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

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范文1

    关键词:ECFA;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组织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是规范两岸经济贸易合作的基本协议,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作为WTO框架下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ECFA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WTO体制内存在和发展,同时受到WTO的约束和监督。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区域”概念的解释具有特定的含义,WTO绝大多数成员方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但特殊情况下,单独关税区也可成为WTO的成员方。于是,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规定中,不论关税同盟,还是自由贸易区,其区域均指“关税区”,在这个意义上,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不同主权国家之间成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建立的经贸合作安排应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的发展模式[1]。

    一、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上讲,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区域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为了谋求共同的经济贸易发展,通过缔结条约而建立起来的经济贸易联合的过程[2] 。而法律角度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发生在某一国际区域的有一定政治、经济联系的多个国家或关税领土内,兼有跨区域性的特征。其所涉及的领域具有特定性,即主要限于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一定范围内。目前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所涉及的领域,从货物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范围,如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保护、投资措施等。

    为保证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一定的法律规则作为保障。国际条约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法律规则的主要形式,因为条约是具有缔约能力的至少两个国际法主体意在按照国际法产生、改变或废止相互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一致。条约的造法性和契约性的功能可以为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有效运作提供法律支持。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法律规则突出规则导向性。以规则为导向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可以较为公正、公平地分配以货物、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利益,而且,规则为导向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往往具有可操作性、可预见性以及稳定性的功能。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强调一定的强制性。强制性不仅体现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机构设置、条约方式、法律规则的采用等方面,而且重要的是,这些形式里面贯穿一些带有诸如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制性的机制。

    除了法律规则的保障之外,一系列永久性机构的建立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运作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些永久性的机构包括立法、行政或执法、司法或具有司法性质等方面的职能,并且具有制度性场所、相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性。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施往往是重大、实在的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故需要具有立法职能的机构,有执行最高权力机关决定的机构以及处理、协调、服务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各种经常性工作的机构。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类型的确立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运作的具体表现。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在法律角度上分为四种类型,即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完全的经济同盟,它们的自由化程度由低到高,每一种类型在法律上各有不同的要求[3]。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必须遵守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相关规定。在WTO框架协议中,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规则主要规定在四个国际文件中:《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第24条、《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第5条、《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和更优惠待遇、互惠及更充分参与的决定》的“授权条款”以及《关于解释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24条的谅解》。上述四个文件中规定了建立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规则。

    综上所述,法律角度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定国际区域内的诸个国家或关税领土以协议为基础并建立一定机构,确立一定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类型,在某些特定经济领域有效地实施统一规则的整合过程。在此整合过程中,突出体现了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性、规则性以及组织性的特征。

    二、ECFA是WTO框架下特殊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

    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方面,2008年5月后,海峡两岸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两岸经贸往来向着正常化方面发展。“海协会”与“海基会”在2008年6月以来,进行制度化协商,签署多项协议,成果丰硕。然而,在未来两岸贸易及人员往来日趋紧密的情况下,必会产生各类经贸问题。仅靠“海协会”及“海基会”处理两岸经贸关系,渠道过于单一,对未来两岸经贸的发展上,必将形成瓶颈。因此,有必要建立全面性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才能满足贸易上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两岸经贸事务需求。在此基础上,中国内地和台湾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如果落实好协议内容,积极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ECFA包括序言和5章16条及5个附件,内容涉及双方合作措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等程序内容。这些内容包含在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所涉及的内容之内,完全具有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性的特征。在ECFA序言中指出:本着世界贸易组织(WTO)基本原则,考虑双方的经济条件,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通过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因此,ECFA是在无损于对其他WTO成员所作的承诺前提下对两地经贸关系所作的安排,符合WTO及GATT对区域贸易协定的内在要求,因此,ECFA属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符合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规则性特征。ECFA作为WTO框架下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受到WTO的约束和监督,并在WTO体制内存在和发展。

