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竞争力来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竞争力来源范文1
摘 要 新时期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营销竞争等层面过渡到了核心竞争力竞争层面,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持久竞争优势,如何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因此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高度重视的企业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之提出了新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具体策略,以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更多的有益思考。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构成要素 构筑策略 探讨
核心竞争力是近年来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企业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核心竞争力成为了众多企业管理者口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汇,不过由于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企业管理管理领域的实践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很多企业管理者虽然意识到了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并没有领悟核心竞争力的真谛,在具体的构筑中存在很多的偏差,本文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撑。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
核心竞争力学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能够让企业保持持久领先优势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取来源一般集中在资源与技术的获取、资源与技术的转化以及资源配置管理等三个渠道。从定义中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归纳如下,一是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区别于他人,他人不能够轻易的模仿以及超越,否则就不能够称之为核心竞争力;二是相对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一个不断的变化过程中,随着竞争对手的超越,可能以往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消失,且核心竞争力总是在横向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才能够得到确认;三是长期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内就能够形成,而是需要企业长期经营中才能逐渐累积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寄希望短时间内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四是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能够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竞争力不能够归类到核心竞争力范畴之内。通过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更有助于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中采取正确的策略。
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梳理总结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提供参考。
1.技术创新
很多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技术创新的不足,企业管理者抱有投机心理,总是希望通过抄袭他人的技术来获得技术优势,不愿意进行技术研发层面的投入,短视效应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认为技术研发创新不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收益,因此技术投入方面吝啬异常,殊不知这种做法根本就没有办法获得领先的技术,只能跟随在别人的身后,技术层面始终落后一步,不能获得技术优势,必然也会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
2.人力资本
在人力资本方面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的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中作用,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不够重视,由此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受损。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力度比较小,不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员工的培训,这使得员工与岗位之间的匹配度大打折扣,影响到了员工以及公司的绩效水平。与此同时,企业在激励机制的方面不够健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满意度不高,员工的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也必然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
3.企业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文化作为企业长期经营中所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于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企业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市场的拓展、规模的壮大,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这种难以看到长远收益的工作并没有给与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由此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文化本身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对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
4.管理模式
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落手也会影响到其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已经明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滞后于企业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管理理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管理行为的不当,并产生不佳的管理效果。最典型的就是一些企业人本管理理念尚未树立,各项管理措施的开展不是围绕员工来进行安排设计,脱离了员工的管理必然会沦为空架子,造成管理效果的逐步走低。
5.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的滞后是拖累很多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又一重要因素,一些企业营销管理以让比较粗放,既没有形成良好的营销管理理念,在营销手段方面也乏善可陈,结果就导致企业的产品泯然众人,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形象,而在销售组织层面的缺少弹性也使得企业对于消费者的反馈不够及时,不能虏获客户的心,销售层面的落后势必会对企业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危害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策略
不同企业的千差万别,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对于哪些核心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却有很多的共性,通过总结核心竞争力较强企业的经验做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因素,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进行归纳如下:
