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保产业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保产业盈利模式范文1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与融合,节能环保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排在首位。据了解,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目前尚未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划分为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三个子领域,涉及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在2012年将达到2.8万亿元,GDP 占比达6.5%。
据测算,截至2009年底,国内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在节能服务产业协会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500多家,城镇污水垃圾运营企业1000多家。预计2010-2015年,城镇污水垃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达6000多亿元,运营服务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则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元,较“十一五”期间1.54万亿的投资额大增121%。由此看来,节能环保紧连着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涉及范围之广、牵动的产业领域之多是其他产业难以比拟的,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节能:合同能源管理是主要驱动力
“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称EMC。它既代表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操作的各类节能项目,也代表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运作的各类节能服务公司。EMC机制在节能改造项目过程中,利用其技术或资金优势,为客户提供能源审计、节能改造方案设计、节能工程实施与能源效率托管的解决方案,实现全面节能与利益共享的商业化运作。
据统计,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417.3 亿元增至2009年的587.68亿元,同比增长40.83%。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2008年的116.7亿元增至2009年的195.32亿元,同比增长67.37%。据估算,中国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增速保持在30-40%,未来行业市场容量高达4000亿元。
中国节能服务市场的发育程度目前尚不完善,但产业脉胳己逐步显现,由于融资能力和综合节能服务能力的相对薄弱,技术依托型(以节能设备制造商、系统工程服务商)EMC企业发展一枝独秀,目前己成为EMC市场中最为夺目的力量,此类企业利用其在技术与产品方面的优势,以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风险可控且项目收益较高,由于目标市场定位明确,只要能够在融资和技术等层面保持优势,将在某些特定行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工业节能与建筑节能是节能重点领域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工业能耗和建筑能耗占比大,且能耗指标高,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是节能重点领域。截至2007年底,我国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3.6%、72.3%、13.6%和10.5%;其中工业用能占70.8%,显著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方面,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 倍。从能源流转环节分析,我国能源加工、转换、贮运效率为67.8%,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为49.2%;无论是工业、交通还是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潜力都很大。
变频节能设备市场容量近千亿,2010-2012年CAGR近32%根据权威数据显示,电机系统(发电机、电动机、泵类设备、通风机等)消耗了工业用电的70%,而在电机的使用生命周期中,能源费用占97%以上,初次购置成本只占总费用支出的3%左右;因此,无论在工业还是建筑领域,电机系统的节能潜力可谓巨大。
余热余压利用,工业领域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节能系统技术工业领域中,涉及各行业的生产工序与用热、用气、用电都存在大量的能量漏出,余热余压利用正是适应此类能源增效节耗的系统性改造技术;余热可分低温和中高温余热利用,隶属于二次能源的再回收与再利用;余热余压节能工程涉及的核心设备有余热锅炉、热交换器等;目前其应用前景较佳的在石油化工稠油输送管道余热利用、水泥余热发电等环节。
我国循环经济前景广阔
节能环保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三方面内容。市场目前挖掘较多的是节能和环境保护,对循环经济的关注度不够,循环经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非常重要。
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人们把那些富含锂、钛、黄金、铟、银、钴和钯等稀贵金属的废旧家电、电子垃圾称为“城市矿山”。据调查显示,2008年,中国社会各种家电的报废量达到5000万台、150万吨以上。此外,目前我国电脑保有量近2000万台、手机约1.9亿部,大约有500万台电脑、上千万部手机已经进入淘汰期。如果对这些电子废物处理不当,将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电子垃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城市矿山积聚态势相对应的是我国对矿产资源的迫切需求,中国每年的矿产资源消耗量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资源消耗超级大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国外原矿石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目前我国“城市矿山”的回收率明显偏低,如钴镍资源的回收率仅为20%左右,一些省市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率甚至不足10%。“城市矿山”正在成为一种比天然矿山更具开发价值的资源。
环保:进入全产业链竞争时期
未来5年的环保服务业有望更加市场化,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可能会引入到环保服务业。市场化的主要思路是以提高环境标准要求为动力,将环保产业真正变为市场化需求,让政府变为环保服务的采购方。
氮氧化物计入考核指标催生脱硝子行业
大气污染物治理新增氮氧化物指标,减排幅度定为10%;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30%)以及工业窑炉的燃料燃烧,我国东部地区氮氧化物问题突出,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成渝地区的氮氧化物问题也很突出。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火电机组进行强制脱硝,预计新建100MW以上的燃煤机组(包括热电机组)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应严格到200mg/m3,即要求在低氮燃烧的基础上同步加装烟气脱硝装置,同时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预计“十二五”工业脱硝投资规模约达600亿元。
目前国内采用比较多的脱硝办法主要是SCR催化剂还原法。催化剂在整个脱硝设备的投入中占据50%左右的投资,一般在催化剂在初装6年后,需要将其中一层催化剂更换,再隔3年后需要将另一层更换。在此之后,催化剂需要每隔3年更换其中的一层。我们预测的之后每年的脱销催化剂市场容量将会持续上升。
“十二五”继续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减排幅度预计为8%,略低于“十一五”的指标。钢铁行业脱硫是最大的新增市场。我们预计“十二五”钢铁烧结机脱硫市场也将启动,总投资规膜在百亿元,龙头企业具有很大竞争优势,且毛利率水平高于电厂脱硫。
固废子行业前景最为广阔
