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如何监督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如何监督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范文1

[关键词]财务会计 内部控制 影响 提高内部控制

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流程是否更适合现今的社会需求,在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够脱颖而出,保持着良好的生命力,这可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财务会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财务会计工作在一个企业开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发展和生命力。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会比较复杂,对其工作上的要求也会比较严格。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带来的不好影响主要是:

1.财务会计无法严格按照规章执行。一个企业中不管是财务工作的实施,还是进行内部控制工作,这些都必须要按照规章来执行,并且应该要通过这些规章来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现今的很多企业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时,去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来进行工作,很多的制度条例根本就没有执行,其价值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会计工作只是为了应付而虚设,出现了问题就互相推脱责任,根本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一个企业想要良好的发展就一定要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拥有核心部门,不会因为财务出现问题而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作。

2.财务会计的工作人员会造成内部控制工作受到影响。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一定要征询财务人员的意见,因为内部控制的主要参与和执行都是财务人员,他们会起到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现今的企业在真正的执行时,却没有发挥作用,只是参与制定根本没有真正的实施。产生这样的原因在于,很多的企业领导对财务工作方面管理比较松散,虽然是设立了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真正的实施却根本没有严格要求,很多时候是为了方便自己办事,所以财务会计的工作人员经常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没有起到内部控制作用。

3.财务会计工作的实施缺乏外部的监督。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想很好的实施,就一定要有严格的外部监督来配合。但是现今的内部控制工作根本没有真正的起到作用,基本上执行如同虚设一样。外部的监督也基本表现于形式,没有专门的人和制度来监管,根本达不到原本想要的效果主要原因是:(1)监督管理功能比较分散,监督人员其职能权限不够,根本没有起到作用。(2)监督管理部门没有按照原先的控制设计来进行监管,很多时候都是以应付检查来走形式,比较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付差事比较明显。(3)监督管理部门根本不规范的进行监管,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逃避监管职能,根本无法做到监管的约束作用,更不用说是制裁不正当的行为了。

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优化策略

一个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业务流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会计核算流程。(2)计划与预算管理流程。(3)资金管理流程。(4)投资管理流程。包括投资规划、投资决策、投资实施、投资监控、以及投资之后的评价等等部分来组成。

规范整个企业的会计核算流程,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拥有科学统一性、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更新;规范计划与预算管理流程,可以加强整个企业的资金使用管理,有效的提高风险防范,还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资金有效利用;加强企业的投资管理流程,可以实现投资项目中的效益明确性,更容易简单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使企业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迈进。

三、财务会计如何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一个企业想要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本身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但是针对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来说,如何更好的提高控制成效,如下所述:

1.做到各司其职,明确自身职责。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工作成效,就需要各个部门都上下一心,做到各司其职。只有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不滥用自己的职能权利违法乱纪,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特别是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更要跟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好,尤其是好的内部控制职能可以将企业更好的健康的发展。

2.加强企业的自身风险防范意识。随着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开放性的发展特性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强有力的生存机会,强有力的发展动力,但是也会造成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市场经济进入了全球一体化,一个很大的市场逐渐形成了,作为一个求生存的小小企业而言,外部的环境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到其发展空间。一个企业先要在现今的局势下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就不仅仅是做到内部的控制,而是要时刻注意着现今国际局势的动荡带来的危机,比如说原材料的涨价、产品的市场需求人才的供需,都有可能随时变化,这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加强企业自身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自身风险防范机制的实施,可是有着很重大的意义,能够无形之中就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进行推动,更加清晰的了解其控制的必要性。

3.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除了会受到社会环境的严重影响,也会跟内部控制其制度的合理性有关。只有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使整个企业的制度受到所有员工的认可,充分的调动起所有员工的积极性来进行执行。只有员工愿意积极地执行才能保证制度的严谨性,才能真正的对整个企业更加有利。当然一个企业除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也需要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发挥其有效的控制职能。

4.建立完善评价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内部评价控制制度,对各个职能部门都需要做出定期的评价,并且要将评价结果公示与众,起到工作的透明度,调动起企业员工对自身工作职能的积极性,提升监督作用。企业建立的评价机制一定要体现出合理合法化、公平公正化、更新及时化,提升考核制度的量化,一定要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的纪检部门联合一起进行监管,确保监督职能更好的体现。

四、总结

现今我国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有待于改善,社会更应共同努力一起规范会计工作职能。事实证明,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制度,对整个企业的职能规范和促进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能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勇.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流程[J].中国外资(上半月), 2012(3)

