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的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学生的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学生的心理学

关于学生的心理学范文1

1.学生状况

独立学院的生源大多文化基础较差或存在偏科现象,在我国高考选拔考试中,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分数较低,偏科现象较突出;由于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存在地域差异,并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各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面宽窄不一、知识结构差别较大,群体同质性较低。基于这种差异性,独立学院在管理方面需要一种更具接纳性的方式。通过对学院招生数据进行汇总,我发现,2011年和2012年城镇和农村往届学生在招生总人数中所占比例高达61.1%和53%,一半以上学生有过二次高考经历,部分学生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在面对和处理问题时过于自我中心,活动积极性不够。他们思维活跃,却我行我素,表现为厌学、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等。

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部分企业、单位对独立学院学生也存在偏见,使得他们产生“再努力学习也无用”的错误认知,对就业前景持悲观消极态度。一方面,他们对学校生活充满渴望,但高昂的学费使其对父母、家庭有一种愧疚感;另一方面,他们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缺乏自信而止步不前。虽然在年龄上已是成年人,但是来自社会方面的不良信息、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以及自身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消极对待生活和学习,同时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不足,加之缺乏引导、激发,很容易误入歧途。种种心理冲突使得他们的心理负担普遍较重。

2.辅导员队伍现状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涉及面广、事无巨细,这是许多在职辅导员的切身感受,由于独立学院起步晚,辅导员队伍也呈现年轻化,加之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教师只能在工作中逐渐积累经验。辅导员工作内容和性质由工作对象决定。城乡差异、贫富差距、家庭和社会生活经历不同等导致学生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群体,在倡导人本主义教育趋势下,学生教育更加需要注重因人而异。但在工作中,随着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管理方式却逐渐变得简单、单一。这是由于学生人数多、工作压力大、工作缺乏灵活变通,师生沟通交流机会减少,师生出现脱节,再加上学生学业、生活、安全等问题较多,导致教师容易出现“职业枯竭”“心身耗竭”。许多辅导员因不能承受压力或感到前途渺茫而把它作为就业跳板,也使得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助推力量。

二、相关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需要。对于现代人来说,人们对获得归属感、爱和尊重的需要更为迫切。

2.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彼此接纳的基础上,要学会开放自己,敢于坦露自己的情绪情感、思想等,学会接纳他人,真诚地分享资源和观念。一个高效的沟通和亲密关系的建立,首先需要让对方体会到安全感、信赖感。

3.人格发展观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一时期个体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和亲密关系,此阶段发展遇到障碍会出现同一性混乱,表现为片面的自我认知、自我目标缺失、自我与环境适应不良,导致自卑、人际关系不良、生涯规划不良等迷失性问题。

三、心理咨询与辅导员工作异同

从对象和数量上来说,心理教育工作者面对的群体是出现心理困惑的正常学生,与来访者大多是一对一进行咨询,帮助来访者从心理困扰中走出来,来访者作为完全陌生的个体出现;而辅导员工作面对的是以行政班级为主体的每一位学生,是一对多,他们之间相对熟悉。在工作职能和任务上,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助人自助,帮助来访者成长,通过咨询能够使来访者摆脱心理困惑,走出人生低谷,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最终达到特定阶段的自我实现,注重保密原则,保持价值中立;辅导员工作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思想,关注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文体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其在各方面全面发展,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具有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助人成长和发展,帮助人们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育聚焦教

四、心理访谈技巧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以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一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帮助许多人发生了改变。不同的身份使得师生心理发生着变化,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的建立营造着良好的交往氛围,并促进来访者成长,辅导员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困惑解答、学习督促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等。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将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有序运行,同时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柔性管理

由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差异,教师与学生在身份和信息资源占有上差别大,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不对等性。受改革开放、地域与教育资源、家庭、人口学变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群体异质性明显,但在心理方面呈现出一些共性,诸如缺乏自信、叛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多采用程式化的“刺激—反应”模式,一旦学生出现错误,教师立即指明正确道路,虽然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辅导员作为学校基层教育管理工作者,通过运用心理访谈技巧与学生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更深刻的尊重,缩短师生心理距离;通过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等,使学生感受到被爱并产生认同感。这对促使他们发生改变,减少日常生活中师生情感淡漠、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等情况具有积极作用。柔性管理注重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尊,让学生在共情、理解和积极关注中获得向上的力量,激发和促进学生完善内在的认知调节系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应将柔性管理理念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中进行积极实践。

