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1

关键词: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选择

九年制义务阶段的探究性课程,功能是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笔者觉得有些方面似乎值得探讨。

一、探究课题选择

(一)探究课题选择

新课程实施后,不管是谁开课,好像非上成“探究式”不可。事实上,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如科学中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章节,就不一定非把它们开成探究式的公开课。实际上,它们更多地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概念和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方面起着某种重要作用。具体实施,最多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例题教学,模仿练习,建立解题思路和常规方法,运用掌握的各类概念进行解题分析。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探究课题的可行性,只有当一个课题具备了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时,才有可能去进行探究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和把握

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哪里来?一是教师设计,二是学生提问。

1.教师设计问题

(1)注意问题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合理的探究问题,本身就应该具有让学生去探究的空间。但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探究式教学,诸多老师不管问题大小,都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小结、回答。也就是说,有些教师认为,有问题就必须探究。可是,问题的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才有多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来探究1小时和1分钟,1分钟和1秒钟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法探究的问题。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位教师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居然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了十几分钟,这算是探究教学吗?从表面上看此类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学生似乎对知识掌握得很好,教学效率也会很高,但实际效果却令人怀疑。

(2)注意问题的关键性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设计好探究式问题,首先要吃透课程要求,结合有关知识点,从教学目标出发,在适当的章节,适当的时候,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类问题。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让学生有“跳一跳,可摘桃”的感觉,既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浅,懒得去实践,又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不能去实践。这样的问题才能算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浮力》一节中,有关浮力的大小和定义,显然十分抽象。于是,笔者首先把一个软木塞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他们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已有二力平衡和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他们容易得出软木塞受到浮力的结论。这时,笔者立即把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让学生进行观察现象并讨论:钩码沉入水底,水有无对它产生浮力作用?这是一个似是似非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可能因此而产生混乱……物体有受到浮力的作用会上浮,不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它却浸入在水中!这个问题是在学生通过观察软木塞有受到浮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探究钩码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是一个可实现的问题,既不超越学生能力范围,同时又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于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就可能进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同时结合给定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来证明浸入水中的钩码是否也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了。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显然很关键。

2.学生提出问题

教材编写得再周密再细致,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位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后,如何对学生提的问题分别对待,合理处理,进行筛选,要看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要尽可能地把较多的时间用于能力培养以及潜能的开发上。知识的缺乏将来容易弥补,能力的欠缺是很难补救的,就不同的能力发展而言,人都有相应的关键期,错过了它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误。所以,教师不要因为“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而担心,更不能认为“不合算”,要及时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探究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教学方法。就教学模式而言,有探究式、合作式、分层导学式等等,我们不能因为哪种模式目前最流行而一拥而上。特别是在科学中,许多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自身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重复这些过程,而是应该借助学生原有经验或通过观察实验与学生思维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在探究未知现象的活动前,都应对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先进行尝试性的假设。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探究,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的,机会不会赋予没有头脑的人。

(二)探究式教学和验证式教学的结合

有一位老师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他先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电流的知识,电压对电流形成的作用等问题,然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以便得出欧姆定律。但欧姆定律是这样容易发现的吗?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有效果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一片哗然。

其实,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将验证性和探究性两种实验教学方式相结合:(1)让学生猜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2)直接告诉学生欧姆公式I=U/R。(3)让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验证,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和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电流和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来观察电流如何变化;在研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4)让同桌学生讨论: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利用学会使用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教师在对学生的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是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5)分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对欧姆定律产生感性认识。

由此可见,探究中可有验证,验证中可有探究,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关系如图:

课程改革,是对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新的机遇,我们要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入新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 考 文 献]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2

[关键词] 有效教学 初中科学 目标导学 实例研究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爆炸”使得教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杭州市进行的一次重大课改行动,实施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的改革,即同时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内容综合成一门学科,即科学课。课改的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创新的理念,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由于内容多、难度高,学生总体感觉难以掌握,更难以融会贯通,往往是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好。笔者经过十多年初中科学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从巧落双基、学情调节、调整评价等目标进行有效导学,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目标导学的教学模式,切实解决负担过重,而体现“轻负高质”这一课堂有效教学。

一、科学课堂中多元目标的设置与导学的实例与操作

科学课堂设置多元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即呈现了课堂每一个环节都有细化目标,为了实现细化目标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来达到导学效果,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笔者通过对课堂各环节在教学中予以目标设置,通过系列活动来达成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目标设置一:课堂三分钟,双基巧落实

