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提高职场沟通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提高职场沟通技巧范文1
关键词:高职电气专业;企业文化;项目化综合实训;职业心理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就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进入工作单位后能够立即进入工作角色。通过调研得到:为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精神,提高高职电气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性,还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进行针对性的岗前综合训练。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也得到高度的重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我们现有的教学和实训条件做好岗前综合实训呢?
一、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从认知与知识结构上讲,高职学生一个普遍的特点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其在中学阶段的数理化基础直接影响到现在的学习,对于自己的认知不强。从学生情感的特点上讲,有轻微的抑郁症状、丰富而强烈的社会感情、微弱自卑、孤独、焦虑、困惑等,这些往往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思维的方式也偏重于感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和逻辑推导。从意志品质上看,高职学生相对缺乏毅力,自制力和自控力不强。学生往往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但是不会克制自己,让自己做该做的。
现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学历更看重能力和职业素质,而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单一。据调研,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反映社会就业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的强弱。面临这样的情况,这无疑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怎样做好学生在毕业前的综合素质的强化问题。
二、校内实训基地基本功能分析
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不能够从课本中教出来的,必须经过实践不断锻炼成长才能培养出来,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的实训基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才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有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拓宽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接触与学习高新技术,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等。
我校电气专业实训基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训练的场所,使学生从“有所知”走向“有所为”。为了加强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形成,我校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训练和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操作,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并且引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如MPS实验室和三菱实训室等,使学生可以涉猎高新技术领域,接触和学习高新技术,适应社会及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展开技能操作、产品制作和项目实施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并使创造的欲望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高职电气专业岗前综合实训实践分析
1.岗前企业文化的培训
(1)培训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经营管理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对高职学生具有特殊意义的、与企业及其文化密切相关的特殊的文化素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为这是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和紧密相关的。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理解个人在企业的角色以及个人与企业的关系,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工作与学习的差异、企业制度与学校制度的差异,企业人际关系与校园人际关系的差异。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可以尽快地融入企业,对企业增加亲切感和使命感。
(2)培训企业文化的方法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的重要特色,不同企业的文化各具特点,丰富多彩。在岗前培训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企业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岗位技术规程、操作规范、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企业,建立正确的职业观,管理和规范个人在企业的行为。对于我们部分学生能进入企业岗前实训的,企业会对我们的学生集中进行培训,企业培训会采用如故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拓展训练等容易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培训活动,潜移默化的将企业文化传给了学生。对于在校生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品德课、专业教学、社会实践不断加以培养与训练。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开辟一个专门的相关企业文化展览专栏,专门介绍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收集有一定企业文化基础的企业内部文化刊物,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内容。平时在实训场所张贴一些体现企业文化的标语和有代表性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通过这些方式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既体现了职业的道德规范和思想品质,同时又把岗位与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和管理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的专家来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观、发展观以及企业对人才岗位综合素质的要求,从而加深对岗前培训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将岗前培训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收到真正的实效。
2.岗前电气专业技术的项目化训练
实训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对电气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岗前项目化综合实训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并在自行设计的实训设备中得到实现,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的目的。
各高职院校将毕业生都送到企业进行岗前专业技术实训,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将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约束。那么,在校园里我们有效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做好毕业生岗前专业技术综合实训,显得尤为重要。据调研,部分高职院校已相当重视岗前的综合实训,并且具有岗前的实训环节,仿真岗位的专业培训,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完整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及排除故障等基本技能及技巧。
