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1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抢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125-02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for traumatic shock

SHI Shengchu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umen People's Hospital, Jilin Province, Tumen 133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techniques for rescuing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by studying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raumatic shock patients.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emergency nursing, various rescue measures were integrated, and the nursing system was improved. Results: Of the 5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48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rescued and 8 cases died. Conclusion: Traumatic shock is a common acute, critical and severe symptom in clinical emergency. Only by 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various rescue systems, emphasizing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nurses and mastering proficient nursing techniques for rescuing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Key words] Traumatic shock; Rescue; Nursing; Experience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情复杂、变化快,不及时处理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时抢救、护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保证,笔者就本院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6~70岁。其中颅脑损伤16例;腹部脏器破裂22例;胸腹部联合伤7例,多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1例。

1.2 方法

1.2.1 评估诊断

对于急症患者护士应先做好护理评估诊断,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淡漠或者障碍,皮肤是否湿冷,有无口渴感,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加快,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等情况,从而判断是否为创伤性休克[1]。

1.2.2 保证呼吸道通畅

患者进入抢救室,护士应检查气道是否通畅,首先取出停留在口腔内的大块异物,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用仰头抬颌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如患者呼吸微弱或停止,则立即做人工呼吸或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保证足够的氧气供给。

1.2.3 建立输液通道

急救状态下,首选上肢粗大静脉建立输液通道快速加压输液,如患者血管塌陷,应迅速进行静脉切开或者采用骨通道进行输液。未能彻底止血的患者应首先选用高渗电解质液体,提升血压,且能减少出血。扩容则多采用胶体溶液,如706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不能被动等待医生把所有的医嘱全部吩咐完毕再执行,应该积极配合医生争取时间尽可能减少患者休克带来的病理变化[2]。

1.2.4 紧急控制出血

伤处表面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生清创、缝合、止血,骨折处用夹板固定。对有紧急手术指征者,及时做好采血、交叉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工作,通知麻醉科做好相应准备。必要时做好各种管道的插入工作,如刀刺伤导致上消化道穿孔所致的休克时,应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保证胃管的通畅这也是抗休克的另一重要措施。

1.2.5 严密观察病情

休克患者在休克早中期的变化非常迅速,很多危重情况的发生都可能表现为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因此护士必须及时正确地记录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除此之外,还应及时观察患者神志、意识、瞳孔、皮肤颜色等细节上的变化,以期发现病情变化的征兆;按抢救顺序准确记录各种抢救措施,液体输入量,药物剂量,各种处置,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记录尿量及患者的入水量,细致观察尿量及尿色的变化往往能够迅速判断抗休克效果和肾功能变化[3]。如果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并准确记录。

1.2.6 安全转送

创伤性休克患者经密切的救护,病情稳定后尽快送病房及手术室处理。转送前通知病房或手术室做好接受准备,由医护人员护送,过程要轻稳,携带氧气袋,呕吐者头侧一边,并保证输液通畅,认真交接班。

1.3 工作准备

1.3.1 健全完善的抢救制度

本院制定了《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有关规定,从而提高了对抢救工作个认识,认识到抢救患者必须做到争分夺秒。

1.3.2 紧抓护士的基本功训练

护士操作基本功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抢救的速度和效果。本院紧抓创伤急救的基本功训练:如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练习、考核、心电监护的观察方法;静脉输液操作技术的考核以及理论考核,掌握了休克的判断和早期休克症状的观察,能快速的配合医生有效的纠正休克,为继续救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3 同心协力,密切配合

要做到快速准确组织配合是很重要的。在抢救过程中,护士要有明确的分工,且要互相配合,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更应该竭尽全力,分工协作。一名护士负责管理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和抢救记录,一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路,管理液体治疗、病情观察、抽血、取血等,一名护士负责手术前准备、留置导尿等工作。抢救中要做到迅速且不慌乱。

1.3.4 物品的准备

急救中心或者急诊室的设置以及日常管理应充分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大批患者以及创伤带来的危重患者,应该为此类患者准备充足的抢救物品,保证抢救设施的完好并处于备用状态。