初中生课业繁重,每天完成作业需大量的时间,基本上做不到很充分地复习及预习。例如,笔者要求学生抓好上课后三分钟进行对上一节课内容的读、记、背或默写。如对概念、定义等要求能记会背。可利用小组长提问、组员抢答的方式。而对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物理公式则要求听写或默写。这样既不会占用太多的休息时间,又能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很好的铺垫,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能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坚持下来,学生普遍能很好地落实双基。

(二)目标设置二:课堂小擂台――创设良好氛围

初中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快速发育,课堂上大多不愿举手,怕答错了被同学嘲笑,或怕被扣上“爱出风头”的帽子。教师往往一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中举手者寥寥无几。久而久之,教师上课的情绪大受影响,原有的激情也会慢慢地消失殆尽,有时不得不出现自问自答的状况;偶尔点名请学生回答,也似乎是菜里忘了放盐――淡而无味。鉴于此,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擂台”,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1.设置“擂台”,以组为单位,每班分四个大组,进行比赛。

2.定比赛规则。教师在黑板的一个角落里(不影响板书)画四条线,分别代表相应的组,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即在相应的竖线上画“√”,一节课下来,以“√”最多者胜出。

3.考核评奖,激励斗志。全班鼓掌进行精神奖励。课代表记录每节课上各大组及个人的表现,一个月及一学期后汇总,对表现最优的组及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三)目标设置三:量化考核――科学评价,激发潜能

尽管小小“擂台”,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似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据笔者观察发现:课堂似乎成了优秀者的“舞台”,他们在那里施展才华,挥洒聪明才智;而对于悟性不高、对学习缺乏热情的学生而言,往往只是一个“看客”,成绩也没有丝毫进步,他们最多关注一下本小组的成败,却从未想过自己举手回答任何问题,哪怕很简单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引入了量化考核机制,以此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1.确定考核办法。由课代表在名单表上记录每节课上学生的答题情况,分A、B、C、D、E五个等级。

2.分层设置问题,由浅入深。除擂台赛上主动举手者外,还点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的名,尽量在一周内使全班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3.汇总评优。每月计一次,对优秀个人进行表扬,每学期考检结果纳入班级个人综合素质考检总分,影响期末评选。

引入量化考核机制一年多来,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为了不落后,大多能专注于课堂学习,注意力大为集中,个别胆小的学生通过回答简单的问题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有的变被动为主动,能主动举手了,提升了自信心。课堂上“看客”少了,“参与者”多了;开小差的少了,专心致志的多了。各小组你追我赶,课堂俨然成了赛场,教师似乎成了评委,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发挥,知识点也轻松落实了。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也变得充满活力,生机盎然起来了。

(四)目标设置四:深入浅出,巧化难点――教学方法的渗透

初中科学由于综合性强,概念难以理解,计算难度大,技巧性强,对于悟性、理解能力稍欠缺的学生,对于科学学习中的难点往往束手无策,望而却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巧妙突破难点。

1.授人以渔。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教会学习方法,比直接告诉他结果好得多。例如在密度教学中,体积单位的换算成了一大难点,靠死记硬背,似乎不是长久之计。而教他们推算的方法,却可以受用终身。笔者讲授的方法如下:1m3=1m×1m×1m=100cm×100cm×100cm=106cm,由此可推算出:1cm3=10-6m3。

2.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化难点。从很大程度上讲,生活是自由的、和谐的,在这种气氛里人会感觉轻松自在,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富有创造性。一堂物理课,如气氛和谐得像是一次朋友聚会交流,教师是个组织者,教师如果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师生关系放在平等的地位,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多使用一些相声艺术,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学的宝库,加入一些合理的幽默,把物理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使课堂张弛有序,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物理,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同时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对科学教师的亲切感,即使科学学习内容深奥,他们也乐在其中。其实物理学的许多内容已给我们提供了幽默风趣的材料,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例如:电功的计算公式,可说成是你(you)、我(I)、他(它)(it) 的乘积。类似这些可举出很多,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均可自由发挥。这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的情趣。除了教师在语言方面要注意外,还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动作等等来调节课堂气氛,增加科学课的趣味。例如在“浓盐酸的个性”教学中,老师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学生看到瓶口冒白雾。常规教学的解释是:浓盐酸中的部分溶质氯化氢离开了原来的溶剂――水,逸出瓶口时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又结合成盐酸的小液滴。笔者在讲授这块内容时,只用了一个成语“喜新厌旧”即可代替绕来绕去的一段话了。

