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业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业盈利模式

旅游业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增加,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高校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使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一、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一)旅游产业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旅游产业也逐渐体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这就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应旅游市场国际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人员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作用,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专业人才的储备,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其中包含管理学概论、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等内容。此外,应用型管理人才要求实现理论知识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细分,例如设置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景区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内容,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细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就业方向。

(二)校企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通过校企建立合作关系,对于企业产品的开发与调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学生的实习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到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学校同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可以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对于旅游管理的实际内容有着更深刻的了解,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就业需求,对岗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三)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旅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对于旅游管理的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还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旅游管理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文化素养、应变能力、服务意识等,因此,学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时,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确保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

(四)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升师资力量

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的教学师资力量,良好的师资力量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平的关键。随着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趋势,旅游管理专业要实现双语教学,这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新的挑战。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旅游实践经验,学校在加强对教师要求的同时,可以邀请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进行兼职或者讲座等,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经验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其次,加强学校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最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孔德慧.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3]舒何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5(02).

[4]杨莎莎,邱雪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14(12).

[5]李韵.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4).

旅游业盈利模式范文2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由于旅游行业特有的职业性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其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广受用人单位青睐,他们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旅游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的大好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供给却不能充分满足实际需求,这是目前摆在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现象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存在着学生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差距等问题,学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高低差距,由于对社会需求结构认识不准确,造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存在着培养目标定得过高、过宽或过窄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忽视了教学实训环节的重要性,理论知识教学比例过重大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质的提高,与旅游行业实际需要形成脱节。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突出实践性,追求工作的规范、标准化,又需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非常适合选择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从目前就业形势看,从事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担任的仍是基础部门,由于旅游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基础操作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力供大于求等外部原因,以及学生学历限制、自身素质不高、心理心态等内部原因,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三)旅游人才流失现象的反思

伴随着日益激烈的旅游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旅游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问题日益凸显,人才的高流失率也成为困扰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旅游行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千方百计从各高校引进大学生,特别是技术型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然而由于学生、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学生也最终成为了人才流失中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学生主体和学校教育上,最后归结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上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上的结构性失衡和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素质不高,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不足,造成学生硬实力不强、软实力不高的结果,面对旅游多数行业尤其是酒店业的高强度、重复性和标准化岗位要求下,学生显然没有摆正心态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二、酒店管理专业“阶梯教育”模式研究

(一)初阶教育——ISO教育标准体系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规范企业的质量管理建立起来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以顾客为中心,确保客户的基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过程管理体系,它是被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可的集全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最成功的管理经验、最有效的控制方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应该抛弃或者部分放弃传统教育方法中的发展定位,建立以顾客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保证基础教学的品质。按照ISO9001标准规定的管理职责、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监视测量四大过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ISO教育标准体系分为以下四大步骤和程序:

1.教学体系准备阶段

首先,选定咨询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高等院校应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具体企业协调合作,通过深入的岗位调查了解职业需求结构,诚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咨询团体,并通过接洽工作与意向企业达成长期友好协议,将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体系注入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中;其次,成立专门组织,拟定实施方案。学校应该成立专门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明确了具体的办事机构、人员和职责。结合市场调查,拟定ISO教育标准体系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的阶段划分、具体任务、时间要求和保障措施等;再次,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召开ISO教育标准体系运行大会,将核心思想传达给全体员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体系实施工作要求保持一致。

2.教学体系实施阶段

依据标准规范,建立体系文件,安排全体领导和教师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全面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大家切实理解标准,学会正确操作和标准知识,并通过标准考试。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标准化指标体系,做到边学习、边执行,利于教育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3.教学体系认证阶段

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学校要组织专项小组,根据ISO教育标准体系展开审核和认证的工作,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标准的贯彻和执行效率。通过学校专项审核、教师内部相互审核和学生评价审核等多种渠道,对学校的教学进行公平公正的审查,并扬长补缺,将优秀之处作为榜样发扬光大,对于欠缺之处和错误地方进行修补和改进,通过循环的审查和改进进行教学认证工作。