1.3.5 抢救设备

对于急救常用设备如除颤器、电动吸引器、呼吸机、心电图机等,应设置专人定期检查器材性能的完好性,建立健全的制度,责任到人,及时维修,始终坚持启动的备用状态。

1.3.5.1 抢救药物 应派专人维护并定期对急诊室内常用的抢救药品如止血药、血管活性药物、利尿脱水药、中枢兴奋药、强心药、镇痛药、复苏液体等进行检查,防止药品过期以及不合格药物混入。

1.3.5.2 无菌敷料 如大小纱布、棉球、治疗巾。

1.3.5.3 急救包 如腹腔穿刺包、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等。在急救包的管理中必须做到标签清楚,地点固定,专人定时检查,按时交班,数量充足,绝对无菌,还应保证电源的完好性能。

2 结果

通过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抢救成功48例,死亡8例。

3 讨论

休克是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创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创伤性休克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的特点,抢救工作稍有延误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抢救创伤性休克过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抢救意识,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病情鉴别观察能力,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熟记抢救程序、流程,熟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深静脉置管的应用,缩短受伤检查时间,积极主动地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4]。

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合并多发性创伤,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除了平时应准备的以外,还应重点抓护理技术,快速准确的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通过了解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病情特点,对于抢救休克患者的措施和时间的重要性有了正确认识,强调抢救速度,强化训练护士掌握急救技术,熟练各种操作技能,培养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化超前护理意识和应急能力,以及严密的组织制度和齐全的物品,是保证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成功的基础[5-6]。

[参考文献]

[1] 姚梅芳,急诊室对严重创伤抢救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9-40.

[2] 马遇荪.实用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24-728.

[3] 王克英.最新急诊临床护理与护理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7-151,181-185.

[4] 牟灵英,冀玲,历德凤,等.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相关问题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2005,44(8):52.

[5] 史爱珍,姜梅,王芝.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302.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2

1主要功能及操作方法

1.1心肺复苏术

打开技能训练内容菜单,调出复苏界面进行操作。

1.1.1心肺复苏的抢救步骤:A放开气道;B正确的人工呼吸;C正确的心脏按压。例如,单人操作的操作标准为2︰30,即人工吹气 2次,胸外心脏按压 30次。

1.1.2操作正确每次在显示屏上均有记录,吹气、按压不足、过度均有错误显示。反复进行四个周期,如显示“抢救失败”,请重新操作。

1.1.3如操作完全正确则计算机按编程发出指令,启动生命模拟系统中的各种模拟器,从而呈现抢救成功,病人“复活”的各种生命体征:散大的瞳孔变为正常;颈动脉搏动;模拟人出现自主呼吸;模拟血压转为基本正常;彩色多参数模拟监护仪的多种参数如心率、脉率、呼吸频率、血压值、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均恢复正常值;可听到心音、呼吸音。

1.2心脏除颤

1.2.1电击除颤:根据病情在模拟人除颤监护仪上设置电击能量,本机可选择设定和检测到的电击能量为 5~360J。例如,抢救心室颤动电击能量应设置 200J,按下电击手柄模拟或心脏除颤监护仪上的充电按钮,2~3s内监护仪上指示由5迅速变为设定值 200J,同时蜂鸣器提示充电完毕。两电击手柄电极分别以一定压力压在模拟人胸前的胸骨右上部和心尖部位,按动手柄或心脏监护仪上电击放电按钮使之放电,同时蜂鸣器发出 1长 4短放电提示音。模拟人胸部背侧安装的人体触电抽搐模拟器通电,其伪足伸出使“病人”上半身突然抬高,从而模拟电击时病人躯干痉挛抽动的场景,十分逼真。

1.2.2抢救成功呈现生动形象的多种生命体征

1.3采用多种心电图模拟仪模拟多种心电图

在模拟人身上连好导联线,用普通心电图机可描绘出“真实”心电图,供医学生阅读分析。

1.4模拟创伤

在模拟人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安装有名种创伤的模块,用以对学员进行创伤急救、包扎等模拟训练。

2临床意义

2.1突出危重病急救医学的专业特点

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的技巧性、操作性很强,在急救医疗服务中有许多临床操作,需要操作诸多临床设备(如体外除颤仪等),需要强化治疗过程中的医医、医护配合(如心肺复苏术等),因此搞好实践教学,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

