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院校;重要性;工具;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68-01
以往的高职院校在公共课程的选修的问题上,总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争论和偏颇,有的院校较重视外语的学习,他们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社会,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说写能力是社会的当务之急;有的还是老思维,坚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认为只要学好理科知识,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这个观点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唱的比较响亮;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都比较实际,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大学生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对于公共课程的选修就不得不考虑工作需要。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红头文件地位缺乏,大学生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所以,现在大学语文处于“停急”状态。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大学语文课的重要作用已愈来愈明显,它是重要的人文素质课,是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核心课之一。正在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离不开健康情感的滋润,离不开美感的陶冶,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而人文精神普遍流失的环境下,更加的凸显出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
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公共选修课到公共必修课,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不应只是针对中文系的学生来说了,开展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有它的特殊性质和意义。一方面无论从大学生的就业需要来说还是从大学生本应该具有的修养和内涵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承担的任务都是比较重的。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内容除了讲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包括外国文学之外,也还要讲一点文艺理论。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讲较多的古代文学作品,还要连带讲点古代汉语和古代的文化、艺术、哲学以至宗教,可见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大学语文的公共课程,既满足了大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要求,又能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那么,大学语文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有哪些呢?我就对我所了解的情况做一下分析。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弥补在小学和中学学习时的不足。现在很多中小学的学生在平时不是上数学和外语等辅导课,而是花钱和精力补习他们和其他同学在语文功课上的差距。现在社会的求职的高校大学生也是一样,他们有的是某些专业上的高材生,甚至手里握着这个证书那个证书,但是唯一缺少的却是对自己母语的流利表达。现在很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达到八级,但是当他们毕业时却连一份毕业论文都写不出来。试想如果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去求职,那么他们如何能让招聘人员相信他们能胜任他们的工作呢?这样看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自身缺少人文的素质和修养,而大学语文就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素质教育课。
大学语文承载着许多经典,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都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发展轨迹,其间也形成了自己的经典文化,这些经过经典作家们的创造性劳动,创作出经典的篇章,启迪世人教诲后世。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孕育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其思想学说,凝聚了思想家们对天地人间万物百态存在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态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人与宇宙认知和意志,成为后世之师,其观念意识、道德准则、处世态度、理想志愿、价值标准等等教诲着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而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在我们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永远闪耀着理性和睿智的光辉。
以先秦诸子百家为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在当时或其后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也各具特色。这就造就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可以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隽永深澈三个词来概括。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墨家的“兼爱”与“尚同”的平等要求和科学实证精神在中国闪耀光辉。老庄哲学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他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此身有限,吾生有崖。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宇宙大化,人要面对无限的时空、知识、意义、价值。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而道家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共同构筑中国式的人生态度,中国的士大夫进可以入世,治国平天下,退可以“出世”,归隐山林。统治者既可以用儒家的学说求得文治武功,又可用道家学说确保休养生息,“儒道互补”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尤其是儒学,自先秦至明清乃至当今社会,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心存天下,积极用世,中国儒家的这种入世精神,现在有些学者将其称为“忧患意识’就是这中年忧患意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之情,也让我们守着这份爱国的热忱,最终推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说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素质的工具,更是使得我国的文化传承下来的载体。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2
【关键词】 性;问卷调查;精神卫生;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06-03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Psychosexual Health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YANG Run-tao,WEN Bin,ZHANG Dong-mei,et al.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3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the psychosexual health questionnair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est instrument for them. Methods Based on open-ended questionnaire,interviews and some concerned review,the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and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as formed with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otally 1 700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Results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as finally refined as a list with 31-item, 2 dimensions including sexual cognition and sexual attitude. The questionnaire had good content validity. Its construc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designed. The test-retest coefficients for the 2 dimensions and the total score was 0.76,0.64 and 0.78 respectively;Cronbach α was 0.65, 0.72 and 0.70 respectively;The split-half reliability was 0.71, 0.67 and 0.74 respectively. The total score of questionnaire was 2.14±0.34, the scores of 2 dimensions were 2.45±0.35 and 1.93±0.56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and the 2 dimension scores among the sex, the grade and the attitude of parents. Conclusion The psychosexual health questionnaire has high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nd it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 of psychosexual health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ex;Questionnaires;Mental health;Statistics;Students