4.教学体系跟进阶段

就各种教学资源需求情况、方针目标适宜情况、体系文件符合情况等,结合教学工作的综合管理评审结果,总结上一阶段ISO教育标准体系的运行情况,添置了部分必要的设备,补充了环境方针,修正了个别目标,增减了一些文件和记录表格,重新新版的体系文件,指导下一阶段的教育工作,并展开跟进工作,促进教学工作的实时改进。

(二)中阶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长社团

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建设社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高等院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学生社团作为学校自发的学生群众组织,以其独特的组织特性为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创造多元渠道、提供有效途径,为实现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育观念、实体和模式改革与创新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途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人才成长社团”,在保证学生拥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社团活动的实践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一种自由、开放、平等的空间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素养提升。

1.按职能建设组织机构,完善日常活动流程和管理体制

按照职能,建构社长、副社长、顾问团等领导委员会;设综合办公室、宣传部、财务部、生活部、外联部、信息部、接待部、培训部等职能部门,并按照实际需要在每个部门设部长、副部长和助理,以保证日常活动的正常和顺利进行。为了相关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社团应该制定相应的常规流程和管理机制,明确社团活动的定位和任务。

2.明确成长社团定位,确定成长形式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长社团应当定位在“人才成长”上,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职业导向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充分利用社团品牌和人脉资源促进就业。在成长形式上采取内部到外部的递进成长模式。

首先,内部成长。即针对旅游管理的具体岗位要求,重点加大对社团成员的招募和培训,要建立严格的培训机制,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有统一规划、合理安排,采取定期与临时相结合的办法,围绕服务理念、相关制度、服务纪律及经验技巧等内容,对成员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社团成员数量多、组织性好、活动能力强等优点,着力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规模,建立一批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其次,外部成长。即与酒店、餐饮、住宿等行业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安排培训合格的成员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受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考验,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在进入社会前就能有机会充分体验工作的艰难性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3.利益相关体及资源择优

其一,学生方面,社团成员既是直接的服务提供者,同样也是间接的受益者,他们能够获得实践锻炼和勤工俭学的机会,有利于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其二,学校方面,其主要资源包含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物质资源和制度文化四类,可以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能够充分地将教与学有效结合,并将成果及时地运用于实践中,可以利用学校品牌和信誉保证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并成立专项的教育发展基金会,从物质上支持社团发展;其三,企业方面,学校社团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在校企合作中达到双赢效益,并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其四,政府方面,大型项目的实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才会让项目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地进行,在主办方和合作方中间搭建合作桥梁,帮助寻找社会资金来源;其五,社会方面,旅游协会、导游协会、酒店协会等社会团体可以是友好合作单位,为社团提供岗前培训等智力支持,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社会媒体,在社团发展中能起到良好的信息传播作用,帮助社团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模式。

旅游业盈利模式范文3

现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旅游教学范围的加大。但纵观我国旅游教育界,停滞落后是主要状态,拥有创新思维以及高专业水准的人才也极为缺失。于是,当前众多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将面临着一些严峻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应怎样创新才可推动学校旅游专业的发展?而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又应如何提升?合格而杰出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又该怎样培养。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运用现状

(一)双元制模式教学的优点与成效

将双元制教学方法运用实施到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中以后,该专业获得了非常显著的发展,这与双元制模式教学是分不开的。第一,随着众高等院校、社会、企业公司三者关联愈加紧密,双元制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模式上有了较大差别,高校与企业分担了学生的教学工作与专业实习,因此,和社会间互动交流的加强成了高校在办学中的必要工作。同时,也可进一步明了众多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这对我国众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教学模式会有较大的帮助。第二,对于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旅游管理这一专业找到了创新与提升的方向,有力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以及专业素质。相比于过去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作为重点,在教学实践这方面所有高校均以实践为教育核心,这使得学生一方面学习了课本知识,一方面又进行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提升了实际实践能力。可见,这一教学模式的优点分外显著。

