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1
奥运会转播有一个细节:游泳比赛的时候,津巴布韦的女选手终于拿到了一枚金牌,解说员说这个运动员目前正在美国学习心理学,这时另一个解说员补充道现在很多游泳运动员都在学习心理学,甚至是专修。两个人得到的结论是,这样比较容易了解对手和赛场的情况。
这让我想到大学的时候,上第一堂《采访心理学》时,大家脸上虔诚的表情,生怕自己的小动作让台上的高人看出什么破绽,从而透露了内心不可告人的机密。
不过,那课后来去听的人越来越少,课本无聊,上课的人也乏味。
显然,心理学课程不该是这样上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心理健康,但仍然没有将心理学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我的意思是,从弗洛伊德理论引入中国的八十年代开始,“心理学”这三个字就一直在摇摆,直到现在。弗洛伊德是被神话了,然后是心理学被神话。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时刻都离不开。用心理学里常用的一种俗话“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心理学的首要任务不是通过学习某种手段来打到掌控的目的,而是通过学习来更加透彻地了解自己。
后者的难度远大于前者。
为了证明这样的理论,首先推荐一本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材,由北大心理学教授翻译,已经印刷了16版。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入门书籍,从心理学词汇开始,到解剖学,到人体结构,然后到行为、情绪、社会关系。如果我们能做到客观看待本我,那么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就自然与非健康情绪隔离了。不过,文科生看这本书可能稍微有点吃力。
接下来可以去尝试的是《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多所高校的心理学教材。它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读者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他的作用是让人们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适合职场人士阅读。
在列出书单的时候,有人对我说:“费那事,直接看《梦的解析》,行为心理学不是更实用?”教材确实有点枯燥,但如果真的是虔诚地想从本源了解心理学,那么还是从头开始,梦也好,行为也罢,都是心理活动的外显展示。
提到心理学书籍,一定要说到大家熟悉的弗洛伊德,推荐的是他的《精神分析引论》,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书籍,如果想让自己对心理学有兴趣,也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如果还是觉得看书闷,好吧,那么就去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可以从《爱德华大夫》开始心理学的历程。
心理学,要学出个什么东西出来呢?或者说最后能悟出什么?
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2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请您阅读。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1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2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_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3《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4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平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5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3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胡丽萍(1961-),女,辽宁凤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辽宁沈阳11003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5-02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加剧,心理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许多高校纷纷成立应用心理学专业,近些年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但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善。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是高校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四大领域。
结束后,我国几所重点师范大学率先恢复了心理学科,当时基本以教育心理为核心。顺应社会发展,一些高校相继设立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却滞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专业教育内部原因。综观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共性问题,突出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培养规格不明确,导致课程庞杂、零散,难以形成完整体系。由于大多数学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过于笼统、概括,而培养规格又缺少明确、具体的界定,因此,使得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意义得不到发挥,致使建立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础之上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失去了实质性的依托,难以构成完整的体系。
2.专业方向设定过于宽泛、模糊,缺少细化,学生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主要分为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四大领域,每个领域研究对象不同,涉猎课程各有不同。然而,在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却缺少相应的专业细化,应用心理学专业将心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统合在一起为一个专业方向,这种宽泛、笼统、模糊的专业设置,使得心理学与不同领域相关联的专业课程混合在一起,构建一个主干课程架构,这必然导致主干课程架构缺少明晰的专业方向,致使学生难以形成专业学习的主攻方向,专业学习难以深入。
3.课程设置缺少整合,所设课程之间缺少内在联系。由于培养目标笼统,专业方向宽泛、模糊,致使应用心理学专业所设课程庞杂、零散,缺少明确专业方向和完整的学科体系框架,学科设置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难以获得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框架。
4.教学内容陈旧,与当前社会需要脱节。20世纪80年代后,一改前苏联心理学课程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大量引入欧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教学内容在专业理论方面有了极大的扩展。但使用的教材内容仍显陈旧,更由于心理学本土化程度不够,教学内容与我国当前社会需求脱节。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基础心理学相比较,应用心理学更为突出心理学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应用心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更为强调应用型和实践性。就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看,其一,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二,培养研究型人才。前者,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心理学工作者,学生毕业后投入各领域,用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理论和技术,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后者,学生本科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接受应用心理学更高层次的学习,为从事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打基础。不论哪一个方向人才的培养,其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不可或缺的特色。然而,实践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明显缺失,表现为多数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步入社会后,普遍缺少实践能力,不会用心理学理论分析、解释现实问题,不会应用心理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而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也表现出缺少专业方面的实践积累,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探讨实际问题。