目前国内外均有不少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研究,但较多是使用根据各自研究内容自行编制的问卷[1-2];另外由于使用的调查工具不一致,调查结果差异性较大,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的教育对策和建议也纷呈各异[3-4]。该研究试图编制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用以评估当前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状况,为构建大学生性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性心理的成熟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施测所得资料用于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阶段施测所得的资料用于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1阶段在广东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随机抽取被试264名,男、女生各占50%;一年级至四年级分别占20.15%,28.72%,25.16%及25.97%。第2阶段在广东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随机共抽取被试1850名,有效样本1700人,其中男性占45.70%,女性占54.30%;一年级至四年级分别占22.50%,23.50%,33.80%及20.20%。
1.2 方法
1.2.1 理论构思 根据对以往研究的回顾,以及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假设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结构包括以下2个方面:(1)性认知,即对有关性问题的各种知识的认识;(2)性态度,即对有关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评价。
1.2.2 条目选择与初筛 组成由医学心理学、统计学人员等参与的研究组,参考前期研究以及有关文献[5-7],并邀请部分大学生参与,编写出条目池(60项),每项均按“完全同意”(5分)、“比较同意”(4分)、“不能确定”(3分) 、“比较不同意”(2分)、“完全不同意”(1分)排列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另外还邀请30位大学生对有关条目进行预试性回答,评定各条目的重要性。研究组根据上述结果进行讨论,删除重要性较低的条目,删除或修改不恰当及难以操作的条目,并结合专业实际对某些条目进行了合并,结果余下49个条目,形成初测问卷。
1.2.3 初测及条目评定和再筛选 研究人员使用初测问卷对第1阶段抽样的300名被试进行团体施测,回收有效问卷264份,采用相关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各条目进行评定和再筛选:(1)相关系数法,计算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删除相关系数低于0.6的条目;(2)因子分析法,对初测问卷的各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删除在各因子上负荷系数
1.2.4 效度和信度的测评 研究人员使用正式问卷对第2阶段抽取的1850名被试进行团体施测,回收有效问卷1700份。对其中132名被试在填写问卷后第4周进行了重测,完成正式问卷效度和信度的测评。
1.2.5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5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
2.1.1 条目筛选 采用相关系数法计算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删除相关系数低于0.6的条目后,保留36个条目;另外对初测问卷的各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后,删除在各因子上负荷系数
2.1.2 信度测评 问卷进行了同质性信度分析,采用α系数作为指标,总信度为0.70,性认知信度为0.65,性态度信度为0.72,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65以上,说明问卷同质性信度较高;性认知、性态度2个维度和总分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6,0.64和0.78,说明问卷的重测信度较好;性认知、性态度2个维度和总分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71,0.67和0.74,说明问卷的分半信度亦较好。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说明所编制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和构建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是稳定可靠的。
2.1.3 效度测评 该问卷的维度构想和条目编写是基于理论文献综述和个别讨论、访谈综合考虑的结果,在问卷初测前后多次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确保了问卷的维度和条目能够涵盖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各方面的特征,并具有代表性,问卷可认为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该问卷还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选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4.00%。经方差变异最大正交旋转后可知,第1主成分代表性认知,共21个条目;第2主成分代表性态度,共10个条目。可见,问卷的结构基本符合设计时的理论框架,说明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2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定量研究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总均分为(2.14±0.34),性认知和性态度2个维度的平均分为(2.45±0.35)和(1.93±0.56)。其中性认知高于性态度得分。
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总分和性态度因子上男生得分低于女生,总分和性认知因子上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得分低于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父母不同态度的3个组别在总分和各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理解支持组得分最低(表2)。
3 讨论
3.1 关于测评工具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较多使用各学者根据研究内容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因此,编制精炼成熟、能被广泛应用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很有必要。
本研究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结构,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题项,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外一些相关文献[8-9],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该问卷的编制按标准规范进行,共有31个条目,含性认知和性态度2个维度的内容,基本囊括了大学生性认知方面和性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所有条目按1~5级计分,其中25项正向计分,6项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量表的编制参考前期研究及国内外有关量表编制方法。从上述检验可见,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工具。
3.2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特点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性认知和性态度2个方面。性认知即对有关性问题的认识,是否具备了这些知识、所具备的这些知识是否准确和丰富,都是性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性态度即对有关性问题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评价,而这些对性问题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倾向会支配他们对有关性问题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因此端正性态度也是性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本研究提示,在性心理健康的总分和性态度因子上男性得分低于女性,可见男性性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性态度的健康倾向都要高于女性。在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女性仍然比男性在性问题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10-11],如在对性知识的探求和掌握上,女性一般不愿意主动去了解性知识,一般都觉得羞耻和不道德,而男性则会比较主动去了解性知识。这些保守的性观念对女性的影响更多些,因此在性问题的态度倾向上会出现性别差异[12]。
在性心理健康的总分和性认知因子上,高年级学生得分低于低年级学生,说明高年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更为准确和丰富,性心理更为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从而慢慢形成了一些对性问题的看法。因为心理成熟度的不断提高,这些对性问题的看法也会不断地发展和调整为更和谐的状况。这与实际情况很吻合,也和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13-14]一致。
父母的态度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较明显,3个组别在总分和2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理解支持组的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了解性知识更为准确,性态度更为端正。热衷异往是成长中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禁止孩子与异往或者向孩子发难,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容易造成性心理偏差。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管得越严,他们与异性的行为发生率反而越高[15],因此对孩子与异往保持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必要的引导,势必能更有利于其性心理健康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董莉萍,李晓波,李兴有,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现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13-3115.
