问题主动学习、探究。学生搜集、甄别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得到了提高,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些参考论题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协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并对其实施过程提出一些建议[3]。因此,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共同的探讨者、合作者,还是他们的读者———对学习者的研究成果,以赞赏的眼光享受,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稚嫩和偏激的地方,紧扣“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首先,要集中注意听。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帮助学生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对当前活动最有意义的信息;使心理活动维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还能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活动的需要作适当分配和调整。所以,“注意”对于历史学习尤为重要。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往往一无所获。其次,要带着问题听课。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教学导入处于上课起始阶段。导入既能发挥一定的教学组织功能,又具有复习已知和导引新课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一环[4]。学生每天在学校有很多门课程需要修习,脑海中的兴奋点非常多,尤其是初中生比较活泼好动,课间休息时大都会做一些与学习没有关联的事情,学习注意的转移直到上课铃响仍未停止,偶尔还会因一些小意外干扰全班学生进入正常的历史学习状态。教学导入在此时与候课对接,为历史课堂教学进入正轨提供了双重保障。带着问题听历史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最后,听课时,要积极踊跃地在历史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总之,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通过采用互动性教学模式,能够运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曹永芹.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269-270.

[2]姚仕怀,秦云生.初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9:98.

[3]陈都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112.

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注意力 培养

俄国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指出:“注意是心灵的天窗。”知识的阳光只有通过注意这扇门才能照射进来。门开得越大,进入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时,那么心灵的门户就会关闭,一切有用的知识就无法进入。那么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以自己在顶岗支教实习期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与反思为依据对学生注意力培养做以浅析。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特点

注意力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伴随着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而生,又维持这些活动继续进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有: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1]

因此在课堂上不难发现,小学生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当他正在听课时,如果身边有什么变化就会立刻分散他的注意力,原本听课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观察身边的事情上去了。这个阶段的学生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由于注意力的范围有限,他们读课文时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读。注意力的保持时间难以持久加之自制力较差,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注意力的引导。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当中,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中注意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加工与交流,是学生习得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课堂上的高效学习是最为基础的。[2]学生只有理解、掌握了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深加工与自我认知,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存储起来。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迫使教师不得不对其注意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一)重视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他们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此时能否把学生的兴奋点由“课下”引到“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3]

我第一次真正走上讲台是去年三月在新疆省的奇台县东湾镇学校,做好了备课工作同时在走进教室以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发生的事情依旧让我措手不及,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原本打算走上讲台,微笑开始、自我介绍、学生的自我介绍……但一切都被学生瞬间的蜂拥打乱。刚进教师们,一堆学生涌向我开始叽叽喳喳告状:老师,谁把谁给打了;不是,是他先动手打的,他打的他;才不是呢,是这样的……突发的情况让我很是无奈,紧接着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去调解这件事,事情平息以后便开始组织学生进入上课状态,维持课堂秩序。在真正准备讲课时时间早已过了大半,本节课的多数内容没能如愿进行。

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说过:“要想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我们还是从一年级就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吧:身体坐正,振作起来,做好听课准备……这样,我们就会非常容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

因此从那次以后,我吸取经验教训,制订了一个课前守则并监督学生有效的贯彻落实。每当听到上课铃声时,就由文艺委员起一首学过的歌曲,大家一起唱,在唱歌的同时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物品,课本、生字表和铅笔盒。当歌声响起,也就是提醒学生课间休息结束,一节课即将开始,让他们伴随着歌声慢慢进入上课的准备状态。教师也需要在预备铃声响起时进入教室,查看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组织课堂秩序,使学生的桌面保持整洁,坐姿要正确、端正,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避免了突发状况的发生,不至于影响课堂教学,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始。

(二)巧妙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猜谜导入

通过自编与课文相关的谜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正式开始内容以前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上。

例如在讲授《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就给学生编了一个这样的谜语“绿绿圆伞水上漂,乘凉休息好地方”让学生猜。同学们兴趣高涨,纷纷开始动脑思考,有的同桌之间商量讨论,争猜谜底。就这样一个谜语把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转移到课堂上,便于教师控制课堂,也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题目。

2.情境导入

将课文相关的故事情节与情景有所改变的简单再现,将学生引入到具有特定故事情节的场景之中,转移注意力并且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讲课文《失物招领》时,课前我拿着班里学生的一个橡皮擦,开始口述失物招领:“老师在课间捡到了一块橡皮擦,它是黑色长方形的。同学们找一找谁的橡皮擦不见了,看看这是谁的。”就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丢失的橡皮擦上,也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了课题“失物招领”的意思。

“同学们丢失的东西找到了,但课文中的小朋友们也丢了东西,他们找到了没有呢?他们又丢了什么东西?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找出答案。”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尝试和体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发展了对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3.提问导入

在小学阶段,教师提问时学生的手臂如雨后春笋般竖起,借助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问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来警惕他提高注意力,认真听讲。该学生也会知道老师已经注意他了,他就会认真听课。也警醒了其他开小差的学生,立刻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至于认真听讲的同学也会自己思考。