二、社会转型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1.立足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以及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广博、宽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广泛的适应性,有专业特长”。以此为基础,确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合理定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及寻找有效的实现途径。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基于我国对心理学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和我国心理学人才培养状况,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研究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阐释,主要体现在对人才在思想品德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可具体作如下阐述:(1)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包括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要求学生有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有奉献精神,有服务社会意识。(2)知识结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既有一定的与专业关联的文化知识框架,也要形成至少一个明确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框架。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核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由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构成。其二,延伸性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这部分内容由与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四大领域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构成,围绕这四大领域,分别设定四个不同专业方向延伸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架构,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选择某一方向的课程。其三,拓展性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这部分由核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延伸性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延伸和拓展的内容构成,包括诸如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其四,更高层次的心理学理论知识。由心理学研究方法、专题实验、各心理学流派理论及技术等知识构成。(3)能力要求。这是指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相关领域的心理现象进行初步研究的能力;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和数据处理的初步能力;运用一门外语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如网站编辑的基本技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心理测量、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3.课程体系框架。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五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专业扩展选修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1)通识课程。该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英语、高等数学等。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与许多学科具有关联,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学校规定的通识类课程外,应重视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建构。(2)基础导论课程。这部分课程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等。这些核心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延伸性,是各个心理学专业方向都必须掌握的入门课程,该类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心理学专业领域,同时也为后续的不同专业方向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专业导论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有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专业导论课程以基础导论课程为基础,向应用心理学四大领域延伸,学生完成核心基础课程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具体的专业方向在专业导论课程中再选择某一方向的课程,作为其专业主攻方向,形成专业特长。(4)专业扩展课程。包括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心理学流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等。根据应用心理学科发展的特点,为本科生开设各具特色、内容广泛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选择余地,为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各学科的进展提供了保证和资源。(5)研究性课程。为本科高年级的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独立研究和高级研讨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心理学研究。这些课程可设为考察课程。
4.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模式的实施途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是个整体工程,既要考虑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同时也要考虑专业方向的科学界定。
第一,构建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确立科学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打破过去孤立、割裂的课程状况,围绕应用心理学的四大领域: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确立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构建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层次化、模块式课程由五个模块组成,包括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专业扩展选修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五个模块的课程注重横向沟通、纵向整合,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生建构一体化、结构化的完备知识体系。
第二,课程内容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其实用性,专业课设置应突出应用性,突出其实践性。要着眼于现实情境中所涉及的心理学问题。要实现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体现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必须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实践课(包括实习课、见习课)可与理论课穿行。实践课要突出操作性、技术性。
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4
智慧技能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智慧技能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掌握与运用,它由简单到复杂构成一个阶梯式的层级关系:概念(需要以辨别为先决条件)规则(需要以概念为先决条件)高级规则(需要以规则为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中学数学的每个单元,学生应该按照加涅关于智慧技能由简单到复杂构成的这个层级关系去学习,以便按照这个层级关系把所学的知识组织到大脑当中,形成具有良好层级性的认知结构.
据此,笔者在“排列、组合”单元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结构如图1所示.排列、组合P概念从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的辨别入手,得出排列与组合的概念,进而介绍排列数概念、组合数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排
列
、
组
合
概念
从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的辨别入手,得出排列与组合的要领进而介绍排列数概念、组合数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专题一
算法
在解释P1n=n,C1n=n(n∈Z+)的基础上,介绍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引例和例题的处理均须用由P1n或C1n组成的算式来解答).
专题二
排列数公式与计算
专题三
组合数公式、计算与性质
应用
用直译法解决纯排列与组合问题(同时用分步法解答纯排列问题).题型如1990年人教版高中《代数》下册(必修)(简称:高中《代数》下册.下同)第234页例3、第245页例2.
专题四
用分类法解决加法原理的简单应用题.题型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34页例4(此例还可用分步法)、第245页例3.
专题五
用分步法、分类法和排除法解综合性排列与组合问题.题型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35页例5、第246页例4.
专题六
图1
于是该单元的教学次序是:基本概念的形成(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概念)基本算法规则的掌握(原理与公式)概念和算法规则相结合的应用(这里是以解题规律为主线,把排列应用题和组合应用题一并按其解法由易到难分层次集中而对偶地解决的),完全符合加涅关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必须按从概念到规则,再到高级规则的层级顺序去进行的规律,理顺了学生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认知层次,加强了该单元认知结构的层级性.
2.运用先行组织者,促成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运用先行组织者以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是提高教材可懂度,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的重要技术之一.其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促成认知结构的稳定性.