[2]洪哲敏.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5(1)

[3]翟映雪.刍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梳理与优化[J].中国经贸,2011(22)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 项目经费管理

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在加强政权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项目经费多数直接来自财政拨付,体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经费已成为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如何更好的发挥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使其为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会计的作用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因此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会计由于精力和能力的局限,往往化费大量的时间、心血,兢兢业业的埋头在记账工作中,而很少抬头关注管理。表现在项目经费管理上,就是被动和滞后的,他们大都认为项目管理是科技干部的事,他们只要记好账就行了。所以,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项目经费的管理中只是充当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财务角色。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会计人员不参与项目管理,项目的预算很容易主观盲目,脱离实际,增加了项目决算和通过验收的难度。事业单位的会计如何才能更好的在项目经费管理中发挥作用,本人通过多年会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经费的预算工作,做好项目经费的事前管理

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都认为项目经费的申报工作是科技干部的事,与会计人员无关,所以在项目经费的申报过程中很少过问。但大多数科技干部在申报项目经费时的指导思想是为满足单位筹资的需要,加之他们一般都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没有成本核算的概念,仅凭经验编制经费预算,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盲目性。待项目验收,需会计人员提供项目经费决算表时,会计人员才发现,很多实际发生的支出并没有列入预算,而预算列支的实际并没有支出或支出有限,因此,造成很多单位都是实际支出没有经费来源,而项目经费却有大量结余。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时,会计人员要主动积极地参与项目经费的申报工作,通过与科技干部的共同研究,可以科学的测算出单位的实际支出需要,再结合每个项目的要求,客观、科学的编制每个项目的经费预算表。事实证明,经过会计人员参与的项目经费申报工作,其预算与实际的偏差率,大都能在规定的范围内。

所以,会计人员一定不能轻视自己在项目经费申报环节的作用,更不能怕麻烦、怕负担,要主动积极的参与,这是确保项目合法合规的完成,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顺利通过验收的第一步保证。

二、积极主动地监督项目经费的实施过程,做好项目经费的事中管理

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在实施过程中,时间上的重叠部分即为内部监督的事中监督。会计事中监督是对正在进行中的会计业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控制问题,纠正偏差,保证经济活动按照计划执行,达到预定目标。会计核算过程中加强会计事中监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项目经费核算过程中,应加强会计事中监督管理,通过保证会计核算程序理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事中监督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关键环节。加强事中监督是控制会计核算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会计人员在项目经费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对项目经费进行严格的监督,不仅表现在报销付款环节的监督,更要严格对照项目经费预算表,检查是否按预算要求支出,是否专款专用。

所以,会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项目经费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这是确保项目合法合规的完成,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顺利通过验收的第二步保证。

三、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经费的验收工作,做好项目经费的事后管理

项目经费验收内容,包含项目任务书中各项研究内容及所明确的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经费预算执行情况;项目所产生的论文、专著、专利、决策咨询报告、奖励等科研成果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等。重点项目需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项目经费验收的形式,是现场实地验收。

事业单位的很多会计人员在验收环节较重视编制“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表”和财务审计报告,而忽略现场审计,经常验收时,材料到现场,人却不到场。我则认为项目经费验收环节也是会计人员不容忽视的,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总结已完成项目;启下,通过总结已完成项目的优缺点,来改进以后项目的实施。这样,一次一次的总结,会计人员管理项目经费的水平,就能不断提高。如会计人员验收不到现场,就收集不到验收专家的第一手资料,不能直接促进发展。

所以,会计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经费的验收,这是确保项目合法合规的完成,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顺利通过验收的第三步保证。

通过以上三步的严格执行,会计人员一定能即轻松,又负责的完成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项目高效实施、顺利验收。

参考文献: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企业 筹建期 财务管理

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所涉及的经济活动纷繁复杂,筹建期的各项工作是整个企业迈出第一步的关键一环,影响着企业今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中,建设期的财务管理又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当好家、管好帐,理好财直接关系到维护企业资产安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和完善各项基础管理。本文以新建一工业企业为例,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践,探讨如何搞好企业筹建期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

一、核算科目体系的设计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会计科目体系的设计,即如何建账便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设计好科目体系即为经济核算搭好了框架,能够为日后财务核算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筹建期的主要工作是厂区的基本建设和筹建人员的日常运营活动,因此核算应主要集中在“在建工程”和“预付应付账款管理”两方面。

