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的做法与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的做法与经验范文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10
定 价:29.80元
我在两年前读了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本关于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的书。书中展示了作者的12节精品课,并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4个版块展开叙述。该书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设计教学要多问“为什么”。
众所周知,教学要解决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其中,“教什么”尤为重要,处理不好就常常会降低教学效率和效果。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华应龙总结的“四问法”让我受益匪浅。所谓“四问法”,就是教师在设计每节课时都应该问4个问题:教(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学)?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在实践中,我也尝试了这一做法。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首先自问:“这节课我要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厘清了教学思路。紧接着,我又思考“怎样教”和“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最后再对教学活动进行预设。这让整节课变得非常有序,学生在我明确的引导中学到了乘法的知识,体验到了探究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设计教学要多问“为什么”,很多教师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要怎么问、往哪里问、问多深,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华应龙通过12节精品课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这门学问。
除了设计“教什么”,解决“怎么教”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怎么教”的涉及面很广,这里要重点说的是教学语言。有不少教师会忽视这个问题。我以为,一种生动活泼且富于激励、引导意义的教学语言,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华应龙在书中阐述的另一个道理。该书展示的教学实录中,华应龙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如在教学生使用量角器时,华老师会说:“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这样的语言既平易近人,又能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这本书语言简洁明了,版块设计科学合理,没有宏大的叙事脉络,却阐明了许多教学真理。这些道理看似平常,却是教师所应修炼的必备技能。
该书从课堂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课堂设计与课堂策略、课堂评价改革4方面展开叙述,着重探讨了如何使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更为有效,并介绍了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代蕊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定价19.80元)
线上教学的做法与经验范文2
课堂活动 作业设计 活动经验
一、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学生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富含数学意义的有趣活动。
首先,课堂教学中增加必要的数学实验活动。如代数内容中的估算问题,几何内容中画图进行直观猜想,使用教具演示图形进行定义和性质的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圆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五种位置关系的规律等,针对以上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迁移、概括”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看他们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是否存在着基本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许多数学结论的得出、问题的解决,同样可以借助数学实验得到并逐步增长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研制、开发、生成适合学生特点的“综合与实践”内容。课程内容中的“综合与实践”部分,实施过程中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探索规律”一节内容,教师首先出示2012年3月份的日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日历发现规律,并给出自学提纲:找出同一条直线上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何关系(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日历中3×3方格区域内9个数之和与方格中正中间的数有何关系?在“十”字形的区域内,五个数之和与中间的数有何关系?如果是“H”字型、“I”字型等又有什么规律?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并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活动中教师恰当的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帮助,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交流活动,这样做既可展示学生的精彩表现,还可展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呈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境、产生的疑惑等,还可以师生一起感受成功与挫折、分享发现与成果。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等数学活动经验。
二、作业设计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对教师而言,有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有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的功能。作业和课堂教学活动一样担当着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重任。
首先,作业设计形式多样化。作业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所进行的一项有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还说明作业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业的设计既要强化“双基”的要求,又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运算、积累、创造等能力,既要有书面的,又要有口头的;既要有动脑的,又要有动手的;既要有数学学科的内容要求,又要有其他学科对数学的内容要求。进一步做出有益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完成由“双基”向“四基”的过渡。
其次,作业设计内容层次化。“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为此,数学作业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因人而异,力求满足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大胆尝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需求选择作业的量和度,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使学生由“要我做作业”转化为“我要做作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其成为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主渠道。
再次,设计合作探究性作业。“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已总结出很多好的做法,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的作业,亲临现场应用数学知识的作业,走访、调查、写调查报告的综合性作业等,不但会使数学教学走出课堂,获得更为直接的教学效果,而且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思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了思维、储备了知识、积累了方法、积淀了情感、扩大了视野,真正获取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最后,作业的面批、更正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面批、更正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全部是当面批改并马上指出错处和解释错因,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作为教师既了解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为学生即将上课学习新知识排除了障碍。此外,在每课新知识学习时,必须用课前3~5分钟的时间指出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了基础、铺平了道路。一般情况,做错作业而又不能及时更正的学生大多数是学困生,教师有必要抽课间和自习课及时帮助,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保证学生当天学习存在的问题当天解决,力争不留在第二天。只有坚持不懈完成作业的面批、更正,学生作业的错误率才能越来越低,学生从逃避改作业到主动改错到有能力改错到力争不错,逐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不能仅限于高质量完成作业,而是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学习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要实现“四基”目标,通过数学课堂活动和作业设计来积累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只是初步尝试,要积累学生更多、实用、有效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还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还需要在数学学习的各种活动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完善。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的做法与经验范文3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学习呢?