固体废弃物是浓缩态最高的污染物,但由于固废污染特征的迟缓性和曲折性,固废处理产业发展迟于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治理3-5年。未来2-3年垃圾处理产业将进入建设高峰期,生活垃圾收费政策将逐步落实,征收方式类似生活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将是下一个“污水处理产业”,产业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5-30%。
“十二五”期间,固废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未来5年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年平均投资在400亿元以上,总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城市垃圾处理投资将达860亿,污泥处理投资470亿元,危险废弃物处理投资150亿元,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投资200亿元。
垃圾焚烧将保持较快增长。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约为97个,未来5年,将要达到300个,按每个项目3-4个亿的投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未来年平均200-240亿元,这将给垃圾焚烧炉提供商、烟气处理系统提供商、控制系统提供商提供较大市场空间。垃圾焚烧处理对缓解目前“垃圾围城”的现实问题提供了较快的途径。
污水处理行业进入产能高速扩展后期
截止2010年,我国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将近1亿吨/日,污水排放年平均总量达到610 亿吨,生活污水的占比在60%左右,污水处理高峰期已过。“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增污水处理总能力5000吨/日,年均增速在10%左右,污水处理产能更多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转移。
再生水市场启动。“十二五”期间,到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将达到10%,再生水将新增投资逾百亿元。由于我国水资源的稀缺性日渐显现,再生水市场将成为下一个热点领域。污水处理加入氨氮考核指标将催生原有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膜处理是其中的工艺之一。
投资建议
环保产业盈利模式范文2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这为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领域实行PPP模式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目前基础设施业务面临的市场形势
传统模式的困境。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高企,BT模式实施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大量采用建设一移交(BT)模式建设基础设施,导致了地方性债务高筑。国家审计署2013年底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审计结果同时表明,BT模式是债务资金的第二大来源,融资平台公司是政府举债的第一主体。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将控制BT项目举债规模,BT项目市场明显萎缩。
二是优质高速公路BOT项目稀缺,竞争日趋激烈。最近十几年,国家公路建设飞速发展,截止2012年底,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完成6.80万公里,已完成国高网规划目标的79%,主干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在剩余21%中,多数是连接线或支线,且大部分规划于西部边远地区,车流量无保障,往往需要争取到政府补贴才具有投资价值。部分规划在东部发达地区的线路,由于收费标准较低(比如浙江省目前小型车通行费费率仍为0.4元/公里)、单公里造价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堪忧。因此,未来的高速公路BOT市场,优质项目稀缺,竞争日趋激烈。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2014年3月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城镇化的各项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这几方面的各项指标将大幅提升,未来这几方面投资需求巨大。财政部有关领导在讲话中提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鉴于新型城镇化的巨大资金缺口与地方债务高企这一矛盾,2013年底开始,财政部牵头的相关部委以各种方式力推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
基于目前基础设施投资业务的市场形势、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广阔市场以及国家层面对PPP模式的推崇程度,未来我们要想在基础设施领域继续取得骄人的成绩,需要对PPP模式深入研究,抓试点、立标杆、找成功经验,以便抓住国家力推以PPP模式搞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历史机遇。
新形势下运用PPP具体操作模式的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可见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先决条件。同时,在新经济环境下,全球产业的重组与调整、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改造、为解决“北上广”等特大城市资源和环境不堪重负而提出的产业转移等形势,为以产业为依托的产业运营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产业运营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产业运营,是指以产业为基础、由工业类用地或物流/仓储类用地两大类型为载体,开发服务于生产制造、研发办公、仓储配送、商贸物流、生产业等产业价值链上相关环节的新型形式: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了工业园、科技园、商务花园、仓储/商贸物流园及相关的生产配套设施等产品,同时,产业运营的模式可以复制到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操作方法如下。
投资合作基本架构。以PPP模式投资的产业综合体项目,不同于传统的单体投资项目,它是多个项目组合的项目群,在实际投资中,往往是一、二、三级开发联动。
通常情况下,可包含以下主要流程:投资人或投资人组建的联合体(按需求整合相关企业),参与政府组织的投资人(合作伙伴)招标投标,中标后与政府共同组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取得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后,根据产业定位,对区域实施整体策划、规划、设计,并成立相应的开发分公司或部门,针对各项具体的开发内容实施投资开发、招商、运营,打造一个区域内的产业综合体,使区域内相关产业从无到有、从零散到聚集,从而实现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区域地块及物业的升值,而投资人则从各级开发中获得相应的利润。投资合作架构如图1所示。
图1是基本的合作架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某项单体的开发项目,是否需要单独签订投资开发协议,需要和政府方深入沟通并以合同形式约定。
运营模式。传统工业园的运营中,园区的服务更多的是企业自己组织或社会零散提供的形式。而新型产业综合体运营模式中,运营商作为政府的授权企业,为园区的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统筹协调组织园区内各类资源,实现集约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档次。并通过产业链的完善和集约,提高入园企业产品附加值,其模式见图2。
盈利模式分析(价值实现方式)。PPP模式投资运营的产业综合体,不同的开发阶段有不同的盈利点,是一个短、中、长期结合的投资组合,各阶段的利润来源能为项目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整个项目的盈利组成分三大部分,如图3所示。
此类项目,投资人除获得正常的投资收益外,还获得项目的施工总承包利润(价差收益),同时,该模式能在项目启动后2~3年内产生现金的流入,缓解资金压力。实际操作中,应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结合项目所在地的政策及项目公司的资金情况,合理选择土地出让与项目公司自身开发的比例,合理选择二级开发中物业的租售比例。根据宣传、招商进度合理地把握各开发环节的投资节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目前国内成功的产业综合体投资项目中,投资商依靠前期介入规划、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及在园区内的主导地位,享受了极高的土地红利,为二级开发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成为了投资商的主要利润来源,但该项利润受土地政策的影响较大,有较大的政策风险,前期经济测算时不应抱过于乐观的态度。