(1)在建工程:以应用较为广泛的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为例,作为建设单位企业核算固定资产建造价值首先应通过“在建工程”科目进行归集核算各项成本费用,“在建工程”科目的下级明细可设计如下:考虑到前期的建设和将来可能发生的改造、修理,可将二级科目分别设置为“基本建设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其他工程”;以“基本建设工程”为例,其三级科目可设置为“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借款费用”、“其他费用摊销”;“借款费用”项下再细分为“利息”、“辅助费用”、“溢折价摊销”、“外币汇兑差额”;“其他费用摊销”项下可根据建设工作中发生的各项设计、测绘、低耗、差旅等实际费用情况分设明细,从而准确归集固定资产建造费用。

建议在建工程核算管理中引入“辅助核算”,将在建的各项资产分别作为一个个项目进行管理,为建造这项资产发生的直接支出归类计入这个项目(这样不仅能直观了解所发生的费用,同时有利于与基建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保持一致),待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将不能直接划分的待摊支出按合适的标准分配计入相应的工程项目中,计算确定完工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从在建工程科目结转至固定资产科目。

(2)预付/应付账款:建设企业经常要通过“预付账款”、“应付账款”这类往来科目进行核算与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的往来业务,建议在进行往来科目管理时也引入“辅助项目核算”,把签订的每一笔合同作为一个核算项目,单独进行编号记录,对往来单位实施合同管理,例如,某施工单位中标了两项工程,分别签订了合同A和合同B,在记录与该单位的往来账务时便应在登记“应付账款—X公司”时,建立辅助项目核算,分别登记合同A和合同B,当支付合同A款项时,记录“应付账款—X公司—(辅助核算A合同)”;对方对B合同开票结算时,记录“应付账款—X公司—(辅助核算B合同)”,这样有利于清晰核算,便于对账和随时掌握合同履行情况。

二、资金支付的控制

筹建期资金使用项目多、数额大,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保障财产安全,尤其是加强资金审批支付的控制尤为重要。从完善企业内控的角度看,应建立严谨的资金支付管理制度,根据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支付审批权限。发生经济业务要有合法、有效的合同或协议,对资金支付的控制应以合同为起点,首先合同应是经过授权审批签订的,基建部门根据合同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编制年度和季度、月度资金使用计划,经批准后按月向财务部门报送用款计划,申请支付时由基建部门根据查验的合同执行进度、监理证明单来填写付款申请单及合同支付登记表,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后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对合同、用款计划、监理证明单、付款申请单和历次支付记录复核无误后办理资金支付手续,并及时按辅助核算的在建工程项目和合同管理项目分别登记“在建工程”和“往来单位”的账目,确保款项支付有依据,账务管理与合同管理一致。在考虑固定资产投资专款专用的情况下,可以在银行单独开立专用账户,将基本建设支出和日常开支区分开,便于监督管理。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

采用对外债务融资方式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便会发生借款费用,需要正确划分能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在发生时直接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要发生在可资本化期间,这里需要把握几个时间点:1、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时点,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2、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应停止资本化,如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建造分别完工的,应区别界定停止资本化的时点,如果分别完工但整体完工后才可使用的,还是应当在整体完工后停止资本化;3、购建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3个月以上的应暂停资本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会计准则对可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有了扩大:一方面对于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费用允许全部资本化,另一方面,为购建符合资本化的资产而占有一般借款的,应根据累计资产支出情况和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外币借款本息汇兑差额的资本化金额仅限于专门借款部份。尚未动用的专门借款的利息收入或暂时性投资的投资收益应冲减资本化金额。

四、不能进行资本化的费用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范文4

1.会计制度不够规范

可以说,由于当前我国会计制度的不规范、不完善,致使财务会计工作中出现了诸多影响信息可靠性的问题。与世界上的发到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财务会计工作的新问题也不断出现。相对于财务会计工作,我国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法规制度显得比较滞后,当财务会计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就无从下手,由于不同的财务核算计量方法,再加上会计监管部门无章可循,致使企业经营者有时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所以,要进一步加快会计制度特别是具体会计准则的健全完善,确保能够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考虑,努力使我国的会计核算更加规范、更加完善。