[2] 徐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国性科学,2007,16(9):36-39.
[3] 胥兴春,刘电芝.大学生1 638名和性观念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745-746.
[4] 于立东,李艳玲,刘爱楼.大学生的性态度及其教育策略.生殖与避孕,2005,28(2):183-187.
[5]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14-345.
[6] 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1-252.
[7] 黄希庭,郑勇.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4-196.
[8] 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9] OSWALT SB,CAMERON KA,KOOB JJ.Sexual regret in college students.Arch Sex Behav,2005,34(6):663-669.
[10]乐学裙,肖万福.浙江省751名大学生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05-206.
[11]罗恋梅,陈静,周乐,等.成都市大学生性观念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06-308.
[12]隋萍.大学生性心理和性别差异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24.
[13]杨小丽,袁美学.大学生性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87-388.
[14]李阳,李宏翰.广西大学生性观念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23-324.
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发展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重要动力,在历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与现代文明保持着协调,保持着统一性与民族性。在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同时,也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善[1]。总体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中,需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文化内容,五年前的文化成就了现代文明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情怀
对一个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强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同时,将人的气节以及品质看做最为主要的文化精髓。其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阳刚之气,能够鼓励人们树立坚强的品质,能够在人生旅途中奋勇前进。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类型对整个社会具有推动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理论性与指导性。
(二)能够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众所周知,在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传统文化中最为主要的特点便是追求和谐,其中,和谐并不是简单的协调,并且也是一种理想境界,一种状态,是一种对事物的包容力与渗透力[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中华民族与其进行有机融合,能够帮助广大学生形成远大的理想。
(三)能够培养大学生天下为公的意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便是整体意识,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大学生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要想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么需要培养大学生天下为公的整体意识,积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实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思想,从而促使大学生从整体利益以及国家礼仪角度出发,具备天下为公的情怀。
二、现阶段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传统文化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衔接
现如今,中华传统文化在积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出现两种衔接问题,其一是机械融合问题,其二是过度转化问题[3]。对于前者而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将传统文化深入其中的时候,往往报以“拿来主义”的态度,甚至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样一来,便无法进一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有效性,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对于后者而言,在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利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畏惧感日渐式微。此外,现如今社会中经常会出现恶搞传统文化以及戏说传统文化的现象,这样一来,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中会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失真的现象。
(二)教育模式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阻碍作用
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在对其进行传承的时候,要充分开率到社会环境以及历时因素。现阶段,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育者会充当“中介人”的角色,并且会采取传统的“说教式”模式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这种只注重传统文化灌输以及情感说教的模式,会导致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歧义,并且会出现“走形式、摆样子、拼噱头以及争荣誉”的现象,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无法对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产生影响,并且也会导致大学生内心产生抵触,难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甚至让广大大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三)网络文化的兴起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过于滞后
现如今,在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中,网络文化逐渐兴起,这种情况不仅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创造了新的文化平台,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种不良文化的出现。其中,网络文化中会带有各种糟粕,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接受群体,对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好奇,如果无法及时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则会出现各种不良信息。此外,在网络文化兴起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方式过于滞后,甚至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质疑,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体现时代的发展与变革。
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对策
正如上文所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以及底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性。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所带来的作用,对其中融合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一)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最为主要的内容便是具备文化自觉意识,保证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联系,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资源优势,将教育效果进行提升,此外,还要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以及爱国情怀进行融合,在利用理论阐述、典故介绍等方式中,促使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多认识[4]。当然,还要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备敬畏感,不会因为各类“恶搞”、“解构”等现象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变化。
(二)积极创新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尊重,并且要使用平等的双向互动交流。大学生作为情感丰富的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因此,需要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积极扮演“中介人”的角色中,要避免利用死板、生硬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传递[5]。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从根本上激发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其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采用灵活以及多样的方式,尽可能的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发挥,此外,还可以利用朗诵会、竞赛等活动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授。
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历史,不仅是社会历史的沉淀,并且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新时代中,要积极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并赋予它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诗成.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11:134-135.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5:54-58.