(二)新生事物的不足与缺点

第一,双元制教学模式目前处于表面形式状态,没有在实际上得到运用实践是现存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建设中的一大问题。目前,在一些职业旅游学院里,学校在没有与企业达成共识、签订合作协议的情况下进行招生,打出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名号吸引生源。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仍存在缺失的我国,以上情况并不少见。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制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实施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学经费的不足,巨大的教育队伍仅仅由政府补贴来进行运作将是十分困难的。第二,企业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热情。缺乏实践经验与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并不是企业青睐的人群,相对来说,拥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能力的人员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对象。在校大学生要想得到相应的操作能力则需要经历专业的实习、训练,但是随着现今中国旅游行业的飞腾,“利益”二字则成为大多旅游企业唯一追逐的目标与运作核心。对双元制教学模式了解的不足以及对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认识的缺失使得大多旅游公司目光短浅,且众多旅游企业将提供大学生实习场所视为负担,这直接导致学生缺失固定的实习培训场所,使得众多大学生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实习。除了企业方面的问题,从学校角度看,另一原因则是企业需求时间与学生实训时间之间的不协调。

二、深入探讨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的实施

(一)大力提升企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热情

双元制模式旨在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任何一方缺失都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元制”。所以,企业的参与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所以,完成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的运用就必须考虑到以下一点: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上,应如何完整有力地带动企业参与的热情。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来看,我国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德国关于双元制教学方式的运用与拓展,并学习从中得出的互通式教学方法。所以,旅游企业可以送工作人员到高校学习深造,提升专业涵养,而学校则可以向企业输送相关毕业生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进行培训,实训过关的毕业生将得到由企业颁发的专业资格合格证,这样一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会从中得到帮助和利益,既实现了学校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又可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使得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领域得到强有力的发展与推动。

(二)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对相关课程做创新改革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训和提升是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所以,让学生获得稳固的职业知识、专业技能是双元制教学模式运用在旅游管理专业的首要目的。在职业规划、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课程进行选取、汇编。首先应着手了解、分析旅游职业的就业岗位情况,对酒店、旅游景点、旅行社等相关因素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素质将得到有效的提升,在面临市场竞争时,广阔的知识涵养以及应对问题妥善解决的能力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双重能力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具有稳固的学术含量和教育背景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还需要在旅游企业里有实际工作经历。所以,在旅游企业里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老师应和学校中学术型老师互相学习,达到互补共赢。具体措施是,学校向相关旅游企业输送旅游专业的老师,给予他们长期的实践训练,而旅游管理企业里的员工也可以进入高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这样可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教师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得以发展的有力基础,所以,必须培养出一支有着深厚专业功底、娴熟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如要培训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师,其中一个有效方法便是:从高校走进企业。而提升教师学科积极性的另一条有力途径则是让教师出国深造,栽培出年轻有为的教师,并使他们在旅游管理这一领域有所建树。

三、总结

旅游业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 TPT教学模式;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

一、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直接和间接的辩证关系

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首先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实践使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现实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存在的。

由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实践要求,就要求此方面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型方式。提高个人学习知识能力的方式主要有汲取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而在这里所指的,理论就是“间接经验”而实践就是“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水源”与“水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没有直接经验的获取就谈不上后续的分析,就不会产生间接经验;如果没有间接经验产生,就不能从零散的观点论据中归纳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就更谈不上付诸于行动之中。

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表现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受旅游业综合性、依赖性、敏感性影响:员工流失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就使得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样有其特殊性,在教学方面我们的关注点也应当有所侧重。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上有优劣: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社会和企业需要多元化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新一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旅游企业在此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

大学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方式大多都是简单的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研究讨论、讲学讲授、读书指导、日常谈话等方法。这使大学生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失了旅游企业最为重视的实践经验和快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TPT模型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TPT模型就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并试图应用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于TPT模型就是一个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型。即“理论(Theory)——实践(Practice)——理论(Theory)”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摒弃以往固有讲授式教学方式,并将其改为导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自学和分析为主,老师专业讲授指导为辅。课时:一学期(36个课时)。

每节课老师进行基本的概念讲述后,给同学们布置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案例分析任务,把学生按小组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下发一个与上课有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要求下节课把小组讨论的结果以讲授的方式与老师、其他小组分享并讨论,最终形成书面材料作为平时基准成绩。当然在小组个案中,有需要攻坚的问题可以主动要求老师现场指导。这种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整个学科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理论方面有了扎实的基础,并提高了学生从理论层次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实践方面,按照从校内起步,逐步延伸直校外,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方式,完成学习全过程。而在这里选择了先进行校内实践,再进行校外实践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校内锻炼的是课程中所学习的招聘及筛选这一块的工作;而校外实践时间受限制,在实习期间有可能学生只能接触到以下琐碎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人员的入职离职手续、薪资福利发放等杂事。而在学员培训、劳资管理、绩效考核方面可能接触不多。而选择从校内到校外实习过程也是按照人力资源不同板块而设置的顺序。