3.启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提升学习兴趣。科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在电功率教学时,让学生粗略测出自己家中的一个用电器的功率,还可以让学生探究:灯丝断后再接时,为何会更亮?用电高峰时,为何家中的灯会比正常时暗?电视机音量大时费电还是音量小时更费电?家用电器工作时,线上会消耗电能吗?多个家用电器工作时,相同的时间内线上消耗的电能会更多吗?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4.巧用类比,解决动态变化中的科学问题。科学题目中,有些量在变化,仅按公式推理,对于少部分同学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若采用一些生活中相似的例子进行类比,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的典型题: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端滑动时,两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

A.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B.电流表示数不变,电压表示数变小

C.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增大

D.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

分析:学生缺乏一定的想象能力,故在转化时往往抓住老师介绍的方法――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推导,死板地运用。笔者在讲解时将电压比喻为一个面包,大小(始终不变),两个电阻比喻为兄弟俩,他们分吃一个面包,当滑片P向右移时,R1会增大,而R2不变,可看成哥哥(R1)的胃口变好了,他分到的面包将会多些,所以弟弟分到的面包就会少一些,即电压表读数将变大,又由于总电阻变大,故学生基本能得出总电流变小。

5.体验式教学,感悟科学的无穷魅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强调学生的观察与测量,把知识建构在活动中。教师要由扶到放,再到自主探索,根据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从活动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强调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自体验,解决实际问题,弘扬“科学”精神,感悟科学的魅力。体验可以让学生获得实践并提出质疑,在质疑和解疑中获得成功感。例如在学习压力时,教师将手放在一名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的学生的肩上,用拉、压等方式对学生用力,则学生对地面的压力会如何变化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又如在电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电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会踊跃地举手要求上台做演示实验。平时学习不够积极的赵××和金××同学即是其中最活跃的两位,真正体验到了科学带来的欢乐。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将科学难点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解决了许多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五)目标设置五:小组合作――有效降低本班在年级中后30%比例

小组成员间共同收集资料,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利用组间和组内的比赛提高学习效率。目的在于创造主动学习的情境,使每位小组成员得以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培养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看法的习惯,也培养讨论、发表与辩论、综合与评鉴等能力。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呈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点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而且仅当其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效果。

1.科学分组。为方便起见,前后两排共四人为一组,全班共十二个小组。从动手能力、智力因素、男女搭配等因素考虑,基本上做到每组内有各种层次的学生,以便使各项合作能顺利开展。

2.合作实践,共同提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课前提问、背诵、听写、默写可在小组内展开;课堂上讨论,完成实验;分角色扮演一些科学小品,如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笔者让每个小组分别派三人扮演淀粉、蛋白质、脂肪,表演在消化道内的“经历”,效果非常好;自习时请教难题,检查作业的完成及订正情况等,四人小组均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3.评价考核,奖优罚懒。为增强小组竞争意识,每月每学期都进行考核,以成绩作为标准。对优秀组进行适当奖励,对后退组进行适当惩罚,并由优秀组对其进行培训。由于小组长的作用是巨大的,为促进各小组长积极上进,不断超越,还不定期地进行民主投票,选出最佳小组长,给予奖励。

通过小组合作,后30%的比例得了有效的控制,所教班级的后30%的比例基本处于年级最低。

(六)目标设置六:章节归纳,优化复习课教学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章节归纳”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和完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要点,而且还提高教师备复习课的效率,有助于教师理清复习思路,进而促进科学课堂的气氛。

复习课切忌将知识点从头到尾罗列一遍,因为这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造成思维混乱。若能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一个网络,一条线贯穿其中,学生的掌握和理解也不成问题了,真正做到“轻负高质”。笔者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用“一字开花”、框架图等多种形式归纳章节知识点,教师点评,择优展出,效果更佳。

框架图是学习者将学习的知识以方框作为节点,以直线或箭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结构图示的状态。框架图的结构是从一点开始,按照各层次的从属关系由总到分地逐一展开。结构层次体现了学习知识的逻辑关系。其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对结构的感知,容易理清教材的线索、脉络,便于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框架图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有通盘的把握,对其中各知识点、知识的结节点及其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作用了若指掌,即把学习内容在自己那里融会贯通起来。通俗地讲,自己脑子中有,而且很清晰,学习时就易于提取。特别是一单元或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要通过复习课查缺补漏,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能利用它解决综合性问题,这时框架图法是化解学习识记压力的一种有效策略。例如,在《电路》一章复习课中采用了如下图的板书,生动简明,展示了知识间的联系,复习效果理想。