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得出:将4年所学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技术融合为一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实训条件,通过电气自动控制项目化综合规范的训练,从继电器控制、PLC控制和工控组态与PLC控制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即:通过一个典型电气控制项目,分组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控制电路图,并进行安装,接线,调试,故障排除;再将原继电器控制电路图,改装成PLC控制为主的电路图,并进行安装,接线,编程下载调试实现同样的功能;模拟现场的工艺流程,用工控组态实现上位机对PLC的控制,实现自动工控的目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实际动手实践能力。
(1)用继电器控制电路实现项目的电气自动控制。
通过项目实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电气电路,学生重新温故并掌握一般高低压电器设备的使用常识及维护;各种电器组件的安装及安装规范;电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及操作规程。了解掌握高低压电器、测量仪表等配线工艺及安装工艺;各种电器组件及电器设备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及排除故障等基本技能方法及技巧。
(2)用PLC技术实现项目的电气自动控制
通过项目训练,进行可编程控制器基本指令练习,同时在熟练掌握现有实验基础上,学生利用上位机,使用三菱FX2N系列软件编程,进行自行设计实训的开发与调试。
(3)用上位机与PLC技术实现项目的电气自动控制
通过项目实训,使学生对组态软件的框架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能组态一些简单的工程项目,熟练应用组态软件中的各项功能;能根据工艺现场要求熟练制作动画流程。
总之,高职电气专业进行典型项目化综合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对电气专业技术的整体理解,而且对4年所学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术能起到一个巩固并提高的作用,做到融会贯通,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实际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将现代先进的电气自动控制技术,在学校里的课堂上得以初步训练。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学习新技术能更快的理解并接受,能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由学生向社会工作人员的转化。
3.岗前职业心理素质训练
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积极心态、沟通技巧、面对压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几方面。通过职业心理素质培训主要是解除学员各种焦虑、疑惑、自大、自卑甚至恐惧的消极心理,树立起积极职业心态,坚定成功信念,从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心态问题;使学员掌握沟通的基本技巧,促进与上下级、部门、同事之间沟通的能力,创造信任与安全的工作氛围;使学员学会改善情绪、抒解压力的方法与技巧,并学会变压力为动力,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获得自己理想的状态;使学生认识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团队成员,如何塑造优良的团队精神,如何在团队中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以创新为核心目标对学员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培养,其中既包含思想观念、思维的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使学员能充分应用沟通技巧,工程技艺及时灵活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新问题,做到既不违反原则,又不损伤人际关系,同时又妥善地完成任务。我们在班会课或职业素质指导课上,采用课堂案例分析的方法,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一些课堂以外的东西,增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职场沟通技巧范文2
关键词: 职场新人;工作压力;心理辅导;压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920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压力,指的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一种特殊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个人能力及可利用和掌控的资源超出环境要求,并且个人的心理平衡与生活步调的和谐受到威胁时,个人就会感到有压力。
麦可思在对2011届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压力问题调查时发现,他们在工作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大。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面临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那些未知的人和事,都会让多数人感觉到不适应,压力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增加,如何做好职场新人的心理管理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对职场新人的工作压力进行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经过企业对压力管理措施可以在不同层次和角度上得到缓解。并且,对员工压力进行管理可以化解企业潜在的一些风险。员工的压力得到缓解,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整个运营绩效也会因此提高,并且企业创造的这种轻松的工作环境,也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因此也将创造更多价值。
2 职场新人的工作压力来源分析
麦可思在对2011届已经踏入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 民企新进员工的工作压力高于国企和外企,比例占到37%;而对于工作强度并不是很大的政府机构及科研事业单位的新进员工来说,在单位找不到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他们最困惑的问题,对未来的迷茫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此类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就职于国企等的毕业生比较担心人际关系的处理;外企的新进员工更多地担忧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的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职场新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初入职场,职业生涯刚刚开始,对于今后的发展,及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无法很清楚地定位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工作没有了方向感。其次,对复杂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对自己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引起的紧张感等都是职场新人工作压力的来源。
3 职场新人工作压力的管理
为了提高职场新人的工作效率,对他们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需要员工个人的努力,另一方,管理者要更加注重对员工压力的管理。研究发现,组织调整对于减轻工作压力所产生的作用 ,比个人努力的结果还要明显,因此本文着重探讨组织对减轻职场新人的工作压力可以做什么。
组织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通过改进个人——组织关系来帮助员工减轻压力。
(1)自我认知辅导。自我认知的正确与否,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不断成长和很好处理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无法做到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认知,或许出于保护自尊和自我形象而刻意拒绝自我认识。恰恰心理冲突也是在这这自我保护中产生,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认知,人际关系处理也比较困难,自我成长更不知从何谈起。对员工的心理辅导包括员工生活态度、价值观、人生目标的辅导就是要帮助他们整合三个自我,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2)积极处理人际关系的辅导。帮助员工人事周围的环境,如主动向新员工介绍各位同事及公司的文化等,帮助员工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在企业营造人际关系的绿色环境,从而使员工的人生之路和企业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3)释放压力的辅导。帮助员工找到压力的真正来源,并且让员工学会正确对待各种压力,学会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或途径缓解压力、释放压力。