    但是,ECFA又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式。从国际公法的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主权国家,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ECFA不具有国际法的属性。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条约者,谓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亦不论其特定名称为何。1986年《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把国际条约从“国家间”扩展到“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的条约。中国内地与台湾同属一个主权国家,不具有“国家间”、“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的因素。但是内地与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内的两个单独关税区,于2001年先后成为WTO的正式成员,ECFA的主体是WTO体制下的两个正式成员。所以,ECFA的调整对象既不是国家间的国际经贸关系,也不是中央与地方间或地方与地方间的国内经贸关系,而是一个主权国家内不同的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贸关系,是WTO不同成员之间的贸易关系。

    从国际民商事法律角度看,“国际”既包括主权国家,也包括一个主权国家内的不同法律区域,由中国政府和中国台湾签署的ECFA,是一个主权国家统辖的不同单独关税领土间的区际协议。也就是说,传统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规则是调整同一区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国际因素和“国家间”的特性,而ECFA则不具备这一特点,它调整的是一国主权之下的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所追求的经济一体化,是指各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是一种WTO框架下特殊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

    三、ECFA是一个弱化机构设置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各方经济利益,就会出现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可以说,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基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载体,是在契约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的组织模式。ECFA亦不例外,它既是WTO框架下特殊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又是一个特殊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组织是一种主要执行经济职能的专门性国际组织,是国家间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形式,也是一种制度性活动场所 [4]。“国际”揭示出国际经济组织的参加者一定是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个人、法人或民间团体。“经济”说明了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和活动范围,即它是经济领域的组织。“组织”说明的是国际经济组织体制上的特点。一般情形下,组织应该是一种常设机构,一种实体,它应该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5]。这些是国际经济组织的共同特征。在国际经济组织名称前冠以“区域性”修饰,就构成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只不过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区域”是指能够进行多边或双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或一个法域的地理范围。由此,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区域性。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是由特定地域的国家或地区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传统上,其成员一般限定在某一个比较特定地理上相连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目前,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朝着开放性的方向发展;第二,国际性。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建立起来的,超过了一个主权国家或法域的地理范围;第三,经济性。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主要职能不像一般国际组织那样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活动,它是为特定的经济目的而设立的,主要致力于协调区域内各国的经济政策,就经济领域内的冲突进行调节,其活动范围主要限于经济领域;第四,组织性。如同国际经济组织中的“组织”一样,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中的“组织”是一种常设机构,有办公地点和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范文2

1.跨国经济合作中审计活动的特

一方面,中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逐渐提升,为了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纷纷走出国门,通过并购、联盟等形式在国际资本市场开展投融资活动,极大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地位,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做了“正名”。这一过程中,不断扩大的市场让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其中,也让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跨国经济合作频率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要求有更多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国际化服务,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诉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因此,在选拔和培养审计人才时,除了要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外,英语能力被视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在跨国经济合作中,审计项目不但具有更强烈的使命感,还要体现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跨国经济合作审计期间就要全面审查方案内规定的全部内容,确保财务收支和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跨国经济合作审计的特点表现在(1)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包括项目管理、预算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等,这对审计人员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考验。(2)对审计人员的语言要求较高。审计人员要掌握英语沟通技能,还要在对原始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时,掌握当地的语言特点、语言习惯和语用熟练度。(3)审计人员要适时转换审计角色。审计人员要从中国政府审计师转化为服务国际经济合作的外部审计师,才能和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与协调,做到以理以据服人。

2.跨国经济合作对审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基于跨国经济合作的审计活动实质是国家之间的协同审计,其间要求参与国家都要遵守共同的审计准则与国际合作机制,以此为基础实现和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趋同。但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以国际审计技术标准为指引完成审计工作十分困难,只有通过不断的审计协同和审计实践才能克服障碍。为此,审计人员要根据跨国经济合作的需求对审计标准进行升级、对审计目标进行移位、对审计内容加以拓展。(1)以英语为主要媒介进行等口径、无缝隙的跨国经济合作审计,借此阐述中国的审计特点,同时吸收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审计经验。(2)为促进跨国经济合作中各国的审计实践与理论发展,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在英语能力上完全服务于协同审计。(3)在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便与国际视野保持一致,成为合格的国际化审计人才。早在2007年,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就在会计、审计科目中加试了英语题目,希望扫清审计人员在专业英语上的词汇障碍,能够以基础英语能力培养为基础,实现对国际协同审计、国际会计准则的深刻理解。

