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欣母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63-02

在产科中,产后出血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宫缩乏力,所以在临床上有必要加强产妇子宫收缩,以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1]。我院产科对32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应用了欣母沛进行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4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38岁,平均(28.6±3.5)岁,妊娠周数在34~41周,平均(38.1±1.6)周,经产妇19例,初产妇45例。其中巨大儿15例,双胎1例,羊水过多7例,前置胎盘9例,胎盘早剥9例。剖宫产43例,阴道分娩21例。产后2h出血量:43例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娩出胎儿后,常规子宫体肌注20U缩宫素(10U/ml),若子宫无收缩,改用静脉滴注缩宫素(20U),必要情况下可重复应用,缩宫素应用总量控制在120U以下;

观察组:子宫体肌注250μg卡前列素(欣母沛,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视患者情况,可间隔15min重复注射,卡前列素应用总量控制在500μg以下。对于自然分娩者,可应用经静脉或臀部给药方式,剖宫产者,在术中直接注射给药。

1.3 疗效评价

单次注射缩宫素(或欣母沛)后,15min内出血显著减少,子宫恢复收缩为显效;重复注射,30min内出血减少,子宫恢复收缩为有效;重复注射,出血无减少,子宫仍无收缩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录入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量、计数资料比较分别运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30/32);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27/32)。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观察组产妇产后24h平均出血量为(418.9±152.8)ml,对照组为(690.8±160.8)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产科中,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治疗、处理颇为棘手,常规的处理方法包括注射宫缩剂、钙剂,按摩子宫,结扎骼内动脉、子宫上行动脉,在这些处理措施无效时,常会切除子宫以止血,挽救产妇生命[2]。但是在切除子宫后,患者的卵巢血供会急剧减少,子宫雌孕激素受体也会消失,从而造成卵巢与子宫轴间平衡紊乱[3]。近年来,血管栓塞介入疗法在产后出血治疗中也得到了应用,其止血效果好,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子宫,但其对术者技术、医疗设备的要求较高,所以很难大范围地应用。应用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但由于缩宫素的半衰期较短,仅能促使子宫上段收缩,在受点达到饱和后,加大用药剂量也无法提高疗效,并且大剂量应用缩宫素容易造成水中毒[4]。

欣母沛是PGF2α(前列腺素F2α)的衍生物,其能有效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引起子宫强直收缩,快速闭塞胎盘剥离面血管,以达到止血效果。欣母沛15-甲基PGF2α的氨基丁三醇酯,以15-甲基取代15-羟基,能有效对抗15-羟脱氢酶的灭活作用,延长半衰期,增强生物活性,从而可减少用药剂量,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不少文献报道都显示,应用欣母沛治疗产后出血具有确切的疗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产后24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时巧玲. 欣母沛预防和治疗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3,25:165-166.

[2]沈跃英. 欣母沛预防和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 海峡药学,2013,05:70-71.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2

摘要: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早有建树。本文从宏观上介绍了作为中医传承的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分析了心理疏导疗法的指导思想和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关键词:中医;心理疏导;疗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该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心病还要心药医”。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3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阻抗是心理治疗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患者对于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在心理疏导治疗中,阻抗是最容易出现的、也是导致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阻抗形式有很多,比如:为“怕”找借口,屈从于病态思维;以“我有病”、不适应、痛苦等为借口逃避正常的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把所有的症状都归咎于外因,就无法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根本原因———性格缺陷;。缺少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锻炼,缺乏独立处理事情、面对困难和做决定的能力,依赖性较强;过分依赖家长、医生、药物;逃避治疗,缺乏治疗的能动性。阻抗对于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治疗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疏导治疗成败的关键。阻抗是妨碍心理疏导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治疗存在着阻抗与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患者的阻抗,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潘爱胜.“疏导心理疗法”科研成果评审会报导[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12.

[2]黄爱国,杜文东,陈建国.心理疏导疗法简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6,15(2):182.