2.委托关系存在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与企业内部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委托关系。这种委托关系的存在,导致一些成本不可避免的发生。企业的所有者最大限度的希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而企业的经营者希望获取高额利润,二者为了获取自身利益,便造成了不同的追求目标。可以说,这种委托关系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对财会内部信息掌握的不对称、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因此,企业经营者可以操纵企业的会计信息行为,使会计人员无法在公正立场下完成工作,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如此形成。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趋同,只有二者的目标一致,才能完成经营者追求的目标,确保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保证企业投资人的利益。二是对企业会计信息人员合理定位,有效保护会计人员的权益。会计人员可以由所有者委派,也可以由经营者聘用,但是不管哪种形式,都要保证会计人员有效行使职责。只有具备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的会计人员,才能真正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正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作用。

3.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建立健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机制,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在《会计法》中规定了单位内部、国家、社会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但部分企业对内、对外、对不同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均不一致,这无法真实反映会计核算结果。可以说,当前这种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各负其责、缺乏联系沟通的会计行为,导致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结果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人为控制,如果不能避免这种人为控制现象,会计信息将无法真实、可靠的展示在信息使用者面前。所以,只有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体系,确保企业各部门协调一致、有序配合,才能有效保证监督行为实施,进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保持会计信息可靠性需坚持的其他原则

1.相关性原则

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可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方向,可以导致决策中的差别。国际会计准则中列示相关性的判别标准为:“财务会计如果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有针对性的预计未来事项,进而事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更加准确到位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所以,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的质量标志。预测价值是指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信息运用,评价过去、指导现在,对未来事项的发展趋势做出有针对性的预测,反馈价值是指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信息,对评价和预测的结果进行纠正,从而促使其进一步优化决策。所以,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相互联系的,不可或缺的,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两个最主要质量特征。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前提条件,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决策不相关,就会引起信息使用者的迷惑和怀疑,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尽量提供相关性,但切不可为了增试论新时期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吴桂莉呼铁局财务处摘要:可以说,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根本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是我国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业内认为,只有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才能使信息更加符合企业需要,为企业正确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愈发重要和关键。如何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已成为新时期财会工作人员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阐述了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内涵,指出了影响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因素,分析了保持会计信息可靠性需坚持的其他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对策措施,希望对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有所借鉴帮助。强相关性而牺牲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变化方向是不同的,有可能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相关性就会被减弱,反之,相关性提高后,可靠性也可能被降低,总之,两者的关系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但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的。只有根据其性质做出判断,才会有利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

2.全面性原则

财务会计信息的全面性,是指财务会计信息既可以反映对企业有利的财务状况,也同时反映对企业不利的财务状况,这种全面性的特点,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而改变或取舍,可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所以,全面的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全面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会造成信息使用者的错误决策。当前一些企业对财务信息反映不全面,取得成绩时大书特书,出现不利时便含糊其辞,这就致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盲目乐观,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不利信息被隐瞒后会造成股价脱离实际,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和谐持续发展。

3.重要性原则

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是指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区分事项的重要程度,对不同的事项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比如:对于资产、负债、损益等对企业经营状况有较大影响的、可以影响财务信息使用者作出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处理时要根据合理的会计方法及程序来进行。对于一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可以进行相对简化的处理,但不能误导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影响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财务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对事项的重要性进行判断。所谓“重要”,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一个个会计事项,如果会计主体规模较大,则可能是不重要的,如果会计主体规模很小,则是重要的。此外,“重要”也是一个整体概念,如果一个经济事项其每次发生金额都比较小,对企业影响不大,但从一个或几个会计年度来看,就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财务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会计信息要如实反映交易事项,要根据实质和经济现实,不仅仅根据法律形式来进行核算。早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西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次把它写进了会计准则中,但仅仅反映在总的准则中,这说明我国仅仅把这项准则作为总体指导性准则,而还没有太多实际运用。可以说,只有真正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才能使会计信息更符合实际,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5.谨慎性原则财务会计信息的稳健性,是指某项经济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企业应选用不虚增盈利、不导致过于乐观的会计处理方法。比如:对资产计价,当有两种价格可供选择时,就应选用较低的价格入帐。如果是负债,则应选用较高的价格入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处理中运用最多,特别是在对应收帐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于期末提取减值准备等方面,必须有效运用谨慎性原则,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对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通过严格执法,有力打击违法行为,才能为企业会计系统的健康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可以说,会计行为只有受到法律、会计守则以及会计行业等各种法律制度的制约,才能有序运行。要通过法制建设,引导会计人员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更加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分析、处理会计信息,减少不合法的会计交易行为,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良好运行环境。