二、跨国经济合作中审计人员的外语能力现状

1.审计人才英语思维缺位

审计和相关领域内的专业术语,无法找到对应的英语进行表达,就会让审计实践难以顺利推行。在我国,很多审计人员并未熟练审计专业术语中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究其原因,是审计人才的英语思维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在跨国经济合作条件下,无论是注册会计师事务还是审计人员,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如果不对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就会缺少借助英语思维应对协同审计的习惯,无法对审计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换位思考和深度分析。

2.审计人才英语能力结构不合理

在跨国经济合作中,我国审计人员习惯将现行应试教育体系中的“中式英语”运用到国际审计实践当中。这是因为,我国在面对跨国经济合作问题时,审计人才的英语能力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审计人力资源投入到跨国经济合作审计中,但其中很多人员只是具备一般性的通用英语交流能力,没有很好地掌握国际协同审计当中经常出现的专业术语和特定词汇。在这一问题上,很多审计人员认为其英语能力与国际化审计人才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认为受到英语能力的限制,无法参与到国际化审计当中,只有熟悉所在国的经济政策、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才能完成审计任务。

3.审计人才英语学习方向偏颇

英语应用能力是跨国经济合作体系中中国审计人才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有在国家层面上完成审计英语战略的转型,搭建多元化的国家审计英语资源库,才能更好地满足跨国经济合作协同审计的语言格局,才能满足协同审计的现实诉求。可是,在跨国经济合作体系中,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一方面要积极回应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制度与组织文化甚至是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辩证思考,而这就需要以英语能力为基础的国际交际能力才能应对。而对很多身处跨国经济合作体系中的审计人才来说,由于英语表达能力的缺位,使得跨国协同审计绩效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三、跨国经济合作场域中审计人才英语的提升策略

1.借助在线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英语水平

按照已有的经验,为了提升对跨国经济合作的参与度,让审计人员更好介入到国际协同审计实践中,需要审计人才充分感受不同国家的审计文化,能够借助英语表达关键审计事项,最大限度地激发审计人才自觉培养跨国经济合作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这一问题上,审计培训机构有必要和在线教育平台合作,让更多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和具有国际协同审计经验的审计工作人员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建设当中,为审计人员开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在线英语课程,弥补审计人员在跨国审计基础知识、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营销、管理等领域的不足,扩大其专业水平、拓展其国际视野。

2.提升审计人才跨文化交际的主体性

在跨国经济合作中,我国审计人才的跨文化意识与敏感性不强,缺少独立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活动能力,这对国际审计业务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跨国经济合作场域中,审计人才要借助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审计,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借助英语表达审计任务的能力。同时,以国际审计为契机,持续提升审计人员跨文化交际的频率,提升参与国际审计合作的自觉性和主体性。例如,审计人才有必要以国际性审计论坛与审计会议为契机,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审计人才客观、全面的掌握中英语言和文化特点,才能在跨国经济合作场域中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3.系统提高审计人才的英语综合素养

对审计人员英语需求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开发语料库等形式持续提升审计人员的英语能力,同时要强化审计人才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比如,要发挥英语专业教师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可以在微观层面开展英语能力培训,让英语与审计结合在一起;教师或者培训师有必要向审计人才推荐与跨国经济合作、国际审计有关的英文材料,借此平衡其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间的输入和输出转化。比如,在鉴证业务和外部审计方面,审计人才需要明确审计意见类型的英语表达,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等。同时,要在英语行文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尤其在职业道德的英语表述方面,要能够用英语熟练而准确地表达出独立、客观公正、专业等方面的要求。而在审计计划和风险评估方面,审计人员要在计划和执行审计业务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能够用英语准确表达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风险导向型审计,能够对估计重大错报或舞弊的风险、分析性复核程序等进行客观解释。