运用“章节归纳”法已有多年,学生普遍掌握得很不错。这样坚持下来,在一学期结束之前,学生手中即使以小叠素描纸(便于保存),且背面是一些典型的易错题,则总复习时也会轻松很多,且效果很好。

二、采用多元目标的设置与导学的实践收获

实践教学中将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思考,多角度、多层面、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选择、有梯度地采用多元化目标的设置与操作并实施,对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高效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1.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成绩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从中获得必要的能力,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多元化目标的设置与导学,学生的学习显著提高,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到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认知的能力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所任教班级在每次校级阶段性测试及县统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均处于前列,后30%比例也是最低的。在2009、2011年县科学竞赛中,所教学生共有十五人获奖,其中二人获县一等奖、五人获二等奖、八人获三等奖。

2.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①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习难点就是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是思维的兴奋点,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突破“难点”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增长的过程,就是学生开发思维、锻炼思维的过程。难点的突破,往往意味着教与学的任务胜利完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这一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使知识能真正地为生活服务。

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元目标导学,可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发挥多元目标导学的效果,必然会促使教师学习,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及反馈,反过来又对目标的建构提出了完善的要求,使教师善于突破“教学难点”也就意味着教学技能的成熟。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对“多元化目标的设置与操作的实践”的研究还很肤浅。有了上面这些还远远不能够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教学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更是一门艺术。怎样切实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

[参考文献]

1.连 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第三版)

2.明 义《关于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1.8)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林 苑《探索合作教学理论,反思小组合作学习》(《辽宁行政学院学报》8卷6期 2006.6)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3

    一、设置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

    “讨论式”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没有具体的问题或者话题,就没有讨论的对象。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现基础知识,又要刺激思维,开发智力,培养探究能力。

    问题可以分为“导入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和“开拓性问题”三类。“导入性问题”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知识的回忆,或具体的情景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础性问题”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双基;“开拓性问题”是要求学生经过一阶段学习,在知识储备基础上,去解决有一定开放性、综合性、有思考价值和探索余地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主题研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性问题”最能够体现历史研究的特点。

    教师应该逐步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求学生注重在历史事件的结论式评价中去发现问题。通过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师生课堂共同探究的主动性,可以使讨论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促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和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             

    二、教学过程要合理紧促

    首先,准备工作要到位。教师在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备好教材和学生,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题目。还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课本知识,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对不懂的知识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问题。对与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要严格要求,随时检查或抽查。要使他们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其次,课堂教学要有条不紊、环环紧扣,讨论氛围良好,讨论要热烈。

    (1)导入。可以别具一格,不具一格,不管怎么样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研究的热情。一般是设计一两个与本课有关的议题,在大家的发言与讨论中步入新授内容。

    (2)新授。步入新授内容后,教师就可以把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的一一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讨论。对历史教材和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学生会形成对研究问题对象的初步认识。然后,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并借鉴历史、领悟现实,理解、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教师对小组的讨论和全班的讨论要及时给予指导与点拨,并适时的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大家讨论的热情,鼓励大家有不同的观点,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大力表扬。教师还要创设课堂讨论的氛围,想尽一切办法使大家探究的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掀起多个教学。

    (3)知识小结。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来讨论完成。最后老师总结这节课,布置作业。注意的是,我们要侧重评价其研究学习的过程,要特别对于讨论时的好现象和模范典型大加表扬,以激励大家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接着,课外延伸。即设计一两个探究专题让他们课后思考讨论。研究的课题应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广阔空间;另外,课题不应过难、过大,必须适合初中学生的发展规律水平,以使问题的探究更集中、更深入、更有意义。在教师协调下成立若干课题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研究,可以是各组共同研究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各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三、应该注意的几点:                          第一,议题要合情合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不应过难、过大。

    第二,班级讨论,应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研究成果的展示要条理分明,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根据研究对象和小组成员的特点,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如口头讲述、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重现历史场景等。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学习;教学实践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尤其体现在实验教学条件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综合利用农村独特生物自然条件,以教育培养目标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做到精讲多练,讲授与电化教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验融合,实验教学与校外实践融合,形成利用农村得力条件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主要目的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的挖掘、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的一种学习活动。笔者结合自己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积极转变观念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二、改变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模式,要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真正置身于科学探究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觉自己真正像科学家一样在研究生物学科中的现象及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研究、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最终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实现价值观。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有探究环节,还必须有探究内容,探究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