2.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约束

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的约束,可以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确保财务会计信息被企业投资者充分利用。一是要加大企业内部监管力度,努力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行为,不断完善会计监管部门结构,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对出现违规的行为进行严惩,有效提高会计的办事效率。二是要协调内部结构共同监管会计信息,使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完善化、高效化、科学化,真正建立规范的交易环境。目前我国存在上市公司高层主管干预公司利益的现象,这些现象是违规甚至违法的,只有真正从企业的高层抓起,严格约束规范其会计信息行为,严惩违规违法人员,才能确保企业环境健康和谐。

3.进一步加大部门管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各部门的管理力度,同时不断健全完善财会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保障。当前之所以频繁出现财务欺诈,其原因就在于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不可靠的会计信息,自身获得短期、较高利益。特别是在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情况时有发生,而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得到了切身利益,但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健全法规制度,可以有效约束财务欺诈行为,增加财务管理者的财务作假成本;只有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督体系,确保企业各部门协调一致、有效配合,才能切实保证企业监督管理行为的实施。

四、小结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范文5

[关键词] 审计;公示;威信

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全面推行,深刻影响着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和农经服务体系建设,“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管账又审账”、“自己审自己”等状况严重影响审计的威信。在新时期下,农村财务审计如何树立威信已成为热点话题。近年来,云南省陆良县积极探索农村财务审计公示制度,为树立农村财务审计形象、提高审计威信,推动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一、农村财务审计公示的基本做法

农村财务审计公示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农经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将审计工作过程、涉及法律法规、审计纪律、审计结果、有关问题的处理、审计组的联系方式等内容,根据审计工作进展,向被审计村、组和广大群众进行全面公开的一种做法。

审前公示:在下发审计通知书的同时,以张贴审计公示书的形式,及时进行审前公示。公示审计的依据、目的和意义,下派审计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承诺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保密等。公示地点选在村、组所在的办公地点、村务公开栏及村庄交通要道或村民集中的地方,以便广大群众及时向审计组提供线索,并予监督。

审计过程公示:在审计过程中,由村民自己选派村民代表或户代表(一般5-7人),全程参与监督审计过程。如果因财务问题上访的审计,要保证有上访的群众代表参与。村民代表选出后,审计组向村民代表详细介绍审计依据、财经法规、常见问题的处理原则和法律依据,相关问题的沟通和处理程序,如何参与审计和举证等。

审计结果公示:审计结果出来后,在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有关村、组机密的前提下,公示被审计村、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及有关问题的审计意见书。如果涉及经济犯罪,公示审计移送情况。如果是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在村、组换届前,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公示,以保证选民在换届选举前全面了解现任村、组干部基本情况及胜任能力。

二、审计公示对树立审计威信的作用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财务审计公示对树立审计威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审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敢于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公示,首先必须保证农村财务审计全过程在遵守审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符合权威的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在具体业务中,必须建立健全公示制度,使审前公示、审计过程公示和审计结果公示与内部审计准则相适应,并形成审计公示的标准规范。在底稿使用上,必须有标准、有统一标识,有利于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和审计质量控制。在审计人员资格方面,更注重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方面,基本做到了“审”、“账”彻底分离(即审计人员和委托会计相互分开)。基于上述要求,我县组织了大规模的审计公示业务培训,通过业务交流、检查等形式,提高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2.促进审计工作透明化,深受社会各界信赖

实施农村财务审计公示是把整个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审计结果全部透明化,把整个农村财务再次从整体上全面的“晒一次太阳”。既是对审计工作情况的展示,也是对被审单位财务活动的客观展示,农村财务审计公示的全过程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审计组进行什么样的审计,所反映情况和问题是如何依法、客观、公开、公正、合情合理的处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使审计人员接受礼品、礼金,请吃请喝,参加公款娱乐消费,拿审计结果做交易,行政干预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等现象无机可趁,消除群众担心审计人员包庇村社干部或故意整人的心理顾虑,审计结果及其处理也让被审计村级组织和相关人员心服口服,深受社会各界信赖。

3.深化了民主监督管理,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是农村财务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能够保证各项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对于在思想上不重视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工作不到位的村级组织,实施实施农村财务审计公示后,把整个农村财务从整体上全面的、认真的再“晒一遍”,其中的财务问题必然又会曝露出来,无处藏身。因而,审计公示在审计环节上是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深化,是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进一步延伸。实行审计公示后,群众盯得死,看得紧,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审计问题基本是及时处理、现场进行,前审后乱、边审边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根本上遏制了现象的发生和漫延,因财务问题引起的上访案件也大幅度降低。农村财务审计公示制度切实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稳定,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4.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群众代表熟悉本村重大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基本情况,村干部的一切舞弊“见光死”,很多审计证据都是现场确认签字。二是对有疑问的、不真实的财务收支活动,群众代表都是先审计组一步发现和提出来。三是群众热心参与和舆论监督,使出财务问题暴露得更全面、及时,有利于审计组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省去了很多调查取证的工作量,节约了时间。和常规审计相比,审计公示至少节省了70%的调查取证时间和工作量,以前难处理的问题现在可以及时处理,并得到有效整改。