四、结语

按照国际经验,审计人才的英语能力对审计绩效会产生直接影响。特别在当今时代,世界融合趋势持续加强,企业之间的跨国合作和经济碰撞都在对企业治理和审计实践造成全新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需要从企业、国家的利益出发,以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为前提,对跨国审计工作进行研究和实践。与此同时,还应对审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保证审计人才能够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要借助较高的英语能力在国际审计事务中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和沟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审计机关在审计人才培训的过程中以英语能力培养为载体,以审计专业知识与能力拓展为目的,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为手段,让审计人才形成“宽知识、重能力、懂应用”知识和技能格局。这样,才能更好参与到跨国审计当中,既能体现对中国审计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能吸收更多成熟的审计理论与方法,提升审计绩效。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范文3

过去的一年,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市“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一是在武汉成功举办宁波周活动,启动了我市与国内重点城市特别是中部重点城市的战略合作。二是浙东经济合作区首度扩容,正式接纳嘉兴市为浙东经济合作区成员。利用大桥优势将嘉兴纳入了宁波都市圈构建范围,进一步巩固了我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三是按照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依托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等区域组织,加强了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黄金水岸的研究与合作。四是“引进来”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重点实现了从引资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向注重机构引进转变。五是通过举办市外甬商创业创新大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与市外甬商的联络,激发了他们回报家乡,投资创业的热情。

今年是全面落实保增促调重大决策部署、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攻坚之年,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凝聚力量、创新突破的重要之年。加强国内经济合作不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我市与国内兄弟城市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和调整产业结构,依托我市的港口优势,重点引进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一、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开展国内经济合作工作的重要性。

(一)国内经济合作是我市由开放立市向开放强市转变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开放战略,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取得了开放立市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区域内河小港到国际深水大港、从浙东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港城的跨越。在新形势下,我市正由开放立市向开放强市转变。开放强市首先是要树立宁波以外就是外的大开放思想,走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协调发展之路。其次就是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仅要为宁波的发展服务,而且要为宁波的腹地发展服务,为浙江、长三角、中西部地区、海内外提供更多的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在发展壮大中提升服务的水平。再次就是形成合作型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承担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等职能,实现加工生产环节适度向外地转移或加工外包;打造向国内外提供高端服务外包的服务产业,为国内合作的城市提供高端服务和知识型服务。四是形成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加大与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合作力度,全面加强港口物流、进出口贸易、制造业、会展、科技人才、旅游等合作,在合作中推动双方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国内经济合作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宁波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从横向看,我市与其他同类型城市相比,在某些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从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方面,我们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从纵向看,我市现代服务业比例还不够高,城市服务功能仍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需要,离省委要求建立宁波都市经济圈还有很大差距。当前,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甬台温铁路、杭甬客运专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宁波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凸显。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要按照“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工作方针,加强与人才、科技实力雄厚的区域中心城市合作,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科技项目、高端产业,推动临港服务业发展,提升我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拓展港口腹地,加强现代物流产业合作,为合作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便利条件,促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三)国内经济合作是当前企业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经济合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资本合作、资源合作、技术合作、品牌合作和市场合作等手段,实现区域性、全国性资本、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与优化配置,从而使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促进生产力大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并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而作为国内经济合作主体的企业,只有在国内经济合作大潮中,寻求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才能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近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市企业通过国内经济合作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解决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促进合作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我们的企业正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国内经济合作要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寻求合作伙伴,拓展国内市场等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帮助。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内合作渠道,结合我市企业自身特点,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跟踪服务,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拓展发展空间牵线搭桥,当好红娘。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今年国内经济合作工作的各项任务。