(4)改进个人——组织关系。首先,组织与员工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经常性有效的沟通,让员工和组织明确各自的期望。其次,提高招聘和选拔工作的科学性,尽量招适合企业文化的人做适合的工作,对岗位的设计与员工能力的要求相匹配;最后,组织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员工清晰自己现在奋斗的方向,另外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员工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地转化为实践所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高高,王善民.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心里辅导[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4,(12).
[2]周青.新生代管理因你而变[J].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
如何提高职场沟通技巧范文3
关键词:就业能力;结构维度;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93-03
一、引言
我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招生数量逐年递增,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虽然为我国培养了数百万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它越是力图随时适应社会、迎合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则离社会、企业的真实需求就越远。特别是高校持续扩招,但就业岗位的增长却非常缓慢。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这意味着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2010年9月份由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江苏省的南京、南通、淮安、扬州等四个地区做了“关于高职毕业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接受问卷的企业中有76.1%的企业认为近三年招生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26.8%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将职位空着。大多数企业雇主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低下、合作能力欠缺、创业意识淡薄。面对这种困境,高职院校要正视高职院校是学生从高高的象牙塔到职场、从学习者到职业者转变,社会化是学生角色转变的最重要的环节,为了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变,就必须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拓展,通过就业能力的培养缩小高职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内涵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的提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都有不同的描述。Jacquelyn P.Robinson(2000)认为就业能力也可称为工作预备能力,指那些对于个体获得、保持和做好某项工作所必备的能力,包括保证个体与他们的同事、上司和谐相处并作出合理且关键的决策能力。Fugate(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建构(psycho-socialconstruct),包括四个维度:第一,职业生涯识别,指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自我解释,包括价值观、职业目标、个性特质、人际交往和时间观念;第二,个人适应性,指改变个人因素和个人行为以满足环境需要的意愿和能力,包括学习意愿、乐观主义和接纳变化等;第三,社会资本,指个人拥有并可以用来拓展个人身份和实现职业生涯机会的社会网络;第四,人力资本,指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进步的一系列变量。Law,Wong,Mobley(1996)认为就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第一,个人适应性,指的是使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是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职业风险容忍和高学习动机;第二,个体与市场的交互,指的是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和人力资本;第三,职业身份,指的是职业身份的风格、身份描述和身份自我。Lee Harvey(2001)指出个体就业能力概念的描述通常与时间期限、工作类型、招聘的特性、更深入的学习和就业技能相关。国内学者张丽华、刘晨楠(2005)通过实证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问卷,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赵颂平、赵莉(2004)界定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学习知识和开发素质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素质群,它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谢志远(2005)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等,对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影响最重要的能力是“基础实践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学者对就业能力研究的视角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本文基于高职毕业生职场工作方面倾向于将就业能力界定为在任何工作场所通用的一般能力或基本能力。
二、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构建
基于以上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高职教育的现状、社会多元文化观念的实际情况出发,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可以由基础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四个维度构成。
1.基础能力。基础能力即是指一种学习能力,这是高职毕业生适应职场所具有的基本技能的基础。学习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掌握不同生产技能和各种技术流的知识能力。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是指个体进入职场时,能够有效地获取个体发展与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新技能的能力。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工作环境的工作状态下,学会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输出结果,通过动态的过程,所有具备学习能力的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能够完成技术比较复杂或非常规性工作,从而更容易获得适应工作的技能。
2.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在生产经营、科学研究、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能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一种能力,它是各种综合能力的运用与发展,是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就需要具有应付、解决紧急事件的主体能力。
3.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表现,它涉及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一个企业能够顺利地发展,其与外部沟通部门是最重要的,企业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够获得并留住客户,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有效的沟通技巧,不但能够解决组织间的冲突,同时还可以获得有益的反馈,促使企业能够根据反馈进行改进,达到组织的长期发展的目标。如果没有沟通,组织就无法正常运作,那么,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因此,培养高职毕业生高超的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职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准备心理,使人们能够在持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对雇主保持吸引力。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状态。当个体面临无数的挑战和机遇时,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技能去解决问题,利用创造性思维去适应每一种情况,把这种机会转变成优势。未来社会的发展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的选择也越来越严格。所以,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
应该注意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才能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适应企业新的需要。