三、传授探究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常的生物教学中,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远没有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重要。例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我们就要大胆地走出去,把探究空间延展到田间和村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校园,了解田间和村寨生物的同时,还要学会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归类,为以后的探究作好准备,并且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传授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训练的绝好素材,可以设定多种探究情境和生物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科学探究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生自然就学会思考,知道怎样学习,在亲自经历这样一个个探究活动以后,顺其自然地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指导课外实践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科,对生物学有较强的新鲜感,对生物学科中的各种现象比较好奇,这就为我们在以后的实践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新生还没有系统学习生物学知识,在课外实践时会遇到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来解决,如何克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要综合考虑课外实验题的难易程度,科学命题,并在课外实验的过程中加强指导,对课外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充分预判,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课外实验出现的问题不仅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更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五、合理进行分组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5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教学应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笔者就以新课标为背景,提出了几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有效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们都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但由于重视程度、认识程度、实践多少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能力提升缓慢。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经过近几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实施好探究式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讲课时通常要有一个导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过程。物理课就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前,把生活中的一些与本课相关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勾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结合情境提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下来就围绕这个目标去展开学习。

例如,在我们学气压一课时,先准备好一个空瓶、酒精、棉花、火柴和一个煮熟的鸡蛋。把棉花用酒精浸过后用火柴点燃投入空瓶中,把瓶口用削好皮的鸡蛋堵住,很快鸡蛋就会被吸入瓶内。这个实验,会使学生脑中产生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利用替代教具创设问题情境,例如,用一块小的橡皮泥会在水中沉浮,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做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二、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关注每节课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更要思考怎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哪些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哪些科学探究能力,还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凡事欲速则不达,培养学生能力也要循序渐进。假如一节课是一叶小舟,三维目标就是船上的货物,每次船上装什么、装多少都要事先考虑。

2进行情境创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创设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帮助教师快速组织课堂,还能为后续的教学埋下伏笔、制造悬念,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参与度。

3设计师生活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路要清晰,如何设置课堂环节,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考虑充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重结果更重过程为原则,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好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

三、循序渐进学会科学探究

实际的科学探究的要素较多,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即程序性的知识,拿到前台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使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然后进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不能“一步到位”,应经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先安排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并以旁批的形式标示探究活动的几个要素,使学生对探究过程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几个要素的探究活动;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这就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四、注重合作交流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会明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的想法、思路会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五、开放的教学环境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我们学习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采用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可见,具有开放性教育环境是保证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勇于探索、富于创造的新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即教师的真正本领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进而优化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林香.浅论初中物理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实践[J].科技信息, 2010,(35)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6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科学课程课堂教学,就当下的教学情况来说,可谓是发展不容乐观。首先,由于这是一门科普课程,无论是学校还是在授课老师,在思想上对其教学不够重视,在实际的课程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很多的投入,这直接导致初中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限,对于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发现、自然的认识的兴趣是十分的有局限性的;其次,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材选用上,由于教学考试和考核评价对于这门课程要求不高,甚至没有,因此对于教材的选用也是没有统一化、合理化的标准;同时,教材选用的不够严格也直接导致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展也是随着老师自我的喜好展开的,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面的覆盖,对于学生是否了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也是没有很好的反馈机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初中科学课程不是中考的考试范围,因此,课程的课堂教学没有系统性的内容,也经常性的为需要进行中考的课程让道,而这种思想上的认识以及实际上的应用在老师甚至学生心中留下了合理的印象,从而使得学生对于初中科学的认识机会少之又少,更加谈不上兴趣的培养,知识的获取。

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当下如此的发展现状,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展开一番深入的改革已然是势在必行的事情。第一,我们需要从思想层面上转变学校、老师以及学校的认识,统一对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认识。虽然初中科学课程不是中考的科目,但是其重要程度却不亚于其他课程,同时,初中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本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课程时间就相对少,因此通过这样一门轻松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科学的能力对于提高其他科目的学习效率是十分有裨益的;第二,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归一化教学内容,合理的展开教学,让系统的课程知识为学习所接受,从而更好的培养学习的兴趣;第三,科学是一门十分神奇的、有趣的课程,科学中也充满了一系列神奇的现象,我们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多的开展相关性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自我实操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掌握更为扎实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总而言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需要从丰富教学手段、合理化教学内容、统一化教学思想及认识等方面展开相应的改革工作。

三、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发展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想取得长足的、持续性的进步,那么就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而这决定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把握着时展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根据具体的要求来调整和发展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发展,而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上。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从而保障能够给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构建一个合适的、创新性的发展模式。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认识科学和自然为主要目标,兴趣培养和方法认识引导是关键。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手段可以结合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走向丰富化,让现代技术引导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体系,丰富化考核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