5.结合中国国情,推进村民自治

在村干部队伍换届选举前,将审计情况和结果进行全面公示后,审计公示已经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多年的审计公示实践让村干部明白:农村财务审计公示是一把利剑,一切弄虚作假和舞弊都无处藏身,只有认真执行好各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财经法规,才是对自己的有效保护,才能取得群众信任。村干部对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态度和观念因审计公示的推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审计公示的实施,保护了有能力为群众谋利益、干实事、群众信任、作风正派的村干部。惩治和制约了自私自利、混水摸鱼、素质低下的村干部。审计公示使审计监督在村民自治中的功能得到拓展,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审计公示与换届选举、离任审计的有效结合,更好的适应了中国国情,有效的推进村民自治。

三、推行审计公示应重视的环节

1.严格遵守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依法行政

这是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树立审计威信的必要前提。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和内部审计系列准则等相关规定,才能使审计结论客观、公允。

2.审计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是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和遵守审计准则的具体规定;二是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把审计工作做细做实,避免出现漏洞和瑕疵;三是严格执行申请回避制度,经管站审计人员和记账人员要分离;四是审计工作底稿要规范。

3.审计公示的内容要有统一规范

一是不同的审计方式、审计目的,应制定不同的审计公示标准;二是审计公示书措词要严谨、客观,定性准确,不能与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相冲突;三是重视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公示。

4.要全面提高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如何监督管理范文6

我国有关排污权的会计处理目前尚未定论,但国内大多数的学者观点是赞同将其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而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财政部目前对这一交易事项并未做出明确的说明或要求,证监会也没有对上市公司做出明确的规范,而实务界绝大多数企业是将其列入费用处理。

(一)财政部2009年11月4-5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来自亚洲、大洋洲地区的中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出席了会议。我国由财政部会计司司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刘玉廷率团参会。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当将合并财务报表、租赁、保险合同、排放权和伊斯兰金融财务报告等5个项目作为下一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二)证监会证监会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31号公告〔2010〕》中提出为进一步加快并购重组的市场化进程,提高财务顾问意见的质量,明确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财务顾问的关注要点,切实提高并购重组的效率和质量,出具了《关于填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专业意见附表〉的规定》,并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在这份规定中多次提到排污许可证并将它列为“无形资产”。

证监会为了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要求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第37号〔2010〕》,提出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同时应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满足广大投资人的环境知情权。列入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应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在年报“重大事项”部分披露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环保达标情况、同行业环保参数比较、环保问题及整改等环保信息。

(三)上市公司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部率先在我国的电力行业进行排污权交易的试点,而且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比较健全,直到2009年12月31日为止,并未有大宗的排污权交易的业务发生,在对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这许多差别,有的披露的比较详细,有的披露的比较简单,但每一家上市公司都涉及到了排污费的支付,而且都在采取积极措施来对公司的发电机组进行脱硫项目的整治,据报告显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大幅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的情况下,没有发生排污权转让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没有建成,对企业的减排工作还是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的方式去执行的,虽然全国有许多的省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规制度,但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总量控制的排污权管理还没有发挥作用,管理还没有交给市场,但这并不影响对排污权交易会计问题的讨论,随着我国履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言中,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供,排污权交易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对这一规范的出台会是政府、管理当局、社会公众的渴求。

二、排污权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各国环境管制的越来越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利益相关者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也希望了解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企业管理当局作为环境资源的使用者,不仅受出资人的委托经营企业,而且受整个社会的委托使用环境资源,因此具有了对受托管理的环境资源承担良好的经管管理的责任,同时还要向社会的各个方面说明和报告职责的完成情况。管理当局如果不履行对环境资源的受托责任,造成环境的污染,就会受到来自舆论和法律的压力,这些压力最终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相反,切实地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赢得广泛的信赖,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环境会计的核算以及报告应该根据环境资源受托责任的要求,充分披露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排污权交易的会计目标应该建立在环境会计的目标基础上,首先是提供与排污权交易相关的各项基础信息,其次披露排污权相关交易对受托管理的环境资源的影响,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最后是说明企业在履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