三、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模式,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根据社会需求、市场反馈的信息来重新审视和考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知识面过窄都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市场调查得到就业市场反馈的结果,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应该主动贴近相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密切与行业及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与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通过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设置,由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成功办法的经验,积极了解人才市场和各类企业的用人需求,转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状。只有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安排与就业市场需要相适应,注重高职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2.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笔者课题组2010年9月针对南通、南京、淮安、扬州等四个城市的177家企业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问卷及访谈分析,大多数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应该开发适应不同职业特征的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项目课程等;应该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对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还要引入国际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嵌入课程体系中;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开展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确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按照技术领域和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开展工作任务分析,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3.加强高职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刘丽玲、吴娇(2009)通过问卷调查认为“用人单位认为,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其中有84.26%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是沟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美国一份有关失业的研究报告,失业中90%的人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而是因为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的沟通能力。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南通、南京、淮安,盐城等四个城市的调查中有44%左右的高职毕业生提出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及时与领导和同事沟通,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别缺乏沟通交流方面的技巧,而且面对领导时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笔者的调研中,大概有33.7%高职毕业生由于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而失去工作。因此,沟通能力非常重要,甚至能够影响到高职学生职场生涯的成败。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90后”,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不理解他人、个性强不合群。因此,高职的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培养他们的参与和合作精神。例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培训、体验式的拓展训练、课前五分钟即席演讲、模拟校园招聘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增强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多一份成功机会。
4.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使学生的积极参与、深入讨论以及亲身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实践,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适应角色,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真实地再现职业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担负真实的责任,有利于毕业后尽快进行职业活动,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环节,通过“超市招租”、“开放型实验实训资源服务平台”、“工学一体化”、“多功能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等多种运作模式和学院自建、校企共建、引进企业(车间)等多种建设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企业理念和管理模式,与企(行)业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建设等,努力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方案,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估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参考依据。编制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基础文件,开发、研制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讲义、指导手册等,进行模块化、实境训教、项目导向等实训实习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5.有效启发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启发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高职学生的创业欲望。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创业讲座、创业实战职场演练、创业构想、陈述创业计划书等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培训,以改变高职学生的心智模式,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与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定的服务保障和一个宽松的环境,积极鼓励高职学生在校创业;充分利用学院的后勤、三产等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从事校内的勤工助学,改变传统上所认为的在校期间兼职对学业的影响的观念,积极为学生提供兼职信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磨砺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让高职学生深刻感受到创业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创业意识是指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同时在高职学生中应该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可以采用:(1)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2)开设专门创业教育的课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3)顺应创业教育的要求,加大第一课堂的改革力度;(4)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Jacquelyn P.Robinson.What Are Employability Skills[J].The Workplace,2000,(9):1-3.
[2]Fugate,Mel,etal.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applie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Behavior,2004,65(1):14-38.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4]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97-109.