2.2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其完善的教学内涵以及多媒体在视听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教学课件、图片动画、临床视频等全面而充分地展示给学员,做到图文并茂、影音结合,使抽象的理论直观性形象化,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更好地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员的思维灵活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3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可以让学员在传统教学课前对教授内容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对基本操作有第一人视角的感受,课后还可以通过教学系统复习巩固上课时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了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临床动手能力。

危重病急救医学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符合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相信随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它必将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前瞻性连续性登记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其中院前按香港简易检伤分类法分为:红色(PHI 6分以上)32例,黄色(PHI 4~5分)130例,绿色(PHI 0~3分)14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方法 自2012年3月开始,正式对到院的创伤患者进行前瞻性连续性病例登记。将收入院的创伤患者分为两组,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救护组,自行来院的自救组。登记内容包括:①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联系方式等);②就诊情况(如致伤原因、急救半径、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措施等);③院前检伤分类及院前指数(PHI)得分;④在急诊停留时间;⑤到达急诊诊断及治疗情况;⑥住院情况,包括入院科室、创伤疾病名称、住院费用等。评价指标包括:①自救反应时间、在急诊停留时间;②短期预后评价(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和平均住院费用)。

1.2.2 救治方案 (1)院前出诊准备:接到“120”中心指令,简要了解患者病情,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5 min内出诊。

(2)现场救护措施及转运:检伤分类按香港的简易检伤分类法将患者分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总时间不超过30 s);初级创伤救治包括气道管理(吸氧、提下颏或托下颌、清除口腔异物或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道、吸痰、面罩给氧、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使用颈托),呼吸管理(张力性气胸和血胸的引流减压、关闭开放性胸外伤、人工辅助通气),循环管理(止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神经损伤程度评估(A、V、P、U),全身检查(评估总时间为2~5 min);途中转运包括救护车内实施抢救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书写院前创伤病历,同时进一步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了解病情,电话与医院联络做好接诊、会诊准备。

(3)院内救治:开通院内绿色通道,根据病情进行检查及治疗,包括输液、输血及手术治疗。

1.3 评价指标

1.3.1 时间参数 (1)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①指从患者受伤到 “120”到达,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开始救治的时间;②指从患者受伤到被家属或路人送到医院,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开始救治的时间。(2)急诊停留时间:指从患者到达急诊科至收入各科室的时间。

1.3.2 预后评价指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 (1)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2)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3)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4)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 (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5)死亡:死亡。

1.3.3 平均住院费用 指患者从入院开始到出院时的所有费用。

1.3.4 创伤院前评估方法 (1)模糊定性法 (香港简易检伤分类法):①第一优先(红色);②第二优先(黄色);③第三优先(绿色);④第四优先(黑色)。(2)定量评分法(院前指数法):PHI评分0~3分为轻伤,评分4~5分为中度伤,评分6分以上为重伤[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在基线资料方面,创伤事件患者176例,救护组88例,自救组88例,男性122例,女性54例,其中救护组男性患者占65.91%,自救组男性患者占72.73%;救护组年龄(36.72±17.90)岁,自救组年龄(40.51±18.00)岁;在致伤原因方面,救护组中车祸、高空坠落伤、殴斗伤、刀刺(砍)伤、其他外伤,分别为58、7、7、6、10例;自救组中车祸、高空坠落伤、殴斗伤、刀刺(砍)伤、其他外伤,分别为68、5、6、4、5例。由此可见,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致伤原因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参数及短期预后比较

患者从受伤到住院的急救时间包括两大部分: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两组红色、黄色患者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均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初级创伤救治是国际创伤救治委员会于2004年开始推行的一整套创伤管理常规措施,是当今世界各个医疗机构普遍推行的救治措施[4-5],而传统的创伤急救仅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基本技术[6],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疗救治的需要。

目前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7]。包头市自2004年开设“120”急救医疗以来,每年救治患者数约1万人次左右,而且逐年上升。包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霍小东等[8]统计的包头市2008年至2011年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创伤占所有疾病的30.47%,居第一位。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在包头市是第一家开设“120”急救中心的医院(1998年成立了包头市第一急救中心),每年急救的创伤患者也占全部出车患者的31%~33%。

近年来,国际上院前急救大规模的、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说明院前急救不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且也是目前临床急需改进的技术措施。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的院前急救学术研究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而院前急救前瞻性、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9]。