(一)要在“宁波周”活动中取得新成效。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完善,“宁波周”活动已成为一个宣传宁波、发展宁波,互动交流、合作双赢的国内合作品牌。今年,我们将在南昌和重庆两个城市举办宁波周活动,这是市委、市政府为积极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实现我市经济平稳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按照活动组委会的统一部署,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活动取得新成效。特别是品牌商品展销、港口物流合作、进出口贸易合作等新增或重点内容,一定要从城市战略合作的高度、保增促调的高度,早谋划、早安排,精心组织、加强宣传,通过活动的举办和合作机制的完善,为与南昌、重庆建立全面、持久、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二)要在拓展国内市场上有新作为。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内外并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拓市场、保增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在外部需求大量减少的情况下,我市作为一个开放早、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的沿海港口城市,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就更早更大,大力拓展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工作,充分利用国内经济合作平台,着力帮助企业稳定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带动企业产销,促进生产和发展。我们要把拓展国内市场作为保增促调的重要举措,在加大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上下功夫,主动服务企业,努力提高我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要在“引进来”上有新进展。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引进机构和优势项目上下功夫、求突破,强化产业链招商和高端项目招商。要将招商引资作为把握发展主动权、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工作来抓,大力引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国内优质产业,特别是要依托港口优势和进出口贸易体系优势,在引进国内重要外贸企业来我市设立窗口方面下功夫,推动宁波产品的出口,带动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

(四)要在“走出去”中有新突破。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合作,为长三角地区早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协调配合,真抓实干,推进我市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做好国内经济合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管领导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经常研究发展态势,听取重大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关职能部门要统筹各方力量,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努力营造推动国内经济合作工作深入开展的新格局。

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范文4

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朱泽南说,此次粤港双方签署协议,是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化粤港合作的具体行动,必将加快粤港两地经贸融合。他说,广东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参加一系列欧美等传统市场和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展会,帮助企业抢抓出口订单,共度时艰。

根据计划,今年广东省外经贸厅将联合香港贸发局等单位,在海外举办20个大型商贸展会,范围覆盖欧美等传统市场和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据悉,1月份在美国西雅图的“礼品贸易展”和2月份在伯明翰的“中国品牌商品欧洲展”已经成功举办,另外18个项目正在筹展中。其中计划9月份在波兰华沙举办的“粤港时尚生活汇展”,是广东省外经贸厅和香港贸发局筹备的重点展会项目之一。双方均看中了波兰的市场潜力及其对东欧的辐射力,力图通过该展会进一步打开东欧市场。会上透露,广东省财政将拿出一定资金支持企业参加这些重点境外展和出口信用保险。

香港贸发局助理总裁周启良说,珠三角是全球制造业的集中地,也是港资企业聚集地。香港则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在金融、法律、会计、产品设计等贸易服务上具有优势。因此当香港与广东走在一起, 携手并进,将可形成“双剑合璧”格局,共同开拓新市场。他说:“香港和广东向来有很好的合作,现在面临严峻环境,我们必须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这份协议有助我们利用彼此优势来支持双方的企业共度严冬。”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举办各种类型商品展览会和贸易推广活动,以及鼓励广东企业“走出去”,将国际投资者“请进来”,帮助港资企业在广东发展。

《协议》指出,为建立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制度,双方同意每年召开四次高层领导的联席会议,制订当年合作事宜和工作计划,并协调、推进双方合作的具体事宜。双方亦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召开临时会议。

此外,为支持在粤港澳台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型升级,广东年初已从减免部分税费、简化审批手续、保障水电煤气供应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省财政还一次性安排10亿元人民币,设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

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范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对台经贸合作;面临问题;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两岸关系理论漳州研究基地课题(课题编号:TB16039S)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深化对台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漳州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1日

一、对台经贸合作基本态势

从漳州市情况看,漳州市相继出台了《保护台胞权益的暂行规定》、《扩大漳台经贸合作的若干规定》、《鼓励投资和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台商创业和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为台商台企营造了投资发展“暖环境”。全市对台、外经等有关部门也都面向台商,加快职能转变,创建高效的服务机制。随着越来越多台企项目落地建成,漳州食品、机械、电子、电力四大主导产业,石化、特殊钢铁、汽车汽配、船舶修造四大战略产业日益成型。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实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已有160多家台企入驻,致力打造与台湾深度对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创业园,已有250多家台资农业企业、7家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入驻。