退出机制。产业综合体的委托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合同关系,在合同设计时应设计好合理的退出机制。退出分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被动退出指发生了不可控制、无法挽回的风险,或项目干系人中有重大违约行为,导致项目难以为继,项目按协议约定的条款由政府方接手,属于风险管控的范畴。这里主要讨论主动退出,一般情况,主动退出主要是指项目投资经营方因自身发展需要,主动选择转让、二次融资等行为。主要有如下常规办法:一是股权转让,直接将项目转让给有意向的专业公司经营;二是利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资本运作的手段,将持有物业资产证券化,从而实现实质上的退出;三是持有同类物业整体打包上市,实现实质上的退出。后两种办法在国外的PPP投资项目中被普遍采用。
PPP模式实施企业运营项目关键要素
PPP模式投资的产业综合体项目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要成功实施一个这样的项目,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产业科学定位。产业定位是产业综合体投资运营的灵魂,能否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政府的长期规划、国家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宏观形势,作出科学合理的定位,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通常产业定位应综合考虑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等宏观因素及区域人才、人文、政策支持等微观冈素,并结合以上因素分析项目的发展潜力、经济产出、政策支持、配套服务需求、用地需求、社会效应等要素,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对项目产业作出合理科学的定位。
优惠政策(政府支持)的争取。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土地、人才引进、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等各个方面。政策的支持力度,直接关系到运营商招商的难易程度,关系到人才、企业聚合的源动力。因此,在投资决策的各阶段应充分考虑优惠政策的力度,在招商中应加强宣传。
建筑规划、设计质量的把关。规划、设计能否很好地体现出产业的定位,实现决策时候确立的定位意图,对园区的持续招商有决定性影响。同时,建筑规划、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园区环境品质,关系到客户(企业、个人)的使用体验,因此,项目前期应选择国际、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并对其产出质量严格把关。
招商及持续招商。产业运营商以产业运营为核心、以打造产业集群为重点、以产业资源做竞争力。产业的招商、引进是冈区运营的核心工作。产业的定位准确与否、地方政策的支持力度、园区建筑规划、设计的质量,最终都将直接影响到运营商的招商。同时,从运营商内部来说,投资决策前应详细分析自身在投资行业内的资源优势(也有可能是政府的资源优势或者当地的资源禀赋),着重打造招商团队自身的能力,注意主导性企业的引进(或者直接考虑整合主导型企业参与产业综合体的投资运营)。
投资运营商自身能力的打造。PPP模式投资产业综合体,不同于以往的单体项目,它是多类型、多个项目组成的项目群,因此,投资运营商是否具备相关的能力,是项目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这些能力应包括以下方面:资本运作、各类项目投资管理、招商、销售等,作为单个企业来说,不可能具备整个项目各个环节需要的专业能力,因此,整合相应行业内相关资源的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PPP模式的几点建议
PPP模式能缓解地方政府债务,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同时,PPP模式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投资风险较高,在决策时应加强风险的识别和管控。对投资人来说,BT模式惯有的“短平快”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优质的BOT项目稀缺,PPP将会是未来的市场方向。这需要投资人能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基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建议如下。
一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环境及全国产业升级、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以产业运营为核心的产业综合体投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短、中、长期投资结合的特点也符合公司发展的定位要求。建议公司抓试点、抓可复制项目,为公司进入这一领域奠定基础。
二是建议公司加强自身相关能力的培养,加强规划、招商、行业运营等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及灵活度,为公司进入新兴的市场提供组织保障。
环保产业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沿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丰市是位于江苏省1040公里海岸线的中心位置县级市,该市的大丰港是江苏沿海重点建设的三大深水港之一。大丰市委书记倪峰在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要求,要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突破口。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推动经济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全面解读,在阐明该市沿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重点、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探讨。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理解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第一,全局性。即战略性产业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第二,长远性。即战略性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应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第三,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是引导资金投放、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第四,动态性。即战略性产业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长远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既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体现上述四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大准则。第一,国家意志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反映一个国家的意志和战略,体现一个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可率先突破领域。第二,市场需求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第三,技术自主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否则就会受制于人。第四,产业关联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第五,就业带动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第六,资源环境准则。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有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基于上述分析,该市沿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省大丰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跻身县级市先进行列,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具备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1)新特产业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机械、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集聚,去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0个,其中新特产业项目30个。