本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院前急救策略运用,可以显著缩短红色、黄色患者及家属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而且急危重症患者短期预后均为救护组较自救组好,但是两组红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拨打“120”救护车者创伤较重有关:即,虽然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但因创伤较重,住院时间较长致使费用相应增加,故与自救组平均住院费用差别不大。同时,救护组黄色患者、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较自救组低,可能是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因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费用相应减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比院内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明显缩短了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停留时间;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改善了患者短期预后。院前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比院内应用初级创伤救治在救治中度伤及重伤患者时优势明显。因而,我们不仅仅要把初级创伤救治应用在院内急救,更要用在院前急救中,以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及创伤救治活动中的成功率,降低重大灾害和意外事故中的病死率、伤残率[10-11]。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最好的研究设计应该是在相同地域、相同条件下不同医院120出诊院前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患者与院前未应用初级创伤救治患者救治效果比较,但是由于本地区医疗机构分散、各自为政,且救治患者流动性大,随访困难,资料收集不全面,为研究造成了很大局限;其次影响住院天数的因素较多,这与创伤患者多为车祸、殴斗伤、工伤有关,故研究应该扩大病例数、细化观测指标,以便其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李瑛, 郑琦涵,岳茂兴. 无线通讯网络系统在急诊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18(1): 53.

[2] 雷兵,周兵,陈书达,等,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前评估的安全性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20(6): 641-645.

[3] 赵伟.灾害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评述院外定性与定量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5): 291-294.

[4] Wilkinson D,McDougall R. Primary trauma caye[J].Anaesthesia,2007,62 Suppl:S61-64.

[5] Ward MJ, Boyd JS, Harger NJ, et al. An automated dispens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medication tim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World J Emerg Med, 2012, 3(2): 102-107.

[6] 郑静晨.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17-119.

[7] 林仪,陈晓辉,江慧琳,等. 广州市2001年至2010年突发院前急救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6): 661-664.

[8] 霍小东,刘永旺,郭文峰,等.包头市41387例院外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与对策[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 7 (7): 611-615.

[9] 冯庚,杨萍芬,付大庆,等. 院前急救预案 现场急救攻防策略[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24-57.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4

【关键词】院前急救;指挥调度;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26-02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否完善与及院前急救水平、指挥调度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急诊急救工作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随着我州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需求也逐年增长,本文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2005年—2011年“120”指挥调度信息进行分析,为不断完善我州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提高指挥调度质量和我州院前急救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病员服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紧急救援中心2005年—2011年有效呼叫“120”的指挥调度信息

1.2方法:对我州7年间院前急救发展情况、呼救病种构成、呼叫出车月、日高峰时段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和安克“120”指挥调度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人口487万,其中彝族人口244万、占50.1%[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2005年—2011年全州有效出诊117338次,急救伤病员123608人。

2.2院前急救发展情况:七年来有效出诊117338次,急救伤病员123608人次。年有效出诊趟次平均增长率为8.73%,平均发展率为108.73%。年急救病员人数平均增长率为6.73%,平均发展率为106.73%,见表1 (P

表1凉山州2005—2011年院前急救发展情况统计表

Table 1Statistical tabl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situation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年度出诊趟次较上年增长率急救病员数较上年增长率200512510 14200 2006136509.11%146333.05%20071566314.75%1663113.65%20081786914.08%1867112.27%2009181101.35%190171.85%2010189804.80%195873.00%2011205568.30%208696.54%合计117338 123608平均增长率 8.73% 6.73%平均发展率 108.73% 106.73%2.3呼救病种构成: 呼救病种构成前三类依次为:交通伤(33.27%)、除交通伤外的创伤(25.44%)、内科疾病(22.60%),见表2 (P

2.4呼叫出车月、日高峰分布:呼叫出车月高峰依次为:12、11、8月,低谷依次为:4、2、6月,见表3 (P

表2凉山州2005年—2011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表

Table 2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tatistical table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病种 病员人数构成比(%)内 科2793522.60%除交通伤外的创伤3144625.44%妇产科90237.30%交通伤4112533.27%中 毒89377.23%儿 科23981.94%其 它27442.22%合 计123608100.00%表3凉山州2005—2011年按月份统计出车情况表