二、当前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对台经济工作政策优势相对弱化。海峡两岸直航与签署ECFA之后,经济合作在海峡两岸全方位展开,两岸贸易自由化有了新的发展,大陆逐步对台湾同胞实现“国民待遇”,各地享有的特殊政策相对减少,政策优势有所弱化。“先行先试”逐步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新举措,开始在大陆多个经济开发区或实验区推广,不再是个别地方所独有的政策特权,对台经济合作的政策优势明显弱化。如何扩大与深化对台经济合作,就需要有新的思路与新的政策选择。

(二)各地对台经济合作呈现全方位的发展态势,漳州市面临的竞争更激烈。两岸经济合作全面开放之前,漳州市在对台经济工作尤其是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中一直走在前面,然而在台湾当局两岸经济政策逐步开放与两岸经济合作全方位展开的情况下,其他地区纷纷加入到两岸经济合作的行列,形成一种新的多元发展格局,不少内地省市领导赴台考察活动引起的关注程度及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数量、规模超过漳州。

(三)两岸关系出现新的不确定性,增加对台经贸合作难度。台湾“大选”之后,坚持“”立场的上台执政,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提高,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与严峻的挑战,对台经贸合作将可能出现新的困境或障碍。

(四)利用台资的规模不够,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近年来台商对大陆投资呈下滑趋势,而同时期台商对其他海外地区投资连年大幅增长。受美国主导的“重返亚太”战略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凭借其更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正在吸引一批台商的注意。同时,传统台资集中地对台商的政策开始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挑商选资”;另一方面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涉及的行业有了明显拓展,新增台资企业已经扩展至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新兴行业。

(五)深化对台经济融合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日益浮现。一是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微降,大陆对台进出口所占比重则持续下降;二是以前台湾制造业向大陆梯次转移、在大陆从事加工出口并拉动两岸贸易的传统发展方式,正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日益严峻的挑战与制约;三是两岸经济互补传统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局部产业出现竞争性。尤其大陆产业体系日趋完整的态势下,两岸在制造业领域由过去高度互补转向局部领域的竞争性发展,对两岸经济合作带来的政治经济消极影响不容低估。

三、深化对台经贸合作对策思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培育两岸共同产业。近年来,福建处于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阶段,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主导力量。台湾已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阶段,电子信息、数控机床、石化、精细农业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两岸生产要素重组分工具备条件,必须以宏大视野对两地产业链条做深入细致的梳理,进一步明确各自在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与要素保障能力,强化分工协作与资源整合,把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做好,合力提升共同的产业链、产业群在全国、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要着力推动现有制造业和农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实施对台产业对接转型升级计划,推动两地分工由产品生产阶段的分工走向研发与创新、营运、制造、营销等功能性的分工;另一方面力争在技术研发合作上迈出新步伐,引导民营资本、国有资本与台湾高新技术人才对接,打造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研发平台、创业园区,使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有机结合。

目前,漳州市按照食品、机械、电子、电力四大主导产业,石化、特殊钢铁、汽车汽配、船舶修造四大战略产业的规划产业布局。要大力引进台湾的文化创意、休闲养生、精致农业、现代金融等产业,依托区位、资源、交通和产业链条等基础条件,扎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搞好区域环评、项目包装等基础工作,认真梳理筛选和推介包装一批符合台商需求、切合台商投资意愿的招商引资项目和产品采购信息等,通过大型涉台活动和专门招商洽谈等介绍给台商,增强对台招商的针对性,提高对台经贸合作的成功率。

(二)创新对台合作载体,推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漳州市目前正加快建设古雷开发区、厦门港南岸新城、漳州高新区、环东山岛经济区域等四大经济增长极,持续巩固和提升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漳州)花卉集散中心、海峡两岸(东山)水产品加工基地、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等平台载体,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努力吸纳更多台资项目落户。对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石化产业的深度对接。石油和化学工业是两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行业。台湾地区油气资源匮乏,但石化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石化产品出口基地之一;大陆存在石油和高端化学品依赖进口、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发展中补足“短板”已成为两岸石化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古雷台湾石化园区享有台资项目核准的特殊政策,成为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合作的一个重点园区。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主动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努力在规模化、一体化、差异化、高端化上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要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切实做好安全环保工作,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化工园区。