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基地、南车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获“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称号。螺旋藻生产基地、海洋生物活性疫苗、郑州新大方重型机械设备等项目加快建设。韩国现代EP、富奥电梯等项目竣工投产。大丰港保税物流中心、大丰港物流中心、专业市场服务业集聚区、软件信息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一期建成开园,木马、创维等知名创意公司加盟入驻。高新区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金风科技超大型永磁直驱海上风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项目入选国家“863”计划,盐土大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获盐城首个国家农业支撑项目,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总量保持盐城第一,荣获“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2)沿海开发快速推进。液化码头和大件码头建成通航,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万吨级泊位8个,年吞吐能力达3000万吨,完成吞吐量1200万吨,同比增长144%。双向八车道通港大道竣工通车,疏港四级航道、临海高等级公路、省道226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总投资500亿元的江苏博汇已完成投资81亿元,联鑫钢铁一期竣工投产,悦丰石化、宏都不锈钢等项目加快推进。盐土大地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一馆四中心”建成开放,海洋产业研究院、大丰港海晶创投中心建成营运。海港新城启动区主框架全面拉开,港城新天地、日月湖东岸景观工程对外开放,南阳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港务大厦、职教中心新校区加快建设。沪丰合作不断深入,上海光明工业区、上海杨浦区大丰工业园等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加快推进。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江苏省大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1)体制机制存在约束。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使用方面等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该市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高层次、高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缺乏,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3)财政资金投入偏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当前国家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行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向银行、向社会融资难度大,直接影响到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4)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江苏省大丰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该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争夺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为战略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加快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第一,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风电应制定实施进入大电网的技术标准和容量配额标准,太阳能光伏发电应集中突破电池组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和输电技术,生物质能应重点发展沼气综合循环利用和生物燃料技术。第二,促进新一代生物基材料、战略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级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技术跻身世界前列。第三,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与传统原材料工业实现融合发展,鼓励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产业集团。(2)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大力推动应用工程建设和运行,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一,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发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加大节能产品惠民等已开展的节能环保工程实施力度。第二,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继续拉动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第三,健全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要以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现代化为导向,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规范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和环境服务贸易发展。(3)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生命科学前沿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一,加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生物医药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及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二,推进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第三,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监管,鼓励企业申请有关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等国际体系认证。第四,注重人才培养。既要培养高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也要培养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同时,为回国创业人员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步建议