因为高中生首次面对排列、组合单元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用来同化它们,因此,我们在该单元的入门课里,在没有正式学习具体内容之前,先呈现如图2所示的组织者,能起到使学生获得一个用来同化排列、组合内容的认知框架的作用.
排
列
、
组
合
概念
排列、组合的概念
算法
算法原理、计算公式
应用
解排列、组合问题
图2
值得一提的是,安排在本文的入门课——专题一中的飞机票和飞机票价等具体问题,以及安排在基本原理课题中的两个引例,它们也分别起到了学习相应内容的具体模型组织者的作用.
3.实行近距离对比,强化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
如果排列概念和组合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分离程度低,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差,则会造成学生对排列和组合的判定不清,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使用不准,从而严重影响学生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正确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增强它们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以达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排列、组合”认知结构之目的.
按调整后结构的顺序教学,很自然地实行了近距离对比,加大了排列与组合、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对比力度,从而强化了它们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辨别性.
(1)在入门课里,开篇就将排列概念和组合概念进行近距离对比,有利于引导学生得到并掌握排列和组合的判定标准:看实际效果与元素的顺序有无关系.
(2)专题二首次近距离比较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运用其判定标准——是分类还是分步,去完成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以加强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与辨别.
1.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加强认知结构的层级性智慧技能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3)专题四、五、六里,把排列、组合问题按其解法分层次对偶地解决,在没有单独占用课时的情况下,很自然地为排列和组合的近距离比较,为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运用对比,提供了切实而尽可能多的机会.
4.及时归纳总结,增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与概念性
我们知道,认知结构是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在人们头脑中的系统组织,它具有整体性和概括性.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越强、概括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学习的保持与迁移.因此,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随着该单元教学进度的推进,及时归纳总结已学内容的规律,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概括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促使学生高效高质地整体掌握该单元,从而形成整体性强、概括程度高的认知结构.
于是对于“排列、组合”单元,笔者就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引导学生不断归纳、及时总结出以下各规律:
(1)排列与组合的判定标准(见前文).
(2)加、乘两原理的判定标准(见前文).
(3)排列数公式的特征(略).
(4)组合数与排列数的关系(略).
(5)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①仔细审清题意,找出符合题意的实际问题.
所有排列、组合问题,都含有一个“实际问题”,找出了这个实际问题,就找到了解题的入口.
②逐一分析题设条件,推求“问题”实际效果,采取合理处理策略.
处理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策略有:正面入手;正难则反;调换角度;整、分结合;建立模型等.但不管采用哪个策略,我们都必须从问题的实际效果出发,都必须保证产生相同的实际效果.因此,实际问题的实际效果,就是我们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也可以说是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一个关键.
③根据问题“实际效果”和所采取的“处理策略”,确定解题方法.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提法很多,其实归根到底,不外乎以下五种:枚举法;直译法;分步法;分类法;排除法.如所谓插空法,推究起来也只不过是在调换角度考虑的策略下的分步法而已.
5.注意策略的教学与培养,增大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智育的目标是:第一,通过记忆,获得语义知识,即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这是较简单的认知学习.第二,通过思维,获得程序性知识,即关于办事的方法与步骤的知识,这是较复杂的认知学习.第三,在上述学习的同时,获得策略知识,即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这是更高级的认知学习,也是人类学习的根本目的.
所谓策略,指的就是认知策略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个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包括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中的策略.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包括记忆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建立新知识内部联系,做笔记、摘抄、写节段概括语和结构提纲,在书上评注、画线、加标题等促进学习的一切活动.
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策略或策略的水平不高,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好、学习效率就不高,特别是在解题过程中,就会造成不能利用已学的相关知识而找不到解题途径,或造成利用不好已学的相关知识而使解题思路受阻,或造成不能充分利用好已学的相关知识而使解题方法不佳,以致解题速度不快、解答过程繁冗、解答结果不准确等.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策略的教学和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以增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为此,笔者在“排列、组合”单元的教学中,除注意一般性学习策略(如做笔记、画线、注记和写单元结构图等)的培养以外,更注重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培养和训练.
(1)在专题二、四、五、六里,对排列、组合问题解法的教学,始终按“仔细审清题意,找出符合题意的实际问题逐一分析题设条件,推求问题实际效果,采取合理处理策略根据问题实际效果和所采取的处理策略,确定解题方法”的基本步骤进行,以培养学生在解排列、组合问题时,有抓住“实际问题的实际效果”这个关键的策略意识和策略能力.
(2)重视一题多解和错解分析(多解的习题要有意讲评,例题讲解可故意设错).