2.深度辅导

由于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天然差别,加之学生日益接受新思想,权利意识逐渐觉醒,教师一味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越显弊端,因此,教育越来越倾向于人文化模式。研究者将深度辅导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进行尝试,它是指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关注大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各方面动态,调动课堂教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家长学校等各方面资源进行辅导,通过建立个人认知与行动成长记录档案进行追踪。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由于受社会对三本院校认可度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另外,部分辅导员教育管理方式简单、粗放,造成学生抵触情绪较大,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置若罔闻,致使出现纪律意识淡薄、诚信意识较差、行为自由散漫等现象。这些都影响着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部分学校管理者片面追求交流工具创新,忽视提高自身师德水平、学术魅力以及沟通方式的科学性,导致人际影响力低,师生摩擦增多。在当前社会快节奏的变化中,高效开展学生工作需要深度辅导,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形成心理默契,最终使学生表现出心理学中的“期望效应”。

良好的态度是进一步沟通的前提条件。在聆听、共情等互动技术指导下,能够全面准确了解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和生活状态等各方面情况,针对学院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积极将心理咨询技巧这种柔性管理和深度辅导方式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并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心理学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对于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提升、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方法,注重人文关怀。为适应柔性管理和深度辅导需求,通过开展相应心理学知识技能培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五、结论

关于学生的心理学范文2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 fil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understand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for educators, is also reference materials of educational object's self-awareness and self-development. The collection of psychological file requires the class mental member, counselors, psychology teachers, and other personnel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their information has not only module division, but also requires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use of psychological file, we must both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fidentiality of information, allocate usage rights rationall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use psychological files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to serve the educational work.

关键词: 心理档案;建立;管理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files;establishment;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70-02

1 深刻认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重要作用,把握心理档案管理使用的原则与技巧

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的总体原则。而要预防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种意外,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最为系统和科学的途径。它不仅为高校管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窗口,而且也为学生本人提供了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更好的发展自我的平台。

在心理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信息的保密性,通过将适当的信息反馈给适当的主体,即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信息权限,使得心理档案真正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工作服务。

在心理档案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多方信息的分析与整合,建立动态科学的信息系统,及时筛选有效信息、积极关注预警信息,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预防作用。

2 疏通四种路径,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2.1 大学生心理档案包含的八项内容 心理档案信息是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进行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突发状况的重要参考。大学生心理档案应采集的信息、包含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8个方面:①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院系、专业、联系方式(包括电话、邮箱、QQ等)、籍贯、民族、政治面貌、身体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家族近亲中是否有精神病史。②学生学习状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挂科、专业学习兴趣、是否受过学籍处理、是否感到学习压力与学习困难、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担任班干部情况、参加社团情况、社团活动与专业学习关系处理情况、获奖情况、职业倾向等。③主要社会关系。包括父母的基本信息、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变故、亲子关系、家庭是否和谐温暖。宿舍舍友关系、同学关系、是否恋爱及恋爱关系状况。④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包括父母离异、父母早逝、恋爱失败、突发性重大经济灾害等影响正常生活的突发事件。⑤心理测量信息。包括人格特征(如卡特尔十六因素人格测试)、心理健康状况(如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UPI、SCL-90、SDS、SAS等)、学习状况分析(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困难、学习方法等)、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心理测量量表报告。⑥统计信息。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报告等。⑦动态心理。如心理咨询记录、心理问题干预发展报告。⑧心理危机预警信息。这里主要指各项心理特征偏离常态,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如:偏执、强迫、重度抑郁或焦虑、有自杀倾向等等。

关于学生的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奠定大学生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基础,规范他们在大学中的基本行为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主要依托政治理论课这一载体来完成,因此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目前,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研究:包括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内涵的界定、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定位等。其中,教育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的本质、生死观等的教育;狭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教育。而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主客体定位,目前尚存争议。(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产生重要影响。(3)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研究: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创新等等。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1.教育理论视野过于狭窄,学科交叉融合较少

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大都来自哲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都具有相当的高度,而且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但是,也正因为这些理论过于概括化和抽象化,因此在指导解决大学生人生观实际问题时便显得乏力。面对这些理论,大学生更多地会表现出一种无奈:这些道理我都懂,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学,我也知道它们都对,但我依然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于是,精深的人生观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中往往被架空,无法从根本上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育理论视野的狭窄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生观教育只不过是变相的意识形态教育而已,因此,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不利于人生观教育的展开。

2.教育方式多以说理性为主,但说理方式过于抽象

根据以往的研究,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只以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作为依托,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人生观教育理论的描述和解读上,即使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也往往跳不出说理教学的窠臼。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处于互联网时代热衷于追求实用性和趣味性信息的大学生来说,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显然不会很好。

3.对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缺乏新颖有效的教学技术方法

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索方面,而在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教育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依然很少。于是,导致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具体技术方法始终没有突破,除了依赖教师的个人经验、人格魅力等之外,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总体实用性始终得不到切实提高,这也成为阻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