当前,江苏省大丰市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该市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该市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1)科学制定规划,发展技术联盟。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发展。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十二五”规划中应重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赋予一定政策和条件得以实施,因此制定并出台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迫在眉睫。(2)掌握新兴技术,强化政策支持。立足国内外资源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努力在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制定出台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落实好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人才引进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3)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增强专业功能,集聚国内外资源,加强产业园区内的技术创新条件和平台建设,吸引企业、项目进入园区,提升园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搭建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式发展。鼓励园区内企业、研发机构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国内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研究基地。
六、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江苏省大丰市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一是坚持高目标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机械、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百亿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要做大做强海上风电,加快6兆瓦风电整机、电机等核心产品生产,打造全国海上风电装备生产、安装、出口、服务基地。新材料产业要突破具有国际领先技术、市场占有率大、附加值高的新能源材料、石化新材料等项目。海洋生物产业要围绕海洋生物食品、能源、医药、材料、化工进行重点突破,建设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海洋生物产业园。当前,要率先突破海洋生物医药项目。高端装备机械产业要围绕海洋工程装备、热处理设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电梯、泵车、钻机等行业,建设全国有影响的展示、交易、研发、物流中心,打造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汽车零配件、空压机、抛丸机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要主攻旅游业和生产业,打造辐射长三角的保税物流中心、港口物流中心和工业设计创意中心。二是主攻领军企业。强化领导招商、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主体招商、专业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以更大的力度招大引强,突破一批领军项目。要突出招引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强企业,尤其要突破产业链高端核心企业。要重点围绕日韩、港台及欧美,上海、广东、青岛等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地区招商。三是采取超常规措施。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特大项目。采取资源换项目、不惜代价招项目、参股合股控股办项目等超常规举措,以更低的土地价格、更大的税收返还、更多的资金奖补、更优的审批服务吸引项目落地,真正做到没有项目落地满足不了的条件。确保金风科技二期、博敏电子、南车电机等项目投产达效,力争沙钢、美国惠亚电子、百迈博海洋生物医药等项目落户开工。我们相信,通过该市73万人民共同奋斗,一定能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杨雪峰.加快开发苏北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07(1)
环保产业盈利模式范文4
仅就巨大的市场空间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堪称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未来三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六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
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课题组认为,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对120个国家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宽带服务普及率每增长10个百分点,能带动1.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从增加就业看,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将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0万。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诸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如在体制机制上,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等。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吸引国际优秀人才、企业并购重组的机遇,加紧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改革体制机制,坚持做到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结合、现有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与扶持国内企业成长相结合、规划引导与多方协调相结合、市场发展与市场监管相结合。
此外,要积极推进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加快培育领军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政策、资金、组织等支撑体系,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实现我国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认为,加快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如下九个方面:
第一,国家层面,战略部署。在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的情况下,重视顶层设计,抓紧出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发展。
第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立足国内外资源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由政府、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努力在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
第三,聚集人才,形成高地。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人才引进机遇,吸引全球范围的优秀人才,加强人才集中集聚,努力培育世界一流的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逐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形成世界领先的人才高地。
第四,需求导向,开展试点。认真进行比选,在需求应用条件相对成熟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鼓励开展先行先试,在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第五,统一标准,规模经营。加强标准制定工作,提高标准质量,坚持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同步推进的原则,努力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融合,进一步确立并扩大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上的发言权,引导企业采用统一标准,促进规模化、商业化经营。