1.持续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带来客户忠诚度的提升。因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前期耗资较大,受益期限不较长,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大投入,而不能够因为看不到即时的效益就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这种做大极不可取。要想在日渐加剧的竞争环境中树立持久竞争优势,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扩散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唯有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树立。鉴于此,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应加大投入,根据企业的销售情况来抽取固定的仅仅投入到技术研发创新中去,调查发现,那些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得好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给予技术创新足够的物力支持来夯实技术创新的基础,保证技术创新稳步推进。
2.充分激励员工工作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点毋庸置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中应注意发挥人的因素,通过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将企业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加以激发,为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夯实人才基础。为了充分的激励员工开展工作,需要在激励机制方面做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精神激励,在保证物质激励公平性的基础之上,增加精神激励,这样的激励效果要比单纯的物质激励要好得多;二是注重工作激励的使用,通过提供给供挑战性的工作给员工,及时对于员工的工作给与肯定,提升其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满意度;三是注重团队激励,考虑到企业工作分工的不断细化,团队工作模式成为了主流,企业应做好团队成员之间的激励,保证团队的凝聚力。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良好的企业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集功能、辐射功能、激励功能、改造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这凸显了企业文化建设在其核心竞争力构筑中的作用。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要通过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可以有效的将企业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将来有机的联系起来,并能够将企业的优势、不足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而提炼出来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自身生命力的所在的企业文化要素,并将企业文化通过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努力来加以强化,使得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功能的全面的发挥。
4.构建卓越管理模式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中一个绕不开的内容就是提升管理水平,构建卓越管理模式。企业卓越管理模式的构建关键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于市场的需求快速反应,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卓越绩效强调组织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只有如此才能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快速反应,从而赢得先机。二是坚持持续创新,创新是企业永葆生命力的源泉,面对企业之间产品、竞争等方面同质化趋势不断加重情况,企业唯有持续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三是做好全员学习,知识折旧的加快使得全员学习成为了企业获得持续创新能力以及竞争优势的必然举措。
5.加大营销创新力度
营销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随着企业技术扩散速度的加快,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就成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哪些善于营销的企业总是能够带来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使得企业的经营步入良性的循环通道之中,反之哪些销售不佳的企业只能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养在深闺无人识”,产品销售不畅,损害企业的经营发展潜力。在眼球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活跃的情况下,企业在营销创新方面能够实现突破的话,必然会给企业产品销售带来大幅度的增长。企业营销创新涉及到营销观念创新、营销组织创新以及营销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在营销理念的创新方面,企业需要树立整合营销、公益营销、绿色营销等新的营销理念,在营销组织方面应构建体弹性化、项目化的营销组织,在营销手段方面应在价格、渠道等方面积极创新,这样从才能够确保营销不会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短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企业管理者应有持久努力的思想准备,通过企业诊断咨询来发现自身影响核心竞争力构筑的因素,寻找比较优势,对于优势加以强化,对于短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这样才能够使得核心竞争力更做到节节攀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
参考文献:
[1]杨玮.浅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1).
[2]吴文会.浅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措施.现代企业文化.2009(32).
[3]韩珂.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经济师.2006(10).
核心竞争力来源范文2
经典战略框架的竞争优势与缺陷
经典战略框架认为企业的利润率主要由两个部分决定:一是行业结构,也就是行业内竞争、供应商与买家议价能力、新进者和替代者威胁这五股力量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的合力最终决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二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这可以帮助企业保持成本领先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获得好的定位。如果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就构成了核心竞争力。它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持续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超额利润。
由此可见,行业结构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共同决定企业的利润率。由于行业结构被视为既定的、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人们考虑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强竞争优势时使用的主流概念。
经典战略框架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局限都相当明显。在大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消费者对产品诉求也相对简单、单一。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和单一性局限表现得不突出。企业在固定的价值链环节上发展核心竞争力是获取竞争优势最通用、稳妥的方法。这也是经典战略框架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但经典战略框架却存在着两个不可避免的局限。
第一是核心竞争力的单一性。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无法在价值链的方方面面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事实上,能够真正培养起一个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已经相当优秀了,能有多个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几乎不存在。
另一个是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变成核心刚性。核心竞争力需要结构、流程、文化等系统性组织体系的支撑。核心竞争力越强,组织流程、文化和人等方面系统性的耦合也越强,从而形成组织的路径依赖。当行业发生变革的时候,核心竞争力越强的企业往往改变起来越困难。