不难看出,以上这三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视野狭窄、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技术低端等问题,就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然后站在跨学科视野下丰富这一核心的内涵,使之兼具概括性和易接受性,最后据此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科学的验证。

二、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无论从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来界定大学生人生观,都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态度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因此,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可以认为是力图教会大学生如何来正确看待人生的目的、态度和价值,也就是试图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人生的“正确观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内容如何,都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事物尤其是对人生的正确观念为核心的。抓住这一核心,不仅能够更加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观念”,政治理论课教材站在哲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一方面,这种阐述无疑体现了非常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显得过于抽象化和概括化,不易被思想尚未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成为影响政治理论课中人生观教育部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坚持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授课核心思想的科学性不能动摇,即对于“如何树立对事物的正确观念”这一问题,教师的讲授和解释不能庸俗化,必须要体现出的精神;第二,授课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方法必须充分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智力和人格发展特点,以便能够最大限度上被大学生所接受。

我们认为,如果要同时保证这两个基本原则,那么将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合适的,并且也将是完全可行的。这种考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无论采取什么视角,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核心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看待事物、看待人生的正确观点和正确看法。而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如何让人们更科学和更准确地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从而更有效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因此,心理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帮助我们对自身和对世界进行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

其次,心理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它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状态及行为规律的研究,能够直接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对于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当中,心理学之所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高等教育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才能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以更有效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心理学的依赖性非常强,甚至可以直接从心理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为己所用。

最后,心理学更注重为人们树立正确观念,并提供实际操作的方法,将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相结合,可能更容易获得思想素养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的认可,同时还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进行丰富和深化。与传统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不同,心理学不仅关注人生问题的“为什么”,更关注“怎么办”,即切实解决人生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目前决策学、行为经济学等以心理学作为主导的学科,都热衷于研究人类常见的观念错误,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修正此类错误的方法。因此,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恰恰可以弥补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缺陷,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既具备高度的理论性,又具备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心理学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在原则上完全一致,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因此,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仅可以保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使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立体化。

三、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探索

正因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应该着力考虑如何将这种结合付诸实践,即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机地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融合进去。

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理论升华―实践反馈”这一步骤进行

(1)在大学生的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的问题范围内,精选出一个或多个学生最为关心的具体问题,并说明这些问题可以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哪些具体理论做以解释和解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为随后的新旧知识联系和学生认知结构改变打下基础。

(2)以具体的实例作为教学材料,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为手段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在分析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科学性更加信服。

(3)将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将这一结果对应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某个基本原理,将学生对心理学原理的认识自然上升到对哲学原理的掌握上,并使学生认识到,面对人生问题时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树立看待事物和人生的正确观念。

(4)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与人生观有关的其他问题,并尝试着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和哲学原理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使学生完成对正确人生观认识的最终内化。这一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促进自我身心和谐”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材料进行实证性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并观察最终的教学效果。总体教学方法是:抽取两个同质班级,A班作为实验组,B班作为对照组。对A班采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对B班则单纯按照《基础》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经过相同的教学时间后,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将情商培养有机纳入进来,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与情商形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情商是心理学尤其是当代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主要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等五个主要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认知与情绪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认知离不开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又依赖于正确的认知。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而这一点恰恰是过去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容易忽略的。此外,大学生的人生观包含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三个重要方面,而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确立,都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撑,因此,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将起到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情商培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教给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以进行自我激励,还要教给大学生如何能够从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发掘出人生真正的价值。所有这些,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质量来说,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11(05).

[2]胡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心理学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3]李佳.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4]施爱民.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6).

关于学生的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关于学生的心理学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辅导员;危机干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增多。针对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预防和干预,极易引发危害自身健康与影响校园安全的事件。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校园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人,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对比较了解,更易于与学生沟通,因此辅导员在危机干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1]

心理危机,指心理冲突难以解决,心理状态严重失调;或精神面临崩溃;或发生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对外界强烈的求知欲与自身心智和情商不够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发生,除了表现出突发性、无、危险性等一般性的危机特征外,还具有易发性、交互性、潜在性、易查性等特殊性的危机特征[2]。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一般包括生理原因、社会原因及心理原因三个方面。

(一)生理原因:也称生物学原因,是指年龄因素和生长情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其个体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性意识明朗化及随之相伴的恋爱问题;智力发展的高峰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充分发展,使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

(二)社会原因:指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不健全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条件、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教育关注点等差异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均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贫富悬殊的社会分化,在校园生活中产生各种偏见、摩擦冲突,甚至拜金主义心理。此外,网络在给大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便利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游戏所带来的中,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更加严重。