[5]张丽华,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
[6]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1):65-66.
如何提高职场沟通技巧范文4
【关键词】财经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加上中职毕业生,新增就业人数就达1200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有重大意义。
一、就业能力的构成
近年来,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潮,全国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财经行业的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很多用人单位对财经专业毕业生在学历、经验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在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准备、获得和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包括就业认知能力、就业行为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外部认知是指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为探究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本研究设计了两套问卷:一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财经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二是根据企业走访情况编制了《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普遍较好,外部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4%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没有学生选择暂不就业;85%的学生的薪酬预期在2000-3000之间;这说明财经类高职毕业生都愿意就业,且对薪酬的预期与社会实际情况比较符合,不好高骛远。95%学生的简历是个人制作完成的,八成的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晰地认识,所有毕业生都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短期或长期的生涯规划。这得益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总体来看,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较好。
外部认知是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调查中50%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式 “不清楚”,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发展有深入了解的学生比例仅占35%,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形式、行业需求的认识亟待提高。学生在选择企业最看重的方面,实习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其次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各类获奖、成绩优异排在最后。但作为企业更关注毕业生在校的综合表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是在步入社会后逐渐积累的,反而不是企业对应届生最看重的方面,因此,毕业生对就业的外部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只有更清楚国家的就业政策、企业需求、行业形式,才能更契合企业需求,更容易获得工作。
(二)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就业行为能力整体比较欠缺,尤其表现在就业心理素质方面
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你在面试之后最容易出现的遗憾是什么的多项选项题中,34%的学生选择了口才不够,表达不好;50%的学生认为准备不充分,一些问题没有能好好作答;58%的学生选择了不够大胆,没有突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32%的学生存在下意识地做如挠头发,拽衣角等动作;还有32%的学生过于紧张,对题目听和理解不够。这反映出超过三分之一的财经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欠缺、一半学生面试前的准备不足、大多数学生的面试心理素质不够高。加之高职学生本身在写作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高职生的就业行为能力是需要值得注意并提高的地方。
在找工作过程中,当屡遭拒绝时,50%的学生选择继续努力,直到找到满意工作为止;30%的学生选择退而求其次,转向其他工作;没有同学选择暂时不找工作。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三)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适应能力较强,但工作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业务能力水平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分别是85%、72%。这说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能满足企业需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肯定。在对毕业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初期生存能力的调查中,企业的评价较高。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上,36%的企业认为好,64%的企业认为存在不足;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上,79%的企业认为好。企业重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上的要求也更高。
在实际工作中,财经类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财经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专业技能比较扎实,能良好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定位相对准确,不好高骛远,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抗挫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课程优化,以赛促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培养。学院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和岗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核心技能开设专业课程,将课程与岗位技能培养密切结合;在教学组织中开设理实一体课程,突出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同时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训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嵌入课程学习中,课程学习与学生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组织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办公应用技能大赛和会计、审计、电子商务、金融等专业技能大赛,精选选手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以赛促能,强化学生手工专业技能和竞赛心理素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二)开展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财经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校期间,通过营造财经素质养成教育环境,课程设置、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实训等形式以及教室、寝室和校园公共环境等行为规范进行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