新竞争环境下的生态优势
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普及后,产业环境、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整合性的需求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产品功能,而是希望通过简单、极致的交互,从极小的接触点上获得一揽子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行业跨界增加了竞争的不确定性。2007年左右,移动互联网诞生后,行业环境进一步变得复杂和模糊。对于身处其间的企业来说,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可能来自意想不到的跨界领域,它们必时刻准备进入陌生领域、应对跨界异业者的挑战。
也就是说在今天,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和单一性问题成为了主要矛盾。产业的融合和动荡不允许企业故步自封,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也迫使企业必须保持开放、灵活。显然,经典理论的适用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新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所以,“生态优势”的概念应运而生。这里的“生态”是指具有异质性的企业、个人在相互依赖和互惠的基础上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价值循环系统。企业的优势不仅仅来源于内部价值链活动的优化和资源能力的积累,还来源于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企业组合商业生态圈元素,协调、优化生态圈内伙伴关系的能力。与内生的竞争优势相反,生态优势强调的是“外部关系”,不仅仅关注自身的价值链,还要重新定义和优化网上的活动,管理好外部资源。
核心竞争力来源范文3
内容摘要:自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在酒店层次开展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引起理论界与实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根据国内大量的相关文献,系统地对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起源、理论发展、本质和培育进行了研究综述。
关键词:酒店 竞争 核心竞争力 综述
在酒店层次开展竞争力的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研究。虽然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方面的文章较多,但综述类文章至今还比较缺乏。本文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文献,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行回顾。
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标志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正式提出。而国内对酒店竞争力进行研究起步较晚,沈钢(1998)以上海中亚饭店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竞争角度,利用竞争模型定量分析酒店竞争力,同时也指出从内部着手、多元化、集团化加盟等提升酒店竞争能力;徐虹(2000)从旅游饭店战略竞争力角度出发,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分析饭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将是对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还结合智力资本的内容对其作用的更好发挥提出了建议;也有学者提出酒店绿色竞争力的概念。随后,众多学者对此展开讨论研究,它意味着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进入实质性研究。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资源论。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能力是一种酒店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卞显红(2001)认为旅游饭店的核心能力能使旅游饭店最优地配置资源,由此与竞争对手产生同种资源的效率差异。
能力论。持能力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竞争力是酒店一系列能力的综合。邹益民,韩晓燕(2001)认为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饭店企业内部中,支撑饭店企业竞争优势的,使饭店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消费者剩余论。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谷慧敏(2002)认为通过超越顾客的期望来赢得顾客忠诚,是饭店在培育核心能力时的中心环节。
系统论。以辛涛(2003)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可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控制与系统管理、系统与组成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全面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
创新论。该观点认为创新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董鸿安(2004)指出运用服务创新来培育和提高饭店的核心竞争力;王耀珍(2004)认为创新能力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论。黄蔚艳(2003)从饭店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出发,将饭店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饭店的物质文化和服务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并提出饭店文化是饭店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观点,基本是以竞争的角度出发来定义,很少从合作的角度来探讨酒店核心竞争力。
酒店核心竞争力特征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卞显红(2001)认为是独占性、延展性、动态性;并认为核心能力资源必须对旅游饭店有价值,能够使旅游饭店在变化的经营环境中利用机会或抵御风险,核心能力资源必须具有稀缺性,能够给旅游饭店带来超额的收益,不能完全被竞争对手所仿制,核心能力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张利民,栾凤,董永仲(2004)则提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时间特征、历史继承性、价值性、不可替代性、可延展性。徐虹(2004)认为酒店核心竞争力特征包括优异顾客体验价值、战略性资源、竞争市场、独特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等五个方面。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赵黎明,翁钢民,杨秀平(2005)建立了酒店可持续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酒店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组合矩阵,对酒店可持续竞争力的四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验证其应用价值;徐文苑(2006)制定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评价酒店核心竞争力战略对企业贡献的依据,涵盖资产、收入、利润、顾客满意度、人力资源等方面,试图综合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发展潜力与竞争主动权。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关于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培育和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四种方法:自我培育、购并、合资和战略联盟,大多学者倾向于自我培育的方式,具体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讨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