从笔者近几年从事科学课教学点滴经验出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为学生打造自主探究的平台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一种“系列活动”,一种外部环境。课改前由于受传统“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把教师给予学生自己支配的学习机会看成另一种“施舍”,甚至是一种浪费,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层面过窄。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启发我们,学生学习的场所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本位不仅是教材,请教的对象不仅是老师。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应拓展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把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作为学习的大课堂,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课的教学成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科学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发现自然科学规律,探究科学的奥秘,亲身实践获取知识。
二、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需要
新课程、新观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人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人人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乃至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需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目的,为学生努力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小组,既有小组长又有成员的责任分工,使小组成员积极承担个人责任,进行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有效互动,要鼓励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争论中明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多向信息交流的场所,从而形成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强化目标,实施有效的动态调控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出现不同的预见,甚至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该以目标为导向,划定一个动态生成的“圈”,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它的目标和要求,明确这些,学生才会有目标地发现问题,探究未知,找到发挥引领、组织参与作用的最佳切入点,但目标要适当,要让学生力所能及。
四、关注课堂上的每个学生
线上教学的做法与经验范文4
关键词 四基;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
数学的本质不在于它的具体知识和结论,而在于它的思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传统数学教学中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的“双基”,“立足于课本、把握双基”是我们往年教学中强调的口号.从数学自身来看,“双基”更多的是对数学原理、定理、概念、公式等结论性知识的反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要学习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由过去的“双基”应该拓展为“四基”了,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的基本思想”及“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
由 “双基”发展为“四基”,这是新时期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尽快的适应和达到这个教改的要求,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就成了数学教师的工作任务.那么,如何才能循序渐进地落实初中数学“四基”教学呢?
一、注重知识探究和要点归纳,渗透“四基”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思想的教学,有了思想才有了课堂的生命.数学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共同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学生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当然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目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的“经验”,必须转化和建构成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才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获得“基本经验”.因此课堂中必须要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构建出数学模型,让学生知道数学是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归纳出数学定理、性质等知识要点,掌握数学思想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上八年级数学12.3.1角平分线性质(2)时,导学案的实例背景为:如图1,要在笔直连接A、B两乡镇的公路旁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高速公路、铁路距离 相等,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
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接着用引例:如图2,ΔABC的角平分线BM ,CN相交于点P,PDAB、PEBC、PFAC,垂直分别为D、E、F.
师:线段PD、PE、PF长度会相等吗?
学生: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得PD=PE、PE=PF,所以线段PD、PE、PF长度会相等.
师:连接AP并延长,射线AP是∠BAC的角平分线吗?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出∠BAP和∠PAC的度数,通过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发现如果不考虑误差的话∠BAP和∠PAC的度数是相等的,因此可以得出猜想: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师:你能用数学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经过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后得出)
学生:利用“斜边 直角边”定理证明ΔADP和ΔAFP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BAP=∠PAC,说明射线AP是∠BAC的角平分线.
归纳角平分线性质2: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并鼓励学生去自己探索,与同学“合作”,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体验自己获得知识的快乐.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还可以在活动中获得“从实际生活入手构建出数学模型,通过观察、判断、测量得出猜想,再用已学过的知识及方法加以论证”的一种研究数学的活动经验;还可以在活动中“悟出”一些数学思想:建模思想、转化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等等.
由此可见,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不同的数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解、提炼、总结、再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以理解为是学生经历了具体的数学活动而形成的,既是感觉知觉的内容也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通过经历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反思与建构等活动方式才能够逐步积累的.所以,要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
二、注重典例分析及变式教学,把握“四基”
课本的例题比较经典,往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启发性.它不仅知识覆盖面大,能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而且能符合学生的兴趣特征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联想.因此我的课堂上多选用课本的例题.不过我在教学中都有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然后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来解决问题,最后才是教师的课堂展示以规范学生的解题书写格式.比如,在学习切线的判定方法一节,在学生学习完切线的判定定理后,开始学习例题.
例:如图(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问题1.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问题2.本题中直线AB已具备哪些条件?
问题3.从直线AB所具备哪些条件来看,为解决问题,本题需要添加辅助线吗?怎么加?
问题4.在添加了辅助线后,直线AB要具备什么条件它才是圆的切线?
问题5.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可以证明OCAB?
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结合师生间、同学间的互相交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习完例题后,课堂上还要注重例题的变式.例题变式有条件变式、结论变式、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例题只有通过变式才能体现它的精华进而可以拓展整个教学空间,避免了题海战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变式):如图(2),已知O的半径r=3,且OA=OB=5,AB=8,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课堂上通过变式,把证明切线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展示了出来:其一是已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证明切线的方法是作半径证垂直;其二是未告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证明切线的方法是作垂直证垂线段是半径.这样学生对切线的判定方法有关知识就更加系统了.例题变式是传统“双基”教学中的优良做法,要加以发展,让它发挥更大作用.