校内实践内容:积极融入学生团体,积极开展招收新人、园内宣传、方案策划、组织协调等工作。(课时:大约3—5个课时、实习期一学期课余时间)。通过以单个学期为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作为校内实践,在新学期学生联合会,社团联合会以及各种社团招新时,可以通过多方协商,把班上的学生打散至每个部门去帮助协助招新、培训工作以及激励管理制度方面的策划,并在后期不断的跟进调查。在校内实践中,我们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在招聘和筛选方面的能力;在一定区域内,培养了学生初级培训的能力。而在实习期间在任课老师的监督下,社团招新的两周和最终期末的两周共开四次关于本次实践的例会: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疑惑,统一找老师共同解决;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一同分享,相互沟通交流,并在学期末进行书面或口头总结。

校外实践:参与旅行社、酒店等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实习期长短可按照学生课时、旅游企业要求进行适当调整)。这就要求我们有较为强大的实习基地,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运用与旅游企业当中(包括酒店方面、旅行社等方面),把学生安排到酒店、旅行社等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进行实习。每周开一次例会,总结在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并将校内实习与之比较,得出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和对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要求,并与大家进行共同互动交流。

通过两次实习,学生自己总结发现问题,将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归纳和总结。实习结束后,邀请有经验的专业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工作人员帮忙解答指导。

最后就是再一次从实践到达理论的层面就是从直接经验转化为系统理论的过程。要求学生以实习期的经验体会为重点,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召开主题班会;其次,邀请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总结,邀请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方面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进行讲座,尤其是邀请学生实习地的不同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每周一次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实务讲授,从而将理论融于实践,从真正意义上使在校大学生走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值得说明的是:在提高老师业务深造方面:任课老师自身也应该进行自身的提高。首先要对学生的实践和实习活动进行全程的监督和参与,并认真笔记总结经验;其次,认真参与人力资源实务的讲授;最后,私下里尽可能与各个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沟通交流,并借此机会不断巩固学生实习基地。

学习周期:整个的学习和实习预计要求三个学期结课。

四、结语

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来看,我们遵循了TPT(理论——实践——理论)教育模型。用TPT教育模型让学生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有了更深的学习。在理论上,两次理论的学习从点滴切入,使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实践上,实践穿插在理论学习中间,使实践更具目的性,更加锻炼了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而从整个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安排来看,遵循从个性共性到共性

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大多数人都能够喜爱的音乐曲目,并采用相关设备,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总之,技术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课程需要音乐教师根据技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充分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结合技术教育目标,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感受、理解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价能力,拓展其音乐文化视野,丰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旅游业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 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扩大,产业体系也在日趋完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使了对人才的需求逐步上升。高等学校旅游教育肩负着旅游人才的培养任务,但对于一个新兴的还没有成熟学科体系的学科来说,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与企业所需脱节。此外,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因“手高眼低”等原因而退出旅游行业。因此,如何培养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建设符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十分迫切了。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以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为办学特色,以求校企双赢,资源共享,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主要形式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通常是企业与旅游院校协商签订培养协议,旅游院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根据企业所需人才数量、知识水平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制定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毕业时经考核合格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此种方式能够解除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二)“校企股份制联合办学”培养模式,旅游院校提供场地,企业参与到旅游院校的建设和学生培养中来,以股份注入的形式,提供给旅游院校资金、设备以建设实训室、实习基地等。此外,还与旅游院校在教学领域合作,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及行业发展动态等,此种方式不但能为企业扩大知名度,还能使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校办企业”培养模式,通常是依托旅游院校资源创办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毕业设计场所,也为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提供方便。学校教师在校办企业中负责管理工作,可丰富在校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丰富,提高教学效果。此方式充分利用了学校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通常是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合作,资源共享,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初步了解自身的就业方向,变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生产力;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也相应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企业能获得学校的人力资源的支持,协调淡旺季的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合作不够充分,缺乏深度和广度。