开设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等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行为能力;开展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育,做好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析、人职匹配、明确职业方向,合理选择就业。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融入到学生常规管理的制度中,通过制定检查督促和考核标准,以职业人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开展 “最美职业人”、“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精英”等系列活动,模拟职场环境,强化学生“职业人”的意识。开展优秀毕业生职业典型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通过订单班培养、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多通道实践,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在社会实践、职场体验、中期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直接锻炼。首先,可以在大一阶段开展专业认知和社会实践,深入企业认知专业岗位和职业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兼职,提前体验职业要求和职场生活;在大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中期实习,了解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所学知识的差别,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在大三阶段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模拟职场环境,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践,实现学校与职场的无缝对接,为走向职场热身。
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加快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岗位,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式、企业需求有更好的了解,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的空间,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在校开设创业指导培训、SYB创业课程培训和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思想与观念,加强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开展SYB创业课程培训、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和教师带队,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创业成功和失败的企业家进行经验与教训的分享,帮助学生自觉地做出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选择。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加快毕业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此外,高职财经类毕业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主动学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形式、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储备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职业技能,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弥补完善,才能在就业的大军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建如,邓峰.院校培养、企业顶岗与高职生就业能力增强[J].高等教育研究,2014(4):4352
[2]陈佩华.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J].职教论坛,2012(32):103105
[3]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先创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37240
[4]金宏伟,李常香,杜才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98100
[5]周丽娟.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3):7477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4―2016年人文社科类重点课题:《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研究》(课题编号:14SA02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如何提高职场沟通技巧范文5
【关键词】秘书 能力导向 沟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11-02
秘书是最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主要指在工商企业中从事文字处理、商务沟通和行政事务工作,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商务性质辅助工作的人员。通过企业调研及课堂教学实践发现,高职秘书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欠缺,沟通技巧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秘书岗位的职业要求脱钩,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沟通技能的训练较少或不够针对性,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真正的职业能力,无法体现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因此,应根据秘书岗位要求对沟通技巧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研究如何以能力为本位选择教学内容,并改革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技能训练模式,以提高秘书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秘书沟通能力的构成要素
沟通能力是一种职业能力,所谓的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或情境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是通过岗位相关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其构成要素多元化,包含了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相关知识、技能等。要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就需先了解秘书岗位所必需的沟通能力的构成是怎样的。
(一)角色认知能力
沟通能力的形成与获得依赖于对所处社会角色的认知,准确的社会角色定位即领悟他人与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并能在规定的活动范围内进行角色实践,做出符合其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行为。与其他岗位职业角色相比,秘书的职业角色期待并不是稳定单一的,这是因为秘书岗位身处组织的中枢位置,但又无明确的职权地位,秘书与他人的关系常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与上级领导沟通时,秘书处于下级位置,与同级职能部门或同事协调时,秘书又处于同级位置,秘书在执行职能任务时,常处于几种不同的地位及不同的关系之中,产生了多种角色期待。优秀的秘书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对自己、对他人、对所处的情境及文化背景有较高的认知,能明确自己的沟通目标、善于体察他人想法和感受,知道在特定的时间与场合当中如何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行为。
(二)情绪调控力
秘书职位的辅决定了秘书在工作中没有决定性权力,在实际的沟通工作中,秘书不能直接运用强制手段,而是通过令人信服的道理及良好的感情基础,消除沟通中的分歧实现协调一致。同时,秘书面临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处于领导关系的热点和辐射中心,碰到的冲突与矛盾也比其他岗位多,因此,秘书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情绪感知能力,能敏锐地觉察沟通对象微妙的情绪变化,并准确体悟对方的内心世界,能与他人“共情”,在进行信息传递的同时,能恰如其分地传递情感,表现出对上司权威的服从之意,对同事的合作之心,对客户的尊重之情。
(三)整体协调能力