基于内部能力的培育模式。徐虹(2000)提出提高对顾客占有率的认识和运作能力,用创新来构筑饭店持久竞争优势,创造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微观环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饭店建成学习型组织等方面着手来培育。基于创新的培育模式,董鸿安(2004)用服务创新来培育和提高饭店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智力资本的培育模式。李春华(2002)通过实施以人为本战略,提升酒店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酒店的服务,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吉根宝,藏冬冬,戴遐海等(2006)找出酒店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也有观点认为酒店通过“首席员工制”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企业文化的培育模式。彭庆武(2006)认为只要酒店合理充分的发展适合于自己的酒店文化,就会使酒店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自己的酒店竞争力。基于购并和战略联盟(外延)的培育模式。吴绪永,李岫(2003)认为采用战略联盟,可以与酒店集团结成联盟,依附于酒店集团的销售网络,负责接待由酒店集团销售网络招徕的客人,从而成为酒店集团在某地的“分号”。酒店集团为酒店提供稳定的客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基于差异化的培育模式。彭学强,谢祥项(2002)提出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即从饭店产品、服务、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四个方面着手,强化旅游饭店差异化,打造饭店核心竞争力。基于服务的培育模式。生延超(2006)提出酒店必须转变观念,利用现代技术,建立顾客档案,采用模块化的服务给顾客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以增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着手,对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展开研究,并提出各自的观点。韩燕平,曹学文(2006)从中小酒店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出发,提出培育酒店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有些学者对中国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提升、星级酒店餐饮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小旅游城市酒店发展等问题做了探讨,龚建等以行政区域(省)酒店业为研究对象,认为应该从品牌与人才的引入和开发方面来建设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酒店核心竞争力研究存在以下缺陷:研究抽象、理论性的多,而操作层面实证研究不够;过分强调竞争,对酒店间合作可能给酒店发展带来新机遇考虑不够;对于酒店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尚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途径或思路。
参考文献:
核心竞争力来源范文4
一、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来源
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作过不同的定义: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1985)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哈佛大学教授斯宾塞(1988)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能力”。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1994)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它的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我国学者金碚(2001)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因此赢利并推动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同样是我国学者的李显君(2002)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厂商在竞争的环境中,通过配置和创造资源,在占有市场、创造价值和维持发展等方面与同业其他厂商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能力”。
综上,笔者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含有多层次涵义的综合性范畴概念:不仅是静态的比较能力,而且还是动态的发展能力;不仅要考察企业内部结构和能力,而且还需要考虑外部环境;不仅在国内市场发生竞争,而且在国际市场同样会竞争;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和盈利能力,还关系到企业利益集团和国家福利。
学者对企业竞争力来源作了不同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结构学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三大学派。综合以上学派和其他观点, 金碚(2003)地将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归结为以下四点:(1)环境,即企业处在哪个市场环境中,尤其所在的行业环境的状况;(2)资源,即企业拥有或能实际控制的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3)能力,即企业自身拥有什么能力和能力的强弱,尤其要看核心能力;(4)知识,即企业拥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流量知识的获取。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特性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有以下几点:
一是价值性。价值性指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一是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二是现代企业生存需要的创新能力,最后是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二是核心性与基础性。核心竞争力,应该具备核心与基础的双重特性,一个企业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项,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三是稀缺性。即企业要拥有少数企业才有、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优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否具备稀缺的优势和能力,是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四是抽象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抽象的表述,具体体现在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内容,如技术、营销、管理、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等。
三、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现在的国有企业经过多次改革和锻炼,已然可以在市场的海洋中游泳。但多个研究都表明,国有企业现时的核心竞争力偏低,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制度缺位。“所有者缺位”让国有企业相对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十分薄弱。另外,国有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多,如新职工的招聘、退休职工的福利、社会责任的负担等等,这些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一定的障碍。
2.意识观念不强。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但国有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和实践仍然略显不足。在任期制和存在晋升预期的情况下,决策者往往将短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没有把核心竞争力放到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上。
3.学习与积累不足。构建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目前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在国有企业的比例仍然偏低,高级管理人才的比例仍然偏低,造成不少国有企业长期忽视公司品牌、销售渠道、老字号商标等等无形资产的创造、积累与维护,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造成损害。