第六,打通链条,协同发展。要逐步构建成熟的产业链条,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本国的“大而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导向作用,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小而精”企业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力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第七,改善体制,促进应用。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壁垒,形成发展合力,促进新产业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环保产业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字】国内水务上市公司 产业链 业务链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历30多年改革发展,水务行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最快也最具吸引力的产业之一。国内水务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品牌经营、整合资源等方式积极拓展水务上下游产业链,并为客户提供整个产业链内各种业务链的增值服务。为了引导国内水务企业向产业链与业务链上下游发展,本文重点分析国内水务上市公司产业链与业务链价值构成及变化情况,并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年报信息,对各链条环节营业收入及毛利率等财务指标来进行分析评价。
一、水务行业产业链与业务链环节介绍
水务产业具有自然的垄断属性和规模经济效应,其完整的产业链条一般包括原水供应(含海水淡化)、自来水生产与输配管网、排水输送管网、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回用等环节。
而且,每个水务产业链环节均包含规划、设计、投融资、设备制造与供应、建设、运营管理及技术服务等业务链。其中,规划、设计、设备制造与供应及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中还有许多创新的空间,而且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并鼓励水务企业向这些高端环节发展,这些环节相比其他环节受政府与政策影响程度小。
二、国内水务上市公司产业链与业务链发展现状
国内水务上市公司对水务产业链与业务链的上下游拓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以前,各产业链与业务链环节相对比较单一,各环节没有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从2000年至2011年之间,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2002年住建部推出《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后,国内水务上市公司加快“跑马圈地”,并借助投融资力量,各公司逐步向水务产业链与业务链上下游环节延伸,链条环节布局基本形成。预计“十二五”期间,随着水务市场竞争加剧,为提高服务质量和追求高回报与高利润,国内水务公司将各项资源逐步向水务设计、研发及后续服务等高端环节倾斜。
从2012年水务行业发展状况来看,涉水类上市公司有20多家,但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完整地涉及水务产业链条中所有的业务环节。大部分公司主要从事自来水生产与供应和污水处理两个环节。从事原水生产与供应和再生水回用环节的公司数量偏少。从数量分布来看,从事原水生产与供应环节的公司有3家,从事自来水生产与供应环节的公司有18家,从事污水处理环节的公司有17家,从事再生水回用环节的公司有5家。同时,国内水务上市公司对业务链发展还不均衡。大部分公司主要侧重于投融资、工程建设、设备制造与供应及运营管理环节,而对规划、设计、研发及技术服务等环节的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比重偏低。
三、国内上市水务公司产业链与业务链价值分析
1、国内上市水务公司产业链价值分析
为了分析产业链价值变化情况,着重对国内上市水务公司2008年至2011年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及毛利率进行汇总统计。总体来看,污水处理环节的毛利率最高,自来水生产销售的毛利率次之,原水生产与供应和再生水回用的毛利率靠后。主要原因是国家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当地政府对一些上市公司在污水处理业务按照补偿合理成本加税费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盈利模式以及国家增值税优惠政策等因素影响;随着国家对供水水质标准提高,虽然各地自来水价格调整幅度增加,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其生产直接成本也在增加;目前再生水回用处于高速发展期,再生水回用量较低,且各地对再生水价格形成机制还未构建完善的体系,基本上采用较低服务价格加部分政府补贴方式。
从四年产业链价值变化趋势来看,原水生产与供应环节的营业收入比重增加,但毛利率有所下降。自来水生产销售环节的营业收入比重有所降低,毛利率基本维持在30%水平。污水处理环节的营业收入比重略有增加,毛利率基本维持50%水平。再生水回用环节的营业收入比重略有增加,毛利率基本维持30%水平。总体上,水务产业链平均毛利率维持在38%水平。
2、国内上市水务公司业务链价值分析
为了分析业务链价值变化情况,着重对国内上市水务公司2008年至2011年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及毛利率进行汇总统计。总体来看,技术与咨询服务环节的毛利率最高,水务运营管理环节的毛利率次之,设备设计研发与生产销售环节的毛利率第三,水务建设与施工环节的毛利率最低。比较而言,技术与咨询服务环节直接成本较低且市场附加值较高;水务运营管理环节主要依靠水价支撑及上市公司不断加强对水务项目运营的内外部管控;水务设备设计研发与生产销售环节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虽然国家大力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但核心成套设备在国内市场中还未形成优势品牌;水务建设与施工环节取决于施工承包模式选择以及对项目建设风险的管控水平。
从四年业务链价值变化趋势来看,水务建设与施工环节的营业收入比重波动较大,可能受国家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影响,其毛利率基本稳定20%水平。水务运营管理环节的营业收入比重有所增加,这与国家更加重视水污染环境治理有关,其毛利率基本维持在40%水平。设备设计研发及销售环节的营业收入比重偏低,毛利率维持在35%以上水平。技术与咨询服务环节的营业收入比重有所增加,毛利率增幅较大,基本维持在50%以上水平。相比之下,未来水务公司向技术与咨询服务方面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有很高的赢利点。
四、结论
根据水务行业的自然属性及规模经济效应,国内水务上市公司为了提升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及提供差异化增值服务而向产业链与业务链上下游拓展及加强各链条环节资源整合已成必然趋势。
目前影响水务产业链的价值主要因素有外部水价调整、税收政策、通货膨胀以及内部人工成本上涨和管理模式等。同样,影响各业务链的价值主要有外部水价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公司内部投融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盈利与管控模式等。这些外部因素对提升各链条环节价值制约程度较大,内部因素可以通过公司不断创新来进行解决。
未来,国内水务企业要在市场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外部各项因素制约下,若提升各产业链与业务链环节的价值还需加强高端环节的投入和资源整合力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并最终成为行业标杆。
【参考文献】
1、中国水网.《中国水业政策与市场分析(2011版)》
2、孙东坡、李天. 从水务改革到水务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创新《博锐管理在线2009年》
环保产业盈利模式范文6
对2015年形势的判断