2、高新科技深度合作。高新科技产业是对台深化经济合作新的着力点。首先,盘活人才存量。加快两岸人才市场和人才机构的衔接,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共享系统,完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如探索两岸学历、资格证书互认办法,先行先试便利人员往来的管理办法;其次,扩大人才增量。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培养发展高科技产业所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储备人才。有针对性、有步骤地相互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努力解决编制以及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最后,增加研发投入。重视人才激励制度,完善引进台湾高科技人才项目奖励制度,增强人才支撑效应。

3、深化文创产业合作。推动文创产业合作不仅可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可以为实现两岸最终和平统一构筑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经济合作中加快情感交流意义重大。首先,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漳州市的开漳圣王文化、侨乡文化、关帝文化等独具特色,民间工艺蔚为壮观,但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深入挖掘,民间工艺产业链尚不完整,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与之相比,台湾文创产业发达、设计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创意人才培养经验,将台湾的创意设计理念注入漳州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将为深化经济合作提供新的成长点。还可以发挥祖地文化连接闽台同胞感情的特殊纽带作用,拉近闽台同胞的心理距离,增进彼此感情,从而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创产业优势,提高文创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创新营商环境。要强化为台商服务意识,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台商投资情况个案处理制度,以项目带政策,一个项目一个政策,做到特事特办、灵活处理,急事急办、讲求实效,结合漳州实际,创新服务举措,复制厦门自贸区政策,制定出台更大力度的惠台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持续营造亲商爱商扶商的浓厚氛围,为台商创造更加优质的发展暖环境。

建议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和企业投诉处理中心。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改革超前,管理方法领先,是全国先进单位,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建议由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全方位、多渠道、不拘形式充分听取投资者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探索项目审批一个窗口接件,相关部门无缝衔接,内部传递,最后由一个窗口出件的封闭审批运行体系,以解决投资者每个环节都要审批的困惑,同时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时间。营商环境改善需要一个过程,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和企业投诉处理中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吸收国内外有效办法,引领营商环境的快速优化。

充分利用企业服务中心或联谊中心建立“外资企业沙龙”、“民企沙龙”等服务载体。营商环境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要听政府的,要听群众的,核心是要听企业的。只有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企业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扰,政策的制度和执行才会有的放矢,真正见效。政府要紧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目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四)推动在台设立办事机构,搭建更加直接便捷的招商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在漳台商的作用,通过以商引商,争取更多台资大项目、好项目在漳落地发展。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是沟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相互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承担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标准,协调和处理同行业企业纠纷等职能。广义上的台湾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主要包括职业团体、社会团体中的经济业务团体、国际经济团体和同乡地缘性商会组织等。当前,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已成为进一步推动厦台产业深度对接的重要平台。为此,首先应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组织联盟,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形成一个长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切实推动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的良性互动;其次要借鉴台湾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的发展经验,进一步理顺政府与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的关系,真正把一部分政府职能通过“购买服务”、“委托职能”等方式交给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通过完善立法,激励行业协会、同业公会提升治理水平;再次应努力构建漳台行业协会、同业公会交流协作的互惠双赢机制。

(五)鼓励台企转型升级

1、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支持台企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机器换工”,加快台企转型升级步伐。首先,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促进台资企业快速转型;其次,加强科技产业合作,推动了台资企业就地转型和产业对接,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共赢发展;再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加快建设。

2、要充分把握“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当前大陆推动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对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的十大重点突破领域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与“台湾生产力4.0”的诸多“领航产业”内容趋近,其中蕴含着重要合作机遇,为台湾适当参与预留空间,有助于实现两岸经济合作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

3、以创新合作作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今后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应将产业合作创新作为重点内容,共同应对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一是鼓励两岸重点创新产业与项目开展合作,推动两岸创新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发挥互补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在合作方式上,以产业链合作带动创新链合作,加强两岸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合作与整合,重点在关键零组件加强合作,加强两岸智能制造重点领域的合理分工布局,如数控机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二是加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升产业合作水平。台湾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对高于大陆服务业,大陆市场是台湾服务业推动外向型发展的重要腹地与机遇。重点开展两岸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合作;三是加强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增进社会公平分配,并以园区合作、电子商务、互设采购平台加强两岸各类企业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毅瑜.“海丝”与自贸区框架下闽台产业深化合作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15.4.