(一)政府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无偿分配排污权,分配之后政府希望知道企业是如何使用这些排污权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哪些的努力,这些无偿分配的排污权在企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无偿分配给企业排污量多了或少了,企业是如何处理的,这许许多多的信息都牵动着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公共资源的管理权力的行使,政府通过制定环境政策加强宏观管理。

(二)投资者投资者在投资分析的时候首先要对投资项目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进行考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如果达不到国家有关要求和标准,就会面临停产、停业、罚款等风险,无疑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和安全,因此投资者关心企业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相反如果一家企业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践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也透露出企业诚信经营的的信息,投资者会对这样一些企业特别青睐。

(三)债权人债权人需要依据排污权会计信息来衡量企业贷款的风险,以及企业未来还款的可能性。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排污权排放污染物,那么企业一定要想办法取得一定量的排污权,否则企业将会面临被环保部门罚款的风险,结果是减少货币资金,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受到影响。

(四)客户及供应商 客户在购买产品时也愿意选择信誉良好的企业的产品,在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企业有能力为客户提供相关的售后服务,而如果是一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面临由于超额排放污染而被查封、罚款等风险,或是因为没有排污权而被迫停产,那么企业就会面临无法持续发展的困境对所售的商品提供的后续服务的意识也会很差。客户会对这样的企业和商品没有信心。供应商在提供了商品之后,如果企业面临环境风险时,对供应商而言就会面临坏账的可能。

(五)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也会关心企业的排污权会计信息,因为企业排放污染,如果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有可能会超过环境对污染的容量,严重影响周围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对公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害。

(六)管理当局企业的管理当局也是排污权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管理当局在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依据排污权的市场价格、未交付的污染负债以及自身污染治理成本等信息,做出购买排污权或出售排污权等决策。虽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对排污权的会计信息的有所需求,但是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同,需要的排污权的会计信息在内容以及质量上都是有区别的。企业无法为每一类信息使用者提供各自所需的排污权交易及会计信息,最终经过权衡由企业提供通用的排污权相关的信息。当然,企业管理当局和政府机构由于特殊性而取得更翔实的信息。通用的信息是指企业的排污权交易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的影响,以及排污权交易对企业的环境效益的影响。

三、排污权交易会计核算

在确认排污权交易的问题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倾向于把它作为无形资产处理,而我国证监会也把排污许可证放在无形资产一类。

(一)排污权确认 排污权与无形资产进行比较,有许多的相似之处。(1)排污权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行使的,并没有实物形态;(2)排污权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根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期限,可以估计它的价值,而且它本身并非货币资产,它代表向公共的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3)排污权有确切的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期限、数量,是可以辨认的;(4)当企业将排污权出让的时候,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从我国目前的实践来看,我国在部分地区建立了市场,也制定了地方性的法规保证交易的实施,将排污权纳入无形资产较为合理。

(二)排污权计量历史成本属性用于排污权,主要是企业排污权购买方式下初始确认时计量,企业购买的排污权的成本就是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是基于双方了解交易实质的基础上达成的,这样价格作为排污权入账价格是既合理又可靠。但历史成本用在排污权计量的时候还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目前大部分的排污权是政府免费分配的,不存在交易价格,那么按历史成本的属性要求,成本就为零,这就会出现一种矛盾的现象,同样是排污权免费分配的则在会计报表上不反映,而外购的就被记录为无形资产,企业披露的信息就无法实现可比性,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历史成本这一缺陷,首先要确定排污权的公允价值,无论是无偿分配的排污权还是外购的排污权也好,实质都是一样的,企业持有排污权目的在于获利,假设企业治理污染物花费的成本比购买排污权的成本低,企业会选择自己治理污染物,换个角度看,企业排污权出让的收益比自己治理污染的成本的高,企业就会选择将排污权出让,这样来看,排污权的公允价值是受政府管制、排污权管理决策、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就是企业管理者的排污权的机会成本。但公允价值也有缺陷,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