(一)全球新兴产业有望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创新型中小企业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资本市场2015有望继续保持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热度。资本市场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美国资本市场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金融危机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和推动起来的。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美主要风险投资都投向了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其中,近一半的风险投资额集中在软件领域,12.9%的风险投资额投向了生物技术,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为风险投资带来了高收益,美国风险投资指数1年期收益率高达30.51%。综合分析当前国际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回报率的表现,以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资金的主要流向来看,新兴产业将会继续获得2015年国际资本的青睐,从而获得持续的资金投入,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创新型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和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由于在研发、商业模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德国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计划、数字德国2015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创新型和研究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德国大约有3.4万家研究型企业和超过11万家创新型企业,到2020年研究型企业将增至4万家、创新型企业增至14万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各国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受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扶持政策密集的双重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稳中提质的新阶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总体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缓的增长态势,提质增效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从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2013年增速,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2014年前三季度逆转2013年高速增长势头,一方面原因在于受国民经济整体下滑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2014年一至三季度GDP增长7.4%、三季度是7.3%,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产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仍未形成可持续拉动新兴产业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政府不会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这就决定了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政府支持方式发生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2014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了一批重大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扩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推动了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在资本市场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等,新兴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强总体布局,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同时,政府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也将会呈现出两个比较大的转变趋势:一是从供给端向需求侧转移,重视从市场拓展、需求培育的角度扶持新兴产业;二是从政府直接干预模式向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注重在研发、应用、推广过程中提供服务支持。
(三)部分领域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在消费领域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近日,国务院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排在前两位分别是信息消费和绿色消费。最新数据显示,在“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下,2014年前三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15年信息消费有望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国家加快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布局,通过专项规划、产业基金、兼并重组、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将保持平稳发展,新能源产业复苏或迎来转机。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因此,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在2015年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速度。对新能源产业来说,在资金与政策的双驱动下,2015年或迎来复苏转机。国内A股上市公司2014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20家新能源概念公司实现净利润合计30.42亿元,较上年同期合计亏损3.43亿元大有改观,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板块的态度,经历了由冷转暖的迅速扭转。同时,随着推动环保和治理雾霾等政策陆续推出,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光伏发电、风电和核电等新能源将继续填补能源消费缺口。
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化水平和层次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并有望实现技术和服务的整体输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中国北车和南车签订的涉外高铁、城轨等各类轨道交通项目总额接近300亿元,其中,包括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诸多国家。轨道交通走向全球市场,表明“中国制造”已经开始从低端产品向高端技术装备迈进。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等优势产业将迎来一波较大的发展机遇。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创新或可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了很多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政策作用的发挥。
■一是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有待完善。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国内多个省市也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多以奖励、贴息、补助等直接补贴形式为主,对创投引导资金的关注较少,政府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市场力量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的成效仍很有限。
■二是各政策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协同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且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但国家及地方各政策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宏观布局和有效的协调、决策机制,造成政策分散、调整迟缓,部分行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接连出现,投资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三是各产业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现有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的问题,从而导致政策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3个省(市)从产业规划、税收减免、资金补贴、推广应用等角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政策间缺乏有效衔接,充电桩建设滞后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应用的重要瓶颈。