[2]江清萍.深化闽台经贸合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5.10.

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范文6

关键词:合同管理;争执;博弈论

一、工程合同争执与索赔

由于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合同各方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的矛盾和争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合同的争执和索赔是孪生的,合同争执最常见的形式是索赔处理争执。

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一)模型建立

本文假定给承包商带来损失d;承包商向业主提起的索赔要求为S=s(d);设业主方获知S后拒绝的概率为p=p(S)。对于S,业主根据自身的经验可以对承包商的实际损失有一个信念,记为函数b=b(s)。如果进入诉讼,承包商获胜的概率为π,业主胜诉概率为1-π。承包商在诉讼获胜后,可以获得的赔偿为td,(t>0)。设承包商和业主的诉讼费用分别为g、h,设T=g+h,时间贴现因子为δ(0<δ<1)。

(二)模型求解

首先,通过海萨尼转换,为承包商选择一个类型d。承包商观察到自己的类型后决定是否索赔,若索赔则提出额度S。其次,由业主方选择是否接受索赔,若接受,承包商和业主的支付为(S,-S),若拒绝则进入诉讼程序。

业主方的均衡策略的要求在给定信念b(・)和承包商的策略S时最大化自身的期望收益,见公式①:

Π1(S,ρ:b)=ρ [-δπtb(S)-h]+(1-p)(-S) ①

承包商的均衡策略要求在损失d和给定业主策略P(S)时最大化自身的期望收益,见公式②:

Π2(d,S:p)=p(s) [δπtd-g]+[1-p(S)]S②

定义:当满足如下情况时向量(b*,p*,s*)为博弈的一个分离均衡:第一,给定信念b*,拒绝策略p*(・)最大化业主的期望收益;第二,给定p*,索赔策略s*(・)最大化承包商的期望收益;第三,对于任意的d∈[d,d]和承包商的信号S,业主的都有一个正确的信念,满足b*(s*(d))=d。

对于公式①、②求偏导数,最终得到:

-p′(S)T+1-p(S)=0③

其中T=g+h

公式③的通解为p(S)=1+λe(- )。考虑到在损失足够小情况下的边界条件p(S)=0,此时S=s*(d)=δπtd+h,则其特解为p(S)=1-e[-(s-s)/T]。进一步规定非均衡路径s?埸[S,S]上的信念,如果S<S,则b*(S)=d;如果S>S,则b*(S)=d。

定义S=δπtd+h,S=δπtd+h。

则分离均衡:

三、模型解释

(一)不完全信息的影响

首先考虑完全信息时的情况。此时d成为合同双方的共同知识(见图1):

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均衡路径上p*(S)=0,意味着此时不会有进入诉讼程序的可能,并且承包商获得了免于诉讼的剩余收益。

将分离均衡(b*,p*,s*)代入公式①和公式②,分别得:

E(Π1)=-δπtd-h④

E(Π2)=δπtd-g+Te[-(s-s)/T]⑤

(二)参数分析与解释

将分离均衡中表达式进一步处理得:

d:d:越大,索赔额越高;

π:π和t的作用比较一致,业主都是希望能尽量减小π。

四、结论

模型的研究表明,合同双方的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对合同争执的处理并不总能以谈判的形式解决,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合同双方走向仲裁或诉讼的。当承包商提出的索赔事件较大,索赔金额高,各种原因复杂时,合同进入冲突体系的可能性比较大。而高的诉讼费用则能有效地减少合同双方走向诉讼的可能性。事实上合同双方在项目上可能会有很多争端,因此可以根据重复博弈的思想进一步研究整个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争端处理,合同双方为了长远的利益有可能更乐于建立一个合作的声誉,从而使得走向诉讼的可能性比本文中的结论还要低。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合同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李太成,周瑾如.仲裁在解决国际工程施工争议中的应用[J].国际经济合作,2002(11).