Table 3 Monthly statistics dispatch table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月 份出诊趟次构成比(%)一月100898.60%二月90937.75%三月92257.86%四月89957.67%五月94218.03%六月91447.79%七月99518.48%八月101428.64%九月98298.38%十月100028.52%十一月103838.85%十二月110649.43%合计117338100.00%表4凉山州2005年—2011年按时刻统计出车情况表

统计资料显示,7年来我州院前急救有效出车趟次和急救病员人次逐年增加,年出诊趟次平均增长率为8.73%,平均发展率为108.73%。年急救病员人数平均增长率为6.73%,平均发展率为106.73%。这说明:①随着我州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②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及相关“120”网络医疗机构对“120”的重要性和院前急救知识的大力宣传、普及,我州人民对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意识逐步增强。③得益于我州建立了比较完善的“120”院前急救机制[2]。

就院前急救呼救病种构成来看前三类依次为:交通伤(33.27%)、除交通伤外的创伤(25.44%)、内科疾病(22.60%)。可见我州以车祸为主的创伤高居第一位(58.71%),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2, 4,5,6]是危害我州人民健康的第一大因素,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为:①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山区地区,山高、路陡,道路状况相对较差。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交通工具广泛应用的同时部分民众在使用交通工具时安全意识缺乏存在疲劳驾驶、超载、无证驾驶、酒驾等情况。③部分民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安全意识缺乏、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④酒后突发安全事件和治安事件中的打架斗殴等[3]有所增加。因此,应加强我州的城乡道路建设,改进通行状况;加强我州民众交通安全认识以及安全生产和生活的相关知识教育,从而提高我州民众遵守交通规则以及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120”网络医疗机构应加强针对创伤的急救物资、人员准备,加强创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习,规范急救技术和流程,从而建立一支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的院前急救队伍。

就呼叫出车月、日高峰分布来看呼叫出车月高峰依次为:12、11、8月,低谷依次为:4、2、6月。这是由于①11、8月是我彝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彝族年和火把节大假期间外来旅游人员和出行民众较多,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以及假日综合征导致各类疾病发病率增加有关。②12、8月是一年中相对较冷和较热的季节。气候因素导致各类疾病发病率增加同时驾驶员易疲劳、道路通行情况差(结冰、下雨导致道路湿滑)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5]。③我州农业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86%以上[1],12、11、8月份系农闲季节广大农民朋友慢性病就诊、外出活动、打工的意愿增强,而4、2、6系农忙季节广大农民朋友慢性病就诊、外出活动、打工的意愿下降。呼叫出车日高峰时段为16时—02时、低谷时段为02时—06时。这与我州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规律一致。因此应按照呼叫出车月、日高峰分布特点适当调整 “120”指挥调度平台、各医疗机构的院前和院内急救资源配置,如:弹性增减“120”指挥平台调度人员、院前急救人员、急救车辆及急救物资,以适应院前急救之需要[6]。

院前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情况紧急、工作环境差、病种多样、急救药品及设备有限、急救人员劳动强度大、治疗主要以对症为主。应根据这些情况结合我州院前急救工作的自身特点不断完善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合理布局急救网点、急救资源,急救人员,加强急救从业人员培训。从而缩短院前急救反映时间、快速启动应急救援工作,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应急急救能力、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凉山州政府信息网 http:∥

[2]彭重力.重庆市主城区120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7):689-691.

[3]吴群召.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4):319.

[4]曾量波,梁子敬,黄力,等.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1359.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5

【关键词】 多发伤; 院前急救; 路径

doi:10.14033/ki.cfmr.2017.7.0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32-02

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创伤呈不断增多之势,已成为全世界一个极其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1]。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创伤,受伤及致残人数约为死亡人数的100~500倍,在我国,创伤是导致青壮年死亡的首位原因。由于现代创伤的致伤原因多为高能量伤,多发伤发生率高,出血多,并发症多,伤情复杂且严重,病死率高。因此,提重创伤的救治水平,是创伤救治面临的艰巨任务。院前急救是严重创伤救治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提重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残率的根本保证[2]。笔者通过对多发伤院前急救路径模式的探索,实现创伤救治的一体化,有效降低医疗投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10月玉溪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多发伤患者267例,本组男198例,女69例,年龄1~89岁,平均38岁。选入标准:(1)在同一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种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严重损伤,至少一处损伤危及生命或并发创伤性休克的患者;(2)资料完整的病例,CRMAS评分在6分以下。排除标准:(1)CRMAS评分在7分以上的患者;(2)未并发创伤性休克或至少一处(没有)危及生命损伤的患者;(3)资料不完整的病例。