[3]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05,47,422,108,55,582,51,663,3,628,103.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中医;心理疏导;疗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该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心病还要心药医”。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3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阻抗是心理治疗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患者对于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在心理疏导治疗中,阻抗是最容易出现的、也是导致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阻抗形式有很多,比如:为“怕”找借口,屈从于病态思维;以“我有病”、不适应、痛苦等为借口逃避正常的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把所有的症状都归咎于外因,就无法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根本原因―――性格缺陷;。缺少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锻炼,缺乏独立处理事情、面对困难和做决定的能力,依赖性较强;过分依赖家长、医生、药物;逃避治疗,缺乏治疗的能动性。阻抗对于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治疗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疏导治疗成败的关键。阻抗是妨碍心理疏导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治疗存在着阻抗与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患者的阻抗,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潘爱胜.“疏导心理疗法”科研成果评审会报导[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12.

[2]黄爱国,杜文东,陈建国.心理疏导疗法简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6,15(2):182.

[3]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05,47,422,108,55,582,51,663,3,628,103.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说过:“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其中《内经》心理学的功绩不言而喻。《内经》心理学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以大量的心理事实理论为依据;其二,有自己精明的心理学理论和规律;其三,有卓有成效的医学心理实践。《内经》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珍贵遗产。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所以发掘和研究《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心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帮助,对心理治疗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心理学思想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即《内经》普通心理学;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实践,即《内经》医学心理学。

1 《内经》普通心理学

1.1 概念现代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性和自我意识)。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也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内经》普通心理学也是大致如此来对心理来进行阐述的。对此《内经》是分别以“神”和“志”等概念来进行表达的,总归属于《内经》中“神”范畴。无独有偶心理学这一名称,原意即希腊文的关于灵魂的学问。据初步统计《内经》中论述神的地方达一百五十多处,含义也泛指大自然普遍规律或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等之不同。《内经》曾提出“神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等等皆是神机所发。

《内经》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8个具体的内容: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8个具体内容重点在于对人的认知和意志过程的阐述。《内经》从“知”的质的差别把“知”分为“形知”和“神知”,前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觉,包括直目、耳听、知味、知香臭、身仁(痛、痒)、触按等形式;后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包括心、思、虑。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内经》主要以“五志”的形式来表达的,即“喜怒悲忧恐”。

1.2 学术观点《内经》从天地万物“人最为贵”的学术思想出发,认为对人的认识和研究是保障个体增寿延年、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内经》中有很多篇章讨论人格,但多结合人的体质来分析,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形神合一的观点,在分析人格特点的时候,往往同时又提出相应的一些调治原则。这里大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人进行了分析和分类,人的主体和人的主观方面。

第一,《内经》对主体的分析和类型分类。人的性别分为男女,男女有“阴阳”质的不同;按年龄来分,如:“孩”“小”“少”“壮”“老”;《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肥人、瘦人分类;还有按人的五脏六腑的禀赋分为五五二十五种人等等分法。

第二,《内经》从人的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和类型分类。从人的道德修养和摄生养心方面的成就分析,将人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和“众人”;按人的、意志、智力和行动综合分析,分为“智者”和“愚者”两类人;按人的品德类型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按人的性格类型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及“水形”等阴阳二十五人,可以说阴阳二十五人的分类是《内经》中最为详尽的一种人格体质分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的太少,以及左右手足三阳经,气血多少反映在头面四肢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共为五五二十五型,统称阴阳二十五人;《内经》中尚有其他不同的人格分类法。诸如《灵枢·论勇》中勇士、怯士之分,从人的气质类型特点分为:“重阳之人”“重阳有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多阴有阳之人”和“多阴之人”。可以说以类型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人,在我国心理 学史上是一种较早的尝试,而且具有较高的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一重大贡献。

2 《内经》医学心理学

《内经》医学心理学也即《内经》心理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躯体性疾病的心理性病因及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及心理卫生。

2.1 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内经》认为情志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有多处提出此观点,如《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内经》从情志疾病的心理原因及心理和言、行、表情上的反常变异方面对情志疾病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明确指出了“狂”病的主要心理原因是情绪的剧烈和长期的精神刺激。亦于禀赋、心理类型等因素有关。这些观点和现在关于精神障碍的病因基本是相同的。