一般岗位的沟通,要考虑到实际的利益,比如销售人员与顾客沟通,以最终销售商品为目的,而秘书岗位并无实际的利益目标,如果说秘书沟通要有利益目标的话,那就是维护整个组织的协调一致。秘书部门是一个枢纽部门,起到沟通上下、平衡左右的作用,与其他岗位相比,秘书要学会站在整体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要考虑到多方利害关系,兼顾到多方利益,又不能破坏整个组织的利益。例如秘书同时为几位领导服务,在与这些领导沟通时,既考虑到每个领导的具体情况,还要考虑到组织的整体利益,尽量维护领导间的团结。又如要进行一次涉及较多部门的活动,秘书需要同各个部门进行沟通,不管秘书采用是指令式、说服式还是协商式方式,都要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重,兼顾各部门的利益,做到协调统一。所以秘书沟通能力要突出整体观念与协同思想。
(四)符号的感知与运用能力
沟通能力就是一种对符号的准确感知与运用的能力,因此秘书还需具备灵敏的符号感知能力与灵活自如的符号运用能力。人类社会创造了许多的符号交流体系,如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这些体系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因此符号的使用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与原则,作为秘书人员需要了解这一套社会规范与原则,并运用这套规范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例如秘书要学会商务礼仪,了解商务场合当中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举止,进行形象管理,还要了解许多活动的流程程序,即物化的程序符号,能组织一些商务活动。在运用符号时,秘书需注意两点,一是符号运用的“规范性”,二是符号运用的“灵活性”。秘书岗位是企业的“窗口”,在利用符号去传递信息时,秘书要注意其“规范性”,秘书日常用语、电话用语、接待用语、姿势等都要以标准化的形式体现其符号运用的“规范性”。与此同时,符号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运用的,秘书身处复杂的职场关系,同时应对不同身份层次的人,在运用符号时需注意许多现实的、隐含的情境,了解所处的文化背景,因此秘书还需学会“灵活”地运用符号与他人沟通。
二、秘书沟通能力的训练方式
能力的大小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其中,技能是完成某种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能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而获得。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或动作技能,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模仿、整合几个阶段训练完成。沟通技能属于心智技能,不需要身体或器官的位置移动,只需要在头脑中运用规则进行操作,常以内化的认知能力体现出来。心智技能的培养与操作技能不同,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技能训练。
(一)建立模仿原形,改变旧有观念
学生固有的行为模式是在其原来生活环境下的“刺激”而“强化”形成的,但人是可塑的,只要有一定的外部刺激,就会重新培养新的行为模式。为此,可以在课堂中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电影、电视等媒介为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对象,也可以由教师现场模拟,树立榜样,初步给学生一种感性的认识,以便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原型定向”。
(二)演练角色行为,形成新行为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某个时期按某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生活,那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会固定到角色扮演者身上,形成新行为模式,当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改变了,其态度也跟着改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快速进入职业角色中,课堂中应多设置任务让学生以秘书身份进行演练。
(三)设置技能程式,强化行为模式
因为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高度简缩性等特点,在训练时比较难于让学生直接感知和把握,因此,教师要把这些内隐的观念性的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尽量把沟通技能程序化、可操作化和可评估化,例如电话沟通,接听与拨打时的一般程序是怎样的?让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外化的实际操作程序、实践模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程序性知识。这种训练是把头脑中的观念想法外显化、操作化,这个阶段让学生不断地以外显化的操作来带动“心智”的提高。教师应尽量设计真实职业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练不同场景下的沟通技能,不断强化学生的新的行为模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应的头脑中也建立相应的“反应”模式。
(四)建立新的观念,内化行为模式
当学生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已经把训练的行为模式与态度内化成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可以借助内部言语,把被动接受的实践活动转变成程序化的“心智活动”,这个时候,学生已不需要按着教师设计好的步骤完成沟通任务,而是以一种更灵活更熟练的方式快速完整地处理事件,面临问题可以“自动”地去完成,而不需要去复述任务步骤。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邓泽民,陈庆合,郭化林.借鉴CBE理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模式[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胡连奎.运用CBE理论和方法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9)
[4]曾玲娟.职业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惠亚爱.沟通技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童学敏.基于领导艺术的人际沟通能力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
[7]王蓓.高校教学秘书沟通艺术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4)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B380)
如何提高职场沟通技巧范文6
1问题的提出
1.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需适应时展的需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具有更全面、更高素质的新一代国民来参与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应来看,原有的三年课程设置已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出现了脱节[1]。这说明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需求。因此如何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当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1.2幼儿教师师资亟待提高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作相应改革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发展如雨后春笋,形势喜人。但成就与问题并存,我国学前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城乡学前教育质量差距甚大等,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形势并存。这样的背景之下,势必对幼儿教师师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影响到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体系,对培养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等具体目标,以及课程管理政策、教师的课程准备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带动了幼教领域的新一轮改革,同时也为承担师资培训任务的学前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1.4语言教育课程改革对其他领域课程改革的影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学前专业的每一个领域都融入和贯穿着了语言教育,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教育课程里教学知识和方法、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等都可以运用到其他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里。因此,语言教育领域的改革会对其他课程的改革有借鉴和示范的意义。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式模糊