4.创新机制不到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良好的创新机制。这其中包括:企业价值观的宣扬、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创新环境的营造、激励机制和人才扶持计划等等。但由于体制相对制约和观念相对落后,不少国有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机制不到位,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构建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构建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着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这项工作不是一两个因素能够作用形成,而应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合力效应,是一项系统的重大工程。构建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确定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需要创建有效率的组织结构,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更需要将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
1.确定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规划。构建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之上。战略规划要分为长中短期,每一期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要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紧密相联系。在实施企业战略的时候,要审时度势,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战略规划进行调整,使企业真正地具备并长期保持核心竞争力,才能占据市场优势。
2.培育核心技术,培养创新意识。所谓“核心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虽然这句话对核心技术的定位有所夸张,因为核心人才、企业效率、企业文化等等都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核心技术确实特别重要。核心技术可以包括生产工艺的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策划技术等等。以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如果没有核心技术,而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味地盲目扩张,企业只能消亡。培育核心技术,要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打造一个学习型组织,与时俱进,始终走在领先的位置,达到“不断被模仿,但是从来没有被超越”的水平。
3.加强资本运营能力。资本市场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通过资本的“遴选机制”,可以让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能够获得迅速成长壮大的机遇。而相反的情况则会是:没有资本的支撑,企业就如同丧失了继续发展的动力,许多企业的破产大都就是因为资金链的断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中,加强资本运营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内要加强资金存量的管理水平,对外要提高融资能力,获取更低廉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化的倍速发展,对核心竞争力提供财力支持。
4.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凡事以制度先行,才能事半功倍。国有企业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有些制度可能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并未真正实施过。以公司宪法的公司章程为例,一些企业的章程两三十年都没变过,章程中规定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失效。有些制度只是为了制定而制定,东找西凑,要具体实施起来却是问题多多。制度不创新,企业的活力无法激活,表现在激励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的缓慢上。国有企业应该破除旧有制度的束缚,以新的制度,焕发新的活力,打造实实在在的核心竞争力。
5.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给予企业员工正能量,给予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给予合力创造新明天的工作精神,就能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正面作用和强大的无形推动力,推动企业持续快速的良性发展。在那些著名企业中,如索尼、IBM、海尔等等,都是因为存在着非常正面有力的企业文化,并且对核心竞争力的铸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才能立于各自的行业于不败。
参考文献:
[1]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
[3]朱美光.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5).
[4]张远德,张文卿.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8).
核心竞争力来源范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财务战略 提升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及特征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 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
1、价值优越性
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或更好的服务享受,同时能使企业保持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从而能使企业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价值目标,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价值实现的主要来源。
2、异质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同时也应该是不可复制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并且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异质性,与特定具体的企业组织相伴而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无法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3、动态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动态化的过程,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形态。康荣平、柯银斌(2000)认为企业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在基本能力阶段,企业、处于能量的积聚期,企业价值低,经营风险与信息风险都比较高;在亚核心能力阶段,企业形成了初步规模,经营风险降低,然而该阶段市场开拓成本费用相对较大,由此导致企业仍然维持较低的利润水平,但该阶段企业成长需要大量资金,所以财务风险可以适度提高。在核心能力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拓展使企业经营风险下降,企业信誉度进一步提高使企业筹措资本的能力增强,企业发展需要更多资金投入,企业的借款量大增,企业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财务管理是一种战术职能管理行为,并不具有战略特征。然而,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竞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以及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并非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加以考虑。所谓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对其财务资源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统筹安排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企业资金投放的目标、原则、方向、规模、方式和时机等重大问题。
2、资金筹措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企业资金筹集的目标、原则、规模、结构、渠道和方式等重大问题。