2.2 心理治疗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心理治疗的国家之一。《内经》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甚为丰富。《内经》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病因疗法和身心整体治疗方法,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方法。《内经》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祝由。祝由其实可认为是以语言开导的一种心理疗法,通过移精变气来治愈病人,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支持疗法相似。②五志相胜。这是一种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一种情志活动控制治疗另外某种情绪引起的疾病。实践证明这种疗法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③暗示。环境事物如能引人心神专注,则能相应地对人的心理起到默化、暗示作用。这一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④习治法。经曰:“惊则平之。”习以为常,必无惊。这一疗法和现代心理疗法的系统脱敏法有很多的相通之处。⑤理治。心知以知理,知事物之源,通达物变,知事物相生相克,则可以达到理治。这种疗法和现代的认知疗法也有不谋而合之处。⑥导引行气。今谓“气功”,主要充分调动和挖掘人体的潜能,达到调理的作用。

2.3 心理卫生《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论述,主要反映一种“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形神俱养,以神为上”的整体辨证观,主要围绕着调神养神这一基本点。《内经》心理摄生学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对于人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医学和心理学的宝贵遗产。《内经》摄生学说提出了人自胎儿时期直到百岁一生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

3 小结

《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思想和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和,这也证明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很多理论都比西方心理学提出早很多年,有些方法在现在仍然是很先进的,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心理学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祖先的遗产研究开发得太少。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完善总结《内经》中的心理学知识并积极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发展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让我们的中医心理学有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5:2122.

[2] 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M]. 重庆: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193.

[3] 闫 研.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64.

[4] 简 晖. 《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J]. 江西中医药,1996,27(6):40.

[5] 金 丽. 医心理疗法与现代医学心理疗法的相通性[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251.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心血管性神经症;综合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43-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血管性神经症的认识不断深入,心理治疗、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上述基础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法已成为心血管神经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我院从2008年6月至今,接诊35例心血管性神经症患者,对这些患者主要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今,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35例。其中,男10例,占总人数的28.57%;女25例,占总人数的71.43%。年龄35~55之间,平均年龄42.3岁,病程0.5~2年。全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慌、气短、胸闷、头晕、耳鸣、多汗等症,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西药治疗:常用药物有镇静安定药、抗抑郁抗焦虑药、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药、营养及调节神经药等[1]。另外,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采用不同的西药进行治疗,例如本例中有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治疗中给予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7例频发期前收缩患者,治疗中适当选用了普罗帕酮、莫雷西嗪;而对4例偶发期前收缩及心悸的患者,并没有采取药物治疗,向患者解释症状,从而得到患者理解与配合。本组中有9例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治疗中采用抗焦虑药如苯二氮

艹卓类、丁螺环酮等,抗抑郁药如氟西汀、米氮平等。

2.2 中药治疗: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药针剂为刺五加注射液,该药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异嗪皮定、β-谷甾醇、琥珀酸等,其中丁香甙和紫丁香树脂酚双葡萄糖甙具有抗疲劳作用,为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提供了化学物质依据[2]。本组患者中根据症状反应,对6例胸闷气短、头昏头痛、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的患者采用纯中医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刺五加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刺五加注射液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双向调节平衡作用,有抗疲劳、抗应激、降低心率等多重作用:对胸闷气短、头昏头痛、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克服西药在治疗时的不良反应。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效果显著,疗程短,但容易产生抗心律失常、镇静安神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药治疗作用较温和,但对部分伴有心律失常及较重焦虑和抑郁症状患者疗效欠佳,因此在本组中,对4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症,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例如尽管刺五加注射液对胸闷、心悸气短、头昏头痛、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一般,因此治疗中酌情与抗心律失常药合用,效果显著。