[3]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62-68.
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4
关键词:学生 心理 教育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普遍被关注的对象,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被发现。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隐性问题,作为非心理专业的辅导员很难准确判定和采取有效措施,这便要求辅导员在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不断对工作观念、工作方法和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和积极的探索,力争能够尽早发现、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全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表现各不相同,但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归纳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作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我们需要将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来,并且作为重点工作来做。如何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建档等基础工作
要及时发现、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摸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建立相关档案。唯有此才能充分掌握学生动态的信息,预防并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排查制度。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规律性,平时看似心理一贯健康的学生,有可能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特殊事件面前产生心理问题,这便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排查。在同学中设立心理排查员,建立从宿舍到班级再到年级的排查网络尤为必要和可行,这也是辅导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再次,要畅通沟通渠道,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因为长期隐形积压,导致在短时间内或瞬间引发恶性事件。
(2)有效沟通,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机会最多、交流时间最长的教师群体,在工作中,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上,并及时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交流情况,必要时将问题转交心理咨询机构负责。对于非心理健康专业的辅导员而言,要能够敏锐地洞察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尽可能打破学生对老师固有的身份隔阂,用“真诚”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以家人、挚友或者陪伴者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困难,通过有效交流逐渐的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帮助和引导,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3)做好体辅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个体辅导是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的辅导模式。个体辅导要求辅导员既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家庭和个人信息,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运用自身的经历经验、专业知识与学生充分、耐心的交流,为学生提供积极乐观的辅导意见。同时,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对自身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推行集体辅导,普遍预防学生心理问题
集体辅导是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学生以讲座、实践、文体活动等为载体进行辅导模式,是针对多数学生开展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另外,辅导员可以引导班集体设定集体发展目标,将每一名同学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重视每个个体,不抛弃,不放弃,促进整个班集体和谐友爱氛围的形成和每个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通过集体辅导的开展,辅导员可以将健康身心发展的知识和理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预防、发现、帮助存在心理隐患的学生。
(5)强化专业技能,科学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干预不是简单依靠交流谈话和思想工作能够解决的,还需要辅导员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确保科学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辅导员要在工作中积极与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交流、合作、研究,这是提升辅导员心理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思维活跃、冲动的青年学生,会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许多的挑战,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并培养自己超常的爱心、耐心和宽容心,能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理性的接纳不同学生,处理各种事件,以自身的健康身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当代大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这更要求我们注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排查、筛选及引导工作,寻找出适合自己切实可行的心理问题排查及解决机制是当代大学辅导员的重点工作之一。
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5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便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了解世界和自我,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并最终在困惑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长,就成为摆在我国广大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困难的却又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及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人文主义(Humanism)起源于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人文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可以激发人的动机、热情、创造性和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可以对人和人的社会生活进行合理、有效的导向,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使民族凝聚,使社会形成有力的整体。人文精神提倡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因此,人文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只强调其中一方面,或用“做事”的方式“做人”,用“做人”的方式“做事”,都会给人们带来麻烦。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同样的道理,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学科教育是其它学科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其它学科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正因为如此,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意见》同时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然而,当前我国由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而导致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是一个令整个中华民族都忧心的问题。这首先表现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把考证、考研作为大学学习唯一的目标,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特别是人文知识的学习。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大学里不知如何度日,根本不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还有不少学生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是准低下。所有这些都更进一步表明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于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语言与文化,水织、相辅相成,二者历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语言文字本身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其中即有历史的文化积淀,又是现实的文化镜象。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的发展过程不仅体现着该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变迁,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态度,因此我们要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反之亦然。我国杰出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指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语言传承、发展和创新着人类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发展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不过,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它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言而总之,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强的人文性,有它特殊的教育教养作用。“所谓外语的教育教养作用,是指外语教学对学习者功利(掌握一门外语)之外的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培养,对所学外语文化与情趣的灌输,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句话,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匹配的人。”因此,成功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其中,使学习者理清隐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的策略
综上所述,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是由人文素质本身的重要地位及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所决定的。遗憾的是,由于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而往往忽略了其人文性的重要一面。不少大学英语教师采用机械、简单的方法教学,使原本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英语教学变得功利、狭隘、呆滞且低效。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改变呢?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人,不是“物”,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个性等,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既注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21世纪,以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现代教育正在逐渐取代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因而大学英语教师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对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为达到此目的,广大的高校英语教师也应该主动学习,不断进取,苦练内功,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只有这样,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讨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学中的文化传授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文化传授的模式应遵循外语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与教学模式相协调,按照词汇演绎、篇章分析、文学鉴赏的程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先应对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及时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理解英语所表达的词义和词汇的语用功能;然后,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应及时导入有关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和语言结构方面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上的思维差异,掌握英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理解语篇语义的能力;文学鉴赏是在学生对语篇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对异质文化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欣赏、鉴赏和展示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内化,是最高层次的学习。
最后,广大大学英语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导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大学生受到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有:(1)英语阅读活动。推荐优秀的英文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电子读物等,使学生通过阅读不仅了解有关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关注这些国家的最新科技文化动态,随时捕捉最新的语言文化信息。(2)英语视听活动。指导学生广泛接触当今社会提供的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从不同角度去品尝“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领悟英语的文化内涵。(3)人文社科讲座。品位高雅、通俗易懂、具有较强感染力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能够深刻打动学生心灵,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走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瑰丽殿堂。
四、结语
哈佛大学前校长Rudenstine指出: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掌握高科技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其开课时间长、学生接受面广的优势,不断挖掘和发挥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精神品位,丰富其心灵世界,使教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高等教育,2010,(Z3).