3、收益分配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企业收益如何分配的重大方针政策等问题。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战略管理的关系分析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财务战略的决定因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价值来源。企业战略的实施要能确保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优势。而企业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系统中的子战略,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服务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要求。因此,核心竞争力提升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企业科学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保障作用。在企业战略体系中,财务战略对企业战略及其它子战略的目标实现发挥财务支持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企业战略的支持,而企业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财务资源的投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创造和配置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财务资源。由此可见,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水平下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
(一)基本能力阶段
1、内含发展型投资战略
这一时期企业应重点关注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为了降低企业的总体风险,企业这一阶段适合于采取内含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在这一阶段面临着扩大再生产的经营要求,所以其财务战略管理应以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投资为重点。
2、低负债筹资战略
企业在这一阶段尚未形成其竞争优势,其经营风险相对较高,因此企业这一阶段必须保持非常低的财务风险水平。所以该阶段的企业应主要通过权益资本而非债务资本筹资。企业的资金来源应以自有资金为主,可以适当的辅以少量政府资本或风险资本。
3、不分配收益战略
为了使企业能尽可能多的积累收益,为其生存发展扩充资本,企业在这一阶段的股利战略的目标应是不分配股利或低微股利分配。此外,更多的留存收益还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提高自有资金比重,为企业下一发展阶段的债务筹资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二)亚核心能力阶段
1、一体化投资战略
在亚核心能力阶段,由于企业还未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企业应紧紧围绕自身的亚核心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应采用一体化的投资战略。在这阶段企业应该慎用多角化的投资战略,以防止企业能力的不利消耗。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内部扩张投资战略或者外部资本扩张战略。一方面企业可以增加内部资产投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比如更新改造业务流程等维持并发展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吸纳外部资源比如兼并收购等来推动企业的成长。
2、参与资本市场和合理利用财务杠杆
在亚核心竞争力阶段,企业的市场地位相对也比较稳定,同时产品技术己趋向成熟,经营风险降低,因此企业在这一阶段可以适当提高负债水平。同时,企业可以考虑上市融资,比如买壳上市以加大权益资本金的投入以进一步合理控制财务风险。
3、低收益分配战略
处于亚核心能力阶段的发展型企业应采用“低现金股利”的股利分配战略。低现金股利可以使企业收益中再投资的比重加大,从内部资金来源方面保证发展型战略所需的大宗资金。另一方面,低现金股利还可使企业减少因收益下降而造成股利无法支付,以至使股价剧降的风险,也可降低企业因无法偿还到期债息而使企业破产的风险。这将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种较为平稳的外部金融环境。同时,它给企业以较大的灵活性。企业可以通过灵活运用额外股利的发放来传达企业的信息,适时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出更好的外部金融环境。
(三)核心能力阶段
1、多角化投资战略
由于该阶段企业已经形成其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考虑开展多元化经营,因此处于核心能力阶段的企业的投资战略应趋向于相关多角化投资。
2、利用财务杠杆
在这一阶段,企业经营风险大大降低,相对来说,企业财务风险可以升高,因此该阶段企业应该更多地使用债务资本融资,最大限度的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3、稳定增长的收益分配
对于已经进入了核心竞争力状态的企业,收益稳定,同时筹资能力变强,能随时筹集到经营所需的资金,其资金积累规模较大,具备了较强的股利支付能力,因此,应当采取稳定增长的股利分配政策以稳固投资者的信心。
五、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措施探讨
1、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一方面,企业应着重培养综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努力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的整体业务素质,为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人员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应不断完善其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地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2、增强企业竞争观念与战略发展眼光
企业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共同奋斗,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增强竞争意识,强调员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共谋企业发展。
3、健全财务预警机制
在企业核心力提升的过程中,企业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也是风险管理的过程,在企业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潜在危机时,预警机制能及时帮助企业做出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从而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4、健全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保障。没有财务监督,企业的资金运作就可能陷于低效的状态,财务战略也无法有序地实施。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其监督机制,保证其财务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会计研究,2000(9)
[2]徐郑峰.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价值增值[J].工业技术经济,2007(9)
核心竞争力来源范文6
关键词: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价值
企业的发展依靠其核心竞争力,而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来源,其经营管理优劣作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又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无形资产的内涵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按照其存在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类。有形资产是指企业内部具有实物形态的设备、设施、货币、材料等;无形资产从会计学的角度讲,则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且能以货币计量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从企业资源的广义上讲,还包括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营销网络、消费者忠诚度、长期建立起来的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与客户数据库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和高度激烈化。传统的国内局部市场内竞争和主要建立在规模经济上的初级竞争已逐步演变为全球市场范围内的竞争和建立在知识、专有技术和经营诀窍之上的高级复杂竞争,由此企业内部拥有的无形资源及无形资产在赢得市场占有率、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地位、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以及独特营销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企业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及经营理念。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2]。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够长期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使一个企业能够长期为顾客提供最大价值的根本所在。但并非所有的能力都具有战略价值和潜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竞争优势或是不能在关键领域发挥作用的能力不能称为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识别属于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对企业的价值贡献