1.2 方法

采用多发伤院前急救路径,对院前急救小组(医生、护士、驾驶员、担架员、调度员)进行多发伤院前急救路径培训,所有成员均熟练掌握流程。医生均能熟练进行CRMAS评分,均执行CRASH PLAN顺序检查伤者,按VIPCO程序救治伤者;护士均掌握相应治疗操作技术。主要流程为:在接到120呼救电话后,在电话中应能够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了解受伤的原因,进行基本的问诊,记录患者病情并及时通知急救车出发;在急救车赶往现场的途中,保持与现场的联系,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现场救护人员的注意事项;到达现场,首先观察患者有无呼吸道阻塞,口腔及鼻腔中是否有异物,清除并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吸氧,若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液样本,对于有活动性出血伤口进行加压止血等,检测患者的生命指标;探查患者,若患者为颈部外伤,可安放颈托,若患者有脊柱外伤,则采用脊柱板固定后进行转移;在到达现场处理进行急救的同时,通知院内先关科室例如手术室、检验室、放射科等做好准备工作,并且有患者需要手术的,在送往医院途中即进行术前准备。所有工作均应迅速、按部就班进行,尽量节约时间。急救半径为20公里。

1.3 观察指标

对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多部门(110、119、122)协作情况、批量伤员分检分流情况、伤员救治效果及救治成功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出诊时间:指调度员接通120呼救电话,发出出诊指令,急救车辆驶出急救中心大门所用的时间(即:接通电话-收到指令-驶向现场时间)。到达现场时间:指急救车辆驶出急救中心大门达到事故现场时间(即:驶向现场-抢救转送时间)。

2 结果

2.1 出诊时间分析

从出诊时间看,在2 min内出诊病例为243例,占91.01%;2~3 min出诊为15例,占5.62%;3~5 min出诊为5例,占1.87%;5 min以上出诊为4例,占1.5%,见表1。

2.2 到达现场时间分析

从到达现场时间看,10 min到达事故现场为93例,占34.83%;30 min以上到达事故现场为8例,占2.99%,见表2。

2.3 批量伤员分检、分流情况分析

从批量伤员分检分流情况看,266例(99.63%)患者均送入第1家医院,1例(0.37%)患者被送入第2家医院,见表3。

2.4 伤员救治效果及治疗成功率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的267例院前急救病例中,现场和/或送医院途中实施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48例(含救护车到现场无呼吸、心跳者36例);死亡(不包括入院后、抢救后死亡者)42例;存活(到达医院时心跳未停止者)225例。急救成功率84.27%,死亡率为15.73%。

3 讨论

当今我国创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严重创伤事故的增加,因此提重创伤的救治技术俨然成为现代急救所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3]。院前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伤急救ABC”,即气道、呼吸、循环,其核心是建立并保证气道通畅、液体复苏和快速转运至就近的恰当医院。在遇到严重创伤时,120急救小组是最先达到事故现场的医疗急救力量,因此,在事故现场及时给予最佳的救治,在正确的时间使患者获得确定性急救,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从现场至医院的转运能力[4]。

从出诊时间看,在2 min内出诊病例为243例,占91.01%;2~3 min出诊为15例,占5.62%;3~5 min出诊为5例,占1.87%;5 min以上出诊为4例,占1.5%。由此可见,95%病例可保证及时出诊;出诊时间在2~5 min的病例主要原因是急救车辆救护通道被其他车辆堵塞;5 min以上出诊占1.5%的主要原因是急救小组在外救治其他患者,但这些患者中只有极少部分为危重患者,因此,需要对市民加强宣传教育,使市民懂得如何合理运用120急救力量。