多数旅游企业只停留在给予学校一定的资助,合作形式化,企业对学生只管用,不管培,追求的是让学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而学校也只求企业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机会,完成一个象征意义的教学环节而已。部分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后就放任不管,学生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这种合作,根本无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二)校企沟通不充分,双方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校企合作时,沟通不充分,没有充分了解旅游院校和企业的特色及实力就盲目选择合作模式,无法获得最大效益。而在合作过程中,多数企业只限于对学生的使用,而没有将合作定位于企业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旅游院校则只与企业保持基本的联系,没有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技能训练乃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融入到校企合作中。

(三)校企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保障制度。

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也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进校企合作,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出现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大多数的合作表现出浅层次、松散的特点,合作随意退出、中断的风险大,合作关系不稳定。这将影响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发展建议

(一)深入挖掘校企合作的潜力

1、制定详尽的校企合作计划,签署协议并严格按照协议落实

企业需要人才,旅游院校则需要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来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与培养目标,两者彼此需要对方,以把握住市场的动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上风。所以校企双方应将协商一致的内容落实到协议上,形成一定的制约,严格执行才能出成效。

2、拓展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

积极探索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

(1) 初级层次合作模式

根据企业所需专业方向,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及聘请专家等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形成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

(2)中级层次合作模式

旅游院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建立横向校企联合体,邀请社会更行业专家加入,由专家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按岗位群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3)高级层次合作模式

企业向旅游院校投资,旅游院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科研,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经营生产中去,提高整体效益。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者合作模式。

(二)重视合作,加强沟通

通过良好的沟通使校企双方充分认识通过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带来的良好收益,对于旅游院校来讲,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提升,这就节约了旅游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了旅游院校人才的职业竞争力;对于旅游企业来讲,依靠旅游院校的资源,通过成人教育,完成自身员工素质的提高,同时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进行良好沟通,共同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计划,培养毕业即就业的合格人才。

(三)完善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机制

1、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虽然校企合作处于自发阶段,双方处于各自的利益需要,采取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模式,并且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达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获取各自利益的目的,但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是不够的,政府须发挥其优势,起到兼顾统筹、引导推动的良好作用,进而完善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机制。所以旅游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使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更加规范。

2、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由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协商,组建领导班子,由班子成员负责校企合作的协调和管理,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修改、实践基地的建立、课程的开发、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等;下设工作机构,负责具体的教学组织管理和过程监控等,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

3、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是指:首先,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分析就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应具有的职业技能、规范和道德,进而推出所需设置的技术核心课程;最后,由技术核心课程导出基础课程。即“以就业为导向”把握住人才市场的需求,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肩负着为旅游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实用性人才的重担。采取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使企业参与进来,是成功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质量人才高职院校才能够有出路,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旅游企业与高职院校谋求利益均衡、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

旅游业盈利模式范文6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供应链管理模型;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

一、就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价值导向

高等教育的价值被定义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高等教育形式,由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发展演变历史和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就业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本文提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何谓“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就是在现有的相对成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就业为龙头,重新组合、定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到的诸多要素,使之服从、服务于学生就业这一总体目标,并由此形成一套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范型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性”是指该培养模式包括了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成、学制安排、实践教学、师资特征、就业管理等一系列影响就业的要素集合,这些要素间既存在着教学上的前后时序关系,又包含了教学上的逻辑关联,仅仅依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而非发挥全部要素的合力,不足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这强调了“整体性”。所谓“范型性”是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定,在就业导向的背景下,前述每种要素、要素包含的具体内容、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的作用基本上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太大的本质性变化,能够被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

由于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其往往被蒙上一层“低层次”色彩,对此本文不敢苟同,本文认为就业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共同任务,这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学院在就业方面的区别仅仅体现于其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岗位的不同,但真实的、较高的就业率仍是它们共同追求的教育价值,因此,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学院在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原理上是相通的,只不过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再者,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而“就业适应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完全超出了高职高专院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所追求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层面,同时,“就业适应性”的内涵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较高层次的智能并不矛盾。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与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历史渊源、人才培养规格、学科设置、区域性影响力、办学特色等属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来说,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来自于3个方面的因素,即专家意见、社会需要和学科自身特点,如果我们把这3点因素置于应用型本科属性的背景进行考量,也不难得出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一的结论。