三、注重教学评价与课后反思,夯实“四基”
《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辅导教程》一书中指出: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某种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它具有教学功能、诊断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能对学生的课堂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我每一节课都有设置“当堂检测”板块.当堂检测题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有层次性的不同难度的题型组成的,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数学领域得到不同发展.当然我会在检测题尽可能渗透一些数学基本思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以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线上教学的做法与经验范文5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学校的重点工作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个人看法。
校以生兴,教以师为本。教学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学校的重点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如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谈谈本人的看法:
1科学谋划,巧用人才,打造教学管理智囊团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谋划,并预设出教学质量的愿景,在管理上,抓教学工作的领头雁,多谋善断,善于用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具体工作中,我为教学校长提供了努力工作的空间,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采取树威信、压担子、清障碍等办法,充分发挥教学校长的才华,使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在我的带动和以身示范下,我校教学领导都能自觉地深人课堂教学第一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思想树得牢,重心下移。一年来,教学校长坚持每天最少听课两节,进而了解、检查学校的教学工作,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坚持实行课上五分钟的有效监测,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监测里反映出的问题教师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进行查缺补漏,达到课课清的目的,同时对于每节课监测优秀率达标的教师提出了表扬,这一做法转变了老师的工作态度,课上五分钟监测已成为教师提质的自觉行为,课堂教学成为每个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舞台,教师的工作热情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趁热打铁,每月在副校长的带领下,准时地召开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化质量分析,质量分析会校长必到,总结得失经验,激发每位教师的潜力和自身的闪光点。同时副校长也主抓学校老师进行了一次语文论坛“疑探抓”,研讨语文教学。这些都成为老师工作中的基点,副校长在教学提升上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主任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他直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掌握着每个年组知识能力的导向。我们学校仅有的一位教学主任,但是我也想让其成为教学中的催化剂,为教学质量提升献计献策。为完成我的构想,我解放了教学主任的时间,给予充分的空间,由两名优秀的教师担任教导干事,处理繁多的教学之外的事务管理。解放教学主任,使其能够静下心来投人到教学研究之中,潜下心来育人。教学主任还将阅读教学与区阅读监测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自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将教材中的每课的阅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反复强化,分解到质量监测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区阅读教学测试之前,教学主任进行了一次“试水”,我们有薄弱的学生,但是教学主任特意加大了考试的难度和量,真实地窥探我校的阅读教学水平,我看着其认真地神情,同意了这个做法。我校与优秀学校相比有差距,但是有这样一位在工作上不服输的教学主任我觉得很欣慰。果然那次成绩十分不理想,有的班级优秀率才达22。这一次我也参加了教学主任领导的质量分析会,大家再次把卷子摆在自己眼前,审视自己的教学结果,分析学生学情。古语云:“知耻而后勇”,很多老师看到成绩的数据统计既吃惊又暗下决心,表示一定要加倍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主任同时也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及时地传达给一线教师,使学区内的教学信息畅通无阻。我最感动的是教学主任能够历数每个班级的学困生,协助班主任进行教育。四年班级的一个学生语文基础差,连写字都不会,教学主任就每天中午让这个学生到她那进行听写。教学主任的业务能力和质量意识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君子善假于物也”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学籍干事还是教导干事都是教学的骨干,形成了过硬的教学智囊团,教学智囊团是校长智慧的代言人,他们是校长的外脑,教师的助推器。领导就应植根教学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凝聚教师,增强了教师的向心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战斗力。无声的行动就是最有力的号召。
线上教学的做法与经验范文6
关键词:转变;实践;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99-01
新课标实施以来,最大的体会是没有模板可仿,都是靠教师自己边实践边探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旧教师间根本不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
一、比对新旧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是以课堂、教师、课本三者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按新课程标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合理采取措施,付诸实践
经过实践,我将自己对新课标的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改变学习方式
1、提倡学习多样化。在高中,需要学生钻研课本、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阅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每一位同学的成果。教师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做统治者,与学生融为一体,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而取得成功。同时不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认识,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感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进程,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第二、转变教学方式
1、倡导民主平等教学。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的语气,目光等不经意的方面,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会体验到学习是种乐趣,才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去进一步学习。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上实验活动课和习题课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设计新的实验。不要局限于一般的常规常法,要求新求异,以敢于批判的头脑,广开思路。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新课标物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想法虽好,但在实施中却有不少的困难。
(一)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适应性问题
(1)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等因素,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欲见成效,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2)处于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观摩学习的机会,故而要使新课标顺利实施还需要一个过渡期。
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学的学习状态中,要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学生还没完全达到主动地探究学习的要求。
(二)新课标下课堂管理的问题
(1)新课标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这样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了。如果学生不讨论教师就处于较尴尬、被动、孤立的状态中,如果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许多教师则觉得课堂纪律被破坏了,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
(2)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给学生机会: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旧的经验结合,产生新的知识。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能否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如果遇到教师本人也一时无法对答的情况应如果处理?
(3)课堂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但大部分教师还欠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4)新课标较适合小班制的教学管理,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学校还是大班制的教学管理。
(三)新课标教学中如何评价教师和评价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在实施中则不敢放开手脚。
(1)新课标既是试行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实施中不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么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应如何来评价教师。以往传统教学中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考试。新课标是否也是一考定“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