《棉花姑娘》一课的导入就是用提问进行的。“如果你感冒生病了应该怎么办?”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思考,而个别学生却还在想入非非,我便叫他起来回答。再次提问学生“棉花姑娘也生病了,它应该怎么办?”学生思考、讨论,引入课文。

4.讨论导入

《胖乎乎的小手》一课讲了兰兰用自己胖乎乎的小手帮爸爸拿拖鞋,帮奶奶按摩,帮妈妈做家务的故事。在上这一课时,首先我叫了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用粉笔描出自己小手的轮廓,然后让学生评比谁的小手是胖乎乎的。学生的注意力瞬间都转移到了黑板上,情绪高昂的开始对比,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课文的前奏。其次,让学生同桌之间夸夸自己的小手,说说自己的小手会做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了兰兰胖乎乎的小手上。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 - 15 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4]

1. 利用游戏、比赛,引发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 一节课有效的注意一般能保持十几分钟, 且不稳定。但这些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只要一听到做游戏就会非常的兴奋。而且他们做起游戏来,精神高度集中,就算一节课就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也不会感到累和枯燥。由于游戏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活动, 根据这个特点,我会针对教材的内容,把游戏引入进课堂, 来不断地调节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本班学生对物品分类的概念十分模糊,为了让学生弄清楚物品的分类并且有效的记住它们,我把相关的小游戏引入了课堂,将学生分成小组玩这些游戏。常见的游戏有“逛三园”和“蹲、蹲、蹲”,这两个游戏让学生明确了物品的分类,也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逛三园”游戏的内容是这样的:星期天逛三园,什么园?蔬菜园、水果园、动物园。紧接着学生就以开火车的形式开始说属于其中一个园的东西,教师当裁判并记录各小组的成绩。在游戏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不仅动脑思考,一个个还会紧盯着对方小组的错误,只要有人说错,他们发现的速度绝对比你要快得多。在游戏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是相当集中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2. 运用现代化媒体,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注意力。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娱乐媒体设施更是推陈出新,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懂的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上有全新的感受。利用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背景音乐等特点,把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使学生能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并且乐于学习。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样化,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与活力。

学生的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是潜移默化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仅通过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这个目标的。课文《画家乡》的特点就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来讲授,在课件中我采用了图片魔方和画轴的方式来向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欣赏祖国的秀美河山。由于学生是新疆的,多数见到的都是山、草原这样的地貌,几乎没有见过大海,而学生又对大海充满憧憬。因此在本课的展示中主要以展示大海的风景为主,配以海浪的声音,实物贝壳和相关大海的影音视频资料。

3.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同样一种活动,第一次接触会觉得十分新鲜,充满好奇。到了第二次反应就不会那么强烈,继续进行的动力也没有那么强了。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就会很难再提起兴趣。[5]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注意力特点,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保持课堂的活力。

比如在朗读课文时,不应单一的进行集体朗读,应该融合分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分角色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小老师”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形式中反复,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而不至于厌烦,多种形式之间的转换也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水平需要教师付出努力培养,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天窗,发挥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得到良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江绍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4.

[2]李金辉.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J].新课程,2009,(08).

[3]安令芳.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探析[J]. 教育科学,2011,(09).

心理学中注意的功能范文6

提高注意效率

注意的集中、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合理分配是影响注意效率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多媒体课件除音乐以外还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文字、图像信息,鲜明的视听形象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丰富的信息量则有利于扩大注意的范围,并实现注意的合理分配。例如,教学生唱一首新歌时,可以在出示歌谱的同时配以优美的伴奏音乐,让学生在音画编织成的良好氛围中去感受、触摸音乐的美,使学生进入忘我之境,进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但是,学生有可能为某一个美的片段所陶醉,因而浮想联翩,心驰神飞,分散注意力,忘记了自己在本堂课内的学习目标。这时我们以文本、动画、影片的形式将歌曲创作背景、作者介绍呈现在屏幕上,以一定的强度让学生始终把注意部分地分配到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上,学生在领会优美的意境时,也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歌曲以及与歌曲相关的知识。

提高知觉效率

多媒体课件可以很方便地从众多的知觉对象中提取所需对象组合成一个能独立呈现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强的组合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把一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提取出来,让各组对象分别独立呈现,进行单独分析、练习,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集中突破;为了不至于割裂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影响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感知效果,我们还可以随时把各组对象组合起来进行整体感知,充分运用知觉的组合律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提高记忆效率

多样化学习是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率经常采用的学习方法,多媒体课件可以为这种学习方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乐理知识理论性、抽象性较强,需要大量运用听、看、背、写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忆,学生学起来相对而言比较枯燥,而听、看、背、写所需的材料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轻松地制作、呈现、控制,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为了提高记忆效率,经常需要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调集各种语音、图像、文字信息,使学生在各种感官和多媒体的互动中接受信息,使信息以多种感觉形式传到大脑皮层,对同一内容建立广泛的暂时神经联系。这样的联系不仅较为巩固,而且容易接通和恢复,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

提高思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