虽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看法不尽一致,但一般而言,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与营销网络、管理协调能力、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等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
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企业还必须拥有持续保持核心技术的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发能力、技术改造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保护能力和技术应变能力等。
(二)资源优势
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尤其是在知识资本愈来愈重要的新时代,人力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至关重要。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劣,拥有核心技能而又忠诚于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三)环境条件与营销网络
环境条件包括市场竞争条件、宏观经济与政治条件、社会自然条件等。在当今消费者时代,先进的营销技术甚至比制造技术更为重要。
(四)管理协调
它反映企业的资源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不论它拥有多少核心资源,如不能运用管理能力将它们有效地整合成一个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五)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它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观念、道德、团队精神和员工的默契度等。在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经营理念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是最具生命力、最为持久、也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战胜的要素。
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各个因素既可以单独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进行贡献,又可以通过整合形成合力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贡献,尤其是后者。前已述及,企业实质上一个资源和能力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企业拥有的任何一种资源或能力都可以被利用来实现一定的目的或功能,因此,企业所拥有的每一种资源都能够形成一种或几种企业能力。从而为企业进入某种现实或潜在市场提供某种机会,被企业用于参与市场的竞争,成为企业的竞争能力,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持续发挥功能。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那些最基本的、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占优势地位的资源和能力所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利润来源的竞争力。
四、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企业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相似的属性。首先,企业无形资产的形成,是企业长期投入的结果,如品牌,商标宣传等,对于树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形象,营造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由于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主要依托于企业内部独特的经营周期、产品特性、学习曲线和员工构成和素质等,因此,它对于企业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再次,由于企业开发无形资产如技术创新投入,品牌的广告宣传投入,营销渠道的建立等具有较大的产出风险,因此,它决定了企业无形资产的稀缺性,并且在转让中由于供给的这种稀缺性又会带来巨大的回报;总之,由于无形资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诸多特征。因此,企业开发和管理运作无形资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核心竞争力、发挥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其关系程度表现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产的质与量
一个企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已成为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标志。先进企业占领市场的手段主要不是靠增加资金投入,而是靠无形资产经营取胜、在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时,无论是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技能分析法、资产分析法、知识分析法、顾客分析法、竞争差异分析法、还是采用层次分析法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方法、都必须关注企业的竞争环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因此,无形资产的质与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基本依据。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体现为创造和提升无形资产能力的大小
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因而是一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且,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关键是企业所拥有和创造无形资产能力的强弱,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就必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形成无形资产,以形成企业盈利的独特优势。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是无形资产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有资料表明,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的进步,而现在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已达70%-80%。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谁掌握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越多,谁就越会走在世界经济的前列。当前,企业间的技术贸易,特许经营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交易正日益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盈利能力远远高于有形产品的生产活动,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些知识型企业的产品直接体现为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知识产品,如设计方案,咨询方案等;二是高科技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价值体现在产品所包含中的知识,技术等无形因素上,如软件业、网站等高科技企业;三是即使是传统产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其产品也呈现无形趋势,如通过生物技术改造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其价值也明显地体现在食品所包含的转基因技术之上,而这类企业的价值远远高于传统产业。正是由于拥有了独特的无形资产,才导致这些企业形成了特有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