从到达现场时间看,10 min到达事故现场为93例,占34.83%;30 min以上到达事故现场为8例,占2.99%,其主要原因是急救半径为20公里,范围过大。在发生事故后,交通易堵塞,特别是上下班车流高峰期,导致急救小组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救治。其中交通伤患者多为多发伤患者,交通的不便利使得创伤患者的抢救时间被延误。这需要合理设置急救站点,减小急救半径,并加强与110、122合作,为事故救援车辆开辟救援通道[5]。多发伤者多为交通伤,在交通事故中伤员往往受到高能量碰撞和/或常被卡压于辆内,与工伤、摔伤等引起的多发伤相比,交通伤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伤情变化快、困难大,常需110、119、122等多部门的协助,指挥交通,疏通现场车辆,设立安全警示牌,把患者从车内解救出来。从批量伤员分检分流情况看,99.63%的患者均送入市医院,这增加了市医院的医疗负荷,不能够集中力量处理危重患者。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创伤患者进行合理分检分流,在创伤急救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将伤者分流到相应救治能力的医院,能够使各级医院的医疗负荷合理,救治能力集中[6]。

本组研究患者死亡42例,死亡率高达15.73%,在这些患者中,一部分患者于受伤当时死亡,一部分患者死于等待救援的时间段。笔者发现,创伤死亡的病例,除了本身不可逆的创伤外,客观上还与创伤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创发发生的时间多在深夜,地点多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或是事故多发的高速公里,使得急救反应时间长,路程远[7]。目前医护人员应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加大现场急救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按照“需要、合理、快速”的原则设立急救网点。创伤是时间依赖性疾病,创伤急救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一个完善的创伤院前急救网络及其良好的运作是创伤急救体系的核心。它需要高效的通信指挥系统,对伤员的合理分检分流,伤员入院前的有效救治及快速转运,才能保证患者在伤后的白金10分钟和/或黄金1 h内得到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从对多发伤院前急救路径分析来看,它是一个适合实际情况的标准化创伤院前急救路径模式,能对伤员实行一条龙服务,减少中间环节,让患者在伤后尽快得到高级生命支持技术,提高抢救的时效性,避免延误急救时间[8]。同时能解决院前急救小组成员知识单一,综合能力差,救治水平低下等问题,使得患者在伤后能够尽快被送到医院,保证患者尽快得到全面评估和确定性的治疗。它能使120院前急救资料得到有效的利用,有利于创伤院前急救服务质量的提高,控制和持续改进,能促进院前急救和医院急救的无缝隙连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刚,李江华.64例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措施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9):150-151.

[2]杜建蓉,荣秀华,黄丽.预见性护理在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128-130.

[3]周飞.50例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及转送方法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2):35.

[4]陈锋,柯俊,钱欣,等.福州市2010年中心城区社区人群的院前急救分析及策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971-975.

[5]韦武延,柏星海,符可胜,等.多发伤的院前急救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6):181-182.

[6]杨n,花海明,曹志龙.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与转运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2014,16(6):637-638.

[7]周俊杰,易发生,谭林生.106例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体会[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6):41-42.

创伤急救基本技术范文6

关键词 急诊就诊患者 疾病谱 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民的饮食结构及生活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急诊就诊患者的疾病谱亦随之发生改变。各种急、重症患者抢救已成为院前院内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急救质量,就必须了解急诊就诊患者的疾病谱及其演变,为此,分别对张掖市2001~2009年9年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01年、2005年和2009年院前急救的15 717例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集就诊患者2001年16 231例,2005年20 343例,2009年23 145例,共59 719例。

方法:每位急诊就诊患者均接诊医生或接诊护士填写1份调查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急救年、月、日、时、分,患者主诉、急诊诊断、就诊科别等。

统计学方法:将调查表内容全部输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急诊就诊患者的性别分布比较:3年中急诊就诊患者均明显增加,男性均多于女性,女性比例无明显变化,见表1。

急诊就诊患者的性别分布比较:在18:00~20:00时为高峰,2001年共3658例;2005年共4563例;2009年共4960例。2:00~4:00时为低谷,2001共1072例;2005年共1673例2009年2178例。其他时间段8:00及12:00各为一个小高峰,高峰及低谷时间段各年无明显变化,见表2。