(三)排污权会计记录排污权资产在企业“无形资产”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排污权”。(1)排污权取得时:无偿分配时,借记“无形资产——排污权”,按公允价值计量,贷记“递延收益——政府补贴”,按公允价值,或按公允价值和货币资金之间的差额登记,贷记“银行存款”。外购时,借记“无形资产——排污权”,按历史成本计量,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排污权持有期间的处理:企业排污行为时,借记“管理费用——排污费”,按实际排污量计算,贷记“累计摊销——排污费”,政府无偿分配的排污权还有同时确认收入,借记“递延收益”,金额同管理费,贷记“营业外收入”,金额同递延收益。(3)资产负债表日的处理:会计期末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减值金额,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减值金额。否则就不进行会计处理。(4)排污权资产处置时:转让排污权时,借记“银行存款”、“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按账面金额登记,贷记“无形资产”,账面金额登记,若有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若有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排污权处置时:借记“累计摊销”、“营业外支出”,贷记“无形资产”按账面金额登记。若企业没有排污权时排污或者超量排污,缴纳额罚款,则列入管理费用。

(四)排污权会计报告排污权会计信息披露应该在归入环境信息的披露内容,但会计实务中正常习惯将其纳入社会责任这个范畴里面。在披露排污权会计信息时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排污权披露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兼顾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原则,披露的信息质量保证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2)披露企业排污权确认的原则、计量方法,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无偿分配的排污权的处理方法和收益情况,排污权转让时企业的排污状况、减排措施,排污权指标情况,可转让的排污权指标合理估计的方法,排污权交易双方是否关联方,跨地区排污权交易对受让方所在地区的环境影响,排污权相关资产、负债和收益的影响,环保部门处罚情况、排污所涉及的法律诉讼情况,各项污染物排放与同行业企业的比较。 (3)排污权的会计信息可以在表内披露,也要在表外披露,以表外披露为主。表内披露排污权的资产、负债及收益,表外披露排污权交易的其他信息。

四、排污权交易会计制度制定的建议

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号——排放权中对排污权的解释是:政府(或政府机构)确定一定时期内其控制区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向控制区内的排放者按比例分配排污权,并允许排污权在市场上交易。在规定的时期结束时参与者需要交还与实际排污量相一致的排污权。排污权具有以下特性:(1)权利是合法的,排污权出让方持有的排污权是合法取得的,当受让方取得排污权时也是受法律保护的,相反,如果没有排污权就随意排放污染物也会受到法律的处罚。(2)权利是可以分割的,通常排污权出让方都是在自己减排的基础上将原先属于自己的份额出让一部分,这样就要求排污权是可以分割开,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假设排污权被分割开之后失去了原有的功效的话,交易也无法顺利完成。(3)权利是可以转让的,排污权本身是可以转移的,如果这项权利在转移中受阻,或者法律规定这项权利一旦易主就失效的话,那么排污权交易也无法进行下去,参与交易者可以自由地买卖。(4)权利是排他的,当受让排污权者取得排污权之后就意味着其他人就不再享有这样的权利,其他人就不能去排放污染物。如果出让方还继续能享有这样的权利的话,对受让方而言就无所谓要去购买这样的权利。(5)权利是可以计价的,既然要交易就必须有一个量来衡量,受让方以支付货币资金的方式取得这项权利,支付货币资金就是排污权的价格。

必须在满足这五个条件的前提下这项权利的交易才最终可能实现,可以进行核算。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允许将排污权转让给无排污的企业。这就表明不排除将来有企业会将其作为一项资产投资。实际上拥有排污权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在初始分配的时候都是从政府无偿取得的,也有的是支付了部分货币资产取得,他们在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之后向政府申请取得排污权的。我国法律就规定如果以前排放的污染物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就可以申请《排污许可证》,如果未达到规定的要求可以申请《临时排污许可证》,并在《临时排污许可证》到期前达到政府的有关规定,可以申请《排污许可证》,用这种方法督促企业对自己的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整改。

目前解决环境会计问题还是沿用的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基础,但随着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作为会计如何向公众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环境会计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考虑建立排污权交易会计制度的时候,更多的是要将与环境相关的各项信息包括在内。建立排污权交易会计制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全国或区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起规范、活跃的市场,排污权交易的价格才公开、可比,会计核算计量的基础才更可靠。

(二)成本核算内容的更新以前在核算产品成本的时候采用的料、工、费三项汇总,并没有去考虑消耗的环境资源的成本,因为之前并未收取环境保护的费,或者是收的很少,随着排污权交易的数量增加,金额增大,今后不得不考虑将环境成本也计入到产品成本中去。

(三)会计科目中增加有关项目建议将“环境资产”这一科目增加到新的会计准则中,排污权这一特殊的环境资源进行单独核算,除此之外还包括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等等。

(四)规范信息披露 在环境信息披露方法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