一题多解能拓宽解题思路,让学生见识各种解题方法和处理策略.另外,一题多解又能通过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使学生在较多的思路和方法中优选.同时,因为解排列、组合问题,其结果(数值)往往较大,不便于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而一题多解可以通过各种解法所得结果的比较,来检验我们所作的解答是否合理、是否正确,从而起到检查、评价乃至调控我们对排列、组合问题的解答的作用.
错解分析能使学生注意到解答出错的原因所在,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解题策略调节的必要性和方法,防止今后犯类似的错误,增强学生解题纠错力.
故意设错如高中《代数》下册第246页例4的第(3)小题:如果100件产品中有两件次品,抽出的3件中至少有1件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
错解:由分步法得C12C299=9702(种).
略析:像该题一样的“至少”问题最好莫用分步法,这里分步出现了重复计算(以上错解是学生易犯错误,教学中必须注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5
一、更新教育理念,发展教师情感
情感的感染功能,指当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时,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觉察,并进而引起他人的情绪反应。由此可见,物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率。我们知道一定的理念影响一定的行为,做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情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每位学生都热爱物理、热爱科学。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所以物理教师应以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达到“以情优教”的目的。
二、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
“乐其师方能信其道”,唯有和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须改变“训斥”“强制”等做法,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交流活动,只有师生情感交融、心心相印,从心里发出的情感,才能构筑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是促进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把学好物理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促使物理的学习活动积极地开展起来。让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块绿洲。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层施教。我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问时学习成绩好些的问题可设置的较深些,学习存在困难的问题基本以书本为主。我觉得对学生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功引发的满足感是前进的催化剂,只有他获得成功后的满足,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才会激发他对进一步成功的渴望,逐步培养起他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6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现象学;胡塞尔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022-05
张一兵(1956-),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与国外。(江苏南京 210093)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JH011)的阶段性成果。
1923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做题为《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Ontologie:Hermeneutih der Fa ktizitat)的学术讲座,并留下了这一讲座的手稿。在这一手稿的第14页上,海德格尔标注了一个插入部分,即关于现象与现象学的讨论。但是后来没有在海德格尔手稿中找到这一插入部分,不过,从学生的听课笔记来看,海德格尔似乎的确讲过这一部分内容,所以,编辑者找到两份听课笔记,以替代遗失的讲稿内容。因此,我们必须知道,这部分内容并不直接是海德格尔的文本,只是关于海德格尔课堂教学的记录文字,仅仅具有参考的价值。但是,这部分内容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海德格尔要讨论对他影响巨大的现象学。在他这里,现象学是方法论的入门,是一条在其上行走的思想道路,任何把现象学凝固成一种哲学体系的做法都将被贬谪,胡塞尔也不例外。
根据课堂笔记,海德格尔说,在本讲座前面的讨论中,虽然他已经多次在现象学的语境中强调性地使用过现象(>>Phanomenphtnomenal
海德格尔在课堂上说,现象一词源于古希腊文中palvouvov,一词,该词又派生于aivoal,即自己显现,所以,现象最初的意义语境为“作为自显现的东西显示自身者”。它不是一个东西以“某种怎样(irgendwie)在场”或处于间接的观察之中,当然也不是以“某种怎样重构(irgendwie rekonstruiert)”的东西。请注意,这个irgendwie很有意思。Irgend是指随便什么、任意一种,wie是与“什么(Was)”不同的怎样,这是说,现象一开始就不是建构性的怎样,所以它也不能被重新建构。基于此,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现象是事物的对象性突现。课堂笔记中的这样一段话:
“现象”是某物的对象存在(Gegenstandlichsein)的方式,而且是一种突现的方式:一个来自于其自身的对象的当下存在。所以,这首先根本没有规定有关事情的内涵,这里也没有任何规定事情领域的指示,“现象”的意思是对象-存在(Gegenstand-sein)的突现方式(ausgezei chnete Weise)。
现象是某物对象性存在的突现方式,这其实很难理解。对象性已经是在对面的站立,它是“什么(Was)”东西(对象物)的基础,可是,现象作为一种建构性的突现,这又打破了简单的实体性。我觉得,海德格尔这里的现象已经是一个近代形而上学的概念了。现象,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已经是反实物本体论的视域了。再比如贝克莱所说,存在(者)就是被感知,或马赫所说,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这都是否定实体物的主观显象的当下建构和突现。由此,海德格尔才说,这种表现方式已经包含着一种“防御非本真的(niehteigentliehen)、但可能而且实际上占主导地位的存在者(Seiendem)的对象存在方式”。真够复杂的。这个所谓“占主导地位的存在者(Seiendem)的对象存在方式”,其实就是旧唯物主义的感性实物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