(二)产业高端突破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在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和潜在市场需求刺激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普遍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但是,新兴产业整体上仍集中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面临向高端突破的困境。
■一是核心技术缺乏。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看,产业发展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仍严重依赖国外技术或产品。
■二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14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促进新型产品技术首次示范应用和推广应用”,但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不断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引发了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投资热潮。但是,部分省市不顾技术积累和区域实际条件,在产业定位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产品同质化与低水平发展现象极为严重,使得细分领域出现较大的产品过剩性累积。
(三)融资难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或园区都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产业发展仍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导致阿里巴巴、新浪微博、乐居、途牛、聚美优品、京东商城等多家优质互联网企业相继到境外上市。
■一是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现行的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安全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大型传统产业、房地产等行业。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上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模仿型创新,原创新和再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相比,商业银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创新严重滞后,而证券市场、产业基金、各类金融性中介机构又严重缺乏。
■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运作方式、盈利模式等都与传统产业有较大区别,但受我国资本市场现有体制机制以及金融系统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缺少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较难从金融机构得到满足,这在大量从事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三是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众筹、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对解决处于初创阶段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联合光伏发起建立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站项目,通过众筹成功融资1000万元。但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量的资金缺口相比,新兴金融业态提供的资金可谓是杯水车薪。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政策体系建设。
产业政策的有效作用在于有一系列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与之相呼应,单一的政策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在产业起步阶段,要加强前瞻性部署,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支持;推动企业、高校、政府共同组建技术联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在产业推广阶段,规范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监管机制,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在市场应用阶段,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探索首台(套)产品的倾斜扶持,适时调整进出口目录,促进新产品推广应用。
(二)优化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经过近几年的规模扩张之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省、区、市形成了百花齐放、激烈竞争的分布格局。在新一轮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从全局角度引导新兴产业合理布局。一是从宏观层面加强调控。受制于消费习惯、成长周期等因素,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制订科学合理的新兴产业布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二是从区域层面要体现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选择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取得率先突破的细分产业优先发展。三是鼓励开展区域合作,以产业链、价值链为纽带,通过上下游配套合作,共建区域性产业集聚区,打造产业特色。
(三)加快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推广。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核心技术成果。下一步,突破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瓶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规模发展成为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强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选择附加值高、带动性强、在未来能够形成庞大产业规模和应用市场的产业来发展;另一方面,以主导产品为基点,加快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链条,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此外,要重视保障机制建设,如加强本土品牌的培育,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激活市场需求。
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促进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应用领域边沿的逐步扩大,进而带动产生新的业态,推进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和扩张。例如在节能环保领域需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的回收利用等新型模式,以发展商业性的增值服务新业态;新能源发电需要储能等相关设施的配套;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示范工程,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搭建平台。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鼓励企业创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运营模式,以新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积极撬动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