大多数高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一般采用普通高师的语言教材,高师的教材多倾向于培养研究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理论,但是高职的课程目标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语言活动的能力,它的目标定位于实践性能力的培养。若沿袭高师的一般教材和培养方式,势必导致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能力训练与专业知识难以有效融合,语言实践教学能力训练未能强化。
2.2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职业特色
高职的课程目标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语言活动的能力,它的目标定位于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内容需要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技能指导,例如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故事讲述技巧训练、朗诵技巧训练等等。
2.3课程内容未实时更新
任何课程的内容都有存在周期,课程内容设置应该考虑动态与更新的问题,以实践为基础的高职课程内容更需要考虑这一问题。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多项纲领性文件,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及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让学生在校期间储备好相应的知识,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学前教育的大发展。
2.4教学表达方式单一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能力是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然而高职培养的学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校的专业课成绩一直不错,但走入职场后,在组织教学、家园沟通和教学科研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出现学无所用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两者严重脱节,在教学上基本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缺乏在学习中锻炼教学实践能力和技能。
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
3.1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的目标定位
高职的课程目标定位于实践性能力的培养,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实施语言活动的能力。课程目标包括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技能目标。结合语言教育课程,它的目标应该是以下几种。
(1)职业知识目标:了解各年龄段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教育功能;熟悉幼儿园常见语言活动类型的设计步骤和组织实施的要求。
(2)职业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各年龄段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能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设计和组织实施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能正确分析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并会采取相应方法应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问题;能生动讲述故事和朗诵诗歌;能使用较为规范、准确的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养成一定的指导幼儿运用口语的能力;培养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3)职业技能目标:培养正确的儿童观和学前儿童教育观;养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培养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正确认知和热爱。
3.2建构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结合幼儿园岗位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以往教材精华内容,选择案例及具体的能力训练项目,建构语言教育的基础理论教学、各活动类型的方案设计及组织实施指导、专业技能提高训练三大课程体系,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与见习观摩学习两个能力综合实训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分为:第一模块,基础理论,包括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述,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第二模块各活动类型的方案设计及组织实施指导(含见习),具体包括: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设计与实践指导,学前儿童谈话活动设计与实践指导,学前儿童讲述活动设计与实践指导,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活动设计与实践指导,学前儿童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践指导;第三模块,专业技能提高训练,具体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故事讲述训练,朗诵技巧训练。
3.3改进教学方法
(1)改进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为加深学生对语言教育基础理论和语言活动设计理解,结合课程的进度,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幼儿园进行大、中、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观察、记录各年龄段幼儿语言发展案例、观摩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与幼儿园教师交流,缩短理论与实践的时空距离。
(2)增设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高职教学大纲规定开设的内容,还可多开设与专业发展相关的选修课,如“幼儿教师口语、家园沟通技巧、蒙台梭利教学法、亲子课堂”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需求自由选课。同时对于一些语言领域前沿知识,专业课程和专选修课程中难于及时涵盖,可利用活动课聘请专家开设讲座的方式。
(3)加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指导。利用下园见习,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教育的基本内容、组织形式及方法,结合内容进度,每周或每两周组织学生下园一次,主要目的是了解语言教育进度内的教学活动,各语言活动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指导方法,并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设计不同的语言教育活动。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师首先有过硬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并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教育资源,拓展教师的知识含量,如重庆地区就有很多方言童谣和绕口令或者神话传说故事,实时丰富学生的知识面;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语言教育的空间,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制定教师定期培训与交流制度,鼓励教师从事科研,确保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提倡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