(三)心理原因:主要是指认知偏差、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在成长过程中负性经历导致的认知偏差;自我防御机制不完善导致的不合理信念;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错误观念;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追求完美、要求过高、争强好胜等偏执性人格表现;交往面狭窄,导致性格内向等。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是一种急性的心理处理,具有及时性、简短性、目的性和接近性等特点[3]。辅导员是危机干预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高校工作实践中,对于现存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辅导员很难达到较好的危机干预效果。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原因,可从四方面提升辅导员的危机干预效果:以系统培训为方法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实践知识、以真诚尊重为基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保证安全为前提进行危机干预、以营造和谐氛围为核心开展心理危机预防。

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需要学校的统一培训,更要求辅导员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高校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工作对象,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发展及最终表现,处理解决好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凝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问题思考,开展相关学术研究。

以真诚尊重为基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积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及行为表现,组建以寝室长、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体系;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帮扶小组,成功缓解学业压力;积极进行就业指导,顺利舒缓就业压力,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4]。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从干预理念而言,需要明确危机干预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安全是第一位的,应本着尊重生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态度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在干预过程中,充分考虑危机主体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防止其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再次受到伤害。

此外,有效的危机干预不是始于危机发生之后,而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很早就开始了[3]。预防是重要的干预,在平日的班团建设中,辅导员要通过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促进宿舍关系和谐。同时加强高校、家庭之间的联系沟通,积极促成家校合作,共同做好干预工作。

综上所述,随着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不断增多,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辅导员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不仅要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要强化自身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积极提高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效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Z].政[2005]1号.

[2]庄芳丽,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4).

关于学生的心理学范文6

大学生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大学生的心理急剧变化。有一定强度的、持续的压力体验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然而,有的大学生并不会产生诸多适应不良状况,而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就促使我们设想在压力体验及发展结果之间存在着某些因素发挥着作用,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最终提出了复原力这一概念。但国外研究者对复原力的研究多是针对特定的压力情景和特殊人群,如丧偶人群和同性恋夫妇,对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尚少。在国内,对复原力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理论上的整合。而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则会受到自身人格的影响,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是独特的。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人格特质构成,它能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他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研究者们对人格特质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和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等等,但鲜有对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进行探讨。

因此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南宁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现状,丰富关于复原力的研究。

1.1复原力的理论

总结一些关于复原力的文献,复原力的定义大多包括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个体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压力情景,二是个体获得了良好的适应得到了比预期更好的结果。本研究中的复原力即指个体所拥有的特质、能力和社会资源,使个体在负面事件的影响下保持良好适应或健康成长的过程。复原力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体内本身具有的心理能力和特质,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外在保护因子至家庭的支持以及学校、校区和同伴的支持。

1.2人格特质的理论

特质是指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及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人格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他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11]按照这种观点,每个人的人格都可以用同样的维度去测量,只是不同的人在同一维度上所处的位置会有所不同。奥尔波特是早期的人格特质理论代表人物,他把人格特质分成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人格特质论的另一位先驱卡特尔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还可以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并得出了16中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外国多位研究者发现人格特质中存在着一个五因素结构,分别是外倾性、宜人性、公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艾森克主张将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了三种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3所高校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27份。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心理复原力现状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心理复原力的7个维度的每题平均分均在3分以上,特别是家庭支持维度的平均分达到了4分以上,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是家庭支持(4.06)和求助(3.14)。由于大学生复原力量表采用的是5点计分,中数是3,南宁大学生复原力的水平中等偏上。

2.2.2 人格特质现状分析

由于艾森克人格问卷是采用0、1计分方法,由表可见,只有内外倾水平中等偏上(0.56),最低分为精神质水平(0.24)。EPQ成人问卷中,各分量表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T分在38.5-43.3分或56.7-61.5分之间为倾向型,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型。内外倾水平得越高越倾向于外向,神经质水平和精神质水平越高则分别倾向于情绪易激惹和难以亲近。南宁大学生无明显内外倾倾向、情绪平稳并具有较高的亲和力。

2.2.3 心理复原力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南宁高校大学生内外倾水平和神经质水平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水平与精神质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其他各维度两两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在人格特质中,内外倾水平与心理复原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水平与复原力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精神质水平与复原力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3 分析讨论

3.1 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现状

由复原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复原力总分及7个维度的平均分都高于3分,所以大学生复原力及7个维度的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家人支持对大学生复原力水平影响较大。整体上大学生复原力的平均水平较高。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学上,都处在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处于从不稳定到逐渐稳定、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过度时期,大学校园、家庭支持给大学生提高了一个顺利过度、合理延缓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复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