急诊就诊患者的年龄分布比较:80岁以后,2001年患者最少(29例),2005年33例和2009年45例,10岁以后各年龄段急诊就诊患者例次,2005年明显高于2001年,2009年明显高于2005年。2009年急诊就诊患者例次,最多出现在20~29岁和30~39岁,分别为5091例次及4453例次,最少在80岁以上年龄段(45例)。2001年及2005年高峰期年龄段及低谷期年龄段无明显变化,见表3。

急诊就诊患者前6位疾病的构成比较:创伤绝对值增加显著,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脑血管系统绝对值增加显著,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中毒绝对数值减少,所占比例降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各年绝对数值及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规律,见表4。

讨 论

3年中急诊就诊患者(包括院前急救)均较前明显增加说明: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患病率增加;②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医院的急诊科已经成为人民健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急救人员的水平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生命和生活质量。急诊就诊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急诊就诊患者例数又呈增加趋势。

在时间分布上3年中,院前急救低谷均发生在2:00~4:00时,18:00~20:00时为急诊就诊患者高峰。另外,8:00时及12:00时各出现了另一高峰。时间分布显示,急诊患者就诊高峰时间基本均是于上下班高峰期及晚饭后4小时内发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①交通事故、饮酒后打架和摔伤等创伤病例增多;②酒精中毒病例增加;③饱餐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这一结果表明,一定要加强对居民的健康和安全防范教育,注意控制饮食,保证饮食后行为的安全性。医院急救工作者应根据这一时间分布适当调整急救力量,以保证每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又不浪费急救资源。

在年龄分布上,3年中院前急救患者总数呈逐年增加趋势。最少均出现在80岁以上年龄组。20~39岁年龄组患者最多,高峰在20~29岁,从疾病谱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交通工具的变化,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急诊就诊患者(包括院前急救)的主要病种。创伤中交通意外占主要比例,分析原因为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交通工具的增加和人员流动频繁,使得交通意外伤害逐年明显增加。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不遵守交通规则,酒后驾车是发生交通意外的重要原因。作为农业城市,摩托车是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由此发生的交通意外占重要比例,这是一个特点。加强这一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至关重要,可影响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中年发病高健康意识的加强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延迟疾病的发生。医务工作者仍需要不断提高就治能力,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

表1 3年中就诊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表4 急诊就诊患者前6大类疾病构成比较

从性别差异分析,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大;从年龄分布分析,青壮年、中老年比例大。男性尤其是青壮年男性是工农业生产、建筑及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急救患者中青壮年(20~50年龄段)排第1位,主要因为青壮年是社会生产的主力,活动范围大,加之一些不良的行为如酗酒、斗殴等,主要病种为创伤,所以成为急救的主要人群。这个年龄段社会活动多,生活压力大,患病率增加。

3年中急诊就诊患者疾病系统或大类排序前6位均为创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毒性疾病。各个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有增加趋势,但是增加程度不同,创伤增加显著,所占比例上升到第一位,其他系统疾病按比例均有下降。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创伤患者明显增多。急诊就诊患者疾病分类和疾病谱排序演变具有以下重要实际意义:①疾病谱可作为制定院前急救工作者和培训方案、细则的依据。要以疾病谱中排列在前的诊断作为院前急救医生培训的基本内容。②创伤逐渐跃居疾病谱首位,提示医院逐渐成为院前院内急救工作和研究的重点。加强对止血固定包扎搬运的培训,提高对于创伤的综合抢救能力。③要加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及中毒的研究。儿科、妇产科和五官科患者也占一定比例,儿科冬春季节呼吸系统疾病较多,夏秋季节消化系统疾病较多,要注意对相关疾病的学习,总体上要加强医院的急救力量。急诊就诊患者病情复杂多样,往往并不单一存在某一系统的疾病,急救工作者在无相关检查的情况下,准确判断病情,为患者争取抢救机会,或为进一步抢救创造条件。同时,根据疾病谱的特点重点培训并适当安排急救力量。急救工作是一具有社会效益的工作,而经济效益不显著,单靠现有医护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足的,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更需要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力量,以使医院的急救工作(包括院前急救)最大程度地服务社会,呵护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潘爱群,马福来,等.1998~2006年唐山市院前急救疾病谱的变化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探讨.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0):952-953.

2 阮海林,杨春旭,丁爱国,等.6646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20(8):1689-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