2.4 心理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十分密切,患者的精神痛苦远重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因此,治疗中除了运用药物治疗外,要反复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让其意识到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治疗中要尊重患者,耐心倾听他们对病情细节的描述,准确掌握其发病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在本组35例患者的治疗中,均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患者在极其放松的情况下,自愿配合治疗,效果尤其显著。

2.5 运动治疗:治疗过程中,要鼓励患者正确认识病情,合理安排工作、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有利于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缩短治疗时间。治疗过程中,对35例患者进行锻炼,活动的要求,其中19例患者坚持不懈,自始至终坚持锻炼,与另外16名患者相比,这些定期参加运动的患者,病情恢复快,治疗时间比预想缩短,因此,体育锻炼也是治疗心血管性神经症的重要治疗手段。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将治疗评定标准规定如下: ①显效:症状明显改善;②有效:症状有所改善;③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结果:根据治疗评定标准,35例中,显效21例(60.0%),有效9例(25.7%),有效率为85.7%。

4 讨论

关于心血管神经症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和性格有关。患者神经类型常为抑郁、焦虑、忧愁型。当精神上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工作紧、压力较大时很容易导致发病;另有部分患者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对疑似症状产生过度忧虑而诱发本症。对于心血管性神经症的治疗,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中医治疗运用辨证施治原则,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小,因此,中医治疗对心血管性神经症的治疗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学者主张采用西医治疗;随着医学界对心血管神经症的探讨不断加深,后来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的说法;而现代的治疗方法则是以中西医结合、心理治疗、运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为主。另外,在采用西药治疗此病时,对于合并焦虑症的患者使用抗焦虑药物的使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且不能长期使用,以防出现严重副作用如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

参考文献

[1] 王淑艳,王林,刘海波.心血管神经症的现代治疗[J].医学综述,2008(9):2830-2831

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家 心理咨询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西方,脱胎于哲学。自从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后,心理学就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咨询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西方心理学家们通过种种科学研究使心理学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使心理咨询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诚然,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主要在西方兴起发展,但是中国其实在相当早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哲学中就已经包含了心理学的思想,其中又属道家学说中研究的最为广泛深刻。先秦道家思想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示。

一.先秦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

道家的许多专著如《道德经》、《庄子》中都很多有关心理学的思想。比如说《道德经》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认识别人是智谋,认识自己是智慧。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顽强前进的人有志向。不失所追随的人长久,身死而精神不灭的人长寿。”这其实也是现代心理咨询中所倡导的,即认清自我,树立目标,知足常乐。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治疗核心便是探索来访者长期的隐藏的潜意识冲突,使其呈现出来,然后对其加以分析,使来访者对自我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解决现实心理冲突。这其实就是“自知者明”的具体体现。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所创建的意义治疗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这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学说中所追求的“所”、“道”其实都有生命的意义这一层含义。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曾多次提到观、明、玄览。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感知,代表着感知觉;明是指明白、通达,代表着思维过程,玄览就是深观远照,从整体上去把握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总规律。这代表的是思维上升到高级的阶段,能够掌握事物的概念,深刻认识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总的规律性。这也是心理学中的重要规律。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其形化,其心与之然。意思是说人形体的变化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这与心理学中的所提到的身心健康论是一致的。人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中国心理学界已经越来越重视到道家思想的心理学意义,业已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以及著作。尤其是申荷永关于精神分析与道家的研究,许金声关于全人心理学与道家的研究。许金声主讲的“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更是把大量的道家的理论和修炼的精华,用于人的调整。这里的“全人心理学”特指许金声提出的关于心理学研究体系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种开放的、究竟的、在对人的理解上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态度。全人心理学认为,道家关于“道”的概念极为深邃、丰富。“道”是自有永有的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能够体悟、遵循者就是得道之人。