二、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借鉴管理学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将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整体性、范型性特征融为一体,提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供应链管理模型中,所有影响企业利润的要素被分解为主体性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并且主体性活动包含的要素是按照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顺序进行组织;支持性活动是指使企业主体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性、职能性企业经营活动,如企业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生产与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企业财务会计等(图1)。

与此类似,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性活动包括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就业管理等环节;支持性活动包括了实践性教学、师资特征、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等内容(图2)。

这种模式的提出,一方面简化、固化了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各要素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另一方面向我们昭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强调对一般性教学规律的遵循——表现为主体性活动,同时又强调要采用一些特殊性的手段——主要表现为支持性活动,有意识地强化、突出一般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功能。

根据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像这种将管理学上供应链模型迁移到教育领域并提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尚属首次,因此各种争议在所难免,尽管如此,本文认为这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的提出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打通了就业与日常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间关系,使得日常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工作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效率;第二,将就业压力化解在日常工作之中,使得就业工作不再是学生毕业时的临时抱佛脚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做好了该培养模式所言的主体性和支持性活动,那么较高的就业率将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有利于以就业为起点,回溯、逆推至整个学生培养方案的各个层面,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一)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应用型本科的特色

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应有以下特征:该专业以传统学科为背景,但同时以培养学生某种技能、使之具备某种能力为己任。以传统学科为背景保证了该专业的本科层次,培养学生的某种技能凸显了该专业的应用型特色;该专业应该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或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只有如此才能容纳大量学生就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以传统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为学科背景,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外语应用能力、导游、酒店管理等能力,其针对的行业又恰恰是号称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是比较典型的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此特征的专业设置,自然而然地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而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才恰恰是社会经济发展大量需要的人才类型。

(二)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多方向”的课程体系组合思路,因而表现出一种“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从就业角度看,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保证了学生的本科生培养质量,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和专业适应面;专业方向课课程由多个模块构成,模块集合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就业意愿、专业依托行业的内在结构等进行组合,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具有弹性,使得学生的培养规格始终与社会需求、产业结构保持良性互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为了真正体现这种“平台十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的含义,在学制上宜采用“2+2或3+1”式的“两阶段”教学进度安排。如,前2年或3年为基础教育阶段,该阶段中大专业(通常指一级学科)的教学实施统一课程、材、学要求,使同一大专业基础教学具有统一性、普适性、扎实性。后2年或1年为专门化教育,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学生兴趣、就业意愿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教学强调本科层次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在专业模块的构成上,根据旅游业的产业构成、产业热点及其就业容纳能力、学生就业意愿、该专业方向本身成熟度的不同设立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方向、酒店管理方向、旅游文化与规划3个模块。

(三)优化教学组织,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重考核。实践性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行动上改变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的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定势,提高其职业精神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同度;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注重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大都规定为6:4或7:3,但必须要像管理传统上的理论教学那样,正规地、系统地管理实践教学。其次,实施“双证教育”,即毕业生不仅要获得毕业文凭,还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间的距离。最后,加强授课教师资格审核,以具有“双师双高型”特征的教师为最佳。

在实践教学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制定了并行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并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职业岗位认识性实习、课程实践、综合性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贯穿于四年制教学始终,除了基础的实践教学考核外,还将学生获得英语导游职业资格、酒店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等证书通过率作为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又一标准;专业方向课程的授课教师全部是具有英语导游证书或高级经济师职称的“双师双高型”教师,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加强与产业联系,建立一大批实习、就业基地

从就业角度加强与产业联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要追求以下目标:通过院校师资和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相互交流,优化教学内容,使之贴近实践,塑造学生易于就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以学生不同类型的实习为纽带,加强与产业界的相互理解,不断提升合作水平,引导校企合作由以往设立的低层次、松散型的实习基地向建设高层次、稳定型的就业基地转化。

根据笔者经验,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在每年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基地数量问建立5:1的关系,协议就业率基本上不成问题;笔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时,就注意到该学院有一产业关系办公室(industrialrelation),其职责在于常年吸收、固化、优化与全国旅游业企业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负责每年举办两届校园招聘会(careerfair)。这种常设机构不但可以避免国内院校常见的实习、就业基地单位的流失,而且因为有专人负责,工作常态化,使得校企关系越来越紧密。

(五)就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