[2]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J].中医教育,1998,(04).
[3]司联合,过渡语、语用能力与文化教学[J].外语学刊,2001,(2):102-106.
[4]张儒德.语言・文字・文化漫谈[J].边疆与文化,2007,(5).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4.
[6]钱冠连,为非功利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三分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46.
大学语文的性质范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条件;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效
近些年来,诸多职业学校为了推进教学环境的改革与创新,加大了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多媒体、校园网已像校舍、教学仪器一样成为学校的必备设施,给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透过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繁荣现象,作为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科――语文,也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
受益者之一。与传统的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相比,可以自豪地说,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正在多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步
前行。
笔者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一线的语文教师,理性地分析其成效,不难发现,与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分不开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教师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来设计
语文教学,或者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
传统语文教学在上古典诗词,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
梅》的时候,以教师泛读、引导分析并板书为主。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后,笔者设计了多媒体教学。首先把文章相关的文学常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监督引导,并检查笔记完成情况;其次教师下载视频朗读,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效果,同时容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加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再次是利用PPT
课件上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最后是利用一些辅资料,强化学生的学习效
果,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学生聆听乐曲并学唱,学生喜而乐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容量大,学生喜欢,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佳。
二、教学信息资源的统整优化了语文教学资源
陈至立同志强调,“要把教育信息源建设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筛选和梳理网上的有关信息;二是发掘、整合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适用的教育网站和信息资料库。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要以此为原则。”
用我们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做例子。我校根据这一精神指示,从2005年前后就进一步开发并完善适合我校的校园网站,2008年前后就开始着力整合各学科的教学信息资源。平时教师授课需要的精品信息、分类信息、鲜活信息源源不断,足以进行日常教学,甚至公开课、示范课教学。我校网络教育信息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教学信息,是精选且多样的。二是教和学的参考或备用资料,这是大量且有序的。并且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优势实现的。其充分体现我校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呈现。这样,无论从质或量上都对传统的教材、教参、习题集等产生巨大的超越。
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条件的改革与授
课方式的创新,大大改善了师生关系
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是我们一贯的追求。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学习中的失败者。由于屡屡失利,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特别对文化课甚至产生了恐惧感,见到科任老师尽量避而远之。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目光都不敢正视老师,更害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条件的改革与授课方式的创新,模糊了师生界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导者。这样,教师对每个实践操作的学生个体或学习团队可以全方位的掌控,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不会拒绝老师的引导,而是有问题时都能积极主动的询问。
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环境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了课内,延伸了课外
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底蕴都相对薄弱。教学信息化后,我们有条件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内外的教学。最基本的教学中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可以被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等所取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表达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来完成学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提升了课内,也延伸了课外。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
再者,职业学校因材施教或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教学状态。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中,教师不可能完全顾及几十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即便人们探索出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教学方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难以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然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宏富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可能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从而实现对个性化的较全面的关照。计算机网络可以递进具有较大预设空间的课件,学生能从课件中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服务,计算机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学生得到适合的教师指导和同伴交流。这样,因材施教或学生个性化发展会得以更好实现。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基于“十”的召开,我们有理由相信,职业教育一定会向繁花似锦的职教大道继续大步前行,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也将成为职业教育花园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