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在中国被重视,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也很早就对其展开了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就非常推崇道家思想,他多次说,他关于自我实现的概念来源于中国的道家的“无为”。他在晚年甚至预测心理学的第三种思潮将过渡到以“道”、“上帝”为中心的第四种思潮。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十分欣赏道家思想,在他的主要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德经》。例如,他在《存在之路》中说:“我最喜欢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的治疗理念也正是如此。他在治疗中强调对当事人不干涉,对当事人真诚一致,给予当事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当事人“共情”。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写过关于道家的书。20世纪30年代,卡尔・荣格(Carl Jung)就对道家的内丹学进行研究,开启了心理学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理查德雌尔海姆(Richard Wilhelm)与荣格著有《金花的秘密》(《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一书,使心理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不少西方人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中国的经典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荣格在这部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比较中西差异,尝试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还从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诠释道家的修炼。从精神分析看,内丹中的“元神”对应于“无意识”,或者说以“无意识”状态存在。内丹中的“识神”对应于“意识”。无意识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的能量。修炼则是让意识与无意识统一整合,开发出无意识的巨大能量。为此,精神分析也发展了一些路径和方法。荣格还曾用集体无意识理论理解了内丹学著作《太乙金华宗旨》中的超越现象,视之为一种无意识的表征。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是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在非洲祖鲁族地区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接受精神分析、完形疗法、原始疗法交流分析等心理学训练。他的“家庭系统排列”在处理个案时,让代表各自进入在家庭系统的位置,代表在这过程中常常能够体验到当事人的感觉。该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氛围和环境,让“道”来起作用。家庭系统排列由于行之有效,在世界风行,尤其是中国。海灵格说他的方法主要是受了道家的影响。家庭系统排列体现的是“道的力量,是中国老子的智慧”。

二.先秦道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咨询师在这里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医生的角色,而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对来访者的支持和帮助,使来访者发挥自己本身的潜能,从而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这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理念是相同的。道家主张:“自胜者强”便是这个意思。

其实道家学说中的很多理念都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示,《道德经》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应该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事物的自然天性,森田疗法的重要原则“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是这一原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体现在要遵循人体和自然的规律,咨询过程应当顺其自然,根据来访者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不应该急于求成,忽视来访者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列御寇》中说:“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这里的“诚”通“情”,“谍”通“泄”。是说一个人如果内心积郁,就会在体表上流露出来,旁人一看就知道。好比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内心的状态往往会在身体上表现出来,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表情、步态、动作可以加深对来访者内在状态的了解。《管子・白心篇》中说“卧名利者写生危。”意思就是醉心于名利的人,往往会为前途未卜而耽忧。《内业篇》中说“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这些剖析人们情绪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念跟现代心理咨询是一致的。现代人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经常是由于过于看重名利,然后产生种种忧郁和怨愤的负面情绪,然后导致一些身心问题。如果加以引导,使其以一种道家的顺应与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便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暂时脱身出来,获得心灵的放松与清净,也即道家所说“心地清净为天下正”。道家学说认为对立面能够相互转化,不好的事情可以变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心理咨询中一些极端不好的现象能向好的方面转化,关键是咨询师要善于引导。比如焦虑可应用于应对压力事件,抑郁可以有助于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事物在释放完能量后就会自然消亡,“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在心理咨询中对于一些不好的病症现象可以先充分去释放,然后再去解决它。

现代的性心理咨询、绘画治疗、书法治疗都与道家思想有关,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道家的理论理念。道家所推崇的一些锻炼方法,如气功、吐纳、太极拳剑等不仅可以用来强身健体,也可运用于心理治疗,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人群,可以通过自己勤加练习,做到自助自愈。道家所提倡的吐故纳新之术跟心理咨询中常用的腹式呼吸其实也是类似的原理。杨德森与张亚林所创立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就是脱胎于道家学说,其中的松静术、柔动术、病情分析会、保健心得志等都是根据道家文化所提出的一些治疗方法。

林语堂说过:“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说的就是道家学说对人心理所起的一种作用,现代心理咨询完全可以借鉴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采用更加合适有效的理念和方法去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依据道家学说,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困扰。虽然心理咨询产生发展与西方,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人和西方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我们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心理咨询理念,而从传统文化比如道家学说中去探寻,毫无疑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迟欣阳.道家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3]张金洪.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和治疗[J].才智.2009(31)

[4]杨树英.道家的心身观及其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比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